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812|回覆: 0

[轉貼] 14至16世紀的土耳其軍隊建制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10-14 18:08: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帖來自:http://www.clanlong.com/forum/thread-24650-1-2.html
14至16世紀的奧斯曼軍隊奧斯曼土耳其軍隊的規模歷來存在爭議,各種資料有著大相徑庭的說法。開戰時,除了帝國的常備軍,各地大量無法精確統計的封建附庸和穆斯林志願兵也會聚集到埃米爾和貝伊們的馬尾標下,使隊伍更為壯大。並且他們的基督教對手常由於各種原因而誇大數量,因此,具體數目的差異也就不足為奇了。但在14世紀中期,就奧斯曼人的國土面積而言,相對歐洲鄰居,他們的軍隊的確可算規模龐大,人數眾多。
14世紀晚期的奧斯曼埃米爾國已成長為一個帝國,簡單的部落型組織已經不再適應,1389年,巴濟耶德一世自立為蘇丹,他將穆拉德一世開始的全面改革繼續進行。在被征服的省份,除了任命作為軍事指揮官和民政總督的維齊之外,又新設了承擔經濟和軍事職責的維齊。為了樹立他們的權威,所有維齊都被授予貝伊官階,並在頂戴上戴有舊突厥權力像征的馬尾標,馬尾標數量多少之分,表明每個人的官階和權限大小:蘇丹有四條,維齊三條,貝勒貝伊(beylerbey,意為‘貝伊的貝伊’,總督)兩條,貝伊一條。隨著國家功能更加復雜,出席國務會議“胡馬雍帝萬”(Divan-i Humayun)的維齊中,有一位被選出成為主持人和領袖,並協調其他維齊的關系,這個首席大臣,也就是大維齊,也就在這個時候成為宰相。最初,奧斯曼軍隊的所有士兵都是土庫曼輕騎兵,被組織在部落領袖和宗教領袖控制下的氏族和部落中。然而奧爾漢很快發現這些訓練不足的人在圍攻或占領設防城市時用處很少,他們對劫掠戰利品的渴望和在被征服地區建立固定行政機構的努力也是矛盾的。隨著穆拉德一世統治下的奧斯曼人大量在巴爾干定居,埃米爾將這些不太聽話的土庫曼人打發到邊境,由烏茨貝伊(ucbey,或邊境貝伊)指揮。他們不再被稱為加齊,而是以阿金吉斯輕騎兵的形式組織起來,負責突襲敵方領土,劫掠糧食、武器、金錢和奴隸。他們沒有軍餉,只以戰役品為報酬,一旦開戰,這些被稱為尤魯克(yuruk)的游牧民會以25到30人組成分隊,輪流服役。這些人的裝備很差,很少有比皮甲更好的護具,他們都是騎馬的射手,也裝備長矛,有些人還使用套索充當武器。除了游牧民之外,奧斯曼軍隊還有從拜占庭人那裡繼承來的部隊,包括騎兵和步兵,雖然這些人也用弓箭,但戰術則與土庫曼人完全不同。大部分加齊的戰鬥方式是古典的伊斯蘭步騎混合。這些信仰戰士共同遵循一項叫做富圖瓦(futuwwa,義行)的行為准則,它標榜一種有道德的生活,提倡戰士與加齊領袖的契約關系,並要求效忠哈裡發和其他伊斯蘭精神領袖。富圖瓦雖然不像歐洲的騎士精神那樣容易理解,不過二者有類似的儀式和作用,使加齊之間建立起深厚的戰友情誼。13世紀末期安納托利亞的加齊們戴的獨特的白色氈帽,便是這種精神的像征之一,後來,耶尼色裡也繼承了這一傳統。盡管如此,奧爾漢埃米爾仍然認識到,新的征服形勢需要建立新的有紀律約束的專業軍隊以適應。在他的授意下,維齊阿拉丁(Allah al Din)組建起一支混合著穆斯林和基督徒的常備軍,其中騎兵被稱為穆色勒姆(musellems,意為‘免稅的’),步兵叫亞亞(yaya),他們由各省的桑賈克貝伊(sancak bey)直接指揮,並劃分為百人隊和千人隊,戰時召集,平時在地方駐扎操練,並負責保護道路橋梁。奧爾漢規定,這些部隊以軍餉作為報酬,而不是以戰利品或宗教的名義。但到穆拉德一世統治時期,穆色勒姆和亞亞已經變質,他們大都被授予采邑,軍事服務變成了履行封建義務。穆拉德開始對這些人的品質表示不滿,他們只是為了錢才為國家服務,並在任何情況下只忠於自己的指揮官而不是國家的統治者。因此在14世紀,奧斯曼土耳其主要的軍事職責逐漸由卡皮庫魯(kapikulu或kapidullari,奧斯曼國有奴隸)承擔,穆色勒姆和亞亞淪為二線的後防部隊。17世紀以後,這兩個詞已不再具有軍事含義。
卡皮庫魯部隊傳說中,卡皮庫魯部隊的建立者是卡拉•哈裡爾•坎達利(Kara Halil Candarli),謝赫•艾德巴利的結拜弟兄。卡皮庫魯部隊的步兵團,也就是耶尼色裡,被認為始建於1326年,蘇菲派宗教領袖哈奇•貝克塔茨(Hacci Bektas)為新兵們祝福,他裁下自己寬大的袖子褶邊,垂在耶尼色裡白色的氈帽後,形成他們獨特的帽形。實際上,第一支耶尼色裡部隊的建立,距此時還要晚上一代人的時間。他們可能是在攻克埃迪爾內的戰爭中投降的俘虜。不過,由哈奇•貝克塔茨建立的貝克塔西托缽僧會(伊斯蘭教蘇菲派教團)的確和耶尼色裡有著很深的聯系,它的布道者住在軍營中,充當耶尼色裡軍團的主要顧問,主持耶尼色裡官兵的宗教活動,並在團隊中擔任牧師。到了16世紀晚期,貝克塔西的領袖被任命為耶尼色裡第99團隊的考巴西(Corbacl,意為‘長柄湯勺’,團隊指揮官),這樣貝克塔西正式隸屬於耶尼色裡軍團。大概是因為耶尼色裡的兵源僅限於前基督教徒,所以貝克塔西吸收了很多基督教的觀點和儀式,並把基督教聖徒和穆斯林自己的聖人對等起來,他們的創始人哈奇•貝克塔茨就與聖查拉拉帕(St.Charalampos)熔為一爐。很多耶尼色裡還將《福音書》中的詞句當作祈禱好運的咒語。
14世紀,邊境加齊在突襲和劫掠中所抓獲的俘虜,是卡皮庫魯的主要人力來源,但在巴濟耶德一世統治時期,一項叫做“德伍希爾邁”(devsirme,字面意思是青年的‘聚集’)的制度逐步確立並實行以取而代之。德伍希爾邁是一種人口貢賦,在帝國的基督教臣民中定期征召男孩作為國家奴隸。雖然按照伊斯蘭教教規,這種制度並不合法。德伍希爾邁的對像主要集中在魯梅利省的斯拉夫人和阿爾巴尼亞人中,通常不招募伊斯坦布爾和帝國其他主要城市的孩子,手藝人的孩子也除外,因為政府擔心這會對工業和貿易產生損害。從信仰上說,猶太人、亞美尼亞人(東儀天主教信徒)和穆斯林要被排除在外,不過有證據表明。很多不合資格的父母采取行賄的方法讓孩子被招進德伍希爾邁,從而給他們帶來更好的前途。只有波斯尼亞的穆斯林男孩經常被招募,這是因為當地人被征服後皈依了伊斯蘭教,並與蘇丹達成協議,讓子孫後代都可以進入德伍希爾邁。
16世紀是德伍希爾邁制度的高峰,每年各省都有超過1000名孩子被送到伊斯坦布爾。那些天賦最好的男孩將進入宮廷學堂,作為王宮的內宮男侍“伊奇歐古蘭”(Ic oglan)加以訓練。剩下的則主要分配給安納托利亞地區的農夫,從事耕作等體力勞動,訓練他們的體能,學習伊斯蘭教信仰,使之成為穆斯林,這些人員被稱為“阿傑米奧夫蘭拉”(ajemioghlanlar,外籍青年)。在適當的時候,他們會被召回伊斯坦布爾,大部分人在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後,照例被編進耶尼色裡近衛軍團。伊奇歐古蘭要在宮廷學堂學習七年,為准備在帝國擔任更高級的職位而接受精英教育。他們的主要時間花在宗教教育以及武器和文法的訓練上。所有人必須學會讀寫阿拉伯文、波斯文和奧斯曼土耳其文,學習《古蘭經》、治國方略、行政管理和各種科學知識,體能訓練包括摔跤、射箭、舉重、標槍和馬術。最後,伊奇歐古蘭要經過三次選拔性考試,一些人將成為“西帕赫”近衛騎兵,或是卡皮庫魯部隊的軍官,而最優秀的人將擔任軍隊、政府和宮廷的高級官員。耶尼色裡軍團被分為101個團隊,人數從100到3000不等,由被稱為“考巴西”的軍官指揮。還有34個大隊是蘇丹的私人衛隊,每個大隊40到70人,負責和蘇丹一起打獵、作戰,並充當全天候保鏢。因為私人衛隊最接近蘇丹,因此其他軍團的大部分軍官都在他們中間產生。後來,謝裡姆一世(Selim I)創立了一支特殊的新部隊,稱為“阿加博魯克”(aga boluk,意為‘指揮官部隊’),作為耶尼色裡軍團長官阿加(aga)的私人武裝,並執行他日益增多的使命,包括維持首都秩序,保衛蘇丹,成為軍隊核心等等。耶尼色裡每個團隊都有自己獨特的標志,這些標志繡在軍旗和帳篷上,並紋在士兵的胳膊和大腿上。他們在精神追求上效仿富圖瓦,效仿加齊們的戰友情誼。因為要求隨時可以投入戰鬥,准備緊急行動,因此軍團官兵不允許結婚,必須住在軍營並堅持常規訓練。在沒有戰鬥的時候,耶尼色裡負責維持帝國內關鍵地點的安全工作。在伊斯坦布爾,他們守衛胡馬雍帝萬召開的會議,充當城市警察和守衛。他們輪流守衛城市主門及要塞、城鎮,並在回到伊斯坦布爾的兵營前,有9個月時間作為行省首府警察駐守在帝國各地的警察局。他們的薪酬按季度發放,完成特殊或艱難的任務可獲得額外獎金。在軍團長期服役後一般都可得到晉升,年邁或是受傷而無法繼續服役的人可以領到一筆豐厚的養老金以度余生。卡皮庫魯部隊的數量在14至18世紀一直穩定的增長,穆罕默德二世(Mehmet II,1451—81)時期,耶尼色裡軍團共12000人。到蘇萊曼一世(Suleyman I,1520—66)時代,卡皮庫魯部隊已有48000人,其中20000耶尼色裡,甚至蘇丹自己也是第一軍團的成員。早期,耶尼色裡軍團的士兵使用弓箭、投石器、十字弩和標槍作為主要武器。1440—1443年與匈牙利人作戰期間,他們開始接受火槍;1485—1491年的戰爭中,奧斯曼人在西裡西亞(Cilicia)被埃及馬穆魯克擊敗,這時候更多的耶尼色裡發現火器的優勢,轉而使用火槍;不過直到16世紀末,圖菲克(tufek)火槍才成為耶尼色裡軍團的標准裝備。與歐洲同時代的火槍相比,耶尼色裡的火槍毫不遜色,它們往往射程更長,子彈更重,殺傷力更強。近衛騎兵是卡皮庫魯部隊的另外一個組成部分,他們有時會和行省的封建采邑騎兵部隊“西帕希”相混淆,但實際上兩者有很大的不同。近衛騎兵不靠蒂瑪封地而是靠薪俸在伊斯坦布爾生活,他們一般被稱為“西帕赫”、“阿提博魯克哈爾基”或簡單稱為“博魯克哈爾基”(Boluk Halki,意為‘團部的人’)。卡皮庫魯騎兵有六支分隊,前兩支稱為“烏盧菲希揚”(Ulufeciyan,意為‘領薪的人’),由卡拉•帖木爾塔斯帕夏和埃米爾穆拉德一世在14世紀建立,分左右兩隊;第三和第四分隊,稱為“古裡巴”(Gureba,意為‘外國佬’),也分為左右兩支部隊,從中東其他地方過來的穆斯林雇佣兵加齊是它的最初來源;最後兩支分隊“西拉赫塔爾”(Silahtars,意為‘持兵器者’)和“西帕希歐古蘭”(Sipahi oglan,意為‘西帕希之子’)建立得最晚,也許是在15世紀早期由穆罕默德一世的私人衛隊轉化而來,是整支近衛騎兵部隊中的精銳。一般而言,前四個分隊被人稱為四團(Bolukat-i Erba’a),他們在戰鬥時緊挨蘇丹的兩側,而西拉赫塔爾和西帕希歐古蘭只位於蘇丹右側。每個團隊都有一個“克特胡達耶裡”(kethuda yeri,副官)指揮,他由自己所在部隊的阿加任命,向阿加負責。所有這些近衛騎兵的薪俸和聲望都比耶尼色裡步兵更高,他們的地位也更被看重。他們的成員來自在選拔考試中被認為不太具備宮廷服務能力的伊奇歐古蘭畢業生,來自騎兵團現役軍官的孩子以及中東地方的穆斯林,主要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庫爾德人,表現傑出的耶尼色裡和其他卡皮庫魯軍團官兵也可以入選。他們主要使用弓箭、彎刀、短劍、長矛和戰斧。在16世紀晚期他們的人數大約是6000人,17世紀晚期上升到20844人,18世紀早期為22169人。卡皮庫魯部隊還包括若干火炮兵團和工程兵團。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0-18 14:16 , Processed in 0.09689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