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411|回覆: 0

[轉貼] 匈奴族源漫議 作者:何光岳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0
聖眷263
銀兩19483

478

主題

6922

回帖

6380

積分

爵位一等靖寧公
榮銜從一品少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0-2-25 17:52: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匈奴爲夏桀之子淳維之後,《史記》已有明確記載。秦漢時,興起於內蒙古,後來逐漸併吞樓煩、林胡、白羊、丁令及烏孫、大月氏、西域等國,形成強大的國家,後分裂成南、北匈奴。不久,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被漢朝所敗,其中一支向西遷,成爲西匈奴,橫掃中亞、里海、黑海、東歐直至中歐法蘭克,大敗日爾曼各族及歐洲各國盟軍,稱雄於歐洲,震撼了白種人的集團,最後建國於匈牙利。而南匈奴大多內遷華北地區,在晉代以後,分別建立了噠、前趙、夏、北涼、北周等割據國家,後來一部分噠人融入了西突厥、回紇等族,其餘的則融入漢族。留居於大漠南北的匈奴人,則分別被鮮卑、鐵勒、突厥等民族所融合。到唐以後,匈奴人已不見於中國境內,也消失于亞洲大地。  

匈奴的來源  
  匈奴最早見於周代的《逸周書·王會解》。此書記載:北方有“匈戎狡犬,狡犬者,巨身,四尺果。皆北向”。孫詒讓雲:《稽瑞》雲:“豹犬口巨。”注引作“匈奴獻豹犬”。《補》引《稽瑞》作“匈奴獻豹犬,豹犬,巨口,赤身四足”。今考《白帖》九十八引《瑞應》亦作“匈奴獻豹犬,錐(鉅字之訛)口,赤身四尺”。孫晁雲:“匈奴者,北戎也。”王應麟雲:《伊尹朝獻·商書》:“正北匈奴。”晉灼曰:“堯時曰葷粥,周曰獫狁,秦曰匈奴。”《通典》雲:“《山海經》已有匈奴。”《爾雅疏》:“五狄,三曰匈奴。”《說文》:“狡,少狗也。匈奴有狡犬,巨口而黑身。”陳逢祿雲:顔注《急就篇》:“狡犬,匈奴中大犬也。巨口而赤身。”何秋濤雲:“葷粥、獫狁、匈奴三名並一聲之轉。今按《伊尹四方令》,匈奴在商初就建國。又《山海經》已有匈奴,則夏以前匈奴久著於北方矣。或古有匈奴部落,淳維奔其國,因爲君長,若箕子之於朝鮮,未可知也。”  
  可見匈奴早在三千餘年前就存在於北方,而夏桀之子淳維因國滅而逃於匈奴部落裏,被推爲君長。這是很有可能的,因爲夏朝王子的文化素質與文明程度都遠比北方遊牧民族要高多了。自古以來,許多落後的部落,往往推選自文明發達地方來的貴族、王子和要人爲君長,這種事例比比皆是。  
  《王會解》又載:“正北空同、大夏、莎車、姑他、旦略、貌胡、戎翟、匈奴、樓煩、月氏、犁、其龍、東胡。請令以橐駝、白玉、野馬、、、良弓爲獻。”這些邊遠民族和部落,早已于商初便向商湯朝貢,成爲商之屬部和屬國。而匈奴成爲北狄之一族,使用狡犬,與狄人相同,爲戎人的一個分支,所以又叫匈戎。

匈奴的所在地,《山海經·大荒東經》載:“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凶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誇父,不得複上。”即黃帝與蚩尤大戰之地,應在今河北之涿鹿,郝懿行箋疏:“按《史記·五帝紀·索隱》引皇甫謐雲:‘黃帝使應龍殺蚩尤于凶黎之穀。’即此黎古字通。”袁珂校注:“要以冀州之野即涿鹿之阿爲近正。”指出凶之穀即在涿鹿之阿,是非常正確的。凶之穀,當在懷來縣南狼窩和梨園寺一帶。蚩尤曾任三苗、九黎的部落聯盟之君。  
  《史記·匈奴列傳》雲:“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駝、驢、、、、。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毋文書,以言語爲約束。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爲食。士力能彎弓,盡爲甲騎。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爲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禮義。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餘。貴壯健,賤老弱。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諱,而無姓字。”淳維,《集解》引《漢書音義》曰:“匈奴始祖名。”《索隱》引張晏曰:“淳維以殷時奔北邊。”又樂彥《括地譜》雲:“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衆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中國謂之匈奴。其言夏後苗裔,或當然也。”故應劭《風俗通》曰:“殷時曰獯粥,改曰匈奴。”又晉灼雲:“堯時曰葷粥,周曰獫狁,秦曰匈奴。”韋昭雲:“漢曰匈奴,葷粥其別名。”則淳維是其始祖,蓋與獯粥是一也。

史記》與古代各家注釋,皆以匈奴爲夏桀之子淳維或獯粥之後,並無異議。呂思勉也說:“匈奴爲夏桀之後,說非無據……匈奴爲夏後氏之後之可信,理正同此。”(呂思勉《蒿廬論學叢稿》)  
  但林幹的《匈奴史》、《匈奴通史》和《古代民族史新論》及馬長壽的《北狄與匈奴》等均未作解答,也未解釋匈奴的名義。只是林幹說匈奴:“其族源應包括葷粥、鬼方、獫狁、‘戎’、‘狄’、‘胡’在內的所有原先活動於大漠南北的各族。很難說匈奴的族源來自單一的氏族或部落。不過在匈奴形成的過程中,被稱爲‘匈奴’那一部分遂以它本部的名稱總括和代表整個部族。”(林幹《匈奴通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這是很符合情理的論斷。林幹又對匈奴族源族屬的研究作一個歸納:關於匈奴的族源族屬問題,是國內外學者聚訟紛紜而迄今仍未獲得解決的問題。在族源方面,就國內來說,王國維的《鬼方昆夷獫狁考》是一篇影響較大的文章。文中認爲商、周間的鬼方、混夷、獯鬻,宗周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後的胡,都是與匈奴同種,實爲一族。梁啓超的《史記匈奴傳戎狄名義考》及《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亦認爲“古代所謂獯鬻、獫狁、鬼方、昆夷、犬戎,皆同族異名”。其後孟世傑的《戎狄蠻夷考》、方壯猷的《匈奴語言考》、胡君泊的《匈奴源流考》、鄭瑞仁的《匈奴名號考略》、馮家升的《匈奴民族及其文化》、佟柱臣的《匈奴西遷與歐洲民族之移動》、鄭師許的《匈奴先世鬼方獫狁與殷周之交涉》,都附和這種說法。紀庸《漢代對匈奴的防禦戰爭》,亦主此說。歐陽熙《匈奴社會的發展》則反對此說,但沒有提出一定的主張。惟蒙文通的《犬戎東侵考》、《古代民族遷徙考》及《周秦少數民族研究》,則頗有異論,以爲鬼方、畎夷、葷粥、獫狁並非匈奴;而義渠與匈奴始爲同族。黃文弼的《古代匈奴民族之研究》,亦以鬼方、葷粥、混夷、獫狁都是古代的羌族,與匈奴不同;林胡、樓煩、義渠才是匈奴族之建國於內地的族類。何震亞的《匈奴與匈牙利》又別主一說,以爲匈奴即夏族,曾於西元前6世紀在今河北正定縣附近建立鮮虞國,後改爲中山國,西元前295年中山國被趙所滅,其族乃退居於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及寧夏回族自治區一帶;至冒頓單于立,其勢力始大雲。所謂匈奴即夏族,實即《史記·匈奴列傳》“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之說的重復。金元憲的《北匈奴西遷考》認爲“匈奴爲夏後氏之苗裔”之說頗可信。而方壯猷、胡君泊則認爲不可信。此外,尚有人認爲匈奴族並非東方土著,乃西來種族,如岑仲勉的《伊蘭之胡與匈奴之胡》及孫次舟《匈奴出現中國邊塞的時代》,都是傾向於這種說法。岑、孫之說至今已爲中外學者所否定。  
  黃文弼說:按太史公以葷粥、獫狁與匈奴爲一族後,樂彥、應劭、韋昭諸人皆從其說;《孟子·梁惠王》趙岐注、《詩·采薇》、《毛傳》鄭玄箋、《呂覽·審爲》高誘注,且以葷粥、獫狁爲北狄,即匈奴。如是,則匈奴與中原交涉甚早,且出於古帝王之後裔。呂思勉謂:匈奴則初在今河北、山西之腹部,後乃退居今綏遠(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盟、包頭市、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盟)境內是也。匈奴與獫狁、獯粥爲同音異譯,諸家皆言之。《詩·采薇》毛傳曰:“獫狁,北狄也。”箋曰:“北狄,今匈奴也。”《孟子·梁惠王》下趙注曰:“獯粥,北狄強者,今匈奴也。”《呂覽·審爲》高注曰:“狄人獫狁,今之匈奴也。”又《漢書·韋賢傳》載王舜、劉歆上議曰:“臣聞周室既衰,四夷並侵,獫狁最強,於今匈奴是也。”異口同辭,必非無據矣。

其實,匈奴就是匈奴,並非獯粥、獫狁、鬼方,這三個族乃出於羌人,而獯粥也爲夏後,與匈奴爲親。而義渠、戎、狄乃林胡,樓煩、混夷皆爲北方部落,不可一概混合,只是匈奴在秦以前僅是一個小部落。夏桀之子淳維逃入北方,即今凶之穀,在今河北涿鹿縣。《史記·匈奴列傳》說燕、趙、秦:“而三國邊於匈奴。其後趙將李牧時,匈奴不敢入趙邊。”又《李牧傳》雲:“常居代、雁門備匈奴。”這時涿鹿已爲趙之代郡所轄,則匈奴早已由涿鹿北遷至內蒙古之烏蘭察布盟及錫林郭勒盟一帶。又《刺客列傳》載:鞠武謂燕太子丹,願“疾遣樊將軍入匈奴以滅口”。戰國末期,匈奴始終在燕、趙、秦三國的北鄰,常給三國構成威脅。

匈奴的名稱和族屬  
  匈奴因居於凶之穀而得名,而匈奴即匈戎。匈之意,顧炎武《說文解字》雲:“匈,膺也,象形,或從月者,但作,今別作胸。而匈字但用爲匈奴字非是。獯音近匈,鬻音近奴,夷語無常字。匈奴蓋即獯鬻。”其意以匈即胸。而《逸周書·王會解》載:“正西昆侖、狗國、鬼親、枳已、耳、貫胸、雕題、離丘、漆齒,請令以丹青、白旄、紕、江曆、龍角、神龜爲獻。”貫胸,穿胸也。《山海經·海外南經》:“貫匈國在其東,其爲人匈有竅,一曰在國東。”《易林》雲:“穿胸狗邦,僵離旁脊。”《淮南子·墜形訓》有穿胸民。高誘注:“穿胸,胸前穿孔達背。”《博物志》:“穿胸人去會稽萬五千里。”黃懷信等《逸周書彙校集注》雲:“穿胸者亦不過雕鏤其胸以爲飾,非真胸背穿透也。沈期《泣海詩》雲:‘嘗聞交趾郡南與貫胸連’,似貫胸在交趾南矣。”據此,貫胸國在今越南之南,即越南南部一帶,似與匈奴無關。又《海外南經》雲:“結匈國在其西南,其爲人結匈。南山在其東南,自此山來,蟲爲蛇,蛇號爲魚。”而喻權中以周代葛國(在寧陵)即結匈國。這未免牽強附會,毫無證據可言。  
  按匈字,《說文解字》雲:匈,膺也。從勹,凶聲。、匈或從肉。桂馥《說文通訓定聲》雲:《玉篇》:匈匈,沸撓聲。《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曹人懼。,聲也。《釋名》胸,猶也。氣所沖也。與胸同義。《管子·任法》:匈以聽其上。注:匈,恐懼貌。《漢書·高帝紀》:天下匈匈。注:匈匈,喧擾之意。又《東方朔傳》:君子不爲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注:匈匈,議之意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匈,假借爲。又假借爲。  
  商卜辭字,作、。卜辭“庚寅卜貞,,費其,亡。”“庚寅蔔,亡。四月。”魯實先認爲所從凶,即《說文》訓惡之凶。所從之,乃像二人相鬥之形,猶鬥。也像二人相向搏擊之形也。從,以像二人相鬥者,正所以示擾恐之義。隸定爲,其爲之古文無疑。則像二人摔跤之狀,摔跤爲草原牧民的體育運動,今蒙古族的摔跤運動,聞名於世,乃起源於匈奴。可見匈奴原系善於摔跤而得名。在摔跤中氣勢洶洶,互相吆喝擾嚷以助威,故衍生爲匈匈,即洶洶。與凶、同音義。如古羅馬貴族常使奴隸互相格鬥以爲樂,而古匈奴貴族也有使奴隸互相摔跤以爲樂者,這可能系匈奴名稱之由來。  
  而伯希和說:“據說這個匈奴名稱古讀若 kung-nu,應該是含有‘犬’的意義的一種別號,應該是從吐魯番一帶古印度歐羅巴語而經世人時常名曰吐火羅語中假借而來的。因爲在這類語言裏面, ku 一字的從格 kun 一即訓爲‘犬’。”(伯希和《庫蠻》,載《亞洲報》1920年上冊)猛犬有凶犬之號,這或可作爲匈奴的衍義,北狄也以狩獵犬、牧羊犬爲時刻不可離之物,匈奴爲北狄之一支,以犬爲尊也是自然之事。故匈奴乃爲善於搏鬥(摔跤)的勇士之意。

在族屬方面,外國學者本來就有匈奴屬於蒙古族、突厥族、芬族或斯拉夫族四種說法。我國學者如方壯猷、黃文弼、佟柱臣諸人均主蒙古族說,馮家升、岑仲勉二人主突厥說,鄭師許則主斯拉夫族說。關於這個問題,學者間除了應用中外文獻資料外,有的還兼采比較語言學的方法。在目前的西方學者中,認爲匈奴屬於芬族或斯拉夫族的論調已很少聽見,惟主張匈奴是突厥族之說仍占多數,前蘇聯學者 A·N 伯恩施坦就是主突厥族說的。東方學者則大多主蒙古族說,如日本的白烏庫吉在1900年原主突厥族說,過了二十三年改主“匈奴是以蒙古種爲基幹”之說。蒙古的策·道爾吉蘇榮和納·業喜劄木蘇,都是主蒙古說的。匈奴存在於突厥、蒙古之前很久,把匈奴強行去套其後的突厥族和蒙古族,這都是步西方學者的謬誤方式。中國古籍已明確稱匈奴爲北狄的一支,是非常正確的,它與芬族同出於夏之後,與突厥也同出於北狄的一支。而蒙古族屬於東胡,最早居於黑龍江中游,與匈奴毫無關係。

本文轉自:http://tieba.baidu.com/f?kz=135478077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1-27 11:12 , Processed in 0.01409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