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724|回覆: 1

[轉貼] 清朝軍隊就是大刀長矛?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8-27 18:22: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帖來自:http://dlhd.5d6d.com/frame.php?frameon=yes&referer=http%3A//dlhd.5d6d.com/forum-33-1.html

清朝軍隊就是大刀長矛?

清朝軍隊就是大刀長矛?
近年的中文網絡上,介紹中國火器發展的文章有很多。這些文章多數對清朝持否定態度,其中經常出現“清朝全面退回冷兵器時代”的說法,然而本人始終沒有找到這種說法的原始出處,反倒在搜尋時發現與之完全相反的資料。

在蓬萊市政府的網站上,我找到這樣一段資料。

按《登州府志》載: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始設登州鎮,由總兵統管,總兵署在蓬萊縣城南門內西北,轄陸營和水師營。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登州鎮陸營編制為:

中營設游擊1人(游擊署在南門內糠市西)、守備1人(守備署在鐘樓南路東)、千總1人、把總4人、外委5人、額外外委3人,馬兵117人,守兵394人,馬125匹;分管縣城內西南、西北2坊、縣城外西、北2關和雨山、郭東、葦羊、北溝4保,轄縣城以西、以南5座煙墩;

裝備兵器:箭844支,刀724把,藤牌27具,鳥機槍、馬鳥槍、鳥槍244支,子母炮、威遠炮、鐵喊炮、劈山炮、抬炮、行營炮43門。

右營設都司1人(都司署在縣城朱家橋東)、守備1人(守備署臨都司署)、千總1人、把總4人、外委5人、額外外委3人,馬兵115人,守兵368人,馬122匹;分管縣城內東南、東北2坊、城外東、南2關和東流、安香、解宋、羚羊4保,轄縣城以東3座煙墩;

裝備兵器:箭749支,藤牌27具,腰刀、牌刀、砍刀478把,鳥機槍、馬鳥槍、鳥槍235支,子母炮、威遠炮、鐵喊炮、劈山炮、抬炮32門。

這是鴉片戰爭前夜,清朝綠營的編制和裝備數據。登州鎮的陸軍分中營與右營兩部分。中軍有騎兵117人,步兵394人,總計511名士兵。這些士兵擁有各種火繩槍244支,火炮43門,總計有火器287件。右營有騎兵115人,步兵368人,總計483名士兵,他們裝備了各種火繩槍235支,火炮32門。比例均超過百分之五十。

如果只有這一項證據的話,我們可以說這是孤證,無足取信。但我又在《清史稿》中找到這樣一段記載:

西藏旗兵,自乾隆五十七年始。前後藏各設番兵千。定日、江孜各設五百。前藏領兵者曰戴琫,其下如琫,又下甲琫、定琫。原置戴琫三人,二駐後藏,一駐定日,復增戴琫一人駐江孜。前藏番兵,游擊統之。後藏及江孜、定日,都司統之。原有唐古特兵,歸戴琫督練。初制,每番兵千,弓箭三之,鳥槍七之。嗣選唐古特兵三千,鳥槍、刀矛各半。至是新設額兵三千,每千人五成鳥槍,三成弓矢,二成刀矛。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到清朝中期西藏駐軍的裝備構成,火槍的裝備也達到百分之五十。兩段資料相互印證,火器裝備的比例大致相同,這個比例應該是清朝正規軍的定制。由此可以確信,入關後清朝的軍隊一直裝備著數量可觀的火器。其中登州綠營擁有火器數字明確,種類詳細,根據網絡上流傳的某些說法,綠營只能裝備較次、較少的火槍、火炮,那麼待遇、裝備均優於綠營的八旗裝備的是什麼呢?目前本人沒有找到相關的資料,不敢斷言。

清軍鳥槍運用的標准戰術被稱為“九進十連環”,這顯然是一種依次開火形成持續火力的戰術。《清史稿志一百十四》中有相應的記載。
康熙……十九年,定每年演放紅衣大砲之期。二十八年,定演砲之制。每年九月朔,八旗各運大砲十位至盧溝橋西,設槍營、砲營各一,都統率參領、佐領、散秩官、驍騎砲手鹹往。工部修砲車,治火藥。日演百出,及進步連環槍砲。越十日開操。太常寺奏簡都統承祭,兵部奏簡兵部大臣驗操。各旗演砲十出,記中的之數。即於砲場合隊操演,嚴鼓而進,鳴金而止,槍砲均演九進十連環,鳴螺收陣還營。三十年,定春操之制。每旗出砲十位,火器營兵千五百名。漢軍每旗出砲十位,鳥槍兵千五百名。每佐領下之護軍鳥槍兵、護軍驍騎,每參領下之散秩官、驍騎校,及前鋒參領、護軍參領、侍衛等,更番以從。既成列,演放鳥槍,鳴螺進兵,至所指處,分兵殿後而歸。五十年,定火器營合操陣式。八旗砲兵、鳥槍兵,護軍驍騎,分立十六營。中列鑲黃、正黃二旗,次六旗,按左右翼列隊,將台在中,兩翼各建令纛為表。

這一段提到康熙年間八旗軍隊在軍事演習中的組成陣形,可以認為在實戰中也是如此:“每旗鳥槍護軍在前,次砲兵,次鳥槍兵,次驍騎。”在四層陣形中,與火器有關的占三層,可見清軍十分重視火器的運用。

認為清朝輕視、甚至敵視火器的人,往往引用雍正皇帝的一句話:“以滿洲夙重騎射,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有馬上槍箭熟習者,勉以優等。”這一句同樣出自《清史稿志一百十四》,請各位來看出處的原文:

雍正四年,改定盧溝橋演槍砲為三年一次,均演一月。兵校等火藥器用,由工部預儲。五年,以滿洲夙重騎射,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有馬上槍箭熟習者,勉以優等。七年,以直隸營汛多演空槍,通飭直省將帥,令各營以鉛子演准。八年,劉汝麟建議,漢軍應習步圍。尋諭各旗兵於初冬行步圍,每旗行二、三次,統以各旗大臣,步行較獵,侍衛、打牲人等,一律學習。九年,以八旗官兵未能精整,統兵各官,擇不堪騎射者,立為一營,稍優者,別立一營。每營千人,勤加操練,化弱為強。又以兵丁重在步行,凡八旗兵給限一年習步,以日行百四十裡為率,優者賞之。十年,以邊陲用兵,操演加勤,免各旗輪班值日,專習騎射長槍。十二年,定八旗漢軍驍騎演習鳥槍之制。春季二月為始,秋季八月為始,各習槍四十五日,本旗四翼仍合操二次。

這一命令是雍正五年下達,“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一句,顯然意味著此時八旗士兵已經極其依賴火繩槍,甚至因而荒廢了弓矢的練習。因此,可以說雍正皇帝重視弓矢,也可以說他不夠重視鳥槍,但很難證明他對火器有輕視或敵視的情緒,在同一段原始史料中,可以看到這位強調弓矢練習的皇帝對火器的關注:雍正四年,皇帝命令工部主持火藥制造和存儲。雍正七年,皇帝接到綠營士兵在練習中放空槍的報告,通令綠營必須實彈練習。雍正十二年,皇帝規定八旗騎兵必須練習使用鳥槍,每年春秋各操練四十五日,共九十天。

在雍正皇帝在位的時候,還發生了兩件與火器有關的事情。第一是在雍正元年,陝西人楊天縱擔任貴州提督,為鎮壓當地苗族叛亂制造了許多不同規格的火炮,事後上報朝廷:“臣以己意制砲,大者曰靖蠻大砲,能及數裡;小者曰過山鳥,攻遠便捷。選兵送廣泗行營聽用,並調安籠、安南、大定、黔西、長寨諸營兵攜砲赴凱裡一路,分布進攻。”皇帝對其予以嘉獎。第二是雍正十一年,清廷有大臣建議准許百姓擁有鳥槍,當時的福建水師提督王郡堅決反對,他認為“民間不需鳥槍”,最後朝廷采納了他的意見。

但是百姓是否因為禁令的存在就不能擁有火器了呢?並不是。《平苗紀略》記載了雍正年間,清朝在黔東南苗族地區通過武力“改土歸流”的過程。根據《平苗紀略》的記載——

雍正七年二月,在劍河公鵝、雞擺尾等寨“旬日之間刀、弩、長標、鳥銃、礮位、盔甲收峙如山”。六月,公鵝“繳獻鳥槍、環刀、標槍、弩弓無數”。後在雞呼黨“獲鐵盔、標槍、鐺牌無數”。雞呼黨一戰之後,宜夭、腊鳥、交鴣、演農、交甲六寨便“旋繳槍86門,刀130口,標槍170根,弩12張,鐵甲5領”。八年正月,“又陸續繳到鳥槍1495杆,標槍186根,弩弓1412張,刀151口,鳥機9位,子母礟1位,霸王鞭礟1位,鐵盔9頂,鐵甲17領”。
這裡所記載的僅僅是今劍河縣的幾個村子的情況,我想可以由一斑而窺全豹。前面是少數民族地區,我們來看漢族地區的情況,根據《道鹹宦海見聞錄》的記載,清朝鹹豐九年(1859年)九月十八日上午,皇帝在北京玉泉山清音齋召見福建布政使張集馨,問起了福建械鬥的情景,對話記錄如下:

皇上問:“械鬥是何情形?”

張答:“……大姓欺凌小姓,而小姓不甘被欺,糾數十莊小姓而與大族相鬥。”

皇上問:“地方官不往彈壓麼?”

張答:“臣前過惠安時,見械鬥方起,部伍亦甚整齊。大姓紅旗,小姓白旗,槍炮刀矛,器械具備。聞金而進,見火而退。當其鬥酣時,官即禁諭,概不遵依。……”

皇上問:“殺傷後便如何完結?”

張答:“大姓如擊斃小姓二十命,小姓僅擊斃大姓十命,除相抵外,照數需索命價,互訟到官……”

各位注意——“槍炮刀矛,器械具備。聞金而進,見火而退。”民間武器種類之豐富,可見一斑。清朝中後期的漢族團練武裝都擁有相當可觀的火槍火炮,如湘軍初始就有三分之一的士兵擁有鳥槍,可見民間私藏火器的數量不會很小。

在現代國家出現之前,民間的私人武器往往優於軍隊的裝備武器。並且,如果沒有嚴格的紀律和訓練,士兵可能永遠不會保養自己的兵器。遠者,如唐朝安史之亂初期,唐朝府兵的武器大多腐朽不能使用,甚至只能手持木棍作戰。近者,如英法聯軍攻克舟山後,在清軍的軍營裡發現不少生繡的火槍,同時清軍幾乎所有的火炮都在外面任憑雨打風吹。假如百姓家擁有兵器的話,通常都會得到妥善保存,一些優良兵器經常被傳承好幾代。除非敗家子,任何人都不會糟蹋作為私人財產的武器。

雍正皇帝褒獎弓矢嫻熟者的事情被廣為宣揚,他的繼承者乾隆皇帝褒獎鳥槍嫻熟者的事情卻一直被無視——“(乾隆)四十三年,令各省習槍兵弁,仿京營火器操練之法,各總兵於巡閱時,有進步連環精熟者紀功。”這兩段記載是同一出處,彼此間隔不過幾百字,這實在是一種很詭異的情況。

然而清朝時期,中國與歐洲的技術差距是不容忽視的。通過以上的資料,可以推斷鴉片戰爭前清軍的戰術和裝備大約是歐洲三十年戰爭以後的水平。於世界歷史中橫向比較的話,道光年間處於19世紀中期,也就是說此時中國軍隊的熱兵器裝備比同時期歐洲落後近150年到200年。如果縱向比較的話,較明朝卻有一定進步。

雖然明朝中期就有戚家軍等部分軍隊裝備了鳥銃這種火繩槍,但是絕大多數士兵使用的還是火門槍,如三眼銃等。明末著名的關寧軍使用的輕便火器便是三眼銃,思宗皇帝自盡前,曾手持三眼銃在北京東奔西走。這種多管火門槍在15世紀的歐洲也曾出現,但是很快被火繩槍淘汰。如果從步兵手持火器來看,明朝廣泛使用的三眼銃要比歐洲落後200年以上。依照清朝入關後的記載,各地駐軍裝備的步兵手持火器是火繩槍,也就是各類鳥槍。從此三眼銃成為各種儀式時鳴放響聲的工具,起類似鞭炮的作用,至今仍能在中國一些地區的鄉村看到。

火繩槍淘汰火門槍是熱兵器發展的必然趨勢,在中國這一過程是在明清交替時完成的,比西方整整落後了近兩個世紀。在完成了這項跨越性進步後,清朝的火器更新便長期停頓,只有數量的變化而沒有質量的變化,直到西方列強扣開國門。這期間清朝熱兵器再次迅速發展。在西方侵略者的刺激下,道光二十二年,清政府於天津增加駐軍六千人,設立南北炮台,嚴格訓練其使用火炮和鳥槍。鹹豐元年,命令新疆駐軍勤加練習鳥槍。同治元年,聘請歐洲教官訓練沿海城市的駐軍。不久練軍編成,額三萬余人。又於各海口修建西方樣式的炮台,放置大口徑火炮。光緒五年,派遣軍官留學歐洲;光緒十一年淘汰各種冷兵器,清軍從冷熱兵器混裝過渡為全熱兵器……然而清朝傾全力組建的北洋水師慘敗黃海,裝備西式火槍的練軍為八國聯軍擊破。事實證明,此時中國與列強存在的已然不僅僅是武器差距,單純尋求軍事更新是收效甚微的。

如果把清末和明末縱向比較的話,我們可以對照兩朝末期的作為。那時,明朝與清朝都處於一種內焦外困的狀態,也都是武器和戰術獲得快速進步的時期,而這種進步都沒有挽救王朝的崩潰。裝備先進火炮的明朝精銳部隊成為滿清的漢軍八旗,清朝遍練的新軍成為武昌起義的革命武裝。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清朝滅亡三十多年後那場席卷全國的戰爭中,面對國民革命軍先進的美式裝備,武器裝備較為惡劣的解放軍士兵將敵人譏笑為“運輸大隊長”和“軍需官”,整編制的國軍“起義”或者“投降”。那麼明朝對清朝,清朝對民國又是什麼樣的角色呢?

由此可以看出,先進的武器可能會決定一場戰鬥的勝負,卻未必能影響一場戰爭的結果,也絕對無法挽救一個腐朽的政權。不能正視社會存在的真正問題,不能緩和各階層的尖銳矛盾,片面尋求軍事上的進步,最終只能為人作嫁、自掘墳墓。


新建陸軍及武衛右軍時期的北洋軍編制及與自強軍、武衛前軍的比較

(一)、新建陸軍

1894年至1900年是清末軍事變革的第一個時期。自甲午戰敗之後,清軍後起之秀淮軍又是一蹶不振。舊的編制已經被充分否定。有感於國破軍弱,張之洞、胡燏(yu)棻(fēn)等倡議按西式新的軍制編練陸軍。於是,便有張之洞在南洋練自強軍,胡燏棻在北洋練定武軍。後胡他調,定武軍由袁世凱接統,改稱新建陸軍。南張北袁最可貴之處,都在於打破自洋務運動以來只重裝備改進而不重編制改革的練兵方法,大膽采用西式軍制,從編制體制上進行改革,邁開了軍事革命的步伐。

1、袁世凱接手小站練兵

光緒二十(1894)年冬,胡燏棻開始編練定武軍,初屯馬廠,光緒二十一年九月轉小站。開始了所謂的“小站練兵”。


甲午戰爭後,袁世凱利用北洋集團支柱李鴻章在甲午戰爭中的錯誤,在京城四處活動散布詆毀李鴻章的謠言。袁克文曾記述到:“先公既歸聞,李鴻章以朝鮮亂歸罪先公,先公入都訴辯。過天津李鴻章探知,泥先公行,恐以真相入告,將有不利焉。先公不別北上,立謁軍機大臣,悉陳李鴻章誤國狀。”結交權貴,積極陳述練兵之法,受到榮祿、張之洞、劉坤一等人的賞識。謂其“志氣英銳,任事果敢,於兵事最為相宜,”建議掉袁世凱“專意練兵事。”與此同時,袁世凱遵照督辦軍務處王大臣關於“詳擬改練洋槍隊辦法”的指示,很快擬定了新建陸軍營制餉章和聘請洋原合同等文件,督辦軍務處王大臣看後大為贊賞,於1895年12月8日據實入奏,並“請旨飭派袁世凱督練新建陸軍,假以事權,俾專責任”。不久,袁世凱正式縫制督練天津新建陸軍。後因光緒二十四(1898)年戊戌政變後,清政府命榮祿節制各軍。於該年十月改為武衛右軍。(本文為行文方便以下除特殊說明外新建陸軍及武衛右軍均統稱為新建陸軍。)

2、新建陸軍編制

袁世凱在編練新建陸軍時認為新軍既青年西法操練,就“必須參用泰西軍制”。為此,他仿照德國陸軍編制,制定新建陸軍營制,對舊的營制驚醒大膽改革。

初定編制如下:

軍(總統)—左翼(統領)—(分統)(×2)—步隊營(統帶)(1554人,×2)

-右翼(統領)-(分統)(×2)-步隊營(統帶)(1554人,×2)


-(分統) —炮隊營(統帶)(1651人,×2)

-(分統) -馬隊營(統帶)(809人,×2)

-工程隊營(統帶)(510人)

上表中,括弧前面為軍隊一級組織的名稱,括弧中為官職名稱。如步隊營系一級軍隊組織,後面括弧中的統帶則為該一級組織的長官的稱呼。最後一個括弧內人數是指該營的編制內人員數量。

這樣就產生了一個有趣的現像,即括弧前有的根本就沒有組織,而只有括弧中的官職。一般來說,要先有組織,然後才有該一級組織的官職,而這時的分統、領官(哨以下的一級官職)等,則是有官而無組織,就像是有了住持卻沒有寺廟。實際上他們應該算是上一級的派出官員,有點類似於以前各省派出的負責管理若干縣的專員。

從表面上看,新建陸軍還是以營為基本單位,營以上也還是直接隸屬於軍,明顯地受中國舊的軍制的影響。但可貴的是,在軍之下,又設有翼這一級不太算是組織的組織,在翼之下,則又設分統來分領下面的各營;在營與哨之間,也設有領官來分領各哨;在哨與棚之間,還設有哨長,應該相當於現在的排長或者副連長。這樣算來,就不再是軍——營的簡單編制,而實際上成為多級編組,其新的層次結構更加適應了新兵器與新戰術的要求。


從表上還可以看出,在袁世凱設想中當時新建陸軍共設步兵、炮兵、騎兵、工程兵四個兵種,各自獨立成營,合成作戰。使用時“步隊為主,炮隊為輔,馬隊巡護,工程隊供雜役”。

新建陸軍各營和新建陸軍總部詳細編制見附表一至附表五。

各兵種實際編成步隊5營,炮隊1營,騎隊1營,工程隊半營。

(二)、自強軍、武衛前軍

1、自強軍

自強軍是光緒二十一(1895)年十一月由署兩江總督張之洞在湖北創練的一支新軍。時聘洋員三十五人,授予帶兵官正職和指揮操練大權。營制餉章,全仿德制。營隊、兵員均不及北洋。僅槍械火炮強於新建陸軍。


自強軍編制如下:

自強軍——左翼——步隊營(×4)

右翼——步隊營(×4)

馬隊營(×2)

炮隊營(×2)

工程隊營


自強軍之下,雖然仍以營為基本單位,但營之上又有了翼的組織,且將馬、炮、工等兵種單位混合編入,較之以前的綠營和湘淮軍已經有了一個可喜的進步,新的陸軍師的雛形已經顯現出來。在這需要強調的是自強軍的營級編制僅相當於同時期的德軍連級編制,因此自強軍僅相當於一個加強團。

自強軍的步槍在1894漢陽兵工廠投入生產後就逐步換為為漢陽廠的“老套筒”。

火炮則是“一營裝備克虜伯八生的後膛鋼炮六尊,另一營裝備英國麥克爾遜七生半後膛鋼炮六尊”。

2、武衛前軍

武衛前軍是由聶士成統帶的淮軍武毅軍演變而來。八國聯軍時,士成陣亡,武衛前軍幾經波折,最後編回直隸淮軍。

總部營制:


武衛前軍設總統一員,分設(一)總理營務處;(二)教習處,包括德俄教官若干人,附設隨營步、炮、馬隊學堂;(三)糧餉局;(四)軍械局;(五)軍醫局,設有軍中醫院,用西醫診病及療治傷患。

步炮隊營制:

武衛前軍仍保持淮軍傳統,采步炮混合編組。共分五路,中、前、後、左、右(分由馮義和、周鼎臣、胡殿甲、楊慕時、姚良才統領)。其中中路轄炮隊一營、步隊六營,其余各路轄炮隊一營、步隊四營,各路均設指揮部,分設營務、糧餉、軍械、軍醫等局處總辦委員,以期各路均可負擔“方面作戰”之責任。

步隊營制:

步隊一營設管帶一員,幫帶一員,營教習一員。營轄前、後、左、右四哨,每哨正副哨官各一員。哨轄三排,每排設排長一員,領三棚,每棚頭目一名,正兵十二名。此外,營直屬部隊尚有:鼓號長一名,鼓號手十名,巡兵長一名,巡兵二十名;總計全營官長二十三員,士兵五百名。另,文案、醫官、委員、書識各二人,長夫一百八十人,分配全營供差使或補充正勇。

炮隊營制:


炮營編制員額與步營完全相同,亦為一營四哨。因每哨配備火炮口徑大小不一,每哨火炮數量亦隨之不同。以七五炮為例,每哨配備四門,每排配炮兩門,另一排為護勇。每門炮正副車二輛,每車配馬六匹,炮目騎馬一匹,每炮兵勇二十四名。另炮營尚有鐵工、木工、拖炮車、輜重車、與騎用馬匹等。各營火炮口徑雖不一致,但其總員額不變。

馬隊營制:

武衛前軍馬隊,除總統與各路統領皆有親軍馬隊一哨外,余自編一路,由馬隊統領指揮,共五營。每營設管帶一員,幫帶一員,分轄中、前、後、左、右五哨;每哨設正副哨官各一員,中哨管帶自統,另設副哨官二員,每哨馬勇五十名,全營官兵二百六十二人,另長夫五十名分配全營供差使。

工程隊營制

武衛前軍工程隊由總統直轄,計有橋梁隊、地壘隊、雷電隊、修械隊、測繪隊、電報隊等,總計官兵四百余名,長夫不詳。

(三)、新建陸軍、自強軍、武衛前軍之間的比較


從表面上看新建陸軍的編制較其它兩軍的編制先進,同時也是清末新軍和北洋軍的編制雛形與標准。目前大部分研究者均持此看法。對此,作者持有異議。

首先,從當時的國內軍制來看,步炮分營已成定論。甚至開始出現將炮兵從步兵團中分離出去的現像,如新建陸軍以及由它改編的武衛右軍。自強軍雖然還將炮兵保存在團的建制內,但由於自強軍整體上只相當於一個加強團,因此很難說自強軍如果繼續發展下去還會不會保持將炮兵編入團內的編制。而武衛前軍名義上還是步炮混編,但與湘淮軍已經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將步炮從營一級單位中分開,然後再在團或旅(路)中混編。這與一戰時期歐洲各軍事強國的步炮編制極為相似。因此說武衛前軍的步炮在團級進行混編的編制方案比新建陸軍的步兵、炮兵單獨成團的方案要先進得多。

其次,從馬隊的編制上看。自強軍和新建陸軍都是單獨成營。雖然有利於業務訓練,但從實際效果來看不一定能達到目的。而武衛前軍的騎兵除了單獨編成一路外,還編成總統及各路統領親軍馬隊各一哨,使武衛前軍路一級擁有了快速偵查和反應的能力。在機槍大量配備之前,騎兵的攻擊能力是步兵的十倍級。從數量上看,這就相當於武衛前軍各路增編了一個步兵營。

最後,從營的人數上看,新建陸軍的編制過大,大概相當於當時1個半日軍大隊(欠炮小隊),和德軍一個國民團的人數查不多。自強軍的人數太少,250人的編制僅相當於德軍一個步兵連,僅比日軍一個中隊強的有限。而武衛前軍705人的步兵營雖然僅相當於當時德軍的2/3個營,但和當時的第二大陸軍強國法國陸軍的編制不相上下,僅欠兩挺重機槍。甚至超過日俄戰爭初期的俄國第一西伯利亞軍(總兵力相當,但少2挺馬克西姆重機槍)。

但因為武衛前軍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元氣大傷,指揮官聶士成也在天津紫竹林犧牲。因此,該軍的編制並沒有保存下來。不能不是一種遺憾。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八旗將士

威望2895
聖眷954
銀兩11562

1289

主題

65390

回帖

0

兵力

40423

軍功

爵位安親王
榮銜太子太傅/武翼都尉
官職正二品工/兵部尚書
兼職正五品鑲白旗步軍校
身份納蘭府家主
旗籍滿族鑲白旗
配偶慕熙顏
發表於 2009-8-27 21:06:54 | 顯示全部樓層
至今在天津還能看到聶士成的紀念碑。
笑此生名祿榮華幻作鏡中花,難抵你手中一盞清茶。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1-24 12:47 , Processed in 0.01739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