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706|回覆: 0

[藏書] 香港哲學及主體性怎樣成為可能?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5523
聖眷786
銀兩-3309

1818

主題

9610

回帖

68914

積分

爵位一等子
榮銜
旗籍滿族鑲白旗
配偶澄川鈴香
發表於 2019-1-30 09: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曾瑞明先生最近出了一本新書,叫《香港人應該思考的四十個哲學問題》。很有幸地,這本書部分篇章小弟有份編輯。

其中,我對這書最感興趣的不是內容本身,反而是書名上提到的全新觀念:「香港人的哲學」。在序言裡,曾先生提到:
我這個人在香港生活與長大,對香港有切身之愛。[……] 我們學習各種理論和知識,也不能抽離學習者自身的環境、情感和歷史。如果哲學要本土化,或者要更與我們生活相關,便更應有「香港人的哲學問題」此一觀念。

如何釐定「香港哲學」?
這段話對我來說可謂醍醐灌頂,為什麼我從沒想過這個問題?不但如此,我發現原來從來沒有人提出過「香港哲學」的觀念,即使在本土主義思潮最熾熱之時,還是產生不出這個概念。這是因為哲學不是以地域來區分,所以「香港哲學」就不可能了嗎?我不同意,在哲學領域上,我們就有東/西方哲學;細分之下,更有印度哲學、中國哲學、英美哲學、歐陸哲學、伊斯蘭哲學。

用地域來劃分哲學並非不可能。借覽上面的區分,我們至少可以得出「 XX 哲學」是指該區域裡的哲學思潮,就像法國哲學意指法國歷史上各種哲學思潮運動,這是區域哲學的第一重意義。有人可能對此質疑,香港地域那麼細小,也沒有特別產出重要的學術思潮,何以能構成具意義的「香港哲學」?

這是個好問題,但我不認為這是正確,我會在後面解答。現在我們先轉移去探究區域哲學的另一重更深刻的意義,它就是主體哲學。如果把主體哲學這觀念套進香港裡,「香港哲學」就是在詰問「香港主體性是什麼」的哲學運動。

香港主體性問題的嘗試
這可是近十年香港人最切身關注的問題。香港從來都有「借來的地方」這個說法。香港在歷史上長久被英國殖民統治;到了 97 年主權移交,港人仍然遭受同樣形式的支配和統治,無法找到自身的主體和價值是什麼,就像無主孤魂一樣。於是有人從前殖民時代尋回歸屬感和懷念;有人追求功利的經濟生活,從消費中獲得自我的滿足和實存感;當然,也有許多港人敢於面對強權打壓,反抗支配,雨傘運動便是其中最佳明證。

在幾年前的本土運動之中,本土派提出了香港民族的主體性問題。許多人糾結於如何定義「香港人」的問題,也有人質疑排外區隔或「非中國」定義下的「香港」,只會令本土運動變質,也無法真正尋找到自己的身份價值與位置。在哲學之中,我們知道有許多概念是無法嚴格定義的(像維根斯坦所揭示一樣),因此要求定義「香港人」而慘遭反例批評,這其實是無傷大雅的事。但另一方面,如果「香港」的界定沒有比較清楚具體的內涵,又的確沒法有意義地建立香港人身份的主體觀念。

「不可化約之主體性」觀念
對此問題,弔詭的是我們也許可以從「中國哲學」這個觀念中獲得相當的啟示。毫無疑問地,我們是難以給出「中國哲學」的一個嚴格定義,但是我們仍然能很合理地使用「中國哲學」這個觀念,正正在於人們相信中國哲學是具有「不可化約之主體性」的特性。

什麼是「不可化約之主體性」?「化約」是哲學中常用的概念,意思是某個東西能否還原(完全等同於)另一個東西,例如物理學理論告訴我們所有物質事物都可以還原成原子一樣。換言之,「中國哲學」之所以是一合法的概念,正是因為中國哲學無法還原為世界上其他哲學體系或運動,因而具有不可化約之主體性。

因此,如果「香港哲學」要具有合法的地位,我們就需要論證香港具有不可化約之主體性,它具有特殊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生活、語言等特殊性。換言之,我們不需要正面給出香港(哲學)的嚴格定義,而只需要守護式的論證香港有某些重要特質是無法還原或等同於其他地方的主體性(例如中國)。

香港哲學的宏觀圖象
既然香港哲學是以「不可化約之主體性」為核心研究問題,那麼香港哲學的宏觀圖象為如下三大:
一. 香港的形而上學或主體哲學:香港的主體性是什麼?
二. 香港的政治經濟哲學:香港的政治主體是什麼?香港現在具有什麼政治價值觀念?香港又應該具有什麼政治哲學概念?香港的經濟制度又是怎樣,又應該變成怎樣?
三. 香港的文化哲學:香港的語言、文化、生活方式和教育有什麼特殊性?香港文化價值觀是什麼,又應該怎樣進展下去?

上述每個大類都可以細分下去,構成「香港哲學」的完整觀景。在此,我只能從略地簡介部分問題和自己的看法。

一. 香港的形而上學或主體哲學
我認為,香港的主體哲學基本上分為三派。

1. 中國道統觀:香港基本上承接了由先秦以來的中國哲學與文化傳承下來的觀念,所以在這意義上,香港人是中國人,香港哲學也不過是中國哲學的一個分支。

2. 中西融合觀:香港受到英國長期統治,承接了不少西方自由主義的概念(例如民主、自由、法治),生活方式也有不少西化。但另一邊廂,香港是雙語地區,社會文化和生活方式都有傳統中國文化的許多元素。因此,香港基本上是個中西融合的地區。

3. 多元競合觀:香港既非屬中國分支,也非屬西方分支,但兩者都對香港的主體性有很大的影響力,而且還有其他社會文化在此相互消長、競爭和聯合。在這個競合過程中,香港生出了特殊的、無法化約的主體意識和文化。

我認為 (3) 是最貼緊現實和在實踐上最可欲的。當然,要如何論證它的可信性和實踐意義性,就需要各種不同類型的香港研究才能確立。不過,只討論香港哲學的主體性問題,香港哲學的地位是可以從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思辨競合過程中得到很具說服力的正面答案。我相信其他方面也能給出類似的答案。

二. 香港的政治經濟哲學
我認為,香港的政治主體基本上是由中國政治觀念和西方政治觀念相正競合底下所構成的。它既擁抱自由主義的基本價值,同時在政治價值觀念上也有著儒家的「政治是道德的延伸」和「賢人統治」的觀念干擾或滲入。

有些人把香港人的政治冷感歸咎於「香港人大體是犬儒」,我認為是錯誤的,真正導致我們對政治生活的抗拒,正正源於我們的政治價值觀念無法在兩者之間獲得適當的釐清和融合,於是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政治觀,一方面認為個人領域的生活是至關重要,是優先於政治生活,或者說,個人生活的各種面向均體現了政治生活的各種面貌(政治是道德的延伸);另一方面又認為政治體制是需要基本的穩定來滿足個人生活自由,卻多沒察覺到前者是需要建立政治主體才能得以實現。

至於經濟方面,香港人基本上還是取信於保守自由主義的「大市場小政府原則」,這很可能部分原因源自於對中國以往的社會主義經濟的恐懼和排斥。在這方面,香港哲學上特別討論到這問題的可算是周保松先生的《政治的道德》一書。他站在香港的角度論辯了不少香港實際經濟處境和正義分配的問題。

三. 香港的文化哲學
香港的文化和日常生活方式是個最難以釐定的課題。一般來說,學者都傾向把語言視為文化的根基。守住文化的必要條件是守住語言。所以,語言應當是未來香港人要守住最關鍵的東西。

香港人的生活方式並不可能有統一而完備的答案,它基本上就是多元的展現。另一方面,「日常生活」對香港人是最為在地的東西,我們常常聽到「搞政治不能打亂別人的生活」、「阻人搵食,猶如殺人父母」、「香港人喜歡飲飲食食、旅行」。其實這些看似不相關的東西都是有聯系的。

我認為香港人對日常生活秩序有某種神聖的崇拜,只要一動搖到這些日常生活秩序,香港人大多就會暴跳起來。其實這在其他國家地區甚為罕見,即使在中國也甚少見到類似的觀念。這是很值得的分析,我們應該抽取香港人最關鍵的生活方式進行分析,這在現今香港領域裡甚少有人認真研究。例如,為什麼香港人那麼喜歡旅行,暢銷書都是旅行書?這背後可能有一系列的社會結構問題,例如壓迫的工作環境。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1-23 13:35 , Processed in 0.01470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