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080|回覆: 4

[轉貼] 中國歷代名臣勇將集

[複製鏈接]

百姓

威望0
聖眷0
銀兩12

20

主題

160

回帖

90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8-3-23 07:48: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有感於大家找資料不便,我做了個目錄,讓大家看的方便一點
(1)目錄

(2)蘇武--打死不降

(3)功成身退--張良

(4)鶴立雞群--稽紹

(5) 中唐首屈一指的名將--郭子儀

(6)忠義無比的廣東蠻子,我最尊敬的儒將--袁崇煥


........目錄待續後補...以方便大家查閱為主.........

打死不降
(2)蘇武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曾傳唱過一首名為《蘇武牧羊詞》的歌曲,此曲約產生于辛亥革命后三、四年。傳說作者是北京一位中學教師。其中“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這句歌詞尤其激勵人心。此歌內容采自古代歷史故事:漢武帝時,中郎將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單于囚禁冰窟逼降,他飲雪吞氈,堅決不從。后來又把他遣送到北海邊上牧放公羊,說要等公羊產奶之后才能放他回朝。蘇武不顧威脅利誘,不怕艱苦折磨,堅持十九年而終不屈服。今天我就講一講“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窮愁十九年,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的故事。

劉邦滅秦建立漢朝以后,國家北境不宁,常遭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侵擾,邊民屢遭涂炭。匈奴甚至一度占領了河套地區、河西走廊及祁連山一帶,嚴重威脅著長安及中原腹地的安全, 成為西漢王朝的心疾之患。經文、景二帝治理,至武帝劉徹時,國勢強盛起來,以其武略雄韜,數次大敗匈奴,殺傷其生力軍,奪回了河西走廊,驅逐其至大漠以北,才使北境烽火暫息,爭端銳減。

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冬,匈奴響犁湖單于(即匈奴王,匈奴語“元首”之意)死,其弟且鞮侯成為單于,為与漢修好,他遣使送回以往扣留的漢使路充國等人。針對這种情況,漢武帝決定對匈奴實行和盟政策,為回報單于的善意,在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三月,派中郎將蘇武、副中郎將張胜及隨員常惠等出使匈奴,送還被扣的匈奴使者,并厚饋單于財物。蘇武手持代表天子權力綴有五色旃毛的旌節,率領著一個百余人的使團踏上了征途。那年蘇武42歲,他不會想到這一去就是19年。

蘇武和他的代表團完成了使命。但是,在回國前夕,莫名其妙的怪事就發生在他的副使張胜身上,張胜跟早先投降匈奴的一些漢人,密謀乘且鞮侯單于外出打獵時,殺掉匈奴的智囊衛律,然后劫持單于的母親,逃回漢朝,這种卑鄙計划,竟出自高級外交官員,使人心惊。事情敗露后,單于大怒,下令逮捕全部漢使。匈奴与漢朝,重新以兵戎相見。

經過一場流血殺戮,蘇武等人全部被捕。張胜露出投机的原形,投降匈奴。蘇武被帶到匈奴王面前問罪時,單于告述蘇武:他對蘇武有著深刻的印象,如果蘇武肯投降,他愿意原諒蘇武。蘇武并沒有接受他的好意,反而向匈奴王解釋說:他自己雖然沒有牽涉到劫持陰謀,可是,他覺得應該對副使的行為負責。愿意以死來承擔責任,但絕不投降匈奴。

因此,單于對蘇武的印象更好,認為蘇武非常的英勇,就叫他的親近大臣衛律去勸蘇武投降。

衛律先以死作威脅,但是蘇武卻無動于衷。衛律接著又以榮華富貴作利誘,但是,這些也都給正直的蘇武拒絕了。

單于對蘇武嚴施酷刑,迫其投降,蘇武不屈;又將他關在地窖中,斷絕飲食,蘇武又飢又渴,只好去吃地上的冰雪充飢解渴過活,但卻不肯背叛自己的國家。

單于情知他心志堅定,不再作幻想,便把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的無人區放牧一群公羊,說:“什么時候公羊產奶了,就放你回去!”他要讓這個英雄放一輩子羊,寂寞地客死他鄉。蘇武手持旌節來到北海,白天在海邊牧羊,晚上孤零零地住在冷清的帳篷里。嚴冬季節,匈奴故意斷其食糧,蘇武抓野鼠,掘草根當飯吃。

同行的隨員常惠也拒絕投降,常惠被匈奴于囚笞官府牢獄,以繁重的苦役折磨他。妄圖以此淫威,使他屈服,背叛漢朝。然而,常惠始終不忘自己是堂堂大漢的使節,苦愈重而志愈堅,堅持19年而不屈。

公元前99年(蘇武被囚的第二年),漢朝大軍分兩路向匈奴進攻,一路是大將李廣利,出兵酒泉(甘肅酒泉),深入西域,到達天山,被匈奴擊敗。另一路大將蘇武好友李陵的遭遇,更為惡劣。李陵率領五千步兵,出兵居延海(內蒙古額濟納旗),向北深入沙漠,行軍三十余日,挺進到浚稽山(蒙古戈壁阿爾泰山),跟匈奴且鞮侯單于的三万人相遇,李陵迎戰,殺數千人。且鞮侯單于召集援軍,約八万余騎,李陵只得撤退。但最強悍的步兵,擺不脫騎兵的追擊。匈奴兵團分為兩翼,左右展開,把李陵兵團夾在當中。李陵且戰且走,共殺匈奴騎兵一万余人。且鞮侯單于以元首之尊,親自指揮十六倍于敵人的精兵,追擊十余日,不能取胜,簡直憤怒得發狂,攻擊更加猛烈。然而五千步兵終就敵不過八万多騎兵,李陵兵團戰至最后彈盡糧絕,全軍覆沒,李陵被俘后投降。漢武帝听信了李陵投降后幫匈奴練兵的謠言,殺了他的老母和妻小,抄沒了全家。史官司馬遷感于李陵平時為人正直,非貪生怕死之徒,就在武帝面前說了几句求情的話。沒想到伴君如伴虎,竟因此招來一場橫禍,遭受腐刑。司馬遷處在一种精神上和肉體上十分痛苦的境地,但為了未竟的事業,還是艱難地活下來了,并留下了一部情文并茂、光耀千秋的偉大著作-- 《史記》。

單于派遣已投降的蘇武好友漢將李陵去勸蘇武投降。那時蘇武一個人已在貝加爾湖畔寂寂地過了十几年。李陵告訴蘇武:當初,我是假降匈奴以圖東山再起,回歸大漢,不料武帝卻听信謠言殺了我的老母,將我全家滿門抄斬,斷絕了我的歸路,我才真降的。我本不敢來見你的。單于之命使我不得不來。你終就回不了漢朝,何苦在無人之地自找苦吃呢? 廣袤百里的荒原就你一個人,那是什么滋味儿? 誰又知道你的忠貞呢?你哥哥當了奉車(為皇帝駕車的小官),一次在宮內駕車時,撞到了柱子,被武帝治了大不敬罪,伏劍自刎而死,賜錢二百万安葬。你弟弟奉皇命抓捕罪犯時,因不能在限期內完成任務,惶恐至極服毒而死。我出征匈奴時太夫人(指蘇武的母親)已不幸去世,我送葬至陽陵。你的妻子听說已經改嫁,你的儿女十多年來寥無音訊,是死是活都不知道。人生如朝露,何必自苦如此?況且武帝年齡大了,法令無常,大臣無罪而被抄家的有几十家,就是真回國了是凶是吉還不知道呢。你為誰而這么受苦呢?還是听我的吧,不要再堅持了!回去也沒有什么意思了!蘇武回答道:為了大漢江山我宁愿肝腦涂地。就是斧劈湯煮,我也情愿。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無所恨,請不要再說了。如果一定要我投降,我宁愿立刻就死。李陵見他對國家民族無條件的忠貞不二,嘆道:你真是義士呀!投降的我与如此至誠的您相比真是一個罪孽通天的罪人啦!然后羞愧而退。

不久武帝去世,漢昭帝即位。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匈奴壺衍鞮單于新立,欲与漢朝親善。匈奴与漢和親。有一次,漢朝使者來到匈奴,要求單于釋放蘇武,單于謊稱蘇武已經死了。漢使不明真相,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這時,當年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悄悄把蘇武的情況密告了漢使。漢使不便當面揭穿單于的謊言,便拐著彎對單于說,漢帝狩獵時射得一雁,雁足上系有書信一封,敘述了蘇武還在北海牧羊。單于大吃一惊,以為這是天神相助,無奈應允送還蘇武等人。

消息傳來,蘇武狂喜而泣,淚下沾襟。

李陵設宴為之送行,洒酣耳熱之際 ,李陵起舞而歌曰:“經万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穹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聵 ,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歌罷連嘯數聲,掩面而去。

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不辱使命,十九載如一日的蘇武和常惠等人,終于返回漢朝。當年一個百余人的使團,死的死,降的降,只剩下9個陪他歸故鄉。蘇武回國時已是白發蒼蒼,看著其須發盡白的憔悴形象和那根從不离身,旃毛落盡的旌節,皇帝和滿朝文武都落下了激動的淚水。從此,人們常用“蘇武牧羊”的典故來表示對志節高尚堅貞的贊頌。

蘇武羈留匈奴19年,習知邊地民族,歸國后被任為典屬國,專掌少數民族事務,常惠返漢后委其光祿大夫之職,留在宮廷作皇帝處理匈奴問題的顧問和應對事務,其余數人也各有賞賜。

為了獎賞蘇武的堅貞愛國精神,漢昭帝頒賜厚禮給蘇武,并且封地給他。但是,蘇武還是過著簡朴的生活,并把大部份財富送給別人。蘇武在83歲那年(公元前60年)病逝。

在匈奴期間,蘇武大可以選擇榮華富貴,投靠匈奴,但是他卻宁可效忠大漢江山,即使吃盡苦頭也心甘情愿。他為了民族大義,不惜以大好壯年的時光,在荒野上牧羊。但是,這也使他留芳百世,永遠受人尊敬。

[ 本帖最後由 乂速龍乂 於 2008-3-23 07:54 編輯 ]
襄陽:<<天下最難攻破之城>>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0
銀兩12

20

主題

160

回帖

90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08-3-23 07:49: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開國名臣

(3)張良

功成身退-張良                  

功名富貴是一般人的理想,一輩子汲汲營營,終於能實現這個理想的人極少
。實現這個理想後,又能視功名如浮雲,視富貴如糞土,飄然引退的人,更為稀有。在漢朝開國功臣中,唯一能做到上述條件的,只有留候張良一人。  

張良,字子房,戰國末年韓國人,他的父祖曾經做過四代韓國的宰相。當張良成人後,卻遭逢韓國被秦國所滅亡,和他相依為命的弟弟也在這場戰爭中不幸去世。懷著國破家亡的悲痛,張良散盡所有的家財,到處尋訪武藝高強的勇士,準備暗殺秦始皇。  

張良到了淮陽,經友人的介紹,認識一位大力士。這位大力士身懷絕技,能使用一對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椎,普通人根本就舉不起這件武器,他卻能拿在手中揮舞,就好像耍弄一根木棍似的。大家都不知道他的姓名,他也不跟任何人談論自己的過去;自從張良認識他後,兩人非常投緣,常在一起談論古今英雄忠義壯烈的故事,非常敬佩豫讓與荊軻的事蹟。當時正傳來秦始皇要到南方巡行的消息,兩人對看了一眼,認為時機到了,立刻計畫在秦始皇必經之地──博浪沙(
今河南省陽武縣)埋伏,準備發動突襲,椎擊一代暴君。  


不久,秦始皇巡行的隊伍果然到了博浪沙,預先埋伏在那裡的張良和大力士
,迫不及待地展開行動,希望對準秦始皇的座車一擊而中。想不到秦始皇的心思非常細密,安排好幾輛相同的車,令人分不清究竟那一輛才是皇帝的座車;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大力士只有對準其中一輛車子,奮力一擊,想不到所打中的僅是副車,秦始皇躲過一劫。這件事情發生後,秦始皇非常震怒,下令全力緝捕兇手,張良只得連夜向東逃亡,到了下邳,隱姓埋名,過著幽居的生活,等待著有利的時機,再來雪恥復仇。

張良在下邳的鄉間居住,藉著遊山玩水來打發時間;有一天,他信步走到圯
上橋,正在欣賞著四周的山光水色,突然看見一位衣著樸素、容貌平凡的老人走過來,當他經過張良的身邊時,一隻鞋子掉到橋下去,他就對張良說:「喂,年輕人,下去把我的鞋子撿上來。」張良看這位老人年紀那麼大,也就一句話也不說,立刻跑下橋去,替他把鞋子撿起來。老人接著又說:「再替我把鞋子穿上。
」張良見老人十分不客氣,但想想他畢竟上了年紀,也就忍了下來,替他把鞋子穿好。老人臨走時,微笑著對張良說:「你這個年輕人,很有耐心,很懂禮貌,將來一定是了不起的人才。五天後的清晨,再來這裡一趟,我有話對你說。」原來老人先前是故意在試探張良。

五天後的清晨,張良依約前來,老人早已到了,他很不客氣地指責張良說:
「和老人家約會,怎麼可以遲到?要是你有誠意,五天後再來。」第二次,天剛破曉,張良就趕去了,可是老人還是比他先到。老人家又生氣地說:「怎麼又來晚了,我們五天後再見。」說完,頭也不回就走了。張良這次下定決心,在前一天的半夜便摸黑起床,趕到橋上等侯老人。黎明的第一道曙光射上橋頭,老人才姍姍走來,發現張良早已到了,便很高興地對張良說:「年輕人就應該這樣,才有禮貌。」說完從衣袖裡掏出一本書,對張良說:「這本書,你應該好好研讀,將來可以成就一番事業。」說完便匆匆走了。張良打開書本一看,原來是「太公陰符經」,興奮的跪下來,向著老人遠去的背影叩謝。


十年以後,劉邦帶著義軍數千人經過下邳、遇見張良,這是他們第一次見面
,相談之下非常投合,可以說是英雄惜英雄。當時劉邦的兵力還不能夠自立,是項梁手下的一員部將。張良則全力協助韓王謀求復國而埋頭努力,由於兵孤勢單
,被秦軍所擊潰,只得輾轉到山區打游擊。正巧劉邦奉楚懷王的命令,攻打關中
,在途中碰見張良,這是他們的第二次見面,劉邦很爽快地協助張良,幫韓國奪
回十餘座城鎮,張良十分感激,從此以後一心一意跟隨劉邦。

劉邦一路西進非常順利,本想以兩萬兵力直攻嶢關,張良卻建議:「目前秦
國的兵力尚強,與其力敵,不如改採智取,況且秦國的守將貪財,只要送大批金錢去收買他們,必能不戰而取嶢關。」劉邦依計行事,先派人傳出風聲,說劉邦已派五萬大軍準備攻關,另外請著名的遊說家酈食其,帶著大批金銀珠寶去結納秦國守城的將領,並說明利害關係。結果這些將領全部向劉邦投誠,劉邦不費一兵一卒,輕易取得嶢關,接著勢如破竹地攻進咸陽。


劉邦進入咸陽,立刻被豪華的宮殿、美貌的宮女,一些國寶級的珍品所迷惑
了;其他的人勸劉邦都沒有用;張良只好進言:「目前我們情勢危急,後面還有更強大的項羽需要對付。」劉邦這才及時省悟,還軍壩上。

果然,項羽一到關中,立刻擺下鴻門宴,準備對付劉邦。項羽的叔叔的項伯
,為了感謝張良曾經救過他一命,緊急通知張良要他先行離去,以免受牽連;張良趁機拉住項伯,請他幫忙設法解救,劉邦也才有驚無險地逃過這一劫難

後來劉邦被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巴蜀,張良建議燒燬棧道,表示不再東
還,使項羽失去戒心。鴻溝界約簽訂後,張良又勸劉邦把握最佳時機,擊潰強敵,甚至背信毀約也在所不惜,經過垓下一戰,打敗了項羽,統一全國,建立漢朝。

劉邦即位後,大封功臣,張良再三推辭,最後只領留侯的頭銜,堅決不受三
萬戶食祿,忘掉了以前的豐功偉業,過著隱逸恬淡的生活。

張良一生恩怨分明,毀家以報國仇,竭盡謀略以報答劉邦助韓的恩惠。劉邦
之所以成功,得力於張良的貢獻甚多,張良毫不居功,這種「功成、名遂、身退
」的高風亮節,實在令人敬佩。
襄陽:<<天下最難攻破之城>>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0
銀兩12

20

主題

160

回帖

90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08-3-23 07:51:11 | 顯示全部樓層
中箭身亡的忠臣

(4)稽紹

西晉時代有一個忠勇愛國的人,名叫稽紹,生的身材高大,儀表軒昂雄偉,他在惠帝(司馬衷)時當侍中的官。有一次都城發生了變亂,齊王冏就在這次變亂中被殺。他眼見變亂的情勢非常嚴重,就一直往皇宮裡狂奔。宮門口的侍衛們看見有人跑來,立刻搭箭拉弓準備射殺他;可是侍衛蕭隆這時望見稽紹雄偉的儀表,連忙從那個侍衛的弓上把正要發出的箭拔下。
  不久,河間王顒和成都王穎會合兵力,侵犯西晉國都,這時稽紹跟從惠帝到湯陰去討代,不幸打了敗仗,。當時許多官員和侍衛們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只有稽紹一個人,仍然不顧自己的生死,去保衛著惠帝。但因射來的箭如雨般的密,稽紹終於中箭身亡。他身上流出的鮮血濺到惠帝的龍袍上,事平後有人勸他洗掉,惠帝卻捨不得,反對勸他的人說:『這是稽侍中的血,不可洗去。』當稽紹殉難之前,有人曾對司徒王戎說:『昨天在人群中看到稽紹,他那雄偉英俊的樣子,就像仙鶴立在雞群裡一樣。』王戒說﹕『你沒看過他父親稽康嗎?有其父必有其子啊!』
襄陽:<<天下最難攻破之城>>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0
銀兩12

20

主題

160

回帖

90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08-3-23 07:56:50 | 顯示全部樓層
郭子儀 —— 中唐首屈一指的名將

起于卒伍的猛將

看過京劇《打金枝》的人大概還對劇中的駙馬爺一一郭子儀之子對公主那句負氣的怨詞有印象,你不問問你家江山哪來的!中唐首屈一指的名將郭子儀,恰是一個"再造王室",挽狂瀾於即倒,使唐轉危而複蘇的人物。眾所周知,使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是安史之亂,即邊帥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而從根本上說卻是由於唐玄宗晚年的昏庸荒淫,吏治不修,奸佞當道,武備不整,偏喜邊功,以致海內虛耗,內輕外重所致。雖然從大局上講,此後的唐王朝並無清明氣象,但卻能枚平叛亂,收復兩京,不能說不賴郭子儀等優秀將領之力。

臨危受命

郭子儀,唐代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出身一個中層官吏家庭,是個地道的老行伍,從小就再歡舞槍弄棒,加之身材魁偉勇力絕倫,且好讀兵書,所以很早就投身軍旅,在邊關屢建功勛,是通過武舉考試走上政治舞臺的。

天寶八載(749),為橫塞野軍使,天寶十三載(754),為天德軍(合內蒙烏拉特前旗北)使,兼九原(今內蒙烏拉特前旗西)太守與朔方節度使右兵馬使。

安史之亂天寶十載(751)二月,安祿山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統領邊兵近二十萬。安祿山刑賞己出,日益驕橫,又看到天下武備鬆弛,遂萌生篡奪最高權位的謀反之心。四月,南詔叛附吐蕃,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兵征討。唐軍大敗,戰死者六萬餘眾,鮮于仲通僅以身免。不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又與當時的阿拉伯帝國大食戰於怛邏斯(今哈薩克斯坦東南江布爾),唐軍又敗。十一載(752)十一月,李林甫死,玄宗以楊國忠繼任宰相,兼領四十餘使。從此,國忠專決朝政,公卿以下,均受其頤指氣使。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安祿山夥同部將史思明發所部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等共十五萬兵馬,號稱二十萬,反於範陽(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安史之亂爆發。


到安史之亂爆發時,他已經是僅次於節度使的朔方右兵馬使,獨當一面的將軍了。郭子儀在軍事上大顯身手正是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後。

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叛亂初起,當時,安史叛軍集天下精兵,自范陽一路南侵,勢如破竹。內地多年不見兵革,兵無槍械,心無戰意,好容易招募起來的唐軍,一觸即潰。轉瞬之間,河北、河南諸郡頓失敵手,連東都洛陽也丟了,唐玄宗聞訊,當即調安西節度使封常清為范陽、平盧節度使,在東都洛陽募兵六萬,守衛河陽大橋(在今河南孟縣南)。接著又以金吾衛大將軍高仙芝率京師五萬兵,屯駐陝郡(治所在今河南三門峽西北)。十二月,安史叛軍佔領東都,封、高二將退守潼關。不久,唐玄宗誤聽了監軍宦官邊令誠讒言,處死了封常清和高仙芝。改派病廢在家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任兵馬副元帥,領兵八萬,進駐潼關。

這時,郭子儀被任為朔方節度使,率部邀擊叛軍,以解潼關之急。郭子儀臨危受命,立即率部出發,聞說靜邊軍有異動,遂出其不意斬叛將周萬頃,收編靜邊軍,首仗擊敗進攻河曲的叛將高秀岩,遂後設伏一舉殲滅安史精銳薛忠義的七千騎,收復雲中、馬邑。郭子儀出師牛刀小試,一轉安史叛亂以來消沈的氣氛,便全國看到了一絲希望的曙光。

豁達大度 聯手破敵

李光弼是中唐優秀少數民族將領,資歷、軍功及才幹均與郭子儀不和上下。二人曾同在朔方節度使安思順麾下為將。由於年少意氣,二人未免有些互不服氣,雖常能見面,卻從不說話。待到郭 子儀任朔方節度使,李光弼心中既不服氣,又怕郭挾私報複,所以萌生了離開朔方軍的念頭。郭子儀擔任方面元帥後,深知李光弼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為消除隔閡,他主動找到李光弼,誠心誠意地承擔了造成從前不和的責任,要求二人盡釋前嫌,當國家生死存亡之秋,共同擔負拯救危機的重任。李光弼這個出身少數民族的軍漢被感動了,二人言歸於好。接著,郭子儀又上表推薦李光弼堪當重任。當朝廷命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時,郭子儀又將朔方軍精銳分給李一萬。二人握手道別、灑淚上路,從此成為生死之交。

李光弼獨當一面之後,果不負郭子儀之望,率軍東出井烴,連戰告捷,收復了常山郡所屬七縣,與叛軍主將史思明在九門相持四十餘日。

李光弼見難以取勝,派人向郭子儀求援,郭子儀率朔方軍來到常山,兩軍合為一處,有十余萬兵馬,旋即與史思明展開激戰,史思明不支敗走,唐軍乘勝收復趙郡、博陵。安祿山聞訊,又增派精銳數萬,向唐軍反撲。郭子儀乘敵軍剛到,立足未穩,率軍掩殺過去,斬敵二千,來了個下馬威,然後主動撤往恒陽,深溝高壘,採取敵進則守,敵退則襲的戰術,將敵軍銳氣磨盡,拖疲拖垮。因為雖然唐軍人數多於叛軍,但素質遠不能及,所以硬拼於己不利。幾天之後,郭子儀見叛軍被折騰得差不多了,遂傾師出動,與叛軍決戰,雙方殺得黑天昏地,日月無光,叛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滅,史思明也中箭墜馬,扶著半截槍,落荒而逃。河北諸郡聞訊紛紛殺死叛軍官守,複歸朝廷,安史叛軍的老巢範陽與叛軍的聯系被隔斷了。

一時間叛軍上下一片驚恐,安祿山此時前有哥舒翰堅守潼關,使他進不得,後面郭子儀和李光弼又抄了後路,使他退不得。他把狗頭軍師高尚、嚴莊剛來罵道:“你們教我造反,說是萬無一失。現在兩頭被人夾擊,手裏只剩下幾個州,萬全在哪里?”

這時,整個戰爭形勢出現了有利於唐軍的轉折,只要哥舒翰堅守潼關,而郭、李二部北上進攻范陽,安祿山日子就不會長了。但是,剛愎而又昏庸的唐玄宗在形勢好轉的刺激下再次忘乎所以,強令哥舒翰率素無訓練且缺乏騎兵的潼關守軍出關反攻叛軍,哥舒翰臨陣大哭,知道此行必敗。果然,唐軍大敗,叛軍沖進潼關,攻入長安,唐玄宗倉皇逃往成都,戰局陡然惡化。

收復兩京 再造唐朝

唐朝兩京被安史叛軍攻下,唐玄宗傳位於兒子肅宗。肅宗是個貪功近利,目光短淺的小人,剛一在靈武即位,馬上下詔把郭子儀招來護駕,把全部希望都寄託在郭子儀身上,但在具體作戰方針上,卻又聽信身邊宦官和奸佞小人亂談。本來,有人為肅宗規劃了一個用時稍長,但能一勞永逸的收復兩京方案,建議讓李光弼郭子儀兩軍分頭住範陽和長安,來回疲擾叛軍,最後將之合圍于長安悉數全殲。但是肅宗只求盡快盡早讓他回到長安即可,所以實際讓郭子儀採用由西向東的趕鴨子戰術,甚至不惜借回紀騎兵,許以收復兩京,把子女玉帛悉數歸之。


郭子儀在這樣的昏君手下,做事非常困難,但他仍勉為其難,擔收復兩京重任於一肩,揮軍屢戰。

郭子儀認為河東(今山西永濟)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東下可進東京,西上可取長安。於是,他派人秘密潛入河東,準備內應唐軍。至德二載(757)二月,郭子儀率軍從洛交(今陝西富縣)進攻馮翊(今陝西大荔),逼近僅一河之隔的河東。河東城內有人乘機內應唐軍,殺叛軍近千人。叛軍守將崔乾祐越城逃走,郭子儀乘勝追擊,斬敵四千人,俘虜五千人,順利攻下河東。

由於唐軍連戰告捷,肅宗也由靈武到了鳳翔(今陝西鳳翔)。四月,即命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元帥為皇子李俶),繼續征討叛軍。九月,郭子儀率唐軍十五萬,逼近長安,公元757年9月在長安城下雙方幾十萬大軍決戰,相持於長安西南香積寺北灃水之東。郭子儀先派人消滅了叛軍設下的伏兵,然後又派奇兵繞到叛軍陣後,雙方從正午殺到日西斜,突然奇兵殺到,叛軍首尾不能相顧,大敗,死6萬多,被俘2萬多,長安城裏的叛軍 殘部隨即棄城而逃,長安宣告收復。



接著,郭子儀又揮軍東向,連克潼關、華陽、弘農,進逼洛陽。這時,安祿山已死,他兒子安慶緒自恃勇力,派主力往陝州迎擊郭子儀。叛軍依山列陣,據高臨下,地形十分有利。郭子儀令四千回紇騎兵繞到山後,而正面唐軍與敵剛剛接觸就且戰且退,誘使敵軍離開有利地形,這時回紇兵正好從後殺了上來,據高臨下一擊,這邊唐軍調頭回馬殺去,殺得叛軍屍橫遍野,潰不成軍,安慶緒只好放棄洛陽,退保相州。這樣東都洛陽也回到了唐朝手中。

肅宗回到長安,召郭子儀還京。肅宗派人隆重迎接郭子儀於京城以東的灞上,見了郭子儀。感激涕零的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一這時,郭子儀兵權在握,肅宗既要重用他,又不放心他,當然只能運用這種籠絡的手段。

這次收復兩京戰役,雖然總的戰略部署存在嚴重失誤,但在郭子儀的努力下,仍然殲滅了叛軍主力,以戰術上的完滿部分彌補了戰略上的缺陷。

乾元元年(758)九月,肅宗調動各路大軍進攻安慶緒。參加作戰的九節度使中,郭子儀、李光弼戰功最多,威信最高,肅宗不願把軍權交給他們,所以不設主帥,只命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總攬全局。郭子儀等唐軍圍鄴,並引漳水灌城,安慶緒不僅遭水災之苦,而且城中極其缺糧,甚至老鼠也成了貴重食物,一鼠可賣四千錢。這正是破城良機,但因兵眾無主,無人統一指揮,以致坐失良機。史思明為援鄴而截劫唐軍的糧草,又以聲東擊西的戰術不斷襲擊唐軍。於是,乾元二年(759)三月,唐軍與史思明叛軍展開激戰。正當激戰之際,大風忽起,吹沙拔木,天昏地暗,咫尺不辨敵我。混戰中雙方均遭重大損失。郭子儀退向河陽(今河南孟縣),保衛東京。

不久,史思明率部來到鄴城南,安慶緒出城慰勞,被思明執殺,叛軍返回範陽,思明自稱大燕皇帝。
上元元年(760)四月,史思明率軍南下,攻佔東都。

這次戰役的失利,魚朝恩有責無旁貸之過,但他為了推卸責任,竟誣陷郭子儀作戰不力。肅宗遂召郭子儀還京,並免其軍職,還以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取代郭子儀的職務。郭子儀在京閒得無聊,黨項等羌人卻在京西不斷製造事端,威脅長安。肅宗為了借重其威名,遂命郭子儀為邠寧、鄜坊兩道節度使,但只是徒有其名,因為他還不能離開京師。


上元一年(761)二月,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所殺,朝義即帝位,改元顯聖
寶應元年(762)二月,絳州(今山西新絳)駐軍糧餉不繼,軍心不穩。有一將領王元振藉口士卒思郭子儀而發動兵變、殺了朔方等諸道行營都統李國貞。肅宗遂封郭子儀為汾陽王,並以其為朔方、河中、北庭、潞澤節度行營兼平興、定國等軍副元帥,鎮守絳州。郭子儀並不因為王元振擁護自己而有所姑息,反而斥責王元振殺害主帥會給叛軍提供可乘之機,遂殺王元振與其同謀者四十人。同時也解決了糧餉問題。這些措施,穩定了軍心,效果很好。

寶應元年(762)四月,唐肅宗病重彌留。張皇后與越王李係密謀,企圖誅殺專權宦官李輔國,事洩被殺,肅宗驚嚇而死。太子李豫即位,是為唐代宗。同年十月,唐代宗以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為副元帥,統領諸道唐軍和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北逃範陽。

不久,代宗即位,又解除了郭子儀的兵權,調他回長安。正當唐政府邊兵內調,把主要力量用於平定安史之亂的時候,西方的吐蕃,黨項就乘機向東發展勢力,鳳翔(今陝西鳳翔)以西,邠州(今陝西彬縣)以北的地方,已失去控制。郭子儀看到這種危機的存在,曾建議不可忽視這方面的問題,但都沒引起代宗的重視。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正月,史朝義逃至廣陽(今河北房山東北)附近,由於眾叛親離,自縊而死。其部將李寶臣、李懷仙、田承嗣相繼投降,先後被任為成德、幽州和魏博三鎮節度使,是為河北三鎮。長達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至此平息。


巧布疑兵 嚇走吐蕃

兩京收復後,朝廷對郭子儀開始猜忌,最後解除了他的兵權。唐代宗繼位後,唐軍忙於對北方用兵,打掃安史亂後的垃圾,而吐蕃卻從河西走廊一路殺過來,告急文書象雪片一樣飛入朝廷,卻為代宗的親信宦官程元振扣下,直到吐蕃攻下武功,眼看就要打到長安,唐代宗方才知曉,忙下令讓郭子儀出山。抵禦吐蕃。當時郭子儀正賦閑在家,手邊沒有一兵一卒,受命後只招了二十人就帶上這二十人前去赴敵,這時長安已破(又被打破了,真他乃乃的),面對二十餘萬敵軍,當然難以有所作為。他派人向皇帝告急,由於程元振從中作梗,也未能見到代宗。 吐蕃逼近長安,代宗倉促出奔陝州,郭子儀循秦嶺而東,沿途收容唐軍散兵,駐軍在商州(今陝西商州)。

但是吐蕃兵馬有20余萬,收復長安靠硬打肯定不行。郭子儀料定吐蕃人一向多疑,今占長安,未逢唐軍主力。所以心存疑感,唯恐是漢人搞的誘敵深入之計。於是,郭子儀決心用疑兵退敵,他令一支部隊到城外山上,燃起上萬個火把和火堆,擂鼓吶喊,同時派騎兵一隊隊四出城下巡遊,裝作有大軍壓境的樣子而且還派人潛入長安城聯絡數百少年,夜裏四處擊鼓吶喊:“郭令公回來啦!唐軍打來了!”果然,吐蕃被嚇得退出了長安,迅速向西撤去。


十二月,代宗回到長安,郭子儀等到滻水以東迎接。代宗羞愧的對郭子儀說:「用卿不早,故及於此。」自此以後,郭子儀的聲望更高了。郭子儀使萬餘散兵嚇退吐蕃20萬大軍,便唐代宗十分感動,他回到長安後,賜給郭子儀鐵券(即免死券),把他的畫像高懸于淩煙閣上。



單騎赴會 談笑退敵

公元765年,郭子儀已經年近古稀,可是唐王朝又一次面臨危機。安史之亂結束後,僕固懷恩率朔方兵駐屯汾州(今山西汾陽)。 河東節度使辛雲京懷疑僕固懷恩與回紇有勾結,遂向代宗密奏僕固懷恩欲反。僕固懷恩受到猜疑,有詔書也不敢進京。

當代宗徵求除去僕固懷恩之策時,有人建議:僕固懷恩所統之兵皆郭子儀舊部,如果派郭子儀去統領這支軍隊,僕固懷恩就一籌莫展了。

宗遂命郭子儀為關內、河東副元帥、河中節度使。僕固懷恩感到危在旦夕,遂舉兵反唐。他進攻太原失敗,帶三百人逃往靈州(今寧夏靈武)。郭子儀到了汾州,僕固懷恩手下郭子儀舊部屬,皆鼓舞涕泣,喜其來而悲其晚。僕固懷恩到了靈州,勾結回紇、吐蕃,大舉內進。郭子儀奉命出鎮奉天(今陝西乾縣),在乾陵之南大敗僕固懷恩。永泰元年(765)九月,僕固懷恩再次勾結回紇、吐蕃內進。30萬大軍分幾路兵犯中原,連陷缸泉,邪用,鳳翔,威逼長安。


郭子儀再一次臨危受命,趕赴前線應敵,這時仆固懷恩暴病身亡,而回紇與吐蕃又出現了矛盾。郭子儀認為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爭取回紇,遂派人去見回紇主將藥葛羅,轉達了郭子儀的問候。藥葛羅當年收復兩京時曾見過郭子儀, 對他相當佩服,但他不相信郭還活著,遂讓使者轉告,讓郭子儀親自來談。

郭子儀聞訊後馬上就要單騎赴回紇大營,眾將百般勸阻,他兒子郭烯更是死死拉住他的馬韁繩不放,不讓他去冒險。郭子儀說: “現在強敵當前,形勢危急,如果交戰,不但我父子難保,就是國家也很危險,不如以誠意勸服他們,如果成功,是天下人的福分,如果失敗,我個人性命又算得了什&#40637;!”言畢,用馬鞭猛地打掉了郭烯的手,然後只帶了幾名隨從,沖出了軍營。

郭子儀到了回紇營前,令從人高聲通報,郭令公到此!回紇兵如臨大敵,彎弓搭箭,准備戰鬥。只見郭子儀不慌不忙,卸掉盔甲,放下長槍,緩步走向營門。藥葛羅及回紇眾將見真的是郭子儀來了,慌忙列隊施禮,郭子儀上前拉起藥葛羅的手,敘了敘舊情,然後曉以大義,說從前回紇曾對唐朝有功,現在卻來攻打唐朝,這樣豈不前功盡棄?仆固懷恩這種人背君棄母,為天下人所不恥,你們跟著他,棄前功而結新怨多&#40637;不值得!我今天冒死前來,就足與你們講清道理,你們可以殺我,但我的將士是會與價們決一死戰的。

藥葛羅聽了汗顏,馬上表示是上了仆固懷恩的當,從此不願再與郭老將軍作戰。郭子儀進一步說,吐蕃如何無道,乘唐朝內亂,不顧甥舅之情,侵佔土地,掠我財物,如回紇願意助唐擊退吐蕃,唐朝願意將吐蕃掠去的牛羊財物全部轉送。於是兩家和好,共誓往擊吐蕃。吐蕃聞訊,連夜退兵,郭子儀命人率精騎與回紇聯手追擊,大敗之,斃敵五萬,俘虜十萬。從此,郭子儀單騎赴會遂成佳話,說傳至今。

郭子儀是待殊環境下的特殊將才,其過人之處就在於他能在昏君宦官的夾縫裏發揮才幹,挽救危局,表示出兵家難得的隱忍與堅韌。

建中二年(781)六月,郭子儀去世,終年八十五歲。
襄陽:<<天下最難攻破之城>>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0
銀兩12

20

主題

160

回帖

90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08-3-23 07:57:26 | 顯示全部樓層
6)
明 袁崇煥 (1584∼1630)
字元素,明廣東東莞人。字元素,號自如。「煥」,是火光,是明亮顯赫、光彩輝煌;「素」是直率的質樸,是自然的本性。他大火熊熊般的一生,我行我素的性格,揮灑自如的作風,的確是人如其名。他為人慷慨,富於膽略,喜歡和人談論軍事,遇到年老退伍的軍官士卒,總是向他們請問邊疆上的軍事情況,在年輕時候就有志於去辦理邊疆事務。

明朝制度,每三年考一次進士,會試在二月初九開始,十五結束。三月初一廷試。袁崇煥於萬曆四十七年在北京參加廷試而中進士。他中進士後,被分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縣。

天啟二年,他到北京來報告職務。他平日是很喜歡高談闊論的,大概在北京和友人談話時,發表了一些對遼東軍事的見解,很是中肯,引起了御史侯恂的注意,便向朝廷保薦他有軍事才能,於是獲升為兵部職方主事。不做地方官了,被派到中央政府的國防部去辦事。

袁崇煥任兵部主事不久,王化貞大軍在廣寧覆沒,滿朝驚慌失措。

清兵勢如破竹,銳不可當,自萬曆四十六年到那時,四年多的時間內,覆沒了明軍數十萬大軍,攻佔撫順、開原、鐵嶺、瀋陽、遼陽,直逼山海關。明軍打一仗,敗一仗,山海關是不是守得住,誰都不敢說。山海關一失,清兵就長驅而到北京了。

於是北京宣佈戒嚴,進入緊急狀況。

就在這京師中人心惶惶的時候,袁崇煥騎了一匹馬,孤身一人出關去考察。不久他回到北京,向上司詳細報告關上形勢,宣稱:「只要給我兵馬糧餉,我一人足可守得住山海關。」。若在平時,他上司多半要斥責他擅離職守,罷他的官,但這時朝廷正在憂急徬徨之際,聽他說得頭頭是道,便升他為兵備僉事,那是督察院的官,大概相當於現代文職的上校政治主任之類,派他去助守山海關。

他到山海關後,作為遼東經略王在晉的下屬,初時在關內辦事。王在晉見他任事幹練,很是倚重,派他出關到前屯衛去收撫流離失所的難民。袁崇煥奉命之後,當夜出發,在荊棘虎豹之中夜行,四更天時到達。前屯城中將士無不佩服。袁崇煥本是書生,這一來,兵將都服了他了。

王在晉奏請正式任他為寧前兵備僉事。袁崇煥本來是沒有專責的散官,現在有了駐地,相當於寧遠、前屯衛二城的城防司令部政治委員,身當山海關外抗禦清兵的第一道防線。寧遠在最前線,前屯衛稍後。不過他雖負責防守寧遠、前屯衛,第一線的寧遠卻沒有城牆,沒有防禦工事,根本無城可守。他只得駐守在前屯衛。

不久孫承宗代王在晉作遼東主帥。天啟二年九月,孫承宗派袁崇煥與副將滿桂帶兵助守寧遠,這是袁崇煥領軍的開始。

袁崇煥到後,當即大張旗鼓、雷厲風行地進行築成,立了規格。袁崇煥與將士同甘共苦,善待百姓,當他們是家人父兄一般,所以築城時人人盡力。次年完工,城高牆厚,成為關外的重鎮。這座城牆是袁崇煥一生功業的基礎。這座城牆把滿清重兵擋在山海關外達二十一年之久,如果不是吳三桂把清兵引進關來,不知道還要阻擋多少年。

關外終於有了一個安全的地方。這些年來,遼東遼西的漢人流離失所,若是給滿洲人擄去,便成了奴隸,於是關外的漢人紛紛湧到,遠近認為樂土,人口大增。寧遠城一築成,明朝的國防前線向北推移了二百餘里。

好景不常,時局漸漸變壞。天啟皇帝熹宗越來越喜歡做木工。魏忠賢的權利越來越大,盡量發揮他地痞流氓性格中的無賴、無知、無恥、以及無法無天。

魏忠賢喜歡文官武將送他賄賂,越多越好。孫承宗帶兵十多萬,糧餉很多,應當大量剋扣下來轉奉給他「九千歲」才是。孫承宗不肯這樣辦,魏忠賢自然不喜歡,於是派了個吹年拍馬的小人高第去代孫承宗遼東經略。高第一到任,立刻就說關外之地不可守,要撤去關外各城的守禦,將部隊全部撤入山海關。袁崇煥堅守不撤,高第不敢對他怎樣,只是下令將錦州、右屯、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的守兵都撤去了,放棄了糧食十餘萬石。

滿清看出了明朝的虛實,知道高第無用,袁崇煥無人支持,於天啟六年正月大舉渡遼河攻寧遠,兵十三萬,號稱二十萬。二十三日攻抵寧遠。

大敵終於攻來了。

朝廷荒唐,主帥荒謬,援軍是一定不會有的。那怎麼辦?棄城而退是服從主帥命令;守城罷,寧遠一城孤軍,怎能擋滿清的傾國之師?

在這緊急關頭,袁崇煥奮發了英雄氣概,決議抗敵。這一役中,袁崇煥成功的以紅夷大砲擊退了清軍;而努爾哈赤更在這一役中受傷過世。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第一次寧遠大捷。高第因不援寧遠而免職,以王之臣代。袁崇煥升為右僉都御史。三月,復設遼東巡撫,由袁崇煥升任。

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打敗朝鮮後再度轉而攻寧遠。這一戰,袁崇煥再度擊潰了清軍,明朝稱為「寧錦大捷」,是明軍對清軍第二次血戰勝利

袁崇煥立了大功,朝廷方面卻只升他官一級。主因是他在政治上屬於魏忠賢的敵對派系。而魏忠賢更叫一名言官彈劾袁崇煥。袁崇煥只得自稱有病,請求辭職,魏忠賢立刻批准。
崇禎元年四月,袁崇煥再度被起用。這時魏忠賢已死。袁崇煥回任之後,寧遠、錦州、薊州都因欠餉而發生兵變,當時自然不能與清兵開仗,於是與皇太極開始了和談。皇太極對和談向來極有興趣,立即做出有利的反應。
崇禎二年,皇太極再度領兵來犯。但這次,皇太極知道袁崇煥守在東路,攻打不進,於是由蒙古兵作先導,繞道西路進攻。袁崇煥得訊立即兵分兩路。西路由袁崇煥率領,在要隘馬昇橋與清兵接戰,每一仗都勝。但北路援軍卻遭到了重大挫敗。當援軍到達三屯營時,總兵朱國彥竟緊閉城門,不讓部隊進城。援軍只得在尊化城外大戰,被清軍阿濟格所部的左路軍包圍殲滅,主帥趙率教中箭陣亡。尊化陷落,巡撫王元雅自殺。
袁崇煥得到趙率教陣亡、尊化陷落的消息,於是兩日兩夜急行軍三百餘里,比清軍早到二天,駐軍於北京廣渠門外。兩日後兩軍在廣渠門外大戰,清軍不支而退。就在這時,清兵捉到了兩名明宮派在城外負責養馬的太監,皇太極心生一計,派了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寧完我、巴克什、達海等人監守。到了晚上,鮑承先與寧完我二人一皇太極所設的密計大聲「耳語」,互相說道:「這次撤兵,並不是我們打了敗仗,那是皇上的妙計。你沒見到嗎?皇上單獨騎馬逼近敵人,敵人軍中有兩名軍官過來,參見皇上,皇上和袁都師已有密約,大事不久就可成功。」
這兩名太監睡在旁邊,將兩人的話都聽得清清楚楚。皇太極命守者假意疏忽,讓其中一名太監逃回北京,將聽到的話稟報了崇禎。
崇禎三年,袁崇煥以「叛逆」和「擅主和議」的罪名被處凌遲並且「夷三族」。袁崇煥被綁上刑場,劊子手依照規定,一刀刀的將他身上肌肉割下來。百姓紛紛叫罵:「漢奸!」北京城的百姓認定,去年清兵圍城是他故意引來的。除了北京城裡的百姓外,天下都知道袁崇煥是冤枉的,連朝鮮的君臣百姓都知道他的冤枉,為他的被害感到不平。

袁崇煥是被崇禎以「專戮大吏」和「擅主和議」的罪名以專制時代最野蠻的處死方式魚麟碎剮,也就是凌遲.處死當日北京老百姓爭先恐後的要吃他的肉,啃他的骨.皇太極借刀殺人的反間計成功的讓皇帝殺了他們心腹大患,也令百姓盲目的誤以為袁崇煥與後金有勾結.

擅主和議,是指他跟皇太極的議和。皇太極與明軍每打完一仗,都要主動議和,這並非如金庸在《袁崇煥評傳》中所認為的那樣是誠心誠意的議和,多半是帶有欺騙性的緩兵之計。袁崇煥對此並非不知道,但是在軍事上處於劣勢的明軍更需要有一段和平的時間用於休養兵馬,鞏固城池,因此對皇太極的每次議和他都積極響應,兩人書信往返不斷。這一切並非背著明廷幹的,而明廷對議和雖然不以為然,卻也並不怪罪。在袁崇煥給崇禎的奏疏中也指明了他的治遼戰略就是“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對此崇禎本來也很讚賞,當袁崇煥“擅主議和”之時,崇禎甚至還加了他的官,給了他太子少保的頭銜,這時候卻翻起了歷史老帳。明朝的士大夫鑒於南宋的教訓,無不以與滿人和談為恥,對於南宋向金是稱臣納款的求和,而袁崇煥與皇太極是不帶任何屈辱性甚至還是高一等的議和這種明顯的區別都看不出來,敢於議和便被視為秦檜式的賣國賊,而不管議和的目的何在,所謂書生誤國,莫過於此,這也就是程本直所說的“舉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獨行也”。(對於與袁崇煥的最後一次和談,皇太極曾在諭文裡抱怨說:“逮至朕躬,實欲罷兵戈,享太平,故屢屢差人講說。無奈天啟、崇禎二帝,渺我益甚,逼令退地,且教削去帝號,及禁用國寶。朕以為天與土地,何敢輕與!其帝號國寶,一一遵依,易汗請印,委曲至此,仍復不允。朕忍耐不過,故吁天哀訴,舉兵深入。”則這是什麼性質的和談,再明白不過。對於這次議和,清人後來以為奇 恥大辱,淹沒不載,幸好清宮內閣檔案中還保留了這道木刻諭文。)


專戮大帥,是指袁崇煥在半年前以閱兵為名,乘舟至雙島,祭出尚方劍,斬鎮守皮島的左都督毛文龍於帳前。金庸對此頗有微詞,認為毛文龍不該殺,殺的方式也不對頭。袁崇煥歷數毛文龍的十二罪狀,確有湊數之嫌,但不服節制、虛報兵額、中飽關銀、擅開馬市私通外番這幾條,在當時確實都是死罪。後人查閱清宮檔案,更發現毛文龍當時確實與清人私通(《近世中國秘史》),足見其死有余辜。至於袁崇煥採用那麼戲劇化的手段殺他,也是萬不得已。皮島孤懸海外,如果靠下詘擒拿,隻能逼反了毛文龍。朝中大臣並非沒有不想除去毛文龍的, 隻是除不了,不敢除,奈何他不得:“是左右大夫皆曰可殺,國人皆曰可殺也。其不殺也,非不殺也,不能殺也,不敢殺也,是以崇煥殺之而通國快然。”(程 本直《漩聲記》)。朝鮮深受毛文龍荼毒,其國王聽到文龍被誅的消息,大喜: “為天下除此巨害。”(《朝鮮仁祖實錄》),可為毛文龍該殺的佐証。但毛文 龍殺敵無能,拍馬有方,領來的餉銀,倒有一大半沒有運出京城,而是用於行賄。私開馬市,用戰略物資向清人換來的人參貂皮,也多拿來向朝廷大官上貢,因此朝官喜歡毛文龍的很是不少。袁崇煥把毛文龍殺了,這些朝廷顯貴斷了一大財路,無不深恨袁崇煥,最恨的是毛文龍的同鄉、大學士溫體仁。正是這位溫體仁,當崇禎閃過復用袁崇煥的念頭時,他趕緊連上五疏,請速殺袁崇煥。殺毛文龍,這時便被拿來作為袁崇煥通敵的証據,因為據說清兵最忌憚的倒不是袁崇煥,而是毛文龍,因此便要袁崇煥殺了他作為議和的條件。袁崇煥既然被當成了秦檜,毛文龍也就被捧成了岳飛,《天啟實錄》中記載毛文龍的罪惡本來不少,這時候的文獻反而都頌揚起毛文龍來了


袁崇煥死後,骸骨棄在地下,無人敢去收葬。他有一個姓佘的僕人,半夜裡去偷了骨骸,收葬在廣渠門內的廣東義園。那姓佘的義僕終身守墓不去,死後就葬在袁墓之旁。佘君的子孫世世代代都在袁崇煥墓旁看守。直到民國五年,看守袁墓的仍是佘君的子孫,他們說是為了遵守祖宗的遺訓。



在《清史稿》,就可以找到關於袁崇煥後裔的答案。
袁崇煥是廣東東莞人,他本人被崇禎虐殺,他在遼西和廣東老家的家屬,包括他的妻兒兄弟等,被流放到貴州和福建等地。袁崇煥的子孫,雖不興旺,卻也代代相傳,生息繁衍。

袁崇煥不但有純漢族後裔,而且還有八旗後裔,崇煥被殺,他的妻子和兒子被流放,即發展&#29234;袁炳這支純漢人系;同時,〈東輓(莞)縣志〉中說,袁崇煥的妾,&#29234;袁崇煥生下一個遺腹子,張江裁纂《袁督師遺事匯輯》卷五頁二下《袁督師後裔考》(民國三十年拜袁堂鉛印本)更進一步說,此遺腹子名袁文弼,因無法在內地生存,只得流寓關外,在滿洲人處謀生,因有軍功,編入甯古塔正白旗漢軍,改姓袁佳氏。〈清史稿〉也記載了相似的內容。

這袁佳氏成了旗人,由於滿清不公平的民族政策,造成成長環境大不相同,袁崇煥的純漢人子孫,籍籍無名;而他的八旗子孫,則是大名鼎鼎的歷史名人,袁崇煥的八旗子孫中的七世孫,就是血戰太平天國的八旗名將,江甯將軍富明阿,富明阿之子,就是在1900年抵抗沙俄吞併東北的戰鬥中不屈自盡的黑龍江將軍壽山。《清史稿·列傳第二百四十七》中,詳細記述了富明阿的事跡,明確指出,富明阿&#29234;袁崇煥子孫。
襄陽:<<天下最難攻破之城>>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1-22 00:49 , Processed in 0.01758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