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分 116680
爵位科爾沁右翼前旗郡王
榮銜從一品少保
身份博爾濟吉特家主
旗籍蒙族正白旗
配偶納蘭靖瑤
爵位科爾沁右翼前旗郡王
榮銜從一品少保
旗籍蒙族正白旗
配偶納蘭靖瑤
|
樓主 |
發表於 2015-7-15 08:54:34
|
顯示全部樓層
萬惡的人力資源主管 2015-07-12
萬惡人資的告白:年輕人其實你不差,但抱歉我只能給 22K
身為萬惡的人力資源主管,這麼多年來從來沒有少過的問題是,我能不能為 22K 議題表達一些什麼看法。但我這麼多年來沒有對這個議題發表過看法。說真的,其實是「不敢」。我認為任何社會問題,常常都是那個時間、那個地點、那個情境、那些人,種種因素交織而成的結果,很難被簡單地回答和討論。
身為人力資源主管,某種程度上也主宰了一部分核定薪水給員工的權力。我對這個事情當然也有一些我很表面的觀點。如果真的要說些什麼,以下大概就是我的一些想法。
事情要回到 2008 年的金融風暴開始講…
若你還有印象,當時經濟真的非常非常不景氣,幾乎所有的企業都緊縮人力,紛紛祭出裁員、遇缺不補等措施,新竹科學園區很多國際級的科技大廠都要求員工放無薪假,連台積電這種企業模範生都逼得不得不裁減部分員工以度過難關,還引起了一些勞資爭議。
可以想像得到,在這樣的狀況下,有工作的人都不敢離職、待業中的勞工則很難找到工作。政府為了解決失業問題,便要求各部會擬定各種提振就業計畫。而這當中面臨求職挑戰最鉅的,就屬那些剛從學校畢業、完全沒有工作經驗的社會新鮮人。
於是教育部提出了所謂的「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這個方案希望企業可以提供給大專院校的應屆畢業生到企業工作一年的機會,讓他們可以順利進入職場,一年以後就會變成有工作經驗的工作者。這些社會新鮮人已經對該企業有一定的熟悉度,如果表現不錯將有機會直接在企業內轉成正式員工、或至少有了一年的工作經驗,屆時可以轉職到其他公司。
考量到大部份企業在當時根本就沒有人力預算可以用來培養這些年輕人,政府也就直接編列了預算,企業聘僱這些社會新鮮人的第一年薪水由政府補貼。計算的基準則是每人每個月 22,000 元的薪水,加上勞健保和退休金等法定社會保險支出 4,190 元,合計 26,190 元。也就是後來被很多人戲稱的「22K計畫」。
今天大部分人可能都同意,22K 計畫為台灣的大學畢業生訂定了一個公定價,而這個價格是非常難堪的22K。
心理學有一個有趣的實驗是這樣的:實驗者請受試者猜一下世界上有多少國家(維基百科的答案是 195 個獨立國家和 72 個主權特屬地區或區域)。但是在猜之前,實驗者會轉動一個隨機出現數字的轉盤,轉盤上有二個數字:200 和 50。結果實驗證明,即使所有的人都知道 200 或 50 是個隨機出現的數字,看到 200 這個數字的受試者所猜答案的平均數,明顯高於看到 50 這個數字的受試者所猜測的答案的平均數。
在心理學上這個稱為「定錨效應」:在模糊不清的情境中,你對某一件事情的估算常常受到你的第一印象所影響。
我記得我找第一份 HR 工作的時候,我的主管告訴我,在台灣,社會新鮮人的薪資水準是 23 至 26K,他考量到我當過兩年兵,所以給我略高一點的 26K。如果那一位 HR 主管的說法是對的,在約莫二十多年前,大學應屆畢業生的起薪是23至 26K。但是 22K 計畫一出爐,最直接的效應恐怕是,政府自己都認定了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只值 22K。這個數字為台灣社會新鮮人的薪資做了一個定錨,於是很多企業對大學應屆畢業生的敘薪都開始向這個數字靠攏。
當時我的公司也有申請這項補助,但我堅持必須依照公司原來的敘薪標準去聘用社會新鮮人。如果我們原本給予社會新鮮人的薪資數字是 26K,那我們就照給 26K,政府補貼我們 22K 而我們公司仍然必須支付 4K。
但絕對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這樣做,我聽過有一些公司真的就是抱著不用白不用的心態,找一大堆 22K 薪水(對企業來說是免費) 的員工來做一些打雜的工作,然後補助結束後就辭退這些員工。無論如何,如今五六年過去了,22K 變成了台灣勞動市場上一個邪惡的數字魔咒。
任何政府的施政當然都可以在事後討論其優劣成敗,不過談這些事情或多或少都有事後諸葛的嫌疑。首先,拿納稅義務人的錢來讓民間企業聘請找不到工作的社會新鮮人,如果這個數字訂得太高未免過份;再者,這個計畫希望幫助的對象是比較可能找不到工作的社會新鮮人,而非一出社會就有一大堆公司搶著要的名校畢業生,薪資訂得太高可能會讓名校畢業生去搶這些實習機會而發生排擠效果。
幾年後勞委會主委王如玄評論起此事時,表示「如果沒有 22K,很多人可能連工作都沒有」,引來一片撻伐。但是持平地說,她說的也的確是事實。那時包括台灣在內,受到金融海嘯波及的國家,許多公司連讓原有的員工保住工作都很困難了,怎麼可能再持續晉用人力?沒有這個計畫,很多社會新鮮人恐怕將會面臨長達一兩年的失業,影響所及,政府不得不設法避免。
任何一件事情有利就有弊,不管你認為政府是想要輔導那些年輕人就業、或者只是為了選票希望維持眼前的失業率不要太難看,從政府的角度來看 22K 計畫,我不會說這個制度在一開始被思考和推動的時候,有什麼顯而易見的缺點。
(接下來會試著從企業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
如果從企業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呢?
針對 22K,最常聽到的說法就是「台灣的企業老闆都只想要壓榨勞工,所以才會幾十年來薪資水準都沒有成長」。
要回答這是不是事實以前,我們先從一個最簡單的商業活動開始。假設自己是賣雞排的老闆,擺攤賣雞排當然是為了餬口,所以很簡單,一塊雞排的價格減掉成本就是我的獲利,一塊雞排的獲利乘以每一個月可以賣掉的數量,就是我一個月可以賺到的錢。這件事情簡單明瞭,大家都聽得懂。
如果我今天想要去擺攤賣雞排,而且我天真地告訴你說我打算從 SOGO 百貨的超市買雞排肉來當作我的食材,你身為我的朋友,十之八九會阻止我這麼做,對吧?因為剛剛說過的事情,一塊雞排的價格減掉成本就是我的獲利,如果我跑去 SOGO 百貨購買食材,我的成本將會居高不下。
假如一塊雞排可以賣 50 元,我跑去 SOGO 百貨買一塊雞排肉就要 45 元,再加上設備、瓦斯、紙袋…很有可能我忙了半天,根本沒有賺到錢。所以想要靠賣雞排賺錢,從批發商那裏買食材才是正途,如果你的生意做得夠大,還可以直接跑去產地找雞農合作、跳過中間所有要賺一手的人,才能確保你的進貨成本夠低、而且品質夠穩定。
這就是任何一個以營利為目的的公司在做的事情: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盡一切可能降低成本。合法合理的前提當然很重要,如果我賣飲料,明知塑化劑對人體有害,卻還是為了壓低成本而使用塑化劑,這就不是我所謂的「合法合理的前提」(經濟學對此的見解可能是,如果我使用塑化劑,就會影響到我的商譽,顧客就不敢來買,所以我之所以不使用塑化劑其實還是為了追求我自己的利益。不過我們暫且不要把事情搞得這麼複雜,就說任何一個企業都會想要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盡一切可能降低成本就得了)。
從這個角度出發,賣雞排的會想要壓低雞排肉的進貨價、製造筆電的會想要降低 IC 等各項零組件的採購價格、蓋房子的會想要壓低鋼筋水泥的成本、經營航空公司的會購買石油的期貨以便當油價上漲時可以從期貨的獲利來彌補飛行成本的上升…總之還是回到那一句話,很少企業會嫌自己錢賺得太多,所以設法壓低或控制成本變成了大多數企業會做的事情。
這當然也包括了設法控制員工的薪資。
這樣講真的很不中聽。但是在勞動市場上,只要公司給員工的薪資高於法定最低工資、只要公司核實替員工投保勞健保(很多公司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就符合我們前面所提到合法的前提。在這個前提之下,設法控制公司的人事成本在一定的比例之內是大部分企業都會做的事情。
我們這些 HR 是協助企業壓低員工薪資的幫兇嗎?
嗯,這問題要看你怎麼想。如果你幫華碩電腦採購 CPU、如果你幫宏達電採購通訊晶片、如果你幫 85 度 C 採購要加在咖啡裡的奶精…你會不會認為這些人是幫助企業打壓供應商的幫兇?很多時候職場上的每一個人都被交付了一個任務,他們認真負責地完成這個任務,而且這背後的問題其實複雜得多。
20 年前,當我們討論台灣的大學畢業生的薪水,我們談的可能是台灣最會念書的那 20% 至 30% 的年輕人一個月該領多少錢;現在,當我們討論台灣的大學畢業生的薪水,我們談的是…喔喔,現在只要你想,人人都可以念大學。所以當很多人在比較二三十年前的大學生起薪和現在的大學生起薪的時候,至少你可以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用來統計這個平均薪資的族群不一樣。
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只想要支付 22K 就請大學生來工作。事實上,仍然有很多公司支付比這高出一些的薪資來聘雇沒有經驗的社會新鮮人。每一家公司都知道,如果企業想要競逐優秀的人才,就必須出高一些的薪水、如果企業希望這些優秀的人才可以在公司長期留任,就必須拿出夠多的升遷機會、調薪預算、福利…來確保這些人不會輕易離職。
某些時候我們會聽到一種說法,有人會說,不是每一個人都只拿到 22K 啊,台灣還是有很多年輕人可以賺到更多的錢,如果你領到 22K,你應該要反省一下你自己啊…這些那些的說法。某種角度我會說這種說法反映了幾分事實。
在台灣,當然不會是所有的上班族都只能領到 22K,那些從比較好的學校、比較熱門的科系畢業的學生有可能可以領到較高的薪水,然後一路往下遞減;或者是那些在職場上適應良好表現出色的人可以循著公司的體制向上升遷同時獲得加薪。
我們姑且相信說這些話的人都有良善的動機,他們希望年輕人可以不要斤斤計較眼前的幾千元薪水,透過努力工作來為自己爭取更高的薪資。但問題是,這樣的說法不會改變另外一個事實,那就是在台灣可以領到 35K 的職務,在很多其他國家可能可以領到 50K 至 70K 的月薪;就算你在台灣是個年薪有一百萬的成功專業人士好了,你仍然會發現在其他先進國家,人家的企業願意支付給類似的職務兩三百萬的年薪。因為台灣整個勞動市場的薪水真的很低。
我們大可不必執著於 22K 這個數字,就問為什麼台灣的企業會覺得可以支付這麼低的薪資給員工?
我猜大概有二種原因,可能真的是出於「不凹白不凹」的惡意,或者,這就是台灣企業的最大給付能力。
我們三不五時就會看到一些新聞,有一些公司會開出低得不合理的薪資來聘用員工,這也就算了,然後還要求員工要十八般武藝全能;或者是有一些公司會假實習之名徵求免費員工,實習結束後發給證書一張就當成是莫大的恩惠。我會說,當企業選擇這麼做的時候,出發點都是相當可議的。
企業實習是一個非常難簡單回答是非對錯的議題。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堅持我們公司必須要支付給實習生薪資,因為我相信,當公司必須要支付給實習生正常的薪資的時候,用人單位主管才會認真地去評估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請一個實習生,也才會真的安排一些學得到東西的工作給實習生負責。想不到幾年後,有用人單位主管向我抱怨,實習生到部門裡,不僅不能發揮戰力,部門裡還要派有經驗的人出來帶,如果實習生很認真肯學也就算了,有一些其實是為了應付學校的實習學分,連上班都愛來不來。
我相信兩造雙方各有立場,都有幾分的事實在裡面。但即使如此,我還是不太能接受一個企業要求實習生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卻連薪水都不付。
另外一種可能性講起來就可怕了。台灣員工的薪資,其實是市場機制決定的。如果一家公司發現一個月支付 22K 找不到優秀的人才,自然就會提高他的出價,一直到可以找到滿意的人才為止。當然,勞動市場不是效率市場,但供給和需求某種程度上還是會影響到成交價格。
換句話說,台灣的員工之所以只能領到這麼低的薪水,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可能是,這麼低的薪水就可以請到夠用的人。回到那一句有一點戲謔的話:「出得起香蕉的老闆就只請得到猴子。」結果偏偏,台灣大部分的企業只想要請猴子來工作,所以…
前一陣子有一則新聞,南部某某大學只出不到 22K 的薪資聘請行政助理,照例引來一陣謾罵,害得該大學只好趕快出來澄清說自己請的是兼職的工讀生而不是行政助理。我當時想到的是,大學裡的行政助理需要有大學學歷嗎?如果該大學只想要找一個懂得收發文件、歸檔資料、填寫行政表單工作的助理,支付 22K 的月薪找個高職畢業生可不可以?
又,大學畢業生不可以領 22K,難道高職畢業生可以嗎?最後,如果高職畢業生就可以領較低的薪水不會引起爭議,請問這個工作內容非要聘請大學畢業生不可的理由又是什麼?
我們一路探究下去,很有可能會發現,不是台灣的企業給大學生的薪水太低;而是台灣有很多企業所提供的職位無論是在技術水準或是專業要求上都其實不需要受過高等教育的員工,而且這些企業無力支付更高的薪資。
說得更白話一些:你只能找到 22K 的工作不是因為你只值 22K,而是這個工作只值 22K,你其實 over-qualified 了,但在僧多粥少的競爭之下,大多數人都去從事了較低階的工作。
從企業的角度,每一家公司在做的事情都一樣,就是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盡可能控制甚至壓低(不必然每一家公司都會設法壓低,但每一家公司都必須控制各項成本,當然也包括人事成本)公司的人事成本。沒道理歐美的企業老闆比較大方而台灣的企業老闆比較小氣。所以台灣企業的老闆喜歡壓榨員工其實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真正的問題可能跟產業升級、核心競爭力、產業價值鏈…有關係,整個事情複雜得多。
(再接下來,身為一個上班族,我想要分享一下我的個人觀點…)
最近一個問我關於 22K 的議題的朋友,其實是問我對於那些專門揭露 22K 以下全薪薪水的網站的看法。他認為這一類的社群網站背後往往藏著一群憤怒的年輕人,所以他問,難道這種訴諸於鄉民的輿論制裁的方式,是正確的反擊嗎?
從員工的角度,我想我會說:「為什麼不?」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一個企業在創造價值(這是為什麼有客戶願意為此付費)的過程中,必須支付各式各樣的價格在各式各樣的事情上頭。有公司買進一大堆電子零件,然後組裝成手機以後再售出、有公司把水結成冰再用機器刨成細小的冰晶,裝滿一大盤以後再加上新鮮芒果切塊和煉乳然後用超貴的價格賣給消費者,有公司一口氣養很多很多雞隻然後試著出售從雞蛋到雞腿到雞塊等各種不同的食材…一家公司之所以可以存活下來,是因為有夠多的客戶願意付錢取得它所提供的價值。
在這個過程中,水電瓦斯汽油紙張農產品電子零組件…每一樣東西都可能會漲價,漲價了以後當然就會直接衝擊到商品或服務的價格。
比方說我是擺攤賣雞排的,瓦斯漲了,我的成本就會增加,我可以選擇漲價以維持我原有的獲利,但萬一我的價格上漲到消費者吃不消,我的銷售量就會受到影響。考量到炸雞排不是民生必需品,不可能賣太貴,所以身為老闆的我只好設法縮減獲利或是降低其他費用以度過難關。再不然我也可以在炸雞排以外賣一些其他利潤比較高的東西。
企業會面臨各式各樣的成本上漲,解決對策是提升效率、或是轉型提高附加價值。如果做不到,就只好被淘汰。我們都理解這個道理。
但為什麼企業不需要面對勞動成本的提升?
因為相較於企業,員工是一群散沙。這個說法固然簡化了問題。我們可以試想一個情境:中油調漲油價時,台灣的計程車司機能不能不接受?很難,因為台灣有約九萬計程車司機,卻只有兩家汽油公司(這兩家還常常同步調整價格),而且那句話是怎麼說的:「嫌貴就不要買嘛!」
但如果有一天,大台北地區所有的計程車司機統統罷駛一周以抗議油價計算公式是黑箱作業,我想就算中油和台塑的高層不怕,那些政客也會怕。只是這是幾乎不可能會發生的事情,當大家都罷駛,滿街都是招不到計程車的人,這時某一位不響應罷駛的計程車司機一定可以接到很多生意、發一小筆機會財。所以不是他們不團結,而是在理性上,大家都團結的話大家的利益最大、大家都團結但我不團結的時候我的利益會更大,到頭來大家都選擇不團結。
最近因為國道改成計程收費,很多收費員失業而走上街頭。我看到某一篇報導上頭寫著,有收費員表示,過去工作中就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情,不過自己總覺得反正生活過得去就好;也看過很多人因為工作的問題走上街頭,但覺得那好像是別人的事情。現在失業了,才發現自己早就什麼談判的籌碼都沒有了。
我不想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但是你還真的以為企業家不給員工調薪是因為賺得不夠多?我剛剛 google 了台灣某知名上市公司在官網上公布的年報,公司資本額 1,500 億元、去年 eps 約為 8 元、員工人數 6,500 人。我們姑且假設這 6500 人的平均薪資為月薪 5 萬元、每年 14 個月的保障薪資。就算是這樣,一年調薪 10% 會吃掉公司的獲利多少?
我知道台灣還是有很多很照顧員工的老闆,但我們也都承認,台灣很多老闆和員工在本質上就是不對等的。我以前聽過一個神奇的德國故事,有一個台灣籍的員工被外派到德國的辦公室工作,他一個人隻身在外、假日也沒有去處,就常常在週末的時候跑去辦公室處理一些公務。沒多久他就收到德國工會的警告。
工會認為他經常到公司無償工作,會讓主管認為他的工作績效比較好,所以他是用不公平的手段在和其他同仁競爭,必須立即停止這樣的行為。另外一個神奇的德國故事是,我們公司當時在進行全球裁員,公司必須彙整所有的裁員名單提交給工會審查,工會會確保裁員的名單當中沒有性別、種族、年齡、職等…的歧視,才會同意裁員計畫。
企業家在台灣營運、雇用台灣的員工、賺了錢以後納稅給中華民國政府,這當中理應沒有誰對誰有恩這回事。如果有任何商人說自己賺得不夠多打算把公司遷移到中國或東南亞,那就讓他們去吧。會說這些話來恐嚇大家的商人當真在其他國家就有競爭力、就會受到歡迎?
請問,你上一次遇到台北市的公車司機罷駛是什麼時候?上一次有關廠失業的工人臥軌以至於耽擱了你回家吃晚飯的時候,你是不是也希望他們被火車撞死算了?政府為了讓你可以在高速公路更快地駕駛而把收費權外包給財團的時候,你抗議過沒有?上一次總統大選的時候,你關心過二位候選人的勞工政策以及後來勞工政策有否落實嗎?你知道政府通過服貿或是加入 TPP 以後,哪些產業會受到影響、哪些人會失業、政府的配套措施是什麼嗎?
你看到電視上有勞工丟掉工作而你聳聳肩認為與我無關,有一天你會老、你所待的產業可能過氣、你所任職的公司可能失去競爭力,而其它的人同樣有可能會漠視你的失業。
當有人在網路上用尖酸刻薄的語調嘲諷那些只願意支付 22K 的薪水給社會新鮮人的公司,我想我會說,這當中該檢討的應該是那些企業而不是鄉民。一家公司之所以只願意支付低於市場行情的薪資,要麼就是出於惡意、要麼就是缺乏競爭力。
讓支付 22K 的企業必須提高敘薪標準才找得到員工、或是讓支付 22K 的企業在台灣難以立足,我們才能真正擺脫 22K 的魔咒。談到 22K,我的結論是:政府當年的企業職場實習方案造就了今天大學畢業生只有 22K 的薪水,大概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事情。我不會說這是單一施政錯誤的問題,因為台灣高等教育的浮濫、以及高等教育所學和企業所需之間的最後一哩路也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
然後,台灣確實不是所有的人都領22K,還是很多人領比這更高的薪水,某種程度上,一個人只有 22K 的薪水當然和他的競爭力有關,從正面積極的角度出發,停止抱怨、提升個人的競爭力,確實是擺脫 22K 的不二法門。就算你可以領到 35K、50K 或 100K 好了,這仍然不是值得沾沾自喜的事情,因為同樣的職務,在很多先進國家可能有 70K、100K 或 200K 的價碼。台灣的薪資偏低絕對是個事實、也是個問題。
這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企業都會控制人力成本,當你認為台灣的老闆就是喜歡壓榨員工的時候,請你別忘了,美國、歐洲、韓國、日本、新加坡…的老闆也在做一樣的事情。這不足以充分說明為什麼台灣薪資偏低,真正的問題比這複雜很多很多。
勞工的權益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想要等世界上握有財富或權力的人良心發現主動釋出財富或權力,這種機會極為渺茫。台灣的眾多上班族們必須要建立起勞工意識,才能真正改變台灣的勞動市場生態。
嗯,其實好像寫最後這 500 字就夠了的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