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058|回覆: 3

[轉貼] 奧地利的帝國史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清·大治元年四月二十五日(夏)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提起奧地利,不難想起的是維也納。一個充滿音樂及文化的國度。
而奧地利的歷史是全歐洲來說是最複雜的。因為他既跟德國一樣同樣擁有共同歷史,
所以現在怎樣區分,一直考起很多人。而今次暫不談怎樣分,
因今次主角是奧地利。
奧地利(Oesterreich)的德文原意為"東方帝國"之意,在中世紀「奧地利帝國」曾經顯赫東歐。

  奧地利在十世紀前先後被古羅馬人、匈奴人、倫巴第人、東哥德人、巴伐利亞人和法蘭克人佔據。一直戰事連連,
主權易手無數次,直至十至十三世紀哈布斯堡家族進駐奧地利開始,奧地利開始成為哈布斯堡的根據地。也開始了自身的輝煌歷史。
奧地利原本是德意志境內一個邦國,奧地利皇帝一度兼任名義上統治德意志地區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在普魯士崛起前,也是德意志內最有最有影響力的邦國。
但奧地利帝國的疆土不限於德意志境內,自十五世紀開始統治奧地利的哈撥斯堡家族經常透過軍事力量及政治婚姻奪去很多德意志境外國家的王位繼承權,
以至奧地利統治很多非德意志民族,至十九世紀,
奧地利在德意志境外的領土包括有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南部、羅馬尼亞西北部、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意大利東北部等等,
已有一半人口及領土並非在德意志的範圍內,其民族也有一半並非德意志人。

我們談起奧地利一定要提起哈布斯堡皇朝,因為是哈布斯堡皇朝令奧地利強大的。
  
  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也稱:「哈普斯堡王朝」。歐洲歷史上最爲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
哈布斯堡家族起源於瑞士北部的阿爾高州,並於1020年築起鷹堡,名為哈布斯堡。
1282年12月27日魯道夫一世奪取被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佔有的奧地利與施蒂利希公國,旋即分封于自己的兩個兒子阿爾布雷希特與魯道夫,
自此奧地利劃歸哈布斯堡皇室擁有長達600餘年,沒有間斷。
而由1489年哈布斯堡家族進駐奧地利開始,從此至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要求取消之前,哈布斯堡家族便等同神聖羅馬帝國。
不斷的出任大大小小的國家首腦。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神聖羅馬帝國國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
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
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
和今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內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而當大家提起奧地利歷史,也就是提起哈布住堡家族的歷史。因為哈布斯堡家族等同如奧地利。

哈布斯堡家族本只是奧地利地區的領主,然而十五世紀後重登神聖羅馬帝國帝位,此後直至覆亡。
因此奧地利等同哈布斯堡皇朝等同神聖羅馬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
(德語: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拉丁語: 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
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歐和中歐的一個封建帝國。
1422年,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大公–阿爾布雷希特五世迎娶了神聖羅馬皇帝兼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西吉斯蒙德唯一的庶女盧森堡的伊莉莎白,
並被指定為西吉斯蒙德的繼承人。由此以後,哈布斯堡家族一直把持神聖羅馬帝國皇位(1742年-1745年間除外),直至帝國覆亡。

此後因1799年「法國大革命」,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國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被法國共和政府處決,
再加上「公平、自由、博愛」思潮的擴散,利奧波德二世極力聯合歐洲各國君主,以武力保衛法國的君主制。1792年利奧波德二世正式與普魯士締結同盟,
準備以武力干涉法國。他卻在這時暴斃,不過他的兒子,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繼續了他的政策,更於次年與普魯士、薩丁、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
但這個聯盟在1797年,因聯軍被拿破崙所率領的法國義大利方面軍打敗,被迫議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歐洲列強趁法軍猛將拿破崙的軍隊被困埃及的契機,再次發起反法戰爭。這次帝國聯同英國、土耳其、俄羅斯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崙隻身返國,
發動霧月政變並取得法國軍政大權,成為法國第一執政。此後拿破崙親自指揮義大利方面軍,回頭對付反法各國,於1800年打敗聯軍,帝國不得不與拿破崙議和,解散反法同盟。
而拿破崙在政變結束後三周發表的公告中,宣佈「大革命已經結束」,令歐洲列強稍微安心,再加上他們的實力受損,因而暫時放棄反法的行動。但拿破崙的野心令歐洲在幾年後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崙稱帝。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見到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崛起加劇了德國諸城邦的分化,擔心法國再次擴張,與神聖羅馬帝國抗衡。
因此,他決定糾合英國,俄國,瑞典和那不勒斯,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國在俄軍支援下入侵法帝國盟國巴伐利亞。
而那不勒斯則和帝國軍一道進攻拿破崙在義大利的盟國。不過拿破崙迅速做出反應,自本土揮軍渡過萊茵河。
12月2日,法、俄、神聖羅馬三國皇軍,在奧斯特利茨(Austerlitz)打了一場「三皇會戰」。
拿破崙最後不但守住巴伐利亞,更攻入哈布斯堡領地摩拉維亞,更將帝國軍趕出義大利,並在普魯士境內打敗俄國援軍。

12月16日,法國和帝國最終簽訂《普勒斯堡和約》。和約簽訂後,拿破崙決定成立以自己為護國公的萊茵邦聯,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區的盟友。
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崙的威逼利誘下,16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邦簽訂了《萊茵邦聯條約》(Rheinbundakte),脫離帝國,加入邦聯。
此舉嚴重削弱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領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為不快。拿破崙為了吸引更多國家加入邦聯,決定親手終結神聖羅馬帝國。
因此他對奧皇弗朗茨二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且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德意志國王的稱號。
最後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神聖羅馬帝國被取消後,當時的神聖羅馬末代皇帝法蘭西斯二世便建立奧地利帝國,任為奧地利皇帝法蘭西斯一世,
此後奧地利這一區域,便重新建立起一個還是由哈布斯堡皇朝統治的帝國–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Kaisertum Österreich),1804-1867年間中歐的一個國家,歐洲列強之一,神聖同盟的積極推動者和主要成員之一,奧地利共和國的前身。
某程度而言,奧地利帝國這個名稱亦是哈布斯堡-洛林皇朝統治下的奧地利和其他領地的統稱。
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就任神聖羅馬皇帝時,德意志城邦割據的情況已經十分嚴重,神聖羅馬皇帝早已大權旁落。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崛起加劇了德國諸城邦的分化,帝國的前景並不樂觀。再加上1804年5月18日,法國第一執政拿破崙稱帝。
有見及此,在拿破崙稱帝三個月後的8月11日,弗朗茨宣佈提昇奧地利大公國為奧地利帝國,自稱為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以回應拿破崙,並藉機整合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
奧地利帝國最大的特點亦是最大的弱點便是其領土跨越多個民族的居住地,而在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推行自由主義以及民族平等的衝擊下,
各地反哈布斯堡統治的活動日益活躍。雖然如此,奧地利帝國仍是歐洲主要國家之一。奧地利皇室向來擔心革命浪潮危及自身的統治權,
奧軍向來積極干預歐洲他國事務,鎮壓革命。另一方面,奧地利歷任皇帝篤信天主教,因此教廷給與神聖羅馬皇帝在教宗選舉中的否決權,
被轉授與奧地利皇帝,直至1914年才被樞機主教團廢除。

奧地利帝國是為哈堡斯堡皇朝因失去神聖羅馬帝國後,重新用來整合哈布斯堡領地的新帝國。跟神聖羅馬帝國沒有什麼分別。

  改革至奧匈帝國。
奧地利帝國成立以後,國內多民族的紛爭和對外戰爭的失敗令哈布斯堡皇朝的勢力再被削弱。
1859年的義大利獨立戰爭使奧帝國失去在義大利的所有領地;1866年的普奧戰爭迫使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
結束了哈布斯堡家族統領德意志各城邦的時代。內政方面,匈牙利對維也納的統治也非常不滿,國內其它許多地區民族主義思想也不斷加強。
奧軍在沙俄的支持下對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鎮壓,更加加劇了匈牙利對奧地利的統治不滿。
在一些政府官員勸告下,奧皇弗朗茨·約瑟夫決定與所有民族運動家談判。雖然如此,但帝國內各部分以匈牙利貴族的勢力最為強大這些貴族,
而他們只肯接受一個他們與奧地利傳統貴族之間的二元體。縱使維也納擔心單獨與匈牙利貴族談判會遭到其它民族更大的反對,但最終僅與匈牙利的貴族協商,並組成一個共主邦聯─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德語:Österreich-Ungarn,匈牙利語:Osztrák–Magyar Monarchia),英語:Austria-Hungary),是存在於1867年至1918年間的一個中歐共主邦聯國家。
當時的匈牙利王國與奧地利帝國組成「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的王冠領地」聯盟,匈牙利國王與奧地利國王是同一個人。
匈牙利對內享有一定程度的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等自治權,外交和國防等對外事務方面則與奧地利一樣,統一由帝國中央政府處理。
  奧匈帝國是匈牙利貴族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爭取維持原來的奧地利帝國時所達成的一個折衷解決方法。它的首府設在維也納,
是當時僅次於俄羅斯帝國的歐洲第二大國,人口僅次於俄羅斯帝國及德意志帝國,居於第三位。它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內政主要由組成它的十一個主要民族之間的商議所決定。
當時歐洲各地民族獨立思想不斷發展,雖然奧匈帝國在其成立期間不斷有民族起義和其它糾紛,但在它所存的約50年間整個國家的經濟不斷發展,國家實現了現代化,許多開明的改革得以施行。
  奧匈帝國是為普奧戰爭失利後,直接動搖哈布斯堡家族對帝國內各民族的統治,因而迫於無奈底下,跟匈牙利貴族協商成立的國家,
本質沒有改變,依然是以奧地利為首要行政區域,依然是哈布斯堡家族統治。
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哈布斯堡皇朝也隨之而結束。奧匈帝國也被分割至大大小小數個國家。
而奧地利則成為了奧地利共和國。 

  三個帝國出現在奧地利。而這三個帝國都是共同由哈布斯堡家族所統治。奧地利為首要行政區域,首都設在維也納一直沒有變過。
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三個帝國都是同出一脈,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而哈布斯堡家族自進駐奧地利地區後,
便一直代表著奧地利。


取料自維基百科。

[ 本帖最後由 索額圖 於 2009-5-23 22:36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清·大治元年四月二十八日(夏) | 顯示全部樓層
Reich正如你所說是德意志民族中「國家」的用詞,
但為何要叫做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呢?
是因為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法蘭西斯二世也就是奧地利的法蘭西斯一世,
自封為Kaiser。Kaiser的英文釋法為Emperor。Emperor的中文釋法為帝皇。
因為國家元首是帝皇�皇帝。故國家也名為帝國。
所以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就是這樣得來。
而且在英語當中,也會叫奧地利帝國為Austria Empire,奧匈帝國為Austro-Hungarian Empire
所以奧地利及奧匈便是帝國了。
而在德意志聯邦,也指出過德意志聯邦有
一個帝國–奧地利,
十多個王國–普魯士,巴伐利亞等,
不能盡數的公國,侯國等。
故奧地利及奧匈是以帝國自稱。
以上解釋只是個人見解。

[ 本帖最後由 索額圖 於 2009-5-26 19:21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15
銀兩20

58

主題

385

回帖

372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清·永熙元年正月十六日(春)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雅昭 於 2009-5-25 12:05 發表
reich這個詞翻譯成「帝國」其實是不準確的......其實reich就是專用於指稱德意志民族的「國家」的語詞。最初將reich翻譯為「帝國」的是日本,現在成了一種固定翻譯方式...... ...

贊成
+1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5-2-4 05:50 , Processed in 0.022755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