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遺了~ 在下來貼文了~
為何商朝使用孤立語(原始漢語),而周使用通古斯語,最終周放棄了其母語而轉用孤立語,而且繼承了商的文字(甲骨文)?
首先更正一下,周朝的文字以金文(刻在青銅器上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為主,統稱為“大篆”。大篆又稱為籀文,相傳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筆劃工整繁雜, 以「石鼓文」為代表。所以談不上“繼承”了商朝的甲骨文,甲骨文只是周朝文字的一個分支罷了。
從最早的商代文字到今天,已有三千多年了。在那麼長的時間中,文字有了很大的變化。當年的甲骨文、金文已經不只是簡單的刻劃符號,我們從字形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他所表示的含義也就是字的本來的意義。殷墟的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甲骨文就是在龜甲和牛骨上刻出來的文字。古人相信在沒做事情之前都要占卜。他們用尖利的工具在龜的背甲上挖出一個一個的洞,並不挖透,然後用火來燒已經挖好的洞,龜甲上面就出現像“卜”字形的裂紋。根據裂紋的形狀來判斷吉凶,最後把所卜問的事情刻在兆紋的附近,這就是甲骨文,或者叫“甲骨卜辭”。
甲骨文裡雖然已經有像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等幾種造字法,是比較成熟的文字系統,但是在字形上還很不固定,同一字寫法不定,比方說:“牢”字即可以寫成一個寶蓋里面一頭牛“牢”;也可以寫成一個寶蓋里面是一隻羊;甲骨文因為是用刀刻的,所以字體比較比較細瘦,筆劃比較硬。
西周的金文是周朝的文字。金文是鑄在銅器上的,看起來字體比甲骨文整齊,筆劃比較圓肥。從商朝後期開始,貴族們通常要求在青銅器上鑄或刻上一些文字,稱為金文(中國古代把銅稱為金),用來記載青銅器主人的名號、所祭祀先祖的稱號、重大的歷史事件、祖先的美德等,然後將部分器皿埋入地下。在周朝,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青銅器大大增加,所以金文也就逐漸盛行起來。
至於你說的周朝語言問題,我不是太清楚。但我想,通古斯語作為阿爾泰語系中的一個分支語系,其地位應不是牢固的。周國在商代只是一個北方的氏族,後逐漸壯大起來並滅了商朝,但其語言並不能隨著國家的統一而迅速佔據主導地位。商朝存在了六百多年,版圖遼闊,國家雖然滅亡了,但其文化並不是也隨之消亡。通古斯語只是商國人內部的語言,在全國沒有主導地位,強制推行勢必會造成其他氏族的不滿,也會給其統治造成阻礙和困難。因而你說的周朝放棄其母語,我想也是可以理解的了。自古以來,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和同化向來是一個普遍現象,尤其在改朝換代的時候特別突出(落後的民族學習先進民族的文化)。例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滿清入關定都北京這些都是統治者推行語言文化交融的極好例子。
以上只是一家之言,疏誤之處還請見諒。
在下同意作者所說的,這只是文化的融合和交流而已~
文章來源: http://iask.sina.com.cn/b/3448661.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