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4572|回覆: 13

[轉貼] 清軍舊式火炮情況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8-24 01:00: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帖來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4898b0100db69.html
清軍舊式火炮情況

由於國內的戰爭博物館多缺乏專業精神,隨便制作個水泥基座,就將古炮炮身放置上面展出。給游人造成一種錯誤印像——清軍火炮的射向、射角均是固定的。圖為大沽口炮台博物館。



一般來說現在很多人認為清朝不重視火器的發展,在康熙時代後期開始重弓馬輕火器,使得清軍一直以冷兵器為主,火器則逐步荒廢,到鴉片戰爭時清朝火器水平連明朝都不如,已不知火器為何物,於是手持刀矛的清軍在洋鬼子的火器面前一敗塗地,這就導致了戰爭失敗,也就是說清軍失敗是因清朝保守頑固在對火器發展不重視,甚至是害怕火器技術發展使滿人的弓馬優勢受到威脅,而有意扼殺火器的發展,只重視弓馬肉搏,這就使中國的火器技術大幅度衰退,從而遠遠落後於西方,最終導致了鴉片戰爭失敗,使清末的中國落入一個黑暗時代。一句話是因滿人重騎射,輕火器造成了中國的火器技術大幅度落後於西方。

然而事實卻正好相反,滿人才是最重火器,至於弓馬騎射,刀矛肉搏才是滿人荒廢最快的項目,清軍對弓馬騎射,刀矛肉搏訓練的荒廢速度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速度,放眼地球全球都找不到第2家,可以說清軍在鴉片戰爭時期甚至鴉片戰爭之後,一直是全球火器作戰思想最嚴重的國家,幾乎完全廢除了肉搏戰,根本就沒有肉搏戰能力,打仗全靠火器對射。如果清軍真是弓馬立國,騎射為主,那鴉片戰爭反倒不會失敗。

清軍對火器特別著迷早有傳統,早在後金時代清軍就表現出了對火器發展使用的強烈興趣,對火器技術的興趣以及接受使用的興趣高的驚人,遠遠超過了明朝。要知道那還是在清軍肉搏戰能力的鼎盛時期,放眼天下當時清軍肉搏戰能力幾乎無人能及。明朝其實早在正德時期就已經充分了解了西洋火銃的厲害,但引進西洋火銃進行仿制使用的興趣卻低的驚人,無論佛郎機還是紅夷大炮,引進過程都是一波三折,緩慢遲鈍,至於對佛郎機與紅夷大炮的發展改進,則根本等於0,不但如此從購買到洋炮到在戰場上使用洋炮也是個極其漫長的過程,紅夷大炮買到後,在倉庫裡一放竟是好幾年無人問津,形同廢銅爛鐵。

關於明朝引進使用西洋火銃紅夷大炮的實際情況是,早在1607年(萬歷35年)明朝就有個別朝臣提議引進紅夷大炮,然而遭到眾多反對無果,購買紅夷大炮的提議無疾而終,1618年(萬歷46年)後金大軍大舉入關劫掠,次年1619年(萬歷47年),後金大軍在薩爾滸大戰取得決定性勝利,關外戰局岌岌可危,就在這時,明朝仍不願意購買紅夷大炮。直到1623年(天啟3年)明朝才勉強同意了進口紅夷大炮,然而就在當年葡萄牙人把紅夷大炮從澳門拉到北京演放後,明朝內部爭議再起,焦點並不是有門紅夷大炮發射時因被強令裝入過多火藥炸裂,而是“洋銃若能護國,吾輩成何”的大大國體問題。因此明朝購買的紅夷大炮又被拉了出去,遠遠的丟在廣州的庫房裡。

直到1625年(天啟5年),因關外戰局極其危急,這才把紅夷大炮啟用並送到了關外戰場,並在次年1626年(天啟6年)寧遠防御戰中起到了極大作用,從此明朝才開始大量購買並仿制紅夷大炮,但火炮要想有效運用,必需要有正確的瞄准施放的方法,此外紅夷大炮的快速部署也需要機動性好的炮架,然而這紅夷大炮正確的瞄准施放的方法,明朝一直是不甚熟悉極少掌握,基本就是胡亂發射,威力有限,唯一一支接受過葡萄牙人秘本傳授,勉強可以比較正確的瞄准施放紅夷大炮的部隊在1631年(崇禎4年)又叛亂了,到1633年(崇禎6年)干脆跑到大清陣營去了。至於炮架由於沒有引進,都是按當時西洋船炮的架子模仿,是個厚重的大木頭墩,裝了4個實心小木輪,發射時還要打樁綁繩固定,調整發射方向極為困難,並且火炮射角不可調,實際只是架在城牆上或要塞裡防御,要麼就是用來攻城才有威力,野戰是沒用的,而且部署速度緩慢。從1607有人提出購買,到1624才開始購買,用了17年時間,而從1623年買到,到1626年首次使用,又是3年時間,也就是說整整用了20年時間,明朝才接受了紅夷大炮!!!

至於對紅夷大炮的技術改進,無論是從生產方面還是設計方面,明朝從未有過。並且產量與購買量都極少。如果說當時明軍肉搏戰能力極強,而火器的威力又不足以制止肉搏戰,那麼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明朝對紅夷大炮的排斥或不重視還情有可原,問題根本不是那麼回事,明軍在與後金滿軍的肉搏戰中一敗塗地,關外戰局一直是在惡化。

而後金/清軍對火器的態度則完全相反,1621年(天命5年)滿軍攻打沈陽還沒可攻城的火器,同年攻打遼陽就用了炮(繳獲的明炮),1622(天命7年)已經開始自制火炮,火炮裝備有了具體規定:管四千人的漢官准備大炮十門,長炮八十門,管三千人的准備大炮八門,長炮五十四門;管二千人的准備大炮五門,長炮四十門。1623年(天命8年)出征蒙古昂阿貝勒,炮隊已經完備,可以隨隊出征,可見炮架問題已經解決。自遼陽戰後,明軍火炮優勢已經全無,明軍能造的所有類型火器,後金已經全部可以掌握自制,這也是後來明朝終於下決心引進紅夷大炮的原因之一。1626年(天命11年)首次遭遇紅夷炮,由於射程與威力差距太大,導致滿軍炮隊無從發揮威力,又由於此炮架在城牆上,滿軍未能繳獲,所以無法仿造。1627年(天聰元年),皇太極再打寧遠,依然失敗,仍不知紅夷炮底細。

然而1630年(天聰4年),海中竟潮出銅炮1位,正是紅夷大炮1門!!!這是後金/清所掌握的第1門紅夷大炮,皇太極大喜張榜懸賞,前後征得17名鑄炮能手,各施手段參照海中潮出的那門紅夷大炮進行仿制,其中漢軍旗王天相與金世祥的制造方案被采用,尤其是正黃旗漢軍王天相發明的工藝,成功的把以前用於制作小銅器的失蠟法轉用於紅衣大炮的制造,並且通過對火炮不同位置的退火處理,制出的火炮是鋼炮,比當時的銅炮鐵炮優越的多,在1631年(天聰5年)正月初八用其工藝所制出的第1門紅衣大炮問世,被命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至此,後金鑄炮技術已經獨步全球,所鑄火炮性能已超越當時西洋火炮。

第1門“天佑助威大將軍”試制成功後,對性能感到滿意的滿軍立即停止了其他火炮的制作,開始大量制造“天佑助威大將軍”,當年第1批就制作了40門“天佑助威大將軍”,炮架先進,高低角可調,轉向也方便,並有瞄准裝置。“天佑助威大將軍”試制成功後,後金就立即淘汰了舊炮,並設立專門的重軍,將原本散布各旗的操炮漢軍集中,編成了烏真超哈,專職施放紅衣大炮,這樣形成專業炮兵隊,便於探索掌握紅衣大炮正確施放之術,戰場威力也大。當年8月“天佑助威大將軍”就上了戰場,一舉奪取了有紅夷大炮的大陵河。從此明軍配有紅夷大炮的城池,也無法抵擋滿軍的進攻了。

後金/清不但對火器的掌握速度極快,而且技術改良也極快,1630年(天聰4年)意外獲得1門紅夷大炮,1631年(天聰5年)就生產出了改進型鋼鑄紅衣大炮“天佑助威大將軍”,1643年(崇德8年)更生產出了復合炮身紅衣大炮“神威大將軍”,火炮先進程度世界第一。

在清軍入關後,由於有了當時最強大的火器紅衣大炮,所以攻城掠地橫掃南明如兒戲,世界最強的火器力量與最強的肉搏戰力量相結合,自然是勢不可擋。清朝初期,清軍入關後,順治時期清軍滅南明收新疆,因此火炮技術繼續發展,此時期清軍的火炮裝備數量有增無減。康熙時期的初期則太平了一段時間,清朝的火炮制造生產速度放緩,但隨著三藩叛亂,清軍戰事再起,火炮生產數量再度大增,清軍平三藩,平噶爾丹,並西藏,並青海需要輕炮,而驅逐沙俄,滅鄭氏則是需要重炮,此一時期清朝的火炮種類迅速增多,在重炮方面,制出了當時最好的鑄造火炮“武成永固大將軍”,輕炮則五花八門種類繁多。

自康熙時期以後,清朝由於外來壓力小,基本沒有重型紅衣大炮的需求,所以重型紅衣大炮的生產變的非常少。但輕炮的開發生產卻異常興盛。清代輕炮發展興盛是因為自康熙時期北邊驅逐沙俄占了黑龍江,東南平了鄭氏,周圍已無敵手,重炮需求不大。而對付南方零星邪教作亂以及土司割據,也用不了重型紅衣大炮,而是輕炮最好用,加上清朝康熙之後相對穩定,清軍久不作戰,疏於訓練,貪圖享樂,哪裡還願意操練勞苦的弓馬騎射,刀槍肉搏。所以都是希望裝備訓練火銃,當時的火銃訓練比射箭簡單的多,裝上藥啪的一響,把個鐵丸打出去就可以了,又輕松又好玩,是個人都可以完成,而射箭那真要累死人,不用上百把斤力氣根本就拉不了硬弓,刀矛訓練殺殺殺的那也絕對是苦活。所以清軍從這時起,火器的裝備率越來越高,至於弓馬騎射刀矛肉搏則逐漸荒廢,過渡到了主要用火器作戰時代,大量的鳥槍與輕炮取代了弓箭長矛。

清朝雍正時期,雍正皇帝清楚的看到,當時的八旗軍越來越火器化,但火器的性能卻絕對沒到可以讓戰鬥完全不需要肉搏戰的地步,所以曾對八旗軍有“以滿州夙重騎射,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有馬上槍箭熟習者,勉以優等”的指示,重新強調刀矛弓箭的作用。但雍正皇帝關於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的指示根本得不到遵守,除了駐京八旗與畿輔駐防八旗因需要參加秋季狩獵大典,而不得不勉強保留弓馬騎射訓練外,各地駐防八旗都成了鳥槍隊與小炮隊。乾隆時期以後,清軍不但八旗軍,就是綠營軍也開始全面火器化。倒了嘉慶時期,實際上整個清軍基本都接近完全失去肉搏戰能力,鬧出了不少笑話,不過整個嘉慶時期,總體太平無事,所以清軍肉搏戰能力衰退到了極其虛弱的地步,並不能造成多大嚴重後果,這一時期清朝的重炮制造的極少,重炮制造工藝也被簡化,由於簡化工藝後制出的重炮性能惡劣,且重炮的需求又極小,所以清軍也經常干脆直接在澳門或廣州購買西洋重炮,這樣來的簡單快速,也就是造不如買。

因此清朝中後期重炮的制造逐漸瀕於停頓,但輕炮制造發展卻一片興旺,幾百斤的神威將軍炮,衝天炮,,九節十成銅炮,鐵心銅炮,得勝銅炮,發熕鐵炮,子母炮,嚴威炮,奇炮,龍炮,行宮信炮,抬炮,回炮,迅武大神炮,宣武大神炮,綏武大神炮,耀武大神炮,成武大神炮,常勝威遠炮,御制金龍炮,御制制勝將軍銅炮,御制威遠將軍炮,渾銅炮,劈山炮......等等紛紛問世,這類炮比以前重達數千斤甚至萬斤以上的紅衣大炮輕巧的多,並出現了後膛多管銃炮的設計,子母炮,奇炮均是後膛炮,這類火炮在山地攜行方便,訓練輕松,大受早已經整日提籠架鳥浪蕩街頭,疏於訓練的八旗軍與綠營軍歡迎,當然這類火炮在射程與威力方面就遠不如重炮的。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之時,大清軍實際上火器裝備率已經超過70%,根本就沒有多少冷兵器了,而且幾乎沒有部隊進行過肉搏戰訓練,刀矛只能用來擺樣子,作戰基本全是靠銃炮齊放。

那麼是不是因為清軍多系鳥槍輕炮無甚重炮的原因,導致了鴉片戰爭時期清軍被洋鬼子重炮轟的七零八落,最終輸掉了戰爭呢???那也根本不是。自康熙時期以後,清軍雖然大興輕炮,但也並非完全不鑄重炮,此外加上天聰,崇德,順治,康熙幾代的積累,以及後來外購的夷炮,清軍千斤以上重炮的數量也極為龐大,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後,清軍竟有5000多門火炮參戰,而且相當多的火炮對比英炮並不落後,英軍無倫無何都不可能通過火力打擊來擊敗有如此多火器的清軍。

清軍鴉片戰爭當時的重炮主要有4類,一類是鴉片戰爭以前鑄造的舊炮,包括早期制作精良的各種紅衣大炮以及後來粗制濫造的泥模炮。一類是外購的重型夷炮,清朝鴉片戰爭以前所購買的夷炮,全部都是海岸炮台重炮,其中一些是巨炮。一類是仿制的夷炮,清朝實際並沒有完全閉關鎖國過,一直有廣州港對外開放,所以大量夷炮也可以被清朝輕易買到,除了直接購買以外,同樣也進行仿制,而且生產質量並不差。一類是戰爭爆發前後,緊急研制生產出來的新鑄火炮。

清軍的舊炮在鴉片戰爭爆發時,早期制作精良的各種紅衣大炮“天佑助威大將軍”,“神威大將軍”“武成永固大將軍”,在射程與精度方面實際與英軍動用的重炮幾乎相當,並且制造工藝在當時也不落後,英軍用早期鏜床加工出來的火炮對清軍這類舊炮實際沒多大優勢,要硬說有什麼優勢,就是英軍當時的戰艦上還有幾門巨炮,所發射的彈丸重達68磅,而清軍早期制作精良的各種紅衣大炮所發射的彈丸,大者只有18磅左右,也就是說威力與射程不如英軍的巨炮。

當時火炮的制作工藝,英軍所領先的只有用了鏜床加工內膛這一項,並且多用銅制炮,但當時機床與測量手段都還原始,並不能加工出標准化尺寸的火炮,所以也不可能有什麼超級性能。而清軍則有先進復合炮身的先進工藝,就是粗制濫造的泥版生鐵心炮,只要用了這一工藝也難以發生炸膛現像,因此可以放心裝藥,靠提高裝藥量增加射程威力。至於失蠟法鑄炮術,此時歐洲也已掌握已非大清獨有,因英國的火炮鑄造出後還可用鏜床進一步內膛,因此內膛精度略有領先,炮彈與彈膛之間的游隙小,因此氣密性更好,同樣的發射藥量,可以把炮彈打的更遠,但清朝的復合炮身工藝卻可使火炮多裝些發射藥,增大火炮射程,尤其早期制作精良的“神威大將軍”等紅衣大炮,不但是復合炮身,而且還是鑄造精度很高的失蠟法工藝鑄成,在射程方面更不輸同級別英炮。至於清朝中期以後各省粗制濫造的一批泥模生鐵炮,雖然性能低劣,但憑著復合炮身或加大壁厚使之不易炸裂的方法,因頗能填藥,射程也不是太丟人。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十九日欽差大臣裕謙奏:“英逆所恃惟船與炮……至於數千斤之大炮,夷船雖能任載,而只可施於深水外洋,不能施於近岸之內洋。蓋內洋水淺,近岸又必有明沙暗礁為之攔護,若放此數千斤之大炮,船必倒退,一經擱淺,船底著實,立刻震裂。故在內洋施放,亦止一二千斤及數百斤之炮,不過口門窄而後身寬,多受火藥,且施放靈熟,較官炮略遠,亦止及數裡之內,實無遠及十余裡之事。”

至於外購夷炮,多是重型岸炮也有巨炮,僅在鴉片戰爭前幾年時間(1835-1839)建造虎門炮台,就購買了200門重型夷炮用於部署炮台,可見閉關鎖國不知夷炮的說法無絲毫根據。關天培的《籌海初集》,成書於1836年前後,是他寫給朝廷的奏章文集,說虎門炮台第一層門戶中3000斤大炮最大射程為556余丈(注:清代1尺=今公制32釐米,556丈=今日的3.56華裡),應該是非常可信的。至於摧堅致遠的射程(有效射程),6000斤以下炮位最大射程為300丈,那麼6000斤以上重炮的有效射程應在300丈以上,因此,可以認定當時重型夷炮炮的有效射程最大在1000米以上。綜合清朝與國外各種文獻記錄,清鴉片戰爭前後所購重型夷炮,最大射程在4華裡之內,有效射程2~3華裡,至於發射68磅炮彈的巨炮最大射程也就7華裡左右,當時的西方夷炮水平實際也不過就是如此,就是僅比清軍舊式的粗制爛造官炮略遠而已,所謂明朝時期仿冒的紅夷大炮射程有10華裡則純屬野史古書上的胡吹亂扯。



廣東虎門沙角炮台的德制克虜伯重炮,方向、射角皆可以方便調整,清軍並非敗於炮戰。



而仿制的夷炮方面,1843年英參戰軍官賓漢出版著作《英軍在華作戰記》中雲:虎門之戰,“舊炮台上架著12門大炮,其中4門乃是兩年以前從澳門當局買來的葡式的,可放68磅炮彈的黃銅炮。其余的是中國式的,其中有大量的金屬成分,口徑很大。”。1842年6月英軍攻陷吳淞時,在一座軍工廠裡,“我們看到有10門游擊炮隊所用的大炮,這些都是安裝在手推車上。這種炮車頗似花園裡用的大推車,前面有貯藏炮彈的匣子,把手之間有一個抽屜,裡面裝著火藥和鏟火藥的小鏟子。我們除了看到各種口徑的鐵炮之外,還發現了一些全新的12磅彈銅炮,這些炮是按照放在旁邊的嵌有王冠的G·R·1826型大炮仿造的,式樣完全相同,惟一的區別就是中國字代替了王冠。”。由此可見清朝仿造的夷炮從當時歐洲口徑最大的68磅巨炮,到通常的12磅火炮都能仿制,而且數量不小,質量不低。

至於鴉片戰爭爆發前以及爆發之後,清朝鑄重炮之風再起,鑄炮工藝瞬間就超越了英國,這些新工藝制造的火炮,實際性能比英軍火炮還好,射程更遠,工藝更先進,因此被稱做新炮。在得知英夷照會開戰後,朝廷與沿海各省開始大力鑄造重炮,除了各種舊炮與仿造炮外,還研制熟鐵炮成功,這熟鐵炮是真正的鍛造鋼炮,雖然不是什麼巨炮,但炮膛光滑堅固“堅鋼光滑無比……炮愈輕,工愈精,力愈大。鐵經百煉,永無鑄造之炸裂。施用靈活,尤勝巨炮之笨重。”性能遠高英軍普通火炮。英軍開戰決議剛下,艦隊抵達中國海岸之前,清軍就有了性能更高,工藝更先進的火炮。除了鍛造鋼炮外,開戰1年後,在1841年清朝又發明了鐵模炮,而這一技術歐洲要30年以後才掌握,鐵模炮不但炮膛光滑,尺寸標准,加工精度比當時英國炮,而且制造速度快。鐵模可多次使用,不用清洗炮膛,消除了泥模鑄炮多蜂窩易炸膛的缺陷,縮短了鑄炮周期,降低了鑄炮費用,制作鐵模炮的《鑄炮鐵模圖說》,1842年被印發沿海各省參用。鐵模炮誕生當年,僅在1841年9月浙東之戰前夕,就已鑄成120多門新型鐵模炮,時人稱其為:“至去冬以來,浙江鑄炮,益工益巧,光滑靈動,不下西洋。”

除了鍛造鋼炮與鐵模炮外,清軍在1840年鴉片戰爭時期,也一改嘉慶時期開始的粗制濫造之風,火炮制作越發精良。道光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江西巡撫錢寶琛奏:“奉兩廣總督飭令趕造土模三十具,現已遵式陸續先鑄成三千斤銅炮二十尊,一體打磨光滑,造齊炮架。會同營員將炮運至空闊處所,於相距裡許豎立兩層皮靶,連日演試。每炮一位,用火藥一百二十兩加鉛子一百八十兩,響聲俱屬洪亮,其子透過皮靶仍行三裡有余,堪以摧堅致遠。”十月十九日,欽差僧格林沁等奏報:“赴海口炮台,演放炮位……當選得長兩丈余廢船一只呈驗。奴才等隨令於海河距炮台六七裡外上流安放,裝載柴草,當將炮座對准船只,逐加演試。其過火出炮均及靈捷,遠可抵船,甚或過之。”《海國圖志》中雲:“世俗傳聞之說,謂大炮響若霹靂,聲震三百裡,彈子可擊三四十裡,一遭轟擊,山崩地裂,屋宇被擊,坍塌平地,此皆未經演試之談。殊不知炮響大小一樣,極大者聲震五十裡,大小炮皆發裡許……所以夷人交鋒,如在一裡之內,不甚開炮。必在相距五六十丈及八十丈之內,彼始開炮,十可中七八也。若至一裡之遠,彈子多墜,無力難准,雖可加高相補,究是無力。”“用炮遠近疑釋”條中又雲:“向聞大炮擊遠二三十裡,姑之不信,意者或有十裡,其彈子彎者不計,直者想有六七裡可用。”檔案史料看出,即使不算鍛鋼炮與鐵模炮,清軍新鑄的巨炮的最大射程也可達7∼8華裡,有效射程可達4華裡以上,比外購的重型夷炮遠了將近1倍!!!根本就不比英軍發射68磅炮彈的巨炮差。而英軍巨炮也很少,通常火炮也不過就是射程4華裡以內的重型夷炮而已。

而發射的彈丸威力方面,清軍在戰爭爆發後不但有進口的或自制的68磅炮彈巨炮,還制造出了發射80磅炮彈的萬斤巨炮。在鎮江湍山關江防炮台,出土有此時的四種類型的球形鐵鑄實心彈,最大炮彈竟有80磅重,無疑說明了清軍當時在此炮台曾使用了萬斤巨炮轟擊英艦。由此可見在重炮性能方面英軍實際沒有優勢,而清軍火炮的性能急劇提高,反使英軍火炮性能陷入劣勢。

而在火藥與瞄准方面,清軍同樣進步神速,戰爭之際,清軍火藥比例配比有了進一步的改進,基本上達到英軍的水准。道光二十年九月十四日陳階平奏:“奴才督造加工火藥,於六月初二日竣工。初四日有英夷兵船闖入廈門。初五日,官兵即以新藥轟擊。該夷不防內地火藥如此猛利,猝遭創斃多命,立時驚竄。嗣准督臣咨知廈門新藥得力,現飭省局續撥硝兩萬斤、磺三千斤,委解前來。接手趕緊配置,連新陳火藥有兩萬余斤,仍形短絀。現在咨催督撫添購硝磺,多貯火藥,為有備無患。奴才愚昧識淺,圖報念切。伏思沿海防夷,處處加工制。造火藥,多鑄萬斤火藥,自可擊沉夷船,重用火攻,殲滅逆夷,以除後患。謹將加工造藥、續提硝斤各條進呈御覽。可否仰乞天恩,敕下各直省,一體照式制。造。俾使英夷喪膽,不敢再來窺伺。”九月十四日道光皇帝諭令:“陳階平奏加工制。造火藥,並將煮煉硝斤各條開單呈覽。福建制。造火藥,現經該提督督造加工,轟擊頗為得力。著各直省一體照單如式制。造,以資利用。”這裡,陳所配置的火藥比率是牙硝8斤,磺粉1斤2兩,炭粉1斤6兩,三者的比率大致是76:10.7 :13.3。

而英國在火藥的配比方面,英國化學家歇夫列裡在1825年經過多次實驗後,提出了黑色火藥的最佳化學反應方程式。在理論上計算出硝,硫,炭的組配比率以74.84%:11.84%:11.32%為最佳。英國按照這一方程式,配制了硝,硫,炭的比率為75%:10%:15%的槍用發射火藥,以及組配比率為78%:8%:14%的炮用發射火藥。

以上看出,清軍已有性能不次於英軍的火藥,除福建省外,其它一些省份也曾制。造使用。如道光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三日署江蘇巡撫程矞采奏報:“火藥一項,臣在省嚴飭營員,照上年欽頒前任福建提督陳階平所奏提硝舂煉各法,加工制出一萬余斤,眼同點放。試之於手掌而掌不熱,試之於紙而紙不燃,已解至上海局,妥為受貯。”但由於清朝各地官員執行效率低下,並沒立即達到全國炮隊換用新藥的狀態,致使清軍在許多戰爭中仍然使用質量粗劣的火藥與英軍作戰。如1841年1月7日的大角、沙角之戰,《英軍在華作戰記》中雲:中國“火藥庫是普通式的建築之一,裡面存著幾千磅粗火藥,裝在木桶或泥罐中,我們全部投之於海。因為雖然中國火藥的成分幾乎和我們的相同,卻是一種粗劣的東西。”接著英軍進犯虎門、廣州,導致“逆夷炮無虛發,我炮雖發無准,火藥半雜泥沙,轟擊不能致遠。”但總的來說,清軍的火炮越來越精,新火藥的使用也越來越多。

火炮的裝藥量方面,清軍也有標准,並非胡亂裝填發射,清軍規定每百斤炮重配火藥四兩。《海國圖志》中雲:“凡中西大小炮位,自五百斤至五千斤止。每百斤用營制火藥四兩,而炮彈用薄棉先裹,外加紅布包縫周密……如夷炮四千斤,乃四千磅,實重三千斤,用藥七斤八兩。中有身短而口大者,則加用十分子二亦無妨。惟演放時聽聲用藥,臨演之際,預用紅布袋,每包二斤或三斤,可以寫明,用時送入炮腹逐包椿實,用引門錐,用力插看,以實為度。”

至於火炮的發射瞄准,由於連續的太平日子,不管八旗還是綠營,早就疏於訓練多年,炮台上的大炮不過是維持吃餉員額的工具而已,在確定戰爭要爆發後,沿海各炮台被緊急動員,官員視察時竟發現,有不少大炮幾十年不用,士兵刷炮時竟從炮膛裡刷出了鳥巢,至於指揮火炮瞄准的像限儀,很多炮台已無人會用,要到處翻書現看。不過到1841年各炮台都已掌握了火炮瞄准。《英軍在華作戰記》對虎門炮戰中的清軍火炮的描述:“我軍發現這些炮台中的許多大炮都裝有瞄准器,瞄准器是筆直的金屬片,鑽著三個孔眼,用以射不同的距離。炮口裝藥的填塞料也完全是模仿我們的而造的。”至於火炮炮架在開戰當年就開始采用磨盤架,在炮架不做移動的情況下,就可以旋轉炮身,也達歐洲水准。

炮彈方面也與歐洲水平相當,1841年清軍用失蠟法澆鑄炮彈,鑄得的炮彈光圓無痕,實心彈方面自然性能相當。爆炸彈清軍也有,但英軍用的多,清軍用的少,主要是因炮擊的目標不同,所以所用彈種不同。開花彈有它嚴重的固有缺點,如很難讓引信在准確的瞬時引爆;就是引信工作性能完好,也只有高度熟練的炮手,綜合考慮距離,方向,敵上空爆炸高度等諸元以後才能進行射擊。所以榴霰彈盡管成效卓著,在19世紀使用尚不普遍。”中國人此亦認識,道光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七日道光皇帝的上諭中雲:“空心炮子炸裂飛擊一條。亦恐無裨實用,緣炮子既出炮口,空中炸開,飛擊何處,並無定准。即如英夷善於飛炮,其所用炸炮亦多有不能炸擊者。”另外開花彈也根本不可能破壞厚實的西洋橡木戰艦船身,所以英軍為了消滅清軍暴露的人員頻繁發射開花彈,而清軍炮台重炮卻無開花彈,而是使用鏈彈,杠彈,實心彈。

清軍炮台重炮由於平日只裝備打擊戰艦的炮彈,時間長了炮兵們就忘了還有開花彈了。清軍自乾隆年間打金川之後,陸戰基本已經不用重炮了,都是輕炮與鳥槍,用開花彈根本無威力,所以也早就不用開花彈了,因此清軍炮手對開花彈無認識並不奇怪。英軍動用開花彈後,由於清軍對開花彈無認識,因此造成一定慌亂,朝廷官府很快將開花彈的實際情況通報沿海各地清軍炮台。“我中土本有此法,現在福建省因新炮膛口過大,即用此彈,浙江軍需局亦有之,不足為奇各緣由,明白通飭沿海地方文武官兵,以破其惑而壯其膽。”可以說除了開花彈,英軍其他所有炮彈清軍都已熟悉。

清軍的炮彈制作絕不低劣,相反英夷也誇獎過清軍炮彈制造精良。1834年12月,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雲:“炮子則有封門子、群子、交杯子、擔杆子之分。封門、群子用以擊船打賊,擔杆、交杯專用打桅,均宜添備各營師船。”至鴉片戰爭之際,清軍大量用之對敵。《英軍在華作戰記》中,英軍對虎門炮戰中的清軍鏈彈的描述:“他們的鐵鏈鎖彈特別優良,乃是一個空球,切成兩半,用藥18寸的鎖鏈盤在中空部分,使半球相連緊,因此當半球栓緊在一起,以便裝進去時,就像一個炮彈一樣。”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日靖逆將軍弈山等奏:“又將空心炮子,分作兩半,煉成熟鐵,中系鐵鏈,約長尺許,用時將鐵鏈收入空心,仍舊折合,無異尋常炮子。一經轟擊出口,則兩半飛舞,形如蝴蝶,擊中夷船桅索,即行鉤掛焚燒,名為蝴蝶炮子。” 同時又奏:“查夷人所用大炮子多用空心,亦有空心者,今仿照制。造,庶幾模大質輕,可期攻堅致遠。”由此可見什麼實心彈,開花彈,鏈彈......清軍統統都有,自己弄出來的有,仿造的也有,只是開花彈對海上艦艇效果不大,很少使用,在戰爭初期英軍開花彈曾給清軍帶來一定程度的恐慌而已,而英軍也不是全發射開花彈,因為清軍不少炮台防御工事堅固,開花彈根本無法破壞,所以也是大量使用實心彈。

當然清軍久疏訓練,倉促間就算擁有更加精良的火炮,也不大可能在發射速度,命中精度方面達到英軍水平。但這也絕對不是清軍失敗的原由,至於清軍起初不識開花彈更不是原由,即使戰爭初期,多數清軍不識開花彈,英軍也沒用火炮打出什麼業績出來。清朝的火炮數量龐大,有5000多門大炮投入戰場,那可不是開玩笑的事情,更別說相當大一部分火炮比英軍的都好或至少相當,就那麼點英軍想靠火器對射取得勝利,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實際上,英軍打敗清軍靠的不是什麼先進火器,而是靠原始的肉搏戰。當時無論英軍還是清軍,都沒有辦法完全依靠火器阻止對方的肉搏衝擊,由於當時火槍准頭不好,發射速度不快,在敵人步兵衝到跟前時,實際打不死幾個人,所以當時歐洲的軍隊無不苦練肉搏戰,方陣步兵刺刀衝鋒是最終決勝手段。而清軍則由於火器交戰觀念過於強烈,完全放棄了肉搏戰,嘉慶後期就根本就沒進行過肉搏訓練,此外清軍的鳥槍上並無刺刀這玩意,而英夷大兵牛高馬大,手中洋槍上還有把明晃晃的刺刀,當看見洋兵列陣端著刺刀洋槍衝來後,清軍無不魂飛魄散,遠遠放上幾排槍,見英軍沒被嚇炮,清軍就立即丟下大炮四散逃奔了,清軍已經完全失去了曾是其最強項的專長——肉搏戰能力,而且幾乎整個清朝時期都是如此,只要對方沒被清軍的排槍嚇跑,端著刺刀槍接近了清軍陣地,清軍立即就會潰散,而首先發現清軍這個弱點的就是英軍。

英軍首先發現即使是使用簡陋火器,並且用劣質火藥的清軍士兵,也能在大炮旁忍受開花彈的攻擊,用火器頑強的與英軍對射,打起來傷亡根本沒法控制,更何況清軍還火炮眾多。但是英軍只要一發起果斷的白刃衝鋒,清朝士兵就崩潰了。英軍攻下的一系列要塞炮台,實際基本都是靠白刃戰奪取的,定海那麼多八旗綠營將士守城,同樣是洋鬼子白刃突擊拿下來的,洋鬼子只死2個,傷27個。從此英夷發現了擊敗清軍的訣竅,那就是非常劃算的白刃戰,英軍從此可以極小的代價在陸地上擊敗清軍任何陸軍部隊,根本不需要再去用戰艦與清軍炮台拼死對射,這樣英軍地面上所向無敵,截斷清朝的大運河航道,迫使清朝與之談判,達成了作戰目的。

總的來說對於先進武器的著迷,清朝是歷代之最,作戰觀念之超前是前所未有,但放棄肉搏戰太速,全面倒向火力戰戰法,卻並沒有增強清軍的戰鬥力,尤其在使用後膛裝填線膛連珠槍前,戰鬥力並沒因全面火器化而提高,相反還比第1次鴉片戰爭時期更差了。鬧出過攻打永安一役,八旗兵雜以綠營威寧兵數百守炮位,竟被7個長毛持長矛短刀就追得丟棄大小炮位十余,投身激流,寧願淹死也不敢肉搏,這樣的大笑話。天津知縣謝子澄一次親自率隊攻撲獨流木城,蒙古馬隊以為後殿,結果謝子澄被長毛以長矛刺死的時候,蒙古馬隊數百在後觀望不前,當長毛挺矛上前的時候。“…………轟然潰散,有遁至靜海,無鞋無錢,向民間丐食者…………”

滿軍追求先進武器過速,自己的傳統強項則丟失過快。長毛能奇跡般的壯大,就是因為清軍肉搏能力太低,鬧長毛時清軍的肉搏戰能力怕是連第1次鴉片戰爭也不如了,所以清朝大量的軍力與國力被長毛拖住,導致了英法敢於發動第2次鴉片戰爭。此戰清軍重炮依然遠於英法艦炮,大沽口炮台的重炮對英法艦隊傷害不小,但英法洋軍一旦登上陸地,只刺刀一亮,清軍的炮台立即失守,緊急之間把尚有一定肉搏能力的駐京八旗與畿輔駐防八旗以及外蒙騎兵緊急調來(內蒙騎兵當時已經殺羊都難了),結果不但指揮官久不習戰陣,不知如何布兵排陣,就連士兵也不知如何殺敵,不但用騎兵步兵去通過狹小八裡橋正面衝擊英法聯軍方陣,在橋頭遭到英法聯軍使用包括康格裡夫火箭炮在內的各種火器T型陣密集射擊,過橋之前就死傷了大半,而過橋之後,無論騎兵步兵均不知如何殺敵,瞎跑亂奔,絲毫不能動搖英法軍刺刀方陣,肉搏中英法損1人,清軍損40人,故此27000步騎軍一戰全滅。

但就火器發展而言,清朝則成就極高,首先1631年(天聰5年)發展出失蠟法鑄鋼炮,獲得原裝紅夷炮僅1年時間就具備了世界最先進的鑄炮術,1643年(崇德8年)發明復合炮身火炮,保持世界領先,鴉片戰爭爆發前1840年發展出鍛鋼炮,這是當時最強的火炮制造技術,1841又開發出鐵模炮,領先歐洲30多年。實際上復合炮身火炮在歐洲是一戰以後才有,清朝早於歐洲將近300年,要說鑄炮技術,鴉片戰爭時清朝那比英國還更先進。以後什麼甲午戰爭了,庚子拳亂了,清軍陸軍在火器方面也決不輸給日軍或八國聯軍,就那只是遠遠猛放排槍,一旦敵軍刺刀兵接近,就轟然而散,堅決只用火器射擊,絕不近身肉搏,這一絕對火器作戰觀念,也一直得到了很好的繼承,總體來看清末的清軍是怕刺刀不怕大炮,大清軍隊是被列強用刺刀擊敗滴。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263
銀兩19483

478

主題

6922

回帖

6380

積分

爵位一等靖寧公
榮銜從一品少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8-24 01:32:37 | 顯示全部樓層
不知有沒有圖片可以看???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09-8-24 01:37:08 | 顯示全部樓層
對不起,因敝人所找的文章未有連載圖片…
本帖的主旨是「清軍之火器」強盛,與敝人經常所聽的的確有所不同
故也放在宣化,好讓有心人來討論討論。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263
銀兩19483

478

主題

6922

回帖

6380

積分

爵位一等靖寧公
榮銜從一品少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8-24 03:22:41 | 顯示全部樓層
不要緊,只是覺得如果有實物圖片,會更加相德益章。= =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0
銀兩75

16

主題

48

回帖

32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8-25 10:17:31 | 顯示全部樓層
我認為有些言過其實 清朝火砲也許不落後 但火槍落後是確定的 當後膛槍登場時差距就更大了

就另一面來說清軍放棄傳統戰法也是敗因

歐洲裝備了刺刀的火槍方陣 雖能抵擋騎兵衝鋒 但騎射卻是自火藥時代以來未曾見識  弓騎兵包含了機動力與火力 在裝甲車輛出現前是無出其右的 因此如果以騎射應戰應能獲勝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09-8-25 16:43:1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5樓 的帖子

然而於乾隆時期,已經出現「射箭箭虛發、騎馬人墮地」的情況。

何況弓騎有其機動勝,然而對方的火砲因為是開花彈,因此擁有大范圍傷害性,
弓騎在當時來說已經是非常非常落後,因此機動性照理不能戰勝當時的火力。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八旗將士

威望2895
聖眷954
銀兩11562

1289

主題

65390

回帖

0

兵力

40423

軍功

爵位安親王
榮銜太子太傅/武翼都尉
官職正二品工/兵部尚書
兼職正五品鑲白旗步軍校
身份納蘭府家主
旗籍滿族鑲白旗
配偶慕熙顏
發表於 2009-8-26 11:15:17 | 顯示全部樓層
騎射是清朝的根本,
出現了射箭箭虛發、騎馬人墮地,
難怪之後大清開始弱下來。
笑此生名祿榮華幻作鏡中花,難抵你手中一盞清茶。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87
銀兩820

1306

主題

16212

回帖

9769

積分

爵位一等毅勇侯
榮銜正一品太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8-26 12:21:42 | 顯示全部樓層
的確,滿人是很重視火器的,騎射也只是野戰的事。

洋務運動之後,中國用真金白銀買了很多火炮,只是說淮軍陸軍,全身都是西式裝備,甲午戰爭中,淮軍的裝備是遠越日本國產的田村槍。(再說一次……葉志超去死!)

再說海軍,定遠和鎮遠的主砲口徑,也是世界聞名。

其實武器是有,只是將領問題,沒有現代戰和常識的將軍太多了,更有很多垃圾未打先逃,葉志超去死吧。(怨)
「正是因為不斷的重複相遇和別離,人才會成長!」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09-8-26 13:15:05 | 顯示全部樓層
其實滿人在棄儒論重西學方面是比漢人好的,
很多人反對西學,然而反對的人很多都是漢人。

另外晚清所發生的幾場戰爭全部都差粗多是用西方武器來打,
將領腦殘之重點另外就是國內後勤困難而且經濟也支持不起。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0
銀兩75

16

主題

48

回帖

32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8-27 00:00:3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6樓 的帖子

開花彈並非騎兵沒落的主因
騎兵失去優勢在於刺刀出現與新式火槍射擊速率提升

弓騎落後是以裝備而言 實際上弓騎相當於槍騎 兩者之間沒有騎兵相對於古代戰車這樣巨大的差異

如果有戰術搭配 弓騎仍大有可為 可惜清末已沒有像鐵木真.努爾哈赤這樣的人帶軍隊  只剩僧格林沁這種讓騎兵正面衝鋒的將領

機動力是戰場上重要的勝負關鍵 連火雲邪神都說過: 天下武功 無堅不破 唯快不破!  兵貴神速就是這個道理 二戰時 德軍初期是靠高機動力才成就了閃電戰 II號 III號坦克的裝甲和火力都不算先進 所以 如果有優秀的統帥 弓騎在十九世紀應該能迴光返照

歷史上真要說弓騎和火槍的對決 大概只有美國和印地安人的戰爭吧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1-23 22:24 , Processed in 0.02016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