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443|回覆: 0

[轉貼] 「近代」美國人編出來的神話 約克敦大捷的真相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6-6 12:53: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帖來自 http://www.game5i.com/bbs/viewth ... &extra=page%3D1

美國人編出來的神話 約克敦大捷的真相

(1)康華利所簽的投降書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英國人在約克敦簽署的投降文件很長,英國方面簽署文件是英軍中將康華利伯爵和英國皇家海軍約克河小艦隊司令西蒙茲。美法“聯軍”方面則有三個人,一個是沒有爵位的,所謂“美法聯軍總司令”的華盛頓,另外兩個則是法國皇家軍隊的陸軍中將羅尚博伯爵和海軍中將格拉塞伯爵。



  奇怪嗎?一項美國獨立戰爭中最有決定意義的一場大決戰的投降協定的簽約人中,代表勝利一方簽署文件的竟然只有一個“美國”人,法國人卻有兩個。更令人吃驚的是,這二位所率領的顯然是法國正規軍而非我們過去所知道的“志願者”。


  

  也許有人會說,雖然法國人有兩個,美國人只有一個,但是這個美國人可是大名鼎鼎的華盛頓,“美-法聯合部隊總司令”啊。



  哈,大家可別把這個“美-法聯合部隊”當成那種真正的“聯軍”,這裡的美法聯軍是臨時拼湊的,這個“總司令”與其說是擁有實權的指揮官還不如說是給英國人看的一個花瓶,在本文的後面我們將看到,華盛頓根本沒有指揮過法國人。



  實際上,發起約克敦戰役本身就是法國司令官自已作出的決定,決策過程華盛頓根本插不上手。法國司令官作出決定後,才迫使華盛頓不得不“當機立斷”地率領本部南下參戰才最終成為法美主力部隊的聯合行動。所以說,當今多數歷史書籍上所描述的華盛頓“高瞻遠矚”決策發動約克敦戰役的故事根本就是放屁。

(2)戰役的背景   




  1881年的春天,北美大陸的戰局仍處在僵持狀態,這種僵持狀態是由英軍統帥克林頓的既定戰略所決定的。此時的英國海軍占有絕對制海權,因此英國人幾乎完全控制了以商貿為本的北美十三州的所有良港一——這等於是控制了北美十三州的脈門。既然已經控制了對方的脈門,那有何必多流血呢?於是克林頓因地制宜地制訂了通過封鎖,用流血最少的方式來取得最後的勝利。我們不得不指出,如果不是後來法國海軍的突然出現,這將是—個非常高明並且也是完全能夠成功的戰略。



  正是在這種戰略的指導下,南下攻克了由6000名美軍正規軍堅守的查爾斯頓,屠殺了 5000多名已經投降的美軍官兵,接著連續擊敗美軍之後,克林頓上將率領英年主力13000多人回到紐約“休息”,只派了康華利帶上幾千人留在南方掃蕩。對當時的英軍來說,把一支孤軍留在遠離主力的地方,只要能夠得到海軍的支援,就沒有什麼大的危險。幾年前薩拉托加戰役中英國人犯過的掃蕩部隊脫離艦隊支援孤軍深入的錯誤,現在他們不會再犯了。



  此時的北美大陸上,英國人的正規對手有兩個,一是華盛頓率領的大陸軍,一是羅尚博率領的法國特別遠征軍,他們都在等待法國海陸援軍的到來。但1871年的5月,羅尚博的兒子帶來了消息說由於海運風險太大,第二批5000名法國地面部隊趕赴北美的行動已經取消,並且法國國王授權羅尚博本人“便宜行事”。於是羅尚博只得自主地與華盛頓會談討論下一步的行動計劃。華盛頓的軍事指揮能力遠不及他的名望那麼高,他的軍事思想完全是以占領城市為中心,幾年來他一直想奪回被自己丟掉的紐約,現在他仍然堅持這一點。在後面的會議中,華盛頓一再堅持紐約是“目前情況下唯一可行的目標”,羅尚博勉強同意了華盛頓的作戰計劃。



  1781年7月初,按照既定的作戰計劃,法美兩軍在“白色平原”會師准備發動紐約戰役。但是大陸軍的情況顯然讓法國人大吃一驚,在當時一位法國炮兵中尉的記載中有如下的描述:“初次看到這支軍隊的時候我震驚了……他們沒有制服,多數人衣衫襤縷,他們中的多數人光著腳。他們的形體各異,甚至有不到十四歲的孩子!!!”

  華盛頓帶來的大陸軍不僅裝備低劣軍容不整,更重要的是,羅尚博在法美軍隊會師後向法國當局的彙報裡提到,“我們的友軍還不到四千人”。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華盛頓依然對發動紐約戰役充滿了期望,羅尚博作為—個參加過14次攻城戰的職業軍人,在觀察了紐約的城防工事後,斷然拒絕進攻紐約。取代軍事行動的是經濟行動——羅尚博把自己所掌握的現金的一半——12萬裡弗爾(銀幣)借給了華盛頓,讓他去發軍餉。


  這筆錢是非常關鍵的。就在幾個月前,賓夕法尼亞的一線部隊1300多人(占大陸軍總兵力的十分之一)發動了兵變並向大陸會議所在地費城挺進。原因很簡單,雖然大陸軍也發軍餉,但他們拿到手的大陸幣紙幣的幣值等於是零。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法國人提供的這筆硬通貨對提高約克敦戰役中大陸軍的士氣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就在大陸軍士兵為拿到了堅挺的法國銀幣而歡呼的同時,羅尚博決定放棄紐約戰役,代之以主力向南攻擊康華利。他不等華盛頓表態,就直接寫信給法國海軍上將格拉塞強烈建議說“向敵入進攻地點有兩個:切薩皮克灣和紐約。西南風向和弗吉尼亞的危急形勢,大概會使你選擇切薩皮克灣,我們認為您在那裡能夠做出最大貢獻。”

  8月14日,確切的消息傳到了華盛頓的指揮部——格拉塞艦隊將直接開到切薩皮克灣並將在那裡卸載3000名法國陸軍。於是,按照美國官方的說法,華盛頓“果斷地決定”“率領美法聯軍”向南進軍,進攻約克敦的康華利英軍。

  就這樣,約克敦戰役拉開了序幕

  

  事實很明顯,華盛頓參加約克敦戰役九成以上是被法國軍隊強迫的,在這之前,他所有的努力都是圍繞發動紐約戰役而進行的。

(3)雙方兵力對比


  要了解一場戰役,首先要知道雙方的參戰人數,經過一段時間的搜索,我們發現了幾個不同的數據,為表示對美國人民的信任,我把其中美軍人數最多的數據錄翻譯如下。這個數據來源於權威的馬可版《美國革命人百科全書》第1248頁。

  參戰人數:

  

  “美國”

  

  大陸軍步兵7290人

  炮兵 514 人

  騎兵 176 人


  總計,大陸軍7980人(筆者按:我所搜集到的其他資料裡這個數字的最小數值為5645人)

  民兵 3153 人

  人員總計11133

  其中喪失戰鬥力人員(病) 1700人

  總計有效兵力(取整數) 9500人

  

  法國


  

  羅尚博部隊 4000人

  聖西門部隊 3000人

  海軍陸戰隊 800人

  直接上岸參戰的水兵1000人

  總計 8800人

  除此之外還有大約15000名法國艦隊官兵在參與了整個戰役的海上作戰。


  總計,聯軍兵力18300人。

  

  英國

  

  戰鬥開始時“據報告”的軍隊人數

  包括德國雇佣軍: 8885人

  據估計直接參戰的海軍官兵840人 (這裡的海軍官兵人數是根據向格拉塞投降的英國官兵名單估計得出)

  這樣英國方面在戰役開始時的軍隊估計人數9725人


  其中病員估計人數:1500人

  英國實際有效兵力 8225人

  

  我們也看到,參戰的法國皇家陸軍與華盛頓的大陸軍的總人數持平,而參戰的法國海軍人數則事實上達到了法美聯牛陸軍人數的總和。

  在後面我們將看到,約克敦戰役主要是由海戰和炮戰構成的,而海戰的勝負最終決定了約克敦戰役的結局,所以筆者很奇怪大多數海外資料和幾乎百分百的國內資料在提及約克敦戰役的雙方力量對比時都不提法國海軍的參戰人數(即使是這本提到了法國海軍參戰人數的權威大百科仝書,在統計聯軍總兵力時顯然也並沒有加入法國海軍的人數)。



  當然,還有更過分的,就是有些從美國的出版物把法美聯軍篩化成美軍,或者好—點的,把法國特別遠征軍稱作“志願軍”、“志士”,真不知道如果路易十六親自指派並攜帶攻城炮成建制出動的特別遠征軍都算是“志願軍”的話,那那些在法國參戰前真正志願或者受雇來到北美參戰的法國人算是什麼?難道算是“幽靈軍團”?

(4)各方的火力對比



  在研討了此次戰役的人力數據後,我們再來看看此次戰役的陸戰十聯軍一方的火力數據。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約克敦戰役的陸上作戰主要是炮戰,在整個戰役過程巾,除了10月14日聯軍為獲取更優越的炮兵陣地而發動的一場800人的衝鋒和10月16日英軍嘗試突圍而發起一場350人的衝鋒外,雙力完全是用炮火進行“對話”的,因此炮火強弱決定了此次戰役陸上戰鬥的結局。

  

  在一張約克敦戰役的勢態圖中可以發現,在該圖上,法軍的陣地上有七個火炮的標記,美軍陣地上只有兩個火炮的標記,我們可以感性地知道兩點,一是法軍火炮至少比美軍多了好多倍,二是法軍火炮的位置顯然比美軍火炮的位置更靠前、更關鍵。


  然後我們再來考察一下具體數據。據統計。約克敦戰役中聯軍在陸地上使用的大小火炮在375門以上 (包括一些法國海軍從船上拆下來並親自操縱的火炮,格拉塞艦隊的艦炮總數近2000門),其中美國炮兵總人數我們已經知道是514人,當時的一個標准炮組是16人,這樣美國炮兵應該是擁有不超過32門火炮,而且他們使用的主要是從英國人手中奪取的雜樣火炮。法國人則不然,法國當時火炮鑄造水平世界第一,其火炮的威力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加上大威力攻城重炮,法軍參戰火炮達到343門以上,羅尚博的法國特別遠征軍還剛剛得到整整攻城重炮部隊的加強,這支部隊擁有43門威力驚人的攻城重炮——15門24磅炮和28門 16磅炮,


  

  這樣,我們計算得出,美國火炮數量占聯軍火炮總數的8.54%弱,而由於起關鍵作用的大威力攻城重炮部隊百分百是法國人組成,所以美國炮兵部隊的火力所占的百分比顯然更低。



  稍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在要塞攻堅戰中,一門大威力的攻城重炮比幾門普通火炮更有用,再結合雙方火炮數量上和炮兵戰術素養上的差距進行綜合考慮,我想關於美國人在這場關鍵性炮戰中的角色,和所起的微不足道的作用,就不用多說個什麼了。



  在了解了上面這些數據後,筆者介紹這次戰役的真正情況就不會讓大家太吃驚了。


(5)各方的損失對比

  在對雙方的參戰人數進行比較後,我們再來比較一下雙方的傷亡情況。布同一本書裡,記錄了這樣的數據地面作戰行動傷亡數字:

  美國:陣亡23,負傷65,總計125。

  法國:陣亡60,負傷193,總計253。

  英國:陣亡156,負傷326,總計552

  英國投降(包括非戰鬥人員):7241;另有840名海軍人員向(法國艦隊司令)格拉塞投降。


  德國雇佣兵傷亡未計。

  

  那麼,這就是戰鬥的全部了嗎?顯然不是,還有海上方面。


  圍繞約克敦進行的英法兩國海軍封鎖和反封鎖的戰鬥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其間夾雜著多次小規模衝突,因此很難統計戰損的總人數,筆者查到的一次較大的交火 ——1781年9月5日的交火中,英國方面就傷亡了336人,而法國方面的傷亡也有230人,但這顯然不是雙方海上作戰損失的全部。筆者所能找到的最全的法軍陣亡資料是鐫刻在約克敦戰役法國陣亡將士紀念碑上的名單,姓名總數是600個左右。如果這個數據是可靠的話,就意味著法國人在約克敦戰役的海上作戰行動中僅陣亡人數就超過了五百,根據一般的傷亡比例計算,法國海軍的傷亡總人數應該超過兩千。



  這樣,法國部隊在約克敦戰役其間的海陸兩方面的傷亡人數至少應該有2000—2500人。這個數字是美國部隊在約克敦戰役期間傷亡數字的20倍。

(6)戰役的結局

  法美聯軍於1781年的10月6日正式合圍約克敦,9日開始正式炮擊,從這以後直到17日康華利要求談判,中間只有聯軍方面在14日發動的一次小規模衝鋒和英軍在16日發動的一次突圍可以算是雙方的交手戰。其他時間雙方完全是炮戰,炮戰的結局是約克敦英軍無法對抗聯軍的炮火(主要是無法對抗法軍的大威力攻城重炮)。

  

  其實多數書上對約克敦戰役其間海上作戰的忽略或者一筆帶過不同。如果從整個戰役的角度來看,約克敦戰役的結局恰恰是在海戰中決定的。因為約克敦是沿海城市,在擁有制海權的時間段裡被“圍困”的英國人可以很自由地從海上獲得補給甚至進行軍隊的機動,所以如果沒行制海權,所謂“圍困”就只能是自欺欺人而已。

  這以前的歷史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由於大海完全被英國人控制,此前聯軍對類似沿海城市的進攻無一不遭到失敗。出於這種歷史的經驗主義考慮,在得到聯軍即將進攻約克敦的消息後,約克敦英軍守將康華利就大搖大擺地縮在約克敦等著聯軍來攻。




  而與之相對應的,在紐約的英軍主帥克林頓也根本就不擔心法美聯軍向約克敦的進軍所以沒有派出援軍。不料這次聯軍的攻勢非同尋常,法國海軍在這次戰役中進行的海上機動作戰可以說是帆船時代西方艦隊最傑出的一次海上機動作戰,機動作戰的結果是追擊法國艦隊的英國艦隊在終於得到與法國艦隊決戰的機會時才發現自己的18條戰列艦面對的是法國人的32條戰列艦,於是,英國艦隊不得不返回紐約搬救兵。



  而就在英國人短暫地丟失了切薩皮克灣制海權的這段時間裡,法軍把從西印度群島運來的攻城重炮搬到距離康華利指揮部只有1829米的地方,對著英軍陣地猛烈炮擊,徹底摧毀了英軍的所有城防工事。此時的康華利方才覺得不妙,但已回天無力,在由350名英軍執行的一次試探性突圍被法軍擊退後,康華利選擇了投降。



  歷史往往允滿了黑色幽默,就在康華利投降的前一天,一支由25艘戰列艦和7000名英國地面部隊組成的增援部隊,在克林頓的親自率領下,已經從紐約港出發……




  關於這場戰役的大結局我們還要澄清一個謠傳,今天的很多書本上把那副著名的約克敦英軍投降圖詮釋為“英軍向華盛頓投降”。殊不知,當時英國司令康華利根本就不屑理睬美國司令華盛頓。



  談判開始時,康華利想向法國司令羅尚博投降,這也不奇怪,除了法軍是正規軍外(英國人一直到 1812年二次英美戰爭都沒認為北美軍隊是正規軍),畢競兩個人都是伯爵。而且在當時,英國還沒承認美國獨立,因此華盛頓在康華利心目中也只是類似中國農民戰爭裡“賊”的概念,堂堂英國皇家軍隊的中將,擁有伯爵爵位的人,怎麼可以向“賊”投降?



  但是羅尚博有意羞辱康利華,他拒絕接受康華利的投降,擔任法美聯軍名義上的總司令一職的華盛頓去受降。於是康華利就“病”了,一直到投降儀式結束都沒邁出過約克敦一步。英國的投降儀式轉由他的副手奧哈拉將軍主持,而華盛頓也做出了很自然的反應——美軍的儀式由華盛頓的副手林肯負責。




  約克敦戰役結束後,大陸軍返回哈得遜河的營地,而法國軍隊則留在了約克敦和威廉斯堡地區,除了為應付英國軍隊的反攻以外,中國讀者們必須注意到當時的歐洲軍界仍然殘留著勝利者占領戰場的習慣。因此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當時的人對法軍作為真正戰役主力的一種肯定(當然顯然還有深—層的考慮——只有法軍才有能力對付英國人可能的反撲)。




  康華利投降七天後,英牛援軍出現在約克敦城外的海面上,但此時他們所面對得是強大的法國陸海軍。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人甚至不能安全地登陸。最終,克林頓選擇了撤退。

  

  就這樣,決定北美獨立戰爭的最後一場大決戰結束了。



現在我們已經清楚地知道,所謂華盛頓率領美法聯軍取得約克敦戰役勝利的說法是美國人蓄意編造的謊言,無論從任何一個方向來看,約克敦戰役都應該是法軍的傑作。

附一個主流媒體對此戰的記述,反差如此強烈




約克敦戰役
約克敦戰役是美國獨立戰爭後期美法聯軍與英軍於1781年8-10月在約克敦地區進行的一次重要戰役。

約克敦戰役的勝利基本結束了美國獨立戰爭。此戰的勝利除了戰爭的正義性,美國人民和軍隊士兵的革命熱情、勇敢精神,以及實行靈活的對外政策以外,軍事上具有重要價值,特別是戰術上的創造性思想,值得研究和借鑒。

抓住戰機,集中用兵

1781年夏,英軍北美洲司令克林頓率領1.6萬名英軍退守紐約,康沃利斯率領7000余名英軍撤到弗吉尼亞州東部沿海城市約克敦。這兩個點相互孤立,背靠大海,極易受到分割圍殲。

美軍統帥華盛頓意識到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只要法國海軍能掌握制海權,切斷紐約和約克敦之間的海上聯系,就可以集中力量分而殲之,而紐約城兵力較多,華盛頓決定以一部兵力牽制紐約之敵,集中力量打擊約克敦。8月21日,華盛頓派3000人從北路對克林頓實施佯攻,另以6000美法聯軍迂回到紐約南面,發起牽制性攻擊,自己親率美法聯軍強行軍秘密向約克敦進發。

8月30日,法國海軍艦隊到達切薩皮克灣。9月上旬,法國海軍與英軍艦隊展開戰鬥,成功地驅逐了從紐約增援約克敦的19艘英艦,掌握了附近海區的制海權,切斷了約克敦英軍的海上補給線和退路。

步步進逼,四面合圍

9月17日,華盛頓率領的美法聯軍由法軍運輸船接運到達切薩皮克灣,與當地美軍會合。9月28日,在法軍艦隊的配合下,從陸海兩面完成了對約克敦的包圍。美法聯軍1.6萬余人(其中法軍4個步兵團、1個炮兵營,共7000余人)分別從三面展開,形成半圓形的包圍圈。英軍處在四面包圍之中,四面受敵。美法聯軍則采用沃邦攻擊法,以構築平行壕和火力襲擊相結合的方式對英軍主陣地步步進逼,逐漸縮小包圍圈。

10月10日,美法聯軍各種火炮同時發射。約克敦上空炮火紛飛,硝煙彌漫。英軍的工事被攻破,被迫放棄外圍據點,退守內線陣地。美法聯軍在炮火掩護下向前突擊,向前推進,右翼聯軍趁機抵近約克敦。10月14日夜,聯軍沿著一條直通該城的道路,發起攻擊,占領了控制約克敦南面的兩個重要堡壘,打開了通向約克敦的大門。

10月15日,英軍發起反衝擊,結果被迅速打退。10月16日夜,康沃利斯孤注一擲試圖將部隊撤過約克河,也因狂風暴雨受挫。第二天,美法聯軍全部逼近英軍,把他們團團圍住。康沃利斯無可奈何,請求進行投降談判。

10月19日,康沃利斯率領8000余名紅衫軍走出約克敦。服裝整齊的英軍,在沉默中走過衣衫襤褸的美軍面前一一放下手中的武器,美軍樂隊奏響了《天翻地覆,世界倒轉過來了》的樂曲。

英將康沃利斯的投降,實際上也就是大英帝國的失敗,此後,美國獨立戰爭基本上結束。在這次戰役中,英軍共傷亡482人,8077人投降,聯軍方面共傷亡274人,其中三分之二是法國人。

機動靈活,注重創新

此戰從戰術上說,美國軍隊注重創造,采用機動靈活的散兵戰術,這是取得勝利的直接原因。18世紀,歐洲國家的軍隊都還是線形陣勢、橫隊齊射和呆板的步兵橫隊。而美國革命軍在自己的國土上作戰,熟悉情況,機動靈活,采取疏開隊形,人自為戰,單兵瞄准射擊,開散兵戰術之先河。並且同游擊隊配合作戰,巧妙地利用突然性因素,他們或是用奇兵突襲,或是用重兵包圍,尤其是利用夜戰和近戰,取得了各個殲滅的效果。恩格斯曾經指出:“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起義者的隊伍曾經同這種動轉不靈的線式隊形作戰。……他們並不像英國人所希望的那樣,以線式隊形在平地上和他們對抗,而是以行動敏捷的散兵群在隱蔽的森林中襲擊英國人。在這裡,線式隊形是無能為力的,而且被既看不見又不能接近的敵人所擊敗。於是又發明了散兵戰——由於兵士成分的改變而產生的一種新的作戰方式
(來自百度百科)

================================================================================

以上是向另一角度去看美國獨立戰爭的。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1-21 22:49 , Processed in 0.01698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