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031|回覆: 3

[轉貼] 努爾哈赤原來是印地安後裔——海內外數位學者證明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5104
聖眷3647
銀兩1007

4978

主題

53220

回帖

116689

積分

爵位科爾沁右翼前旗郡王
榮銜從一品少保
旗籍蒙族正白旗
配偶納蘭靖瑤
發表於 2015-6-19 19:54: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公元1592年,日本統治者豐臣秀吉指揮二十萬水陸軍隊偷渡朝鮮海峽,日軍很快攻下釜山、王京等地,直逼平壤。當時的朝鮮國王即向明朝求救,明朝認為日本侵略朝鮮意在進一步侵占中國,決定派兵援朝,此後明朝與日本進行了一場長達七年的戰爭,隻到1598年日本被完全打敗而告終。明朝的援朝戰爭前後持續了七年,明朝因此糜餉百萬、元氣大傷,這時的明朝對東北部的控製有所放鬆,一個女真部落就此崛起。1593年女真建州部打敗了海西女真,開始了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在經曆了二十多年的征戰後建州女真的酋長努爾哈赤基本統一了女真部落,1616年在赫圖阿拉稱汗建國,國號“金”。努爾哈赤還為自已的家族創造了一個新的姓氏“愛新覺羅”,“愛新”的意思是金,“覺羅”的意思是族,表示自已的家族繼承了宋代的金國之意,這個政權史稱“後金”。

努爾哈赤,滿文是“野豬皮”的意思,舒爾哈齊為“小野豬皮”,雅爾哈齊為“豹皮”。後閱西伯利亞通古斯民俗,小兒多喜以所穿之某種獸皮之衣以為乳名,可反證鬆賢之說確實無誤矣。征之通古斯諸族民俗,羅日■《鹹賓錄》載,女真之俗,“好養豕,食肉衣皮”,這與上述民俗相通,滿語nuheci(奴爾哈齊),意為野豬皮。shur ha(舒爾哈[齊]),意為小野豬皮。yarha(雅爾哈[齊]),意為豹皮。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多爾袞,即dorgon,意為獾。其侄阿敏之子固爾瑪渾,即guul mahuun,意為野兔。其嫡長孫杜度,意為斑雀。其外甥庫爾纏,即kuurcan,意為灰鶴。上述努爾哈赤家族中兄弟、子孫、外甥的名字,都與動物有關。此外,滿族一些人物的名字也同動物有關,如馬福塔,即mafum,意為公鹿,等等。 朝鮮史籍記載努爾哈赤的名字為“乙可赤”、“奴可赤”,似即nurhaci的對音。在《明神宗實錄》裏,努爾哈赤進京貢方物、奏表文,朝廷頒敕封、賜宴賞的記載,均稱其為“奴兒哈赤”,至於朝鮮稱“奴可赤”,似為“ 奴兒哈赤”的急讀。在滿文創製以後,人們遂將“努爾哈赤”,對音寫成滿文體nurhaci,於是,nurhaci之意便費解。總之,nurhaci即努爾哈赤,按照滿文的本意,是“野豬皮”的意思。


滿清皇族後裔證實努爾哈赤祖先的來源:

葉赫那拉.根正(慈禧弟弟的孫子)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後》中承認:“最早努爾哈赤家族是從通古斯來的,也就是現在的西伯利亞地區。”通古斯人在西伯利亞可能是受到了俄國哥薩克人的排擠,因而遷徙到當時中國明朝的東北地區,被當時的明朝政府所收留。

《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後》中寫到:“說起清廷,或者說努爾哈赤先祖的傳說很複雜,因為所有的資料都是從努爾哈赤時代開始的往上追溯,但隻有到六代,到上麵第七代的時候,基本上就沒有努爾哈赤祖先身世的記載了。”

努爾哈赤祖先的起源:

滿清的先世通古斯人起源比較可考的說法是肅慎(漢朝以前)——勿吉(南北朝)——渤海國(唐朝)——黑水末曷(滿族直係先祖),然後改成女真,受遼國管轄。後來女真在阿骨打的帶領下反而把遼國吃了建立金朝,之後把北宋打成南宋,兩國對峙,那時金朝就有可能一統中原了。沒想到又出來個更猛的,成吉思汗的蒙古把所有的人都打敗了建立元朝。那時女真才建立奴隸製,明朝時候女真是分散在遼東到鬆花江的許多小部落,向明朝納貢。1616年努爾哈赤反叛建立後金,1635年皇太極改國名為滿洲。後麵的就不說了,李自成起義打入北京,清兵入關等等,大家熟悉得很,畢竟才過去三百多年時間。

通古斯人是發源於貝加爾湖附近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共同體,現在屬於這個語族的分支包括滿族(錫伯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及生活在俄羅斯境內的奧羅奇土著人、那乃人(都是赫哲人,即原女真人的一支)、烏底蓋人、烏爾奇人、雅庫特人(都是原女真人)等。主要分布在亞洲東北部,南起北緯40度,北至北冰洋,西至葉尼塞河,東迄太平洋,人口大約在一千萬左右。

通古斯人的祖先在數萬年以前居住在貝加爾湖南部的地區,他們在那裏循序漸進地完成了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最初的發展階段。在“新石器時代末期”,原始通古斯人的一部分離開了原地來到了東北部地區(即黑龍江上中遊和牡丹江、烏蘇裏江流域),後發展成為女真和滿族,留在當地的原始通古斯人則繼續發展,後來被突厥人所融和。

美洲的印地安人和通古斯民族有著曆史淵源,當然年代久遠的多。有一次看西部片,裏麵的印地安人講了幾句土語,裏麵叫爸爸的發音和滿語很接近,當時還查了一下。還有一次看加洲的花車遊行,裏麵有個印地安土著人的車子,他們的古老男帽和清兵戴的帽子極象,上麵都插有鳥的羽毛……

印第安人,黃種人,美洲最古老的居民,分布於南北美洲各國。在極北部有愛斯基摩人和阿留申人;在北美有阿塔巴斯幹人、阿爾貢金人、易洛魁人、蘇人和馬斯科基人等;在中美有阿茲特克人、瑪雅人、加勒比人、奇布查人;在亞洲有努爾哈赤創立的滿清皇族和日本的阿依努族;南美有印加人、瓜拉尼人和阿拉烏幹人等,語言屬印第安語族。美洲土著居民中的絕大多數均為印第安人,傳統將其劃歸蒙古人種美洲通古斯支係。印第安人在15世紀末之前並沒有統一的稱法,16世紀前,多半尚處於母係氏族階段。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C·哥倫布航行至美洲時,誤以為所到之處為印度,因此將此地的土著居民稱作“印度人”(西班牙語:“indios”),印地安美洲原住民的祖先是在大約若幹年前從亞洲通古斯地區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到達美洲的,印第安人經過長期的分化,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民族和語言。努爾哈赤的先祖屬於通古斯係的分支與美洲印地安人有著血緣關係,滿清語言屬阿爾泰語係,滿清文字借用了大量蒙古文字外形,很晚才創立,努爾哈赤皇族的許多風俗與印地安人一脈相承。


努爾哈赤的六世祖——愛新覺羅.孟特穆

   孟特穆(1370--1433),又稱猛哥帖木兒,明朝建州女真部落首領,是努爾哈赤的六世祖,清朝追尊其“肇興王跡”,顧尊稱為“肇祖原皇帝”。出生於圖門江下遊琿春河口,屬元代奚關總管府奚關城。其先人,即傳說中的天女佛庫倫沐浴於長白山東北布庫裏山下布兒湖裏泊,吞朱果感孕而生的布庫裏雍順。祖父樊察,努爾哈赤的八世祖,元代奚關總管府統轄的建州女真斡朵裏部的首領豆漫(萬戶)。父親揮厚襲職首領豆漫(萬戶)。母親也吾巨,酋長甫哥之女。明洪武五年(1372年),綏芬河流域諸姓兀狄哈襲擊琿春河口奚關城官民,遂隨父揮厚率眾前往朝鮮,定居在阿木河,也叫斡音會(今朝鮮會寧鎮北1.5公裏)附近北蜆定居,時明洪武七年(1374年)。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揮厚去世,肇祖襲父職,成為斡朵裏部的酋長,領導部眾興漁獵、畜牧及貿易,建州女真從此興旺起來。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接受朝鮮授予他的“上萬戶”。洪武末年明朝經略鐵嶺北部以及圖門江,設立三萬戶,招撫斡朵裏女真,肇祖遂與明朝建立了早期往來關係。明永樂元年(1403年)遵照明朝命令率眾遷移至唐代渤海國率賓府下轄的建州(今俄羅斯遠東雙城子對麵的克拉斯基諾雅爾山城),建立衛所。明永樂三年,赴南京,明成祖授建州衛都指揮使,賜印信。明永樂八年(1410年)因多數女真歸附明朝,引起朝鮮地方官員不滿,襲擊土門毛憐衛,製造了土門慘案。肇祖是大酋長,兼管毛憐衛,於是參與征戰,血戰數月,雙方死傷慘重,事後朝鮮派使臣見肇祖“賜予宣壇”加以撫慰。並將地方官撤職。明永樂九年(1411年)肇祖率眾西遷至開元路屬地鳳州(今吉林省梅河口市山城鎮北山西側)。明永樂十年(1412年),奉詔組建建州左衛,並任建州左衛首任指揮使。內遷的結果,使他有機會接觸中原文化,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提高了生產力,建州左衛社會呈現一片繁榮景象。明永樂二十年(1422年)肇祖隨明成祖征討韃靼部阿魯台,班師後於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遷回故地阿木河,此後三年,肇祖連續三年到北京向明政府朝貢。明宣德元年(1426年)肇祖配合明朝官員招撫叛軍;明政府冊封肇祖為建州左衛都督僉事。明宣德八年(1433年),奉聖旨,協助明軍追回被忽剌溫女真楊木答兀掠走的人口130餘人。因此,明政府晉升肇祖為建州左衛右都督;是年八月,明遼東都指揮裴俊奉命率160餘人前往阿木河接回被楊木答兀所掠人口,楊木答兀懼不交出,並於十日,將明軍包圍。肇祖聞訊立率500餘人前往解圍,大敗楊木答兀部,然而四天後(明宣德八年十月十九日),楊木答兀勾結七姓女真800餘人,偷襲肇祖居地,終因寡不抵眾,遇難,葬於朝鮮豐山南,會寧南20公裏處,後人稱其為猛哥洞古墳。百餘年後即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改築興京陵,另葬肇祖(衣冠塚),努爾哈赤初追封為澤王,順治五年,追封為肇祖原皇帝。


努爾哈赤不是女真人,證據確鑿。

努爾哈赤的祖上,起名叫“猛哥帖木兒”,是個蒙古名字,這就是充分的證據。還有建州部早期酋長,曾取漢名叫“李顯忠”、“李思誠”、“李滿洲”(據說“滿洲”的族名就是從這來的),這些姓名足以證明他們不是真正的女真人。以女真人的語言不可能取這樣的名字。況且努爾哈赤自稱“天命汗”,這也證明他不是女真人,女真人從來不稱“可汗”!還有皇太極親自下詔,矢口否認自己是“女真後裔”,詔書原文如下:

“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葉赫、輝發等名,向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女真)。夫諸申之號,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以後,一切人等稱我國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稱。”種種跡象顯示,滿洲(建州部)根本就是冒牌的“女真”,不過是打著女真的“幌子”而已!

1635年,後金天聰九年,農曆十月十三日,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酋長便下令,廢除“女真(jugen )”舊稱,改族名為“滿洲(manju)”。天聰九年(1635)第一次出現在中國曆史上的滿族稱號,是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也就是說,滿族是一個比較年輕的民族,到現在也隻有300多年的曆史。


天女佛庫倫吞朱果生努爾哈赤祖先的慌言:

   《努爾哈赤實錄》記述努爾哈赤先祖起源曰:“滿洲原起於長白山東北布庫裏山下布兒湖裏泊。”該實錄與《舊滿文老檔》還記載了努爾哈赤先祖起源的神話:天命三仙女沐浴於布兒湖裏泊,最小的仙女吞食神鵲銜來的紅果生始祖布庫裏雍順。

   始祖誕生地布兒湖裏泊為今何湖?有人考定為長白山東之圓池,又有人考定為黑龍江北江東六十四屯之小池子。布兒湖裏泊,滿語為bulhuri omo,義為水冒出湖?,長白山東北方向,具有水冒出特點的湖泊,無疑是非今之牡丹江上遊鏡泊湖莫屬的?!

   這個神話,本是廣義女真人共同的神話,努爾哈赤家族興起後將其攫為己有,竟寫入自己家族的譜牒裏。


努爾哈赤為什麼對自已的身世隱晦其詞!?

據文獻記載,努爾哈赤的姓氏有六種說法:

   努爾哈赤究竟姓什麼?一般人可能會毫不猶豫地說出姓“愛新覺羅”。其實關於努爾哈赤的真實姓氏,文獻記載,雜說紛紜,莫衷一是,成為曆史之謎。據文獻記載就有六種說法:認為努爾哈赤姓佟、童、崔、雀、覺羅、愛新覺羅。

    滿學專家閻崇年在其文章《努爾哈赤姓氏之謎》中考證大量史學資料,試解努爾哈赤姓氏之謎。一個普通人,按常理說,出生之後,依照習慣,子隨父姓,明明白白。努爾哈赤的姓氏,為什麼成了曆史之謎?

   清朝開國奠基人努爾哈赤究竟姓什麼?據文獻記載,一共有六種說法,佟、童、崔、雀、覺羅、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姓氏之所以謎團重重,原因在於清朝編修的史書、宗譜、玉牒,凡是對清朝皇室祖先不利的史實或被刪除、或被篡改。於是,《努爾哈赤實錄》不提滿清皇族祖先的舊事,他們編一些奇異的神話,來隱瞞曆史的真相。

    據《努爾哈赤實錄》記載,滿清皇帝普遍認為自己姓“愛新覺羅”,其中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有三個仙女在池中沐浴,一隻神鵲銜來一枚果子落在三仙女的衣服上,仙女愛不釋手把果子放入口中吞進腹中,從而有了身孕,生下一個男孩,男孩相貌奇異,而且剛出生就能說話,仙女告之,他姓“愛新覺羅”,名叫布庫裏雍順,布庫裏雍順也就是滿清皇族的祖先。

   於是清朝在《努爾哈赤實錄》之後,凡官修的“會典”、“宗譜”、“通誌”等,以及皇帝的禦製詩文,凡屬滿清的官書,都沿自努爾哈赤及其後裔一方的記載,都是“欽定”、“禦製”,也都是標榜自己姓所謂“愛新覺羅”。

   在明朝、朝鮮的文獻記載中,努爾哈赤姓“童”和“佟”。剛開始滿洲並沒有滿文,當時明朝、朝鮮的官方書籍裏,關於努爾哈赤的姓氏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據閻崇年考證,明朝和朝鮮的文獻均有記載,努爾哈赤姓“佟”和“童”。努爾哈赤曾作為明朝的建州衛官員,先後八次騎馬到北京向明朝萬曆皇帝朝貢,明朝人或明清之際的學者做了大量的記載,都說努爾哈赤姓佟。而且努爾哈赤曾同朝鮮打交道數十年,朝鮮文獻也留下大量記載。申忠一《建州紀程圖記》有如下記載: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正月,努爾哈赤向朝鮮國王回貼雲:“女真國建州衛管束夷人之主佟奴爾哈赤稟”等等。努爾哈赤自稱姓佟。申忠一作為朝鮮南部主簿到達佛阿拉,受到努爾哈赤的接見,並在那裏住了一段時間。他回國後將見聞寫成《申忠一書啟及圖錄》即《建州紀程圖記》,資料珍貴,相當可信;而那篇《回帖》是努爾哈赤本人讓他轉給朝鮮國王的,這是努爾哈赤親自閱過的正式公文,應當算是第一手資料。但是,朝鮮文獻更多的是把“佟”寫作“童”。

   “童”和“佟”實際上是努爾哈赤假借漢人的姓氏。佟姓或童姓,不但是遼東的顯著大姓,也是當時女真人的普遍姓氏,誰做了部落的酋長,誰與明朝發生關係,這人便以佟或童為姓,通過“四譯館”,轉給明朝政府。章炳麟的《清建國別記》中提到一種說法,佟姓原來是漢人的姓氏,後來常被夷人襲用,以假冒漢人提高自己的地位。清朝皇族的祖先在名字前麵冠以“佟”姓,也是因為羞於提起自己夷人的身份,於是假借漢人的姓氏,可見女真部落酋長,可以隨時姓佟或童,佟姓或童姓,也就成為他們的公姓。

   努爾哈赤的姓氏除了“佟”或“童”的說法之外,朝鮮人還有記載稱他姓“雀”或姓“崔”。

   閻崇年認為,有一種解釋是來源於努爾哈赤的母親因為吞下雀卵才生下了他,不過清朝人並沒有如此記載,《努爾哈赤實錄》的《武錄》、《滿錄》、《高錄》三書,僅記載其母懷孕十三月而生努爾哈赤之事,並無吞卵而孕之說。第二種解釋則來源於仙女吞服神鵲留下的果子而生下努爾哈赤祖先的神話,因此傳聞努爾哈赤姓雀。而且滿洲先人曾把烏鴉作為圖騰,這些都能把滿清皇室姓氏同“鵲”或“雀”相聯係。當然也有學者提出了新看法,認為努爾哈赤姓“崔”是由於朝鮮語中,崔的發音介乎於漢語缺和吹之間,與“覺羅”中“覺”字音相近,於是懷疑崔姓是來源於“覺羅”的誤讀。

   既然努爾哈赤姓“佟”或“童”,是假借漢人的姓,那麼他的真實姓氏是什麼?

    有學者認為努爾哈赤的真實姓氏是金,猛哥帖木兒是努爾哈赤的六世祖,有史料記載他姓金,金是“愛新”的音譯。所以,猛哥帖木兒及其後裔努爾哈赤都姓金,也就是姓“愛新”。

   還有一種說法,是姓覺羅。《清朝通誌·氏族略》裏記載愛新覺羅是國姓,愛新是金的意思,其他的覺羅則冠以地名、部名、民名等,與國姓相區別。如“伊爾根覺羅”就是“民覺羅”的意思,以表示它們和愛新覺羅(金覺羅)有所分別的。在《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裏,記載有八種覺羅,伊爾根覺羅、舒舒覺羅、西林覺羅、通顏覺羅、阿顏覺羅、呼倫覺羅、阿哈覺羅、察喇覺羅。可見“覺羅”是滿洲皇室舊有的姓氏,“愛新”是後來加添的,其目的在於顯示皇族後裔的尊貴。

   到努爾哈赤的時候,為何舍棄了漢人的佟姓,而自稱姓“愛新覺羅”呢?

   閻崇年在文中提到,佟姓畢竟是漢人的姓氏,雖然假借了可以假冒漢人,在和明朝官方文書往來時方便些,可是金姓卻是金朝女真的國號,不但可以標榜是金朝皇族的後裔,而且可以藉著它在女真民族中有所號召力。因此,“愛新覺羅”這個姓並不是憑空創造的,而是有它產生的原因、形成的過程。

   有學者查過:在《滿文老檔》和《滿洲實錄》裏,很少出現“愛新覺羅”一詞,僅有三例。並認為,努爾哈赤建元天命後,在覺羅姓前冠以愛新,是為了標示其有別於一般人的高貴身份。由此可見,努爾哈赤的姓氏——“愛新覺羅”,並沒有找到直接的史料依據,而是學者根據史料推論,所以至今努爾哈赤真實姓氏仍是一個曆史之謎。

值得一提的是,美洲的印第安人認為,人的姓名是身體的一部分,讓不熟悉的人知道自己的姓名會給自己帶來不幸和災禍。為了不讓陌生人知道自己的姓和名,首先,在親人和熟人之間打招呼時不說姓名,而以稱謂相稱;其次,在向初次見麵的人作自我介紹時,或用別人的名字來代替,或隨便另取一個新名字。因為大家都是這麼做,所以都不認為這是在說謊或不誠實。


清朝是印地安文化的黃金時代,努爾哈赤皇族與美洲印地安人本一脈相承。

美洲一些印地安人稱自己為(ManKo)族人與滿清皇族稱自己的祖先(MoKo)人的發音幾乎完全相同,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滿清的建立者努爾哈赤家族是通古斯民族,與美洲的印地安人在若幹百千年前本是同氣連枝的。

近來研究發現,現在生活在美洲的印地安人據考證是滿清皇族努爾哈赤的祖先後裔。若幹年前,生活在北亞通古斯地區的印地安人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大陸橋過去的,他們的另一分支則到達日本北海道成為今天日本的土著民阿依努族。史載我國唐代曾有一批居住在黑龍江的滿族祖先,越過太平洋在中美洲登陸,其中大部分人移居墨西哥成為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從人類學的角度分析,印地安人是通古斯人種無疑,他們和滿清努爾哈赤皇族本一脈相承。努爾哈赤家族和印地安人都有共同的信仰——薩滿教,都有共同的圖騰崇拜,印地安語的圖騰和滿語的剔剔末在語音和語意兩方麵都相同,滿語的剔剔末是指酋長的帽子,進而指部落的旗幟,是被人崇拜的對象,印地安人也和滿人一樣崇尚鷹、狼、熊、烏鴉。此外,印地安人的薩滿教的薩滿稱呼和薩滿教的行教過程也和滿族的相同。


努爾哈赤後裔證實其祖先為印地安的十六大證據:

清朝皇族是印地安後裔

不少人質疑努爾哈赤家族的女真血統,有學者認為他們是印地安人後裔,是正宗的印地安薩滿教信徒,並不是滿族的先世“女真人”。

有一個來自墨西哥的印地安人叫孛術魯, 他認為努爾哈赤或他兒子皇太極是印地安人後裔,還有其他學者為此專門寫了一本書。孛術魯說,他的祖先曾娶了清朝的一位格格,因此,他也算是奴爾哈赤的家族後裔,也因此了解清朝皇族是印地安通古斯支係的秘密。

他還提供了令人震驚的證據來支持其觀點,這些證據有:

1、努爾哈赤小的時候,他的家人在饑荒中死亡,努爾哈赤用獸皮包裹屍體,而用獸皮包裹屍體正是印地安葬禮特征,印地安風俗規定薩滿教亡者須穿獸皮後土葬。

注:據《努爾哈赤傳》記載:“據說奚塔喇.厄爭墨氣懷了足足十三個月才生下努爾哈赤,時年正是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努爾哈赤出生後,生活很貧困,母親長期患病,在他十歲那年母親終於離他們兄弟而去,努爾哈赤和兄弟舒爾哈齊把母親的屍首用獸皮裹起,埋在部落墳地的一個角落。”

2。努爾哈赤最親近的文臣武將主要是印地安後裔組成,因此,清朝是印地安人後裔開創建立的。

注:遼東黑龍江新賓地區在古時就有大量的色目人,民間有十印保一酋的說法,分指費英東,額亦都,扈爾漢,何和禮,安費揚古、卓布泰等人,被康熙籍沒拘禁、死於禁所的清朝輔政大臣鼇拜也是色目人。在民間文學《滿清開國史》中宣揚他們的武功業績,形容他們為“剛烈之印民”。


一、 滿清皇族對印地安薩滿教的態度。

努爾哈赤皇族的印地安信仰 :薩滿教;清史或近代史表明,滿清列帝對這一點格外尊崇。

薩滿教巫師通常是佩帶腰鈴並執抓鼓表演的,除滿清努爾哈赤皇族薩滿跳神使用的腰鈴分為大小兩種外,民間薩滿跳神使用的腰鈴大同小異。在北美的印地安人中,也見有腰鈴這種形製的樂器,如在新墨西哥州聖伊丹佛鬆的一名印地安薩滿舞者,舞蹈者即披掛著這種錐鈴。但他們不是將錐鈴縫製在襯裙上,而是縫製在舞者的衣邊上。

北歐和北美的印地安人也有抓執型的單麵鼓。賈芝先生曾在冰島的一所博物館中看到愛斯基摩人的抓鼓;在國立美國印地安博物館出版的《美國土著人的舞蹈》中亦可清晰地看到:阿拉斯加州特靈格特的一個部落中的印地安人,所執之鼓就是這種形製的抓鼓。

筆者曾在布達佩斯的庫裏圖哩諾,觀看了由會議東道主安排的薩滿表演活動,並對表演者使用的薩滿鼓做了測量和記錄。這兩麵由幾位當地印地安人表演的薩滿鼓與滿清皇族的薩滿鼓有著驚人的共同特征:單麵、木框、蒙革,用鼓繩拴結並以手抓而執之。誠然,由於流傳地域的不同,抓鼓的形製在當地的文化圈中已經產生了某些適應性的變化:土著薩滿鼓的鼓槌,已演變為類似定音北美印地安鼓鼓槌的樣式,但我們仍然不難看出印地安薩滿鼓與滿清皇族的抓執型薩滿鼓是屬同一種類型。從音樂學的角度來看,滿清皇族所尊崇薩滿鼓的種種特征在北美某些印地安地區薩滿鼓上又複現出來的結果是足以支持以上判斷的。

我們可以把這一音樂學的判斷放到整個薩滿體係中,並將其還原於它們得以產生、繁衍、生息的社會和曆史大背景中,去發現這誕生於東北亞茫茫林海雪原之中的薩滿之鼓是如何透過時空的羈拌在漫長的亞歐大陸線上滾動,又是如何在北美印地安部落敲響的……

清順治元年(1644),滿清入主中國,立即建立“薩滿堂子”,就是薩滿跳神的祭壇,薩滿是通古斯語“巫”的音譯。滿洲凡軍國大事,均由酋長率領滿洲諸貝勒大臣向堂子女巫祈求神諭。時至清亡前夕,被排斥在堂子例祭之外的漢族士紳對堂子巫術仍不明了。這由1903年章太炎《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指斥“堂子妖神,非郊丘之教”雲雲可知,清末的“辛亥革命”論者,特別強調滿清的印地安信仰與宋明所謂儒教傳統之異,便可以理解。

滿清入主北京,標榜恪守傳統,“改正朔,易服色,正製度”。強迫被征服的各民族剃發留辮,宣揚印地安文化,泯滅滿漢外觀上的差異,而統治結構更搞滿漢雙軌製,從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以滿馭漢”體製,並以印地安八旗駐防保證滿洲統治特權,如此等等已使全國印地安化。

滿洲以一個文明落後的少數民族部落,漁翁得利,征服全國。它起先似乎不計較被征服諸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以服從滿洲酋長軍事管製為滿足。然而隨著全國的征服,由先進文明與落後文明之間的文化差異,大小族群體現的民族差異,中央集權與地方勢力體現的利益差異,都給滿清印地安皇族帶來極度自卑感。

因而,滿清入主北京的頭幾十年,以順治、康熙為首的征服集團,麵對中原仍然持續動蕩不安而心存畏懼,無法不居安思危。順治借奏銷案、科場案,對江南士紳殘酷鎮壓,但聞報鄭成功北伐勢如破竹,便嚇得要想逃回關外老家。康熙撤三藩征台灣,都以統治命運作賭注,為征台甚至不惜與荷蘭侵略者相勾結。諸如此類,均為曆史昭示的顯例。

自從清順治元年(1644)在皇城內建立“堂子”直到清亡,滿洲酋長的祭天和出征回師等軍國大事,必由滿清皇帝親率滿洲王公大臣至堂子舉行印地安薩滿教儀式。起先還允許官居一品的漢大臣參祭,到康熙中葉便取消漢臣參與。這使堂子變得格外神秘,連滿洲親貴也數典忘祖,說不清楚堂子所祭諸神,何以有晚明的“鄧將軍、萬曆媽媽”之類。

直到民初,孟森作《滿清堂子所祀鄧將軍考》諸文,才由偶像崇拜的角度揭示印地安薩滿教傳統,將以前宗主國有助於滿洲努爾哈赤皇族崛起的人物奉作印地安薩滿崇拜的神靈。

也如中世紀列朝的“神道設教”,滿清酋長首先要求增強以“愛新覺羅”家族為核心的征服族群的向心力。努爾哈赤自稱金朝女真族嫡係卻非常害怕重蹈金朝漢化覆轍,因此,它在全國統治越穩定,君主專製越強化,而滿清酋長對於征服族群喪失權力的擔憂就越增長。

人們常常稱道康熙尊孔崇儒卻忽視其人尊孔實為尊朱子,將朱熹奉作孔孟正宗並將自己詮釋的朱子學定作意識形態準繩。這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 ),即他統治晚年之後的事情,康熙按政治需要重新詮釋孔孟程朱之道,“平漢人之策當以漢製漢”絕不妨礙他恪守祖製“以滿馭漢”。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5104
聖眷3647
銀兩1007

4978

主題

53220

回帖

116689

積分

爵位科爾沁右翼前旗郡王
榮銜從一品少保
旗籍蒙族正白旗
配偶納蘭靖瑤
 樓主| 發表於 2015-6-19 19:55:58 | 顯示全部樓層
二、滿清皇族與印地安共同的圖騰柱。

“圖騰”(tutem)一名,為北美印地安阿爾袞琴部落奧吉布瓦方言。其他土著部落也有與“圖騰”意義相同的名稱,如在澳大利亞,有的土著部落稱之為“科幫”,有的叫它“穆爾杜”,也有的叫“克南禮”;努爾哈赤印地安皇族則稱之為“斑吉”柱。由於印地安人的“圖騰”一詞最早出現在歐洲學術文獻中,因此,學術界把後來出現的所有這一類風俗統稱為“圖騰”。

圖騰標誌或稱圖騰徽號、圖騰族徽等,是人類原始社會組織的象征和區分群體的標記,是原始人類迷信某種動物或自然物、自然現象與部落、氏族有血緣關係,因而用來做本部落、氏族的徽號或標誌。滿清努爾哈赤皇族有與印第安共同的圖騰族徽。

原始人類群體最初是無任何標誌和象征的。圖騰概念產生之後,原始人為使圖騰不傷害自己或得到它的保護,就把自己打扮成圖騰摸樣。他們或以圖騰動物的皮毛製作衣物,或以羽毛、樹葉等裝扮成圖騰摸樣,或以布和其他材料製成圖騰形狀的頭飾和鞋,或模仿圖騰體膚而斷發紋身。他們還在住宅上、器物上、柱子上、旗幟上雕刻、繪畫圖騰形象。在他們看來,隻有這樣圖騰才會把自己當作親屬、子女或同類,才會得到應有的保護。

種種跡象表明美洲印地安人就是我們滿清皇族的祖先,就連他們雕刻的圖騰都與滿族的一模一樣。

圖騰柱為圖騰標誌的一種,即在柱子上雕刻動物或半人半獸形象,以象征其氏族的圖騰祖先。如在我國滿族可見的“斑吉”(滿語)柱,就是努爾哈赤印地安皇族的圖騰柱,因此滿清皇族和印地安人一樣崇尚萬物有靈。

滿族圖騰主要有:“鷹、烏鴉、柳枝、野豬、魚、狼、鹿、豹、蟒蛇、蛙”等。滿族的古姓氏多為氏族和部落的名稱,即古代的圖騰名稱。如地處長白山、英額、琿春等地的“鈕祜祿”氏,其意為“狼”;世居哈達、赫圖那拉、寧古塔等地的“薩克達”氏,其意為“母野豬”;居住在遼陽的“尼瑪哈”氏,其意為“魚”;生活於黑龍江的“綽羅”氏,其意為“桃子”等。

現在滿族人家院落裏的“索倫杆”就是由圖騰柱演變而來。

如果到滿族民俗村去,圖騰穀不可不去,這裏展示的滿族圖騰柱(斑吉柱)粗曠、古樸、神秘,充分展現了滿族獨特的原始文化與美洲印地安人的圖騰文化一脈相承。

沈陽隕石山滿族民俗村的圖騰穀,植物繁茂,曲徑通幽,構成了滿族村的又一景觀。那裏展出的35個滿族圖騰柱(斑吉柱),就是根據從黑龍江、吉林、遼寧滿族聚居地收集的圖案,選用古鬆木雕刻而成,在國內非常罕見。其中有長白山主(超哈占爺)、方位女神(和碩赫赫)、父親神(烏伸闊馬發)、母親神(佛朵媽媽)、蘑菇神(森車媽媽)、多乳媽媽(那丹忽葷媽媽)、雪神(芒你恩都哩)、繡花女神(伊爾哈格格)、金神(愛新恩都哩)以及堂子神、蛇神、鷹神、豹神等。那些帶有粗獷、古樸、神秘色彩的滿族“斑吉”柱,充分展現出獨特的印地安文化傳承。

三、滿清皇族與印地安酋長共同的鷹崇拜。

鷹是滿清皇族的圖騰,俗稱海東青。滿族人用於狩獵的獵鷹,體型中等,比一般鷹、禿鷲小的多,但性情凶猛,產於我國關外黑龍江吉林一帶。考古工作者在興凱湖地E發掘出骨雕鷹頭,距今約六千餘年。在金上京古城東女真墓群中,發現了以海東青捕捉一隻飛翔的天鵝為紋飾的鎏金銅帶挎。在吉林敦化一帶流傳的《阿瑪有隻小甲昏》的滿族民歌:“拉雅哈,大老鷹,阿瑪有隻小甲昏,白翅膀,飛得快,紅眼睛,看得清,兔子見它不會跑,天鵝見它就發蒙。佐領見它睜大眼,管它叫做海東青……”

海東青不僅是努爾哈赤先世的圖騰,同時也融入到了滿族的文化之中。滿族人以鷹用於狩獵,統治者則以鷹捕鵝雁,作為享樂消遣的手段,先民們很早就懂得捕鷹,馴化後,用來幫助獵戶捕獲獵物,俗稱“放鷹”。早在唐代,“海東青”就已是滿族先世朝奉中原王朝的名貴貢品,唐代詩人李白曾有詩:“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雕出遼東,最俊者謂之海東青。”富育光老師寫的《七彩神火)故事中寫到天雕來自享滾河以東,滿語叫它“鬆昆羅”,意思是天雕從享滾河飛來的,漢語把它譯成“海東青”。海東青又叫白尾海雕,它雖然大小如鵲,但天性凶猛,可捕殺天鵝、小獸及狐狸,《滿清習俗大觀》中這樣描寫了放鷹的方法:“鷹以繡花錦帽蒙其麵,擎者挽絛於手,見禽乃去帽放之。”

滿清皇族和印地安人一樣敬鷹,他們認為鷹具有超凡的神力,無所不能,但它畢竟是動物,偶爾也會危害百姓,印地安薩滿教為了保護族人就將神鷹的魂魄附著到自己身體裏,然後經過薩滿馴服後,將鷹神送回到天上去。

愛新覺羅·溥傑在《四平民族研究》創刊號封底題字為:“民族之鷹海東青”。有人考證“海東青”就是努爾哈赤家族的圖騰,因此在滿族人的心目中海東青是最崇高、神聖的。

北美的印地安人中的某些部落就是以鷹為圖騰的。

我過去經常會把通古斯的民族和印地安部落做對比,因為大家都信仰印地安薩滿教,而且通古斯不同部落的不同圖騰,總能在印地安人不同部落中找到相對應的。比如,通古斯顎溫克人崇拜熊,說自己的祖先是半人半熊的,後來從中間撕開,人就是人,熊就是熊了。北美也有很多印地安部落是崇拜熊的,什麼崇拜鷹啊,烏鴉啊,狼啊,蛇啊,多的很。北美印地安人(包括極地的愛斯基摩人,因紐特人)其實是通古斯人種的分支,起碼你從長相上可以辨別。如果你有機會去北極圈看到愛斯基摩人或者因紐特人,覺得長的簡直一個樣子,不要奇怪,那些人都是從中國的東北滿洲努爾哈赤家族走出去的。  


四、崇拜烏鴉的信仰。

印地安人崇拜烏鴉,努爾哈赤創立的滿清皇族也就崇拜烏鴉。傳說滿族人對烏鴉敬畏是因為烏鴉救過努爾哈赤先祖的命,然而這並不是巧合,對烏鴉的崇拜其實就是古代印地安係民族諸多崇拜中的鳥崇拜,因此美洲印地安各部落每年都要舉行烏鴉聚會。


五、努爾哈赤具有典型印地安人的相貌特征。

努爾哈赤皇族和印地安人的臉型特征多呈窄長臉、鷹勾鼻、小眼睛、單眼皮或細長眼、顴骨略高、皮膚偏黃,眼球為灰色或淺棕,適應溫帶和寒帶的氣候。北京有不少滿族人的這種長相很典型,外型與印地安人和愛斯基摩人類似。我注意到,努爾哈赤的畫像就具有顯著印地安人的特征。

六、滿清早期的印地安文化,鹿角椅、人頭碗。

清代還有刻有印地安薩滿經文的宮廷器物散落於民間,在CCTV的鑒寶節目裏出現過,這件珍品得到國家文物專家的鑒定並認可。

央視:清朝皇帝是印地安教徒,當時的皇宮裏麵竟然有印地安風格的器物。

我們可以從滿清早期看到具有鮮明印地安特色的文物。

入關前,皇太極曾坐過的一把鹿角椅,作為滿清先祖的重要遺物,至今依然珍藏在舊宮的內庫。那是皇太極命人利用捕獲的一頭大麋鹿的鹿角做的一把具有印地安酋長風格的鹿角椅,這把鹿角椅博得了皇太極酋長的格外喜愛,一直用到駕崩。滿清入關之後,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列帝東巡盛京沈陽,始終都把“恭瞻”印地安鹿角椅作為一項例行的祖製。不僅如此,康熙還曾經效仿祖上用自己獵獲的鹿角命人製作了若幹把印地安鹿角椅,清代乾隆、嘉慶和道光皇帝每次來盛京故宮“恭瞻”印地安鹿角椅,都要為之寫詩做賦頌讚一番。

此印地安鹿角椅是用皇太極酋長狩獵所獲麋鹿之角製成,將大鹿之角12岔加工成椅子靠背,鑲嵌椅座之上,自然形成靠背及扶手,原始天成。椅座麵為長方形,座心以棕繩編製,椅背鑲板上刻有乾隆禦製五言詩一首,其詩文為:“彎弓曾逐鹿,製器擬乘龍。七寶何須羨,八叉良足供。庫藏常古質,山養勝新茸。那敢端然坐,千秋示儉恭。”後刻署款“乾隆甲戌秋九月禦筆。”鹿角椅前另附有腳踏。

在清代人皮鼓陳列館,具有鮮明印地安風俗的人皮鼓、人頭碗真品雖曆經數百年,依舊保存完好。清代皇帝入關以後仍保留了做人頭碗的印地安野蠻陋習,康熙曾將程金山父子處死,並用他兩個兒子的頭蓋骨反扣在一起,中間用白銀雕刻成二龍戲珠鑲成鼓架,上下鼓麵用他們脊背上的皮蒙製而成一個印地安人皮鼓,再用程金山本人的後腦勺做成的一個印地安人頭碗,而這正是曾經流行於印地安部落的原始野蠻舊俗。

七、繼承了印地安先世的婚配傳統。

努爾哈赤先祖本是印地安人支係的後裔,入關前尚處於奴隸社會的晚期,部落風俗仍保留了鮮明的印地安婚配習俗。努爾哈赤家族的婚配傳統,丈夫死後,允許妻子轉嫁丈夫的弟弟,甚至可以轉嫁兒子或侄輩。這種原始的印地安婚俗,把女人當做一種財富和交配的工具。怒爾哈赤酋長死前曾囑咐:俟我百年之後,我的諸幼子和大福晉交給大阿哥所有,大福晉是指努爾哈赤的嫡妻,大阿哥是指努爾哈赤的長子代善。富察氏是努爾哈赤的第二個妻子,而她曾與努爾哈赤的大兒子代善亂倫通奸。皇太極酋長時期,莽古爾泰貝勒死後,他的眾多妻子分別分給侄子豪格和嶽托;努爾哈赤第十子德格類貝勒死後,其眾多妻子中的一個被第十二子阿濟格納為妻。肅親王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是皇太極的親弟弟,論輩份多爾袞是豪格的親叔叔。但豪格娶的嫡妻博爾濟錦氏,是叔叔多爾袞其中一個妻子(元妃)的妹妹。侄子豪格死後,其嫡妻博爾濟錦氏在叔叔多爾袞逼迫之下,又被多爾袞納為妻子。
  
   皇太極酋長及其兒子順治帝的婚配,都是典型的印地安風俗婚配或亂倫婚配。建州女真努爾哈赤酋長,為統一女真各部落,娶蒙古科爾沁貝勒明安的女兒為側妃,開與蒙古部落聯姻之先河。後來,他的四個兒子都娶蒙古女子為妻。尤其是他的第八子皇太極酋長,為了對付明朝,積極推進滿蒙聯姻。皇太極改國號為“滿清”後,冊封的五宮後妃都來自蒙古博爾濟錦家族,其中三位後妃論輩分乃是姑侄。先是姑姑博爾濟錦氏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嫁給時為貝勒的皇太極,後尊稱為孝端皇後,生了三個女兒;接著,天命十年(1625年)春,她的年僅十三歲的侄女又嫁給當時仍為貝勒的皇太極,後被封為永福宮莊妃,生了順治帝福臨,還生了三個女兒,後被尊為孝莊皇後;之後,天聰八年(1634年),她的另一個二十六歲的侄女,也就是莊妃的親姐姐,也嫁給了繼承汗位多年的皇太極酋長,被封為宸妃,生過一個兩歲即夭的兒子;在皇太極死後就發生了孝莊下嫁攝政王“多爾袞盜嫂”的事件。有人統計,皇太極在位期間,滿清貴族僅與蒙古科爾沁部聯姻就達十八次之多。皇太極酋長之子順治與其父親一樣,也是印地安婚配或亂倫婚配:孝莊的兩個侄女,都嫁給了順治帝,一個封為皇後(即孝惠皇後,後被廢降為靜妃),另一個封為淑惠妃,順治帝娶的這兩個妻子,是他同一個親舅舅的兩個女兒,都是他的表妹妹;後來,孝莊皇後的一個侄孫女,又嫁給順治為妻,後被封為孝惠皇後。這就是說,順治帝不僅娶了兩個表妹,還娶了表侄女為妻。而從蒙古科爾沁部首領莽古思的角度來講血緣倫理,他將女兒(孝端皇後)嫁給了皇太極,又將兩個孫女(孝莊皇後、宸妃)嫁給了皇太極,後又將兩個孫女(靜妃、淑惠妃)、一個曾孫女(孝惠皇後)嫁給皇太極酋長的兒子順治帝福臨。順治帝福臨又搶了自己親弟弟的老婆,為此還逼死了親弟弟。而當時努爾哈赤皇族視之為祖上印地安傳統婚配舊俗便理所當然。


八、努爾哈赤酋長繼承了印地安先民的飲食習慣,吃生肉。

印地安後裔滿清努爾哈赤家族,它的建州部落曆史上曾幾經遷徙,最後定居在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境內蘇子河流域。這批人地域環境雖然改變,但通古斯印地安嫡係的飲食習慣卻難以改變,他們仍然主食玉米兼食麵粉輔以肉類,玉米以粥食為多,麵粉以餅為主。

滿清早期,努爾哈赤家族所吃的肴饌,野味所占的比重較大,即主要是吃虎、熊、?、獐、鹿、山羊、野豬、山雞、野雉、野鴨等,並有吃生肉的習俗,反映了通古斯印地安人粗獷、實用的傳統食風。

入關前,努爾哈赤便不忘印地安傳統祖製,設堂子祭薩滿,立神竿,吃生肉。入關後,順治酋長訂立了早、晚祭薩滿、吃生肉的製度,另外還有日祭、月祭、春秋大祭等等……規定滿清努爾哈赤皇族為每年正月、十月間,各有一次大祭,祭祀時用豬兩頭。北京故宮坤寧宮原是明代皇後的寢宮,清朝入關後改成祭祀時屠宰、烹煮的場所,裏麵有兩口大鍋便是祭祀時煮肉用的。在滿清早期努爾哈赤家族祭祀時有吃生肉的印地安習俗,入關後由於口味的提高,改成了不加鹽吃煮後的白肉,隨祭的諸貝勒大臣也跟著吃,因為難以下咽,有的大臣往往偷偷地在袖子裏放了點鹽才能勉強吞咽下去。


九、滿清皇族和印地安人帽子上喜歡插鳥毛。

印地安人的傳統風俗是頭飾上插有鳥毛,代表尊貴。所以,努爾哈赤印地安皇族入關建國後也不忘印地安傳統祖製,於是清代的官帽上插有鳥毛便成了滿清的一項定製,這也是清代努爾哈赤印地安皇族統治全國的象征。

十、據考證,清早期的金錢鼠尾發型也是發源於印地安部落風俗,前禿後大辮子則是後來逐步演變的成果。


十一、具有印地安特色的部落會議與八旗製度。

具有濃厚印地安軍事特色的酋長部落議政製度在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之初即已形成,當時努爾哈赤家族處於奴隸製向封建製轉變之際,尚存有濃厚的印地安酋長軍事風俗,後金的軍國大事,都由各部落諸酋長、貝勒等人共議裁決。至乾隆五十七年被裁撤,自此印地安部落議政製度也隨之消失。

八旗製度是努爾哈赤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創立,初建時設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1614年因“歸服益廣”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規定每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一人,五牛錄為一甲喇(隊),設甲喇額真(參領)一人,五甲喇為一固山,約7500人,設固山額真(都統、旗主)一人,副職一人,稱為左右梅勒額真(副都統)。

八旗製度也具有鮮明的印地安軍事特色,努爾哈赤的先祖印地安人以射獵為業,每年到采捕季節,以氏族或部落為單位,由有名望的人當酋長,這種以血緣和地緣為單位進行集體狩獵的組織形式,稱為印地安牛錄章京,總領稱為牛錄額真(牛錄意為大箭;額真,又稱厄真,意為酋長),甲喇又作紮攔、紮蘭、劄欄、加蘭、家喇、夾喇等,是印地安軍事製度中牛錄之上、旗(固山)之下的一級組織。


十二、清朝和印地安部落國家有很好的外交關係。清朝統治者鑒於美洲印地安祖先被西方殖民者屠殺的悲慘教訓,製定了“寧贈友邦不與家奴”的基本國策,以確保印地安支係努爾哈赤酋長的統治地位,這是因為清朝是印地安後裔建立的王朝,清朝皇族是印地安薩滿教信徒。


十三、印地安日曆在清朝成為努爾哈赤皇族日曆。


十四、清朝是印地安農作物發展的黃金時期。

清朝是印地安傳統農作物發展的黃金時期,上麵說了印地安努爾哈赤酋長對印地安薩滿教的異常關懷。16-17世紀,中國人口由明萬曆時期的1.5億激增到乾隆六十年的2.97億。毫不誇張的說,乾隆時期中國人口的激增和惡性膨脹,從三個億到現在的不得不實行計劃生育15億,這與清朝印地安統治者對土豆、玉米等印地安傳統農作物的熱衷是分不開的。


十五、清代也是鴉片盛事的黃金時期。清朝印地安皇族喜歡吸食鴉片煙,如:道光、鹹豐、同治,光緒、慈禧、宣統都有吸食鴉片煙的傳統,溥儀的皇後郭布羅.婉容就是因吸食鴉片煙而亡,而吸煙正是印地安的傳統風俗象征,許多印地安部落酋長就有吸食土煙的風俗習慣,因此清朝是鴉片煙的黃金時期,清代國民吸煙者更盛,清朝被稱之為“鴉片盛事”毫不為過。


十六、英使馬葛爾尼於1793遊曆中國,佩雷菲特先生就這一主題在1989年5月出版了《停滯的帝國》一書,他在波蘭克拉科夫的一家舊書店裏偶然購得沙皇亞曆山大一世的外交部長恰爾托雷斯基收藏的一套遊記,其中就有隨馬戛爾尼訪華的斯當東與巴羅寫的有關中國之行的書。該書全麵介紹了當時清朝社會各方麵的狀況。作者以較多的篇幅著重介紹了清朝貴族與印地安薩滿教之間的關係,說:“宮廷內有韃靼皇帝專用的薩滿堂子,有印地安薩滿巫師,大祭日韃靼皇帝到關外的薩滿廟做印地安聚禮,並說:“從韃靼皇帝的某些行為看,他十分信奉印地安薩滿教,然而由於害怕喪失權力,他不能對此公開宣布。這是因為他的國家風俗和法規所規定的……。”巴羅的描述是他親眼所見,與中國民間的傳說相吻合。

人類學家裴文中曾參照清史、滿文老檔、史學家的評述、薩滿教口碑傳說, 對清朝皇族的族屬和宗教信仰進行了詳盡的研究考證,於1963年寫出《清代印地安信仰與薩滿教》一書。確認努爾哈赤家族及其親戚均為印地安通古斯後裔。清太祖努爾哈赤姓氏無考,滿族的先世女真人,它的建州部在曆史上幾經遷徙,最後定居在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境內蘇子河流域,努爾哈赤出生於建州左衛一個小部落酋長的家裏,此地為曆史上色目人聚居區。父名塔克世,母奚塔喇氏,生兄弟二人,努爾哈赤排行老大,次兄舒爾哈齊。新賓縣城地處遼寧省東部山區,歸撫順市管轄,新賓是長白山支脈延伸部分,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屬於長白山支脈延伸部分,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平均海拔492米,屬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全境東西長100公裏,南北寬84公裏,最狹處35公裏,總麵積4432平方公裏。古時居民大部為色目民,有薩滿堂子一所,位於赫圖阿拉中央偏西,努爾哈赤生於部落群內,按常理,努爾哈赤應為色目人印地安支係通古斯後裔無疑。1935年,裴文中曾到遼寧新賓考察訪問,當時所見所聞和當地土民父老所說與上述情況相符。

印地安學者梅瑞迪斯.帕克主要著作有《印地安人種學》、《世界印地安遷徙史》等,是著名人類學家。在《世界印地安遷徙史》一書中,有條腳注提到過“父老相傳,清太祖努爾哈赤原是印地安後裔;順治帝的出走,係赴印地安認祖歸宗。”

努爾哈赤的菜單:“參加第九屆清史學術討論會的曆史學者陳捷先先生首次公開了他從清人筆記中發現的這張菜單。“生野豬肉、烤熊掌、蒸羊羔、土豆、芝麻卷、烤魚、黃油山雞、手抓米飯、鹹鼓玉米羹、宮保野兔、蒜醋白血湯、五味烤野雞、元汁土豆泥、辣椒黃瓜湯、麻辣烤驢肉、牛肉土豆湯、奶汁魚片、臘肉、三鮮玉米粥、玉米薄餅、高粱米飯、油塌肉片、古柯茶、芭蕉”。這是天命十一年(1626年)2月某天,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午餐菜譜。

總之,清朝努爾哈赤皇族是印地安後裔的證據很多,曆史倒底如何,還要等待曆史在我們麵前顯現出新的蹤跡,隻有有了新的發現,我們才能向探索事實本身再邁進一步。不久前,日本和埃及科學家曾試圖對古埃及12世法老圖特卡門的木乃伊進行DNA檢測,想揭開了法老死亡和身世之謎。有關人士認為,沈陽城東二十裏的清福陵是努爾哈赤的墳墓,至今未被打開,據稱也未被盜過,或許若幹年以後,我們可以從清福陵裏躺著的努爾哈赤自己那裏得到最科學的答案。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5104
聖眷3647
銀兩1007

4978

主題

53220

回帖

116689

積分

爵位科爾沁右翼前旗郡王
榮銜從一品少保
旗籍蒙族正白旗
配偶納蘭靖瑤
 樓主| 發表於 2015-6-19 20:00:17 | 顯示全部樓層
剛剛在找資料的時候看到這個=      =

我覺得有點太遷強
本身原始部落其實都是差不多的
由其是圖騰上面.............漢族在一開始很高機率也是拜狼的
本身[龍]這個圖騰 跟[狼]
有很高層度的相似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905
聖眷67
銀兩18040

659

主題

5442

回帖

12801

積分

爵位三等彭城伯
榮銜
旗籍漢族正紅旗
配偶
發表於 2015-6-19 20:37:3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四千年前同祖有可能,不過不會更近
冉肖良,別名派翠可夫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2-22 14:15 , Processed in 0.01820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