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777|回覆: 0

[藏書] 2018 年完結前,我最想 mention 的一本香港出版物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5523
聖眷786
銀兩-3309

1818

主題

9610

回帖

68914

積分

爵位一等子
榮銜
旗籍滿族鑲白旗
配偶澄川鈴香
發表於 2019-2-2 19:11: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山地:
以祿(Jacques Ellul),孫芥石、郭秀娟譯,《存在的理由:從傳道書看科技社會的虛空與盼望》,校園書房,2017

以祿(Jacques Ellul),孫芥石、郭秀娟譯,《存在的理由:從傳道書看科技社會的虛空與盼望》

以祿(Jacques Ellul),孫芥石、郭秀娟譯,《存在的理由:從傳道書看科技社會的虛空與盼望》

去年大病,死裡逃生,叫今年的我,其實有點恍恍惚惚。人說,有了第二度生命,豈不更珍惜,或者在如此歷煉下,必然脫胎換骨。我沒有,本來可以完結的事繼續下去,我有再被推上舞台之感,一時之間不知怎演下去,是挾著走下坡的身體繼續演日光之下的故事?還是再開第二季,我可以做配角嗎?心有點疲憊。

年初,就買了以祿第一本中文翻譯的著作,《存在的理由:從傳道書看科技社會的虛空與盼望》。這書,於我,很應景;但是,拖着,不敢細看;害怕,又是,要我「世界係重複虛空啦,總之保存盼望啦」。終於,在差不多一周年的日子,看完它;因怕自己沒有毅力細看,還叫來 12 個朋友每星期看和討論。

老實說,首三章都叫人絕望到極點,看到最後一章,我是激動地擁著書親吻它。生平,這是第三本。激動的原因,不是找着存在的理由,是以祿說「生命沉重是一份禮物」。死過的人,是苦透明知虛空仍然裝著永恆地去爭取、更痛恨自我虛飾的一切,然而我們就在其中掙扎,他說,這種沉重是禮物。

很慶幸他從沒有頌揚生命之光,而是從死亡的角度看,這種幽暗很對口胃。嘮嘮叨叨後,走到最後,我明白這是一種怎樣的視角轉換。為何不從最後一章看起。那天看到最後一頁,我擁著它睡了一晚。


鄭政恆:
張燦輝,《異域》,匯智出版,2018

張燦輝,《異域》

張燦輝,《異域》

佔中案未知結果,翻看中大哲學系教授張燦輝的《異域》。這是攝影作品與論文合集,論文關於烏托邦與希望的(非)真實,以及曇花一現的存在與消失。攝影以日常生活為重點,少見衝突,平靜而無聲,似是理想狀態。我們曾經一起經歷、目睹、走過。但細看攝影,我們才想到一切已是多麼遙遠,而且一去不返。


莊國棟:
楊慧儀、應亮(合編),《家在香港:非華人族群調查》,The Rabbit Press,2018

楊慧儀、應亮(合編),《家在香港:非華人族群調查》

楊慧儀、應亮(合編),《家在香港:非華人族群調查》

有別於某些優雅出版社的出版物,這本一人出版社的小書裝幀可能有點簡陋。我近年在非牟利機構工作接觸了「少數族裔」貧窮議題,都是集中描述在香港生活的南亞裔朋友的情況,而本書卻以香港為根的泰國、法國、葡萄牙和波蘭「少數」族裔的故事及調查,組成四個章節,至少填補了我自己的視野盲點。更有趣的是,本書是由浸會大學翻譯課程學生的研究結集,以訪談及文獻搜集來闡述,這些被受忽略的香港生活故事,同時間引證在多元社會內翻譯工作的意義,以行動式體驗讓學生投入自己的選科及開創自己的路。單從這個角度,小書的志向並不簡陋。


張往:
郭永康(編劇),《原則》,香港話劇團,2018

郭永康(編劇)、香港話劇團《原則》

郭永康(編劇)、香港話劇團《原則》

現代社會下的普及教育,是帶有強逼性質的教育。社會的主流價值往往透過學校來塑造年輕一代。校規表面上是原則的象徵,因為社會彷彿最重視人們是否依法守法(實則不然)。然而作為學生,他們永遠無法了解學校行政背後的人事角力。一條普通的校規可能只是政治權力遊戲的延伸。《原則》一劇從新校長上任後的校規風波說起,透過道德價值的爭議,嘗試向公眾表現教育生態的種種。作為前線教師,雖然對情節未夠寫實而感到可惜,但愈看愈覺得編劇想寫的反而是一則當代社會寓言。成年人的世界,總是有太多不同的價值觀,以致人與人之間總會出現矛盾和衝突。堅持與偏執往往界線模糊,動機與結果或許難以分清。正因如此,我們還是要包容價值多元,認真地思考問題。作為教師,我最大的感受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並不是要找到正確答案,所以千萬不要把我們的學生訓練成只求答案卻跳過思考的人。


Sunfai:
孔慧怡,《不帶感傷的回憶》,牛津大學出版社,2017

孔慧怡,《不帶感傷的回憶》

孔慧怡,《不帶感傷的回憶》

典雅、簡潔的設計,一貫牛津大學出版社出色之作。在往北京的途中激動地閱讀著孔的文章,在優美的文字、充滿意義的照片中遙想那悄然遠去的香港故事,既羨慕作者能親歷香港在中港、中西文化交流上「輝煌」的一段歷史,又默忖在新的社會情勢下,我們還可以做點甚麼。一本被高度忽略的作品,也反映了該段被高度忽略的歷史。


曾瑞明:
祝勇,《在故宮尋找蘇東坡》,牛津大學出版社,2018

祝勇,《在故宮尋找蘇東坡》

祝勇,《在故宮尋找蘇東坡》

在一個晴朗的週日,本應放假休息。卻要出席一個教師發展的工作坊,整天用英語和不太熟稔的同工說過不停。午飯時,在這所國際學校,靜靜地讀著這本書,投進蘇東坡的精神境界。牛津書籍設計的優雅,祝勇的講故事方式,還有,繁體字……那一天,我真的感到有書不寂寞。


林蕙芝:
鄧小樺,《若無其事》,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4

鄧小樺,《若無其事》

鄧小樺,《若無其事》

與其說是一位本地高產量與高能量作家的作品結集,我更認為是屬於我和她的同代人絮語。我們這代香港人,大部分沒能享有早一輩人的幸運,又不如下一輩人的鬱悶躁動,於是被隱形、不被注視,人生也平平無奇。好些同輩,如書名般,一直以「若無其事」的姿態存活。

小樺未必擁有這代人的外顯特徽,但還是把我輩被消音/自我消音的成長故事與生活片段記下來。凡在沮喪、被無視的時刻,特別是艱難的 2018 年,我都會拿起《若無其事》來讀,彷彿在讀自己的日記,也彷彿有一個靈魂,鏡像般跟我彼此映照。


鄭依依:
邱林川、阮耀啟編,《平台點合作》,印象文字,2018

邱林川、阮耀啟編,《平台點合作》

邱林川、阮耀啟編,《平台點合作》

談這部書有自賣廣告之嫌,因為本人參與了這書的編寫工作,但也因此,我反覆檢視了書內的 16 個關於「平台合作社」運動的個案。平台合作社運動簡而言之,就是利用電子平台 — 網站也好、應用程式也好,進行合乎合作社原則組織社群進行的經濟活動。與此相對的、甚至與之抗衡的,是主流企業平台所推動的「共享經濟」模式。在香港,活躍的合作社中可謂鳯毛麟角,更諻論用上電子科技平台發展的合作社,但歐美的平台合作社個案,既有年收入逾千萬美元的影像圖片庫、也有佔有全市的士市場最大份額的的士共乘合作平台,不但經營模式的道德標準讓吾等「左膠」心嚮往之,其實力更可與主流企業一較高下。這幾年來,工作上一直關注外國關於人文社會的創新項目,總有一種「月亮是外國的圓」的感覺壓在心頭,但願這只是我妄自菲薄之故,而我們公民社會的力量仍是大有可觀之處吧。


李峻嶸:
《十年後的領會:為香港尋找未來》,領匯監察,2015

《十年後的領會:為香港尋找未來》,領匯監察

《十年後的領會:為香港尋找未來》,領匯監察

2017 年,六七暴動五十週年和香港回歸二十週年成為了熱門話題。2018 年似乎沒有類似的「回顧」氣氛。但如問我香港特區成立後最影響深遠的東西,我的答案不是 2014 年的佔領運動或者是 2003 年的疫症,而是亞洲金融風暴。當然,亞洲金融風暴早在 1997 年底已影響香港,但政府與炒家的鬥爭是在 1998 年達到最高潮。今天我們會記得,政府戰勝了炒家,但香港經濟亦陷入了低谷。較少人記得的,則是當香港面對這次經濟危機時,一連串新自由主義的政策就出台。這些政策令香港的基層更無保障,令香港更加不平等。領匯案是當年反抗新自由主義的一場精采戰役。雖然反領匯運動沒有成功阻止房委會將旗下資產私有化,但這場運動卻令到新自由主義的共識開始受到質疑。然而,新自由主義雖不再是共識,但與這套思想相關的想法,其實仍普遍得到市民認同。下一個經濟危機,或者距離我們不遠,到時統治階級會否再藉機向普羅大眾開刀?這本領匯上市十年後出版的書,不但提醒我們新自由主義的禍害,也就建立一個沒那麼不公平的香港尋找出路。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1-27 05:57 , Processed in 0.01395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