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3187|回覆: 17

[轉貼] 1月16日:伊凡四世成為俄羅斯首位沙皇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0
聖眷183
銀兩4539

1346

主題

14129

回帖

9638

積分

爵位一等子
榮銜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清·大治二年十二月十九日(冬)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http://big5.rusnews.cn/shalong/20080328/42089840.html

作者:俄新網記者黃軼男

(維基百科圖片)

  伊凡四世,即廣為人知的伊凡雷帝,是俄羅斯的第一位沙皇,歷史上的一位傑出人物。伊凡雷帝對俄羅斯的影響深遠,關於他的傳說數百年來不勝枚舉,對於他的歷史評價也一直眾說紛紜。傳統上認為伊凡雷帝是一位暴君,生性冷酷無情,殘忍多疑,視人命如草芥,尤其是晚年,對周圍的大臣們幾乎陷入病態的猜忌並大肆殺戮;另一方面卻有大量歷史資料証明,伊凡雷帝是當時沙皇俄國出色政治家和學者,博覽群書,重視教育,推行了大量在歷史上有深遠意義的改革措施,為俄羅斯國家發展奠定了基礎。

  當年伊凡雷帝的父親瓦西里三世在病重之際,為了保障兒子日後的王位穩定,特意下詔建立了一個由七位大貴族組成的攝政會議,這七位貴族將輔佐年幼的伊凡,直至他到十五歲親政時為止。這七個人都是當時權傾一時的重臣,其中以伊凡的舅舅格林斯基大公為首,其次還有瓦西里三世的弟弟,也就是伊凡的叔叔安德烈;門庭顯赫的瓦西里和伊萬·舒伊斯基兄弟(另有父子的說法),另外三位是扎哈林,圖奇科夫和沃倫佐夫三位大公。按照瓦西里三世的想法,這種安排足以保証國家的長治久安,可以保証年幼的伊凡有足夠的能力對抗反對派雲集的大貴族杜馬。

  1533年12月4日,瓦西里三世病逝。三歲的伊凡即位,史稱伊凡四世。雖然瓦西里三世在生前就規定攝政會議將輔佐伊凡,但實際對朝政最有影響力的還是伊凡的母親--葉蓮娜·格林斯卡婭。年輕寡居的葉蓮娜不久就有了自己的寵臣,一位名叫伊萬·奧伯連斯基的貴族。在奧伯連斯基的支持下,葉蓮娜逐漸產生了所謂垂簾聽政的想法,於是開始著手清除攝政會議。

  這樣,瓦西里三世去世還不到一年,大公國內部就開始分裂,以攝政會議的王黨為一方,以葉蓮娜為首的后黨為另一方,權力之爭拉開序幕。第一個回合的后黨和王黨之爭以太后葉蓮娜的勝利而告終。

  葉蓮娜對王黨下手的突破口是1534年夏天的高級將領叛逃事件。這年8月3日,總領莫斯科南郊重鎮謝爾普霍夫城軍政的別利斯基大公和名將利亞茨基叛逃,投奔立陶宛大公國去了。時隔兩天,因受到叛逃事件影響,攝政會議中為首的貴族格林斯基大公被逮捕入獄(另有被殺的說法),接著沃倫佐夫大公也遭到逮捕。接下來握有兵權的別利斯基和沃羅滕斯基家族也受到牽連,多人被逮捕。在一系列逮捕之後,葉蓮娜在奧伯連斯基支持下成為攝政王,實際獨攬大權。

  葉蓮娜·格林斯卡婭攝政期間,莫斯科大公國正在和立陶宛、克里木汗國和喀山汗國處於連年征戰狀態。為了保証莫斯科大公國的穩定發展,莫斯科大公國在這些軍事衝突中占上風時,格林斯卡婭太后成功地這些敵對國家講和。另外格林斯卡婭還推行了一項重要的金融改革--在俄羅斯貨幣體系中補充了一個新的貨幣單位:戈比,按照歐洲習慣,規定戈比是盧布的輔幣,100個戈比等於一個盧布。

  格林斯卡婭在攝政四年後的1538年4月3日,突然暴病身亡。史學界一致認為,太后格林斯卡婭是被毒害謀殺的。無論如何,年幼的伊凡成為孤兒。王黨卷土重來,在格林斯卡婭去世後六天,就逮捕了太后的寵臣奧伯連斯基,將其投入監獄處死。以舒伊斯基兄弟為首的王黨重新執掌攝政會議,操縱伊凡處理國政。舒伊斯基兄弟雖累世名門,但是對伊凡四世毫無敬意,欺負伊凡年幼,在宮廷上下為所欲為,甚至公開侮辱伊凡和他弱智的弟弟尤里。在瓦西里·舒伊斯基死後,伊萬·舒伊斯基成為攝政王。

  舒伊斯基的攝政王沒有當幾天,就在1540年被大貴族杜馬驅逐,取而代之的是為人正直的別利斯基大公。過了兩年,舒伊斯基再次暗中活動,推翻了別利斯基,再次成為攝政王。舒伊斯基一上台,就對反對他的朝臣們大肆迫害,逮捕殺掉了不少支持伊凡和別利斯基的大臣。

  舒伊斯基在權勢炙手的時候,只注意監視朝堂之上的大臣們,卻忘了盯住早熟的少年大公伊凡四世。1543年12月29日,在大貴族杜馬開會期間,時年十三歲的伊凡四世突然命令手下衛兵逮捕舒伊斯基。盡管當時舒伊斯基在伊凡周圍和朝中安插了不少黨羽,但是事發突然,誰也沒有想到伊凡能有此舉,更不敢公開在朝堂之上反對大公。支持伊凡的大臣們趁機一舉消滅了舒伊斯基在朝中的勢力,同時推舉伊凡的兩個舅舅米哈伊爾和尤里·格林斯基為攝政王。


  1546年12月,伊凡四世決定開始親政。次年1月16日,伊凡登上王位,正式自稱沙皇。拜占庭大牧首約瑟夫和其他三十六位拜占庭教區都主教承認了伊凡的沙皇稱號,得到了東正教會的認可,這是在形式上完成了"君權神授"和"莫斯科是第三個羅馬"的認可,也就是俄羅斯君主的權力來自上帝,而莫斯科是君士坦丁堡的繼承人這個神權和君權交織的雙重法律認可。於是,沙皇俄國誕生了。

  伊凡登基後不到一個月,就舉行大婚--皇后是阿娜斯塔西·科什金娜,是御前侍臣羅曼·扎哈林-尤里耶夫的女兒。阿娜斯塔西是俄羅斯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后,以性格溫柔,心地善良著稱。羅曼家族因女兒為后而一躍成為顯貴,從此自稱羅曼諾夫家族。時隔百年,羅曼諾夫家族建立了俄羅斯留里克王朝之後的第二個王朝,而俄羅斯帝國的第一個皇帝,彼得一世,按照家譜推算就是阿娜斯塔西的侄孫。

  雄心勃勃的少年沙皇開始推行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旨在加強中央集權,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1547年莫斯科大火之後,伊凡四世平定了城中居民因謠言煽動而引發的暴亂,此後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智囊團。

  伊凡四世和他的智囊團們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包括建立新的貴族代議機構--縉紳會議,此後又建立了俄羅斯歷史上的第一個行政衙門,專門處理政務。後來這個行政衙門成為中央政府的前身,此後從這個部門還分立出了外交衙門、刑事衙門等部門。伊凡四世還改革了司法制度,改變了此前在俄羅斯各城鎮中督軍和領主們獨攬司法權的局面,規定凡是刑事案件的審理,必須有當地的貴族、縉紳等陪同聽審,也就是某種意義上的陪審團制度。對沙皇俄國最具有現實意義的改革還是軍事改革:伊凡四世下令建立起職業的國家軍隊,將原來各城市里民兵性質的武裝統一編為常備正規軍,並指派貴族擔任這些軍隊的將領;正式引入服役概念,規定凡是食俸祿者,必須在軍中服役。這樣各地的貴族子弟都被指派到軍隊中,擔任各級將領,而貴族子弟獲得官爵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在戰場上獲得軍功。此外伊凡四世還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兵種--射擊軍,射擊軍就駐扎在莫斯科城中,裝備精良,配有當時最先進的火器,比起冷兵器時代的軍隊,射擊軍無疑是沙皇俄國的精銳力量。後來的歷史証明,射擊軍在日後200余年的俄羅斯歷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伊凡四世還正式確定了俄國的國徽。從伊凡四世開始,俄國的國徽不僅僅是從拜占廷繼承來的雙頭鷹,雙頭鷹的胸前還加上了留里克家族的族徽--繪有聖喬治立馬揮矛,刺殺巨龍圖案的盾牌。這個國徽圖案被羅曼諾夫王朝沿用,直到現在的聯邦制的俄羅斯。

  1552年,伊凡四世已經親政六年。22歲的伊凡躊躇滿志,在成功推行一系列改革、加強中央集權、穩定內政之後,決定繼續祖輩和父輩未竟的擴張事業。他選定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喀山汗國。(待續)


[ 本帖最後由 關二哥 於 2011-1-16 00:29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183
銀兩4539

1346

主題

14129

回帖

9638

積分

爵位一等子
榮銜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清·大治二年十二月十九日(冬) | 顯示全部樓層

(2/5)

  伊凡四世即位之初,經祖輩、父輩兩代的大力擴張,俄羅斯實際有效控制的領土面積已經和現代德法兩國面積總和相當。俄羅斯的領土北起卡累利阿半島,西至普斯科夫-斯摩棱斯克-戈梅利-切爾尼科夫一線,與波蘭立陶宛王國接壤;在西南方和克里木汗國接壤,邊境線從庫爾斯克、葉列茨一線直至伏爾加河和蘇拉河匯合處;在正南方就是頓河草原,那里居住著大量各斯拉夫民族、高加索民族和韃靼人組成的哥薩克人,再就是韃靼人建立的諾蓋大汗國和諾蓋小汗國;在伏爾加河流入里海的入海口處是韃靼人建立的阿斯特拉罕汗國;而向東,就是俄羅斯的老對手喀山汗國。

  這裡有一個有趣的歷史現象:伊凡四世執政初期的沙皇俄國,在南部、東部和北部,所謂邊境線實際是地理概念,模糊不定,更沒有明確的邊界標志,可以理解為是一個大致的勢力範圍。但在西部邊界,也就是和立窩尼亞騎士團、波蘭立陶宛王國接壤的那個邊境線,和今天俄羅斯的西部邊界線驚人地相似。唯一的區別就是當時切爾尼戈夫等地已經在俄國版圖內(現在屬于烏克蘭領土),烏克蘭首都基輔位于當時的邊境線上;此外沿著波羅的海的海岸線,一條寬70-100公里的狹長領土,也就是今日聖彼得堡一帶,當時還是立窩尼亞的領土。日後為了爭奪波羅的海的出海口,沙皇俄國和歐洲的鄰居們展開了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

  俄羅斯境內人口最密集的地區自然是莫斯科。根據當時的統計,莫斯科城中共有41500戶,居民數量超過10萬人。當時俄羅斯在北部地區建立了為數不多的居民點,最北邊的居民點已經建到了北極圈內。

  經過一系列的政治、軍事改革,伊凡四世極大地鞏固了中央集權,把政權和軍隊牢牢地抓在手里。這首先體現在軍隊的作戰能力上:當時的俄軍裝備了十六世紀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火炮,相應地也建立了一個新的軍種--炮兵,一躍成為歐洲最強的軍隊之一。經過數年經營,俄軍擁有了數量龐大的火炮。

  據當時神聖羅馬帝國駐沙皇俄國的大使約翰·科本採里寫給皇帝馬克西米里安二世的密信中記載,俄軍每次發動大型戰役,至少要出動上百門大炮。原來在中世紀時期建造的不可逾越的高大堅固的城牆,現在已經擋不住俄軍大炮的轟擊。除此以外,伊凡四世還下令鑄造了重炮,這種大炮竟然重達數噸,每個炮彈的重量達到上百公斤。每當戰場上俄軍炮聲轟鳴,往往能給敵方軍隊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撼。

  伊凡四世下令鑄造的這批火炮不但威力巨大,而且服役壽命超常。每門大炮的服役年齡長達數十年,個別火炮竟然在十七世紀時仍在使用。這固然是因為當時的火炮結構簡單,粗大笨重,不易損壞;但從另一方面,當時俄羅斯的火炮鑄造工藝高超,金屬鍛造達到了一定的水平。這也是火炮服役壽命長達百年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俄軍完成鳥槍換炮的轉變後,雄心萬丈的伊凡四世決定像祖輩和父輩一樣,開疆拓土。第一個目標就選定了喀山汗國。

  當時喀山汗國和克里木汗國的統治者均出自吉雷家族,喀山汗國的君主就是當年從克里木汗國迎奉入朝的。當莫斯科忙于內亂時,喀山汗國屢屢侵襲莫斯科東部邊境城鎮,主要的侵襲目標就是下諾夫哥羅德、維亞特卡、弗拉基米爾、科斯特羅馬等城鎮。

  伊凡四世決定親征喀山,目的已不僅僅是讓喀山俯首稱臣,成為藩屬國,而是徹底征服,把喀山並入俄國領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伊凡三世前後共三次出征喀山汗國。前兩次東征因為天氣原因和兵力不足而失敗。

  1552年10月份,伊凡四世率軍第三次親征喀山汗國。這一次伊凡四世帶了一支15萬人的龐大軍隊,另外配備了150門火炮。喀山抵擋不住俄軍的進攻,很快喀山就陷落了。稱霸百年的喀山汗國滅亡。

  伊凡四世廢掉了喀山汗,手下大將亞歷山大·舒伊斯基被任命為喀山督軍,喀山正式並入俄羅斯版圖。

  歷史學家們承認,征服喀山對俄羅斯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在戰略上,改變了俄羅斯強敵環伺的惡劣地緣政治局面,在東面打開了一個缺口,除去了俄羅斯在東部的心腹大患,使得邊境城鎮免予韃靼騎兵頻繁的侵襲之苦。從長遠看,這使得俄羅斯騰出手來,以各個擊破的戰術,逐個滅掉了周圍的強國,將領土擴張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其次,喀山汗國的滅亡搬掉了沙皇俄國東進的最大障礙。在征服喀山後,向東可以翻越烏拉爾山,向南可以順伏爾加河南下直達里海,這樣西伯利亞和阿斯特拉罕兩個汗國已成沙俄的囊中物。

  為了紀念征服喀山汗國,伊凡四世下令在克里姆林宮前面的廣場上建立一座教堂,名為聖母大教堂,即今日紅場上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喀山汗國滅亡後,俄羅斯加緊了在伏爾加河流域的殖民化,俄羅斯各地移民大舉向東遷徙,潮水般地漫延過伏爾加河、烏拉爾山,裘皮和木材變成滾滾財富,通過喀山流入莫斯科,使得俄羅斯在同歐洲的貿易中獲得了巨額利潤。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喀山就成為了多民族混居的繁華重鎮。

  此後數年時間里,伊凡四世派遣大將舍米亞金、切列米辛諾夫等出兵攻打阿斯特拉罕汗國,在頓河哥薩克騎兵的協助下,兩度重創阿斯特拉罕汗國主力部隊,最後兵不血刃地占領了伏爾加河和里海交匯處的都城阿斯特拉罕。1556年,阿斯特拉罕汗國滅亡。這樣,伊凡四世的沙皇俄國征服了整個伏爾加河流域,把領土擴張到了里海沿岸,並把擴張的觸角伸向了高加索、中亞和西伯利亞。此時,西伯利亞汗國、諾蓋大汗國和南方草原上的哥薩克人在名義上已經臣服于莫斯科。哥薩克人以實際獨立的地位、擁有新占領土地的條件,為沙皇鎮守南部邊疆並成為開拓東部領土的先鋒。

  在取得一系列輝煌的軍事、政治勝利之後,伊凡四世開始集中精力對付克里木汗國。

  在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相繼滅亡後,吉雷王朝的克里木汗德夫列特一世發誓要使阿斯塔拉罕和喀山複國。德夫列特還沒來得及採取行動,先是1558年莫斯科的盟友、波蘭將領維什涅韋茨基率軍在亞速海出海口處的要塞亞速擊敗克里木軍隊,接著在1559年又被伊凡四世派出的名將阿達舍夫率兵擊敗,克里木汗國軍隊敗退至克里木半島。

  阿達舍夫攻克了克里木汗國以販賣人口而繁榮起來的港口城市克茲列夫,解救了大量的被擄人口和奴隸。雖然阿達舍夫的軍隊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最終未能攻進汗國腹地克里木半島,沒能給克里木汗國以毀滅性的打擊。做為反擊,德夫列特一世的克里木軍隊和奧斯曼土耳其聯軍兩度東征阿斯特拉罕,但均被阿達舍夫率領的俄軍擊敗。

  但是屢敗屢戰的德夫列特一世不肯就此罷休,不停北伐俄羅斯,終于在短短三年後攻陷莫斯科,成為克里木汗國歷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待續)


[ 本帖最後由 關二哥 於 2011-1-16 00:27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183
銀兩4539

1346

主題

14129

回帖

9638

積分

爵位一等子
榮銜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清·大治二年十二月十九日(冬) | 顯示全部樓層

(3/5)

  伊凡四世在對外擴張頻頻得分之際,國內政局出現動蕩。宮廷內出現的事變使得伊凡四世的性格逐漸發生了變化。

  1553年,伊凡四世突然病倒,高燒不退。宮廷御醫束手無策,馬上就有消息說沙皇將不治身亡。沙皇病重的消息傳出宮去,大貴族們馬上就激烈的權力之爭,為日後權力劃分展開激烈爭奪。爭奪之激烈已經達到了公開程度。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伊凡四世竟奇跡般地複愈。從此就產生了有關伊凡四世的第一個傳說:據說伊凡四世當時確實不治身亡,此後代替他秉政的是另一個人;另一種說法是伊凡四世當時確實未死,但高燒導致發瘋,此後自稱瓦西里·勃拉仁內,流浪民間。但這兩種說法均未得到正史的認可。

  為了爭奪波羅的海的出海口,沙皇俄國同這一地區的鄰居們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伊凡四世時代,俄羅斯的邊境線是楚德湖北岸和拉多加湖西岸,邊境線與芬蘭灣平行,距俄境到芬蘭灣最近處僅70余公里。獲得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領土擴張,而是具有巨大的戰略和經濟利益。如果俄羅斯能夠在芬蘭灣建立一個港口,就可以貫通整個北方通商路線,自行出海,到英國、丹麥進行自由貿易,而不必途經波蘭立陶宛王國或者瑞典;其次,沒有港口城市,就無法建立起強大的海軍,也就無法保証俄國在這一地區的政治存在。

  1556年,俄軍向瑞典發動了進攻。戰爭持續了一年,以雙方簽訂諾夫哥羅德和約而告終。這場戰爭沒有給伊凡四世帶來任何實際結果:雙方邊境線依舊,各自歸還了對方的俘虜。唯一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瑞典無條件放回了俄軍戰俘,而俄方只在收到瑞典的贖金後才歸還了戰俘。

  1558年,伊凡四世向立窩尼亞發動進攻。戰爭開始後,俄軍節節勝利,連下四城,立窩尼亞騎士團遭到沉重打擊。戰爭持續到了1559年,立窩尼亞實際已經不複存在,其領土劃入波蘭立陶宛王國、瑞典和丹麥三國的勢力範圍。

  當時的歐洲各國廣泛流傳著關于沙皇俄國的各種可怕的傳說,歐洲人,從平民百姓到王公君主們很少有人到過莫斯科,道聽途說的結果就是把俄羅斯想象成半開化的國家,把俄羅斯人想象成茹毛飲血的野蠻人。可以說,歐洲是把俄羅斯和韃靼人、奧斯曼土耳其相提並論的。

  俄羅斯在波羅的海沿岸的軍事行動引發了歐洲的恐慌。接下來波蘭立陶宛王國、瑞典和俄羅斯之間的戰爭就不可避免了。原本即將以俄軍勝利告終的立窩尼亞戰爭變得長期化,參戰各方停停打打,不斷地和談、開戰,就這樣戰爭一直持續到了1583年。最終俄羅斯也沒能獲得波羅的海的出海口,持續25年的立窩尼亞戰爭不但沒能達到預期目標,反而以俄羅斯西北領土上的六座城市被瑞典占領而告終。

  1560年,伊凡四世的皇后阿娜斯塔西·格林斯卡婭暴病身亡。實際上皇后死于投毒。四百多年後的二十一世紀初,俄羅斯的科學家們打開了格林斯卡婭皇后的棺槨,採樣阿娜斯塔西的頭發進行了化學化驗,發現了體內大量的鉛、汞和砷,這就証明了伊凡四世的皇后確實是被投毒謀殺的。

  在喪妻之後,伊凡四世的性格大變,日益變得多疑冷酷。伊凡四世對周圍近臣和貴族們的懷疑逐漸變為猜忌以致憎恨。本來就時時盤算如何鞏固君權、削弱貴族勢力的伊凡四世變得煩躁暴戾,開始對大臣們斧鉞相向。

  1562年,伊凡四世宣布"消藩",直接剝奪了所有貴族的領地,宣布所有俄羅斯的土地為沙皇一人所有,也大概就是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此時的沙皇俄國是典型的分封建制的君主集權國家,所有受分封的督軍、貴族各自代表沙皇統治自己的領地,也就是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樣一來,失去領地的貴族們變成了依靠國家俸祿生活的"公務人員",不但權力遭到剝奪,在經濟上也陷入受制于沙皇的境地。

  沙皇的舉動招致了眾多貴族們的齊聲反對,在遭到鎮壓後很多貴族暗中聯絡波蘭立陶宛王國,甚至個別激進的貴族們策劃推翻伊凡四世,另立沙皇。這使得伊凡四世開始對貴族們採取嚴厲的鎮壓措施。

  伊凡四世首先清洗了自己的近臣,提拔了一些本非貴族出身的大臣。正因為他們的非貴族出身,才獲得了沙皇的信任。而這批近臣也不遺余力地依靠鏟除王公貴族和朝中大臣,來博得伊凡四世的信任與歡心。在這批近臣中,最出名的就是名為格里高利·斯庫拉托夫的御前侍臣,因其身材矮小,人送外號"矮子斯庫拉托夫"。

  1564年12月3日,伊凡四世離開莫斯科,前往莫斯科附近的小城亞歷山德羅夫。在這里,伊凡四世向莫斯科的宮里發去手諭,指責莫斯科的主教和貴族們勾結波蘭立陶宛王國,指責他們叛國,伊凡四世稱自己因此深覺受辱,宣布退位,不再當沙皇。但同時伊凡四世有沒有指明誰來繼承皇位。手諭傳到莫斯科,朝中大臣們和主教均無言以對:眾人皆知,伊凡四世的所謂叛國指控純屬憑空捏造,宣布退位卻不指明繼承人,是明擺著在做出姿態。但這些大臣又不願做諂媚獻諛之徒,不願公開對伊凡四世歌功頌德,大表忠心,最後只好沉默,不做應對。

  莫斯科群臣的沉默激怒了伊凡四世,他把這種沉默看成是對其不忠的表現。伊凡四世宣布建立消藩區,並在消藩區屬地挑選精壯青年,嚴加訓練,建立了沙皇禁軍。所謂消藩區,就是沙皇直轄區,在行政上直接受沙皇管轄。消藩區覆蓋了莫斯科周圍的幾個城市,還有莫斯科城內的幾條街道。在消藩區內,執行沙皇意志的只有禁軍,禁軍集司法、審判和執法于一身,而且只向沙皇一人負責。這就使得伊凡四世可以隨時按照個人意願,逮捕任何一個人,不經任何司法程序隨意定罪,加以處置。

  禁軍士兵們騎著馬,全副武裝,身後背著掃帚,象征著要掃除一切"叛國者";馬頸下挂著狗頭,象征著對沙皇的忠心,隨時准備按照沙皇的意願咬死任何人。他們終日在消藩區內巡行,逮捕了大量"叛國投敵"的貴族,大多數被逮捕者很快就被處死,極少部分人僥幸得以全生,但被流放到北部高寒地區。據史書記載,有時在一天里處死的人之多,以致流經亞歷山德羅夫的舍爾納河被染成了紅色。

  伊凡四世在基本清除了他認為的貳臣之後,回到了莫斯科。這時候伊凡四世的獨裁權力達到了頂峰,全俄羅斯上下噤若寒蟬,無人敢于發表任何與沙皇相左的言論。

  在貴族們集體失聲之際,只有代表神權的教會,敢于公開反對沙皇。1568年,德高望重的都主教菲利普拒絕支持伊凡四世的消藩制度,並多次聲言沙皇的舉動是逆天而行,不符合基督教義。伊凡四世並未因為都主教德高望重、以上帝名義代言就有所忌憚,暴怒之中下令將菲利普都主教投入監獄,次年被"矮子斯庫拉托夫"扼死在獄中。

  對貴族們大肆殺戮之後,伊凡四世並未罷手,清洗和鎮壓浪潮被沙皇禁軍進一步放大。根據密報,伊凡四世認為諾夫哥羅德暗中和波蘭立陶宛王國勾結,圖謀叛變,于是派禁軍前往該城,大肆進行逮捕和處決,諾夫哥羅德被禁軍血洗一空。

  伊凡四世因消藩過程中展現出的恐怖手段,獲得了"伊凡雷帝"的稱號。

  但另有史料表明,伊凡四世的獨裁有可能被誇大了,鎮壓和清洗沒有達到傳說中的規模,例如他就曾親自赦免了很多貴族,而且嚴格恪守基督教教義,清明行政。身為沙皇,每天清晨四時就起床處理政務,每天都要花費大量時間,在教堂內做祈禱。以虔誠的東正教徒自居的伊凡四世,竭力展現寬宏仁慈的一面,但還是背負上了暴君的惡名。

  現在有關消藩前後的歷史,大多出自外國駐俄羅斯使節們和反對伊凡四世的貴族們的記載。當時俄羅斯當時印刷出版遠不如歐洲不發達,俄羅斯宮廷史官記載的歷史傳播範圍遠遠不如前者。換句話說,伊凡四世喪失了話語權,在新聞戰中敗給了反對派。但在當時,伊凡四世並不關心自己的歷史名譽,他關心的只是如何鞏固君權。


[ 本帖最後由 關二哥 於 2011-1-16 00:27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183
銀兩4539

1346

主題

14129

回帖

9638

積分

爵位一等子
榮銜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清·大治二年十二月十九日(冬) | 顯示全部樓層

(4/5)

  國內政局的動蕩不可避免地招致外敵的大舉入侵。南方一直尋隙覬覦俄羅斯的克里木汗國集結兵力,開始進攻俄羅斯。

  此前克里木汗國一直沒有停止對沙皇俄國南部地區的侵襲,遠在伊凡四世消藩之前,克里木汗國就曾在1552年聯合土耳其盟軍,出動7千余騎兵,打到圖拉附近,被當地守軍擊退;後又集合了6萬余人的軍隊再度大舉入侵,但被舍列梅捷夫大公率領的7500人的精銳射擊軍再度擊退。

  1571年,波蘭立陶宛國王西格蒙德-奧古斯特勸說克里木汗德夫列特一世進攻俄羅斯。德夫列特一世一直以韃靼人諸汗國之首自居,加之此前曾發誓要恢複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故而作了充分准備,進軍北伐。這一年,德夫列特一世集合了汗國的4萬精兵,此外又征集了大小諾蓋汗國、高加索的切爾克斯人,出兵北上。很快,克里木汗國的聯軍就抵達俄羅斯腹地,占據了莫斯科以南的大片土地。起初德夫列特一世並沒有計劃進攻兵精糧足的莫斯科,但在北伐途中,遇到少量背叛伊凡四世、前來投奔克里木汗的俄軍。據叛軍透露的情報,俄羅斯不但因消藩引發政局動蕩,而且這一年又發生大面積飢荒,加之爆發瘟疫,因飢餓和瘟疫致死的人多達數十萬,莫斯科城內空虛,已經無力對抗克里木軍隊。德夫列特聞言,立即決定全力進攻莫斯科。

  德夫列特一世是一個出色的軍事統帥。在力量對比懸殊之際仍未敢輕敵大意。他派出少量部隊佯攻俄軍防守嚴密的莫斯科南大門謝爾普霍夫要塞,自己率領主力繞過要塞,西進越過烏格拉河,從西南方向進攻莫斯科。莫斯科西南地區之有6千名守軍,很快就全軍覆沒。此後德夫列特的軍隊沒有遇到任何有效抵抗,直抵莫斯科城下。

  無力抵抗克里木大軍的俄羅斯軍隊只好撤出莫斯科,伊凡四世在亂軍之中也倉皇出逃,差點被韃靼人俘虜,最後在極少數禁軍的保護下,逃到了莫斯科以北的羅斯托夫城。

  放棄了防守的莫斯科被克里木軍隊洗劫一空,韃靼人和盟軍在莫斯科城內以及莫斯科以南所有城鎮里大肆搶劫,掠奪人口,最後放了一把火,把莫斯科燒成灰燼。除了石料建成的克里姆林宮得以幸免以外,整個莫斯科城淹沒在火海中,最終變成了一片廢墟。

  克里木汗國重創俄羅斯,守衛莫斯科以及莫斯科南部地區的軍隊基本全軍覆沒,受命領兵抵抗的大將別利斯基陣亡。整個俄羅斯在這次戰爭中死亡人數超過8萬人,此外克里木聯軍在撤兵時還虜走的人數達15萬之眾。雖然另有史料証明,傷亡和被俘人數沒有達到這個數字,但無論如何,莫斯科遭到了沉重打擊。

  德夫列特一世因擊敗強大的俄羅斯,毀滅莫斯科這個輝煌戰果被稱作"塔赫特·阿里甘",意為"摘下皇冠的人",自此成為克里木汗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德夫列特自己也覺得其歷史成就簡直可以和歐洲人當年稱之為"毀滅王子"的撒馬爾罕汗國的鐵木爾大汗相比。

  德夫列特給逃走的伊凡四世發去一封書信,要求伊凡四世免去沙皇稱號,允許喀山和阿斯特拉罕兩個汗國複國。伊凡四世答應了德夫列特一世的要求,該稱自己是莫斯科大公,同時答應阿斯特拉罕汗國複國,但同時拒絕了喀山複國的要求。

  德夫列特一世的大臣們建議接受伊凡四世的回複。但這時德夫列特一世並不滿足于到手的成果,恢複兩個韃靼汗國已經遠遠不能適應他的胃口。他覺得應該就此機會,徹底征服俄羅斯,建立以克里木汗國為首的龐大帝國,重現當年金帳汗國的輝煌。

  在拒絕了伊凡四世的求和請求之後,在第二年,也就是1572年,德夫列特一世集合起一支比上次北伐還要龐大得多的軍隊,發兵攻打俄羅斯。

  由于德夫列特一世在攻打俄羅斯戰爭中取得的輝煌戰果,越來越多的人自願加入克里木汗國的軍隊,指望在二次北伐莫斯科的戰爭中分得一杯羹。這一次克里木汗國軍隊中不但有7千名土耳其炮兵加入聯軍,高加索地區的阿德蓋部族還派出貴族率領的軍隊參戰,僅前鋒騎兵人數就多達5萬之眾。此外和上次一樣,還是有大小諾蓋汗國的騎兵、其他高加索部族的軍隊助陣,兵員數量達到了12萬。

  伊凡四世很快就聽說了克里木汗國組織起來的巨大軍事力量,因此他也在積極備戰。俄羅斯國內雖然因政局動蕩,飢荒和瘟疫導致國力空虛,但上次戰爭的慘痛結果使得各派放棄前嫌,竟然臨陣達成了空前的團結。伊凡四世召集了一支由12000名貴族子弟組成的精銳力量,配備了2000名射擊兵,另外還有3800名哥薩克騎兵也被編入部隊,參加保衛莫斯科。這時沃羅滕斯基大公從北方趕來,帶來了由北方兵組成的2萬人的軍隊。伊凡四世的禁軍首領赫沃羅斯季寧也帶領6000余名禁軍士兵投入戰鬥。這就是當時伊凡四世能夠拿出來用于抵抗克里木汗國的全部主力部隊。盡管伊凡四世的部隊都是精銳,但總人數加在一起也不到5萬人,還抵不上德夫列特一世的前鋒騎兵人數。

  伊凡四世在戰前任命沃羅滕斯基大公為帥,赫沃羅斯季寧為副將,共同指揮戰斗。根據沃羅滕斯基的命令,赫沃羅斯季寧引軍前往卡盧加-烏格拉河一線,阻擋克里木軍隊進攻西線,自己則留守科洛姆納-梁贊一線的正面防線。此外,為了防止克里木軍隊在東線越過奧卡河突襲謝爾普霍夫要塞,沃羅滕斯基還臨時組建了水軍,在奧卡河上擔任警戒巡邏任務。

  7月23日,克里木汗國聯軍前鋒抵達沃羅滕斯基防守的正面防線。前鋒騎兵由克里木汗國王子親領,兵鋒凌厲,但遭到守軍頑強抵抗後,被迫停止正面進攻。于是克里木軍派出諾蓋騎兵團,東移進攻奧卡河沿岸。河上負責警戒巡邏的水軍發現了諾蓋騎兵,以寡擊眾,最終被諾蓋騎兵殲滅,奧卡河的渡口被占領,俄軍防線東側被撕開一個口子。克里木軍隊前鋒部隊隨即跟進,很快就抵達要塞謝爾普霍夫。騎兵進攻城防堅固的要塞自然是以短擊長,很快就被要塞中的俄軍打退。在東線戰局陷入殭持,克里木軍隊的前鋒騎兵部隊只好原地等待主力部隊到來。

  28日,德夫列特率領的主力部隊趕到,在西線擊潰了赫沃羅斯季寧率領的禁軍,越過烏格拉河,從西線向莫斯科包抄過來。沃羅滕斯基急派軍隊增援赫沃羅斯季寧,增援部隊在半路上遇到了收縮防線的禁軍,兩支部隊在距離莫斯科西南45俄里處的莫洛季高地集合,並就地打了一個快速的反擊戰,一舉擊潰冒進的克里木前鋒部隊。這個小小的勝利給了俄軍以喘息機會。很快,沃羅滕斯基就趕到東線,重新把俄軍組織起來,派重兵把守通往莫斯科要道莫洛季兩旁的高地,並在高地上迅速用木材修築了機動的防守工事。

  本以為勝券在握的德夫列特沒想到一鼓可下的莫斯科能夠在短期內組織起這樣頑強的抵抗,為開戰後的失利大為惱怒。這時他犯下了一個輕敵的錯誤:由于誤判敵情,他沒有命令主力部隊全力壓上俄軍防線,一舉擊垮守軍,而是把精銳部隊逐次投入戰場。

  德夫烈特派出12000人增援前鋒,但沒想到又被已經重新集結完畢的俄軍擊潰,前鋒部隊幾近全軍覆沒。這時德夫列特認識到了指揮失當,于是不再輕敵,命令主力部隊全部集合,就地休息,准備天亮全線進攻俄軍。

  沃羅滕斯基命令赫沃羅斯季寧率領剩余的禁軍,趁夜主動進攻克里木軍隊主力,但剛一接戰,赫沃羅斯季寧就率領禁軍後撤。如此三番五次侵襲,得不到休息的克里木軍隊惱羞成怒,主力部隊全線出動,力求一鼓作氣,殲滅這支人數不多的禁軍。赫沃羅斯季寧且戰且退,逐漸把克里木軍隊主力引入防守嚴密的莫洛季高地。

  進入埋伏圈的克里木軍隊畢竟訓練有素,在遭到兩面高地上重兵的夾擊情況下,並沒有潰不成軍,而是迅速重新集合,分兵兩路向高地進攻。俄軍盡管占據有利地形,有事先修築的防御工事,但在克里木軍隊一浪高過一浪的進攻浪潮面前,損失慘重。沃羅滕斯基把全軍所剩下的所有火炮、輜重等全部留給赫沃羅斯季寧,命令他務必堅守陣地,自己則集合起所剩馬匹,挑選精銳,臨時集合了一支騎兵,親自率軍從後方衝下高地,繞道而行,包抄了克里木軍隊主力的後方。

  當沃羅滕斯基抵達預先的作戰位置,向守在高地上的赫沃羅斯季寧發出了進攻信號。兩軍前後夾擊,將克里木軍隊壓制在狹小的窪地中間。克里木軍隊雖人數眾多,但在狹小的空間里施展不開,遭到重創。在混戰中率領克里木聯軍前鋒部隊的汗國王子陣亡,德夫列特一世在為數不多的親兵保護下,殺出重圍,逃回克里木汗國。

  在克里木聯軍主力被殲後,俄軍全線反擊,將剩余的克里木聯軍殘部打回南方。

  這次戰爭創造了俄軍以少勝多的奇跡。克里木聯軍由于輕敵,不但戰線拖沓,各部之間指揮未能達到高度統一,而且還因部隊的逐次投入而分散了兵力,終于在不利于己的作戰地點遭到重創。而俄軍沃羅滕斯基指揮下,充分發揮了部隊的機動能力,加上強大的火炮掩護和牢固的防御工事,成為致勝的關鍵。

  在此後的百余年里,克里木汗國仍然在每年春夏季節出動騎兵,侵擾俄羅斯南部邊境地區,但在莫洛季戰役以後,已經無力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喪失了深入俄羅斯腹地進犯莫斯科的實力。

  這一年,劫後余生的伊凡四世下令取消了消藩。(待續)


[ 本帖最後由 關二哥 於 2011-1-16 00:26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清·大治二年十二月十九日(冬) | 顯示全部樓層
俄羅斯兩位沙皇中,他是我最尊重的一位,他可以說是具秦始皇風格的俄羅斯皇帝,一統俄國各大少邦聯,自稱沙皇。

(另一位我喜歡的是彼得大帝)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183
銀兩4539

1346

主題

14129

回帖

9638

積分

爵位一等子
榮銜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清·大治二年十二月十九日(冬) | 顯示全部樓層

(5/5)

  伊凡四世曾有眾多妻子,史書上正式記載的就有七個或八個。按照東正教規定,沙皇只能三次成婚,其他的妻子均為非法,得不到教會的承認。在十月革命前,結婚生子等民政不是由行政部門來負責,而是教會才有權力承認婚姻是否合法和有效。伊凡四世的第一個妻子阿娜斯塔西在1560年夏被毒害致死後,伊凡四世于次年再婚,但很快第二個妻子也死掉了。此後伊凡四世的第三個妻子還未及成婚就死了,他就這樣頻繁再婚,直至第八個妻子。

  教會只承認伊凡四世的前四個妻子是合法的。這四個妻子都是在教會承認後才正式被宣布為皇后。伊凡四世的頻繁再婚在當時是很不同尋常的。

  伊凡四世是一個虔誠的東正教徒,一方面嚴格恪守教義,但另一方面在結發妻子被害後,性格變得多疑暴戾,續弦妻子中有幾個就是遭到伊凡四世猜忌,在暴怒中下令被毒死或是扔到河中溺死。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伊凡四世一直想生一個繼承人。

  伊凡和阿娜斯塔西一共生了五個孩子,長女安娜和次女瑪麗婭都在幼年夭折。此後伊凡又生了個兒子德米特里,本可立為王儲,但在德米特里兩歲的時候,被保姆失手墜入河中,溺水身亡。伊凡和阿娜斯塔西此後的兩個兒子,一個叫做伊萬,另一個是弱智的幼子費奧多爾(歷史驚人地相似:當年伊凡四世的弟弟尤里也是弱智)。伊凡四世和其余合法的三位妻子均無子嗣,這樣伊凡膝下只有伊萬和費奧多爾兩個兒子,費奧多爾弱智,不能繼承大統,伊萬就成了唯一的繼承人,遂被立為王儲。

  1580年,伊凡四世最後一次結婚。末任妻子給他生了一個兒子,伊凡給這個兒子起名為季米特里。因為這個婚姻為得到教會承認,季米特里被認為是非法所生的私生子。

  就在這一年,在伊凡四世的住持下,弱智的兒子費奧多爾舉行大婚,新娘是消藩時期禁軍將領戈東諾夫的女兒伊琳娜。婚後,戈東諾夫家族成為皇親,故而全家被加官進爵,家族長子鮑里斯,也就是國舅,被冊封大貴族稱號。

  1581年(另說1875年),伊凡四世在亞歷山德羅夫的行宮中意外發現王儲伊萬的妻子,也就是她的兒媳,穿著不符合禮儀規定,不禁勃然大怒,上前對兒媳大打出手。此時兒媳已經懷孕,遭伊凡四世暴打後流產。王儲伊萬趕到,上前想要保護妻子,拉開暴怒之中的伊凡四世,結果被伊凡四世用手中的權杖擊中頭部,頭破血流而死。

  俄羅斯著名畫家伊利亞·列賓的經典傑作《伊凡殺子》,就是以這個歷史場景為題材創作的。畫中表現的是1581年11月16日那一天,伊凡四世在暴怒之中用沉重的權杖擊打兒子伊萬的頭部後,從狂躁中清醒過來,頭發蓬亂的伊凡雷帝跪坐在鋪滿了紅地毯的地上,右手把兒子摟在懷中,左手試圖捂住兒子頭上血如泉湧的傷口,眼中流露出驚惶恐懼和無助的神色。而王儲伊萬雙目無光,半躺在伊凡雷帝懷中,但仍然左手支地,似乎試圖掙扎著站起來。沉重的金屬權杖沾滿鮮血,被遺棄在一旁。這幅傑作至今仍收藏在莫斯科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王儲伊萬死後,伊凡四世除了弱智的兒子費奧多爾以外,再沒有繼承人了。雖然伊凡的末任妻子給他生了兒子季米特里,但很多人認為他是非法所生,不能立為王儲。伊凡四世無可奈何,只好將費奧爾多立為王儲。正如列賓畫中描繪的那樣,沾滿鮮血的權杖被遺棄一旁,留里克王朝在伊凡雷帝之後,馬上就要皇權落地了。

  1582年,以葉爾馬克為首的哥薩克人,為了獲取西伯利亞的廣闊土地和無盡資源,大舉入侵西伯利亞汗國。面對裝備了精良火器的哥薩克軍隊,尚處于冷兵器時代的西伯利亞汗國很快就陷落了。繼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之後,又一個韃靼汗國滅亡了。

  盡管西伯利亞汗國滅亡後,廣闊的西伯利亞成為沙皇俄國的領地,但這樣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對年邁的伊凡雷帝已經不具有吸引力了。

  晚年的伊凡逐漸陷入昏亂,終日不理政務,常常做出不可理喻的行為,以接見外賓,向客人炫耀所藏珍寶為樂。

  1584年3月初,從威尼斯來了一位特使,前來莫斯科,要求覲見伊凡雷帝。當特使來到莫斯科地界時,被守城的衛兵攔下,通知他沙皇身體欠佳,暫不見客。3月10日宮中傳出消息說,伊凡雷帝病倒,16日,有消息說沙皇身體情況極劇惡化。18日午後,克里姆林宮里的喪鐘敲響,宣告伊凡雷帝病逝,時年54歲。

  伊凡四世死後,醫生的結論是沙皇死于血感染。但沙皇被毒害的流言也同時不脛而走。百年後的一份歷史資料說,沙皇的近臣給他服下了含有毒藥的食物。很多歷史學家認為,是大貴族鮑里斯·戈東諾夫和別利斯基大公兩人聯手,除掉了伊凡雷帝。

  五個世紀以來,關于伊凡雷帝一生的功過一直爭論不休。他從1538年開始親政,在位時間接近半個世紀。雖然歷史上說伊凡四世視人命如草芥,殺人如麻,但他下令處死的人總計有3000多人,平均每年百人,其中包括各類刑事犯。這在當時的歐洲君主中也絕非殘暴,看來關于伊凡四世的描述不乏誇大成份。

  伊凡四世親政之始,俄羅斯的領土面積,包括沒有能力實際統治,但是建立了居民點的偏遠地區,一共280萬平方公里左右。在伊凡四世統治末期,俄羅斯的領土面積幾乎增長了一倍,達到了540萬平方公里。這已經比其他所有歐洲國家的總面積加起來還要大。和祖輩伊凡三世、父輩瓦西里三世相比,征服喀山汗國的意義遠遠超出了當年的征服諾夫哥羅德和斯摩棱斯克,此外阿斯特拉罕汗國被征服,整個伏爾加河流域並入俄國版圖,南方的大小諾蓋汗國、東方的西伯利亞汗國在被擊敗後稱臣,南方草原上的哥薩克人也成為沙皇俄國的忠實保衛者。在伊凡四世統治時期,俄國的人口也快速增長,沙皇直接統治下的總人口達到1200萬人,無論領土面積,還是人口數量,都是歐洲的最大國家。

  此外,伊凡四世還著手進行了一系列政治、軍事的重大改革,極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俄羅斯國家的整體實力,對日後俄國的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

  盡管伊凡雷帝在消藩時期的大舉殺戮造成國內政局動蕩,招致強敵入侵,造成慘重損失,但最終俄羅斯還是保持了獨立和完整,並很快地恢複了過來,在劣勢中頑強抗爭,憑借微弱的兵力一舉擊敗強大的克里木聯軍,使得克里木汗國一蹶不振。

  一個半世紀以後的1721年,另一位叱詫風雲的歷史人物,俄羅斯帝國的首位皇帝彼得大帝同北方強敵瑞典簽訂和約,回到莫斯科。在凱旋慶典上,彼得一世看到伊凡四世的畫像,就說伊凡四世是他的先人和榜樣。然後他指著畫像補充說:"朕常欲效其勇智而不能與之比肩。唯愚者不知其時,不解其政,不識其煌煌偉業,反誹之暴君。嗚呼。"

  又過了兩個多世紀,根據斯大林修改並認可的劇本、著名導演謝爾蓋·愛森斯坦執導的電影《伊凡雷帝》于1944年上映。這部恢宏巨制分為上下兩部,集中反映了伊凡雷帝如何在陰謀和冷酷中成長,如何同貴族們作斗爭,如何加強中央集權,最後達到權力頂峰。影片刻畫了伊凡雷帝偉大歷史業績的一面,但也突出了他的冷酷和內心孤獨。這種歷史題材的影片能夠在當時戰爭尚未結束的歷史條件下,得到斯大林的首肯並公映,毫無疑問,原因只有一個:斯大林和彼得大帝一樣,把伊凡雷帝當作榜樣,並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完】


[ 本帖最後由 關二哥 於 2011-1-16 00:26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183
銀兩4539

1346

主題

14129

回帖

9638

積分

爵位一等子
榮銜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清·大治二年十二月十九日(冬)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索額圖 於 2011-1-16 00:22 發表
俄羅斯兩位沙皇中,他是我最尊重的一位,他可以說是具秦始皇風格的俄羅斯皇帝,一統俄國各大少邦聯,自稱沙皇。

(另一位我喜歡的是彼得大帝) ...


我覺得伊凡四世比秦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可以說是有精神病。秦始皇至少沒有殺過自己的妻兒。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清·大治二年十二月十九日(冬)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關二哥 於 2011-1-16 00:24 發表


我覺得伊凡四世比秦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可以說是有精神病。秦始皇至少沒有殺過自己的妻兒。

因此很多人也稱他為「恐怖的伊凡」,話說若果秦朝繼承下去,也許我們也會用「一世、二世、三世」的稱號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183
銀兩4539

1346

主題

14129

回帖

9638

積分

爵位一等子
榮銜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清·大治二年十二月十九日(冬)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索額圖 於 2011-1-16 00:30 發表

因此很多人也稱他為「恐怖的伊凡」,話說若果秦朝繼承下去,也許我們也會用「一世、二世、三世」的稱號


不要說中國改朝換代了 N 次,就算是歐洲的君主制王朝,也很少有長久的。

一個家族不斷繁殖下去,沒可能人人都這麼幸運可以健康長壽。幼子繼位多半導致亂政,絕嗣則引來皇族爭位。
後來歐洲一些國家修改法律,容許女性繼位,加上紛紛立憲「還政於民」,才免去了諸多問題。

然而荷蘭王室在上兩代的時候,差點連女性後裔也斷得一乾二淨,這是例外。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清·大治二年十二月十九日(冬)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關二哥 於 2011-1-16 00:40 發表


不要說中國改朝換代了 N 次,就算是歐洲的君主制王朝,也很少有長久的。

一個家族不斷繁殖下去,沒可能人人都這麼幸運可以健康長壽。幼子繼位多半導致亂政,絕嗣則引來皇族爭位。
後來歐洲一些國家修改法律,容許女性繼位,加 ...

因此歐洲皇室一直用「通婚」來維持帝國統治,典型例子就是日耳曼的哈布斯堡皇室,而且實際利益還可以兼研別人的土地。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5-2-4 05:57 , Processed in 0.027751 second(s), 6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