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754|回覆: 2

[轉貼] 再論“李廣難封”

[複製鏈接]

百姓

威望0
聖眷3
銀兩4

66

主題

68

回帖

97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4-12 01:37: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再論“李廣難封”

三種“李廣難封”論

        對於漢景帝、武帝時期號稱“飛將軍”的李廣,雖為名將,但至死未能封侯,給後世留下的不僅是“飛將軍”、“神射手”、“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的英雄美名,同時也留下了兩千餘年“李廣難封”的爭論。
以往對於“李廣難封”,歸納起來大至有“命中註定”論、“生不逢時”論、“自身有過”論三類。

1、    “命中註定”論

        唐代大詩人王維在《老將行》中這樣評價李廣:“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這是典型的“命中註定”論。
        《史記•李將軍列傳》中也記載,一次李廣與望氣算命的王朔交談,說:“自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王朔說:“將軍想想難道做過什麼可悔恨的事情麼?”李廣想想說:“我為隴西太守時,羌族人造反,我誘降了他們之後卻又殺死了他們。至今最大的悔恨只有這事。王朔說:“罪過沒有比殺已降的人更大了。這就是你不得封的原因了。”這也是“李廣數奇”說最早的由來。
        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將軍衛青與驃騎將軍霍去病深入漠北打擊匈奴。武帝本欲啟用多次請戰的李廣做前將軍,但後來也因“李廣數奇”說,恐于戰不利,暗中指示衛青不以李廣為重用。
        漢代以軍功論封賞,“數奇”的李廣在多次負責“牽制”、“佯動”、“後軍”以配合主力衛青、霍去病後,無斬虜得封侯也不在所難免了。
        可能最終自殺身死的李廣本人,對自己至死未封侯的原因,都是相信“李廣數奇”的“命中註定”論的。

2、    “生不逢時”論

        “生不逢時”論應該是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中的記載,源于漢文帝對李廣的一句評價。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舉入侵邊關,李廣以良家子弟從軍抗擊匈奴。因善於用箭,殺死和俘虜了眾多敵人,升為郎中,以騎士侍衛皇帝。多次跟隨文帝射獵,格殺猛獸,文帝曾慨歎:“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生不逢時”論者,大多與漢文帝的說法相同,認為李廣若生在高祖時期,憑其武勇,封萬戶侯是探囊取物一般,只因其生活在以“休養生息”為主題的“文景”時期,才不得以施展,而到了武帝時期,李廣終因年邁不得勝重任,最終才有了至死未能封侯的遺憾。

3、    “自身有過”論

        “自身有過”論源于眾多後人對“李廣難封”課題較深層次的分析所得出。
        較為典型的論據一是源於《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記載的李廣處死霸陵尉的故事,李廣被削職閒居時狩獵晚歸,霸陵尉不給開城門,後李廣複職,出征前調霸陵尉至軍中,尋由殺死霸陵尉。得出結論,李廣的心胸太狹窄。
        二是源于對比李廣與程不識將軍帶後方法的對比,程不識曾說過,李廣帶兵,士兵人人自便,晚上不打更巡邏自衛,但如果匈奴進攻,大軍沒辦法抵擋。程不識則以嚴格治軍而聞名,他注重部隊的編制,佇列和陣式。晚上敲刁鬥巡邏,軍中事務繁瑣,卻不怕匈奴進犯。得出結論,李廣不會帶兵,至少其帶兵有很大弱點。
        三是源于漢武帝對於四路討伐匈奴時李廣一路的評價,武帝認為,匈奴集中優勢于李廣三倍多的兵力對付李廣,導致李廣兵敗被擒(後李廣裝死,而後奪弓馬殺敵逃脫,“飛將軍”之名由此而得),是因為李廣將軍為盛名所累。而且遇敵往往力拼,雖殺敵甚眾,而我方傷亡亦大。得出結論,李廣用兵不夠靈活。
    還有就是認為李廣口無遮攔,經常擺老資格,所以得罪同僚很多,也是其重要的缺點之一。
        “自身有過”論認為:正是因為李廣的“心胸狹窄”、“治兵不嚴”、“盛名所累”、“損兵過眾”等自身原因,導致“李廣難封”。

三種論調的評價

        “命中註定”論是一種典型的唯心主義論調,不足取之。“李廣數奇”說乃相士之言,為我“無神論”者所不能取。
        “生不逢時”論雖加進了一些客觀的分析,但更多的內容是怨天尤人,亦不足取。雖然“文景”時期以休養生息為主題,但到了武帝時期,多次大規模對匈奴用兵,正是英雄用武之時,何來“生不逢時”?!雖說李廣當時年齡偏大,但歷史上姜尚、廉頗等多少老帥、老將,雖年過花甲而能威震天下?!為何獨李廣不能?!
        “自身有過”論對“李廣難封”有了一些深入的分析,但更多的是對一些似是而非的原因進行了列舉及簡單的分析,並未能對“李廣難封”問題進行系統而有邏輯的分析,只能算是一種“形而上”式的結論。

關於“李廣難封”更加深入的研究與分析

1、    時代背景

        漢代在經歷了高祖開基立業、“諸呂之亂”、“文景之治”後,一方面是逐步恢復了的經濟實力,逐步充盈的國庫,另一方面面臨著內憂(諸侯王)和外患(匈奴)。
        內憂是由於漢初年高祖分封制的後遺症,而且有愈養愈大的趨勢。到了景帝后期,著手解決內憂,也就成為了當時朝廷最為主要的任務,於是景帝依照先安內、後攘外(我在《論漢朝與蔣介石同樣“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不同》中另有論述)的順序,先是平定了“七國之亂”,後武帝繼位完成了平定匈奴。
        因此,在這個大背景下,正應該是英雄輩出的時代。

2、    李廣自身

        人雲:“為將者五要:智、信、仁、勇、嚴。”
        李廣的祖先是秦朝將軍李信,曾率軍戰敗燕太子丹。李廣接受世傳弓法,射得一手好箭,武勇過人。後人曾有詩贊李廣箭術:“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楞中。”《水滸》中射術如神的花榮,也只能以“小李廣”自居。可見李廣弓箭神奇。再結合李廣被俘後隻身搶得弓馬得脫之事看,李廣應得“勇”字。
        李廣帶兵,遠不如程不識等將軍嚴格,李廣的士兵人人自便,晚上不打更巡邏自衛,卻也未曾遭到過襲擊而受損失。李廣十分重視士兵的狀態,認為臨戰前,士兵一定要睡好覺,其次是吃飽飯,剩下的就是全力出擊了。李廣還認為,將軍應與士兵“同甘苦、共患難”。士兵也願意為其效死命,因此李廣的軍隊戰力很強。雖然李廣帶兵不如程不識等將軍嚴格,但也自得其法,自成一家,並未因此而削弱戰力,因此,可算李廣另辟奚徑,巧得“嚴”字。他的這個“嚴”字,更多的是體現在軍心上而不是軍容上。
        從李廣多年的戰鬥表現來看,雖然終其一生未能封侯,引為一生憾事,但只要朝廷有令,無論擔任何種角色和任務,都在盡力完成,無論對於朝廷、武帝,還是對於每次軍事活動的指揮統帥,都完全具備了“信”字。
        從李廣對待士兵來看,尤其是與士兵“同甘苦、共患難”的精神,在兩千多年前的封建統帥中,實屬難能可貴。但從李廣對待霸陵尉的行為來說,難免“小肚雞腸、睚眥必報”之嫌。因此,在這個“仁”字上,李廣只能得一半。
        雖然李廣也有過帶領二百騎兵追殺匈奴射雕手突入敵重圍,急智假作疑兵而後全身而退的用智戰例,但李廣更多的是與敵人硬碰,因此導致李廣部眾在戰鬥中傷亡較大,正是勇猛有餘而智慮不足的表現。因此,為將者最為重要的“智”字上,李廣與歷史上的其他名將相比,的確相差很多。

3、    敵我分析

        在“文景”時期,漢朝北患匈奴人,多次襲擾邊塞,燒殺劫掠。漢朝貫採取的是守勢。匈奴曾言:漢朝雖有萬里長城,但我們只要集中突破其一點,就能突破長城防線。而漢朝也曾分析:萬里長城雖不能完全防住匈奴,但能保證匈奴只能在有限的點上進行襲擊,若無萬里長城,則匈奴想在什麼地方進攻就能在什麼地方進攻了。因此,漢朝當時還是依靠長城,對匈奴進行防禦,這種防禦持續了“文景”兩朝,延續到了武帝初期。
        從經濟上對比。眾所周知,漢朝是以耕種為業,有固定的城鎮居住。而匈奴是以遊牧為生,無固定居所。漢朝的大多數生產技術遠在匈奴之上,其生產力也遠在匈奴之上。
        從人口上對比。漢朝人口遠多於匈奴人數倍。匈奴隨時可以相對集中,而漢朝則分散居住在廣袤的神州大地上。
        從軍事上對比。但漢朝是兵民有別的,是一種社會模式;而匈奴人安則為民,戰則為兵,是一種全民皆兵的族群模式。從邊塞上而言,匈奴與漢朝的對峙兵力大體相當,但匈奴人機動性遠高於漢朝,因此經常能集中優勢兵力突破漢朝的防禦。漢朝當時的軍隊還是以步兵、步兵車為主,相對於匈奴的騎兵,其機動性大大不如。因此在戰場上與匈奴騎兵對決,往往處於下風。
        匈奴之所以只能是襲擾邊鎮而不能長驅直入消滅漢朝,一是由於匈奴人口相對漢朝來講太少,沒有消滅漢朝的實力;二是匈奴的騎兵戰法,在廣闊的草原上有其優勢,一旦進入了內地,在地形上對騎兵十分不利,也就會使匈奴失去賴以得勝的法寶。

4、    武帝戰略與“李廣難封”

        針對漢匈之間的對比與形勢,漢武帝為實現其遠大報負制定了對待匈奴的戰略。

漢匈之戰第一階段

        最初漢武帝想以謀略設一個大圈套,打一個大的伏擊殲滅戰,一勞永逸地解決匈奴問題,因此籌畫了馬邑之戰,但沒能成功。自馬邑之圍失敗,使漢武帝意識到不可能一下子解決匈奴問題,更不可能一下子消滅匈奴騎兵。漢武帝及時調整戰略,做好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持久戰”(雖然當時沒這麼叫)的準備。
        武帝首先要改變的就是以前被動挨打的局面。以前總是匈奴人來犯,漢朝組織防禦。而武帝所想的,是要主動尋找戰機,與匈奴人進行會戰。但這就必須放棄塞內的地形優勢,而在匈奴人擅長的草原上與匈奴人決戰,因此,改良兵種成為漢武帝首先要完成的任務。因此,重用愛馬如命,有強烈民族責任感的年輕的衛青,也就順理成章了。但此時漢武帝並未敢冷落如日中天的“飛將軍”,四路進軍匈奴時,衛青與李廣是各領一路的。
        四路進軍匈奴,衛青部充分理解了漢武帝的戰略部署,長驅直入匈奴腹地,多有斬獲,李廣部則因盛名所累,不得不面對數倍於己的匈奴人苦戰,最終雖殺敵甚眾,但漢軍也全軍覆沒,自己被俘後僥倖得脫。漢武帝及時與將軍們進行了反思。這時的李廣被貶閒居,還發生了與霸陵尉的矛盾。而衛青則針對漢軍雖為騎兵,但戰法仍為步兵的問題做了深刻的檢討與分析,並得漢武帝同意,啟用匈奴降將趙信訓練漢軍騎兵,最終使得後來匈奴單于驚呼漢軍戰力已與匈奴騎兵不相上下。
        直至收復河朔後,漢軍已完成了戰術上從被動防禦到主動出擊的轉變,戰略上從戰略防禦到戰略相持。而在這個過程中,注重戰法革新,並能堅決執行漢武帝戰略意圖的衛青,成為了漢軍的絕對統帥,而不注重學習,不注重檢討的李廣將軍,則淪為了“牽制”、“佯動”的角色。

漢匈之戰第二階段

        在實現了第一階段的戰略意圖後,漢武帝逐漸尋求打開漢匈大戰新的局面,變戰略相持為戰略進攻。在這個時期,漢武帝看中並精心培養了更加年輕的霍去病。
        雖然最初可能漢武帝對霍去病天馬行空般的性格喜愛的成份更大一些,對其真正在戰場上的能力也並無把握,但畢竟還是冒險給了年輕的霍去病以展示的機會。霍去病初上戰場就沒讓漢武帝失望,在元朔六年(西元前123年)的漠南之戰在戰場上,當衛青與李廣等都躊躇不前的時候,18歲的驃姚校尉霍去病,憑著一腔血氣驍勇及八百騎兵,在茫茫大漠裏賓士數百里尋找敵人蹤跡,結果他“長途奔襲”的戰術首戰告捷,斬敵二千餘人,匈奴單于的兩個叔父一個斃命一個被活捉。而霍去病等人全身而返。漢武帝立即將他封為“冠軍侯”,讚歎他的勇冠三軍。正是霍去病的血氣之勇,使得漢武帝眼前一亮,這種不需要後援的戰法,極大地節約了戰爭資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原來仗是可以這麼打的?!”。因此,著眼于更加先進的戰法革新,又擺在了漢武帝及漢軍諸將面前。
        元狩二年(西元前121)的河西大戰,19歲的統帥霍去病不負眾望,在千里大漠中閃電奔襲,打了一場漂亮的大迂回戰。六天中他轉戰匈奴五部落,一路猛進,並在皋蘭山與匈奴盧侯、折蘭王打了一場硬碰硬的生死戰。在此戰中,霍去病慘勝,一萬精兵僅餘三千人。而匈奴更是損失慘重,盧侯王和折蘭王都戰死,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被俘虜,斬敵八千九百六十,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漢軍的戰利品。河西大戰的勝利堅定了漢武帝“長途奔襲”戰術的信心,同時也堅定了使用霍去病的信心。平心而論,在這個過程中,連曾經經極一時的衛青大將軍,都因為沒能體會漢武帝新的戰略部署而遭冷遇,更何況一直擺老資格的李廣呢。
        順理成章地,在收復河西的戰役中,主攻將軍自然是年輕有為的霍去病,李廣也只能作為策應了。霍去病遂再次孤軍深入,並再次大勝。就在祁連山,霍去病所部斬敵三萬餘人,俘虜匈奴王爺五人以及匈奴大小瘀氏、匈奴王子五十九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共計六十三人。經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漢王朝收復了河西平原。曾經在漢王朝頭上為所欲為、使漢朝人家破人亡無數的匈奴終於也唱出了哀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在後來的河西受降中,霍去病再一次展示出色的指揮與應變能力,及時控制了匈奴降兵的作亂,同時也極大地削弱了匈奴的信心與實力,導致匈奴王庭北遷過大漠,遠離漢境。

漢匈之戰第三階段

        鑒於已取得的戰果,漢武帝乘勝追擊,決定對匈奴發起最後決戰,徹底解決匈奴北患。要達到這個戰略目標,僅僅靠“長途奔襲”戰術是不可能實現的,這是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會戰。因此,衛青被重新啟用就順理成章了。
        在此時,漢武帝也並沒有遺忘年老的“飛將軍”,還是同意了讓其擔任前將軍一職。但終因“李廣數奇”一說,又暗令衛青不能重用李廣,這才導致了在漢匈決戰時,李廣因迷路未能加入會戰,被衛青派人責問,羞憤自殺的結果。而兩路大軍的統帥,衛青部重創單于主力,霍去病更是封禪狼居胥山,從此,“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結論

1、    “李廣難封”是緣于漢武帝因戰略的需要所產生的用人策略導致。李廣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在漢匈大戰中,李廣沒有太大的用武之地。“生不逢時”說也有一定道理,若李廣生  活在“楚漢相爭”時期,可拜上將軍。
2、    李廣自身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不能及時學習總結,革新戰法,沒能跟上時代的潮流,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至於其心胸、帶兵特點等,則俱為“小節”了,從漢武帝于霸陵尉一事未責李廣,于射殺李敢一事未懲霍去病來看,漢武帝的選將依據,不會太重視這些“小節”。
3、    所謂“時勢造英雄,而英雄亦適時耶!”時勢給了李廣、公孫敖、公孫賀、衛青、霍去病、李敢、趙破奴等人展示才華,成為英雄的空間,但是,有些人未能做到“英雄適時”,沒能做到“與時俱進”,李廣是個典型的代表,因此才有了“李廣難封”。
4、    從李廣身上可以使我們得到啟示:
    認清形勢,認清潮流,順應歷史,順應民心,順應時勢,將自己的能力與才華施展到當中,達到實現自我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263
銀兩19483

478

主題

6922

回帖

6380

積分

爵位一等靖寧公
榮銜從一品少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4-12 10:02:56 | 顯示全部樓層
一個人的事業是否建立,有很多因素,時勢、努力,但更重要是機遇,在適當時候,做有適當的事,這才是最重要。

在最後一次會戰,李廣為何會迷途???資料說是沒有嚮導,但這個理由有些勉強,一個在大漠征戰多年的老將,為何會犯如此錯誤???這本身很值得令人「回味」。
“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適當時候“禁口”,個中體會有幾人????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3
銀兩4

66

主題

68

回帖

97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09-4-12 10:16:45 | 顯示全部樓層
心領神會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1-23 21:25 , Processed in 0.01560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