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雅明最為人熟悉的,大概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一文,指出機械的(圖像)複製技術,使藝術品分割成具有「靈光」 (aura)的原作真跡,及其所有大量複製出的複製品。於今天這篇文章的論點不僅仍然有效,我們現在發展出來的複製 (與修改)技術更變本加厲了。
班雅明的唯物論思想,並非是傳統歷史唯物論的宏大視角,而是見微知著的「微物」論。物件自身,如藝術作品或是文史空間,在歷史時間的凝聚下的神秘性格,必須仔細端倪才能發現幽微細膩之處還有其通往人間世界的本真性質。班雅明在此用了一個優美的提喻加以說明:此時此刻(德:Jetzt und Hier/英:now and here)、一閃而逝的「靈光」乍現。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班雅明認為靈光因科技技術的大量複製形式而消逝,藝術作品的本真性就此被壓抑;班雅明拒斥現代藝術中追求先鋒前衛藝術(avant-garde)強調反傳統、反理性、重直覺的革命氣質,認為那種反理性的藝術風格、被商品拜物教宰制的大眾,跟極權主義主張的大步前進的進步美學無異。
班雅明重視的是藝術或物件的本真性、或是獨特的精神性質,那是現代技術大量複製的商品形式無法替代的。對物件超乎常人的執念,對物件客體乍現的見微知著,也讓班雅明如不斷收藏的拾貝者(法︰Les pêcheurs de perles / 英︰The Pearl Fishers) 一樣,他曾說過:「收藏家的收藏永遠不會完整的;只要還缺一件,收藏就仍舊持續。」
以藝術對抗歷史的暴力
班雅明的遺作《歷史哲學論綱》(Thes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正在1939年納粹德國與蘇聯簽訂條約後,精神受創的情況下所寫成的。他説道:「沒有一座文明的豐碑不同時是野蠻暴力的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