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教育孩子?還是孩子教育你?
All Joy and No Fun: The Paradox of Modern Parenthood
珍妮佛‧希尼爾(Jennifer Senior)著,張瓊懿譯,行路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為人父母是一件過猶不及又患得患失的事,好在希尼爾已經整理出這麼一本父母型錄,請君對號入座,讓你一次看清楚自己的陰影和扭曲。這樣的照妖鏡,才是真正的父母疫苗和育兒聖經。
自由選擇已經是構成家庭的主要原則,生兒育女就是個人責任,福禍都無可推卸,並從而改變生命的意義。本書觀點豐富且深刻,筆調認真卻不嚴肅,探討的親職歷史變化議題,既能解放緊張焦慮的父母子女想像,也提供讀者貼心的知識性療癒敘事。
不要靜靜走入長夜:大藝術家如何面對死亡,在死亡之中度過日常
The Violet Hour
凱蒂‧洛芙(Katie Roiphe)著,吳芠譯,木馬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誰有面對死亡的才華呢?作者本人加上筆下的5位重量級文化人,寫就了文采斐然、情真意切的「最後的樂章」。看別人如何面對即將終結人生的死亡,永遠是令人謙卑的;看這幾位創作不懈的人如何面對即將終結創作的死亡,謙卑之外,又給了我們勇氣,活出熱情的勇氣。
思想家在生命結束前猶能睿智,必定已深思過死亡的意義。本書難得蒐集如此精細而臨場的經驗,可以讓我們感受這些不尋常的睿智。
變身妮可:不一樣又如何?跨性別女孩與她家庭的成長之路
Becoming Nicol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 American Family
愛彌.埃利絲.諾特(Amy Ellis Nutt)著,葉佳怡譯,時報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這個家庭為支持跨性別子/女所做的努力,實在令人動容,也讓人更清楚地意識到,所有的恐懼、歧視和攻擊,都是因為缺乏愛,缺乏對他人與對自己的愛。
「家有跨性別」這個逐漸浮出,但尚未被充份了解的議題,本書提供認識的第一步。有別於過往聚焦於單一成人的自述,本書兼及家庭環境與相關制度問題,關心兒童權益的讀者,也得以有所參考與準備。
髒血:塔斯基吉梅毒實驗
Bad Blood: The Tuskegee Syphilis Experiment
James H. Jones著,李宗義、陳宗延譯,群學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綿延數十年的醫學實驗,竟埋著美國種族主義的歧視因子。本書不只調查事件,也揭露科學不可能獨立客觀於社會的道理。這個橫跨40年的人體實驗,牽涉到的並不只是種族歧視和科研倫理,它還揭露了一個還沒被廣泛意識到的問題:我們是不是也是整個醫療製藥結構的實驗品?醫病關係經常是個黑盒子,本書聚焦在單一具體的真實案例,既是難得的醫療史,同時也揭示與一般人生活息息相關的權威、資訊透明度、歧視,以及倫理等諸問題。
為什麼傷心的人要聽慢歌:從情歌、舞曲到藍調,樂音如何牽動你我的行為
The World in Six Songs: How the Musical Brain Created Human Nature
丹尼爾.列維廷(Daniel J. Levitin)著,林凱雄譯,商周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作者用6種歌曲類型來解析音樂的本質,佐以海量的流行單曲和神經科學研究,感覺就像聽一場懷舊演唱會,順便把自己的感動經脈攤開來,輕輕地電擊一遍。
雅俗共賞的音樂析論,結合科普與曲目的感情美學導聆,令人豎耳並且有所得。隨音樂律動的感性情緒,也能用生理心理學的科學推論來解釋,雖然裝幀排版不甚友善,但軟硬衝撞的新奇知識內容,仍不失趣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