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442|回覆: 1

[轉貼] 咸豐帝如何滅蝗蟲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0
聖眷263
銀兩19483

478

主題

6922

回帖

6380

積分

爵位一等靖寧公
榮銜從一品少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2-2-28 08:29: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元熙按:咸豐一朝,太平天國為虐,蝗蟲禍患過後,所得的是來年人民飢荒,社會矛盾將會更一步深化,咸豐所憂慮的,是北方若再發生揭干起義,清朝局面將更難收拾。

清朝入關後的諸帝中,提起排行第七的鹹豐,人們的腦海裏立即會浮現出一個政治上軟弱無能,生活上荒淫無度,靠飲鹿血維持生命的懦夫形象。但揆諸史籍,卻會發現,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作爲封建時代的最高統治者,鹹豐在其當政的部分時間裏,還是想要有所作爲的。鹹豐六年(1856年)他親自指揮滅蝗,便是一個典型事例。
        1.眼觀蝗陣 憂心忡忡
        鹹豐六年(1856年)秋,黃河流域各省與直隸地帶突起蝗災,飛蝗成群結隊,列成方陣,騰空飛起,遮天蔽日,所降之外,禾稼盡成枯枝。
        七、八月間,鹹豐帝連續接到各省督撫及地方官的奏報,都說飛蝗方陣異常厲害,有的說,蝗陣能使晴天白晝頓時變成黃昏;有的說,蝗陣展翅一飛,頓能刮起一陣狂風。覽讀這些令人瞠目結舌的奏報,鹹豐帝有些不敢相信。往昔出巡,他也曾不止一次地見過成群結隊的飛蝗,怎能想像那般的小東西,能掀起如此軒然大波呢?想到這裏,他決定不日出京,親自考察飛蝗釀災實情。
        9月的一天,萬裏無雲,驕陽似火,鹹豐帝在一隊禦林軍的簇擁下,疾馳出京。正行進間,忽見東南天際有一塊烏雲快速飄來,並夾帶陣陣微風。頃刻間那片雲彩飛到頭頂,原來這是一個飛蝗方陣。鹹豐帝急仰視,果然望見飛蝗列陣從頭頂呼嘯而過,直奔西北而去,不禁大驚失色。回宮後,他又接連收到各地蝗災的奏報,喟歎不止,次日上朝,他緊急諭告各地方大員:“朕昨日親見飛蝗成陣,蔽空遮日,往來暢行無阻,朕心實在不安。現在,雖時令已過白露,禾稼已漸次登場,但仍有尚未收穫之地.京蕺一帶農田遭蝗災者,一定不少。各地方官應迅即撲滅蝗蝻,以除民害,並查明各地受災情形,據實奏報……”
        2.飛蝗過境 全民皆兵
        鹹豐六年的蝗災,以河南最爲嚴重。本來,自是年入夏,河南地方風調雨順,莊稼長勢極好,眼看一個豐收的金秋即將來臨。但從8月下旬開始,從東南方向不斷飛來大批蝗蟲,鋪天蓋地,所到之處,禾稼盡成枯乾,農夫不分老幼,一齊上陣,在田裏奮力驅趕,仍不見成效,只好仰天嚎啕,欲哭無淚。
        飛蝗爲禍河南的消息很快傳入紫禁城,咸豐帝得知蝗災波及河南寧陵、通許16個州縣,所過禾稼盡空,非常著急。他知道河南是有名的狹鄉,地少人稠,民力孱弱,此次飛蝗奪去了農夫的口糧,翌年必將發生饑荒,揭竿斬木,形勢危殆。於是,鹹豐帝立即派員赴河南蝗區查看災情,同時,命地方官組織人力撲滅飛蝗,並設法不讓蝗蟲降落,繁殖蝗蝻,貽害來年。如蝗蟲落下,則應立即組織人力,認真搜挖,剷除蝗蝻,以除後患。
        三天後,鹹豐帝餘驚未消,又接到順天府尹的奏報:半月前,蝗蟲也曾經過順天府所屬文安縣窪地、急流口等十餘村寨,所至吞噬禾稼、滋生蝗蝻,危害極深。但該署知縣樊作棟卻謊報飛蝗過境,並未停留,企圖蒙混過關。鹹豐帝聞報,大爲氣憤,速令將該員交部議處,其原批寫道:“值此飛蝗爲禍之際,正應君民上下一心,剷除蝗害,而該員卻謊報災情,玩視民瘼,實屬可惡。”
        3.飛蝗非神 全力撲滅
        鹹豐六年秋橫掃中原直隸的蝗災爲害甚大,鹹豐帝一面急令各地方官抓緊撲捕,以保護秋稼,一面與衆臣研討滅蝗辦法。他建議各受災地方爲防止蝗蟲蔓延,應採取古時滅蝗方法,即,或將捕到的蝗蝻付之一炬,或埋於深溝,以免留下禍患。
        一個月過去了,各地滅蝗進展極其緩慢,鄉村間到處流傳著一個可怕的說法,蝗爲神蟲,撲蝗滅蝻,必遭天之報應。謠言很快傳到鹹豐帝耳朵裏,弄得他哭笑不得,急忙下諭:“近來聽說蝗災各地方訛傳蝗爲神蟲,不肯撲捕,鄉愚無知,殊爲可憫。即通諭各省督撫,飭令地方官一體出示曉諭,如果飛蝗入境,無論是否傷害禾稼,均要盡力撲滅,不要爲俗說所惑,任飛蝗任意蔓延。”
        民間的習慣勢力是強大的。鹹豐帝諭旨雖下,但民間撲蝗勁頭仍不很足。無奈,鹹豐帝只好搬出“滅蝗大師”--“劉猛將軍”。
        所謂“劉猛將軍”,是指雍正年間供奉的滅蝗正神。雍正年間,天下飛蝗四起,百姓苦不堪言。雍正帝降諭,令各地奉“劉猛將軍”爲驅蝗正神,建廟祭祀,以壓飛蝗氣焰,據說此法頗爲靈驗。後“劉猛將軍”被載入《大清會典》,成爲清朝祭祀的重神之一。
        鹹豐帝不相信飛蝗是神蟲,但卻非常服膺“劉猛將軍”的威力。他認爲:去年飛蝗泛濫成災時,有些地方無蝻孽生,或飛蝗不落,或傾盆大雨,使飛蝗淫威難逞,這顯然都是“劉猛將軍”保祜的結果。因此,各地應加建“劉猛將軍”的祭祀場所,以示敬誠。
        不久,禮部根據鹹豐帝的要求,擬定出祭祀“劉猛將軍”的具體程式,並請鹹豐帝爲這位寂寞已久的滅蝗“正神”榮加封號,鹹豐帝禦筆一揮,賜書“保康”,以表示對“劉猛將軍”的敬誠。很快,各地紛紛建立起“劉猛將軍”廟,以震懾蝗蟲,但飛蝗卻仍如天馬行空,獨往獨來肆虐如故。
        4.撲蝗不力 摘去頂戴
        鹹豐七年(1857年)晚夏,直隸一帶的莊稼已經泛黃,辛苦了大半年的農夫剛剛直起腰,準備喜迎金秋。可誰知從7月下旬開始,從西南方向不斷有飛蝗鋪天蓋地襲來,所到之處,吞噬禾稼,使即將到手的糧食頃刻間化爲烏有。
        鹹豐帝聞報,即命直隸總督譚廷襄全力組織撲蝗。當時,撲蝗的辦法主要有兩種:一爲組織人力對空施放火槍,使飛蝗不敢降落;一爲二人持長布單在田地兩頭奔跑驅趕。而且,在飛蝗過後,還要組織人力,翻挖蝗蝻,避免飛蝗來年複生。所有這些行動都需要縣衙統一調令行動。
        懾于皇帝的威嚴,各知縣紛紛行動,不管成效如何,總可保住住烏紗帽。唯獨直隸雄縣知縣淩松林、任丘縣知縣祥瑞行動遲緩,對皇帝的諭旨置若罔聞,導致兩縣災情嚴重。不久,此事泄露,鹹豐帝勃然大怒,當即決定摘去二人頂戴,限期將該境內蝗蝻撲捕乾淨,如再不知奮發,必更嚴辦。借此機會,鹹豐帝還警告其他地方官,遇有飛蝗入境,如敢怠玩從事,撲捕不利,傷及禾稼,必予嚴辦。
        從上述四則滅蝗掌故可以看出,鹹豐帝能親察災情,嚴懲撲蝗不力的官員,力辟“神蟲”謠言,滅蝗不遺餘力。這是因爲他要恪守“以農爲本”的“祖宗成法”,從根本上是爲了維護清王朝的長治久安。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6059.html

[ 本帖最後由 沮渠元熙 於 2012-2-28 12:01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國民

威望0
聖眷83
銀兩95

528

主題

7766

回帖

4997

積分

身份
旗籍漢族鑲藍旗
配偶
發表於 2012-2-28 11:29:25 | 顯示全部樓層
這是明清皇帝的分別了...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2-22 19:19 , Processed in 0.01525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