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大家知道的一樣,
1936年發生西安事變,
國民黨本來在攻打共產黨的根據地,
可是副司令張學良聯合楊虎城發動兵變,突然扣留在西安的蔣介石,
要求蔣介石停止剿共,改組政府,出兵抗日
當時蔣介石十分惱怒,決定寧死不屈
而當時南京政府對事件進行緊急會議
以何應欽為首的一眾將軍表示要出兵討伐張學良!
而宋美齡為主軸的蔣家要員,卻表示應該順從張學良等人,保蔣要緊
最後在宋美齡的積極工作之下
終於令武鬥派沒有出兵
而蔣介石也回心轉意
答應了張學良抗日容共的要求
問題來了
屈服在張學良的威脅之下,是不是最好的選擇
何應欽等人當時表示出兵,其實原因有二
1)「國家」比「元首」更重要,沒理由因為元首生命被威脅而改變「國策」,
其實我同意這一點,共和國的總統沒辦法遵行職務,本來國家就應該由第二把手代理,
如果是美國,總統被人劫走,威脅美國人停止出兵伊拉克,要出兵攻打英國,難道就要同意他們的說話?
「反共」是當時中華民國的國策
就像今天美國「反恐」一樣
再說,我覺得當上了元首,
多多少少也有心理準備隨時為國犧牲,
因此說蔣介石當時決意要寧死不屈,
我覺得他完全是正確
儘管他是獨裁者
可是他也有著一侸基本國家元首(或獨裁國家元首)的專業精神
2)張學良根本不會殺蔣介石,出兵反而可以威脅張學良
如果國民黨出兵,張學良更沒可能殺蔣,
我們數數看,
張學良他手上就只有蔣介石和東北軍兩支籌碼,
殺了蔣介石就少一個籌碼
出兵威脅他兵臨城下
國民黨才更有條件拿回蔣介石
今天事後看來
其實當時的共產黨也快死了
只要再下點功夫就可以安天下
之後就可以專心抗日
就算不專心抗日
已經解決赤化危機
和明朝一樣,
明不是亡於清,而是亡於流寇
國民黨的大陸政權不是亡於外國入侵,而是亡於共產黨
當日如果出兵討伐張學良
之後再堅持剿共
我覺得對國民黨政府來說反而更好
蔣緯國去了台灣也說過,當日其實應該說兵
宋美齡為了他老公,怕他出事,
畢竟蔣介石是他一生的最大事業支柱,
為了老公的生命,
她決定用最最最保險的方法的令蔣介石平安---犧牲國家 犧牲黨
何應欽等人和蔣之間沒什麼私情
反而更果斷
亦更了解蔣介石的決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