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與工業化關係
中國無法產生工業革命與經濟落後的原因,歷來提出許多解釋,包括文化上重人文輕科技、儒家思想長期主導、以農立國等,但這些因素在中古歐洲一樣存在,未必能完全解釋中國落後的原因。
我們如果改從經濟面著手可以發現,歐美經濟的提昇主要來自工業革命,而工業革命最大特色在以機械取代人力,但先決條件是人力價格偏高,使商人投資機械有利可圖,如果人力價格低廉,商人沒有必要冒風險去投資新技術與使用不太成熟的新發明。中國的人工價格以最基層的僱佣勞工來分析如下:
~~改編自《中國經濟制度史論》
由上表可以看出,北宋以前最低雇工價格都維持在一定水準,南宋以後明顯下降,大概只夠餵飽一個人,乾嘉年間甚至養活一個人都不夠。在這種人力價格低廉的情況下,以機械取代人力完全沒有必要,李約瑟在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一書中指出,中國宋代以前發明大多著重在如何「節省」人力,宋代以後則變成如何「使用」人力,從此我們可以看出人口過多對中國工業化造成的影響。
人口增加原本有利於市場擴張與商業發展,但社會必須有時間改變結構來配合,中國人口的惡性成長使社會結構無法跟上,從人均工業化可以看出其影響。
1:因為中國到了清朝
就開始閉關自鎖
再加上此時西方世界的工業革命
因此落後西方科技一大截
2:因中國是封建的帝王國家以政治領導一切!每次朝代替換之後為鞏固新的皇帝地位與勢力必將前朝功臣與培養的天文地理科學家流放迫害或屠殺! 因此每一個朝代都如文革破壞消滅再重新開始研究!使科學知識行成斷層沒有辦法延續!
又中國人注重密方不注重智慧財產權! 因此中國人有新的技術發明就變成密方不願公開! 這些技術發明變成密方後就很難有留傳下來無法讓新的技術發明發揚光大! 有的因子孫無專業能力或從事不同行業而逐漸失傳! 讓中國一代不如一代!
我們需開始重視專利權! 讓新的技術發明發為了取得專利權而公佈於專利公報讓這些新的技術發明能讓學者學生繼續研究而讓新的技術發明發繼續揚光大!
各人淺見希望不吝指教謝謝啦!
3:今後20年,國際社會最重大的變化就是中國的崛起。如果把國民生產總值換算為實際購買力,中國經濟規模2017年左右將超越美國。”
英國著名經濟週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下屬英國經濟情報機構(EIU)在網上公開的“World in 2006”報告中,對未來的世界經濟版圖做出了上述展望。
如果只看國內生產總值,美國在2026年依然會固守世界第一位,不僅佔據世界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而且這相當於世界第二的中國的兩倍。但是把國內生產總值換算為購買力平價(PPP),卻會得出另一種結果。PPP是按照各國物價算出的實際購買力指數,可比較現實的經濟規模。按照這一指數,中國大約2017年可趕超美國。
到2026年,印度雖然落後於美國,但是會成長為遠超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經濟大國。屆時,人口結構年輕的印度會比出現人口老齡化跡象的中國經濟增長更加快速。歐盟從哪一角度分析都不免走上相對衰退之路。歐盟26個成員國在世界生產總值的比重將從2006年的31%下降到2026年的24%,即使換算為PPP,也會從2006年的21%減少到16%。
(http://www5.chinesenewsnet.com/M ... _23_00_22_646.html)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鄒至莊稱,根據定量預測和定性預測等方法,中國大陸生產總值可能於二零二零年超越美國。
他認為,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以人民幣計算,美國則用美元計算,實際總產值由各自的實際購買力衡量。根據世界銀行相關報告,中國一九九八年的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等於美國的一半。一九九八年至今,中國經濟增長率每年都在百分之八以上,假設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增長都在百分之六以上,美國每年增長百發之二點九,持續到二零二零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美國。
他說,根據中美兩國總產值的增長趨勢、定量預測和定性預測的方法,在經濟發展的客觀條件保持良好的前提下,上述預測很可能變為現實。
鄒至莊認為,中國市場經濟要實現可持續的良性發展,就必須著力把官僚的權力範圍縮小,以最大限度降低和避免腐敗問題。因為腐敗問題將會影響到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從而影響中國國家戰略。
參考資料:
http://chn.chosun.com/big5/site/ ... 20051121000007.html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52103687
-------------------------------------------------------------------------------------------------------------------
美國今天雖然在經濟和軍力都比中國強,但論人口,資源就不及中國
美國經濟增長己開始放緩,但中國就1年好過1年
其實美國都驚中國,如果唔係唔會有對中國咁多小動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