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岡田英弘(おかだ ひでひろ) 【序 何謂清朝——世界史中的大清帝國】滿洲人、蒙古人與漢人的聯合政權大清帝國的時代,是由一六三六年首任皇帝皇太極即位算起,至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第十一任皇帝溥儀退位宣告終結,為期兩百七十六年。說到底,大清帝國的建國者皇太極是滿洲人,並非漢人,且他選擇即位之處——瀋陽,現今雖是中國遼寧省的省會,但在當時卻仍處於中國領域之外,屬於後金國的首都。就在這裡,滿洲人、蒙古人與漢人三大種族聚集在一起,召開大型會議,將後金國第二代大汗——皇太極選為共同的皇帝。 滿洲人是住在遼河東方的狩獵民族,使用的語言屬於通古斯語系(Tungusic languages),過去被稱呼為「女真(女直)」;但是「女真」在通古斯語中,帶有相對於「貝勒」(belie,「主人」之意)的「隸屬臣民」之意,因此他們不願再用「女真」這個名諱,而改稱為滿洲人。 一六三六年參加大清帝國建國活動的蒙古人,是遼河以西的遊牧民族,使用蒙古語,原本是奉建立大元帝國的忽必烈家子孫為領主的種族;但是早在前一年,戈壁沙漠以南的蒙古人,就已經被納入後金國的勢力之下。 同樣參加大清帝國建國活動的漢人,當時居住在遼東從事農耕生活;他們乍看之下雖是漢族,實際上卻是在十三世紀的蒙古時代,曾六度受到蒙古軍隊的侵略、被帶來滿洲的高麗人後裔。 這三大種族是清朝統治下人種的骨幹,因此一直到後世,清朝的官方語言都是滿、蒙、漢三種語言,稱為「(滿蒙漢)三體」。 要舉「三體」的例子,清朝的建國者皇太極,在滿文為「goshin oncha sureyesun han」、蒙文是「aghuda orusiyegchi nayiramdakhu boghda qan」,漢文則是「寬溫仁聖皇帝」之稱。這三個字詞的語意皆同。至於年號,滿文為「wesihun erdemungge」、蒙文為「degedü erdemtü」、漢文則是「崇德」。
清朝的官方歷史記錄《實錄》,也是以三體撰寫而成。這種撰寫方式往上可以追溯到記錄大清首任皇帝皇太極的父親——努爾哈赤生平的《大清太祖武皇帝實錄》,直至末代皇帝溥儀的前一任皇帝——光緒的《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為止,《實錄》代代都是以滿文、蒙文與漢文三體所書寫而成的官方記錄。 建國時期的「三體」傳統,延續到帝國的最後一刻。一九一一年,中國南方各省的新式軍隊,在出身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青年軍官統率之下揭竿起義,宣布獨立(史稱辛亥革命);這起事件導致清朝最後一任皇帝——溥儀,於一九一二年退位,這一年,是「宣統」三年,宣統這個年號,在滿文為「gehungge yoso」、蒙文為「Kebtü yosu」。如上所示,在清朝存續於歷史上的期間,官方的記錄向來都是以滿、蒙、漢三種語言,持續編寫而成。 不只是語言,在清朝統治階層的八旗當中,也包括滿、蒙、漢三個種類。 清朝的軍制——「八旗」(jakūn gūsa),原本是由軍旗的顏色而誕生的稱呼。軍旗以黃、白、紅、藍四色為區分,又以鑲邊的有無,區分為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八種,因而有八旗之稱。其中,正黃旗、鑲黃旗與正白旗這三旗直屬於皇帝統轄,稱為「上三旗」,其他五旗則是諸王所私有。 一旗(gūsa)之下有五甲喇(jala),一甲喇之下有五佐領(niru)。大部分的滿洲人都有隸屬的佐領,可以說是舉國皆兵。此外,滿洲化的蒙古人、漢人也被編入八旗,蒙古人被稱為「蒙八旗」(monggo gūsa),以便與遊牧草原的「外藩蒙古」(tulergi monggo)做出區別。至於遼東的漢人,則稱為「漢軍八旗」(ujen coohai gūsa),有別於一般的「漢人」(nikan)。而這些滿洲、蒙古、漢軍八旗成員,總稱為「旗人」。旗人不只是清朝軍隊的根幹,還是所有組織的基礎。 世界史是從蒙古帝國展開擁有如此複雜結構的大清帝國,究竟是在何種背景之下誕生的呢?它有所謂的國家範本嗎?關於這點,必須要從十三世紀開始談起。 一二○六年,一支名為蒙古的遊牧民族,其首領鐵木真在今日蒙古國東部的鄂嫩河源頭召開大型會議,並在會中被選為大汗,獲得「成吉思汗」的尊稱。這就是蒙古帝國的起始,也是標誌世界史開端的重要歷史事件。 成吉思汗向西擴張,殲滅西遼帝國、花剌子模帝國,如此一來,蒙古帝國的領土便向西拓展至窩瓦河、印度河一帶。接著蒙古又往南方擊滅西夏王國,不過成吉思汗本人則在軍事行動的過程中,於一二二七年逝世。 蒙古帝國第二代君主窩闊台汗,是成吉思汗的三男。他在一二三四年消滅金國,將中國淮河以北的地區納為蒙古帝國的領地。翌年,他在蒙古高原上的鄂爾渾河畔,建立哈拉和林(Karakorum),並於此地召開大型會議,做出了征服歐洲等大規模作戰計畫的決議。 征服歐洲的作戰自一二三六年展開,但是在一二四一年的年底,窩闊台汗便與世長辭。因此,前往歐洲的遠征軍於翌年八月,從現今的奧地利撤軍返回。遠征軍的總司令拔都,是成吉思汗長男朮赤的次子;他停留在窩瓦河一帶,建立起「金帳汗國」(欽察汗國)。拔都的蒙古子孫,在俄羅斯語中被稱呼為「韃靼」,其後以統治者的身分,治理今日的俄羅斯地區長達五百年。 窩闊台汗逝世後,蒙古帝國內部出現軍事政變,由成吉思汗的么子托雷家掌權,托雷的長男蒙哥坐上大汗的位置。蒙哥的弟弟(托雷四男)忽必烈,在與(托雷六男)阿里不哥的爭權戰中取得勝利,於一二七一年,將自己跨越蒙古與中國的領地命名為「大元」,這就是元朝的起始。其後,忽必烈於一二七六年滅亡南宋帝國。 在大元帝國誕生之際,蒙古帝國分裂為四:除了東亞的元朝以外,還有東歐的「金帳汗國」、中亞的「察合台汗國」,以及西亞由忽必烈弟弟(托雷五男)旭烈兀所建立的「伊兒汗國」。 儘管如此,整體來說還是蒙古帝國,帝國的領域東至日本海、東海,南抵南海、喜馬拉雅山脈,西達波斯灣、幼發拉底河、安納托利亞高原、黑海、頓河流域,領土浩瀚廣闊。在這個範圍內的居民,曾經全部被納入蒙古帝國內部,成為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從那以後又逐漸誕生出可以一路連結到今日、嶄新的民族與國家。這就是「世界史是從蒙古帝國展開」這個概念,所代表的一層重要意義。 成為蒙古帝國成員的遊牧民族,喪失了像是匈奴、突厥、回鶻和契丹等過往的名稱,部族也遭到廢除、重新統整,從而形成將成吉思汗子孫奉為君主的新集團。現今的蒙古人和韃靼人當然毋庸贅言,就連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烏茲別克人和土耳其人,也都是十五世紀後,從繼承蒙古帝國的國家之中誕生的新民族。 不只是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在蒙古帝國統治下的農耕定居地帶民眾,也不免受到影響。現在的朝鮮/韓國人、中國人、滿洲人、西藏人、伊朗人、阿拉伯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喬治亞人、亞美尼亞人等,都曾經被納入蒙古帝國的版圖之內;當過去的政權滅亡,並與外界展開繁盛的交流之後,這些地方的人民逐漸形成與今日密切相連的國家、國民型態。 另一方面,由於連結歐亞大陸東西的陸上貿易利益被蒙古帝國獨佔,在蒙古帝國外側的日本和地中海、西歐世界為了對抗,於是轉而尋求海上貿易的出路。日本的倭寇約從一三五○年開始,葡萄牙人的大航海時代則是從一四一五年展開;這兩項事件都為海上貿易時代揭開了序幕,一四九二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則是這個時代背景下的附屬產物。歐洲人的大航海時代,是受到蒙古帝國時代東西貿易的刺激所展開的結果,在這層意義上,也可以說「世界史是從蒙古帝國展開」。 繼承蒙古帝國的大清帝國,是五大種族的共主邦聯正如前文所述,元朝始於一二七一年,不久後滅南宋,統一了中國;不過元帝國的領土絕對不僅限於中國,還包括東邊的高麗王國、南方的雲南和西藏、西邊天山山脈以東的回鶻王國和阿爾泰山脈一帶,以及北方今日的蒙古國乃至西伯利亞地區。與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圖相較,可以看見東邊的朝鮮(北韓)、韓國,北方的西伯利亞、蒙古國都在中國領土之外;相較之下,西邊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則是加進了領土當中,這是值得注目的地方。 之所以會出現如此的差異,是因為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承繼領土對象的大清帝國,在其末期亦即十九世紀左右,東部的朝鮮、韓國成為日本的勢力範圍,北方的西伯利亞從十七世紀開始、蒙古國在十九世紀末,也都被歸入俄國的勢力範圍之內。 一六三六年,清朝在渤海灣萬里長城的盡頭——山海關的東側(這是滿洲地區之所以被俗稱為「關東」的起源)建國,經過八年後的一六四四年,中國明朝因流寇叛亂而滅亡,明朝將軍打開山海關關門,向滿洲人請求救援。滿洲人應允後進入北京,開始統治中國,也就是皇太極的兒子——順治皇帝的統治朝代。 進入首都北京的滿洲人,將原本世居當地的漢人趕到北京外城,並將圍繞紫禁城的內城東西南北劃分為八個區塊,建造起負責防衛首都的八旗兵營,讓八旗軍與家人一同居住。這就是北京稱為「胡同」的舊有市街地帶。其他像南京、西安、成都等要害之地,也都配屬有滿洲旗人進駐。
順治皇帝的兒子——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的兒子——雍正皇帝,雍正皇帝的兒子——乾隆皇帝,這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統治的時代(一六六二年—一七九五年),為清朝的鼎盛時期。 康熙皇帝在一六八三年征服台灣,一六八九年的《尼布楚條約》,則是將俄國人抵擋在黑龍江(阿穆爾河)之外。前一年的一六八八年,北蒙古的喀爾喀部人民,因西蒙古(瓦剌)準噶爾部的侵略,向南逃亡至南蒙古。一六九一年,喀爾喀蒙古王公們在多倫.諾爾(忽必烈興建上都之處),向康熙皇帝宣誓臣服。一六九六年,康熙皇帝親征戈壁沙漠以北的蒙古高原,擊敗準噶爾部族首領噶爾丹汗。如此一來,康熙皇帝便將現今蒙古國的領土納入了統治版圖,在恰克圖與俄國鄰接,更在一七二○年,將準噶爾軍逐出西藏,使西藏成為清朝的保護國(Protectorate)。 蒙古最後的遊牧帝國——準噶爾汗國,統治今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全境,勢力範圍廣及哈薩克草原至西伯利亞一帶,最後因大汗繼承紛爭而分裂。乾隆皇帝於一七五五年,各派遣兩萬五千名滿洲軍和蒙古軍前往伊犁,殲滅準噶爾軍。原本在準噶爾支配下的塔里木盆地各綠洲城市,於一七五九年向清朝宣示降伏,此時,正是清朝統治版圖最為廣闊的時期。 然而,這個時代還是民族國家以前的階段。清朝皇帝對漢人而言,是傳統式的皇帝;對滿洲人而言,是部族首長會議的議長;對蒙古人而言,是成吉思汗以來的大汗;對西藏人而言,是佛教中地位最高的施主;對東突厥斯坦的伊斯蘭教徒而言,則是保護者。大清帝國的本質,就是五大種族的共主邦聯(personal union)國家。 在清朝時代,只有明朝的舊有領土被視為中國,滿洲是旗人的土地,稱呼為「旗地」,是由將軍治理的特別行政區域。此外,蒙古草原、包含今日青海省、四川省西部的西藏、被稱為回部的新疆,在清朝時代則是以「藩部」稱之,也有「外藩」之稱。面對藩部,清朝是以種族自治為原則,每一種族在當地所使用的語言和法律皆不相同。 中國人所適用的法律,是直接繼承明朝《大明律》的《大清律例》,但滿洲人適用的法典是《八旗則例》,蒙古人則是《蒙古例》。至於後來臣服於滿洲皇帝麾下的西藏人與突厥裔伊斯蘭教徒,清朝則為他們編纂了西藏人適用的《西藏事例》、以及伊斯蘭教徒適用的《回疆則例》。其後,《西藏事例》和《蒙古例》又合併為《理藩院則例》。在將版圖拓展到最大規模的乾隆皇帝時代,編成《五體清文鑑》,為五種語言的辭典,除了建國時期的滿、蒙、漢文之外,還加入西藏語(藏文)以及用阿拉伯文字書寫而成的突厥語(回文)。 當遊牧於今日的內蒙古、身為成吉思汗子孫的王公們在一六三六年清朝建國之際,向皇帝宣誓臣服與忠誠時,由於過去女真人曾經臣服於蒙古人的腳下,因此清朝皇帝龍心大悅,賜予蒙古人貴族與滿洲人皇族相同等級的爵位和年俸。有清一代自始至終,滿洲人皇族與蒙古人貴族之間始終頻繁維持著通婚關係,順治皇帝的母親就是蒙古人,而由祖母、也就是蒙古人皇太后撫養長大的康熙皇帝,也能說上一口流利的蒙古話。 作為清朝統治階級的滿洲人,因為自己出身狩獵民族的關係,非常清楚身為遊牧民族的蒙古人與漢人農民在利害關係上的對立狀況。故此,為了迴避摩擦,他們維持著盡可能隔離蒙古人與漢人的政策。從建國當時開始,清朝就將原本在明朝統治下的地區,與滿洲和萬里長城以北的蒙古草原分開管理;不只如此,之後納入清朝版圖的戈壁沙漠以北的蒙古、青海草原和西藏、新疆地區,也都禁止漢人農民移居。商人也不能在當地停留超過一年的時間,不能在當地擁有家屋,不能在當地結婚。正因為是採取這種共主邦聯國家的體制,清朝才能統治如此廣大的疆域,長達兩百六十年的時間。 書籍介紹本文摘錄自《皇帝的家書:康熙的私人情感與滿洲帝國的治理實相》,八旗文化出版 作者:岡田英弘(おかだ ひでひろ)
譯者:廖怡錚
出處: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63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