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674|回覆: 2

[轉貼] 近代中國國旗

[複製鏈接]

皇族宗室

威望30
聖眷476
銀兩23390

381

主題

5422

回帖

7962

積分

爵位和碩賢親王
榮銜
官職
兼職
身份
旗籍鑲藍旗
配偶
發表於 2009-1-31 16:56: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引用:
黃龍旗(大清帝國,北京,1890-1912, 1917)

1840年鴉片戰爭後,隨著西方列強的侵入,原來閉關自守的清王朝同各西方列強的交往日益增多。李鴻章在同西方列強談判、簽約、通商、互派外交人員等外交活動中,看到西方列國莊嚴懸掛國旗,而中國卻無旗可掛,深感有失「天朝威儀」。於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場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國的旗幟,請求頒制國旗。慈禧就命李鴻章負責設計圖案。經過多方徵集篩選,李鴻章上呈了八卦旗、黃龍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種方案,供慈禧太后選定,最後決定使用黃龍旗為大清國國旗。並於1888年(光緒14年)《北洋海軍章程》頒佈與確認本為海軍旗的「黃底藍龍戲紅珠圖」為大清國旗(俗稱「黃龍旗」)。





引用:

鐵血十八星旗 (中華民國 1911-1912))

鐵血十八星旗,由紅黃黑三色組成,紅底與黑九角象徵「血」與「鐵」,即革命須抱鐵血主義;黑九角代表《禹貢》中記載的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黑九角內外兩圈各九顆共十八顆圓星,代表關內漢族的十八行省;星呈金黃色,表示與滿清對立之漢族炎黃子孫。
此旗只有代表漢人居住的18個行省,是因為晚清時期的革命家對革命有「上下兩策」,上策是革命政府收復清朝的全部領土;下策是革命政府收復中原十八個漢族人省份的主權,把滿蒙疆藏「出賣」給列強,以換取他們對革命的支持。清朝政府直到19世紀為止只准許漢族在內地十八省居住。不允許漢族隨便遷入居住的有關外的滿洲(東三省)、西藏(青海)、蒙古(內外蒙)、新疆。當時革命黨人的「野心」並不大,只想「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就是在十八個省份中恢復漢人的主權,西藏(青海)、蒙古(內外蒙)、新疆和滿洲(東三省)的主權都可以放棄。是以後來有人認為「十八星旗」,是
大漢族主義的旗幟。另外還有十九星旗的變體。






引用:

青天白日旗 (中華民國國旗的草圖,現為中國國民黨黨旗)

1893年(光緒十九年)秋天,革命黨人陸皓東居住於尢烈的聽濤閣,設計了「青天白日旗」,此旗即為中華民國國旗前身。兩年後,孫中山在香港舉行興中會的首次幹部會議,通過了以青天白日旗為革命軍旗,此後多次起義皆以此旗為標幟號召。白日象徵光明,12道光芒代表12個時辰,光芒尖鋒象徵革命銳進。也有學者認為,晚清時期的政治家有「中西合璧」的理想,例如「中體西用」說。而依五行學說,青代表東方,白代表西方。因此,青天白日旗以「青」(藍色)、「白」為色。光緒32年冬(民前6年,1906年),中國革命同盟會討論國旗之形式,孫中山主張沿用青天白日旗,以紀念已犧牲之設計人及其他興中會先烈;廖仲愷提議、並連同黃興共同支持使用井字旗以表井田之意;另有人提出用金瓜斧銊式,以發揚漢族精神;用十八星式,以代表十八行省;用五色式,則可以順應中國歷史和文化之習慣。黃興贊成用井字型式,認為青天白日旗不甚美觀,且與日本旭日旗近似,孫中山遂又設計,將青天白日旗著於赤幟,成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當時意見紛歧,國旗選用未解決而擱置。




引用:

五色旗 (中華民國,南京-北平,1912-1928)

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於1912年1月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雖倡導使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中華民國國旗,但五色旗原為清朝海軍一二品的官旗,革命黨革命時期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多用此旗。因此五色旗在國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各界一致認同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則被訂為海軍旗。1912年1月10日,臨時參議院通過專門決議,使用五色共和旗(或稱五色旗)作為國旗,含「五族共和」之義。同時通過的還有十八星旗為陸軍旗。1913年(民國二年),青天白日滿地紅被訂為海軍旗。除了上述三種使用上較普遍的旗幟外,其他地區亦使用其他的旗幟。此時五色旗亦被用作海軍艦艏旗。
五色旗由紅、黃、藍、白、黑組成,分別象徵中國漢、滿、蒙、回(穆斯林)、藏五大民族。另有一說五色旗是根據清朝的五色官旗改變而成。而此五色也是五行學說代表五方的顏色。五色旗由於產生於革命時期,對當時民眾影響很大,在國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正是因為這樣,它又被當時各軍閥所利用,托革命之名,成為籠絡人心的工具。最後其中國國旗的地位於1928年(民國十七年)12月17日,國民黨北伐成功後,被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取代。1935年後的各種政權不再採用五色旗(除了附日的傀儡政權外)。在民國政府廢除五色旗後,五色旗變成了抗日戰爭時期親日政府的代表旗幟,滿洲國旗(見後文)就是由五色旗衍生設計外,其他像"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北平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華北政務委員會前身)或南京的"中華民國維新政府"等政權都採用五色旗為基本元素。
2004年7月14日,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台灣作家柏楊提出修改國旗,恢復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 。







引用:

洪憲中華帝國旗 (中華帝國, 1916)

1915年12月,大總統袁世凱將中華民國更改國號為中華帝國,並於12月12日加冕登基為皇帝,將民國五年(即1916年)改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廢五色旗,改為中華帝國旗。但此舉遭到大部份中國人民反對,蔡鍔等人組織護國軍群起討伐,最後袁世凱於1916年3月22日宣佈取消帝制,結束中華帝國。據說曾有提議在五色旗上加紅日一輪,以表示「五族共戴一君」的含義。



引用: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中華民國,南京-重慶-南京-台北,1924-至今)

該旗為中華民國現今的國旗,由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提議,將陸皓東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置於紅底旗幟的左上角而來,經國民政府立法定為國旗,並在北伐征戰結束後頒行全國。《中華民國憲法》於第一章總綱第6條明定「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今日此旗幟正式使用範圍主要以中華民國實際管轄地區、其邦交國,和未受政治干預的國際場合中為主,於外交使節訪問或遇特殊慶典時,亦可於部分道路見成排列隊的國旗飄揚。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採用藍、白、紅三色。

「青天」象徵中華民族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青色象徵自由,也代表民族主義。
「白日」象徵光明坦白、大公無私,指示人們要有光明潔白、毫無汙點的純正心地與思想;白色象徵平等,也代表民權主義。
「紅地」象徵革命黨的熱血,指示人們要有犧牲奉獻、勇敢奮鬥的精神;紅色象徵博愛,也代表民生主義。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亦是創立同盟會後的第二年的冬天,孫中山在會議中提議將青天白日旗定為中華民國國旗;但黃興認為,青天白日旗與日本國旗類似,且色彩過於單調。於是孫中山有了加入紅色的構想。當時同盟會南洋分會副會長張永福之妻陳淑字(一說淑宗)依此構想縫製了四種國旗,分別為下列的草案一至草案四。其中草案三的旗幟於同盟會廣東歷次起義中普遍採用,故1925年(民國十四年),中華民國政府成立,改編所屬各軍為國民革命軍時,特選該旗為軍旗。

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於1912年1月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雖倡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中華民國國旗,但五色旗原為清朝海軍一二品的官旗,革命黨革命時期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多用此旗。因此五色旗在國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各界一致認同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則在1913年(民國二年)被訂為海軍旗。
五色旗初期雖獲各界普遍認同,但北洋政府當權後政局混亂,其中不乏許多被視為喪權辱國的作為,致使五色旗聲望由盛轉衰,日趨低落。這間接導致1925年(民國十四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廣州成立時明令廢止五色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成為南方政府的國旗.隨後國民黨北伐成功統一全中國,於1928年(民國十七年)12月17日立法通過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中國的正式國旗,頒行全中國使用,全面取代五色旗和十八星旗。1935年後的各種政權不再採用五色旗(除了抗日戰爭時期附日的傀儡政權之外)。此後,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一直在中華民國的實際統治地區,沿用至今。




引用:
中華共和國國旗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 1933)

1933年11月20日,閩變正式爆發,在福州的「生產人民黨」及「第三黨」舉行「中國全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決議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推李濟琛、陳銘樞、陳友仁、蔣光鼐、蔡廷鍇、方振武、黃琪翔等十一人為政府委員,並宣佈最高權力機構為農工商學兵代表大會。22日「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宣佈成立,以李濟深為政府主席,陳友仁為外交部長,蔣光鼐為財政部長,李濟深兼軍事委員,任何公政為福建省長。改年號為「中華共和國」元年。更改國旗為上紅下藍,中嵌黃色五角星。同時廢止中華民國。





引用: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旗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1931-1937)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Chinese SovietRepublic)臨時中央政府,由中國共產黨建立於1931年11月7日,於1937年9月6日宣佈結束,首都為江西省瑞金,頒佈了「憲法」,發行了「貨幣」,設計有「國旗」,控制區域稱為「蘇區」。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乃是因應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國民黨的國民政府採軍事圍剿方式攻打中國共產黨的若干根據地。中共為掀起大革命,仿效蘇聯,在江西、安徽部分地區建立了蘇維埃國家的組織,舉毛澤東為臨時政府「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舉朱德等六十三人為執委,舉朱德為「中革軍委主席」,國旗亦仿效蘇聯,但加上中文字樣。此政權實權不在政府機構,而是先在中共上海中央局。上海局被國民政府破獲,上海組織領導向忠發等被捕後,實權轉移到蘇區的政治局常委集體,特別是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此一政權未獲任何外國承認。





引用:
五星紅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1949-至今)

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委員會在剛被中共佔領不久的北平正式成立,該會的籌備工作包括制定中國的新國旗,並指定由籌備會的第六小組負責。這個小組的成員有16人,他們是:馬敘倫、葉劍英、張瀾、郭沫若、陳嘉庚、馬寅初、蔡暢、李立三、張奚若、廖承志、田漢、鄭振鐸、歐陽予倩、翦伯贊、錢三強、沈雁冰。
1949年6月16日,籌備委員會的首次會議上,決定成立擬定國旗、國徽、國歌方案小組,並向中國全國發出征稿啟事。
1949年7月14日至8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新華日報》等國內各大報刊刊登了籌備委員會征集國旗圖案的啟事。一個月後,籌備委員會共徵集到來自全國各地,港澳及海外地區寄來的應徵圖案3012幅。
後於9月開議時,審核通過的共有38幅,最後敲定8幅國旗樣式作為備選國旗。當時最受歡迎的是草案一的設計。該設計以紅底配上黃星,以及一條代表黃河的黃條而成。紅底與黃星為徵求新國旗設計稿的必備基本要素,黃星代表共產黨或中國人民。
但部分人士認為,中國並非只有黃河一條大河而已,於是衍生出另外兩個草案:草案二是二黃條代表黃河、長江,草案三則是三黃條代表黃河、長江、珠江。但張治中向毛澤東表示,黃條分割紅地,如同國家被分裂,應另選作品。接下來選中了五星紅旗。
旗面的紅色象徵共產革命,五角星用黃色是為著在紅底上更顯光明。大的那顆五角星象徵著中國共產黨,四顆小五角星象徵著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國各族人民,也即當時的四個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隻角正對著大星的中心,象徵著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35
銀兩1575

74

主題

1287

回帖

1041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1-31 22:13:39 | 顯示全部樓層
前年去了一趟北京
真的是~紅旗飄揚~處處可見
勘尋敵手共論圖
高處不勝寒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87
銀兩820

1306

主題

16212

回帖

9769

積分

爵位一等毅勇侯
榮銜正一品太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2-1 05:43:00 | 顯示全部樓層
黃興贊成用井字型式

其實是有原因的

因為井字是想表示井田

原意是平分地權

其實可能會更好吸引農人參與
「正是因為不斷的重複相遇和別離,人才會成長!」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2-18 09:57 , Processed in 0.01600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