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888|回覆: 1

[轉貼] 蒙古立國之軍隊編制淺析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9-21 19:55: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帖來自:http://www.clanlong.com/forum/thread-107233-1-1.html

蒙古立國之軍隊編制淺析

根據《蒙古秘史》鐵木真征服乃蠻人時的軍隊編制(未稱汗): 

成吉思汗采納了別勒古台的建議,到斡兒訥兀山前客勒貼該合答下營整軍備戰,將全軍以十人組、百人組、千人組進行重新編隊,委任千夫長、百夫長、十夫長及軍中各級官員。委任朵歹、多豁勒忽、斡格列、脫侖、不察闌和雪亦客禿等六人為參謀官。從十夫長、百夫長、千夫長及青壯年中挑選出智聰體健者,組建成了八十人的宿衛隊、七十人的近衛隊及貼身侍衛等。


根據《蒙古秘史》鐵木真稱汗時的軍隊編制--千戶制的建立:

成吉思汗將全蒙古游牧民統一編組為數十個千戶,《蒙古秘史》記載最初編組的千戶數為九十五個,但其中包括了一些後來組成的千戶),分授共同建國的貴戚、功臣,任命他們為千戶那顏,使其世襲管領,並劃定其牧地範圍。
個千戶那顏(長)統9個百戶長,1個百戶長統9個十戶長。

成吉思汗又命大將木華黎為左翼萬戶,統領東面直到哈剌溫只敦(今大興安嶺)的各千戶軍隊;

博爾術(既孛斡爾楚)為右翼萬戶,統領西面直到按台山的各千戶軍隊;

納牙阿為中軍萬戶。


各千戶的戶數並不完全為整數,它是以戰時提供千名戰士為條件組織的。
各千戶有按地域劃分的一定地段,其百姓在指定的牧場範圍內游牧。十進制的組織,帶有軍事組織的性質,軍隊以千戶為單位征調,千戶長即是軍事統帥,又是地方行政長官。

15歲到70歲的男性都要在本管千戶內“著籍應役”,故此各千戶編制內的民戶不得隨意變動。-----成吉思汗制定的《大札撒》(意即“軍令”、“法度”。)規定:“人們只能留在指定的百戶、千戶或十戶內,不得轉移到另一單位去,也不得到別的地方尋求庇護。違反此令,遷移者要當著軍士被處死,收容者也要受懲罰”(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

因此,“沒有人能夠隨意改換他的長官或首領,別的長官也不能引誘他離開。”另據拉施特《史集》記載,成吉思汗要求百姓和各級那顏〔在平時〕“應像牛犢般地馴順,戰時投入戰鬥應像撲向野禽的餓鷹。”那顏們不僅必須效忠於成吉思汗,而且要嚴格遵守《札撒》(法典),“十夫長不能統率其十人隊作戰者,將連同其妻子、兒女一並定罪,然後從其十人隊中另擇一人任十夫長,對待百夫長、千夫長、萬夫長們也這樣!”

探馬赤軍
從各千戶、百戶和民族部落中揀選士兵,組成精銳部隊,在野戰和攻打城堡時充當先鋒,戰事結束後駐扎鎮戍於被征服地區,稱為探馬赤軍。與蒙古軍由各自千戶的士兵編成不同,探馬赤軍是由各部揀選的士兵混合組成的,因而《經世大典·序錄》上說:“探馬赤則諸部族也。”1217年,成吉思汗命木華黎攻金,從兀魯兀、忙兀、札剌亦兒、弘吉剌、亦乞烈思五個蒙古部落的各千戶、百戶中,挑選矯捷有力的士兵組成五投下探馬赤軍。這支部隊頗立戰功,駐屯中原。窩闊台汗時,命搠裡蠻(又譯綽兒馬罕)出征波斯,作探馬赤軍留在該地鎮戍;也速迭兒征高麗,在那裡作探馬赤軍鎮守,


怯薛制的建立
成吉思汗將原來的護衛軍擴充為一萬人,包括一千宿衛,一千箭筒士,八千散班,從各千戶、百戶、十戶那顏和白身人子弟中選身體健壯、有技能者充當。千戶之子可帶伴當(隨從)十人,百戶之子伴當五人,十戶及白身人之子伴當三人。各級那顏必須遵令將自己的兒子送到成吉思汗身邊服役,不得躲避或以他人代充。

護衛軍職責是保衛大汗金帳和跟隨大汗出征,平時分四隊輪番入值,因此總稱四怯薛。


怯薛的主要職守是保衛大汗金帳和分管汗庭的各項事務,其職責分別為:

火兒赤——佩弓矢者(環衛);
雲都赤——侍上帶刀及弓矢者(環衛);
昔寶赤——掌鷹隼者;
札裡赤——書寫聖旨者;
必阇赤——書記,主文史者;
博爾赤——廚子,“親烹任以奉上飲食者”;
八刺哈赤——守城門者;
答刺赤——掌酒者;
兀刺赤——典車馬者;
速古兒赤——“掌內府尚供衣服者”;
帖麥赤——牧駱駝者;
火你赤——牧羊者;
忽刺罕赤——捕盜者;
虎兒赤——奏樂者

“四怯薛”分別由成吉思汗的功臣博爾忽、博爾術、木華黎、赤老溫任長官。
博爾忽領第一怯薛。
博爾術領第二怯薛。
木華黎領第三怯薛。
赤老溫領第四怯薛。

每一宿衛、散班、箭筒士都設專人統轄,由最親信那可兒擔任。

凡怯薛軍成員,都享有優越特權。怯薛執事官作為大汗的侍從近臣,地位一般在外地千戶那顏之上。如果與千戶那顏發生爭執,則先治千戶那顏罪。有時還參預斷案和聽審或充當傳達大汗旨意的使者。調充外官,大都擔負重要職務,免服各種差發雜役。

且由“四傑”博爾術、博爾忽、木華黎、赤老溫四家子弟任四怯薛之長。
大汗直接掌握這一支最強悍的軍隊,足以“制輕重之勢”,控御在外的諸王和那顏,故又稱為大中軍。並設立了“治政刑”的札魯忽赤(斷事官)一職,掌管民戶分配和審斷案件,命養弟失吉忽禿忽擔任,這是蒙古國的最高行政官。千戶制、怯薛制和斷事官的設置,是蒙古國初建時最重要的三項制度。


中央汗國時期的軍事編制及指揮
成吉思汗建國以後,確定了蒙古軍的指揮系統。在出征作戰時,蒙古大汗親征,宗王,萬戶,千戶聽從大汗的直接指揮。
受命指揮軍隊作戰的蒙古宗王有權節制參戰的其它宗王,萬戶,千戶,萬戶,千戶則節制下級軍官。
  
但漢軍的指揮系統非常混亂。統率漢軍的是漢世侯,稱都元帥,元帥,節度使,兵馬都提控等。窩闊台繼位後,對漢軍進行了統一編制。按萬戶,千戶,百戶,牌子頭授漢軍軍官官職。萬戶之上,設立統軍都元帥,多有探馬赤軍將領擔任。都元帥掌管鎮庶中原的探馬赤軍,節制各漢軍萬戶。統一指揮前線作戰。蒙古大軍出征,都元帥督率屬下軍隊參戰,接受大汗指定的宗王,萬戶,千戶等前線指揮官的調遣。


忽必烈時期的軍制變遷
此時的軍事制度主要分為宿衛和鎮庶兩個部分。
宿衛
宿衛軍分為怯薛和侍衛親軍兩部分
忽必烈繼承了怯薛宿衛制度。四怯薛長仍然主要有幾位功臣的後裔擔任。但由於怯薛地位很高,不少人想方設法投充怯薛。使得怯薛的數量很快超過一萬人的限額。朝廷不得不下令淘汰不合格的怯薛,尤其是將投充的漢人,南人清除。不過,效果並不理想,文宗時怯薛定額為一萬三千六百人,實際上是對怯薛超額的承認。

侍衛親軍組建於中統元年,是忽必烈仿照中原王朝禁軍制度組建的中央軍隊。第一個衛軍組織稱武衛軍,兵員三萬人左右。士兵來源於中央各漢軍萬戶屬下的軍隊。至元元年武衛軍改名為侍衛親軍,分左右兩翼。
至元八年左右兩翼侍衛親軍改為左,右,中三衛。至元十六年開始在侍衛親軍中按民族分類,原來三衛軍擴充成前後左右中五衛,以漢軍為主體,稱為漢人衛軍。同時將原來隸於蒙古軍藉的色目諸國人之勇悍者改為侍衛親軍,先後設立了唐兀衛,欽察衛,貴赤衛,西域衛,康裡衛,左右阿速衛,隆鎮衛,龍翊衛,斡羅思衛,威武阿速衛等,部分蒙古探馬赤軍也被編入侍衛親軍。先後設立了蒙古侍衛,宗仁衛等蒙古侍衛機構,此外還設立了隸屬於東宮或後宮的左都威衛,右都威衛,左衛率府,右衛率府等。

怯薛和侍衛親軍雖然都是中央宿衛軍隊。但他們在職能上有明顯的分工,怯薛負責皇帝的安全,掌管京城和斡耳朵的防衛。一般不外出作戰。

侍衛親軍則既要負責元朝兩個都城的安全,以及腹裡地區的屯守,又是朝廷的常備精銳部隊,隨時可以派出作戰。隸屬關系上二者亦不相同,怯薛有怯薛長掌管,直接聽命於皇帝,侍衛親軍有各衛指揮使掌管。除東宮,後宮衛軍外,均隸屬於樞密院。

士兵的來源也不一樣。怯薛成員主要來自蒙古各部。侍衛親軍士兵不僅來自中原,江南的漢軍,探馬赤軍,新附軍,原來附藉在蒙古軍中的色目軍和流亡的蒙古人亦是重要來源。按照元朝規定,充當侍衛親軍的必須是精銳士兵,因此侍衛親軍稱為元軍的中堅力量,取代了蒙古國時期怯薛作為全國大中軍的軍事地位。

鎮庶
鎮庶軍隊,由駐牧在草原上的蒙古軍和分駐各地駐守的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等組成。

蒙古軍一般不駐守草原以外的地區,仍然保持者有戰事傳檄集合,平時散歸牧養的狀態,千戶是蒙古軍的基本組織形式,在元朝與東北,西北諸王的鬥爭中蒙古軍起了重要作用.
  
探馬赤軍最初駐守在中原地區。全國統一以後,探馬赤軍收聚到山東,河南,陝西,四川等地屯駐。並先後建立了山東,河北蒙古軍都萬戶府,河南,淮北,蒙古軍都萬戶府。四川蒙古軍都萬戶府,陝西蒙古軍都萬戶府等機構。分別置司於濮州(山東鄆城)洛陽,成都,鳳翔等地。

探馬赤軍有了固定的住地以後,家屬陸續從草原牧區遷到中原地區。逐漸與蒙古本部脫離關系,據陳高華先生對哈剌魯人的考察,哈剌魯人在全國統一以後隸屬於山東,河北蒙古軍藉。駐扎在濮州濮陽縣月城村,剛來時還以涉獵為俗,後來逐漸從事農業,開始定居生活。這樣的例子很多,探馬赤軍的後代隸於軍籍。兒童被編為"漸丁軍",有時稱"小廝蒙古軍"。除了在上述地區外,江南,雲南,西北也曾有探馬赤軍出征或屯駐.。
  
漢軍是依附於蒙古政權的中原諸軍的總稱。包括金朝降蒙的各種軍隊,中原各地的地主武裝和早期降蒙的南宋軍隊。窩闊台繼位後,在中原民戶中大規模簽發士兵,補充漢軍兵員。於是有了舊軍與新軍的區別,漢軍的編制最初比較混亂。太宗元年(1229)“置三萬戶,三十六千戶以總天下兵”將蒙古軍的編制用於漢軍系統,各萬戶統軍人數不等。大者五六萬,小者二三萬。漢軍在統一戰爭中起了重要作用,忽必烈繼位後,對漢軍體制進行調整,一部分漢軍被編入侍衛親軍。其余漢軍與新附軍一起鎮庶與江南等地,建立萬戶府,元帥府等機構統率漢軍。
杭州,揚州,建康,鎮江是漢軍駐守的重點地區。萬戶府的名稱,往往不是該萬戶府的屯駐地點,而是屬下軍人的戶籍所在地,如保定萬戶府先後駐扎於南康,建康,武昌等地,穎州萬戶府駐守杭州。
  
  
南宋滅亡以後,大批宋軍降元。被稱為新附軍,新附軍名號復雜。但不是繼承原來的番號,而是元朝對士兵所具有的不同特點進行的新的稱呼。原來在南宋領取口券的軍人,被稱為券軍;手臂和手背上刺字的軍隊,被稱為“手號軍”。江南召集鹽徒組成的軍隊,被稱為鹽軍。元朝統一後,新附軍的數量估計在二三十萬人左右。統一以後,元朝對新附軍原來的組織打亂,分編到侍衛親軍和地方鎮庶的軍隊中。在軍隊管理方面以蒙古,漢人,南人軍官相參。每當有戰事發生,總是首先調發新附軍出征。不出征的軍人,則要從事屯田和工役造作。

軍事權限
忽必烈為加強中央集權,改變了蒙古國時期的軍隊指揮體制。在中央設立樞密院,作為掌管全國軍政的最高機構。地方統軍機構幾經變化後,也基本趨於穩定。樞密院設立於中統四年,全國軍隊均有樞密院節制“凡宮禁宿衛,邊庭軍翼,征討戍守,檢閱差遣,舉功轉官,節制調度,無不由之”全國統一以後,樞密院的職能更為明顯,大致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籌劃軍事部署,建立全國軍事鎮庶體系。布置和調整各地戍軍,設置地方軍府,調集軍隊鎮壓叛亂及農民起義,發動對外戰爭是樞密院軍政的主要內容。
  
       第二,管理軍隊,元軍分為宿衛,鎮庶兩大系統。侍衛親軍各衛和掌管探馬赤軍的蒙古都萬戶府,由樞密院直接管領。其它鎮庶軍隊均有樞密院節制和調動,全國軍籍亦歸樞密院掌管,每隔一段時間。樞密院就要派人查閱軍籍,檢視各軍。樞密院還負責對傷病貧乏軍人的撫恤治療和制訂軍事法令約束軍隊。
  
       第三,銓宣武官,軍官的選任,升遷,襲職,俸祿,賞罰等都有樞密院負責制訂有關政策和具體實施。
  
       第四,軍隊的後勤保障,主要是安置軍隊屯田和制造,管理調運武器裝備,為邊防軍提供糧餉,衣裝,軍隊的通訊,馬政等有中書省兵部負責,不歸樞密院掌管。
  
  
  樞密院設置樞密使,知樞密院事(知院),同知樞密院事(同知),副使,僉事,同僉等職,樞密使一般有皇太子兼任或虛置,知院為實際長官,知院,同知有蒙古,色目官員擔任,漢人無權參與,主要官員有皇帝親自選任.
  
  樞密院向皇帝奏報軍情要務,一般不經過中書省,重大的軍事決策,皇帝要召集中書省和御使台等中樞機構官員一同商議.為了保證蒙古各部分駐的漠北草原軍政統一,元朝常年派一名知院出鎮漠北,就地處理軍務,有時西北地區也派知院出鎮.當某一地區發生戰亂,先有樞密院傳旨所在行省平章,調派軍隊鎮壓,如不奏效,則傳命附近行省發軍會剿.



補:兵役制度
其方式因民族不同而略有區別。對蒙古各部采用成年男子皆兵的辦法征集士兵,其它民族實行軍戶制度。
  
蒙古舊例:各部十五至七十的成年男子,不分貴賤和人口數量,都有服兵役的義務。成年男子平時從事牧業生產,一旦戰爭需要,或者空營而出,或者十抽一,十抽二,抽調部分人出征。

元朝建立後,保留了簽發漸丁軍出征的辦法。規定:“簽發漸丁軍士,尊舊制,家止一丁者不作數。凡而丁至五丁,六丁之家,只存一人,余皆充軍”
  

附:蒙古帝國的演變

在成吉思汗建國不久,按照游牧民族中分配了家產。

根據蒙古人重長輕庶的習俗,只有成吉思汗長妻所生的四個兒子(即術赤、察合台、窩闊台、拖雷)才有繼承父親財產的資格。

共分封了九位兄弟、兒子。這些兄弟、兒子在各自分封“兀魯思”(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國家稱之為“也客.蒙古.兀魯思”,漢譯為大蒙古國。所謂的“兀魯思”,在蒙古語中含有“人眾”、“國家”之義,因此成吉思汗分封給諸子、貴戚的民戶、土地稱之為諸王“兀魯思”,漢譯為諸王汗國)之內都有獨立管理軍隊、屬民、貢稅、牧地的權利。

由此除成吉思汗直轄的“中央兀魯思”外,由其“黃金家族”分別統治的東道諸王和西道諸王兀魯思(汗國)便誕生了。

在蒙古帝國時期,成吉思汗直至蒙哥大汗將各兀魯思的財政、軍政大權均掌握在自己手裡。

中原漢地、河中(阿姆河與錫爾河間)地區以及阿姆河以西諸地,由大汗指派官員編籍民戶,征收賦稅。所征賦稅,除留給諸王應得部分外,其余部分都作為帝國的費用收歸國庫。

軍政大權則由大汗派去的鎮戍軍將領和達魯花赤(大斷事官、督官)掌握;大汗有統領全國軍隊的權力,戰時下令征召各宗支的軍隊出征。不經大汗同意,諸王無權將其領地分封給他人。而東方諸兀魯思一直在大汗控制之下。到元代,東方兀魯思受嶺北行省和遼陽行省的節制。

但西方諸兀魯思自誕生初期就表現出離心傾向。成吉思汗在世時,四個兒子對汗位繼承權曾產生過糾紛,成吉思汗對他們說:“天下地面盡闊,你們要各守封國。”在西方兀魯思中,蒙古人數很少,而且與其他民族雜居、通婚,很快被當地民族所同化。

同化的過程首先始於統治階級上層,他們迷戀於城市生活,放棄了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到14世紀,術赤兀魯思的蒙古人已操突厥語;察合台兀魯思和旭烈兀兀魯思到14世紀末也已完成了伊斯蘭化過程。西方兀魯思的統治階級,除了蒙古人外,還有被征服民族的上層人士,其中蒙古上層人士擔任達魯花赤和萬戶長、千戶長,各級行政組織保留原組織形式,由當地民族上層擔任。這樣,其統治方式與政權機構均與蒙古本部相異。

蒙哥大汗統治時期,各兀魯思承認大汗的宗主權,可是據《出使蒙古記》所載,帝國似乎分成兩大勢力範圍,蒙哥大汗控制東部,拔都汗控制西部。《史集》亦同樣記載,蒙哥大汗把西方的軍政大權委付給拔都全權處理。

1241年窩闊台大汗逝世後,汗位空虛達五六年之久,宗王們各自為政,蒙古帝國的中央權力開始削弱。蒙哥大汗去世後,其弟忽必烈與阿裡布哥爆發了爭奪大汗位的戰爭。察合台汗國的八剌汗(察合台之孫)聯合海都反對忽必烈和伊利汗國的阿八哈汗。八剌曾率兵渡過阿姆河,同阿八哈汗作戰。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斯坦城市)以北地區原為術赤(金帳汗國)的勢力範圍,旭烈兀西征後將這一地區劃入自己的封地(伊利汗國)之內,結果又造成1262年開始的別兒哥汗同阿八哈汗爭奪高加索地區的長期戰爭。蒙古帝國就在"黃金家族"的內訌中開始分裂。而於1271年即位的忽必烈則將其注意力集中在治理中原漢地上,定國號為大元,把首都從哈拉和林 (今蒙古國後杭愛省額爾德尼召北)遷到大都(今北京),使蒙古本部失去了中心地位,西方諸王也隨之著眼於對本兀魯思的經營,金帳汗國、察合台汗國完全獨立。忽必烈去逝後,伊利汗國也成為獨立國家。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263
銀兩19483

478

主題

6922

回帖

6380

積分

爵位一等靖寧公
榮銜從一品少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9-22 23:21:17 | 顯示全部樓層
突然想到了這一首歌,就獻給喜愛草英雄的朋友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1-24 10:09 , Processed in 0.01594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