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樓主: 虛無飄渺

[轉貼] 正說 清朝12帝

[複製鏈接]

百姓

威望0
聖眷35
銀兩1575

74

主題

1287

回帖

1041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09-1-11 21:05:36 | 顯示全部樓層
一位在位只有11年的平庸皇帝,卻改變了中國近一個世紀的歷史。一位懦弱無能的皇子,卻能夠在皇位競爭中脫穎而出,君臨天下。面對內憂外患,他理應救國於危難,卻在英法聯軍侵入北京之時,逃之夭夭,棄國門於不顧。北京城因此而生靈塗炭,圓明園因此而大火熊熊。花天酒地、放蕩享樂的咸豐臨終之前,卻因後事處理不當,導致慈禧控制中國長達半個世紀之久。  

  上一講我講了咸豐帝的11年在位的三個錯誤,就是錯、錯、錯,錯坐了皇帝寶座,錯逃了皇都北京,錯定了顧命大臣,咸豐皇帝的錯誤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後果就是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慘遭焚劫。下面我講三個題目,就是圓明園的興建、價值和焚毀。

  現在講第一個問題圓明園的興建,大家知道滿族皇帝遷都北京之後,對北京的人文、地理、民族、氣候諸方面的條件,很不適應,多爾袞說過,說:“北京春秋冬三季猶可居止,至於夏月,溽暑難堪”。就說北京這個氣候,春天、秋天、冬天還可以,夏天就是太熱,因為滿族皇帝在關外,他冬天不怕冷,北京夏天那麼熱,他受不了,所以,多爾袞決定在塞外修喀拉城,為了避暑和遊獵,清朝皇帝遷都北京為了春秋遊獵,夏季避暑,所以在北京及京畿地區大修皇家園林。康熙朝修暢春園、避暑山莊和木蘭圍場,雍正乾隆朝修暢春園、就是後來的頤和園,和圓明園,圓明園包括三個園子,就是圓明園、長春園和萬春園,後改名叫綺春園。圓明園始建是在康熙48年,就是1709年,康熙把原來明朝皇親國戚的一個廢的園子,賜給了雍親王。名字是康熙禦定的,叫“圓明”。康熙死了之後,康熙經常在那個暢春園,主要是皇太后居住。所以雍正,就長期居住在圓明園,從雍正朝開始,大規模地興建圓明園,圓明園位置在北京西北郊,頤和園和今清華大學之間。周圍二十華里,圓明三園規模最大的是圓明園。圓明園大宮門、二宮門,再往裏就是正大光明殿,正大光明殿的外面有內務府、宗人府、軍機處、內閣、六部、督察院、理藩院等等辦公的場所,歸置上相當於皇宮。正大光明殿是圓明園的主要的宮殿,相當於故宮的太和殿和乾清宮,皇帝在正大光明殿朝會和聽政。每年正月十五皇帝在正大光明殿接見王公大臣,接見外藩蒙古的王公,還接見回部等首領。正大光明殿的旁邊有一個重要的殿宇,叫“勤政親賢殿”,簡稱“勤政殿”。這個殿宇很重要,殿有一個匾額,雍正的手書,三個字,“為君難”。乾隆皇帝對他父親這三個字,“為君難”做了新的解釋,乾隆說,說“為君難,為臣不易”,就是做了皇帝難,做大臣也不容易,乾隆還闡發創業跟守城的關係,乾隆說,“創撥亂之業,其功既難,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就是守成難,創業難,兩個哪個最難?有人強調是創業難,有人強調是守成難,乾隆的意思創業難,守成也難。清朝皇帝在這個殿宇做什麼事情呢?文獻記載三句話,叫“披覽奏章,召對臣工,亭午始退”,意思就在這裏批閱大臣的奏章,接見大臣議商國事,“亭午始退”,就到中午才開始退朝,所以就叫勤政親賢殿,就突出了兩個意思,第一是要勤政,不要怠政,第二要親賢臣,不要親小人。  

  圓明園總共有48個景區,重要的景區一個叫做“山高水長”,“山高水長”前面一片開闊地。每年正月十五前後皇帝在這裏會見皇子、王公大臣、蒙古王公等等。正月十五的晚上是元宵節,山高水長殿的前頭,豎了一個燈座,這個燈高六丈有餘,大約有二十多米高,掛滿了燈籠,整個殿前一片光明,在這裏較射比武,耍龍舞獅表演馬術還有其他雜技。檔案上有一記載,有一次乾隆在這裏過正月十五,一共放了大小炮竹是994個。還有一個重要的殿叫“萬方安和”,“萬”就是萬字的“萬”,就是這個殿的形狀像一個“萬”字,這個殿在水裏面,地基完全打在水裏面,上面蓋一個萬字形的殿,四面八方都是水,這在中國建築史上惟獨一例。它前面沒有,它後面也沒有。雍正在這裏接見臣工,商討國事,也在這裏觀賞湖中的遊魚。再有就是同樂園,就是圓明園裏頭的戲園,這個戲園很重要。每年正月十五前後,皇帝在這裏聽戲,請皇子、公主、後宮的妃嬪,王公貴族一部分朝廷的大臣,連演十天大戲,康乾盛世的時候,特別是乾隆的時候,這裏體現出了一片歌舞昇平,再有就是福海,福海的面積很大。圓明園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水面寬,水中有島,島中有建築,建築方面有園林,水,建築,園林景觀糅合在一起,福海的中間有個叫做蓬島瑤台,就仿造李思訓的那個意境建造了一個天上人間。後來清朝皇帝特別是乾隆時候,覺得圓明園規模還不夠,又往東北方向擴展,就是長春園。乾隆到南方,六次下江南,他下令一些匠師把江南的名勝描繪成圖,在圓明園裏面仿造,也在長春園裏頭仿造。長春園建築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西洋樓。這是其他園林沒有,乾隆皇帝要朗世甯、王士誠等等來進行設計。按照歐洲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特點,在圓明園裏面,就是在圓明園裏面的長春園設計成西洋樓。這個西洋樓的特點,它是一個東西走向,是一個“丁”字形,南北東西一組建築,長春園的建築,南邊這組叫諧奇趣,北面那組叫萬花陣,中間靠西是儲水樓,靠東叫養雀籠,養雀籠以東依次是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線法山和方河,整個西洋樓的建築重點有這麼九處,譬如說遠瀛觀是整個建築的中心,它是南北向,北邊是遠瀛觀,就是人造噴池,南面是觀法,就是皇帝坐的看人造噴泉的寶座。它這個景觀,就是這組西洋樓景觀是設計得非常好,譬如說十狗逐鹿,它做了一個銅鹿像奔跑的一樣,兩側有十條狗,這狗噴水的時候,都噴到鹿的身上,所以說叫十狗逐鹿,這個造詣都是很新穎很奇特,也很好看。海晏堂,它這個噴水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用十二生肖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十二個生肖,做了十二生肖的頭像,是用銅做的。象徵著十二個時辰,到了時辰點的時候,這個動物就噴水,中午12點的時候,這12個生肖的肖像同時噴水,很壯觀,也很巧妙,就是把中國的建築,十二生肖屬於中國的,和西洋的建築水法,就是人工噴泉,把它結合起來,所以西洋樓是西洋的建築和中國的建築的特點,融合到一起的產物,這是長春園。  

  在長春園的南面是萬春園,後來改名叫綺春園,這組建築也是三十個景點,精巧自然,著名的天地一家春就在萬春園,就是綺春園,咸豐皇帝在位的時候,尋歡作樂主要是在萬春園,就是綺春園。慈禧最喜歡的地方,也是這個萬春園。圓明三園我們通常稱圓明園,我剛才說過,周圍二十華里,一共108處景點。這些景點集中了中國南北園林的長處,結合了東西造園的手法,把中國從商朝以來,近三千年的造園藝術達到了一個造園藝術的頂峰。可以說,圓明園是我們中華文化藝術的精粹,也是中華文化的寶庫,圓明園有著重要的價值。  

  下面我講第二個問題,就是圓明園的價值,圓明園的價值我想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圓明園不是一個普通的一個公園,普通一個花園,而是整個我們中華各民族五千年文化藝術的一個創造。它把南方園林勝景移到圓明園裏面,譬如說杭州的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斷橋殘雪,蘇堤春曉,雷峰夕照,麴園風荷,柳浪聞鶯,南屏晚鐘仿造在圓明園裏面,名字也是用了杭州的名字。譬如說寧波天一閣,仿造在圓明園裏頭,建了一個叫文源閣,比如說蘇州的獅子林,在圓明園裏面建了一個獅子林。比如浙江海甯的安瀾園,也在圓明園裏頭建了安瀾園等等。所以圓明園是集中了中華各個民族南方和北方,東方和西方的智慧和精華,108處建築景區。譬如說嘉慶的時候,叫“省耕別墅”、“接秀山房”這兩處景點,門窗傢俱用紫檀木建造的。紫檀木叫做寸木寸金,裏面的陳設,珊瑚、瑪瑙、珍珠、鐘鼎、陶瓷、字畫等等,任何一件東西可以說都是國寶。大家知道12生肖的猴頭,銅制的猴頭花了一千多萬才把它收回來。這種是有12個的,就是這12個動物的銅首,在整個圓明園寶庫的汪洋大海當中也只是滄海一粟。那裏面的唐畫,宋畫,明畫任何一件都可以說價值連城。我們想一想,數以萬計,數以十萬計的國寶,那個價錢根本想不到。所以圓明園是中華五千年的一個藝術博物館,裏面的陳設,龍袍也好,被褥也好,錦緞,雲錦、浙秀、蘇繡,任何一件珍貴的雲錦的製品,今天的價錢都可以說價值連城。圓明園的價值,乾隆有一句話,乾隆寫了一篇文章叫《圓明園後記》他這麼概括的,乾隆說:“規模之巨集敞,丘壑之幽深,風土草木之清佳,高樓邃室之具備,亦可稱觀止,實天寶地靈之區,帝王豫遊之地,無以逾此。”天下沒有一處可以超過圓明園的,這是乾隆皇帝的評價。外國人怎麼評價呢?法國的大文學家雨果,他對圓明園有一個評價。雨果說:“在世界的一隅,存在著人類的一大奇跡,這個奇跡就是圓明園,藝術有兩種淵源,一為理念藝術,從中產生歐洲藝術,一為幻想藝術,從中產生東方藝術,圓明園屬於幻想藝術,一個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彙集於圓明園。”雨果又說:“圓明園如同月宮式的仙境,是一個令人震撼的,無可比擬的傑作”。雨果的這個話,並不過分,可以說是恰如其分。圓明園裏面還珍藏著1792年英使馬嘎爾尼進貢的文寶,中國文化的精粹一部分是集中在皇宮,另一部分就集中在圓明園。中國的皇家園林,重要的有三個:一個是避暑山莊,一個是圓明園,一個是頤和園。避暑山莊主要是康熙和乾隆時期,那裏面珍寶也多,它究竟是皇帝在那兒生活的時間比較短一些;再一個就是頤和園,頤和園主要是在光緒和宣統的時候,這時候清朝已經沒了。清朝強盛的時候,主要的皇帝生活在圓明園。皇帝是過了正月初一,郊祭完了之後,就到圓明園,一直到冬至大祀之前回到皇宮,常年在圓明園。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六個皇帝死在皇宮的只有一個人,就是乾隆,剩下都死在皇家園林裏頭。可以說,圓明園是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六代,151年,集中舉國人力、物力、財力和智慧興修的圓明園,集中了中華五千年各族優秀文化遺產的於一處。所以圓明園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無論怎麼估計都不算過分。但是,咸豐十年被英法聯軍焚毀,下面我要講第三個問題,圓明園的焚毀。

  八月二十二,10月6日,英法侵略軍沿著北京城的城牆,到了德勝門。因為城牆高大,德勝門外沿著城牆西走,就到了海澱,遇到了北京軍民,特別是民眾的抵抗。這一天英法侵略軍就到了圓明園,先攻大宮門,又攻二宮門。圓明園的技勇太監就進行抵抗,八品太監叫任亮殉職。1983年清華大學建築工地上發現了一塊石碑,這是關於任亮的石碑,碑文是這樣的:“勇哉明亭,遇難不恐,念食厚祿,必要作忠,奮力直前,寡弗抵眾,殉難身故,忠勇可風”。犧牲的不只是任亮,以任亮為首的很多的太監,為了守衛圓明園陣亡。這裏我要說一點,既然圓明園這麼重要,幾乎是同皇宮同等重要。皇宮有高大的城牆,牆外有很深的護城河,防衛森嚴,圓明園是修在清朝的太平盛世,雖然有圍牆。還是這天,法國的公使、法國侵略軍的司令率領軍隊攻進圓明園後,就佔領了正大光明殿。守衛圓明園的總管太監叫文豐,一見寡不敵眾,就投了福海自盡,裏面的宮女妃嬪就一片驚恐。八月二十三,就是10月17日上午,英法聯軍的頭目就在正大光明殿就商量怎麼樣搶掠和瓜分圓明園的財物,就這樣圓明園的珍寶慘遭劫掠。九月初四,就是10月7日,有一個參與侵略的記者他後來記述到:“聯軍司令部正式下令可以自由劫掠,於是英法軍官與士兵瘋狂搶奪,每個人都是腰囊累累,滿載而歸,這時全員秩序大亂,法國兵駐紮園前,法人手持木棒,遇珍貴可攜者則爭奪,遇珍貴不可攜者如銅器、瓷器等物則以棒擊毀,必至粉碎而後快”。英法聯軍犯下了搶掠圓明園的罪行,為了掩蓋他們的罪名,想出了一個毒謀,就是放火焚燒。英國侵略軍司令額爾金說:“只有焚毀圓明園一法,最為可行”。一燒了之,分不清誰搶了誰。當天,英法侵略軍就開始四處放火,焚燒圓明園,九月初五日,10月18日,這一天永遠值得中國人民記住,就是這一天英法侵略軍大規模地焚毀圓明園。英國公使額爾金,英軍司令格蘭特派馬隊三四千人,闖入圓明園。以正大光明殿為指揮部,派兵四處縱火,全園一片火海。第二天下午,正大光明殿和大宮門地區放火焚毀,大火燃燒、濃煙沖天,三晝夜不絕,圓明園珍寶化為一片灰燼。據目擊者記載:“當時是黑煙迷漫,掩蔽天日,萬千火舌,往外噴發,火聲若吼,草木簫瑟,悲戚之狀,慘不可言”。焚燒圓明園的英法獸兵,野獸的“獸”,四處橫行,有個人叫格赫,他在《我們是怎樣佔領北京的》,這裏面記載,他說:“所有廟宇,宮殿建築被視為舉國神聖莊嚴之物,其中收藏著歷代富有皇家風味和精華的物品,都付之一炬了”。園內的建築大約有17萬平方米,完全化為一片焦煙,法國有個翻譯官叫德里松,在《翻譯官手記》裏面,它記述了英法侵略軍搶掠圓明園的情景,他這麼說的:“他們全都鬧哄哄地蜂擁而上,撲向這一堆無價之寶。他們用各種語言呼喚著,爭先恐後,相互扭打,跌跌撞撞,摔倒又爬起來。詛咒著,辱駡著,叫喊著,各自都帶走了自己的戰利品,向四面八方跑去”。英法侵略軍到德勝門的時候,只有一輛車,裝著他們將軍的一些東西,到他們撤退的時候,車隊接起來有幾裏路程,車隊擺著有幾裏路程,裏面裝的都是中華民族的珍貴國寶,英法侵略軍的暴行引起了各國監督輿論的譴責。

  1861年11月25日,法國大文學家雨果在談到圓明園的時候說:“我們教堂的所有財富加起來,也無法和這一東方巨大的且又漂亮的博物館相比較”。他又說:“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大肆劫掠,另一個強盜放火焚燒”。雨果痛斥到:“一個勝利者,裝滿了他的口袋,另一個看見了就塞滿了他的箱子,然後他們手挽著手哈哈大笑地回到了歐洲,這就是兩個強盜的歷史”。這是法國文學家說的話,圓明園慘遭西方侵略者的焚毀和劫掠,影響是深遠的,巨大的。第一,圓明園慘遭焚劫,是清朝150年舉全國物力、財力、人力和智慧凝聚的皇家園林,被化為一片灰燼。第二,圓明園慘遭焚劫,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積澱的豐富的寶藏,或被劫掠或被焚毀,這是中國從宋朝以來一千多年從來沒有過的巨大的空前的文化災難。我說這不僅是中華文明的一場巨大的劫難,而且是世界文明的一場巨大的劫難。第三,圓明園慘遭焚毀,對清朝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大傷元氣,加快了清朝的衰落和滅亡。第四,圓明園慘遭焚劫,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歷史的恥辱。這件事情永遠教育我們的後代,不能忘記這個恥辱,要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更加熱愛我們的歷史。現在圓明園還有一片遺址,國家圖書館文津街分館前面還有一對華表,中山公園還有一個蘭亭八柱,僅留下的這些遺跡永遠告訴我們的人民,我們的青年,要奮發圖強,使我們的國家強大起來,任何侵略勢力都不敢欺負我們。咸豐皇帝犯下了錯誤,咸豐皇帝鑄下的錯誤,英法聯軍侵入北京焚燒圓明園,咸豐自己也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加快了他的死亡,咸豐皇帝心理上受了這個巨大的創傷,使他難以平復,可以說咸豐皇帝是在痛苦中死去的。他死之後他的獨子同治繼承皇位,下一講,我們要講同治,謝謝大家。
勘尋敵手共論圖
高處不勝寒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35
銀兩1575

74

主題

1287

回帖

1041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09-1-11 21:06:42 | 顯示全部樓層
清穆宗同治皇帝

一位六齡頑童,成為咸豐帝惟一的皇位繼承人;一場宮廷政變,使皇太后登上了政治的舞臺;傀儡皇帝,聽命於垂簾聽政的母后;放蕩生活,斷送了十九歲的年輕生命。一個什麼樣的女人,掌控朝政四十八年?她究竟是來自哪里?又有著怎樣的身世?  

  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滿洲鑲藍旗人。咸豐二年,以秀女被選入宮,封懿貴人。因得咸豐皇帝寵倖,被進封為懿嬪。咸豐六年,二十二歲的那拉氏生子載淳,母以子貴,由懿嬪升為懿妃,第二年又升為懿貴妃。  

  1861年,咸豐帝病死熱河,載淳繼承皇位,尊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辛酉政變”後,兩宮太后破除祖制,實行了垂簾聽政,實際上是慈禧太后控制了國家大權,開始了她對清朝長達48年的統治,作為同治、光緒兩朝的實際最高統治者,她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這樣一位有著傳奇經歷的女人,對她的歷史評價,世人早有評說。而對她的身世後人眾說紛紜,有的說她生於北京,有的說她出生於甘肅蘭州,有的說她出生於浙江乍浦,有的說她出生於安徽蕪湖,有的說她出生於內蒙古呼和浩特,也有的說她出生於山西長治。慈禧到底是出生在哪里?還是要從她的身世說起。

  同治帝載淳,咸豐六年生於紫禁城的儲秀宮,生母為懿嬪葉赫那拉氏,即後來的慈禧太后。咸豐十年,英法聯軍攻陷天津,直逼京師。五歲的載淳隨皇父咸豐、皇母懿貴妃逃難到承德避暑山莊。  

  咸豐十一年七月,內外交困的咸豐帝,懷著無限遺恨溘然早逝。咸豐臨終前,作出一個皇權與臣權互相制衡的精心安排,立皇子載淳為皇太子,命肅順等八大臣輔佐太子執政,定年號“祺祥”。 咸豐死後,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忻發動了“辛酉政變”,廢除了“祺祥”年號,六歲的載淳即位,改元“同治”,意寓兩宮太后同時治理天下之意,慈禧與慈安兩太后實行垂簾聽政,其實真正執掌國政的是慈禧太后。同治六歲登極,十八歲才親政,只“親政”兩年,就患病死去,終年只有十九歲,他是清朝皇帝中壽命最短的一個。

  今天我講清朝的第十個皇帝同治,同治皇帝名載淳,六歲登極,在位十三年,十九歲病死,十三年皇帝,十九年的人生,是有幸啊?還是不幸啊?我說同治他有幸的,怎麼說他有幸呢?出生在帝王之家,享受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尊榮,過著錦衣玉食,鐘鳴鼎盛的生活,沒有兄弟跟他競爭,順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但是同治也是不幸的,第一大不幸,幼年喪父,六歲父親就死了,第二大不幸,童年就被放到寶座上,不能享受童真之樂。大家想想看,六歲的孩子,周歲才五歲,放到那座上,那幼稚園的孩子,老師給他講故事,他還淘氣他還動呢,他不能動,大臣的奏章他哪懂,他根本不懂啊,奏呈國家大事,任命官員,那你也得坐著,你不能動,這是一種莫大的痛苦和折磨。第三大不幸,跟他母后關係不好,經常受到訓斥。第四大不幸婚姻不如意,他想娶的不行,不想娶的,指配給你。第五大不幸,才十九歲呀,就一命黃泉了。  

  同治死之前,我先把他這幾年的生活簡單說一下,同治他六歲登極之後,因為皇太后垂簾聽政了,他也得做做樣子,還要念書,念書老師當然就管得比較嚴了,管得嚴了,有陪讀伴讀,因為他一個小孩念書很寂寞,就有伴讀,這伴讀名義上是陪著他讀,一塊切磋學問,往往為同治代為受過,他這個同治小孩,他上課違反紀律呀,老師就要斥責或者懲罰他,因為老師你又不能懲罰皇帝,你斥責皇帝也不行,你給小皇帝指定一段書要背,那老師見了小皇帝還要跪著,你能斥責小皇帝嗎?怎麼辦?就斥責伴讀,這叫殺雞給猴看。斥責還不行,他違反紀律很嚴重了,那要講體罰,那也不能體罰皇帝,就體罰這個伴讀。所以那兩個伴讀呢,就變成給同治代為受過了,但是同治他小啊!懲罰了那兩個伴讀,他覺得挺好玩,他沒有吸取教訓,他老師的日記記載,說他困的時候,他就在那兒打盹,他有了精神的時候,他就鬧,今天話叫小動作,就是不好好念書,所以同治小時候不好好念書,老師也著急,但是也沒有辦法,到同治十二年親政,同治十一年,十七歲了,他看奏章還困難,批閱奏章批不了,他老師專有一門課就講奏章,什麼意思分析,批的時候怎麼批,專門一門課,他到了十七歲了還不會。  

  同治皇帝的母親就是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是中國近代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物,她實際上掌控朝廷大權長達四十八年之久,對中國近代歷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同治皇帝他的第一個老師就是他的母親慈禧太后,所以講同治就必然要牽涉到他的母親慈禧太后,而講慈禧太后又必然牽涉到慈禧的家庭和身世,因為不瞭解慈禧的家庭身世,就不大容易瞭解慈禧的性格、慈禧的心態、慈禧的心計、慈禧的謀略,以及她對同治的影響和她對清朝歷史、中國歷史的影響,所以我想講同治之先,先要講同治生母身世的異說。

  慈禧的曾祖父叫吉郎阿,在戶部做官,後來戶部有了錢糧的虧空,吉郎阿受到牽連,慈禧的祖父叫景瑞,景瑞在刑部做官,是刑部山東司的郎中,相當於一個部的司局級的官員,她的祖父因為她的曾祖父欠了戶部錢糧的虧空,所以她祖父就被革職了,慈禧的父親惠征在吏部做官,做一個叫做筆帖式,就是一個文秘、翻譯這麼一個文官,八品一個小官。慈禧的外祖父叫惠顯,做過副都統。從她曾祖父、祖父、父親和她的外祖父可以看出,慈禧的家庭是一個滿洲的官宦世家,這個對慈禧後來的生涯有很大影響。大家都知道,慈禧是滿洲人,隸屬于滿洲鑲藍旗,慈禧出生在什麼地方?產生了很多異說,因為慈禧出生于一個普通的官宦世家,她出生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沒有想到,這個女孩子後來成了大清國的皇太后,掌控皇朝大權四十八年,所以她出生的時候,沒有留下文獻的記載,於是各種說法就出來了。  

  第一種說法,就是慈禧出生在甘肅蘭州。這種說法根據就是,甘肅的布政使衙門有一個筆帖式,說這個筆帖式就是慈禧的父親惠征,因此慈禧就出生在甘肅蘭州,還說蘭州八旗駐地有一個地方叫馬坊門今永昌路179號院,很具體呀,這歷史學家就進行考證了,不錯,慈禧的父親做過筆帖式,但是這個時候慈禧出生的時候,慈禧的父親是在吏部衙門做筆帖式,沒有在甘肅布政使衙門做筆帖式,所以這個說法,就值得考慮了,這是第一種說法。  

  第二種說法,是慈禧出生在浙江乍浦。《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題目叫《史界新發現——慈禧生於浙江乍浦》,因為《人民日報》影響大,很多人就紛紛議論,說慈禧出生在浙江乍浦,根據是什麼呢,當地的老人傳說,說慈禧小時候就在我們這兒,還留下了很多的故事,還說惠征做過一個官,這個官叫“驍騎校”,是一個小的武官,這個官就在浙江的乍浦,因為浙江乍浦是八旗的一個駐防地,那史學家要查一下了,查證這個時候慈禧的父親還是在北京做官,在吏部做筆帖式,這裏面就有差異了。第一,筆帖式是文官,驍騎校是武官,這兩個不大搭界,第二官品也不搭界,因為筆帖式是八品,驍騎校官品比這個高一點,不搭界,最主要的是第三,一身不能二任。你不能既在北京吏部做官,又不在浙江乍浦做官,在當時是沒有這種例子的,所以分析來分析去,浙江乍浦是慈禧的出生地,也還值得考慮。

  第三,就是安徽蕪湖說,這種說法就是慈禧的父親惠征曾經做過一個官,就是安徽的“徽甯池太廣道”,“徽”是徽州府,“甯”是甯國府,“池”是池州府,“太”是太平府,“廣”是廣德州,所以叫做“徽甯池太廣道”,一個道員。又說慈禧會唱南方小曲,那正好生在安徽呀,有個電影叫《火燒圓明園》,那裏演慈禧在圓明園裏唱一支小曲,被咸豐聽到了,咸豐聽了以後如癡如醉,於是就喜歡上慈禧了,這個也值得考慮,要說慈禧會唱南方小曲,就是南方人,就值得考慮了,他北方人有的人會唱黃梅戲,那是不是他就是安徽人了,不能以這個來做結論。最主要的歷史學者查了檔案和文獻,慈禧的父親惠征做安徽的“徽甯池太廣道”的時候,是在咸豐二年,可是慈禧在咸豐元年就入宮了,這時候慈禧已經十六七歲了,你要說慈禧生在這個地方,顯然是不合邏輯的,這是第三。

  第四說慈禧出生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這個根據是什麼呢?就是根據慈禧的父親惠征曾經做過歸綏道的道員,“歸”就是歸化,“綏”就是綏遠,這個地方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說的很具體了,說現在的呼和浩特市有一條街,叫“落鳳街”,慈禧當年就出生在這條街,所以這條街叫“落鳳街”,說慈禧她爸爸做官的時候,就住在八旗的衙門的這條街,所以慈禧生在這兒,而且說得很具體,說城邊有一條小河,慈禧小時候還在河邊玩耍,那就查歷史了,慈禧出生在道光十五年,她爸爸惠征做歸綏道道員的時候,這個時候慈禧已經15歲了,所以她不可能出生在這兒。那還有人說了,慈禧的外祖父曾經做過副都統,副都統的衙門就在今呼和浩特,那是不是她媽媽回娘家生的慈禧呀,這分析起來也不大合理,第一呢,因為從北京到現在的呼和浩特,路途遙遠,不可能一個女的懷孕從北京坐車再趕到娘家去生孩子,第二按照當時的禮法,女人生孩子不能在娘家,應該在婆家,所以說種種的現象分析起來看,慈禧不大可能出生在今呼和浩特市,你說她小時候在她外婆家住過,或者她爸爸做道員的時候,在那兒住過這個有可能,那說他出生在這個地方,顯然不對。

  第五種說法,說慈禧出生於今山西長治,當時叫潞安府,就是今天的長治市。這個說法很有意思了,說慈禧不是滿族人,是漢人,她父親也不是惠征,是一個人王增昌,慈禧出生在這村呢,就是長治西坡村,很具體。理由有三,第一是王家有家譜,說從乾隆一直修到現在,家譜上寫的,說慈禧的名字叫王小慊,說王小慊是後來的慈禧太后,但是有一條這個家譜不是原來的家譜,是後來抄的,所以真實性就值得考慮,第二就是說西坡村的村邊上,山腳下有一個墳,這個墳是慈禧她母親的墳。第三,墳前頭還有個碑,這個碑早年是木頭的,後來又換成石頭的,你看有石碑為證,她媽媽的墳為證,還有家譜為證,就說慈禧是長治西坡村人,她父親還有名有姓。說後來這個王家窮了,就把慈禧賣了,小時候賣了,賣給哪兒了呢?賣給還是這個縣,叫上秦村,宋四元家,所以慈禧又改姓宋,名字叫齡娥,叫宋齡娥。  

  後來這個宋家又遭難了,把這個齡娥又賣了,賣給誰了呢?賣給了當時做道員的惠征,惠征買了淩娥這個小丫頭之後,有一天這個惠征的夫人偶然發現這個女孩子兩個腳各長了一個瘊子,說這個孩子有福相,就認作幹女兒,就讓她姓葉赫那拉氏,選宮女呢,她就參加選宮女就選到宮裏頭,宋家也提出證據來了。第一就說刨這個炕,在炕上發現一封信,這個信是慈禧親筆信,寫給宋家的,感謝宋家養育之恩。第二呢,這村還有一個院,現在還做紀念,叫做“娘娘院”,第三,這個慈禧的侄的裔孫現在還活著呢,就說我奶奶那時候跟我說過,說孩子,慈禧娘家就是咱們家,這故事編得是很生動啊。為了這個事情,山西長治一些人,聯名寫信要求政府調查和證實這件事情,並且呢,在長治還成立了慈禧童年研究會,研究慈禧童年的生活和長治的關係,他們一塊簽名,就說我們共同的意見,慈禧就出生在我們長治,而且派人到北京來,開座談會,來說這個問題,當地的人很熱情了,因為慈禧是個名人,都爭著名人是自己地方的,這種情感是可以理解的,就是慈禧的出生地,我前面講有五種異說。  

  第六種說法就是北京。本來前些年沒有問題,慈禧就是北京的旗人,近些年才出了各種各樣的說法,比較重要的有前面講的五種說法,那慈禧出生在北京根據是什麼呢?官書記載,《清史稿•後妃傳》記載,它全文這麼說的:“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安徽徽甯池太廣道惠征女,咸豐元年,被選入宮,號懿貴人,四年封懿嬪,六年三月庚辰,穆宗生,進懿妃。七年,進懿貴妃,十年,從幸熱河。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尚孝貞皇后並尊為皇太后。”這是官方正式的記載,第一慈禧姓葉赫那拉氏,第二她的父親叫惠征,官最高做到徽甯池太廣道道員,慈禧的出生時間是道光十五年,進宮的時間是咸豐元年,道光一共三十年,應該是十六歲進宮,進宮之後封為貴人,之後進封懿嬪,生了同治,就進了妃,又進了貴妃,咸豐十年逃難到了承德。咸豐十一年,咸豐死了,兒子做了皇帝她就進了皇太后。這是文獻的記載。

  那檔案的記載呢?檔案的記載就是咸豐五年,慈禧的親妹妹選秀女,皇宮裏頭檔案有選秀女這個名單,檔案叫做排單,這排單上清清楚楚寫著,慈禧這個妹妹選中秀女給了誰呢?就給了醇郡王奕譞,就是給奕忻的弟弟做側福晉,她屬那個旗呢?要寫上啊,屬滿洲鑲藍旗,家住在哪兒呢?住在劈柴胡同,那她妹妹是滿洲鑲藍旗,她應該是滿洲鑲藍旗,她妹妹的父親是惠征,她的父親也是惠征,她妹妹住在劈柴胡同,按說她也應該在劈柴胡同,但是,慈禧選秀女這個排單到現在沒有發現,這樣學者就初步認定,慈禧滿洲鑲藍旗,北京人,出生在劈柴胡同。大家知道,順治入關之後,北京京師八旗是分城居住,那滿洲鑲藍旗住在什麼地方呢?就是住在宣武門以裏,西單阜成門以南,大體上這一片。我查了一下,乾隆的時候,滿洲鑲藍旗都統衙門,在華嘉寺,到民國初年做了調查,滿洲鑲藍旗都統衙門在華嘉寺胡同14號,我小時候就在那附近住,華嘉胡同和劈柴胡同離得很近,這個範圍大體上是當時滿洲鑲藍旗駐軍的地方,因為慈禧的曾祖父、祖父、父親世代在北京做官,她在北京應當有祖業、有住房,這個房子呢,在劈柴胡同,劈柴胡同幾號?現在考證不清楚了,前一段我看劈柴胡同沒了,都拆了,蓋房了。  

  可是還有一說,說慈禧的娘家不在劈柴胡同,我看了一本書說在東城方家園,慈禧她弟弟叫照祥,照祥的母親出殯,就是慈禧的母親出殯,規模很大,沿街搭棚,觀眾如堵,每一座棚價值千金,慈禧的母親出殯,《翁同龢日記》有記載,其他的書也有記載,那麼慈禧出生的地方是在西城劈柴胡同?還在東城方家園?這個問題我們就不講了,留給專家學者他們研究去吧,反正有一條,你慈禧是北京人,這個學界意見一致,由於慈禧選秀女的時候,那個排單沒有留下,所以好多具體事情呢,就不得而知,因此,慈禧的身世出生的地點,應當說還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但是,史學界,清史界大體認同,慈禧是滿洲鑲藍旗人,她父親是惠征,她出生在北京,可能就在西單北辟才胡同,我看有的書上說,西四辟才胡同,那可能外地人寫的,對北京不太熟悉,西單牌樓北劈柴胡同,離那西四牌樓還比較遠,在當時來說是很遠的,現在當然很近了,所以應當是西單牌樓北劈柴胡同。  

  北京滿洲鑲藍旗惠征家出了一個慈禧,做了大清國的皇太后,實際執掌朝政達半個世紀,而且她的親生兒子同治做了大清國的第十任皇帝,這的確是個重要的事情,慈禧的丈夫咸豐死了之後,兒子登極做了皇帝,她垂簾聽政,但是,有一條就是咸豐斷氣之日,就是朝廷醞釀宮廷政變之時,這次重大的宮廷政變,歷史上叫做“辛酉政變”,因為這一年是咸豐十一年,我們中國的農曆是辛酉年,所以把這次政變叫“辛酉政變”。這個“辛酉政變”是清朝歷史上,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政變,我上一講講過,咸豐十一年,有三個錯,錯、錯、錯!第三個錯,就是錯定了顧命大臣,從而引出了一個後果,就是辛酉政變。

  咸豐十一年七月,咸豐帝病情日漸加重,皇位繼承人載淳年方六歲,無法掌權理政。因此,用何人、以何種方式輔佐幼帝,一時成為頭等大事。咸豐帝再三權衡,於臨終的前一天,宣佈由載垣、端華、肅順等八大臣輔佐太子執掌朝政。兩宮太后,尤其是慈禧太后對肅順等人輔政極不甘心。於是,她憑藉其特殊地位,利用官僚親貴們對肅順等人的夙怨和種種不滿,內聯慈安皇太后,外聯恭親王奕忻,積極採取反肅順行動。於是,兩股反肅順的勢力聯合在一起,展開了爭奪統治權的鬥爭,一場影響中國近代歷史的宮廷政變隨之爆發了。
勘尋敵手共論圖
高處不勝寒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35
銀兩1575

74

主題

1287

回帖

1041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09-1-11 21:07:54 | 顯示全部樓層
清德宗光緒皇帝


光緒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是清朝第一位非皇子而入繼大統的皇帝。4歲登極,在位34年,享年38歲。年號光緒。  

  光緒皇帝一生38年的歷程,分為四個時期,從出生到4歲醇親王子時期;從4歲到18歲為少帝時期;從18歲到30歲為親理朝政時期;從30歲到38歲為“囚帝時期”。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光緒皇帝死于西苑瀛台涵元殿。光緒自被慈禧皇太后“廢黜”之後,整整過了10年的囚禁生活,長期鬱悶的生活導致光緒體弱多病,清宮太醫院檔案《慈禧光緒醫方》一書,可以看出光緒雖然多病,但醫藥條件極好,不會突然死亡。但就在慈禧皇太后死去的前一天,突然駕崩。光緒皇帝去世的消息一傳出,就震驚了海內外。於是,光緒被人謀害致死的種種說法,便由此而產生。

  究竟慈禧為什麼要改變清朝皇位父死子繼的祖制,選擇不是皇子的光緒做皇帝?  

  光緒皇帝是不是被慈禧皇太后害死?  

  上一講,我講了光緒上,今天講光緒中。光緒一生38年的生命歷程,可以分做四個時期:第一,就是從出生到4歲,主要是做醇親王王子時期;第二,4歲登極,到光緒十三年親政,中間這12年的時間,是少帝時期,就是少年天子時期;第三,從光緒十三年親政,到光緒二十四年變法失敗,中間是11年的時間,是親政時期;第四,從光緒二十四年變法失敗,到光緒三十四年死,中間10年的時間,是囚帝時期。

  光緒的童年時期,少帝時期親政時期大的事情,上一講跟大家做了簡單的介紹,今天重點講光緒囚帝這十年的生活。

  第三個問題,就是光緒生命歷程的第三個時期,親政時期。光緒在這個時期,碰到的大事情兩件,現在我講第一個問題:甲午戰爭,光緒主戰。

  中法戰爭之後,清朝吃了虧,發現海軍不行,就成立了水師衙門,逐漸建立起了北洋、南洋、福建、廣東水師,有一支可觀的艦隊。但是這個時候的國際形勢和同治新政的時候不一樣,日本經過明治維新,開始向朝鮮向中國東北擴張,俄國也向遠東擴張,向中國的東北和西北侵略擴張,英國、法國等西方殖民者也從陸上和海上頻頻地對中國侵略,其中最嚴重一件事情,就是中日甲午戰爭。這場戰爭的經過,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說了,結果簽訂了《馬關條約》。清朝割去了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及其附近島嶼等給日本,賠款白銀兩萬萬兩。這一場戰爭的勝敗原因是非功過,史學界裏種種的討論,今天我不說,今天我就說一件事情,在這個時候,撤簾的慈禧做什麼?慈禧在準備她的六十大壽,慈禧撤簾之後,大修清漪園,把清漪園改名為頤和園。慈禧六十大壽,她想仿造當年乾隆給她母親慶賀七十大壽的那個規模來做。時代不同了,乾隆的時候,是叫做“府庫豐盈,富有四海”,乾隆自己還說花錢多。你慈禧這個時候已經是國貧民弱,外敵欺辱,沒有這個條件,這麼大規模來慶壽。花了多少錢呢?有一本書叫《藏園群書題記》,說花了七百萬兩銀子,戶部國庫出四百萬兩,京官捐了121萬兩,外官捐了167萬兩,兩淮鹽商各捐40萬兩,宮女太監也都要捐銀子,要擺餑餑桌,北京城裏擺到頤和園,擺餑餑桌,擺850桌,張燈結綵,紅的綢緞十萬匹,紅的地毯五十萬尺。大家注意,這個時候北方鬧災荒,哀鴻遍野,北京城多處設粥廠,救濟災民,後來慈禧也看到問題的嚴重,有所收斂。我在這裏面插一點事情,有人說,慈禧這個人,每逢甲年她就不利。甲戌年,同治13年,她獨子愛子死了;甲申年,光緒十年,發生了中法戰爭;甲午年,光緒二十年,中日戰爭,這是她六十大壽,中法戰爭,是她五十大壽;甲辰年,光緒三十年,她七十大壽,發生日俄戰爭。這當然是一種歷史的巧合了,這是第一件大事甲午戰爭。

  第二戊戌變法,光緒主變。中法戰爭的失敗,甲午戰爭的失敗,就看到清朝必須要變革,要變法,康有為、梁啟超等積極變法,從光緒二十四年的四月二十三日,到同年的八月初六,一共103天,所以叫做“百日維新”。具體過程我都不說大家都很熟悉了。因為這次變法,觸動了一些人的利益,侵害了一部分特權人的權利地位和利益,他們就結成一夥,所謂“後黨”。另外組成所謂“帝黨”,慈禧發動了一個“戊戌政變”。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海外,譚嗣同等六君子殘遭殺害,光緒帝變成了囚徒,監禁在西苑瀛台,或頤和園的玉瀾堂。大家到頤和園可以看,完全是一個死院,東西兩廂的牆是一個暗牆,不能從窗戶跑,皇后住後院也不能到前院來,完全面對一個囚徒的生活,從光緒24年到34年光緒死,整整十年。“戊戌變法”是清朝五次歷史機遇當中的最後一次,這五次歷史機遇我最後還要說,最後一講還要說,就是清朝喪失了最後一次改革變法的機會,導致了一個結果就是清朝的滅亡。清朝滅亡,戊戌變法失敗,固然是人民的損失,國家的損失,首先深受其害的是清代的皇室貴族,是八旗。因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平均地權,建立民國。”首先矛頭指向的是皇親貴族,他們由天皇貴胄變成普通的平民。這個問題我在最後一講還要再提到,這裏就不多提,戊戌變法失敗之後,光緒皇帝就開始了十年的囚帝生活。  

  光緒皇帝一生政治生活可以做出一個結論是悲劇,但是光緒的家庭生活也是悲劇。光緒只有一後二妃,這在清朝皇帝裏面是獨一無二的,那有人說宣統呢?宣統不算,因為他3歲做皇帝,6歲就退位了,還沒成年呢,就不能算。就成年皇帝來說,清朝沒有一後二妃的,他這一後二妃還不幸福,我數了一下,說光緒皇帝的家庭悲劇有八個不幸。  

  第一,父親。他的父親是醇親王奕譞,他和父親是個什麼關係呢?是君君臣臣,然後才父父子子。乾隆和他父親雍正就是父子關係,又是君臣關係,他父親是皇帝,乾隆就是臣,父親是君,他是臣,他父親就是父,乾隆就是子,這個關係也單純。光緒他父親是臣,他是君,他父親在他面前跪著稱臣,就家庭生活來說,是一種悲劇,他父親跟光緒不能和正常父子關係這樣,敞開心扉來交談,不可以。  

  第二母子關係,乾隆和他母親可以一塊吃飯,可以請安,可以陪著他母親下江南,光緒可以嗎?不可以,他母親在醇親王府,光緒想看看他媽媽行嗎?不可以,他媽媽想要看看他,不經過特殊的手續,特殊的批准不可以,見了面之後,像普通的母子關係拉拉家常,隨便談一談可以嗎?不可以,作為一種家庭生活來說,這種母子關係是悲劇。

  第三,皇后。皇后和光緒一方面是夫妻,另一方面皇后,不是普通的人,是慈禧的親侄女,有些話他不敢說,說了以後,怕她報告到慈禧那兒,這個關係很難處,慈禧指定他和她的侄女皇后結婚,光緒又不喜歡,作為家庭生活來說,也是一個悲劇。  

  第四,跟他妃子。對珍妃,他喜歡,聖母太后又不喜歡,遠了不是,因為他喜歡珍妃,近了也不是,因為皇后和慈禧不同意。一會兒我還單講珍妃,作為家庭生活來說也是悲劇。

  第五,兄弟,光緒也是普通的人,他有兄弟,他和兄弟之間的關係不能像常人家的兄弟之間關係這樣,不能享受常人的兄弟手足之情。  

  第六對母后,就是對慈禧叫“聖母皇太后”,慈禧又把他撫養大,應當說慈禧是他的親人,慈禧點的名讓他繼承皇位,應當說慈禧是他的恩人。但是在政治上,慈禧又是他的仇人和敵人,慈禧既是光緒的親人、恩人,又是光緒的仇人、敵人,這是一個矛盾,作為家庭生活來說,也是悲劇。  

  第七,光緒無兒無女,身邊沒有子女的家庭歡樂。

  第八,自己長期過著一種囚徒的生活,沒有任何人跟他來往幾乎,孤苦伶仃,寂寞寡人,對個人生活來說也是一種悲劇。光緒作為皇帝來說,他有皇帝的地位,我說作為一個人來說,他也是人,皇帝也是人,他的家庭生活有八種不幸。可以肯定地說,光緒的家庭生活是悲劇。  

  光緒結婚比較晚,你像康熙12歲就結婚了,光緒是13年親政,17歲了,18歲才結婚,比較晚,結婚之前要選後妃呢?就願意把自己的親侄女也是葉赫那拉氏給光緒做皇后,將來有了孩子她死了之後,她侄女又可以垂簾聽政。另外還介紹了四個女孩子,其中兩個就是瑾妃和珍妃,一共五個人。慈禧還不錯,還讓光緒來挑選,就是都在場挑選,慈禧事先準備了一個如意給光緒,就是你看好了誰,你就把如意遞給誰,誰得到這如意,就是日後的皇后。選吧,光緒這時候18了,他就看了看葉赫那拉氏,慈禧這侄女,就不大喜歡。另外兩個女孩子比較喜歡,還有兩個女孩子比珍妃就又差一點,光緒就想把如意遞給比較喜歡的,慈禧在旁邊,慈禧就使了一個眼色,就警告光緒。光緒跟慈禧身邊長大的,慈禧的意圖他是瞭解的,他就不得已把這個如意就遞給了葉赫那拉氏,就是慈禧的侄女,慈禧看出來了,光緒比較喜歡的兩個孩子,就沒選上,免得進來之後,奪了她侄女的愛。把另外兩個就是瑾妃和珍妃作為陪襯。之後,光緒就舉行了大婚典禮,非常之隆重,明媒正娶了葉赫那拉氏,你儘管葉赫那拉氏是慈禧的親侄女,由大清門抬進來的,到了坤甯宮,但是光緒你不喜歡。這個皇后,長得不漂亮,略微有點駝背,才能也平庸,再仗著她有慈禧這層關係,又比較驕橫,後來一直他們關係不好。關係不好了,這個小皇后比光緒大三歲,也還算小皇后,她也要哭訴啊,她也不滿意呀,找誰哭呀?就找她姑姑,又是皇太后,到慈禧那兒哭吧,慈禧當然心疼這個親侄女,那這股火往哪兒發呀?只有往光緒那兒發,往瑾妃和珍妃那兒發了。同時定的還有兩位,一個就是瑾妃,一個是珍妃,瑾妃和珍妃是姐倆,同父異母,雖然是姐倆,長得不太像,性格差別也很大。瑾妃進宮的時候,算嬪,叫瑾嬪,性格比較沉穩,表現比較平庸,瑾妃的日子很難過。後來因為她妹妹連帶的關係,戊戌變法失敗了以後,瑾妃被貶就貶成貴人,慈禧六十大壽高興的時候,把瑾嬪晉升為瑾妃,後來慈禧又不高興的時候,又把她貶,貶成瑾貴人,到宣統的時候,又追封她瑾貴妃,那是追封的不是實封的。這個瑾妃的日子是最難過的,因為皇后儘管皇帝不太喜歡,但是她跟她婆婆關係比較好,她婆婆是慈禧又是她親姑姑,有一些不高興的話,可以到她姑姑面前哭訴一下。珍妃因為跟光緒有一段纏纏綿綿的關係,儘管短,總還是有一些,瑾妃恰好夾在皇后跟珍妃之間,既沒有得到愛情,又沒有得到個人生活的幸福,應當說瑾妃也是一個悲劇。  

  接下來就是珍妃,珍妃和瑾妃一樣姓他他拉氏,和瑾妃同時進宮,進宮的時候,珍嬪,慈禧六十大壽的時候,張燈結綵慶祝,慈禧一高興,就封她為珍妃,很多小說、電視劇說珍妃長得如何漂亮,如何參與光緒的戊戌變法,給人一種感覺,珍妃既是大美人又是政治家,實際情況不是,珍妃長得一般,又偏胖,她姐姐瑾妃很胖,好在有照片,這個時候有照片了,不是畫像,畫像可以美化,瑾妃留下來的照片很胖。珍妃在宮裏面性格比較活潑,比較熱情,年齡也小,無憂無慮,喜歡打扮,甚至於女扮男裝,穿上男人的衣服。珍妃喜歡照相,照相剛傳到宮廷,所以珍妃的相片留下來少,因為她給別人照,但是她自己的相片少,但是也有,後來宮廷下了禁令,不許在宮裏照相,據說,她用一個太監在城裏開一個照相館照相,後來被慈禧發現了。這個太監姓旦,因為違反了家法,下令把姓旦那個太監處死,但是,珍妃留下了真實的照片,可以看到珍妃的真實的形象。這個珍妃,發生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有一個人叫裕寬,他想謀一個職務就是福州將軍,他先托人找李蓮英,想走李蓮英的後門,來謀這個缺,李蓮英要價太高,他沒有接受,他就跟珍妃家裏面有一點關係,就托珍妃來辦這個事。結果,被李蓮英察覺到了,就報告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知道這個事情,非常生氣。

  光緒二十年,十月二十八這天,光緒以依例到慈禧太后那兒請安,跪下請安,慈禧不搭理他,頭不抬,眼不睜,光緒跪了很長的時間,也不敢起來,也不敢問。慈禧就甩出一句話來,說你那個珍妃、瑾妃,你不管,我可得要管一管了。光緒就退出,光緒回到他的宮裏之後,一會兒太監就跟他報告,非常慌張地報告,說出事了,珍妃遭到了廷杖。

  我在這兒簡單說一下,這個廷杖在清朝很少用,明朝經常用廷杖,有的書記載,說慈禧下令對珍妃褫衣廷杖,褫衣就是脫了衣服,這對一個妃子來說,既是肉體上的痛苦,又是精神上的羞辱。但是這件事情正史沒有記載,正史沒有記載說慈禧對珍妃實行廷杖,這件事情有沒有?清宮有檔案,就是在這一天,御醫給珍妃看病,記載珍妃受到驚嚇,渾身肌肉顫動,夜裏十點、十二點,幾次緊急召太醫到珍妃那兒,有的診斷記載,說是珍妃昏迷,深夜把太醫召到珍妃住的地方,從這個診斷來看,珍妃可能是真的受到了廷杖,這個事情傳到光緒這兒,光緒自己是皇帝,連自己的愛妃的利益、權利都不能保障,這個皇帝也是太窩囊了,他的內心痛苦是可以想像到的。

  我再補充一點,就是慈禧為什麼對珍妃用廷杖,甚至有的書說褫衣廷杖,我想慈禧這樣做,可以收到一石五鳥的效果。  

  第一對光緒,你老寵著珍妃,你不聽我的話,我要殺雞給猴看,殺一儆百,教訓光緒,借著珍妃教訓光緒。

  第二,對皇后,珍妃老受寵,你老被冷漠,我懲治珍妃,給你出口氣,給她親侄女出口氣。  

  第三,對珍妃,你做的事情的確被慈禧抓住了,我就嚴厲懲罰你,以解我多年對你的不滿,心頭之恨,以解慈禧多年對珍妃的心頭之恨。

  第四,對宮女,皇宮應當是一片淨土,怎麼可以在這裏面貪污納賄,賣官鬻爵,懲治一個人,教育一大片。誰再敢賣官鬻爵以此為戒。  

  第五,對慈禧,就是對她自己,懲治了珍妃吐出了一肚子的怨氣,懲治完了,還沒有結束。慈禧連著發了兩道木牌,這個木牌別的書都很少見,現在檔案館裏還存了這兩個木牌,我把兩個木牌說一下,是告誡瑾妃、珍妃和其他的人。

  第一塊木牌是大意是這樣寫的:“如有不遵家法,在皇帝前干預國政,顛倒是非,從重治罪”。看起來,光緒變法,珍妃可能從側面支持啊,或者鼓勵,可能有這樣一個情況,因為她講到干預國政。  

  第二個木牌明確指出告誡瑾妃和珍妃的,這樣說:“平素妝飾衣服,俱按宮內規矩穿戴,並一切使用物件不得違例,如有不遵者,重責不貸”。特別提到瑾妃和珍妃的穿著衣服,看起來珍妃穿男人衣服,女扮男妝,講得很具體了。  

  之後,就把珍妃打入冷宮,大門反鎖,飲食從門檻底下遞進去。

  慈禧臨逃跑之前,把珍妃推到井裏面害死了。大家都知道,現在故宮有一個珍妃井,但是這件事情正史沒有記載,說慈禧下令把珍妃推到井裏頭害死了,沒有記載。可以有一點兒旁證,就是以後關於珍妃的記載,檔案文獻都沒有,沒有記載,就說明這個人消失了。後來有一個太監叫崔玉貴回憶這方面的事情,從慈禧他們西逃回來之後,又把珍妃的屍體撈出來埋葬。根據各方面材料來看,研究這方面的專家認為,珍妃的確是被慈禧下令推到井裏害死的,這個事情應當是可信的。並不能因為正史沒有記載,就說沒有這個事情。光緒的一後二妃,和他自己一樣,一生都是悲劇,這個悲劇不僅僅是個人的,也是當時清朝腐敗的一個縮影。
勘尋敵手共論圖
高處不勝寒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35
銀兩1575

74

主題

1287

回帖

1041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09-1-11 21:08:42 | 顯示全部樓層
光緒皇帝一生38年的歷程,分為四個時期,從出生到4歲醇親王子時期;從4歲到18歲為少帝時期;從18歲到30歲為親理朝政時期;從30歲到38歲為“囚帝時期”。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光緒皇帝死于西苑瀛台涵元殿。光緒自被慈禧皇太后“廢黜”之後,整整過了10年的囚禁生活,長期鬱悶的生活導致光緒體弱多病,清宮太醫院檔案《慈禧光緒醫方》一書,可以看出光緒雖然多病,但醫藥條件極好,不會突然死亡。但就在慈禧皇太后死去的前一天,突然駕崩。光緒皇帝去世的消息一傳出,就震驚了海內外。於是,光緒被人謀害致死的種種說法,便由此而產生。  

  究竟慈禧為什麼要改變清朝皇位父死子繼的祖制,選擇不是皇子的光緒做皇帝?  

  光緒皇帝是不是被慈禧皇太后害死?  

  大家好,今天我講光緒。光緒皇帝名載湉,4歲登極,在位34年,享年38歲。光緒是清朝非皇子入繼大統的第一個皇帝,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今天我要講,我是想按照光緒皇帝自然的生命歷程來講。就是光緒皇帝38年的生命歷程,一共有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出生到4歲,就是醇親王王子時期,就是我剛才講的那個。第二就是從4歲到親政這十二三年的時間。幼帝,就是少年天子,幼帝時期。第三段,就是從親政到被囚禁十年的時間,我說這叫做囚帝時期。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同治崩駕了。同治死在皇宮養心殿東暖閣,戌時,兩宮太后就在養心殿的西暖閣召集大臣會議。在這次兩宮太后召見王公大臣的時候,宣佈同治皇帝故去了。誰繼承大統?考慮到年紀太大的不合適,要年紀小一點兒的好教育,誰繼承大統?太后宣佈:“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著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就是說,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繼承咸豐皇帝為子,入承大統做嗣皇帝,他不是繼承同治而是繼承咸豐。這裏面就有一個問題,慈禧為什麼選載湉來入承大統?

  大家知道,乾隆定下來輩分的排,叫“永、綿、奕、載”四輩,道光又接續了四個字,叫“溥、毓、恒、啟”。同治叫載淳,“載”字輩。他死了以後,應當是“溥”字輩來繼承。你沒有兒子過繼,應當是找“溥”字輩,“溥”字輩這時候有誰呢?就是道光的一個長孫,叫溥倫,但是溥倫這一年17歲。如果溥倫繼承皇位的話,最晚18歲要親政,那“太后垂簾”這一說就沒了,所以,就沒有選“溥”字輩,就選“載”字輩。“載”字輩,道光皇帝有9個兒子,老大奕緯,老二奕繼,老三奕綱,都死的早,老四奕詝,就是咸豐。咸豐就一個兒子,沒談過繼的事情。老五奕誴過繼出去了,過繼給惇親王。老六就是奕訢,奕訢有兩個兒子。這個時候一個叫載徵,一個叫載漪。載徵這個時候沒有兒子,載漪這個時候也沒有兒子。往下就是老七,就是醇親王奕譞,奕譞他有四個福晉,有七個兒子。奕譞的兒子裏面選誰?奕譞跟慈禧有一種很特殊的關係,就是咸豐十年,這一年奕譞19歲。慈禧她是兄弟倆、姐妹倆,慈禧要考慮到她妹妹想法要嫁給皇室。慈禧在宮裏面很少接觸男人,經常接觸的也就是這幾個小叔子,奕訢、奕譞等等。這個時候就是咸豐十年,奕訢已經結婚了,所以不能再考慮了。那老七呢?奕譞19歲沒有結婚,奕譞這個人比較厚道,也比較實在,慈禧看上了,就攛掇這門婚事,就把她妹妹嫁給了奕譞。那奕譞的兒子呢?老大早死了,老二就是載湉,這一年到同治死這年,載湉4歲,再往下就太小了,所以選來選去就選了載湉。

  載湉對慈禧來說,有兩重關係:從皇家來說,是她親侄子,從她娘家來說是她親外甥,兩重關係。所以慈禧就選載湉來繼承皇位。還有一點,就是同治死了之後,“辛酉政變”這一年奕譞20歲,奕譞帶了人,到密雲半壁店抓了誰呢?抓了肅順,奕譞是跟咸豐靈柩回京。走到密雲半壁店的時候,肅順熟睡了,突然闖進門裏把肅順抓起來。抓到北京之後,不久就把肅順就殺了,所以在“辛酉政變”這個過程當中,奕譞對慈禧來說,有重大貢獻,為慈禧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樣慈禧就選定奕譞來繼承咸豐的帝統,做了清朝的第十一任皇帝。  

  慈禧這樣做,是一個重大的改制:第一,慈禧改變皇位父死子繼的祖制,努爾哈赤死了,由兒子皇太極繼承。皇太極死了之後有爭論,是弟弟繼承,還是兒子繼承,最後順治繼承。順治死了,兒子康熙繼承。康熙死了,兒子雍正繼承。雍正死了,兒子乾隆繼承。乾隆死了,兒子嘉慶繼承。嘉慶死了,兒子道光繼承。道光死了,兒子咸豐繼承。咸豐死了,兒子同治繼承,到這兒改了,也可以過繼過去也算兒子繼承,這是一個清朝皇位繼承制度的一個重大改制。第二,慈禧改變皇位繼承程式的祖制,皇位繼承它有一個程式,清太祖太宗死了之後皇位繼承,由貴族會議集體討論決定,順治死了之後,皇位怎麼辦?是順治死之前由皇太后和順治共同商量,用順治的名義發佈了一個遺詔,就是康熙繼位,沒有用皇太后的名義,是順治的遺詔來決定的。康熙的遺位怎麼辦?官書說是康熙有遺詔,雍正繼位,雍正之後改了個辦法,叫秘密立儲,乾隆嘉慶道光咸豐是秘密立儲,也還是皇帝決定的,同治死了之後,是太后決定的,整個皇位繼承的決定的程式改制了。所以我說,是慈禧一言定大統。  

  第三,慈禧改變幼帝大臣輔政的祖制,第一個幼帝是順治,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兩位親王輔政,叫“輔政王”,後來改名叫“攝政王”,第二個幼帝是康熙,8歲,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四個大臣輔政。咸豐死了之後,同治6歲,遺命八大臣,就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端華的弟弟大學士肅順,還有御前大臣額駙景壽,還有四位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位顧命大臣,也叫贊襄政務大臣輔政。後來發生“辛酉政變”,“辛酉政變”之後,還是恭親王奕訢,做議政王輔政,但是,到了光緒的時候,4歲做皇帝,沒有親王,也沒有大臣輔政,權力完全抓到皇太后手裏。這是慈禧對清朝幼帝王大臣輔政的一個重大的改制。這三條就把皇位繼承制度做了一個很大的改變。慈禧宣佈這個消息之後,29個大臣沒有一個提出異議的,事情就這麼定了。這是我要講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慈禧一言定大統。  

  下面我講第二個部分,就是光緒皇帝的少帝生活,少年天子生活,光緒皇帝的少帝生活。初五同治死了,夜裏頭把手續都辦完了,初六就把4歲的光緒在家裏面哭哭啼啼的聲中,用個小轎抬到了皇宮,抬到了養心殿,先到西暖閣,向兩宮皇太后跪拜行了大禮。然後又到東暖閣,到同治的遺體的旁邊,叩拜祭奠,然後“剪發成服”,繼了皇帝位。光緒做皇帝4歲,實際上3周歲多一點,這麼點一個小孩抱到皇宮裏頭怎麼辦?他哭啊,沒有親人,就得找他爸爸,把醇親王奕譞叫到皇宮裏頭,醇親王奕譞這個人,很有城府。  

  他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他上《豫杜妄論》密書,秘密的這麼一個奏書,上給慈禧,上給兩宮太后,為什麼上了這個奏書?這裏頭有個歷史典故,是明朝正德皇帝,明武宗正德皇帝死了之後沒有兒子,讓他堂弟,就是嘉靖帝朱厚熜繼承皇位。他這個弟弟當時在哪兒呢?在湖北的安陸,明朝的規定,王不能在北京,都要分在外地,清朝不,清朝王府就在北京,就把他接到北京來,就繼承了皇位。繼承皇位之後,就發生一個爭議,叫“大禮儀”,就是嘉靖稱他這個父親叫什麼?繼承那個父親叫什麼?這不有個禮儀問題嗎?朝廷官員分為兩派:一派說,你親生的父親叫“本生父”,親生了你,本生父。繼承那個父親,叫“皇伯父”。另一些大臣不幹,說不能這樣子,你已經過繼過去了。嘉靖很擰,就是要稱我的父親是“本生父”。這一來事情就鬧大了,何孟春等135個大臣,到金水橋的南面跪著哭,叫“憾門大哭,聲震闕廷”,就是聲震廟堂,憾門大哭。聲震殿堂,哭了兩個時辰,嘉靖火了,讓他們退,不退,就把編修王相等大約有180人,拉到午門前廷杖,因為打傷致病,死了17個人,大臣廷杖打死17個人,這是轟動朝野的叫做“大禮儀”的案子。醇親王奕譞他知道歷史,將來這個事情怎麼辦,怎麼稱呼,所以他預先寫了一個叫《豫杜妄論》書,明朝這個“大禮儀”這個案子重演。果然,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個官員叫吳大徵就提出這個問題。慈禧就把醇親王奕譞這個秘密的奏書拿出來了,做回應,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這是奕譞的第一件事情。  

  奕譞第二件事情,請求免去一切職務。奕譞職務很多,都統,領侍衛內大臣,御前領侍衛內大臣等等。他兒子做了皇帝了,他就請求免去這些職務。慈禧不同意,他再申請,同意了,就是把醇親王奕譞所有的職務都免了,就是保留了一條,就是親王雙俸,就是加一倍,雙倍的俸祿,這個倒不過分。就負責一個事情,在毓慶宮照顧他的兒子光緒皇帝讀書,這樣可以減少很多的閒話。

  第三嚴於律己,奕譞日日敬敬慎慎,夜夜乾乾翼翼。小心翼翼,夜夜乾乾翼翼,他把自己那個正堂掛了個匾,叫“謙思堂”,謙遜的“謙”,把自己書齋也有個齋號,叫“退省齋”,他這個幾案上放了一個欹器。我解釋一下,“欹器”是一種巧器,裝上水,“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這個罐裝上水,沒裝滿的時候它是歪的,裝到中間的時候,這罐是正的,裝滿了倒過去,水全灑了。這罐是叫“欹器”。孔子聽說這個器讓他弟子親自實驗,果然如此,這是我們中國歷史上很重要的一個典故,叫“欹器”,這個欹器的特點,是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奕譞把這個欹器擺在他案子上,還題上字,“滿招損,謙受益”。醇親王奕譞把他兒子閨女的房子,每一個房子親自寫一個聯,每一個屋都掛上。這個聯很有意思,很值得我們思考,醇親王奕譞,他寫的聯是這樣子,他說:“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子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如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這個醇親王奕譞他腦子想,醇親王府旁邊不有個太平湖嗎?湖的名“太平”,家就要過一種太平的生活,他認為榮華富貴已經享盡了,就是要求太平了,醇親王這三件事情,可以看出醇親王的為人,和對子女的教育。

  醇親王的兒子載湉就是光緒,到了皇宮之後,在養心殿,這時候是4歲,第二年,5歲了,就要討論要上學了。清朝皇室的規定,皇子6歲上學,因為他入皇宮這年是同治13年,第二年就是光緒元年正月二十日,光緒皇帝在太和殿舉行繼位大典第二年,光緒二年四月二十一,這是一個吉日子,光緒皇帝開始上學讀書,這一年虛歲是6歲,我算了一下,周歲4歲半。上學的地點在毓慶宮,6歲的小光緒上學,環境生,師傅生,伴讀也生,一切都生,不習慣。給他選了師傅,一個是翁同龢,署侍郎,內閣學士,和侍郎夏同善。翁同龢和夏同善是同科的進士,翁同龢主要教給他書,識字,四書,夏同善這個時候主要教給他寫仿格,寫字。還有御前大臣,主要教他學滿語文,蒙古語文和騎射,剛一上學的時候,他不習慣,他就哭、鬧、發脾氣,翁同龢、夏同善哄也不好哄,近了不是,遠了不是,就報告慈禧了。慈禧說你們再好好開導一下皇上,開導還是不聽,發了脾氣以後就摔書本。小孩嘛,四周半。所以把他爸爸找來了,就讓醇親王奕譞到毓慶宮來幫著照顧小皇帝讀書,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這光緒就比較習慣了,就習慣讀書生活。學習很用功,光緒還是比較聰明的,不像同治那麼頑皮,不好好念書,字寫得也可以,也能做詩,後來文章也行,因為他受了一種帝王教育,特別要強調“仁愛”之心。

  光緒十一年,這一年他15歲,虛歲15歲,寫了一篇禦制文,這篇文章裏頭有幾句話,我讀一下,也還值得我們思考,他說:“必先有愛民之心,而後有憂民之意,愛之深,故憂之切,憂之切,故一民饑,曰我饑之,一民寒,曰我寒之”。一個老百姓饑餓了,就是等於我也饑餓,一個老百姓寒冷了,等於我也寒冷了。這就是15歲的時候,有一點愛民之心,他還寫詩,寫了一首詩叫《圍爐》詩,詩有四句話:“西北明積雪,萬戶凜寒飛,惟有深宮裏,金爐獸炭紅”。邊塞下大雪,老百姓很冷,但是在皇宮裏頭,爐火通紅暖洋洋的,就是他還思念邊塞,思念貧民的辛苦,寒苦。光緒上學的時候是比較用功,學習也還可以。但是光緒的性格我看和他父親不一樣,可能受他母親的遺傳因素比較多,他母親的性格沒有見到官方的文獻記載,我們可以從他姨慈禧的性格聯想到光緒母親的性格,慈禧是好強爭勝,我行我素,我想光緒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受了他母親的遺傳因素的影響。當然,也還有教育因素的影響,社會因素的影響等等。光緒逐漸逐漸就長大了,順治是14歲親政,康熙也是14歲親政,到了14歲了,按說光緒應該親政了,慈禧說再等一等,等到光緒十三年,虛歲17歲了,不能再拖了,所以光緒十三年,光緒親政,親政之後,兩宮太后就要撤簾,退政,不能再聽政了,所以光緒從親政開始,到戊戌變法失敗,這之間十年多一點的時間,是他做皇帝的時間。

  光緒在少帝時期有三件大事情,第一件大事情,就是對外關係的大事情,就是發生了中法戰爭,法國向中國駐在越南的軍隊發起了進攻,引起的中法戰爭,法國的軍隊曾經打到臺灣,在淡水被劉銘傳給打敗了,又北上到了鎮江,清朝在中法戰爭中,叫做“不敗而敗”,簽訂了《中法新約》,這個歷史責任還不是光緒,因為他還是沒有親政。第二件事情就是我們國內臺灣設立行省,因為臺灣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光緒十一年,清朝正式設立臺灣省,命劉銘傳為首任臺灣巡撫,歸閩浙總督管轄,《清國史•劉銘傳》記載說,他是安徽合肥人,後來參加了淮軍,後期在淮軍為諸將之冠,他在臺灣抗擊法國的侵略有功,後來就任命他為臺灣的巡撫,這個人思想比較開明,他提議要修鐵路,所以《清史稿•劉銘傳傳》記載:“中國鐵路之興,實自劉銘傳始”。他做了臺灣巡撫之後,在臺灣修鐵路,架電線,整頓吏治發展生產,最近上映電視劇叫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講的這個事情。

  第三件事就是宮廷裏頭的,就是慈安太后故去了。慈安的死,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病死,一種說法是慈禧害死。這裏面有一個事情,有的書記載,慈禧害了一場大病,病好了,慈安去看她,慈禧也很高興,就招待慈安吃點心,就是慈禧娘家做的點心送到宮裏。慈安這個人有個習慣,睡午覺,午覺醒了之後要吃點心,正好她到慈禧這個地方去吃點心,看著點心做得很漂亮,也很好,她就吃點心。慈禧問怎麼樣,她說這個點心很好吃,說這是我娘家做的,過幾天我讓他們做,我再給你送去。慈安也很受感動,有的書說,慈安就跟慈禧說,說我們姐妹倆已經二十年了,就是從同治死,同治十三年,現在是光緒七年,一共二十年,一直都很好,有一件事情,我一直想跟你說,沒說,就是當年這個咸豐皇帝死之前,留了一個手諭給我,我給你看一下,慈禧一看以後非常之驚訝,手諭大概內容就是說,如果慈禧跋扈無法,用手諭處置,慈安說既然我們姐妹倆二十年了也都很好,你把這手諭給我,慈禧當著蠟燭就燒了,慈禧是又驚訝又感動。過了幾天之後,慈禧就派人送點心給慈安吃,裏面下了毒,頭一天慈安還挺好,第二天慈安突然就死了。這件事情正史沒有記載,慈安是不是慈禧害死的,咸豐臨終之前有沒有給慈安手諭,正史都沒有記載,都是野史小說裏頭寫的。我在這麼提一句,跟大家說,這是野史小說記載,正史沒有記載這兩個事情。慈安死了之後,慈禧就一個人垂簾聽政,獨掌天下。
勘尋敵手共論圖
高處不勝寒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35
銀兩1575

74

主題

1287

回帖

1041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09-1-11 21:09:25 | 顯示全部樓層
大家都知道,李蓮英和慈禧關係特別,非同一般,那李蓮英跟光緒有什麼關係,關係也十分密切,舉一個例子,有一種說法就是光緒被李蓮英害死的,這個問題,我底下還要講就說明光緒和李蓮英關係很密切,在講光緒和李蓮英的關係之前,先要介紹一個重要的太監,就是安得海,安得海是慈禧太后身邊的大太監,貼身太監。  

  同治八年,發生了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慈禧派安得海到北京以外下江南替她做採辦,這件事情在清朝是大事情,安得海得意洋洋,奉了皇太后的懿旨,乘著輪船順運河南下,當時直隸總督是曾國藩,曾國藩得到這個消息之後,在直隸的管轄地區,沒有做任何行動,但是,山東巡撫丁寶楨得到這個資訊之後,認為太監親自出都是一件大事情。他一方面秘密奏報,說太監安得海出都怎麼處置?另一方面秘密派人跟蹤安得海的行動。安得海一行乘船到了山東,到了山東以後,就棄船陸行,到泰安進香。在這個過程裏,丁寶楨秘密派人秘密跟蹤安得海的行動,快到泰安的時候,就把安得海一行人逮捕了。安得海不服,我是奉了皇太后之命,你們算是什麼人?人不聽,就把他抓了。抓了之後,就把他押到了濟南,怎麼處置?丁寶楨手下的官員說,說要慎重,因為他是皇太后身邊的太監,等到懿旨下來之後再處置。丁寶楨說,太監私自出都要正法。沒等懿旨來,丁寶楨下令,把安得海等一行太監全部處死,把得到的金銀財寶上交內務府。這件事情當時震動了朝廷,也震動了朝野上下。許多正義的官員表示,丁寶楨敢做敢為,堅持正義,但是也有一些人,替丁寶楨捏一把汗,他可能輕則罷官,重則論斬。這個時候,慈安太后接到了丁寶楨的上奏,慈安太后找大臣問怎麼辦?大臣說,按照清朝的家法,太監出都正法,慈安太后沒有阻攔,丁寶楨把安得海殺了之後,沒有收屍,曝屍三日。這件事情丁寶楨當時怎麼想的不清楚,是曝屍三日示眾,還是另外什麼別的想法,慈禧得到這個奏報之後非常氣憤,打狗還要看主人,我身邊的貼身太監,你給我殺了,得了嗎?所以很多官員認為丁寶楨這一下可以出名,但是闖了大禍。慈禧收拾一個巡撫那輕而易舉,借任何一個茬兒,都可以把你修理掉,但是,慈禧沒有,沒有給丁寶楨任何處分,反而給丁寶楨由原來的山東巡撫升為總督。為什麼?有人說,有的書記載說,社會上流傳慈禧和安得海有一種特殊的關係,俗話說叫有一腿。丁寶楨把安得海殺了之後,曝屍三天,有人就看到了安得海的的確確是太監。這就為慈禧太后洗刷了不白之冤。慈禧暗暗高興,原來安得海和慈禧的一些流言,就不攻自破。所以有人說慈禧感謝丁寶楨給他升了總督,安得海死了之後,對李蓮英是個什麼結果?對李蓮英產生了兩個影響:第一,安得海的死,李蓮英是牢記在心,永遠以安得海為戒,處處小心謹慎,怕重蹈安得海的覆轍;第二,安得海的死給李蓮英造成了機會,李蓮英到了慈禧的身邊,做了慈禧的大太監。  

  李蓮英這個人很聰明,特別善於察言觀色,揣摩慈禧的秉性好惡,千方百計投慈禧之所好,所以慈禧就越來越喜歡李蓮英。有一種說法,慈禧上了年紀之後,她就掉頭發。每天梳頭的時候掉頭發,慈禧一見到掉頭發,心裏就不是滋味。年齡一天天衰老,原來那個梳頭太監呢,他不懂慈禧的心理,掉頭發還給慈禧看一看,這是你自己掉的頭髮。人家乾隆還知道呢,乾隆是孝子,他媽媽掉了頭髮怎麼辦?收起來做一個金的發塔,掉的頭髮擱在那個塔里,金的發塔里。李蓮英就比較聰明,給慈禧梳頭的時候,掉了頭髮擱袖口裏藏起來,那慈禧問,我今天掉頭發沒有,沒有啊,挺好的。這樣慈禧就很高興,因為慈禧很信任李蓮英,一些人就嫉妒,結果就發生了一個事情。就是大家知道李鴻章搞北洋水師,在天津、大連搞海港,就是上了一個奏摺,就請皇帝派人前去巡視,慈禧太后就決定請醇親王奕譞去巡視。因為奕譞是親王,所以行前呢,要派太監、派太醫跟隨。奕譞也很聰明,我自己獨自出京門,那我回來要跟慈禧太后一個交代呀。他就跟慈禧太后說,希望派李蓮英跟著我一塊兒走,如果中間有些誤解,那李蓮英可以做解釋呀。也正中慈禧的下懷,慈禧也想派個身邊的人跟著去。一方面瞭解奕譞的行動,另一方面,實際看一看海港啊。軍艦水兵什麼樣子,當面跟她口述。所以慈禧就同意了,同意了,奕譞、李蓮英等一行就從北京啟程,到天津後來到了大連,後來到了旅順,到了天津港、旅順港,醇親王奕譞還沒出北京,沿途天津有的地方做了充分地準備。到了天津給奕譞準備非常華麗的行館,對李蓮英更不敢怠慢了,他是慈禧太后身邊的人,也給他準備非常豪華的行館。但是李蓮英不住,他和奕譞住在一個館裏,一個條件比較差的地方。奕譞接待客人的時候,李蓮英穿著樸素,侍立在醇親王奕譞的旁邊,不插嘴不說話,奕譞抽煙的時候趕緊給裝煙,完了給點煙,恭恭敬敬。公事完了李蓮英回到私館,閉門謝客,日夜安靜,一無所擾。很多官員想見李蓮英,在慈禧太后面前說句話呀,可以討官,李蓮英一概謝絕,任何地方官員不見。公務完了之後李蓮英就隨著醇親王奕譞就回到北京,奕譞就向慈禧報告了他的所見所聞。這個時候有個禦史叫朱一新上了一個奏章,說李蓮英此行廣肆招搖、貪污受賄。慈禧看了之後覺得怎麼會這樣?就找到奕譞了,慈禧和奕譞可以說是私話,因為是她妹夫,既是親王,又是妹夫,問他怎麼回事?奕譞就把李蓮英的沿途的過程,就跟慈禧報告了,慈禧又通過其他的管道瞭解了一下,說李蓮英的確是謹慎小心,沒有那些事情。慈禧就把禦史朱一新給降級處分,這件事情應當是比較真實的,因為安得海被殺這個事情對李蓮英的教訓太深了。  

  現在我們還回過頭來說光緒和李蓮英的關係。有人說李蓮英討好慈禧,對光緒很不好,經常說光緒的壞話。實際情況從一些筆記、文集裏面記載的話來看,李蓮英這個人呢,是會兩面討好。因為他考慮了,因為戊戌變法的時候,失敗的時候光緒才28歲,光緒和慈禧年齡差得太多。他要想如果慈禧先死了,光緒執政了,那他的命還要不要?可李蓮英是個聰明人,他在光緒和慈禧之間要兩面討好,舉一個例子,八國聯軍打到北京,慈禧帶著光緒等等所謂“西狩”,就是逃跑了,一直跑到西安。事情平息了,就是慈禧、光緒、李蓮英等等就回鑾,就到保定住下。保定直隸官員對慈禧招待安排非常好,她的臨時的行宮,她的鋪蓋、日用飲食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一天晚上李蓮英先伺候慈禧太后,把慈禧太后安置好了,慈禧太后就睡下了。李蓮英就回到自己的屋,自己屋也安排佈置得很好。因為地方官知道,得罪了李蓮英是不得了,他剛回到自己屋,他想起來了,他到光緒屋去看看。到光緒屋一看,是青燈一盞,孤坐床上,光緒在那兒坐著,點著個燈,李蓮英一看就明白了。他是聰明人,光緒床上被褥什麼都沒有,旁邊小太監也沒有,天氣很冷,那光緒怎麼睡呀?在這個時候,李蓮英馬上就跪下了,給光緒跪下了,說奴才該死,這些太監沒有在這兒伺候您,沒照顧好,都是我的責任.說完了以後,就回到他自己的屋子,把他的被褥等等就拿到光緒那邊,把光緒安置好了,睡下了,他回到自己屋子裏去。這個事情不是正史記載,我想可能比較真實。光緒回到北京之後,因為他這時候還是囚帝,所以那些小的太監也不是那麼買賬。光緒回到北京之後,說了一句話,說沒有李諳達,“諳達”就是師傅的意思,沒有李諳達我活不到今天,就是光緒對李蓮英有感激之情,光緒和慈禧死了之後,光緒34年死了之後,第二年就是宣統元年,二月初二,李蓮英就提出來他要告老回家,就退休了。  

  李蓮英他總結他這一生太監的生涯,就是他在皇宮51年,半個世紀,八個字,侍上以敬,尊敬的敬,侍上以敬,侍下以寬,這是李蓮英一生太監生活的一個總結,應當說是李蓮英作為太監來說,還是成功的,很敬業,這是要說的今天第一個問題,就是光緒和李蓮英的關係。

  下麵就講光緒死因疑案,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緒皇帝辭,光緒皇帝死因有兩種說法:

  第一自然病死,第二被人害死,被人害死裏面又有四種說法:
  一, 被慈禧害死,  
  二, 被李蓮英害死,  
  三, 被袁世凱害死,
  四, 被他人害死。  
   
先說第一種,第一光緒屬於自然病死。這種說法的依據就是《清德宗實錄》和《光緒朝東華錄》,以及《清宮檔案》。《清德宗實錄》就是《光緒實錄》,光緒的《實錄》,光緒朝的《東華錄》,清宮太醫院的檔案說法一致,光緒屬於自然病死,《實錄》和《東華錄》都比較簡單,《清宮檔案•脈案》,號脈的“脈”,就是太醫的《脈案》,講得比較詳細。五月份的《脈案》光說光緒身體虛弱,需要長期調理,六月份的《脈案》,說光緒病情加重,屢次用藥,不見顯效,就是明顯效果。七月份《脈案》的記載,七月份請了一個醫生,叫杜鐘駿,從南方請來的。給光緒看病,看完了他就說了句話,他本來想這一次到北方給皇帝看病,能博得微名,就得一個小的名氣,給皇帝治好病了,本想能博得微名,看來不成,皇帝的病就很難調理,他就沒有把握把皇帝的病治好。到九月份,九月的《脈案》,說皇帝、皇上病情加重,臟腑難以調理,病情加重。十月二十日《脈案》的記載,說皇上身體發涼,病情嚴重,這是《脈案》的記載,從五、六、七、八、九、十這幾個月連續的《脈案》記載,那說明光緒的病是一天一天地加重了,病到最後就因病死亡。光緒這個人小時候身體就不好,怕聲音,進宮4歲之前聽到鑼鼓響聲,打雷響聲就嚇得不得了。到宮裏頭以後吧又加重,所以光緒長期有神經衰弱,或者叫做神經官能症。

  咱們中醫研究院和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仔細研究了太醫院給光緒看病的禦方和藥方,最後出了本書叫《慈禧光緒醫案選議》,我數了一下,光緒這一段選了186個藥方,這186個藥方,第一類治光緒總是遺精這類的藥。第二類,就是頭疼,失眠就是神經官能症這類的藥。第三類,就是關節疼,腰疼這類的藥方22種,所以有人認為光緒得了骨結核。再就其他的,從光緒的御醫的診斷和藥方來看,他長期的腎虛,神經官能症,腰酸腿疼,肺也不好,晚期又得了肺炎。就是他從小就得病,多病,一直身體不好,當然這跟他周圍環境有很大關係,所以這些人的意見就說光緒長期身體不好,長期得病,長期情緒抑鬱。所以,他很自然地得病、自然地加重,就死而且這個御醫每天有一個人值班,六天是六個人值班,每個人每天,每位御醫對皇帝診斷的情況完全不一樣,用藥也不完全一樣,這也是光緒病情逐漸加重的原因之一。總之一些學者認為,光緒是因病正常死亡。

  光緒被人害死,誰害死的?  

  一,光緒被慈禧害死,《崇陵傳信錄》和《清稗類鈔》這兩種書都記載說光緒被慈禧害死,《我的前半生》也說,聽說光緒皇帝是被慈禧太后害死的。他們沒有材料,就是根據推論,因為慈禧年老了,這個時候光緒重病的時候,慈禧也病重,慈禧考慮到,如果她先死了,光緒病好了,重新執政,那就是要翻局了,所以慈禧在死之前先把光緒害死,這是這些人的看法。

  二,光緒被李蓮英害死,英國人濮蘭德,白克好斯,寫了本書叫《慈禧外傳》,德齡寫了本書叫做《瀛台泣血記》,這兩本書都說,光緒是被李蓮英害死的。他們的根據就是李蓮英一直跟著慈禧,怕慈禧死了之後,光緒執政,對自己不利。所以,他下手,讓光緒死在慈禧之前。

  三,光緒被袁世凱害死,《我的前半生》說,我聽說,光緒皇帝是被袁世凱害死的,因為在戊戌變法期間,袁世凱出賣了光緒皇帝,一旦慈禧死了之後,光緒皇帝重新執政,是要清算袁世凱這筆賬,要清算袁世凱忘恩負義這筆賬的,所以要在慈禧死之前,先把光緒害死。  

  四,光緒被有的人害死的,誰不知道?因為光緒年輕,慈禧歲數大,慈禧得病的確是病重,光緒的病是常年有病也不是那麼重,按理來說光緒應該活過慈禧,恰恰光緒沒有活過慈禧,而且差一天,二十一光緒死,二十二慈禧死。所以很多人相信光緒是被她害死的。但是有一條,搞歷史的得拿證據,你說光緒被慈禧也好,李蓮英也好,袁世凱也好,其他人也好,害死了,證據在哪兒?到現在為止,誰也拿不出一條證據,宮廷事情本來就是詭秘,這種事情又更加詭秘,不可能留下任何文字記載,怎麼辦?還可以做分析,做推斷。

  我做了一個排比,《清德宗實錄》和《光緒朝東華錄》都記載說光緒是因病死的。那麼我們看一看光緒死之前的記錄。十月初一,光緒是十月二十一死的,十月初一光緒到儀鸞殿給慈禧請安,說明他病還不太厲害吧,還能去別的屋請安。十月初二,光緒又到儀鸞殿給慈禧請安。二十,“上不豫”,就光緒病了,那十七、十八、十九這三天發生什麼事情了?有一位太醫,有一個御醫叫屈貴庭,民國年間他在一本雜誌叫《逸經》,上面發表一篇文章,他說,十七、十八、十九他給光緒皇帝看病。十七被召到了光緒的寢宮,光緒在他的禦榻上翻滾,大喊肚子疼。這樣十七、十八、十九三天,二十日,《實錄》正式記載,“上不豫”,就是皇上病了。二十一《實錄》記載,三個字,“上大漸”,就是病危,慈禧下了懿旨,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就是宣統,將來繼承皇位。當天二十一日光緒就駕崩了,二十二日慈禧死,兩家可以各有說法,一種說法自然病死,一種說法是被人害死,各有根據,各有材料。我把這個情況給諸位介紹一下,考證就留待那些 專家學者們去做了。我覺得光緒之死的確是一樁歷史疑案。  

  光緒死了之後,宣統繼位,由溥儀繼位,就是宣統皇帝,下一講我們講宣統皇帝,今天就到這兒,謝謝大家。
勘尋敵手共論圖
高處不勝寒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35
銀兩1575

74

主題

1287

回帖

1041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09-1-11 21:10:31 | 顯示全部樓層
清遜帝宣統


今天講清十二帝最後的一位皇帝,宣統皇帝,宣統皇帝在清朝這十二個皇帝當中,我想有五個特點,一是十二個皇帝當中最後的一位皇帝,二是登極時年齡最小的一位皇帝。三是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四是沒有廟號諡號的皇帝。五是沒有皇陵的皇帝。所以我說宣統皇帝在清朝的十二個皇帝當中,有這麼五個特點。  

  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是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他成為大清國的皇帝其實是歷史的偶然。在光緒帝去世前,皇儲並非是溥儀。

  上一講我們講到光緒,講到“戊戌政變”,“戊戌政變”之後,慈禧就想著廢掉光緒,光緒又沒有兒子,程式上怎麼做,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后懿旨,由載漪的兒子溥儁做“大阿哥”,將來繼承同治為嗣,兼祧光緒皇帝為嗣,就是既繼承同治又繼承光緒,並且傳話,第二年大阿哥和光緒之間要搞一個儀式,就是光緒皇帝要舉行禪位大典,同時舉行大阿哥登極大典,這個時候,發生了義和團事件,載漪就是大阿哥的父親,支持義和團,說義和團是益民而不是亂民,義和團沖到了東交民巷使館區,殺了日本駐華使館的叫杉山彬,還殺了德國公使克林德,事情鬧大了,接著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在慌亂之中帶著光緒西逃,載漪和大阿哥溥儁隨駕西逃,慈禧在逃到大同的時候,懿旨載漪為軍機大臣,又往西走,走了不遠,慈禧變卦了,說義和團和八國聯軍這場亂子,禍首就是載漪,革去載漪軍機大臣職務,遣戍新疆,第二年就是光緒二十七年,慈禧回鑾,回鑾的路上,還沒到北京呢,慈禧宣佈大阿哥溥儁的父親載漪有了過錯已經進行了處罰,他的兒子不應該再做大阿哥,就廢除“大阿哥”這個名號,回到北京之後,這個大阿哥溥儁就不能在皇宮裏了,歸宗,還歸到載漪名下,這樣“大阿哥”就廢了。

  廢了以後慈禧年齡越來越大了,光緒又沒有兒子,慈禧和光緒的關係又不好,光緒被囚在中南海的瀛台,到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光緒病重,慈禧就又傳下懿旨,讓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將來入繼同治皇帝,兼祧光緒皇帝。  

  那慈禧為什麼選中了溥儀,就是宣統繼承皇位?我想還是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還是從愛新覺羅的血統說,溥儀的父親是載灃,溥儀的爺爺是奕譞,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個兒子,道光皇帝的第四個兒子是奕詝就是咸豐,第五個兒子就是剛才我們說那個載漪的父親溥儁的爺爺。道光這幾個兒子,對近代歷史影響比較大的就是三個,第一個是老四奕詝,就是咸豐,第二個是老六奕訢恭親王,第七個就是奕譞,醇親王奕譞就是溥儀的爺爺。醇親王奕譞他們家一共出了兩個皇帝,第一個皇帝是光緒,上次我們講了,第二個皇帝就是宣統,老醇親王就是奕譞故去之後,就是由小醇親王載灃世襲的王位,醇親王奕譞他兒子當中除了死的,除了過繼的,死了三個,過繼出去兩個,繼承皇位光緒一個,就剩一個了,就剩載灃了,將來皇位繼承只有載灃這個系統沒有別人了,因為光緒沒兒子入繼了。那麼載灃怎麼和慈禧又搭上關係了?這裏面也有奧妙,慈禧很早就看上載灃了,慈禧的心腹重臣就是榮祿,榮祿有個女兒,叫瓜爾佳氏,慈禧很喜歡就收養在宮中,很喜歡這個女孩子,又視同己出,就把這個瓜爾佳氏指婚給載灃,這個時候載灃他的繼母,他叫庶母,載灃的庶母已經給載灃定親了,納彩定親,那慈禧太后又懿旨和瓜爾佳氏結婚,就很為難呢,這面是訂婚了,這面是慈禧太后的懿旨又不敢違抗,這不兩難嗎?最後沒有辦法,就把載灃已經定親的那門親事退掉,接受了慈禧的這個養女瓜爾佳氏,做醇親王載灃的福晉,榮祿是慈禧晚年的心腹重臣,如同和珅對乾隆一樣,榮祿既沒有學歷,又不是進士狀元,又沒有武功,官升得很快,步軍統領,兵部尚書,軍機大臣,大學士,先是協辦大學士,後來是文華殿大學士,就是首席大學士,榮祿的女兒慈禧認作養女,把她嫁給載灃,生了兒子,就是溥儀,這裏面我們可以看出來,光緒也好,宣統也好,他們都是在兩個關係的結合點上,就是愛新覺羅氏和葉赫那拉氏兩個關係的結合點上,來選了光緒和宣統,這樣就在光緒三十四年,光緒死的前一天,就決定由溥儀來繼承皇位。  

  十月二十日光緒病危,慈禧懿旨,就由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繼承皇位,當天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太監就到了醇親王的北府,就是現在宋慶齡故居那個地方,實際上當時北府比這個面積大多了,這一天晚上醇親王王府家裏頭是亂成一團,當時宣統才3歲呀,溥儀才3歲呀,一個生人,他不管你是軍機大臣,還是太監,你抱他他不幹,他就哭啊,他的奶奶是不捨得這孫子抱走,我在這裏插一句,醇王府有一個習慣,頭生的孩子滿了月之後歸奶奶帶,不歸母親帶,所以溥儀小時候是他奶奶帶大的,乳母給餵奶,奶奶把他帶大,後來溥儀回憶說,晚上就是在王府的時候,晚上溥儀睡著這奶奶不放心,過來看看這小孫子,穿的鞋是木底鞋,她怕這木底鞋“嘎吱嘎吱”響,把孩子吵醒了,光著腳慢慢輕聲地進到溥儀睡覺的小屋,看看這孩子睡得是不是安穩呢,天冷了,被子蹬了是不是給蓋上,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突然就要把孩子抱走,這奶奶一下就昏過去了,整個醇王府是亂作一團,溥儀被抬進宮,到了中南海,慈禧在這時候是在儀鑾殿,3歲的溥儀抱到中南海第一件事情是到光緒的養心殿去叩拜,光緒這時候已經死了,第二天叩拜光緒已經死了,3歲的孩子看到一個死屍停在那個地方,還要哭,就是又哭又害怕,完了以後,又把他抱在慈禧這兒,慈禧是死之前一天的人,看著這麼一個又病又老的這麼一個老太太,又病又老又生疏這麼個老太太嚇得就哭,慈禧哄他也沒有氣力哄了,這是二十一日,二十二日慈禧也死了,光緒的靈是停在乾清宮,慈禧的靈是停在皇極殿,大冷的天把3歲的小溥儀一會兒把他抬到乾清宮在光緒的遺體面前哭,一會兒又抬到皇極殿在慈禧的遺體面前哭,後來溥儀回憶說,又冷又怕,又驚,又嚇,就哭得一塌糊塗,就簡直是折磨這麼一個3歲的孩子,折騰完了之後,到十月初九,要舉行宣統皇帝登極大典,這大典在太和殿,按照規矩皇帝先要在保和殿接見大臣,完了再到太和殿,十一月初九很冷,陰曆十一月初九,折騰半天,把他抬到太和殿的寶座上,3歲的孩子他又坐不穩,也坐不住啊,他父親就單腿跪在寶座下面的旁邊扶著他,哄著他,他不懂啊,下面跪著文武大臣,3歲孩子哪懂啊,他照哭他的。隆冬的寒天啊,他父親急得滿頭大汗,可見宣統登極的這個場面的情況。溥儀有段回憶,我給大家讀一下:“我父親單膝側身跪在寶座下面,雙手扶我,不叫我亂動,我卻掙扎著哭喊:“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父親急得滿頭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沒完沒了,我的哭叫也越來越響。我父親只好哄我說:“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

  登極大典剛結束,滿朝文武官底下是竊竊私語,怎麼可以說快回家了呢,怎麼說快完了呢?大清王朝億萬斯年怎麼快完了呢?說這預示著大清王朝的不吉祥,所以這一次登極大典沒有增加文武百官的喜慶歡樂氣氛,籠罩著一片悲哀的氣氛。  

  宣統登極到他退位只有三年的時間,他從3歲到6歲,雖然時間不長,朝內朝外發生大事件很多,僅僅《宣統政紀》就寫了一本大書,我想,這三年的時間事情千頭萬緒就是一件大事,就是“辛亥革命”。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孫先生當選為總理,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平均地權,建立民國”。光緒三十二年,慈禧太后準備做一點改革,但是又說,民智未開,老百姓覺悟不夠,還要往後推推再說,光緒三十三年,三十四年,宣統元年,宣統二年,連續爆發了各地的起義,但是,都失敗了,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西曆1911年10月10日,武漢新軍發動起義,勝利了,這一年是辛亥年,所以歷史上就稱作“辛亥革命”,接著湖南等各省紛紛響應,不久在南京召開臨時會議,推選孫中山先生為臨時大總統,紀年改用西元紀年,廢除宣統年號,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接著就和清朝政府談判,孫先生決定讓袁世凱接任他的大總統,南北達成了一個協定,就是宣統退位。  

  宣統退位有一個詔書,這個詔書起草之後,袁世凱看過,隆裕太后看過,最後正式發佈,這個很重要,它大意是這樣的:“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國體,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眾化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這麼一個重大歷史變革,用了很輕鬆的典雅的文字把它交代了,底下是條件,當時是有條件的,我把這個條件說一下,第一《關於清帝優待條件》,大意是:“一,清帝辭位後尊號不變;二,每年由民國政府撥給銀四百萬兩;三,暫居宮城日後移居頤和園,四,宮內的執事人員照常留用,以後不得再招閹人;五,原有之私產由民國政府特別保護。”我簡單解釋一下,第一條皇帝的尊號不變,還照稱,但限在宮內,有點像日本的天皇,就一直保持下來了。第二條是錢,每年給四百萬兩銀子,供你們生活費。第三,你們住在故宮裏頭,將來再搬到頤和園住。第四,宮裏頭所有的宮女太監服務人員一律不動,但是不許再招太監了,再新招不行了,第五原來的財產由民國政府保護,作為辛亥革命,一場革命來說這五條是比較優厚的。  

  宣統退位之後,舊清室那些勢力不甘心,總在想法找機會來復辟,到民國六年,找到了一個機會,這個時候袁世凱死了,大總統是黎元洪,國務總理是段祺瑞,他們倆意見不一致發生爭論,歷史上叫做“府院之爭”,黎元洪就召張勳到北京來,這個張勳他參加過中法戰爭,是個參將,後來就升到副將,他很長時間是跟著袁世凱,天津練兵的時候張勳就跟著,袁世凱的時候,就給他一個官,叫“長江巡閱使”和安徽督軍,一直忠於清朝,他不剃辮子,不剪辮子,所以他被稱作“辮帥”,他那個軍隊也留著辮子,所以叫辮子軍,張勳到了北京之後,6月,因為這時候已經用西曆了,6月30日晚張勳康有為等就進宮,見溥儀,張勳和溥儀有一段對話,張勳說:“共和不合咱的國情,只有皇上復位萬民才能得救。”溥儀說:“我年齡小,不堪當此大任。”張勳說:“當年康熙爺8歲登極做了一番事業。”溥儀就說:“既然如此,我就勉為其難吧。”就定了復辟。第二天,7月1日,就是西曆1917年7月1日,溥儀就是宣統,在太和殿第二次舉行登極大殿,很好,現在留下照片了,溥儀封了一系列的官爵,底下的新的所謂的朝臣也行三跪九叩大禮,這個時候北京城裏有的地方也掛起了龍旗,有的人又穿上長袍馬褂,原來盤在頭上的辮子現在也放下來了。消息傳出,各地反對,外國駐北京的使館也表態,反對,討伐的軍隊就打到北京,張勳只有三千個辮子兵,不堪一擊,兵敗之後張勳就逃到外國的使館去了,藏起來了。  

  我們的教科書,許多的專著,大量的論文都把這次事件叫做“張勳復辟”,我想值得商榷。“復辟”怎麼講?“複”,《史記•平原君列傳》:“三去相,三復位。”意思就是恢復;”“辟”,《爾雅•釋詁》:“辟,君位也。”就是君位、皇位。那要說“張勳復辟”就是恢復張勳君位或者地位,張勳你不是皇帝,你僅僅是個安徽督軍,有何辟之可複呢?應該怎麼說?我說應該叫“張勳兵變,宣統復辟”。或者叫做“張勳兵變,溥儀復辟”都可以。  

  宣統復辟帶來一個很嚴重的後果,就是故清皇室沒有想到,帶來個什麼後果呢?就是民國人士認為,溥儀不安分,在民國的範圍裏面,紫禁城裏面還留了一條辮子,於是有些人就產生個想法,要把溥儀從紫禁城裏面趕出去,把他復辟的辮子給剪斷。  

  民國13年,1924年馮玉祥到了北京,把他的軍隊改成國民軍,他自任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他提出來,要把溥儀趕出皇宮,派了誰呢?派了北京警備的總司令陸鐘麟,帶著人就到故宮,通知溥儀限兩個小時搬出皇宮,溥儀覺得太突然了,也來不及準備,就要求延長,溥儀就要跟醇親王載灃商量,跟有關的皇族商量,這時候電話切斷了,後來陸鐘麟說可以延長二十分鐘,再晚的話就打炮,內務府大臣紹英急急忙忙又跟溥儀商量,這個時候醇親王也來了,溥儀就草草地在協議書簽了字,坐了五輛汽車,從故宮就開出來,一直開到醇親王府的北府,就是現在宋慶齡故居的地方,這就應了他登極的那句話,要回家,這不回家了嘛,快完了,三年就完了。第二年溥儀就到了天津,先住在張園,住靜園,1931年就到了東北,1932年做了偽滿洲國的執政,1934年做了偽滿洲國皇帝,1945年蘇聯軍隊到了東北,日本投降,溥儀作為戰犯就到了前蘇聯,押在了伯力收容所,1950年,溥儀就回到國內,這時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溥儀就收管在撫順戰犯管理所,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大慶,溥儀受到特赦就回到北京,1964年溥儀就作為全國政協委員,1967年因為腎癌病故享年61歲,溥儀故去之後,愛新覺羅家族商量骨灰怎麼辦?商量的意見就安葬在八寶山公墓,後來國內的文化環境有了改變,政協給溥儀開了追悼會,溥儀的骨灰就安放在八寶山的革命公墓。

  溥儀這一生一共有五個夫人,第一就是“皇后”,郭博勒氏,婉容,達斡爾族人。溥儀跟她結婚的時候,已經不是宣統皇帝了,是民國的國民了,所以婉容也就不能叫做皇后了。第二就是“淑妃”,就是文繡,文繡和婉容同一天和溥儀結婚,這個時候溥儀也不是宣統皇帝了,所以也不能叫淑妃了。第三位就是“祥夫人”,他他拉氏,後來改姓譚名玉齡,後來跟溥儀離婚了。第四位叫“福夫人”,就是李玉琴,1943年在長春和溥儀結婚,後來離婚了。第五位就是李淑賢,李淑賢是1962年結婚的,後來故去了。

  溥儀是清朝最後一個皇帝,也是我們中華兩千年帝制的最後一個皇帝。從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稱皇帝,到宣統三年,兩千三百一十二年,溥儀是最後一個皇帝,共有皇帝,有人統計是492位,溥儀就是最後一位。

  最後有兩點巧合我說一下,這清史很奇怪,第一個巧合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興起在撫順,清朝的末帝愛新覺羅•溥儀,戰犯管理所就在撫順,這當然是歷史的巧合了;還有一個巧合,清朝的第一個皇后葉赫那拉氏,就是努爾哈赤的妻子,蔡東藩《清史演義》第二回有一段,就說努爾哈赤要修堂子,挖這個地基挖出一個石碑,上頭寫了幾個字:“滅建州者葉赫。”我可以鄭重地說,滿文材料、漢文材料、朝鮮文材料沒有這個記載,純屬于蔡東藩先生編的歷史故事。但是有一點很奇怪,清朝第一個皇后是葉赫那拉氏,清朝最後一個皇后就是光緒的皇后葉赫那拉氏。那宣統他沒有皇后,因為他結婚的時候已經不是皇帝,已經不算了。所以清朝最後一個皇后是葉赫那拉氏,第一個皇后也是葉赫那拉氏。從這個角度來說,蔡東藩的話也還有點意思,這也還是一個歷史的巧合,有人說這是天意,還是人意?我說就是歷史的巧合,清朝十二個皇帝,最後一個皇帝就是宣統。
勘尋敵手共論圖
高處不勝寒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87
銀兩777

1306

主題

16185

回帖

9756

積分

爵位一等毅勇侯
榮銜正一品太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1-12 03:47:11 | 顯示全部樓層
大清的皇帝和大明對比
真是好太多了
最有問題的皇帝應該就只是同治
不過他對時代影響不多
因為他早死

宣統對清也沒什麼大影響
他只對滿州國有影響
宣統下野
大概是10歲都沒有呢
「正是因為不斷的重複相遇和別離,人才會成長!」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35
銀兩1575

74

主題

1287

回帖

1041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 17:59:21 | 顯示全部樓層
傅儀3歲登基..宣統3年大清滅..應該是在7歲時吧..
不過真正徹底離開紫禁城是1924年11月5日下午4時,大清帝國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離開了紫禁城,成為了一個普通的平民。
勘尋敵手共論圖
高處不勝寒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87
銀兩777

1306

主題

16185

回帖

9756

積分

爵位一等毅勇侯
榮銜正一品太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1-13 03:01:54 | 顯示全部樓層
如果說真的無能的皇帝.....
想一想.....

其實應該也是同治或是咸豐

宣統不笨
只是沒運和沒權
沒成年國家就完了
家臣團大概只有陳寶深是真的忠心(不過不聰明)

我印象很深刻
當日日軍投降
溥儀一聽見就立即下跪痛哭
說對不起天皇
其實溥儀是想令身邊的日本軍官和士兵相信溥儀
因為他怕日本兵知道戰敗之後
會殺了他毀滅罪證
事實上他老人家也的確沒死
「正是因為不斷的重複相遇和別離,人才會成長!」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八旗將士

威望615
聖眷954
銀兩13941

1280

主題

36738

回帖

0

兵力

12005

軍功

爵位安親王
榮銜太子太傅/武翼都尉
官職正二品工/兵部尚書
兼職正九品鑲白旗藍翎長
身份納蘭府家主
旗籍滿族鑲白旗
配偶慕熙顏
發表於 2009-1-13 13:32:38 | 顯示全部樓層
溥儀只當了三年的皇帝,清朝就結束了。這三年裡,政治全歸他父親攝政王載灃決定;載灃是個庸懦無能的人,遇事無主見,雖然每天都到乾清宮聽政,召見大臣垂詢國事,親自批閱章奏,但是他對章奏的硃批常是辭不達意,與群臣見面時,也無言相對。
笑此生名祿榮華幻作鏡中花,難抵你手中一盞清茶。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4-28 01:59 , Processed in 0.31648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