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772|回覆: 0

[轉貼] 蘇聯為何不願放日本戰俘:他們幹活比蘇聯人賣力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308
聖眷147
銀兩1148

836

主題

8561

回帖

9259

積分

爵位一等男
榮銜
旗籍滿族正紅旗
配偶
發表於 清·永熙元年二月四日(春)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 ... /22/4786384_0.shtml
日本戰俘在蘇聯境內主要從事哪些勞動?讓我們以蘇聯遠東地區的日本戰俘的情況為例來回答這個問題。俄羅斯學者指出:“將日本戰俘安置到遠東地區的主要目的在於:利用他們在勞動消耗最大、體力勞動最繁重的國民經濟領域和部門——比如有色金屬、煤炭、採礦、林業、漁業部門從事勞動,而這些部門人力資源嚴重匱乏。但是,由於濱海地區大多數重要企業接收日本戰俘的準備工作做得不好,所以根據聯共(布)濱海邊疆區委的專門決議,戰俘們也被分派到當地的工業企業、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交通運輸部門以及建築部門去勞動。”

1945年9月4日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濱海邊疆區局副局長季姆琴科中校、戰俘事務處處長凱達洛夫中校聯合署名的《關於濱海邊疆區接受日本戰俘準備工作的情況材料》,詳細地介紹了濱海邊疆區日本戰俘的分配情況:“確定將日本戰俘分別安置到如下單位:濱海煤炭聯合企業,25000人;森林工業人民委員部下屬的木材採運企業,18000人;建築工業人民委員部下屬企業,12000人;蘇聯交通人民委員部下屬企業,5000人;國防人民委員部軍事工程部下屬企業,8000人;有色冶金工業人民委員部下屬企業,2000人。”儘管這份文件只是講述了蘇聯的一個行政區——濱海邊疆區分配、安置日本戰俘的情況,但是從這份文件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日本戰俘在蘇聯勞改時的主要工作場所是:礦井、礦場、木材採伐加工廠、工程建築工地、石油加工廠、石油工業企業建設托拉斯、鐵路和公路等。

俄羅斯學者列昂尼德?姆列欽指出:“戰俘被用來幹重體力活——下礦井、伐木、搞建築、鋪公路。莫斯科大概是將這種勞動當作是對戰爭期間所遭受的損失的一種補償。”1950年5月24日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呈交給史達林的一份關於戰俘問題的報告也記載道:“為關押戰俘,共修建了267個戰俘營,下設2112個戰俘所、392個工作隊和178所專門醫院……從1945年開始在蘇聯國民經濟中大規模使用戰俘從事勞動……大量的戰俘被安排到蘇聯煤炭工業領域工作,開採煤炭,修建和重建礦井,還被安排興建新的重工業企業——符拉迪沃斯托克拖拉機製造廠、車裏雅賓斯克和外高加索冶金聯合企業、阿穆爾鋼鐵廠……戰俘參與修建了貝加爾─阿穆爾大鐵路,參加了改造和重建蘇聯各地區公路的工作,參與興建了一批水電站……戰俘佔這些工程工人總數的40%─90%……”

戰俘勞動,自然不同於平常的自由人的勞動。作為具有特殊身份的群體,戰俘勞動有著一套特殊的運作規則和程式,一名日本戰俘在被遣返回國幾十年後對當年的勞動經歷作了回憶:“每天到勞改所外面的工廠去勞動……早晨6點鐘出工時,所長、勞動主任、軍醫和戰俘大隊長都到門口監視……冬天早上6點鐘,天還沒有亮,戰俘們列隊由大門口一個隊一個隊地往外放,每5人一排。經帶隊衛兵點好數,即領隊出發……出工的戰俘必須完成任務,如故意怠工則扣減食物、罰關禁閉;如屢教不改者,則被編入懲罰小隊……我們小組擔任建築煤礦工人宿捨得勞動任務,工地四角崗樓有衛兵監視……我在現場開捲揚機,午餐由所裏帶來乾糧,在工地上自己料理。”
.........................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5-2-4 06:06 , Processed in 0.016493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