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4249|回覆: 25

[轉貼] 1月11日:法比兩國佔領魯爾區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0
聖眷183
銀兩4539

1346

主題

14129

回帖

9638

積分

爵位一等子
榮銜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清·大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冬)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關二哥按:世界歷史的規律永遠都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所謂公義從來都保護不了弱者。

法國、比利時佔領魯爾區(Ruhr Occupation)

來源: http://weimar1919.blogspot.com/2007/12/ruhr-occupation.html

(魯爾區在現代德國的位置,維基百科圖片)

  1923年1月11號,法國、比利時聯軍基於戰債問題,經由「國際賠償委員會」的默許下,將軍隊開進並佔領德國魯爾工業區,引發威瑪共和建政以來第一次最具有威脅共和存亡的外交與政治危機。法國和比利時的出兵遠因自然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德國的仇恨心理,近因則以說是因為失業壓力與經濟危機,促使法、比兩國對德國償還戰債的壓力加重,在德國無力償還鉅額戰債下,以佔領工業區為報復手段。

  1923年1月11號,法國、比利時聯軍突然開進德國魯爾工業區,無預警佔領該工業區,引發威瑪共和建政以來第一次最具有威脅共和存亡的外交與政治危機。法國和比利時的出兵遠因自然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德國的仇恨心理,近因則以說是因為失業壓力與經濟危機,促使法、比兩國對德國償還戰債的壓力加重,在德國無力償還鉅額戰債下,以佔領工業區為報復手段。當時德國的總理Cuno寄望以外交途徑解決這次的危機,對內要求魯爾地區的居民與工廠、工人等發動消極的不合作抵抗(passive resistance),而對外則呼籲英、美的介入調停,希望透過外交施壓讓法國和比利時撤出魯爾地區。

  在魯爾抗爭時期,小規模的衝突不斷發生,但對德國傷害最大的莫過於全國最大工業區停止運轉下的損失。為了支持消極抵抗,Cuno以已經瀕臨破產的空虛國庫支撐龐大的工業區大約兩百萬人民的一切民生開銷,估計每日所需約為四千萬馬克之多。這個情況對德國而言不啻雪上加霜,使德國的財政問題更形嚴峻。短短的一個月內,馬克兌換美元的匯率從27000:1爆升到49000:1(Mommsen, 1996: 133),到了1923年8月,更惡化成為1102750:1(郭恆鈺,1999:86)。

  Cuno的消極抵抗讓德國的財政幾乎徹底崩潰,也引發政局的強烈不穩定。原本在魯爾遭到佔領之初,德國朝野團結對外,但短時間後的經濟壓力使得各政黨對Cuno的軟弱政策起了反彈。儘管總統Ebert動用憲法第48條的緊急命令權賦予Cuno高度的行政自主權,也無法挽救政府的存續。社會民主黨(SPD)和共產黨(KPD)聯手發起的不信任投票案,還沒有進行表決Cuno就自行下台,並且在SPD的支持背書下由Stresemann接下總理一職。Stresemann接下總理職務並沒有成功解決危機,1923年11月,希特勒和極右翼政黨在慕尼黑發動啤酒館政變,宣佈成立新政府,雖然遭到帝國警察鎮壓而失敗,但此次政變卻為希特勒日後的第三帝國埋下催生的種子。16名遭到警方格殺的納粹份子,在希特勒掌權後神化處裡,不僅合葬之處成為第三帝國的「國廟神社」,藉由祭拜「革命份子」的祭典也鞏固與神化了希特勒領導的地位。

  魯爾抗爭使威瑪共和在1923年一共歷經三次內閣改組,即使Stresemann組織的大聯合內閣也無法順利度過此次危機及衍生的效應。一度使得威瑪共和幾乎就此崩潰。直到1924年,美國提出所謂的「道斯計畫」(Dawes Plan)才順利讓法國和比利時撤軍,並且緩和了德國的經濟壓力。魯爾抗爭的發生日期1月11日,也被訂為威瑪的國恥之日,而發動消極抵抗的Cuno總理,則被譏為最軟弱的日耳曼人。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87
銀兩828

1306

主題

16217

回帖

9772

積分

爵位一等毅勇侯
榮銜正一品太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清·大治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冬) | 顯示全部樓層
其實我有時在想,本來一戰德國和各國比較上來,德國的傷亡比較少的,戰場幾乎都是在別人家打的,根本沒幾次打到德國本土內,德國根本就沒傷過什麼,頂多是死了一些人而已。死人不算什麼,有時間就可以再生一堆出來,而且都市化的人口壓力從來都不是好事,人少一點,反而沒那麼多失業率,人力分配搞不好更理想。

倒是戰後協約國把一切的破壞費用算在德國身上才是麻煩,再來就魯爾問題,可是實實在在的令戰後德國經濟受害。要人家賠錢,又拿走人家的生財工具,你想別人怎樣。
「正是因為不斷的重複相遇和別離,人才會成長!」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清·大治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冬)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陳闊川 於 2011-1-12 00:25 發表
其實我有時在想,本來一戰德國和各國比較上來,德國的傷亡比較少的,戰場幾乎都是在別人家打的,根本沒幾次打到德國本土內,德國根本就沒傷過什麼,頂多是死了一些人而已。死人不算什麼,有時間就可以再生一堆出來,而且都市化的人口 ...

因為長期的戰爭引發了重稅問題,因此德國內部出現的反戰聲音及遊行,最終迫使德國人民成功發起革命推翻德意志帝國中其中的巴伐利亞國王(好像是),之後就好像武昌起義一樣,偏地革命。囧!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87
銀兩828

1306

主題

16217

回帖

9772

積分

爵位一等毅勇侯
榮銜正一品太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清·大治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冬) | 顯示全部樓層
另外主要都是基爾港海軍兵變,那當然是因為人家不想死為主,不過我想說的是「相對」問題,你德國人不想死,法國人也不想死,不過一戰的逃兵問題已經是世界有名的故事,德國重稅的同時外國也沒好得了多少。

另外巴伐利亞問題,是共產黨的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也怪不得別人要叫他們為「十一月罪人」。
「正是因為不斷的重複相遇和別離,人才會成長!」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清·大治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冬) | 顯示全部樓層
德國在一戰時實行的徵兵制,導致大量可勞動人口調至戰場,因此國內經濟發展變得幾乎停頓,除此之外,由於西邊戰線一直的膠著,東線要抵抗俄國的蝗蟲式軍隊以及協助奧匈帝國打敗塞變維亞等,戰爭中後期甚至連學生都被拉上戰場去了,經濟衰退還要交重稅,是我也會反吧XD。

也間接導致逃兵問題,因為年齡少或是一般有固定收入的人士對於戰爭抱有的恐懼不是人言兩語可言,因此這些年齡或是精英人士都是逃得很多XD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183
銀兩4539

1346

主題

14129

回帖

9638

積分

爵位一等子
榮銜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清·大治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冬)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陳闊川 於 2011-1-12 00:25 發表
其實我有時在想,本來一戰德國和各國比較上來,德國的傷亡比較少的,戰場幾乎都是在別人家打的,根本沒幾次打到德國本土內,德國根本就沒傷過什麼,頂多是死了一些人而已。死人不算什麼,有時間就可以再生一堆出來,而且都市化的人口壓力從來都不是好事,人少一點,反而沒那麼多失業率,人力分配搞不好更理想。

倒是戰後協約國把一切的破壞費用算在德國身上才是麻煩,再來就魯爾問題,可是實實在在的令戰後德國經濟受害。要人家賠錢,又拿走人家的生財工具,你想別人怎樣。


法國人報仇心切(普法戰爭),所以對德國極盡羞辱之能事。

這樣不但對德國不公道,事實後來也證明對法國毫無好處。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183
銀兩4539

1346

主題

14129

回帖

9638

積分

爵位一等子
榮銜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清·大治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冬)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索額圖 於 2011-1-12 13:12 發表
德國在一戰時實行的徵兵制,導致大量可勞動人口調至戰場,因此國內經濟發展變得幾乎停頓,除此之外,由於西邊戰線一直的膠著,東線要抵抗俄國的蝗蟲式軍隊以及協助奧匈帝國打敗塞變維亞等,戰爭中後期甚至連學生都被拉上戰場去了,經濟衰退還要交重稅,是我也會反吧XD。

也間接導致逃兵問題,因為年齡少或是一般有固定收入的人士對於戰爭抱有的恐懼不是人言兩語可言,因此這些年齡或是精英人士都是逃得很多XD


其實就像清朝把賠款加諸人民身上,所以出了個「太平天國」一樣。

無論東方西方,「官逼」的下場必定是「民反」。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清·大治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冬)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關二哥 於 2011-1-12 15:00 發表


其實就像清朝把賠款加諸人民身上,所以出了個「太平天國」一樣。

無論東方西方,「官逼」的下場必定是「民反」。

沒錯,而一戰時的德國就像二戰時的日本一樣,認為戰爭會是速戰速決,且國家政權已被軍人把持了盡管德國在戰爭中期已考慮停戰,但軍人勢力之大已把德國推到崖邊。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183
銀兩4539

1346

主題

14129

回帖

9638

積分

爵位一等子
榮銜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清·大治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冬)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索額圖 於 2011-1-12 15:04 發表

沒錯,而一戰時的德國就像二戰時的日本一樣,國家政權被軍人把持了盡管德國在戰爭中期已考慮停戰,但軍人勢力之大已把德國推到崖邊。


德皇威廉二世好大喜功,力主軍備擴張,最終一發不可收拾。

再者,無條件支持奧匈開戰也絕不明智。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清·大治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冬)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關二哥 於 2011-1-12 15:20 發表


德皇威廉二世好大喜功,力主軍備擴張,最終一發不可收拾。

再者,無條件支持奧匈開戰也絕不明智。

但有證據顯示當時德國威廉二世有力阻奧匈向塞國宣戰,然而奧匈政府一意孤行認為俄國不會「過度干預」而決定宣戰。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5-2-4 05:59 , Processed in 0.026719 second(s), 7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