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866|回覆: 1

[轉貼] 失落的海神----皇家海軍1921年計劃中的主力艦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9-5 01:29: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帖來自:http://craftsman.qq.topzj.com/thread-407650-1-1.html

失落的海神----皇家海軍1921年計劃中的主力艦
1918年,隨著各國代表簽下那一紙合約,曠日持久的“終戰之戰”終於落下了帷幕。對於大英帝國而言,他們毫無疑問地又一次取得了光榮的勝利。隨著公海艦隊化作斯卡帕灣的一抹彩虹,皇家海軍又一次維護了自己海上霸主的地位。然而,那一抹彩虹之後,卻又隱藏著新的危機。在“終戰之戰”中的偉大勝利並沒有能給英國人帶來多長時間的興奮。
1919年的巴黎和會後,美國總統威爾遜毫不猶豫地向國會提交了重新恢復已經中止數年的1916年造艦計劃,並且將這個計劃翻倍!這樣的計劃一旦完成,美國海軍將全面壓倒英國海軍成為世界頭號海軍強國。這個計劃對英國朝野造成了嚴重的衝擊,數百年來,絕對優勢的海權已經成為大英帝國的柱石,失去它對於英國是不可想像的,作為回應,英國不顧戰後疲敞的經濟和急待恢復的戰爭創傷,也啟動了一項龐大的造艦計劃。這個時候,窮兵黷武的曰本更是冒者政府破產的危險,強力擴充海軍。一時間,世界各大主要船廠響起比一戰前更為密集的鉚槍聲。
兩國都提出了相當宏大的海軍建設計劃。美國海軍的1916計劃幾乎是直指英國海上霸權,規劃中包括4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6艘列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和4艘南達科它級戰列艦。到了1921年,其中的4艘科羅拉多級和6艘列克均已在建造,裝備了8門45倍16寸炮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幾乎是專門為了對付伊麗莎白女王級而量身定做的,更不用說排水量超過45000噸的南達科它級了。東方的曰本也不甘人後,將他們早已提出的八八艦隊案付諸實施,新型戰列艦長門級,加賀級已經動工,後期將要建造的紀伊級(初代:紀伊,尾張,駿河,近江)戰列艦,兩艘天城級戰列巡洋艦也在施工中,更強大的13號方案也緊鑼密鼓的展開設計工作。加之曰本方面拒絕為英日同盟續約,日不落帝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被動狀況中。此時,英國在戰前舉全國之力打造的大艦隊中的主力艦大多早已落後於時代。
很明顯,另一個不是特別充滿敵意的威脅已經取代了當年德國海軍對大英帝國海上絕對優勢的挑戰。曰本,很明確的擺出了擴張的架子,但是目前來看矛頭主要指向美國。而宣傳航運自由並拒絕了巴黎和約及國際聯盟的美國確實成了英帝國的一塊心病,盡管他們之間還沒有當年那麼濃的火藥味。
為了與美日新建的巨艦抗衡,英國人也必須開始探索建造更大更強的戰艦的可行性。新型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都被囊括在這項研究中,其中戰列巡洋艦的設計方案代號從K到A進行倒序編制,而戰列艦的設計方案代號則是從L到Z。在兩種艦艇的研究過程中,工程師們用2、3分別代表雙聯裝炮塔和三聯裝炮塔。以下是一些比較早期的方案:
1、        K系列戰列巡洋艦方案                                                                                                                              
這個設計本質上脫胎於胡德級,所以在外觀上相差不大。該方案同樣面臨著母型艦水平防護不足的問題,對於這個級別的艦艇,它的水平防護不算合格。這個系列有一個主要特征,那就是它們是幾個方案中唯一的沒有艦尾游廊的方案。該系列包括K2和K3方案,他們的區別標在括號裡:
主尺度:850(885)*106*33(33.5)ft
排水量:53100(52000)噸
主機功率:144000馬力        
最大航速:30節
武備:主炮:18英寸雙聯裝主炮*4(三聯裝*3)
      副炮:6英寸單裝副炮*16
      高炮:1、4.7寸高炮*6
2、40毫米乒乓炮*4                                                                                魚雷具:2具24.5寸魚雷具                                                                                                                                                     
裝甲防護:主裝甲:12
          裝甲隔壁:11
          炮座:10/12
          炮塔正面/側面/頂部:15/12/8
          司令塔:10,12,15,8
          射擊指揮儀:6到4
          主甲板:1
          首樓甲板:1.23-1.5
          上甲板:7到7
          底部甲板:6(防護區)3到2(前部)6到3(後部)
重量分配情況:基本設備:1000
              武備:8770(8670)
              動力系統:5670
              燃料:1200
              裝甲:17310(16060)
              船體:18900(19150)
              設計冗余:250

         
2、        L系列戰列艦方案(數據中的括號裡內容是L3方案的)
這一系列的方案特點是超厚的裝甲防護,在後續的方案中根本沒有哪個可以和它相比,皇家海軍似乎對在日德蘭用慘重的損失換來的教訓記憶猶新,對航速的追求馬上變成了對防護的無限放大。該方案裝備18英寸45倍艦炮,同時還有18英寸的主裝甲帶,甚至甲板裝甲也達到了空前絕後的13-8.75寸。這使得這個方案規劃的艦艇可以對當時絕大多數炮彈免疫。
在布局上這個方案仍然比較傳統,事實上,直到I3才把主炮全部前置。此方案同樣有L2,L3兩個版本,它們的設計參數在1920年6月被提出。因為現在手上沒有文獻資料,所以關於兩個方案總有一點不全面的地方,特別是L3案有些數據仍然不全。
主尺度:850*106*31(30.5)
排水量:50750(49100)
航速:25(26)
武備:主炮:18寸雙聯裝主炮*4(18寸三聯裝主炮*3)
      副炮:16門6英寸單裝副炮(查不出是炮廓式還是炮塔式,可能為前者)
      高射火力:4門4.7寸高炮,4門4寸高炮
防護:
      主裝甲:18
      裝甲隔壁:15
      炮座:18
      炮塔:(正面/側面/頂部)18/12/9
      司令塔:----暫無資料
      上部甲板:(穹甲頂面)8.75(穹甲曲面)13
      下部甲板:(防護區)3.5(前部)5.5-8.75(後部)8.75
重量分配:基本設備:1000
          武備:8850(8000)
          動力系統:3350(3560)
          燃料:1200
          裝甲:17600(17000)
          艦體:18500(18100)
          設計冗余:250

L3方案的設計草圖,可見其整體思路布局仍有老式戰艦的孑遺,從艦體整體布置上看與之前的噓噓巡洋艦相似。同時可以有圖看出其副炮最可能部署在炮廓中而非炮塔
3、        I3戰列巡洋艦方案   
排水量:51750
主尺度:(最大長度:)282.13 271.45*32.94*(前部吃水)9.91(後部吃水)10.19/(米)
主機功率:18000
設計航速:32.5
最大燃料攜帶量:5000
設計燃料攜帶量:1200
載煤:60
武備:主炮:18’三聯*3
副炮:6’單裝*16
高射:4.7’高炮*5
機關炮:乒乓炮*4
魚雷:2座(口徑不詳,可能為24.5’)
防護系統:主裝甲:12
橫隔壁:(前)11(後)10
炮座:12
主炮:(正)15(側)12(頂)8
指揮塔:(側)12(頂)6(連接通道)8(測距儀塔)5&3
TDS:44.4/25.4/29(毫米—自此以下該方案數據皆為毫米單位)
上甲板:50.8
主甲板:(彈藥庫)177.8&203(機艙)102&127
主裝甲之前:177.8&127&102
主裝甲之後:152&177.8&1227&102
重量分配:船體結構:19540
          裝甲:14600
          武備:8670
          主機:6430
          燃料:1200
          普通物資:1000
          設計冗余:260
          合計:51750
           

                                                                                                   
4、        H3戰列巡洋艦方案      
H3方案包括abc三個子方案,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都只有兩座18英寸三聯裝主炮塔 ,它們的主要區別就在炮塔的布置方式上,三個方案都采用了全部主炮前置的設計方法,但是a方案為兩座主炮成背負式前置於艦橋之前,而後兩個方案都采取了在前艦橋前後分別布置的想法。其中b方案的特點就是把前主炮群加高以應對大西洋惡劣海況造成的嚴重艦艏上浪現像。防護方面,三個方案平分秋色,只有a方案的TDS做得比另外兩個略厚。三個方案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方艉的設計,這有效的提升了艦艇的高速航行能力,同時集中前置的主炮布置方式也使得主防護區大大縮短,有效地提高了重點防護部位的裝甲厚度,同時使得副炮火力的布置更為方便並且把其受主炮炮口暴風影響的可能降到了最低。   
H系列方案的基本設計參數如下:
A方案
主尺度:
排水量:44500
垂線間長:251.63
最大長度:262.30
最大寬度:32.03
前部吃水:9.91
後部吃水:10.19                                                                   動力系統:
主機功率:180000
設計航速:33.5
最大燃料攜帶量:(重油)5000
設計燃料攜帶量:1200
儲煤:60
武備:
主炮:三聯裝18寸主炮兩座
副炮:16門6寸副炮
高炮:5門單裝4.7寸高炮
機關炮:4座乒乓炮
魚雷具:2
垂直防護:
主裝甲帶:彈庫:356
            機艙:305
橫隔壁:前部:305
          後部:254
炮座:356
主炮塔:正面:457
          側面:356
頂部:203
     指揮塔:側面:305
             頂部:152
             連接通道:203
             測距儀塔:127&76.8
     TDS:44.4&25.4&19
   水平防護:
   強力甲板:25.4
     上甲板:50.8
     主裝甲(水平):彈庫:228.6&203
                     機艙:102&127
     主裝甲之前:152&177.8&102&127
     主裝甲之後:152&177.8&102&127
   重量分配:
     船體:16250
     裝甲:13250
     武備:6150
     主機:6430
     燃料:1200
     普通物資:1000
     設計冗余:220
     總計:44500

   
  B方案
主尺度:
排水量:45000
垂線間長:251.63
最大長度:262.30
最大寬度:32.33
前部吃水:9.91
後部吃水:10.19                                                                   動力系統:
主機功率:180000
設計航速:33.25
最大燃料攜帶量:(重油)5000
設計燃料攜帶量:1200
儲煤:60
武備:
主炮:三聯裝18寸主炮兩座
副炮:16門6寸副炮
高炮:5門單裝4.7寸高炮
機關炮:4座乒乓炮
魚雷具:2
垂直防護:
主裝甲帶:彈庫:356
            機艙:305
橫隔壁:前部:305
          後部:254
炮座:356
主炮塔:正面:457
          側面:356
頂部:203
     指揮塔:側面:305
             頂部:152
             連接通道:203
             測距儀塔:127&76.8
     TDS:38&25.4&19
   水平防護:
   強力甲板:25.4
     上甲板:50.8
     主裝甲(水平):彈庫:228.6&203
                     機艙:102&127
     主裝甲之前:152&177.8&102&127
     主裝甲之後:152&177.8&102&127
   重量分配:
     船體:16400
     裝甲:13600
     武備:6150
     主機:6430
     燃料:1200
     普通物資:1000
     設計冗余:220
     總計:45000

  C方案
主尺度:
排水量:43750
垂線間長:251.63
最大長度:262.30
最大寬度:31.7
前部吃水:9.91
後部吃水:10.19                                                                   動力系統:
主機功率:180000
設計航速:33.75
最大燃料攜帶量:(重油)5000
設計燃料攜帶量:1200
儲煤:60
武備:
主炮:三聯裝18寸主炮兩座
副炮:16門6寸副炮
高炮:5門單裝4.7寸高炮
機關炮:4座乒乓炮
魚雷具:2
垂直防護:
主裝甲帶:彈庫:356
            機艙:305
橫隔壁:前部:305
          後部:254
炮座:356
主炮塔:正面:457
          側面:356
頂部:203
     指揮塔:側面:305
             頂部:152
             連接通道:203
             測距儀塔:127&76.8
     TDS:38&25.4&19
   水平防護:
   強力甲板:25.4
     上甲板:50.8
     主裝甲(水平):彈庫:228.6&203
                     機艙:102&127
     主裝甲之前:152&177.8&102&127
     主裝甲之後:152&177.8&102&127
   重量分配:
     船體:15950
     裝甲:12800
     武備:6150
     主機:6430
     燃料:1200
     普通物資:1000
     設計冗余:220
     總計:43750

                                                  
。  
初期的戰列巡洋艦方案K2、K3、I3和H3,以及戰列艦方案L2、L3、M2和M3,在1920年十月和十二月之間完成.這些都是裝備18寸主炮的巨艦,但是都太過巨大以至於幾乎不可能建成並有效使用。
到了1920年12月17日,艦艇建造局局長(DNC)同意把艦艇的火力適當削弱,降為16寸火炮。G3方案的草案被最終接受。這個48,000噸,裝備3座三聯裝16寸主炮的戰列巡洋艦方案最終被全面的發展為一型強大的戰艦。                                                                                   4艘該級艦被囊括在了1921年計劃中。於1921年正式訂購,這4艘G3型戰列巡洋艦最可能被依次命名為 無敵、不撓、不屈、不倦(英國最初的幾艘戰列巡洋艦的名字)。盡管另外一組名字:聖喬治,聖帕德裡克,聖安德魯和聖戴維斯也被推測為G3的艦名,但是它們更可能是在G3之後的裝備3座三聯裝18寸火炮,排水量48,500噸的N3型戰列艦的名字
G3方案新穎的全部主炮前置設計使得他有了一個在艦尾方向40度的射擊死角,但是三聯裝主炮是第一次在英國主力艦上應用,並有效的減少了防護區的長度,這同時使得船體全長得以減短,讓軍艦在港維護和停泊更為方便。6英寸副炮被裝載在雙聯裝炮塔中,集中布置在艦體後部。同時該艦還擁有著強大的高射炮組。一個高達大的塔式上層建築矗立在艦體中部靠前的位置上,這種上層建築在之後的戰列艦上都找的到,同時由於上層建築中置,該艦的吃水得以減小。方艉的采用有效提高了他的高速航行能力防護系統遵循“All or Nothing”概念傾斜的12-14寸裝甲帶覆蓋了腫部關鍵部位,只有甲板裝甲從艦首延伸到了艦尾,其他非重點部位或無防護,或著就是用防護板代替了裝甲板。它的水平防護十分出色,擁有在當時所有主力艦中最強大的防護。在水下防護方面,艦體側面增加了一個試驗性的防雷突出部(TDS),裡面放置大量鋼管並有液艙以緩衝水下爆炸帶來的衝擊。這個設計遠遠強於胡德,已經達到了當時戰列艦的水平。它們被作為戰列巡洋艦僅僅是因為他們的32節高速,抑或是因為N3型戰列艦方案擁有比它們更好的防護。G3稱的上是英國設計的最為強大的戰艦,他們是真正的新型高速戰列艦,遠遠超過了之前壓倒了聲望級的胡德級。

盡管這些艦艇的建造價格幾乎是天文數字,火炮、炮塔、裝甲卻有條不紊的訂購著,4個船廠各接到了建造一艘船體的訂單。正當G3級艦的建造將要開始時,工程在1921年11月18日突然中止。
事實上,在G3新穎的整體設計之後,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他的火炮是一個並不成功的試驗品,使用Mark1身管的16寸45倍MK1主炮發射的是929公斤的輕穿甲彈,與美國16寸艦炮的重彈乃至1.2噸級的超重彈相比威力顯得不足。一下是該炮與之前的15寸MK1及美國海軍MK6、MK7型16寸主炮的對比:
15"/42 (38.1 cm) Mark I 裝備 伊麗莎白王、君權、聲望、胡德?
穿甲彈重879公斤(本數據為二戰時期值,一戰參數暫不貼出)

距離(m) 垂直穿深(mm) 水平穿深(mm)
-----0 ---------687
--9144 ---------422 ----------32
-13716 ---------353 ----------50
-18288 ---------297 ----------72
-22860 ---------259 ---------121
-27432 ---------229 ---------145

British 16"/45 (40.6 cm) Mark I 裝備納爾遜 (原定裝備G3)穿甲彈重929公斤
距離(m) 垂直穿深(mm) 水平穿深(mm)  
--13716 --------366 ----------50
--18288 --------310 ----------72
--22860 --------261 ----------99
--27432 --------224 ---------130
--32004 --------193 ---------165


16"/45 (40.6 cm) Mark 6,裝備北卡羅萊那,南達科他,穿甲彈重1225公斤  

距離(m) 垂直穿深(mm) 水平穿深(mm) 著彈速度(mps) 著彈角  
-------0 -----------755 -------------0 ------------701 ------0  
----4572 -----------676 ------------19 ------------637 ------3  
----9144 -----------597 ------------28 ------------579 ----6.8  
---13716 -----------520 ------------77 ------------529 ---11.7  
---18288 -----------448 -----------109 ------------489 ---17.9  
---22860 -----------382 -----------146 ------------463 ---25.4  
---27432 -----------324 -----------194 ------------454 ---34.1  
---32004 -----------266 -----------268 ------------488 ---45.2

16"/50 (40.6 cm) Mark 7,裝備依阿華,穿甲彈重1225公斤  

距離(m) 垂直穿深(mm) 水平穿深(mm) 著彈速度(mps) 著彈角  
-------0 -----------829 -------------0 ------------762 ------0  
----4572 -----------747 ------------17 ------------695 ----2.5  
----9144 -----------664 ------------43 ------------632 ----5.7  
---13716 -----------585 ------------71 ------------577 ----8.9  
---18288 -----------509 ------------99 ------------530 ---14.9  
---22860 -----------441 -----------131 ------------497 ---21.1  
---27432 -----------380 -----------169 ------------478 ---28.25  
---32004 -----------329 -----------215 ------------474 ---36.0  
---36576 -----------280 -----------286 ------------490 ---45.47  
---38720 -----------241 -----------357 ------------514 ---53.25

可以看出,英式MK1型16寸主炮跟美國級別火炮相比威力有不小差距,而跟老式的MK1型381MM炮相比性能提升並不多,所以之後皇家海軍沒有再使用這種火炮。

     G3基本數據:
     長/寬/吃水(米) 261.9/32.5/9。9
     排水量 標准/滿載(噸) 48300/52500
     動力(HP)/航速(節)/航程 165000/32/不明
動力裝置:20台巴威鍋爐(9個鍋爐房)布朗柯蒂斯蒸汽渦輪機
     裝甲 舷側/水平甲板/炮塔正面(毫米) 14”/9”-4.5”/14”
     武裝 :主炮: 16"/45  3X三聯裝炮塔
              副炮:6"/50  8X雙聯裝炮塔
             高射: 4.7"/40  6X單裝高炮
                   4座10管乒乓炮
   主機:20台亞羅式水管鍋爐+布朗-柯蒂斯蒸汽輪機(數量不明)
   推進方式:四軸推進
   載油量:最大5000噸
   定員:1716(設計)
以下是某軍事愛好者制作的G3模型,這樣可以更直觀的看出該艦的艦姿



至於和G3對應的戰列艦方案N3,則是一個典型的重炮厚甲型的戰列艦設計


在日德蘭海戰中損失慘重的大英帝國認為15"炮的威力不足。在海戰中德國的戰列艦被命中多彈,無法對其造成致命的打擊,同時已方的戰艦的防護有重大問題導致重大損失,同時日美已經全面使用16'火炮。雖還保有最強大的艦隊,QE也是最新銳的戰艦可為了保證第一海上國家的地位。英國開始了新型戰艦的設計,根據大英帝國的傳統要保證在火力上的優勢面對日美的16'炮,英國開發出了18'/45 M2型火炮。如此巨炮以及相應的防護力,采用全方位防護的話對20年代技術來講造出的戰艦就算是大英帝國也無法維持相當的數量,英國的設計師就使用All-or-Nothing Armor Scheme方式設計新型戰艦
尺寸 長250m、幅32.3m、吃水9.8m
排水量 標准/滿載(噸) 48500/56000
動力(HP)/航速(節)/航程 80000/23/不明
裝甲 舷側/水平甲板(毫米) 381/203
武裝 45.7cm/45三連裝炮3座  
15.2cm/50連裝炮8座
12cm/40單裝高射炮6門
10.2cm/45單裝高射炮20門
62.2cm固定式發射管2門
搭載機 水上偵察機3架
同級艦 聖安德魯號(HMS St. Andrew)
聖戴維號(HMS St. David)
聖喬治號(HMS St. George)
聖帕特裡克號(HMS St. Patrick) (此段摘抄選編自原戰列艦吧)

不久後,華盛頓會議召開。美國,曰本,英國都不想愚蠢的把國庫裡的資金拿來無謂的投入新一輪軍備競賽,況且新造艦艇會很快讓他們手中大量剩余的主力艦在一夜之間過時。

“第二條
  簽約各國可以根據本條約第二章第一部分規定的內容保持各自現有的主力艦。本條約開始生效後,未規定予以保留的簽約各國的主力艦,無論是否建成,均需按本條約第二章第二部分的規定予以廢棄。
  作為第二章第一部分的補充規定,美國可以建成並保留兩艘目前正在建造當中的西弗吉尼亞級戰列艦。這兩艘軍艦完工後,北達科它號和特拉華號戰列艦需按本條約第二章第二部分的規定予以廢棄。
  根據本條約第二章第三部分的規定,大英帝國可以新建兩艘排水量不超過35000噸(35560 公噸)的主力艦。在此二艦建成後,雷神號、喬治五世號、阿賈克斯號、百夫長號戰列艦需按本條約第二章第二部分的規定,予以廢棄。
  第三條
  按照第二條的規定,簽約各國需放棄各自的主力艦建造計劃,不能建造或獲得新的主力艦,第二條中特別規定的,在總噸位水平內替換原有軍艦的情況除外。
  按照第二章第三部分被替換掉的主力艦,需按第二章第二部分之規定方法予以廢棄。

於是3國連帶意大利和法國都同意取消新的造艦計劃。G3計劃在1922年被正式終止。但是另外幾大強權同意英國建造裝備16寸主炮的主力艦,作為對曰本完成陸奧號和美國完成3艘科羅拉多級的補償。於是兩艘35,000噸的新戰列艦得以開工。
至於N3方案,則因為嚴重超出了條約規定而也被廢棄。
至此,1921計劃似乎畫上了一個句號,但是,這之後還有兩個鮮為人知的方案:
O3方案,裝備16寸45倍MK1也即G3主炮的條約型戰列艦。而在皇家海軍新式的15寸50倍艦炮研發的同時,新的戰列巡洋艦方案F---包括F2,F3兩個方案,也被提出。這是一型裝備15寸50倍主炮,航速達30節的戰列巡洋艦,由於主炮口徑減小,其航速較高而且在防護系統的結構和重量上和O方案相差無幾。
最終,只有O3方案迎來了實現的那一天,皇家海軍宏大的1921計劃,卻以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收尾,日不落帝國也已是殘陽如血。

(以下是轉自百度的NELSON級簡介,時間不足,請各位多多包涵,以後有時間還是要豐富的)
   設計與建造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曾計劃建造N3型戰列艦,因《華盛頓海軍條約》夭折。根據條約最後妥協的結果,曰本、美國可以保留完成條約規定的未完工的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曰本的長門級戰列艦、美國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英國則能夠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建造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而不受條約中10年內不得建造戰列艦的規定的約束。根據這一協議,英國海軍1922年11月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開始建造納爾遜級戰列艦。
  納爾遜級戰列艦不再采用以往英國戰列艦常用的艏樓船型,改用平甲板船型。根據日德蘭海戰的經驗教訓著重提升裝甲防護水平,首次采用傾斜布置水線裝甲帶,是當時舷側水線裝甲最厚的戰艦,並且強化了水平防護裝甲,增加水密隔艙等間接防御設施。

納爾遜號戰列艦/HMS Nelson
受條約規定35000噸的限制,納爾遜級采用3座三聯裝主炮炮塔全部在艦橋之前,而動力機艙、副炮炮塔集中配置在艦體後部這種非常規的布局,基本設計思想基本與N3和G3計劃相同,都是盡量使需要裝甲防護的部位集中。3座主炮炮塔聚集在一起,中間炮塔安裝在高出其前後炮塔的位置上,呈金字塔狀排列,為了配平重量艦橋位於艦體舯部靠後的位置。如此設計的目的是將有限的裝甲重量最大限度集中在重點部位,需要重裝甲保護要害部位的範圍被縮小到最小的區域,可以達到更好的防護效果。但是這樣的設計造成主炮射界受限制和艦船後部存在死角的缺陷。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犧牲動力性能,最高航速比較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有所降低。其艦橋設計與過去戰艦低矮狹小的艦橋不同,為遠距離炮戰觀測的需要,設計成將觀測設施與艦橋融合的塔狀艦橋。納爾遜級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並首次應用炮塔化的高平兩用副炮。由於主炮在服役前沒有經過足夠的測試,使用“高初速輕型彈”的主炮以及三聯裝主炮塔的性能並不理想,主炮威力提高相當有限,火炮身管壽命、射擊精度還不如原來的15英寸口徑炮,炮塔可靠性也出現了不少問題。

羅德尼號戰列艦/HMS Rodney

  納爾遜級戰列艦同級艦兩艘:納爾遜號(HMS Nelson)、羅德尼號(HMS Rodney)。
  納爾遜號1925年9月3日下水,1927年9月10日完工。納爾遜號以特拉法爾加海戰的英雄,英國海軍上將霍雷肖•納爾遜(1758-1805)命名。
  羅德尼號1925年11月7日下水,1927年11月10日完工。羅德尼號以英國海軍上將喬治•布裡奇斯•羅德尼(1719-1792)命名。
服役歷程
  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於1927年完工服役,與曰本的兩艘長門級戰列艦、美國的三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等7艘擁有最大口徑火炮的戰列艦,被各國海軍界人士稱為“big seven”。
  

 納爾遜級在服役後經過了數次規模不大的改裝,主要是增強防空火力。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由於航速的限制難以與新式軍艦協同行動,該級艦大多是執行護航和為登陸行動提供火力支援的任務。在1941年,羅德尼號參加了圍殲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的海戰,並與英王喬治五世號戰列艦一同將這艘德國新銳的超級戰列艦摧毀。1943年9月29日在納爾遜號上意大利的代表簽署了投降的協定。1944年納爾遜號、羅德尼號參加了諾曼底登陸戰役。1945年納爾遜號開赴印度洋參加針對曰本的作戰行動,納爾遜號見證了日軍在印度尼西亞群島的投降行動。
  戰爭結束後,1946年-1948年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先後退役解體。

性能數據
  

 排水量:標准排水量33950噸,滿載排水量38000噸
  尺度:全長216.5米,水線長212米;全寬32米;最大吃水10米
  動力:8台鍋爐,2台蒸汽輪機,主機功率45000馬力;最大航速:23.5節;續航力:7000海裡/16節,5500海裡/23節
  武備:9門三聯裝16英寸/45倍口徑主炮;6座雙聯裝6英寸/50倍口徑副炮;6門4.7英寸口徑炮;8門40毫米炮(1938年加裝16門40毫米高炮,戰爭期間加裝60門20毫米高炮);620毫米魚雷發射管.
  裝甲:主裝甲帶13-14英寸;橫向裝甲(前部)8-12英寸, (後部)10-4英寸;裝甲甲板(動力艙)3英寸,(彈藥庫)6英寸;炮塔(正面)16英寸,(頂部)7英寸,炮座15-12英寸;指揮塔13英寸。
  艦員:1314-1640人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87
銀兩820

1306

主題

16212

回帖

9769

積分

爵位一等毅勇侯
榮銜正一品太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9-5 02:2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西方人把一次大戰都當成最後決戰,因此覺得已經沒必要再煩惱軍事的問題吧

而且德國真的被打得永不超生,英法在反德立場一致,其實真的沒什麼要再煩惱,除非英法要統一世界吧XDDD

不過很明顯沒人想再打仗了,那就裁軍吧
「正是因為不斷的重複相遇和別離,人才會成長!」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1-21 23:13 , Processed in 0.01746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