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644|回覆: 0

[轉貼] 秘色瓷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0
聖眷263
銀兩19483

478

主題

6922

回帖

6380

積分

爵位一等靖寧公
榮銜從一品少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0-4-12 09:08: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秘色瓷簡介

古代名窯進貢朝廷的一種特製瓷器精品。簡稱“秘瓷”。所謂"秘色",據宋人解釋是:吳越國錢氏割據政權控制了越窯場,命令這些瓷窯專燒供奉用的瓷器,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藥配方、製作工藝保密,故名。如趙麟在《候鯖錄》中說:"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錢氏立國,越州燒進,爲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謂之秘色"。關於秘色瓷的質地和色澤,清人說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過之"。從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質地細膩原料的處理精細,多呈灰或淺灰色。胎壁較薄,表面光滑,器型規整,施釉均勻。從釉色來說,五代早期仍以黃爲主,滋潤光澤,呈半透明狀;但青綠的比重較晚唐有所增加。其後便以青綠爲主,黃色則不多見。
  越窯青瓷精品之一。“秘色”一名最早見於唐代詩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中,詩雲:“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可見“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窯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似應指稀見的顔色,是當時讚譽越窯瓷器釉色之美而演變成越窯釉色的專有名稱。據文獻記載,相傳五代時吳越國王錢繆命令燒造瓷器專供錢氏宮廷所用,並入貢中原朝廷,庶民不得使用,故稱越窯瓷爲“秘色瓷”。周輝《清波雜誌》雲:“越上秘色器,錢氏有國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對此,趙麟《候鯖錄》、趙彥衛《雲麓漫鈔》、曾梃的《高齋漫錄》以及嘉泰《會稽志》等書都提出異議,認爲“秘色”唐代已有而非始于吳越錢氏。關於“秘色”究竟指何種顔色,以前人們對此衆說紛紜。一九八七年四月陝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風縣法門寺塔唐代地宮,發掘出13件越窯青瓷器,在記錄法門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帳上,這批瓷器的確記載爲“瓷秘色”,從而使人們進一步認識了“秘色瓷”。這批“秘色瓷”除兩件爲青黃色外,其餘釉面青碧,晶瑩潤澤,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綠。法門寺“秘色瓷”的出土,解決了陶瓷界長期以來議論不休的問題,同時有力地說明了“秘色瓷”晚唐時開始燒造,五代時達到高峰。

質地和色澤

  關於秘色瓷的質地和色澤,清人說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過之"。從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質地細膩原料的處理精細,多呈灰或淺灰色。胎壁較薄,表面光滑,器型規整,施釉均勻。從釉色來說,五代早期仍以黃爲主,滋潤光澤,呈半透明狀;但青綠的比重較晚唐有所增加。其後便以青綠爲主,黃色則不多見。
  秘色瓷在法門寺地宮未開啓之前的今人眼裏,一直是個謎。人們只是從記載中知道它是皇家專用之物,由“越窯”特別燒制,從配方、制坯、上釉到燒造整個工藝都是秘不外傳的,其色彩只能從唐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等描寫中去想象。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瓷碗、瓷盤、瓷碟,從“地宮寶物帳碑文”中得知,原來它們就是“秘色瓷”!這些秘色瓷色澤綠黃,晶瑩潤澤,尤其是其中兩個銀棱秘色瓷碗,高7釐米,口徑23.7釐米,碗口爲五瓣葵花形,斜壁,平底,內土黃色釉,外黑色漆皮,貼金雙鳥和銀白團花五朵,非常精美。這才讓今人一睹秘色瓷的風采。地宮中發現的13件宮廷專用瓷——秘色瓷,是世界上發現有碑文記載證實的最早、最精美的宮廷瓷器。
  這些秘色瓷器的發現在我國陶瓷史考古上具有突破性的意義,爲鑒定秘色瓷的時代和特點提供了標準器。
         經過專家多年考證,和有損與無損X光譜測試後,證實了秘色瓷在胎底,胎釉和燒制工藝上與青瓷完全不同。

秘色瓷的歷史

  通常所說的越窯泛指東漢至宋一脈相承的青瓷體系,窯址主要分佈在今浙江上虞、余姚、紹興、寧波等地,這裏原系古越族人居信地,東周時爲越國政治中心,唐時稱越州,越窯因此得名。
  唐代中朝,余姚縣上林湖窯産品因質地超衆被朝廷錄爲貢瓷,並置官監燒。此後,品質愈發日瑩的越窯備受文人雅土推崇,有“類玉”、“類冰”及“千峰翠色”的讚譽。晚唐起,越瓷中的貢品又得了一個千古絕唱的“秘色瓷”稱謂。
  越窯品種十分豐富,有碗、壺、瓶、罐、盒、罌和雕塑等。同類器皿又有多種制式。以碗爲例,分圓口、花口。圓口碗以斜壁呈45度的淺身敞口多見,據考證,當時主要用於喝茶,所以也叫茶盞。花口碗則有四瓣、六瓣等。上博展廳的晚唐越窯海棠式大碗就是花口碗中的佼佼者,因爲器大規整,釉色青黃和造型酷似四瓣海棠花而顯名貴。壺又是一種特色器,形狀分盤口、直口、喇叭口,壺身有圓腹、瓜楞形腹、橢圓形腹等。唐代執壺最明顯的特點是短直流、小曲柄、體態飽滿。晚唐至五代,流與柄相對加長放大,腹體喜作成瓜果形。宋時則形體輕盈秀長,尤其流和柄,幾乎高於壺口。細辨這一時期的碗、壺、水盂等造型變化,可發現一些小規律:花口或瓜楞體呈四瓣通常爲唐,五瓣系唐末五代,六瓣屬宋;直、短流的壺爲唐,曲流或長曲流爲五代或宋;平底足器物的年代相對較早,玉璧形底足多數屬唐中晚期之物,唐末五代出現了玉環形淺圈足,宋代圈足相對見高見窄。另外,由於疊燒法世襲沿用,鼎盛時期的部分越窯産品依然在器內可見到支燒痕,比如上博晚唐越窯海棠式花口大碗的碗內心就有支釘痕16個。這說明,唐末五代的越窯疊燒器皿未必都屬粗瓷,收集時當多一份細心。

秘色瓷發現過程

  晚唐五代的越窯有一種"秘色瓷"。從前人們提到它,都沿用宋代文獻,說這種瓷器是五代十國時位於杭州的錢氏吳越國專爲宮廷燒造的,臣庶不得使用。至於它的釉色,也像它的名字一樣,秘而不宣,後人只有從詩文裏領略它非同一般的風姿。唐人陸龜蒙吟詠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五代人徐夤讚歎曰:"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詩歌、文獻的描寫越是優美,越引得人們去考證、猜想,以致於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說法。而秘色瓷究竟"秘"在何處,知道的人卻越來越少,也就越發加劇了這種瓷器的神秘感。
  1987年,隨著陝西扶風法門寺寶塔的轟然倒塌,塔基下的地宮暴露出來,一批稀世之寶的出土轟動了世界,其中有令佛教徒頂禮膜拜的佛骨舍利,有唐懿宗供奉給法門寺的大量金銀器、瓷器、玻璃器、絲織品,尤其重要的是,同時還出土了記錄所有器物的物帳碑,讓文物考古專家明明白白地知道了出土物的名稱。
  物帳碑上"瓷秘色"三個字,叫古陶瓷專家眼前一亮。
  這幾件瓷器,有八棱瓶和圓口、花瓣形口的碗、盤等,共同的特點是造型精巧端莊,胎壁薄而均勻,特別是湖水般淡黃綠色的瓷釉,玲瓏得像冰,剔透得如玉,勻淨幽雅得令人陶醉。
  秘色瓷神秘的面紗終於被撩開了。專家們恍然大悟:秘色瓷我們並不陌生,它原來就是越窯青瓷中的極品,只是從前相見而不相識罷了。那種八棱瓶,陝西的唐墓裏出土過,故宮的學者在越窯的遺址採集到過;杭州的吳越國錢氏墓群,出土的秘色瓷更豐富,更精美,釉色更青幽。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還有一件盤子貼著金銀箔的裝飾,行話叫做金銀平托。在古代,金和玉被看作最高級的材質,把瓷器燒成玉色,又在上面加飾金銀,這種器物的地位可想而知。
  秘色瓷之所以被擡到一個神秘的地位,主要是技術上難度極高。青瓷的釉色如何,除了釉料配方,幾乎全靠窯爐火候的把握。不同的火候、氣氛,釉色可以相去很遠。要想使釉色青翠、勻淨,而且穩定地燒出同樣的釉色,那種高難技術一定是秘不示人的。秘色瓷在晚唐時期燒制成功,不久之後,五代錢氏吳越國就把燒造秘色瓷的窯口劃歸官辦,命它專燒貢瓷,的確是"臣庶不得使用",它當然遠離百姓,高高在上了。至於它的名稱,偏偏不明說是青瓷,也不像宋代那樣,取些豆青、梅子青一類形象的叫法,卻用了一個"秘"字,著實逗弄得後人傷了一千年的腦筋。而細想想,這個"秘"字又包含了多少實的與虛的內容。這樣極富深意的名稱,恐怕只有浸泡在詩歌的海洋裏的聰明的唐代人才琢磨得出吧?

流散物的啓示

  八棱短頸瓶是筆者幸獲的一件五代末越窯産品。本文的這件八梭短頸瓶失蓋,高14.3釐米。此瓶除足端無釉露出緻密的淺色灰胎外,通體滿釉,釉面晶亮瑩澈,色澤青綠溫潤。上林湖産品代表了越窯工藝的最高水準。

法門寺秘色瓷

  已見天日的地宮14件秘色瓷是唐代懿宗皇帝奉獻繪佛祖的珍貴物品,其中的八棱長頸瓶和二件銀棱碗顯然是具有典型意味的秘色瓷,而且堪當標準器。
  八棱長頸瓶陳放於地宮後室第四道門內側的門坎上,當時,“瓶內裝有佛教五彩寶珠29顆,口上置一顆大的水晶寶珠覆蓋”。據法門寺博物館韓金科館長考證,“這件瓶子在佛教密宗拜佛的曼茶羅壇場中是有特殊用途的”。因而決定了它不能與別的秘色瓷放在一起,故沒有被納入地宮《衣物賬》內。但從其青釉比13件秘色圓器要明亮,玻化程度更好來看,上博研究員陸明華認爲“法門寺八棱瓶是所有秘色瓷中最精彩也是最具典型性的作品之一,造型規整,釉色清亮,其製作達到了唐代青瓷的最高水準”。
  另13件置於地宮中室並用紙包在一起的青瓷被《衣物賬》注明爲:“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疊(碟)子共六枚”。
  遺憾的是,法門寺佛門魂寶自亮相後,代表越窯最高成就的秘色瓷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禮遇,特別二口銀棱碗,其泛黃的釉色,讓行家裏手皺眉搖頭沮喪無比。
  可是,用心細想覺得並無此種可能性。其一,被今人視爲越窯正宗呈色的青綠色、湖綠色,從兩晉起已爲數不少,唐代就更普遍了。“以次充好”的尷尬沒有可能。其二,法門寺地宮系李唐皇室供養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聖地,自鹹通十五年(874年)封閉後再未開啓過。據記載,地宮內絕大多數珍寶屬懿、僖二宗供奉,許多器件乃系皇帝隨身攜帶的心愛物,並刻有僖宗當太子前的名謂。很難想象,爲幾件秘色瓷,父子二人要在佛祖面前以次充好。其三,色彩喜惡多與個人美學理念與素養有關,各種釉色各領風騷,不惟討得歷代帝王關愛。因而,現代的“燒造不足”和“釉面偏黃”之說,儘管在測試手段上不可否認是科學和進步的,於色彩認同上很可能屬一種自以爲是的一廂情願。唐代,重豪華,嗜金銀,人所共知。以重彩裝扮供奉物,作爲皇家,實在太自然了。
  有關秘色瓷始燒年代,以前有二種說法。一爲五代之說。這一觀點,依據宋人趙德麟[/url]《侯鯖錄》及曾《南齋漫錄》的“吳越秘色窯,越州燒進,爲貢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雲秘色”解釋,長期以來被明清兩代專家學者普遍認同並成爲陶瓷學界主流。至1982年,新編《中國陶瓷史》(文物出版社)仍以該觀點爲說,是因爲五代的錢氏朝廷向後唐、後晉和遼、宋王朝進貢的越瓷均實地反映在《十國春秋》、《吳越備史》、《宋史》、《宋兩朝供奉錄》等文獻內,這爲史證。爾後,“近二十年來,這類越窯青瓷在考古發展掘中也出土過不少,吳越國都城杭州和錢氏故鄉臨安先後發掘了錢氏家族和重臣的墓七座,其中有杭州市效玉皇山麓錢元灌墓、施家山錢元灌次妃吳漢月墓、臨安縣功臣山錢元玩墓等,出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秘色瓷器“(《中國陶瓷史》),這爲實證。故“五代始燒秘色瓷”之說在法門寺發掘前,基本上令當今陶瓷學界深信不疑。一爲晚唐之說。由於此說歷來缺乏較明確的歷史背景和強有力的發掘實證,持這一觀點者主要以晚唐詩人陸龜蒙和徐寅在篇名中有“秘色”一詞固守陳地。該觀點雖不乏飄渺,卻亦先知先覺。及法門寺地宮藏物發現,“秘色瓷始燒于晚唐”之說終在1995年初於上海舉行的《越窯•秘色瓷國際學術討論會》上被衆專家學者基本贊同。

本文轉自:http://baike.baidu.com/view/5514.htm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1-23 18:48 , Processed in 0.01482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