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分 27531
爵位二等廣武伯
榮銜從二品太子少保
官職正二品九門總兵
兼職從三品署理兵部右侍郎
身份博爾濟吉特嫡長主
旗籍蒙族正白旗
配偶赫舍里苕華
爵位二等廣武伯
榮銜從二品太子少保
官職正二品九門總兵
兼職從三品署理兵部右侍郎
身份博爾濟吉特嫡長主
旗籍蒙族正白旗
配偶赫舍里苕華
|
順治元年(1644年),清遷都北京,入主中原,中國歷史開始了一個新的皇朝時代。幾乎同時,1649年(順治六年),英格蘭發生資產階級革命,世界歷史開始了資本主義工業化、資產階級民主化的新時代。清朝面對世界國際化、工業化、民主化的大潮,雖有“康乾盛世”,出現一段輝煌,卻仍恪守祖制,未能革故鼎新,錯過了八次圖強維新的歷史機遇。
第一次,清朝入關之初,皇太后和順治帝禮遇外國傳教士湯若望,為清帝了解西方開啟一扇窗戶;但隨著順治帝病故,湯若望被訐告,下獄而死,從而使這扇中西文化交流的窗戶剛打開便被關上
在順治朝,底定中原,穩固政權,是朝廷當務之急。然皇太后和順治帝禮遇湯若望,為清帝了解西方開啟一扇窗戶。湯若望是德國人,耶穌會士,明末被徵參與天文推算,設館於今宣內南堂。順治初,湯若望掌管欽天監事,受命修成《時憲歷》並頒行。他因此獲得太常寺少卿銜,後成為清朝命官。皇太后尊湯若望為義父,順治尊稱其為“瑪法”(滿語“爺爺”的意思)。順治帝向湯若望學習天文、曆法、宗教等知識,以及治國之策。順治曾24次親到湯若望館舍,或召湯若望入宮,君臣暢談,竟至深夜;湯若望向順治先後呈遞300多件奏帖,陳述建言。皇太后懿意立皇三子玄燁,徵詢湯若望的意見。他以玄燁出過天花,支持皇太后的旨意。順治帝便一言而定玄燁繼承皇位。史書說湯若望“直陳萬世之大計”。陳垣說:“吾嘗謂湯若望之於清世祖,猶魏徵之於唐太宗。”順治帝24歲病故,不久湯若望被楊光先訐告而下獄,後死於羈所。這扇中西文化交流的窗戶剛打開便被關上。是為第一次。
第二次,在康熙朝,西方耶穌會士將西方科學技術最新成果送到皇宮,使得康熙對歐洲國家的社會、地理、人文、科技等都有所了解,由此組建了被西方譽為清朝皇家科學院的“蒙學館”,但康熙死後,人亡政息,沒有使之成為國家政策和政府行為
在康熙朝,西方耶穌會士來到中國,將西方科學技術最新成果送到皇宮,其時康熙學習西方數學、天文、物理、化學、醫藥學、解剖學等科學技術是熱忱而認真的。康熙對歐洲國家的社會、地理、人文、科技等都有所了解。那個時候測繪的《皇輿全覽圖》,可以作為一例明證。暢春園的“蒙學館”被西方譽為清朝皇家科學院。然而,康熙皇帝僅作為個人的興趣、需要,而沒有像俄國彼得大帝一樣再往前邁一步,使之成為國家政策、政府行為。可惜,康熙死後,人亡政息。是為第二次。
第三次,雍正時期,天主教與儒家傳統發生衝突。雍正帝驅趕天主教徒、廢除天主教堂,在維護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把通往西方科技文化的窗戶關上
在雍正朝,全國天主教堂約300座,受洗教徒約30萬人。天主教與儒家傳統發生衝突。雍正初年,驅趕內地耶穌會士到澳門、封禁天主教堂改其為“天后宮”。浙江巡撫李衛在雍正帝支持下,撰寫《天主教改為天后宮碑記》說:我皇上“去荒誕狂悖之教,而移以奉有功德於蒼生之明神,不勞力而功成,不煩費而事集,此餘今日改天主堂為天后宮之舉也。”如果說將天主堂改為學宮,尚有普及教育的正面作用;而將天主堂改為天后宮,兩者都在供奉“明神”,沒有本質的不同!顯然,雍正帝最關心的是“天主”與“人主”的矛盾,是“一國之中寧有二主耶”?他還是為著帝王的專制。雍正帝驅趕天主教徒、廢除天主教堂,在維護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順手把通往西方科技文化的窗戶關上。是為第三次。
第四次,乾隆朝,英國使臣喬治·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但乾隆帝高傲自大,固步自封,造成了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失敗。乾隆帝看不到世界發展的潮流和工業科技的進步,拒絕了英國的要求,堵塞了交流的渠道
在乾隆朝,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使臣喬治·馬戛爾尼等一行92人來到中國。英國使團的使命是“交使通商”,乾隆帝卻以為是來向他進貢祝壽的,旨稱英使為“貢使”、禮品為“貢品”,並在其車船上插著“英國特使進貢”的旗子。馬戛爾尼等在北京圓明園稍事休息後,前往承德避暑山莊,參加乾隆帝83歲壽辰慶典。途經萬里長城,馬戛爾尼等頗為震驚和欽佩。在避暑山莊澹泊敬誠殿的萬壽慶典上,英使會見乾隆帝的禮儀成為爭論的焦點。清朝要求馬戛爾尼行三跪九叩禮——“一到殿廷齊膝地,天威能使萬心降。”下跪表示英國的“歸降”;馬戛爾尼只同意行單膝跪禮。馬戛爾尼,遞交了英王用英、法兩種文字書寫的表文,要求英國派代表常駐北京。乾隆帝認為:此不合天朝體制,斷不可行。馬戛爾尼還要求:允許英國商船在珠山(今舟山)、寧波、天津等處經商,允許英國商人在北京設一個買賣貨物的洋行,並在珠山、廣州附近劃一個小島為英國商人存放貨物等。乾隆向英王發出回書,對英王的上述要求,逐條批駁,斷然拒絕。這標誌著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之失敗。乾隆帝高傲自大,固步自封,陶醉於天朝上國的迷夢之中。他看不到世界發展的潮流和工業科技的進步,拒絕了英國的要求,堵塞了交流的渠道。是為第四次。
第五次,嘉慶朝,英王第二次派遣以羅爾·阿美士德為正使的訪華使團,再次向中國提出通商的要求,再遭拒絕,從而使清朝堵塞了中西交流的渠道,失去了向西方借鑒、學習的機會
在嘉慶朝,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英王第二次派遣以羅爾·阿美士德為正使的訪華使團,再次向中國提出通商的要求。嘉慶帝以“蕞爾小國”,前來“輸誠”,而“勉從其請”。這次還是因為英使拒絕向嘉慶皇帝行三跪九叩禮,而被降旨:“該貢史等即日返回,該國王表文亦不必呈覽,其貢物一一發還。” 使英國使臣被驅逐出境。清朝堵塞了中西交流的渠道,失去了向西方借鑒、學習和吸納的機會。是為第五次。
第六次,道光朝,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吃了敗仗,但不從失敗中總結教訓,臥薪嘗膽,奮發圖強,進行改革,卻繼續封閉,狂妄自大
在道光朝,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吃了敗仗,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從失敗中汲取教訓,繼續封閉,狂妄自大。本來應當在鴉片戰爭後,總結教訓,臥薪嘗膽,奮發圖強,進行改革;然而,道光皇帝以穿帶補丁的褲子顯示節儉,撿芝麻而丟西瓜,拒不汲取教訓,拒絕改革圖新。是為第六次。
第七次,同治朝,恭親王奕讠斤主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實行同治新政,派出留學生,但不久卻遭節制,致使同治新政夭折,清朝再次梗塞了中西交流的渠道
在同治朝,恭親王奕讠斤主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實行同治新政,派出留學生,引進新機器,創辦新工廠,開始有了一股維新圖強的新鮮空氣,同治三年(1864年) ,清軍“江寧克復”,第二年就對奕讠斤“罷議政王及一切職任”。後命奕讠斤“仍在內廷行走”,只讓做事,不給職權。七年,捻軍威逼京畿,又命奕讠斤節制各路大軍。同治親政,奕讠斤“降郡王”。奕讠斤的軍機大臣三任三罷,同治新政夭折。後以剪辮子等理由調回留美學生。日本恰在同年實行“明治維新”,走上富國強兵之路。清朝再次梗塞了中西交流的渠道。是為第七次。
第八次,在光緒朝,光緒帝實行戊戌變法,但由於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卻將這場維新變法葬送
戊戌變法可以說是歷史給清朝最後一次圖強維新的機會。然而,慈禧集團以權力與恩怨為重,以社稷與民意為輕。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發動戊戌政變,將這場維新變法葬送。是為第八次。
在分析清朝歷史上的八次歷史機遇的過程中,我們也必須看到:清朝同中國歷史上其它皇朝所處時代不同。其時,英、美、法、德等西方列強,已經過資本主義工業化、資產階級民主化;日本、俄國也經過變革而逐漸強大。清朝面臨生死存亡的問題。當然,清朝也做過一些改革,但對其基本製度——皇位繼承製度、八旗制度等沒有做實質性的改革,卻是以不變應萬變。 《清史稿》論曰:大清帝國“因循廢墮,可謂極矣!”清朝皇室,自殘自戕,堵塞鼎新道路,錯過維新機會。宣統初,清政府雖曾想做一點改良,但為時已晚。革命派已經對清朝的改革失去信心和耐心,辛亥革命將冥頑不化的清帝趕下歷史舞台。
清朝鼎新的八次機遇之歷史給人們以啟示——歷史應當受到敬畏:為什麼要“敬”?因為吸取前人經驗會得到寶貴的智慧;為什麼要“畏”?因為重蹈前人錯誤要受到歷史的懲罰。
http://www.kssyxx.com/dz_tushuguan/book/baikezhishi04/044.htm
我覺得康熙朝那次最可惜,康熙是最努力學習西方技術的,可他不讓別人學,不然大清後來不會敗給列強敗得那麽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