評《羅生門》
在《羅生門》這個故事中,面對生存的壓力,人性的脆弱和自私便毫無保留地暴露出來。日語中,「羅生門」意味著人間與地獄之間的城門,芥川龍之介選擇羅生門作為故事背景,寓意深遠。(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改編自芥川的《密林中》,故事也是在羅生門下展開,具有相似的象徵意義。不過,芥川的故事以地獄之門的開啟作結,而黑澤明的作品則留下了人間之門未完全關閉的結局。)在羅生門下,一位僕人面臨著對人性的嚴峻考驗,但遺憾的是,他最終向地獄之門邁進。起初,這位失業的僕人在衰落的京都掙扎求存,面對餓死與盜竊的選擇時,他還缺乏行動的「勇氣」。芥川向我們展示了這位僕人如何逐步獲得這種「勇氣」的過程。給予他這份勇氣的是一位拔取死人頭髮的老婆婆。當僕人目睹老婆婆這一行為時,他感到厭惡,認為這在雨夜羅生門上行的事是不可饒恕的惡行,並且他對所有的邪惡感到愈發厭惡,本打算選擇餓死而不是像老婆婆那樣行事。但是,老婆婆的一席話改變了他的想法,使他意識到,無論是拔頭髮還是賣假貨,都是在絕望中的求生之舉,是可以被原諒的,因為另一個選擇只有餓死。聽了這番話,僕人將「餓死」的念頭拋諸腦後,獲得了在門下所缺乏的「勇氣」,並在黑夜中與他的道德一同消失。
對於僕人的選擇,我們難以過分指責。當個體生存受到威脅時,道德規範無法提供實質幫助。並非每個人都能像佛陀那樣捨身餵虎。道德的目的是維持人類社群的秩序,確保群體的存續。因此,當一個人在面臨死亡威脅時放棄道德,我們不應過分苛責。
芥川的《羅生門》揭示了人性中的自私和邪惡面,展現了人為滿足自身慾望可能採取的手段。通過將僕人置於生存與道德的抉擇中,芥川意圖剝去道德的外衣,迫使我們直面赤裸的人性,用他尖銳的筆觸描繪人性的陰暗面。
至於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的討論,我不願深入,也超出了我的能力範圍。我只想簡單表達我對人性的看法:人本質上是動物,動物性是人的本性之一,不可避免。人的社會性是文明的產物,動物性和社會性是硬幣的兩面,不可分離。通俗來說,人性的「惡」是動物性的體現,而「善」則是社會性的一面。對動物來說,善惡無意義,我們不能對一隻偷食的狗說它不道德。在自然界,生存是最基本的問題。因此,當僕人面臨生存抉擇時,他的轉變是可以理解的。芥川的《羅生門》展現了他對人性的悲觀看法,他專注於人性的陰暗面,但陰暗終究是光明的投影。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