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707|回覆: 0

[轉貼] 黑皮膚的猶太人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0
聖眷183
銀兩4539

1346

主題

14129

回帖

9638

積分

爵位一等子
榮銜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清·大治二年十一月一日(冬)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關二哥按:1947年的今天,聯合國通過「巴勒斯坦分割計劃」,容許猶太人建立「以色列國」,中東地區從此陷入紛爭與不穩的局面。難得在網上找了一篇關於猶太歷史的文章,讓大家重溫一下這段不為人知的歷史吧。


黑皮膚的猶太人
2010年08月25日 來源: 新華國際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8/25/c_12484406.htm


埃塞俄比亞來的猶太移民

  來到以色列的猶太移民,首先需要參加移民學習班,學習希伯來語,了解以色列的基本社會情況。記得一九九一年,我在耶路撒冷參觀過一個這樣的學習班,班上六十多人大多來自剛解體的蘇聯。同時,我發現,在這些白皮膚的猶太人之中,還混雜著五六個膚色很黑的人。難道他們也是猶太人嗎?我心中立刻產生這樣一個疑問。

  參觀結束後,學習班的教師告訴我,那幾個黑膚色的人確實也是猶太人。猶太人中還有黑人,我還是第一次聽說。

  人們對猶太人一般分為三種,即阿什肯納茲人、塞法爾迪人和東方猶太人。猶太人本來是一個統一的民族,聚居在巴勒斯坦地區。從公元前8世紀開始,由于一場場戰亂,他們開始向鄰近的西亞、北非、歐洲各地流散。猶太人流散到歐洲後,各地不斷發生迫害和驅趕他們的浪潮。到15世紀末,這一浪潮達到高峰,西班牙和葡萄牙將猶太人全部驅逐出境。遭驅逐的猶太人大多流亡到地中海沿岸其他國家,被稱為塞法爾迪人。現在,巴爾幹半島、亞平寧半島、北非各地的猶太人,大多是他們的後裔。而在那次大驅逐之後仍留居在歐洲中部和東部地區的猶太人,則被稱為阿什肯納茲人。現在,南歐以外的歐洲、美洲、澳大利亞和南非的猶太人,大多是他們的後裔。而長期居住在西亞和非洲地區的猶太人,則統稱東方猶太人。有時,東方猶太人也被稱為塞法爾迪人。目前,全世界大約有猶太人1500萬,阿什肯納茲人大約佔百分之七十。以色列有猶太人530萬,多數也是阿什肯納茲人。阿什肯納茲人與塞法爾迪人在體態、面容、毛發上均存在一定的差異,膚色也有深淺之分,但他們卻都是白人。

  那麼,黑膚色的猶太人來自哪裏,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黑膚色的猶太人來自非洲之角的埃塞俄比亞,自稱“貝塔以色列”,直譯為“以色列家園”,意即“以色列兒女”。關于這部分猶太人的起源,現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他們的祖先原是埃塞俄比亞阿高人中的一個部落,兩千年前在阿拉伯半島南部的猶太人影響下信奉猶太教。另一種說法是,他們是聚居在東非和北非的含米特人的後裔,後來皈依猶太教。還有一種說法是,他們是古希伯來族長雅各與其妻子拉結的使女辟拉所生之子但的後代。但是,最流行、最富傳奇色彩的說法是,他們是屬于黑色人種的示巴王國的女王馬克納同古猶太人建立的以色列王國的國王所羅門所生混血兒的後裔。“貝塔以色列”大多認同這種說法。

  示巴王國是位于埃塞俄比亞北部的一個古老王國。其女王馬克納治國有方,王國版圖不斷擴大,同周圍國家的交往異常密切。所羅門王是公元前10世紀中葉以色列統一王國最著名的國王,建有一個從埃及到幼發拉底河的大帝國。帝國與周圍國家來往頻繁,上層還經常相互聯姻。

  據《聖經•列王記》記載,示巴女王傾慕所羅門王的智慧,就帶著臣仆、香料、寶石和黃金來到耶路撒冷覲見。會面時,她向所羅門王提了許多問題,所羅門王一一作了令她極為滿意的回答。所羅門王的博學、其宮殿的豪華、其宴席的豐盛、甚至其臣仆的精美裝束,均令她“詫異得神不守舍”。她不但講了大量讚美之詞,並將所帶禮品悉數敬獻。所羅門王大喜,也回贈不少禮品。于是,女王及其臣仆高高興興地“轉回本國去了”。《聖經•列王記》還提到,所羅門王有嬪妃上千,“又寵愛許多外邦女子”。但他同示巴女王的關係發展到何種程度,這裏卻沒有記述。

  對他們兩人之間的關係作進一步陳述的是猶太教的一些文獻和傳說。這些文獻和傳說稱,示巴女王美麗而聰穎,所羅門王威武而機智。兩人一見面,都被對方的容貌和才智所傾倒,都油然而生愛戀之情。女王在耶路撒冷勾留一段時間,回國途中生下一個混血兒子,命名為埃布納•哈基姆,意為“智慧之子”。這個兒子後來繼承王位,稱孟尼利克一世。他知道自己的身世,登基後曾專門到耶路撒冷拜見自己的父王所羅門。他離開耶路撒冷回國時,所羅門王派遣一些年輕的以色列人保駕護送。這些以色列人後來定居示巴王國,並與當地人通婚。孟尼利克一世同這些以色列人的後代一起成為“貝塔以色列”的祖先。

  經過幾個世紀的繁衍,到公元前一世紀前後,“貝塔以色列”據說一度達到幾十萬人。公元四世紀,新興的阿克蘇姆王國統一埃塞俄比亞北部地區,號稱“萬王之王”的厄查納國王把基督教定為國教。信奉猶太教的“貝塔以色列”遭到迫害和殺戮,人口急劇下降。到20世紀初,他們只剩下不足20萬人。到20世紀七十年代,由于意大利的殖民統治、埃塞俄比亞的政治動亂和連年大饑荒,他們的人數銳減到不足5萬人。

  “貝塔以色列”主要聚居在埃塞俄比亞塔納湖一帶的山區,長期與世隔絕,同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沒有任何聯係。18世紀六十年代,歐洲探險家來到埃塞俄比亞探尋尼羅河的源頭時,才發現“有些埃塞俄比亞人竟也信奉猶太教”。消息傳開,引起一些人種學家和歷史學家的關注。經鑒定,兩千多年來他們首次被確認為猶太人。但是,主流猶太人世界長期以來卻拒不將他們視為自己的同胞。直到1973年,以色列猶太教的賽法爾迪人大拉比才作出正式裁決,裁定埃塞俄比亞的“貝塔以色列”是古以色列人的子孫,屬于猶太人的一支。兩年後,阿什肯納茲人大拉比發表聲明,表示同意這一裁決。隨後,以色列政府組建的一個特別委員會經研究也作出正式決定,承認埃塞俄比亞的“貝塔以色列”是猶太人,同其他猶太人一樣享有向以色列移民的權利。

  但是,後來發現,“貝塔以色列”實際上分為兩種:一種信奉猶太教,另一種則信奉基督教。前者被稱為法拉沙人,後者被稱為法拉什姆拉人。

  法拉沙在埃塞俄比亞古老的吉茲語中意為“外來人”。他們聚居在塔納湖以北的兩個城鎮和四百八十多個村莊。男子大多務農,少數從事織布和打鐵等手工藝活動。婦女從事家務和制陶。同大多數埃塞俄比亞人一樣,他們的生活水平很低,文盲率很高。他們長期被當作一個少數民族對待,政治地位也很低,並備受歧視,被剝奪擁有土地的權利。但是,他們不顧民族與宗教的歧視,堅持信奉猶太教,誦讀用吉茲語翻譯的《聖經》和其他猶太教經文。他們雖然不大懂猶太教律法,某些宗教儀規和民族習俗同主流猶太人社會也有差異,但他們仍嚴格遵守猶太教的法規和傳統,由神父帶領在會堂祈禱,實行割禮和齋戒,過安息日、逾越節、贖罪日等猶太教節日。這表明,他們確實是猶太人。

  法拉什姆拉人不信猶太教,而信基督教。原來,自公元4世紀厄查納國王將基督教奉為國教之後,幾代國王都強令異教徒改信基督教。不聽令者,就遭受歧視和迫害,土地被沒收,人被流放到更偏遠的地區。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原來信奉猶太教的一部分“貝塔以色列”被迫皈依基督教。現在,這部分“貝塔以色列”都變成虔誠的基督教徒,對猶太教的教規和猶太人的習俗都隔膜了。因此,以色列有一段時間不承認他們是猶太人,不接受他們移民。可是,他們畢竟還是有猶太人的血統。美國的猶太人移民讚助組織極力為他們說情和出力,以色列最後妥協,也正式承認他們的猶太人身份。

  根據以色列的《回歸法》,只有猶太人才能移民以色列。1974年,埃塞俄比亞末代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被推翻,國內政局動蕩,災荒接連發生,大批法拉沙人背井離鄉逃往國外避難。這時,以色列就以“人道主義援救”的名義,開始接收法拉沙人移民。以色列做出這一決定,實際上有兩個考慮:從眼前考慮,有利于解決以色列的勞動力和兵員不足問題;從長遠考慮,增加猶太人口,確保猶太人口同阿拉伯人口之比在國內佔絕對優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這一地區佔相對優勢,有利于這個猶太國家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在以後的十年間,約有八千法拉沙人移居以色列。1985年,以色列實施代號為“摩西行動”的移民計劃,又將七千法拉沙人空運到以色列。隨後,以色列同埃塞俄比亞進行談判,達成將更多法拉沙人移居以色列的協議,條件是以色列向埃塞俄比亞提供三千五百萬美元的經濟援助。1991年5月,埃塞俄比亞發生政權更迭,以色列擔心協議今後無法履行,決定採取名為“所羅門行動”的秘密援救計劃。在5月24日到次日的三十個小時內,以色列出動空軍飛機四十一架次, 將一萬四千多名法拉沙人接運到以色列。以色列總理沙米爾率領軍政要員到機場迎接。這樣,幾乎所有的法拉沙人都離開了埃塞俄比亞。以色列先後共接收三萬多法拉沙人移民。

  法拉什姆拉人移民以色列則頗費周折。這主要是因為在好長一段時間裏,法拉什姆拉人的猶太人身份問題沒有解決。因此,根據《回歸法》,他們不能移民以色列。在採取“所羅門行動”後,以色列的移民政策開始有所放鬆,對部分同法拉沙人移民有親屬關係的法拉什姆拉人,準許以“前來同親人團聚”的人道主義名義移民以色列。後來,以色列對法拉什姆拉人的移民限制進一步放松,只要他們答應皈依猶太教,原則上就可移民以色列。這樣,在過去的十五年中,移民以色列的法拉什姆拉人已達兩萬五千多人。2003年2月,以色列政府決定再“緊急接收”兩萬名法拉什姆拉人。可是,後來一計算,埃塞俄比亞可能還有兩萬六千人要求移民以色列。從運送、安置到就業,以色列需要為每個移民支付大約十萬美元。如要一下子解決這些法拉什姆拉人的移民問題,那將需要一筆不小的開支。因此,以色列政府不得不決定移民分期分批進行,每月限量移民三百人。這樣,大約需要五年時間,到2007七年左右移民才能全部完成。此後,以色列就不再成批地接收移民。據報道,到目前為止,大約還有一萬五千法拉什姆拉人,在亞的斯亞貝巴和貢德爾等埃塞俄比亞城市等待以色列有關部門審查他們的身份,接受初步的移民培訓。

  今年5月的《耶路撒冷郵報》報道,在塔納湖南部戈賈姆地區的貧困山區,還有幾萬名埃塞俄比亞人也自稱是“貝塔以色列”,要求移民以色列。早些年,連阿姆哈拉族出身、信奉基督教的末代皇帝海爾塞拉西也自稱是“貝塔以色列”,甚至說自己是所羅門王的直係子孫。以色列方面擔心,這樣下去,真不知道埃塞俄比亞會有多少人自稱是猶太人。顯然,有些埃塞俄比亞人是為逃脫貧困,在假冒猶太人。因此,以色列政府決定,對埃塞俄比亞的移民申請者,在家世、血統、宗教信仰等方面,今後要逐個從嚴審查,嚴防非猶太人混入。

  移民到以色列的“貝塔以色列”,有的較好地融入了主流社會,從事醫務、律師、社會等方面的工作。1984年移民以色列的貝萊奈什澤瓦迪婭女士,則成為以色列第一個黑皮膚的外交官。她曾在以色列駐美國和聯合國的外交機構任職。她說,她首次坐到以色列在聯合國的代表席位上,許多非洲外交官都感到驚奇,以為她是某個非洲國家的外交官坐錯了地方。她因此而感到自豪,認為以色列不再是種族主義國家,而是一個民族的大熔爐。但是,對大多數“貝塔以色列”移民來說,從原來落後的農業社會一下子融入以色列現代化的工業社會是相當困難的。來到以色列之後,他們往往被安置在比較偏遠的鄉鎮,就業不易,參軍受到限制。就業者幾乎都是從事低收入的工作,不能就業者則只能靠福利救濟度日。

  膚色、宗教習俗和生活習慣上的巨大差異,使許多“貝塔以色列”移民倍受冷落和歧視,大有“二等公民”的感受。雖然他們已被確認為猶太人,但是,無論是阿什肯納茲人還是塞法爾迪人,對他們的真正身份大多仍心存疑慮和不信任感。根據猶太教教規和戒律,任何猶太人出生後都必須割禮。有的“貝塔以色列”沒有割禮,教會方面就要求他們必須補辦或象徵性辦理。為此,“貝塔以色列”移民就曾同猶太教會發生對抗。後來,猶太教拉比們又提出,法拉什姆拉移民結婚之前必須舉行猶太教皈依儀式。法拉什姆拉移民認為,這一要求“帶有明顯的宗教歧視色彩”,于1985年9月在耶路撒冷的大拉比辦公室附近舉行了有幾千人參加的示威遊行。2004年初,以色列國家血庫以防止艾滋病傳染為由,將“貝塔以色列”移民捐獻的血漿全部毀掉。消息傳開,五千多名“貝塔以色列”移民在耶路撒冷舉行遊行集會,抗議對他們作為黑色人種的膚色歧視行為。

  “貝塔以色列”的猶太人身份得到承認了,但是,其黑色的皮膚和非洲的原居地,仍是取得與其他猶太人平等地位的巨大障礙。這種障礙,既存在于社會上、宗教上,更存在于人們的文化心理上。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5-2-4 05:49 , Processed in 0.016455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