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865|回覆: 0

[專題評論] (原創)仁性的教育與經濟

[複製鏈接]

百姓

威望0
聖眷10
銀兩255

136

主題

1166

回帖

761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7-10-12 00:44: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現今的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所關心的問題不同,而不同的時間點空間點所該注意的問題又不一樣。大體上我將它分成教育(學習)經濟;就以教育而言在由小學到邁入大學所接觸的學科都離不開”培養一技之長”,然而無論是學院試的教育還是家庭中的教導除了學習技藝之外當然還有一項那就是心智,而那是極重要的一環。而經濟及是再教育之後進入到社會的實際履行所產生的一種現象。故將其劃分為出社會與否即如下:在出社會之前以學習(教育)為先附加經濟時行為後、在出社會後以經濟之運行為先並附加學習(教育)為後。而若是廣泛的去討論教育與經濟所能影響的層面太過廣泛,所以在此先將它縮小成單對單的純粹性上以便於思想上的建立,並解釋教育(學習)、經濟與心智(思想)的關聯性。
    而在此借由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點””來稍微解釋一下。首先先單單來看這個仁字,就拆解之後的字,其可以有一個景;那便是兩個人。也就是說要有仁的行為必須要有其對象,且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簡單的說、假如全世界就只剩下一個人,那剩下的那個人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因為他少了所謂相對的關係來造成存在的價值,然而經濟就會產生在這有相會關係的兩個或兩個人之上,就以需要生存下去的條件為基石故可衍生出利益。而兩個以上的利益關係所生成的鏈就成了經濟。然而在經濟的波動中,如物質的量與數出現了價值觀、更由需求中出現了發明與生產。然而自然界一員的人類在繁殖之後便有了這原先生活經驗的傳承,也就是所謂的教育,而學習與教育則是自然界的天性故人類於後代傳承其生活經驗因該是不會造成疑問。
    然而在幾千年的累積之下又配合上現今科技通訊所帶來的衝擊,原先簡單的生活經驗的傳承以變成各行各業的專門,而帶來大量的專業資訊、各不同產業的競爭、讓物質的生活衝擊著社會,更順理成章的運用上達爾文物盡天澤的理論;但是否遺忘了人類是在所有物種中思考的進化最高的,也就是說在物質社會的生存中層次高於基本生存條件之外的其他,而這即是精神層次中的需求了而也是人慾望的一種,而這就先不探討了。在這方面如湖濱散記的作者所羅他在以自己的人生為實驗所求得的結果:一個人要維持基本的生命所需要的資源是極少量,那又該如何去面對其他所求來的、多餘的部分。而再面對這些其他的的資源時所顯示的就是由思想、所主控,而這些多餘的資源是無論有形或無形的。
    而在此人就不能只論及到生存所需要的物質了,而選擇仁的思想來對這除了基本生存以外的精神需求作解釋。而仁的意思是愛人,最重要的是孝敬父母、慈愛孩子、友愛兄弟。儒家所提倡的親其親、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加廣義的說也就是道德與愛,而除了維持生命所需的基本資源外的其他部分就成了社會經濟波動中所流動的物質,而這些物質的大量流動與社會上的利益競爭將人類深層意識中的情感空洞化,為了填補這空洞化儒家思想中的仁所該代表的意義便產生。而在不能停止這種趨勢利益潮流的情況之下”仁”即是使將那空洞化的情感從新得到滿足的思想。進而成為一種信念並由精神堅持著這種信念且驅使著在生活上產生行為
    而這個現象可以使空洞化的存在得到一支持的力量,這種信念的力量以非自我為思考中心的思考模式所建立,而若深入的去體悟它所帶來的對自我精神的影響力慢慢的可以得到幾個觀點,而成為再遇到事件時的思考基石。例如:認識自我在天下中的渺小,清楚唯有客觀才能使自我在處世之時減少迷惘的現象發生、瞭解到無論如何自身是逃不離自然界的法則,故生死只是平常之事,從新承認自己乃自然之一無須對其感到恐懼、而自然界的有與無、陰與陽皆相輔相成,故只有在援手於他人使他人更好時自我才有可能在往上攀升、更清楚在自然界中無任何事物可一夕及成,事事皆須循規蹈矩腳踏實地,時時在意到現實的質,不沉溺在幻想的空著手之事才有圓滿的結果。
    以上藉由思維的方式解釋教育、經濟的基本與關乎到兩邊離繫之後昇華的心智。而如要套用到社會上所發生的實際例子若單就這條思路上來印証因該是足夠的,而那些林林總總的實例在此就不在說明了。而為何會認為這是現今較為重要的課題,不難發現在都市化較高的城市中社會經濟波動所帶來的趨勢利益潮流是強烈的,所以在那地區中人類精神中的情感空洞化也必然是高指數的,而以”的柔和反向包裝過經濟與教育之後所堆動的力量也就必然成為現在情感空洞化必須的良藥,也不難理解將是解少社會問題的宗旨與方針。
                                            獨慎其思  篆龍生-瞭塵
不是戀風塵
總被風塵誤
若是山花插滿頭
莫問奴歸處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2-28 02:19 , Processed in 0.01557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