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393|回覆: 17

[轉貼] 歷史故事 : 治國在德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4-26 10:13: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魏文侯因為吳起善於用兵,廉潔不貪,待人公平,能獲得所有將士的歡心,就任命他擔任西河郡守,來抵抗秦國和韓國。

魏文侯死後,吳起侍奉他的兒子魏武侯。有一次,武侯坐船順黃河而下,船到半途,武侯回過頭來對吳起說:「山川是如此的險要、壯美呀!這真是魏國的瑰寶啊!」吳起回答說:「國家的強盛穩固,在於給人民恩德,而不在於地理形勢的險要。


前三苗氏左有洞庭湖,右有彭蠡澤,但是因為他不修德行,不講信義,所以夏禹能滅掉他。夏桀的領土,左有黃河、濟水的天險,右有泰山、華山的屏障,伊闕山在它的南邊,羊腸板在它的北面,但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湯放逐了他。殷紂的國都,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邊,黃河流經它的南面,國土險要無比,因為他不行德政,武王把他殺了。由此看來,治國在於給百姓恩德,而不在於地理形勢的險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使同乘一條船的人也會變成您的仇敵啊!」武侯回答說:「說的好。」

【研析】

「天時、地利、人和」為古代戰爭獲勝的條件。有險要的地理形勢,當然占盡地利之便,人和則需有德者方能促成,天時則需靠上天的安排,只有三者皆具方能成大事。所以當武侯順河而下,讚歎美好山河時,吳起隨之引用歷史事件告訴他以德治國的重要性,武侯覺得言之有理,欣然接受。

身為一國之君,須有宰相肚裡能撐船的雅量,國家方能成長茁壯;為人臣子亦須具備才德,盡自己職守,方能得到國君賞識提拔。不管上位者或下位者各司其職,才是百姓之福。此看似簡單理論,卻是自古不渝的道理。

本文中吳起因善用兵、廉平、盡能得士心,所以文侯任他為西河守。而吳起亦善盡臣子之責,對武侯提建言,告知治國之道,兩者行為均符合了道德傳統,故能載於史冊留傳後世。

【延伸思考】

1、吳起引用歷史,說服魏武侯,武侯欣然接受。當你想要說服別人時,你會用何種方法?

2、每個人均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盡本分行事,你自我檢核做到哪些?哪些沒做到呢?

3、在傳統文化中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均少不了「德」,可見其內涵之深奧。請你再舉一則論德之故事與大家分享。

【原文】

文侯以吳起善用兵,廉平(1),盡能得士心,乃以為西河守(2),以拒秦、韓。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3)。武侯浮西河而下(4),中流(5),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6)。昔三苗氏左洞庭(7),右彭蠡(8),德義不修(9),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10),右泰華(11),伊闕(12)在其南,羊腸(13)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14)。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15)在其北,大河(16)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17)。」武侯曰:「善。」(《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註釋】

(1)廉平:廉潔公正。


(2)西河守:西河郡的郡守。當時屬魏。約當現在陝西東部黃河西岸地區。


(3)武侯:名擊,在位十六年(前386~371)。


(4)浮西河而下:坐船順黃河南下。西河:山西與陜西交界的那段黃河。


(5)中流:河的中央;半途。


(6)在德不在險:要使國家強盛穩固,在於給人民恩德,而不在於地理形勢的險要。


(7)昔三苗氏左洞庭:三苗氏:即有苗氏,古代南方部族。洞庭:今湖南省北部的洞庭湖。


(8)彭蠡(音裡):今江西省北部鄱陽湖。


(9)德義不修:不施德政,不講信義。


(10)河濟:黃河和濟水。


(11)泰華:泰山和華山。


(12)伊闕:山名,伊水流經其間,形成缺口,故名伊闕,又名龍門山。


(13)羊腸:羊腸板。太行山上的板道,縈曲如羊腸,故名。


(14)湯放之:湯打敗桀後,把桀放逐於南巢。放:放逐。


(15)常山:恆山。古代五嶽之北嶽。


(16)大河:黃河。


(17)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同舟共濟的人,也會都變成敵人。敵國:仇敵。


轉貼自 http://www.minghui-school.org/school/article/2009/4/13/77208.html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10
銀兩115

114

主題

164

回帖

239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4-26 11:18:50 | 顯示全部樓層
很有初中課本的感覺囧尤其是那些問題…

在下認為
「仁義」只是治術的一種
不可只用這種也不能缺這一種
仁義治人民,固然使人民順從,天下安定
但必要時也要使用法治,始終並非所有人也是綿羊
除此之外,還是搞好經濟,所謂「衣食足則知榮辱」
(當然這也可和仁義--顧念民生,拉上關係)

至於對待國外,一副和平藹藹的樣子當然好,至少別人不會覺得你是野心家
但也不得不加強自己的軍事實力,否則只講仁義,下場就如宋襄公
卑斯麥時的德國,現在的中共,也是這樣

為政以德,所以,也只是治術之一,不過用來搏取別人「感覺良好」而已。

剛起來所想的愚見。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09-4-26 11:25:50 | 顯示全部樓層
其賓本人都認同 只講仁義 是不行的在現今社會.!
因為 法治才是最重要.
因為人類是有感情的, 可能會有私人 動情
以法律為執法文令 則可以防止了一切的不公不私
當然是沒有百份百

但一個重點是 以前中國是一個皇權社會 皇帝有高於法律的權力
所以法律在皇帝身上走不了作用
皇帝想殺誰 就誰死
因此 在古代 才會有 皇帝 講 仁義
而法治 和 仁義 之問題
其實又可以是 古代 和現今 的 普世價值觀問題
一個年代 , 一個思想。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皇族宗室

威望30
聖眷476
銀兩23390

381

主題

5422

回帖

7962

積分

爵位和碩賢親王
榮銜
官職
兼職
身份
旗籍鑲藍旗
配偶
發表於 2009-4-26 19:49:47 | 顯示全部樓層
素來在現實社會中...
若你只講仁義...是一定會吃虧的...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09-4-26 23:47:30 | 顯示全部樓層
那要看 你想當個表面富有的人 還是心中富有的人了。
素來不同的人對追求的東西都不同。+:唉唷=+: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皇族宗室

威望30
聖眷476
銀兩23390

381

主題

5422

回帖

7962

積分

爵位和碩賢親王
榮銜
官職
兼職
身份
旗籍鑲藍旗
配偶
發表於 2009-4-27 00:50:16 | 顯示全部樓層
基本上兩者都要= = '
時勢所逼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263
銀兩19483

478

主題

6922

回帖

6380

積分

爵位一等靖寧公
榮銜從一品少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4-27 21:25:56 | 顯示全部樓層
每次看見這些夏商周的傳說,都總有一種被「促銷」(hardsale)的感覺。
國家之所以失去,是因為失德,但同時間必會有另一個人得國。
這樣的所以得國,是否因為他有德呢???
翻開歷史,幾乎都不是這麼一回事。

漢獻帝、唐哀帝,明崇禎,這些都是失德之下而亡國嗎???
那曹操、朱全忠及多爾袞是否因為他們的德很高呢?
用失德作為亡國的口號,總令人有以徧既全的感覺。

[ 本帖最後由 沮渠元熙 於 2009-4-27 21:27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09-4-27 21:30:3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沮渠元熙 於 2009-4-27 21:25 發表
每次看見這些夏商周的傳說,都總有一種被「促銷」(hardsale)的感覺。
國家之所以失去,是因為失德,但同時間必會有另一個人得國。
這樣的所以得國,是否因為他有德呢???
翻開歷史,幾乎都不是這麼一回事。

漢獻 ...



其實小弟倒是認同你的看法.
但其實 我們這些身在後世,觀看歷史的人
當然知道那位失德 那位德政之人
但是在那時,百姓們是不知道 祟貞是德政之人
而只知那時大家都在沒飯吃的年代,
也不知多爾滾是缺德的人,因為他們根本不認識他.
因此其實 我認為百姓可能是希望一試.
一試新君是否對我們好,令我們有飽飯吃.
而德仁之名這些大概也是用來分開明君其他而已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段大樓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09-4-28 01:04:09 | 顯示全部樓層
魏文侯是不錯

可惜他孫子梁惠王超敗家,,,+:貴婦之笑=+: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10
銀兩115

114

主題

164

回帖

239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4-28 21:04:3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索額圖 於 2009-4-27 21:30 發表



其實小弟倒是認同你的看法.
但其實 我們這些身在後世,觀看歷史的人
當然知道那位失德 那位德政之人
但是在那時,百姓們是不知道 祟貞是德政之人
而只知那時大家都在沒飯吃的年代,
也不知多爾滾是缺德的人, ...


歷史學家看君主是否備德行,是從他的施政、用人、決策、人格等總體評價

但對於普通人民來說,尤其是活在當時者,能給予飽飯吃的,就是一個不差的皇帝
至於對當時的普遍朝廷大臣(儒者)來說,能夠「存天理,滅人慾」,接受大臣意見,就是好皇帝

所以
所謂德行嘛
我還是認為只是一個討好別人的手段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1-27 13:32 , Processed in 0.01749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