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479|回覆: 0

[轉貼] 中國唐朝的軍隊(為了忘卻的紀念)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5-4 18:35: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壇有人誣蔑唐軍是一支戰鬥力弱的軍隊,以下是從網上查到的資料僅以下文為紀念,悼念偉大的唐朝英雄們。
1唐朝的武器。
我國歷史上的唐朝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王朝,在這個階段,漢民族的構成基本定了下來,而原來橫行歐亞大草原的突厥實力被逐出中國的實力範圍,而中國的封建制度在這個時期也達到鼎盛階段。版圖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財富之多得無法計數,而此時,作為國家國防基礎的軍隊又是裝備了些什麼武器呢?  

  首先是騎兵裝備,在唐以前的南北朝時期的,隨著馬蹬,高橋馬鞍的完善,重甲騎兵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但是由於重甲騎兵犧牲了騎兵賴以生存的機動性,使得在實際戰鬥中,並不是非常的理想,因此在唐軍中,馬鎧和重甲騎兵並沒有受到重視。  

  在武器方面,從古代繼承下來並進行重大改進的戟沒有逃過被淘汰的命運,長一丈八尺的槊(長矛的一種,槍頭較寬)成為騎兵的主要裝備(南北朝)。但是在唐中葉以後,標准的長槍又取代了槊的地位。根據《唐六典》記載,當時槍分漆槍,木槍,白杆槍和樸頭槍4種,每個士兵(包括步兵和騎兵)都裝備1條,長槍運用很廣,除了戰時格鬥外,扎營時可以用作支撐營帳,防守時可以當拒馬,渡河時可以用來捆扎木筏。  

  而作為另外一種士兵的必備武器——刀,有2種主要用刀:一種是橫刀(也就是佩刀),當時刀劍的佩戴方法已經從毗式佩劍法,轉化為從伊朗傳入的雙附耳佩系法;另外一種叫陌刀也稱拍刀,是一種長柄2刃刀,長1丈,步兵使用,一般以密集隊形列於陣前,《新唐書》記載安祿山的部將崔乾佑將“陌刀五千列於陣後”時遭到唐軍的恥笑。  

  唐軍裝備的主要遠射武器是弓箭,裝備率達到100%,與佩刀和槍一樣,人手一具。當時中國軍用弓的樣式早已經固定下來了,全部都是復合體反射弓,射程隨弓力不同而變化。  

  唐軍也和前代一樣,強調強弓勁弩,開滿就射,唐代王踞所著《射經·馬射總法》寫道“勢如追風,目如流電,滿開弓,緊放箭”,可見唐時對弓箭手要求的是射程和火力密度,而對精確度要求並不高。我推測是利用弓箭手排成多列橫隊進行大規模齊射的,這和明軍所說的“莫患弓軟,服當自遠”有很大差別。  

  當時所用之弓的弓力,上等約折合現在的75公斤,一般人很難拉開這種弓的。  

  隨弓所配的有3條弓弦和30支箭以及一個箭壺(稱胡碌),箭一般有3種,一為射甲箭;二為生仳箭;三為長垛箭。  

  當時的箭所用的箭杆多用竹制,也有木制的,一般來說,南方所生產的基本都用竹,而北方地區用崔柳,西北和東北多用樺木。  

  箭頭均為鋼鐵制,根據箭頭的形狀分為上述用途不同的3種箭形,可惜我沒有圖片無法有感性的認識。  

  箭羽一般以雕翎為最上,角鷹次之,睇梟更次,最次的是用雁鵝羽,此外,在宋代記載有風羽箭即不裝箭羽而是把原來安裝箭羽的部位在2邊剔空,利用空氣動力原理,使箭在飛行時保持穩定,不知道唐時是否有類似的東西。  

  唐軍裝備的另外一種遠射武器是弩,我個人認為,裝備的可能不是單兵用弩而是  
像床弩那樣的多人操作的遠射兵器。因為單兵遠射兵器是每個士兵都有一具,所以,我推測是加強給部隊的重型武器。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每張弩配箭100支。  

  唐軍的防護裝備主要有鎧甲和牛皮牌(皮制盾牌)。  

  鎧甲方面,前代流行的兩當鎧已經被淘汰,在漢末晉初出現的明光鎧成為唐軍裝備的最主要的鎧甲,名列《唐六典》的甲制之首。明光鎧除了繼承了兩當鎧的優點以外又對鎧甲進行了改進,比如:加了批膊,膝裙和對頭盔也進行了改進,日後軍隊常用的鎖子甲,當時也列入《唐六典》的13種甲制。  

  盾牌方面,在南北朝時期,北方士兵多用長盾而江南的部隊多用園盾,到了唐朝,變化不應該有很大。
-----------------------------------------------------
唐軍盾牌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盾有手牌、彭牌、燕尾牌、推牌等多種樣式,主要為步兵使用。圓形盾,又稱團牌。因其小型而靈活,多用於騎兵,但是步兵也有使用的。方盾常見的樣式為底緣齊平,上端由兩重弧線組成葫蘆形,中脊隆起的形狀,後來在鐵盾上再安裝上上下兩個利鉤,就成了一種新型兵器--鉤鑲,可攻可守。
太白陰經》卷四器械篇也有類似記載:  
    
  (全軍一萬二千五百人)弩二分,弦三分……佩刀八分,一萬口。陌刀二分,二千五百口,棓二分,二千五百張。馬軍及陌刀並以啄錘斧鉞代,各四分支。  
    
  其中甲、弩、矛、矟、具裝等“令私家不合有”,軍中平時也不全額裝備,只在征戰時支給。
公元702年,武則天為選拔武官開創了武舉。唐代武舉由“平射”和“武舉”兩項構成。《唐六典》規定: 平射只考長垛;武舉要考長垛,騎射,馬槍,步射,材貌,言語,舉重等。 長垛,就是遠距離的靶子,當然就是靠考生箭術的准確性,箭垛是由帛或皮革制成,上畫三個同心圓,分 別是“中院”“次院”“外院”。考生距箭垛105步,用一石弓,30枝六錢重的箭,箭箭均在外院以上者為 合格。(步,石,錢均為唐制,唐《通典》記載) 騎射又稱馬射,是考考生控馬奔馳中的箭術水平。靶子也是皮革制成,稱為鹿子,長五寸高三寸,共有兩 個安放在矮牆上。馬射用弓為“七鬥”,約為現在的38公斤,比步射(長垛)的55公斤輕了許多,畢竟馬 背上開弓難度不小。  
馬槍,考驗馬上槍術。《唐六典》記載,唐代槍主要有四種,“一曰漆槍,二曰木槍,三曰白干槍,四曰 樸頭槍。”槍是古代最有力的格鬥武器,唐律法禁止私人擁有。考生飛騎衝入兩道矮牆構成的場地,舞動 長槍,左右挑刺兩旁木偶頭上的“三寸五分”見方的木版,板墜偶不倒為合格。 步射,以草人為箭靶,要求“如法”,何謂法,估計是射箭時的動作要領,姿勢規範吧,看來光有很高的 命中率也是不行。 材貌,言語,舉重就是對武舉考生身高相貌,精神狀態,言語能力的考察,舉重類似現代的舉重運動,所 要比試的是舉起重物的次數。上邊說的武舉科目,也都是模仿沙場作戰,馳馬舞槍,百步穿楊,可惜如此經典場面動作,以往一直未能在銀幕上逼真呈現,這回老謀子在十面埋伏中差不多都讓公人們演示了一番,不過飛馳而來的四騎手握的是宋代的素木槍,素木槍,槍頭一般長30-40釐米,最寬處6-7釐米,槍頭尾部帶兩個大型飛刃,加強了槍的殺傷性能。整個槍頭均呈現出優美的弧線線條,造型蜿蜒而不失流暢,充滿上古兵器的優雅神秘。大多是雙血槽槍頭中間起脊線,槍身兩面均有一道血槽,並在矛尖處會聚,血槽橫截面呈現“u”形,槍頭橫截面呈扁菱形。素木槍與鴉項槍錐槍都是宋代步兵用槍,雖然穿越時空來到唐朝,但公差捕快拿在手中到也合適,躍馬飛 奔中連連突刺,逼得小妹閃展騰挪,方寸已亂,怎耐刀鞘在小妹這高手手中也還是相當厲害,幾個反擊,把捕快們 擊下馬來。四杆長槍組成槍陣,威力非凡,比馬上施展得利落多了,可憐小妹被步步緊逼,左躲右閃,嬌喘連連 ,憐愛之心油然而起......還有一處體現導演細微的地方,那四杆素木槍,都帶著背帶,這在國產影視作品中還是第一次見到;宋<武經總要>中記載的很多槍矛也有類似結構。這是古代騎兵為攜槍方便之舉,把槍斜挎在背上,相當於現代步槍的背帶.這場戲很 是精彩,捕頭策馬疾奔,持槍狠刺,小妹以“盲俠”姿態幾度硬碰,跌倒側臥之時,竟也能用刀鞘與正越過頭頂的戰馬長槍短兵相接!國產片中難得一見比較真實的騎兵突擊步兵的鏡頭,驚險萬分。剛為之叫好後,見到金捕頭的神箭絕技,倒 吸涼氣,地中海式射箭手法!四枝羽箭,先後射出,同時中的;眼力手力奇佳,中人而不傷,穿衣而不透,乃 中華第一蓋世絕箭也。不說拉弦射箭的手勢,唐代步射的“如法”現以無從考究,但四人中箭飛身倒地, 也太誇張了點。本來就是電影,為了視覺效果,無妨,一邊自我安慰著,一邊遐想,金捕頭手下四個公差 ,已有如此嫻熟的馬上工夫,捕頭大人一定會表現的更好,加上如此神奇的箭法,風流瀟灑的容貌,不去考 武舉真實可惜了,八面威風的將軍比一個小捕頭強多了吧,唐太宗唐高宗時期的薛仁貴將軍就是神箭手,"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的英雄事跡將弓馬騎射渲染到極至.還是老某子不讓,要不他哪找男主角去。  
刀,看著二位捕頭刀兵相間時,見怪不怪了,一開場的鏡頭,刀架上一把把的制式官刀被一位位公人一一提走,就令人捧腹了,多 麼熟悉的動作啊,跟咱解放軍叔叔持槍出動一模一樣!最好笑的是,此刀非唐刀,寬身宋刀也。不禁又要埋怨老謀子了,一部電影,場面這麼奢華,拼著命地追求色彩艷麗, 美倫美渙,所用道具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為何不借此機會向觀眾展示一下中國最鋒利最華貴的唐刀呢, 是不懂還是疏忽?雄渾威猛的宋刀給裝扮的珠光寶氣的,和相貌堂堂的唐大刀相比,還是缺了一種睿智和大氣 。 隋唐時期,短柄長刀通稱為"橫刀",<唐六典.武庫令>注:"橫刀,佩刀也,兵士所配,名亦起於隋."另據<新唐書.兵志>記載"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祿,橫刀......皆一"可見,橫刀普遍裝備軍隊,是典型的制式武器.盛唐時,頻頻來華的日本遣唐使團,攜帶大量中國物品回國,歷經滄桑,部分作為貴族遺物現今保存在奈良東大寺正倉院.唐刀大致分兩類,一類裝具簡樸,刀裝具大多流失,估計屬實戰用刀,如"黑作大刀"等;另一類裝具華貴,裹以鮫革嵌以金銀鑲以珠玉,富麗堂皇價值連城,基本是大臣貴族為顯要身份地位而配.唐刀是中國刀劍藝術的顛峰之作,鋒利,柔韌,傲氣,對後世的日本武士刀有深遠影響曾見到一把當代高手仿制唐刀,刃長76cm,把長28cm,刀寬後3.0cm前2.2cm,重心在護手前15公分左右,劈斬有力,性能一流.  
宋代稱短柄長刀為手刀,北宋<武經總要>中記載手刀是軍中常用武器."旁刃,柄短如劍.前銳後斜."宋刀和唐刀有很大區別,一是刀身明顯加寬,特別是刀頭部分較寬;二是刀尖呈上斜型. 相信金劉二位捕頭,手持唐刀打鬥,長刀霍霍,一定更有詩情畫意,人是英俊刀風流.看著看著,變味了,二位好漢不是見招拆招你來我往了,而是毫無章法的揮刀胡砍亂碰,最終竟變成瘋狂踢打的貼身肉搏!暴力及慘烈中倒是透著一件真實,糾正了以往刀劍影片中兩刀相交的一個大bug!好多影視作品中,刀劍相交,響聲清脆,火花飛濺,二人對視自己刀劍,刃口無傷,寶刀也,嘿嘿,那是評書演義,唬人的,刀和刀對砍,是要傷刃,豁口的!一口刀對砍了幾下,細小的豁口研磨修復工作都很困難,研磨3 次基本就報廢了,要是像電影中那般對砍,打完就報廢了,因為中國刀劍的刃口是夾鋼鍛造的,最多是半釐米高硬度鋼材,刃口的鋼刃磨完了,這刀就是廢鐵條一根了.雖然極不欣賞這段白雪與鮮血相交的打鬥,但很是喜歡這分真實,再好的刀,對砍都是這樣!,暗想,幸好沒用唐刀,華麗的唐刀打得滿身豁口,真的是很無奈.對老謀子的不用唐刀,雖然有幾分嘲笑,但還是為唐刀沒有出場而慶幸.   
 武器
  
  兵器大多由官府作坊制造、中央設軍器監,轄甲坊署,從事甲胄、筋角的生產;彎坊署掌矛頭、弓矢、 排管、刃族的制作。乾元元年(758),改軍器監為軍器使,由宦官擔任。地方州府亦設置作坊制造兵甲。河中的弓,浙西的弩,安定的 甲,都是比較有名的。根據步兵、騎兵實戰及朝廷儀仗的需要,弓、 駕、箭、刀等都分成許多種類和不同形制。每件重要兵器要刻上工 匠姓名、制造年月,以備檢查。由中央衛尉卿與地方政府所屬武庫 分別保管,奉皇帝救命才予以調發。
  
  馬政
  
    唐朝騎兵龐大,馬政地位重要。中央設太僕寺主管,在隴右及其他地區設置國家牧監(養馬場),具體負責戰馬的牧養、管理與供給。監分上、中、下三等,有馬5000匹為上監,3000匹以上為中監,不足3000匹為下監。各監置牧監一人,副監一或二人。此後,又相繼置隴右諸監牧使、群牧都使、閑廄使等,統領各地牧監。為加強管理,朝廷對馬匹的繁殖、死耗、烙印、獎懲等,都有具體現定。每年秋天登記馬籍,區分良馬、駕馬,定期上送殿中省尚乘局、各級官府及 軍隊使用。遇有大的戰事,還隨時向民間征發馬匹。安史亂後,由宦官充當的內飛龍使控制全國監牧人權。但由於隴右地區被吐蕃占領,牧監全部喪失,政府主要以高價購買回鶻馬以供軍需。
  
  軍需供給
  
    唐朝軍需供給有兩種情況:一是前期的府兵和兵募,服役和番 上期間,實行衣糧和部分武器自備的制度,出征作戰才由官府全部 供給,所以軍費開支有限。二是中後期即府兵制破壞以後,騎、神 策禁軍、藩鎮兵、邊防軍等,武器、衣糧皆由官府供給,全國軍隊百 余萬人,軍費開支大增。掌管全國軍費籌措和開支的是尚書省戶部 度支即中,各沿邊車、鎮則設支度使承辦。為及時將軍需衣糧送到 軍隊,官府在長安、洛陽以及靠近運河沿線城鎮建立倉庫,儲存糧、 絹,以便就近供應。戰時則隨時設置糧料使、軍糧使、供軍院使等,絹,以便就近供應。戰時則隨時設置糧料使、軍糧使、供軍院使等, 專門負責向前線運輸衣、糧、器械。軍費主要來源是租稅和屯田收入,全國租稅收入2/3被用於軍需。
  
    唐朝軍事制度變化的明顯表現,同政治、經濟制度一樣,前盛 而後衰,“其始盛時有府兵,府兵後廢而為X騎,X騎又廢,而方鎮 之兵盛……天子亦自置兵於京師,曰禁軍”(《新唐書·兵志》)。自 西魏開始而盛極於唐前期的府兵制敗壞後,取代府兵支撐唐朝統治的軍隊是神策禁軍、藩鎮軍等,軍制由此而混亂多變,藩鎮勢力 急劇膨脹,從而加速了唐王朝的覆滅,釀成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 禍患。
隋唐時采用更為先進的“灌鋼法”代替了百煉法,煉出的刀更加堅韌鋒利。唐代的刀有儀刀、鄣刀、橫刀三種。儀刀是皇朝禁衛軍使用的武器;鄣刀是一般官吏佩帶用刀;橫刀是專門裝備軍隊的戰刀。唐代制刀不僅注意保持漢民族傳統的制作技藝,而且隨著各國及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還吸收了不少外來的制刀技藝,促使戰刀的制作更趨於實用。明代軍隊使用最多的是“腰刀”。腰刀的刀體狹長,刀身彎曲,刃部延長,吸收了倭刀的長處,使劈砍殺傷的威力增大。明朝著名將領、抗倭英雄戚繼光非常重視腰刀的制作,在其軍事著作《練兵實紀》中對腰刀制作方法有著詳細的研究與記載。清代,刀的種類更為繁雜,有腰刀、滾背雙刀、脾刀、雙手帶刀、背刀、窩刀、鴛鴦刀、船尾刀、割刀、繚風刀等等。其中被廣泛應用於作戰的是腰刀和雙手帶刀。腰刀上部較直,下部微曲,刃部略窄。刀身長三尺二寸,柄長三寸,重一斤十兩(古時1斤=16兩),一般用於騎兵作戰。雙手帶刀,柄長一尺五寸,可容雙手把握,刀刃長且特別寬大厚重,上部呈平線形。步兵在近身交戰時,一刀砍去,可斷敵首級或四肢。短刀在明清時代仍然是軍隊的主要兵器之一。據《清史演義》上記載,清朝皇太極登基後,第一次出師的陣容是,由滿、蒙、漢組成的六軍:馬隊步隊、長槍隊、短刀隊、強弩隊、藤牌隊……那時短刀隊所使用的戰刀接近於我們後來所見過的“馬刀”。這種刀還有那種稱作“大刀片”的軍刀,一直延用到抗日戰

唐代弓分為長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種。長弓用作步戰,角弓用於騎戰,稍弓和格弓是狩獵用弓和皇朝禁衛軍用弓。唐宋以後直到明清,弓的形制日趨單一化,大致可分為常用弓和練習弓。前者注重射擊的准確度,後者練習張弓的臂力,所以練習用的是“大弓”和“長弓”。明朝特別重視弓的選材與制作,一把弓所用的材料,往往分別來自許多地方。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各代朝臣都十分重視弓的制作和使用。因為在古代戰爭中,“兩軍相遇,弓弩在先”。無論是攻守城鎮,還是伏擊戰、陣地戰都可以弓箭為利器,“先下手為強”。自火器問世之後,弓箭仍以它輕巧靈便、射中率高之長而繼續服役軍中,一直延用到清朝末年。時至今日,我們在體育競技場上,仍能目睹射箭神手的英武風姿。

唐代的一部兵書《神機制敵太白陰經》記載,拋石機通身用木料制成,炮架上方橫置一個可以轉動的軸,固定在軸上的長杆稱為“梢”,起杠杆作用。只有一根木杆的稱為“單梢”,設多根木杆的叫“多梢”,梢越多,可以拋射的石彈就越重、越遠。古代炮梢最多可達13梢。梢所選用的木料需要經過特殊加工,使之既堅固又富有彈性。另外由於拋石機是運用杠杆原理制造的,所以炮梢的長度及力臂和阻力臂的比例都要精心測算,一般炮梢長約2。5∼2。8丈。梢的一端系有“皮窩”,內裝石彈,另一端系炮索,長約數丈,小型炮的炮索在1∼10條不等,大型炮多達百條以上,每根炮由1∼2人拉拽。拋擲石彈時,先由一人瞄准定放,拉索人同時猛拽炮索,當炮梢系索一端猛落的同時,另一端的皮窩迅速甩起。石彈借慣性猛地拋出,射程可達數百步。”。757年,史思明圍攻太原,李光弼就是用拋車擊退史軍的。那時,拋車可分為輕型、中型、重型三種:輕型拋車,由兩人施放,石彈重半斤,用於迎敵作戰;中型拋車在單梢、雙梢、旋風、虎蹲等,用40∼100人拉炮索,可發射25斤重的石彈,射程達80步;重型拋車有五梢、七梢炮,要150∼250人拉炮索,發70∼100斤重的石彈,射程可達50步。這種重型炮十分笨重,使用時須固定炮架,多用於攻守城池。

盾牌按制作材料的不同又可分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銅牌、鐵牌等。其中用木和革制作盾牌的歷史最長,應用也最普遍。商周時期,盾多用於車戰和步戰,用木、革制做或者用藤條編制的盾是軍隊中的重要防衛武器。這時的盾,形狀近似長方形,前面鑲嵌青銅盾飾,有虎頭、獅面等,個個面目猙獰,令人望而生畏,借以恐嚇敵人,增強盾牌的防護效能。有一種木盾特別流行,頂上有雙重弧花紋,呈長方形,表面塗漆,並繪有精美的圖案。藤牌也是軍隊中常用的一種盾牌。最早出產於福建,明代中葉傳人內地。藤牌是采集山上老粗藤制作的,一般編制成圓盤狀,中心凸出,周檐高起,圓徑約三尺,重不過九斤,牌內用藤條編成上下兩環以容手臂執持。這種藤牌,編制簡單,使用輕便,加上藤本身質堅而富有伸縮性,圓滑堅韌,不易兵器砍射破入,所以藤牌傳入內地之後,很快便成為步兵的主要裝備之一。

唐朝的甲制共有13種,其中明光鎧、光要鎧、細麟鎧、山文鎧、烏錘鎧和鎖子甲都是鐵制的。“明光鎧”的前胸和後背各有一面像鏡子一樣的金屬圓護心,太陽照射時即閃閃發光,因此得名。鎖子甲是一種用鐵鏈銜接,互相密扣,綴合而成衣形的鎧甲。這種甲穿起來柔和便利,比大型堅甲輕松。為適應步兵野戰的需要,在唐代供步兵使用的步兵甲有了很大發展。據《通典》所記,當時每隊戰士有60%的人裝備有鎧甲,而漢代軍隊披鎧甲的士兵僅占總數40%。這種步兵甲的基本形制是:身甲前後片在雙肩上用帶聯扣,兩肩所覆披膊作獸皮紋,腰帶下垂有兩片很大的膝裙,上面疊綴著幾排方形的甲片。宋代的“步人甲”就是由這種鎧甲演變而成的。唐代的甲雖然種類繁多,式樣各異,卻主要供騎兵穿著,戰馬一般不披甲,這樣在作戰時騎兵機動性大,以輕捷快速而取勝。另外,唐代制甲,還講究外觀華美,往往塗上金漆或繪有各種花紋。唐太宗李世民還是年輕將領時,曾身披金甲,陳鐵騎1萬人,甲士3萬人,在太廟前舉行凱旋禮。那時儀仗典禮等隆重場合下都有金盔銀甲的壯觀場面。唐代大詩人杜甫曾寫下“金鎖甲、綠沉槍”的詩句。宋代大詩人陸游的《出塞曲》也有“三軍甲馬不知數,但見銀山動地來”的名句,形像地描繪了眾多兵士身著鎧甲,在陽光的照耀下,像銀山一樣爍爍發光的壯觀景像。
乾坤刀


  乾坤刀,是日本刀的原型,也就是唐刀。由於外型上佳武技華麗,以後作品裡沒有特別說明的刀都為乾坤刀。

  唐刀的刀身基本是直刃,無弧度,沒有刀格。使用時,新手及握力太差的人非常容易打滑脫手斬到自己手指。所以唐朝中後期(同時的日本)在改造過程中加入了刀格、手繩(刀尾的繩子,或長布片),這樣的技術開發一直使用到火器的發明。早期的唐刀刀刃鍛造方面承襲了漢朝的“百煉鋼”技術,隨著技術發展,刀刃開始使用合金等技術打造。在淬火的時候金屬內部產生的應力不同,刀刃開始變的有弧度。這樣的刀刃極利於劈斬與刺擊,速度與殺傷力絕佳。

  唐刀刀尖有兩種,一種是日本稱之為“切刃造”,也就是刀尖不是有弧度的,像“—_/”這樣的刀尖。有直爽鋼硬的氣質。另外一種就是與現在日本刀相同弧形尖,自然和刀刃結合,擁有自然流線的美感。

  唐刀比厚背刀,雁翎刀輕便更容易挾帶,比寒酸的腰刀更華麗和利於耍帥放“必殺技”。比彎刀,柳葉刀的刀身長許多,攻擊範圍更廣。好的唐刀是當時武者耍帥的重要道具。(在唐朝沒有劍類“兵器”,劍主要是作為裝飾物來顯示高級文武官員的身份、地位像征。具體可以參閱《中國刀劍》[皇甫江著]。哪個天殺的電影/電視劇TMD讓唐朝軍隊砍殺時用明清劍的!沒學好歷史就來誤人子弟!!來人,拖出電台淨身示眾!!!另外說下,最接近唐朝兵器使用的影視作品是“天地英雄”。)

  因為普通的唐刀的刀身細長,不能經受巨大衝擊,所以不適合大規模步兵混戰。所以在唐後戰亂時期逐漸演變成刀刃縮短增寬;背部加厚、刃區減薄;刀身上挑外弧,刀尖由上斜變為下銳上斜,配合盾牌作戰的短柄手刀。

  唐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

  儀刀、障刀、橫刀都是二指半到一指半左右寬的短兵,按照使用的不同劃為禮儀和戰鬥刀兩種。

  儀刀有刀擋,刀鞘上有雙吊環掛在腰間,刃有銘文,一般無血槽。裝飾上“裝以金銀”極盡奢華,這樣的環手刀隨著各國使臣的往來,流向四方,日本、高麗、吐蕃、苗疆等地的兵器深刻受到儀刀的影響。

  橫刀無環手,比儀刀短,手柄的柄頭是一個金屬管形套在手柄上,手柄中間收腰,有穿繩孔,一般有放血槽。由於缺乏實物和詳細的壁畫資料,無法准確的還原橫刀的形制,但是日本出土的圭手直刀也是唐末流傳到日本的,形制上是非常接近橫刀的。唯一能知道的只是橫刀佩帶範圍寬,應該是量產制造的兵器,是軍隊士兵防身用隨身兵器。

  障刀樣式分兩種,一種與現在普通日本刀相近,另一種比匕首長但比普通刀具短。障刀也是量產制造,民間與兵士防身佩戴。

  陌刀是做為軍隊重要的戰爭物資裝備的,並且在唐中期作為軍用器物,嚴禁民間私造和私藏。陌刀主要為步兵與騎兵裝備,由時間不同刃的長寬也不同,短時也達一米,長時為兩米以上。(藏於日本鹿島神宮的“國寶”——黑漆夜,公元704年制造,全長256釐米,刃長223釐米;直背,切刃造;刀鐔是漢劍劍格,附帶原裝唐代盛刀盒。)陌刀是唐朝步兵和騎兵對付外族騎兵最強武器。之後,由於宋朝統一中原,中國冷兵器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新式武器:長槍、長杆樸刀、斧鉞的誕生並武裝了宋軍,豪壯的陌刀成為奢侈的戰爭器材,斧鉞等武器的制作和使用技藝比陌刀要簡單,對付騎兵同樣有效。豪華的陌刀從此退出戰爭舞台,並且消失的極其徹底,是中國冷兵器的遺憾。

  [關於唐刀等許多神兵只有記載而沒有實物的現像解釋:在“破四舊”的50年代和“史無前例”的60、70年代,大部分人在狂熱的思想支配下,把他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一切古物盡一切努力破壞和銷毀,其中包括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人文價值的凝聚中華民族先人無數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智慧,代表華夏文明藝術與力量顛峰的國寶級文物。無數神兵利器在北京中國軍事博物館門口被電動工具砸毀,然後回爐煉為建設鋼鐵。制刀鑄劍的大師們也在文革期間被視為四舊而轉業停產。

  可悲的是在日本,英國等流落它國的中國刀劍們卻被當作“國寶”“神器”供奉在博物館和古殿寺廟中精心呵護;在中國留守的卻遭到毀滅般的命運,以至於造成現在大量中國武器只見名而不見物,拿出一把刀劍卻以為是別國的產物。]——————————此2段出自《中國刀劍》[皇甫江著]

  我們要盡量推廣我們中國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別像端午節一樣被南朝鮮剽竊,要讓我們後代知道扶桑刀只是中國唐刀的盜版!!唐刀打造技術只不過是我們大唐天朝施舍於附屬國扶桑的滄海一粟!!就像世界上都知道的日本字,是中國漢字的盜改版一樣。最好把唐刀寫入歷史教科書,特別在對青少年影響最大的網絡游戲裡把這種類型刀的名字改為唐刀!時間一長,在中國自然不會再有無知的人把我們自己的文化遺產當成別人的!

轉帖自 http://www.game5i.com/bbs/viewth ... &extra=page%3D3

[ 本帖最後由 索額圖 於 2009-5-4 18:39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1-27 11:09 , Processed in 0.01641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