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分 6332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
樓主 |
發表於 2009-7-11 17:37:28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二次塞爾維亞戰役 上
筆者在這裡直接敘述第二次塞爾維亞戰役實屬無奈,因為奧匈軍的所謂第一塞爾維亞戰役簡直就沒什麼可以敘述的,奧匈巴爾干集團軍群的20幾個師都是三流部隊,1914年8月開始,這些部隊在同樣三流的指揮官,前波黑軍事總督波梯雷克的指揮下,兩次進攻塞爾維亞,被塞爾維亞和黑山聯軍打得狼狽不堪,一直到1915年9月,仍然維持著隔界河對峙的態勢。
這裡扯句題外話,有國內戰史稱波梯雷克同時兼任奧匈軍炮兵總監一職,筆者查閱了很多奧地利戰史資料,都未能找到波梯雷克曾經擔任奧匈炮兵總監職務的任何信息,最後還是在波梯雷克的軍銜上找到了線索。波梯雷克在奧匈波黑軍事總督任上,軍銜是:“Feldzugmeister”,Feldzug是炮隊的意思,Meister有大師,主人,統帥,冠軍等多重含義,合起來的意思就是炮隊總隊長的意思,不過這已經是一個歷史名詞了,到1914年的奧匈軍中,已經不再設立這個軍職了,不過這個職稱作為軍銜保留了下來,用來授予炮兵出身的將領,相當於中將,被授予該軍銜的將領,可以指揮炮兵,騎兵,步兵,或者如同波梯雷克一般,指揮一支聯合部隊,並不局限於炮兵部隊,只用來說明該軍官的出身,也就是在軍校的專業,或者第一次任職的部隊類別,如果要准確翻譯的話,可以翻譯成:“炮兵中將”。筆者私下揣摩,大概是國內一些譯者看到了波梯雷克的軍銜,也讀懂了該軍銜的原始含義,卻不知道這個軍銜的意思在1914年已經不再具備其最初的含義了,於是就自做主張地給波梯雷克炮兵中將加上了個“奧匈炮兵總監”的職務,其實,德語系國家的軍種總監職務都是用“軍種名+Inspekteur(監察官)”的格式,不會使用“Meister”這個詞的。
言歸正傳,40多萬奧匈三流部隊隔何對峙45萬塞黑聯軍,雖然狼狽,不過,也算從某種意義上在完成著自己的任務。塞爾維亞300多萬人口的小國,動員到40萬人,已經是極限的極限了,盡管兩次打敗奧匈軍的進攻,然而自身畢竟也有損耗,塞爾維亞的野戰部隊一度下降到27萬左右,後來經過首相巴西奇的瘋狂征兵,並且大量合並裁撤省略和升級地方團隊,河防和要塞部隊,才將野戰部隊維持在35萬人水平線上,在塞爾維亞的鄉村,城市,從16歲到60歲的健康男子基本絕跡,巴西奇能夠在這種情況下,維持國家經濟不至崩潰,保障前方供應,其痛苦可想而知,我想,他一定在苦撐的同時千百遍地在心中咒罵惹禍的“黑影”,估計這也是他在撤退到薩洛尼卡後對“黑影”成員痛下殺手,斬草除根的重要原因。
塞爾維亞已經虛弱到極點的經濟,卻不僅僅要維持本國40萬大軍的後勤保障,還有負責來助戰的5萬黑山軍的後勤保障,黑山是塞爾維亞的鐵杆小兄弟,這個除了山還是山的貧窮小國,在土耳其統治時期一直維持著一種半獨立狀態,其山民強悍善戰固然是原因,其地盤根本榨不出什麼油水也是奧斯曼土耳其蘇丹不想發動大軍征伐的重要原因,因為根本就是賠本買賣。於是黑山就成為了塞爾維亞人反掃蕩的根據地和跑反的目的地,每次塞爾維亞人揭竿而起,土耳其大軍征伐之時,就是大量塞爾維亞仁人志士,殘兵敗將,強盜匪徒,農牧平民等各色人等一窩蜂逃奔黑山躲避土耳其兵鋒之日,可以說,黑山人民和塞爾維亞人民在400年奧斯曼土耳其統治時期裡結下了鮮血凝成的深厚友誼。
乘著“歐洲病夫”衰落的東風,借著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的吉祥,黑山也終於徹底獨立了,其國王揚眉吐氣地是正式國王了,不再是:“真主在人間的影子,奧斯曼的後裔,君士坦丁堡的征服者,皇帝,哈裡發,蘇丹”的封臣了。
只不過獨立後的黑山依然窮困潦倒,幾乎到了無法立國的程度,大哥塞爾維亞也好不到哪裡去,兩次巴爾干戰爭固然勝利了,可惜除了擴大了領土,提高了民氣之外,卻沒變出什麼現錢,塞黑這對難兄難弟幾乎要去當乞丐了。
不過幸好黑山國王很爭氣,努力生下兩個國色天香的女兒,號稱“巴爾干夜鶯”,艷名遠播是無人不知,這國王心一橫,抱著犧牲兩女兒幸福全國人的覺悟,把女兒嫁給了年紀足以當自己哥哥的兩位俄國大公,這兩位大公可不得了,都是沙皇的嫡親叔叔,在朝中是權高位重,其中尼古拉大公更是後來的俄軍總司令。
這俄國大公抱得美人歸後,俄國朝廷立即慷慨地負擔了黑山的全部預算開支,每年還有大筆的額外補貼,軍火裝備更是供應充足,是以黑山以70萬人口,居然能動員5萬兵力投入戰爭。
可是隨著戰爭的繼續,俄國人是自顧不暇了,財政補貼,軍火裝備一概沒有了,黑山本國這些年來花的都是俄國錢,本國自己的財政收入都當私房攢起來,還能撐一段時間,這派到塞爾維亞境內的5萬人,人吃馬嚼,軍火供應可全指著塞爾維亞了,塞爾維亞是苦不堪言,可是又沒辦法,人家是來幫你打仗的,總不能讓人家自帶飯票吧?
綜上所述,到了1915年9月,這個西南前線雖然維持著對峙狀態,可是塞黑一方卻已經是如同“包裹在鎧甲中的一具枯骨”了,似乎輕輕一推就會轟然倒地,不過畢竟還是需要推上那麼一把的,而奧匈的巴爾干集團軍群卻沒有這推最後一把的能力,於是,救場專家德國人和新跑龍套保加利亞人該上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