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916|回覆: 3

[轉貼] 土耳其歷史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清·大治元年四月三十日(夏)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來自 http://www.ebaomonthly.com/windo ... key/turkey_hist.htm

土耳其共和國位於亞洲西部,地跨歐、亞兩洲,大部分在小亞細亞半島上。東北鄰蘇聯,東接伊朗,東南與伊拉克、敘利亞接壤,西與西北和希臘、保加利亞鄰接,西及西南臨愛琴海和地中海,北瀕黑海。面積780576平方公里。人口5 140萬 (1985),其中土耳其人占90%,庫爾德人占6.9%。99%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中絕大多數屬遜尼派。官方語言為土耳其語。首都安卡拉。



奧斯曼帝國的崛起
土耳其民族源於中亞西突厥烏古斯人的遊牧聯盟。11世紀下半葉以塞爾柱人為首的突厥部落開始征服并遷居小亞細亞各地,建立了羅姆蘇丹國等政治實體。13世紀中葉蒙古人入侵小亞細亞,羅姆蘇丹國淪為蒙古人的藩屬。烏古斯人與小亞細亞原有居民希臘人等逐漸融合,開始了土耳其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13世紀也是小亞細亞伊斯蘭化的重要階段。

13世紀30年代,烏古斯人卡伊部落首領埃爾托格魯爾從羅姆蘇丹處獲得小亞細亞西北部的封地瑟於特(布爾薩與比累季克之間)。瑟於特遂成為奧斯曼國家的發祥地。埃爾托格魯爾之子奧斯曼一世蠶食拜占廷帝國領土,奠定了奧斯曼國家的雛形。奧斯曼之子奧爾漢統治時期 (1326∼約1360)奧斯曼土耳其人開始進行擴張,首先奪取布爾薩(1324),後又攻佔尼西亞(1331)、尼科美底亞(1337)、斯庫塔里(1338),勢力達於馬爾馬拉海以及加利波利半島。奧爾漢之子穆拉德一世 (1360∼1389在位)進軍東南歐,占領色雷斯和馬里查河流域,定都埃迪爾內。後又在科索沃戰役(1389)中大敗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匈牙利聯軍。巴耶塞特一世(1389∼1402在位)征服多瑙河以南的巴爾干地區,初步統一了小亞細亞各突厥人公國。1402年中亞的帖木兒率軍入侵小亞細亞,在安卡拉戰役中大敗土耳其軍。巴耶塞特一世被俘身亡。此後巴耶塞特一世諸子為爭奪王位進行混戰,直至1413年穆罕默德一世即位。

1451年穆罕默德二世即位後,立即準備進攻君士坦丁堡。1453年滅亡了延續千年之久的拜占廷帝國。君士坦丁堡(後改稱伊斯坦布爾)成為奧斯曼帝國的新都。穆謝利姆二世時期的伊斯坦布爾大清真寺罕默德二世制定法典,完善帝國的行政管理制度,對非穆斯林臣民實行宗教團體自治的米勒特制,從而鞏固了統治,增強了向外擴張的實力。西帕希(蒂馬爾領主)封建騎兵和耶尼切里步兵是向外擴張的主要軍事力量。龐大的封建軍隊和先進的軍事裝備(毛瑟槍和火炮)保證了擴張的勝利進行。謝利姆一世東征伊朗,在恰爾德蘭擊敗薩非王朝的軍隊(1514);嗣後又掃平馬木留克王朝而稱霸於敘利亞和埃及。奧斯曼蘇丹成為穆斯林世界的首腦——哈里發。謝利姆二世在位期間(1524∼1574),曾征服塞浦路斯,擊敗西班牙、威尼斯和教皇的聯合艦隊。蘇萊曼一世繼續向外擴張,先後6次出征匈牙利,圍攻奧地利京都維也納(1529) ,數次遠征伊朗,奪取巴格達(1639)。奧斯曼軍事封建帝國極盛時,領土北面從奧地利邊界直至俄國境內,西界非洲摩洛哥,東迄亞洲高加索和波斯灣,南境一直伸入非洲內地,囊括今歐、亞、非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土地,領土面積約600萬平方公里。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與覆滅
蘇萊曼一世後的200多年間,奧斯曼帝國漸趨衰落。16世紀末葉,蒂馬爾制開始解體,蒂馬爾數目增多,提供的兵員卻減少,西帕希的軍事重要性下降,統治集團內部重新分配土地的鬥爭加劇;耶尼切里軍紀渙散,政治地位日高,擅攬大權。17世紀,地方開始形成新的封建主階層——阿揚,加強了帝國的封建分散性。歐洲價格革命的影響波及奧斯曼帝國,既加重了農民的賦稅負擔,又加深了帝國的財政危機。帝國在對外戰爭中連遭敗北,1683年遠征維也納以慘敗告終,1699年被迫簽訂割地的《卡爾洛維茨和約》。西方列強乘機通過不平等條約攫取各種特權。同時,奧斯曼蘇丹的專制統治,激起人民強烈不滿。16∼17世紀的傑拉里運動,動搖了帝國的統治基礎。1730年首都伊斯坦布爾爆發的帕特羅納•哈利爾起義,表明帝國內部的矛盾已十分尖銳。18世紀末的兩次俄土戰爭,充分暴露了帝國的減弱本質。巴爾干被壓迫民族謀求獨立的起義,也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瓦解進程。

帝國覆滅的危險,促使一些政治家尋求擺脫危機的道路。謝利姆三世推行“新制”改革,其重點是加強軍事實力,仿照歐洲建立一支新軍。1807年5月耶尼切里兵團發動叛亂,廢除“新制”。1826年6月蘇丹馬赫穆德二世殲滅耶尼切里兵團,重建新軍;還廢除蒂馬爾制,開設軍校,提倡世俗教育,整頓稅制。土耳其在俄土戰爭(1828∼1829)、兩次土埃戰爭(1831∼1833;1839∼1841)中的失敗,1839年英、法、俄、奧、普五國聯合干預土埃衝突,促使帝國政治家進一步推行改革,謀求鞏固封建統治,消除基督教徒臣民的不滿和反抗,防止列強干涉內政。1839年11月蘇丹阿蔔杜勒邁吉德一世(1839∼1861在位)頒布坦齊馬特敕令,宣布帝國臣民不分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其生命、財產、名譽均受保障等原則。在穆斯塔法•賴希德帕夏(1800∼1858)領導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制定刑法、商法等法典,召集地方代表會議,推行世俗教育體制等。1856年阿蔔杜勒邁吉德 一世再次下詔,重申改革的決心。這些改革收效甚微,卻擴大了西方列強在土耳其政治和經濟上的影響。


克里木戰爭
後,奧斯曼帝國對列強的政治經濟依賴日益加強,阿拉伯和巴爾干地區的民族運動繼續蔓延。一部分自由派人士認識到坦齊馬特不足以救國,從60年代初起,逐漸形成了新奧斯曼人的君主立憲運動。1876年5月,具有革新思想的米德哈特帕夏等人發動宮廷政變,廢黜蘇丹阿蔔杜勒阿齊茲(1861∼1876在位),立穆拉德五世。同年8月,穆拉德五世因神經錯亂被廢,他的弟弟、阿蔔杜勒邁吉德一世之子阿蔔杜勒哈米德二世繼位。12月23日,即列強君士坦丁堡國際會議開幕當天,蘇丹阿蔔杜勒哈米德二世被迫頒布帝國第一部憲法。憲法規定實行兩院制,全體奧斯曼臣民一律平等,蘇丹擁有任免大臣、統帥軍隊、對外宣戰媾和、召集或解散議會等權力。1878年2月,蘇丹利用帝國在俄土戰爭(1877∼1878)中失敗之機,宣布解散議會,恢復了專制統治。

立憲運動失敗後,阿蔔杜勒哈米德二世對內專制獨裁,鎮壓一切改革和進步活動;對外屈從帝國主義,出賣主權。土耳其最終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1881年蘇丹頒布《穆哈雷姆敕令》,宣布建立奧斯曼國債管理處,接受它對國家財政的鑑督。國債管理處及奧斯曼帝國銀行、列日煙草專賣公司、鐵路租讓權、外資控制的市政工礦企業等,成為外國資本家操縱帝國財政經濟命脈的工具。突尼斯、埃及等大片屬地被列強肢解。 19世紀末,土耳其的社會經濟生活中發生了一些變化。煙草、棉花等經濟作物的產量成倍增長,農村階級分化加速;商品經濟發展,城市人口增加;以商業資產階級為主體的土耳其民族資產階級正在形成,受資產階級思想教育的知識分子隊伍有所擴大。在這種情況下,資產階級要求立憲自由和反對外國干涉的運動有了新發展,并逐漸與農民反封建鬥爭和少數民族解放運動相融合。1908年7月青年土耳其黨人在馬其頓發動革命,很快結束了阿蔔杜勒哈米德二世的專制統治(見土耳其革命)。由於民族資產階級極端軟弱,它無力解決革命所面臨的社會、經濟問題。

青年土耳其黨人執政後的經濟、文化等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資產階級的願望。工業獎勵政策促進了城鄉經濟的發展。土耳其學社、土耳其人家園的活動促使民族意識的增長。由於歷史、社會等原因,青年土耳其黨人很快選擇德、奧集團作靠山。1914年8月2日,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第二天,奧斯曼帝國同德國秘密締結同盟條約,承擔了對協約國作戰的義務。10月底恩維爾帕夏又默許德國人操縱的軍艦在黑海炮擊俄國軍艦和港口,造成參戰的既成事實。1918年10月,奧斯曼帝國戰敗投降,30日同協約國簽訂《摩德洛斯停戰協定》。協約國開始實施大戰期間締結的瓜分土耳其的密約。1920年8月10日,協約國迫使蘇丹政府在《色佛爾條約》上韱字,奧斯曼帝國壽終正寢。



土耳其共和國
在民族危亡關頭,愛國軍官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於1919年領導土耳其人民開展反對帝國主義和奧斯曼封建王朝的民族解放鬥爭,先後在埃爾祖魯姆和錫瓦斯召開民族主義組織代表大會,成立了全國性的保護權利協會及其領導機構代表委員會。1920年4月凱末爾在安卡拉召開大國民議會,正式成立了以他為首的政府。1922年9月土軍擊潰入侵的希臘軍,收復伊茲密爾,取得了獨立戰爭的最後勝利。1923年7月土耳其與英、法、德、日等國簽訂《洛桑條約》,從而獲得了民族獨立和領土完整。(見凱末爾革命)獨立戰爭勝利後,凱末爾立即推行一系列資產階級改革。1922年11月廢除蘇丹制;1923年10月29日宣布成立土耳其共和國,凱末爾當選為首任總統。不久又廢除哈里發制,實行政教分離,採用資產階級的民法、刑法和商法,進行文字改革,努力發展民族經濟。土耳其在社會經濟方面取得一些進步。在國際事務中,土耳其推行獨立自主的民族政策,注重區域安全,改善與鄰國關系,極力與蘇、英、法以及德、意等保持友好關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土耳其保持“中立”,避免戰禍殃及本國。1945年2月才參加同盟國一方,對德宣戰。戰後,土耳其開始實行多黨制。

1950年5月民主黨在大選中獲勝,取代共和人民黨執政。M.C.拜亞爾任總統,A.曼德列斯任總理。民主黨執政期間(1950∼1960),在發展經濟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對內實行獨裁統治,鎮壓和平、民主、進步運動,對外追隨美國,引起人民的極端不滿。1952年2月土耳其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5年2月,與伊拉克簽訂了巴格達條約。(見中央條約組織)1960年5月,以C.古爾塞勒為首的軍人集團發動政變,推翻曼德列斯政府,全國團結委員會接管政權。1961年恢復政黨活動,制定新憲法,進行新的議會選舉,古爾塞勒當選總統。同年11月組成以I【DD(】•【DD)】.伊諾努為總理的共和人民黨和正義黨聯合內閣。從1963年起,土耳其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經濟建設計劃。此後十多年間,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國民經濟年均增長率超過6%,工業年增長率在10%以上。土耳其已成為農業 工業資本主義國家。

1965年和1969年,正義黨接連在大選中獲勝,S.德米雷爾出任政府總理。1971年3月,軍人再次干預政治,德米雷爾政府被迫辭職,由N.埃里姆組織超黨派的聯合內閣。同年8月4日與中國正式建交。

1973年10月大選,以B.埃傑維特為首的共和人民黨獲勝,同救國黨聯合組閣。1974年土耳其出兵塞浦路斯,與希臘關系進一步惡化。在石油提價和西方經濟不振的影響下,經濟增長速度減慢,通貨膨脹,失業增加,外貿赤字擴大,出現嚴重經濟危機。同時政局動蕩不定,社會恐怖活動猖獗。埃傑維特和德米雷爾兩屆政府皆未能恢復經濟和社會治安。1980年9月12日,軍人集團再次接管政府,實行以K.埃夫倫將軍為首的軍人統治。1982年11月,埃夫倫當選為共和國第7位總統,成立以祖國黨領袖T.厄扎爾為首的文官政府。1989年10月,厄扎爾當選總統。

80年代以來,土耳其經濟形勢明顯好轉。1985年國民生產總值為541.7億美元,國民生產增長率為5.5%,人均國民收入1 000美元。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清·大治元年五月二日(夏)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2樓 的帖子

在工業革命前,只有兩個帝國,不論版圖,人口,人才,文化是最優厚,
那就是代表東方世界的大清帝國,
代表伊斯蘭世界的奧斯曼帝國。
他們分別都是有數位英明的君主,帶像成為首屈一指的帝國。
清朝有康熙大帝
土耳其有蘇萊曼大帝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15
銀兩20

58

主題

385

回帖

372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清·永熙元年正月十六日(春) | 顯示全部樓層
鄂圖曼土耳其在一戰時崩潰了+:苦惱的煙狂=+: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5-2-4 06:07 , Processed in 0.019591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