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368|回覆: 0

[轉貼] 南北朝時期的“辱茶”事件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0
聖眷263
銀兩19483

478

主題

6922

回帖

6380

積分

爵位一等靖寧公
榮銜從一品少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10-29 08:34: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們都知道茶不僅對身體健康有利,對陶冶情操也大有好處,所以,現在幾乎人人都說喝茶好,甚至有人還會以會品茶和品好茶來顯示自己的品位和身份。可是,在南北朝的時候,卻出現了一段以飲茶爲恥的日子。  當時,在鮮卑人拓跋氏建立的北朝魏的境內,人們把茶飲稱爲“酪奴”,意思是茶爲牛羊奶的奴才。與這段歷史相關的核心人物就是我們這期要講的茶人王肅。《茶經》引用《後魏錄》說出了故事的梗概:“琅邪王肅,仕南朝,好茗飲、蓴羹。及還北地,又好羊肉、酪漿。人或問之:‘茗何如酪?’肅曰:‘茗不堪與酪爲奴’。”
  雖然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但是在將這段記錄翻譯成現代文的過程中,在最關鍵的“茗不堪與酪爲奴”上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一個堅持,王肅在回答“茶與奶相比誰優誰劣”的問題時,認爲茶連做酪的奴才都不配,而且這個觀點,在目前茶文化圈子裏好像還佔有優勢;另一個則說,王肅的意思是,茶不堪容忍給酪做奴才的卑微地位。兩種觀點針鋒相對,互不相讓。到底誰是誰非,我們在下結論之前,不妨看看《洛陽伽藍記》關於這段故事更詳細的一則記錄。
  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京師士子,道肅一飲一鬥,號爲“漏卮”。經數年以後,肅與高祖殿會,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謂肅曰:“卿中國之味也。羊肉何如魚羹?茗飲何如酪漿?”肅對曰:“羊者是陸産之最,魚者乃水族之長。所好不同,並各稱珍。以味言之,甚是優劣。羊比齊、魯大邦,魚比邾、莒小國。唯茗不中,與酪作奴。”高祖大笑,因舉酒曰:“三三橫,兩兩縱,誰能辨之賜金鍾。”禦史中尉李彪曰:“沽酒老嫗甕注瓨,屠兒割肉與秤同。”尚書右丞甄琛曰:“吳人浮水自雲工,妓兒擲繩在虛空。”彭城王勰曰:“臣始解此字是習字。”高祖即以金鍾賜彪。朝廷服彪聰明有智,甄琛和之亦速。彭城王謂肅曰:“卿不重齊魯大邦,而愛邾莒小國。”肅對曰:“鄉曲所美,不得不好。”彭城王重謂曰:“卿明日顧我,爲卿設邾莒之食,亦有酪奴。”因此複號茗飲爲酪奴。時給事中劉縞慕肅之風,專習茗飲,彭城王謂縞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蒼頭水厄。海上有逐臭之夫,裏內有學顰之婦,以卿言之,即是也。”其彭城王家有吳奴,以此言戲之。自是朝貴宴會,雖設茗飲,皆恥不復食,唯江表殘民遠來降者好之。
  意思是說,王肅初投北魏的時候,不吃羊肉,不喝牛羊奶,吃飯常就著鯽魚做的菜,渴了就喝茶水。當時京師洛陽地區的鮮卑貴族就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漏卮”。可是,過了幾年,在孝文帝元宏舉辦的宴會上,王肅卻吃了很多羊肉和奶粥。元宏覺得很詫異,就問王肅:“先生是中原之人,口味與我們不太相同,你覺得羊肉和魚肉相比,茶水和奶水相比,有什麽不同呢?”王肅答道:“羊是陸地上的美食,魚是水裏的美味。因爲喜好不同,人們對這兩樣東西各有所愛,各以爲佳。所以,無所謂誰優誰劣。羊好比是齊、魯大國,魚則好比邾、莒小國,各有所屬,各有所愛。”說到這裏,具有爭議的那一句話又出來了——“唯茗不中,與酪作奴。”有人翻譯的結果是“只有茶不行,只能給酪做奴”。但是,我倒覺得,結合前文,翻譯成“只有茶既不是大邦又不是小國,所以給酪做了奴隸,雖然這並不合適,但是也沒有辦法”也許更合適。王肅的意思也就是說,在鮮卑人的地盤上,羊肉吃得多,喜歡的人自然也很多;魚肉吃得雖少,但是喜歡它的也自有人在,惟獨茶飲,並沒有被人接受,處在一種不合適的位置上,所以沒有辦法,被看作酪的奴隸了。
  《洛陽伽藍記》在其後還記有“自是朝貴宴會,雖設茗飲,皆恥不復食”。就是說,從此以後,朝廷官員以及達官貴族舉辦宴會,雖然備有茶水,大家卻恥於喝它,因爲它是“酪奴”。於是,認爲王肅爲了拍馬屁而“辱茶”的聲音又大了起來。
  既然這樣,王肅到底是不是在拍馬屁呢?我們不妨先來看看王肅其人以及他和孝文帝等人的關係。《魏書》在給王肅作傳的時候,介紹說,他字恭懿,琅琊人(今山東臨沂),是王導的後裔,涉獵經史,頗有大志,因父兄被蕭賾所殺,在太和十七年投奔了北魏。孝文帝在鄴城接見了他,兩人談得非常投機,促膝長談,直至深夜也不知疲倦。而且這種器重與禮遇與日俱增,皇帝的親信、貴族沒有人能離間這樣的信任。有時候,他們還會回避左右,談到深夜也不停止。君臣之間以劉備、孔明自喻,在孝文帝的眼裏,王肅就是春秋時的伍子胥。王肅確實也不負信任,深受其宗賢王儉熏染的他,掌握“南朝前期制度之總和”,“遂能抱持南朝之利器,遇北主之新知”,“蔚成太和文治之盛。”(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第二篇《禮儀》)而孝文帝借助王肅進行的政治、文化革新的目標就是實現全面“漢化”的文教,這不僅包括要實行南朝官制,還包括說漢話、穿漢服,甚至自己的姓也從鮮卑的“拓跋”改成了漢姓“元”,連漢人落後的門閥制度他也要照學,他的兒子太子元恂反對改革,最終也被逼自殺。所以說,王肅實在沒有必要通過貶低漢人的茶來拍一心向往漢族文化的孝文帝的馬屁,儘管《洛陽伽藍記》上記載的那段故事裏王肅確實也不免有一些討鮮卑人皇帝開心的奉承話。
  王肅沒有必要在皇帝面前說茶的不好,相反地,倒是在迫切地向他反映茶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這一點從接下來的文章中就能讀出來。在王肅回答完了孝文帝的話後,孝文帝大笑,出了個謎語“三三橫,兩兩縱,誰能辨之賜金鍾”讓大家猜,禦史中尉李彪和尚書右丞甄琛都通過兩個熟能生巧的例子猜中了謎底是“習”(繁體字“習”)。這是一語雙關的話。一方面,孝文帝的話是說給王肅聽的。剛才王肅向他反映說,在推行漢人生活方式的過程中,魚肉比較容易被接受,茶水的地位則非常不恰當,需要領導重視這個問題,領導現在給了個“習”字,就是說,這是習慣問題,時間長了問題自然而然就會解決了。另一方面,孝文帝的話也是說給鮮卑人聽的,意思是誰要學到了“文化”,誰就可以得到“金鍾”,因此,彭城王在大家都知道答案了以後還要跟上一句:“臣始解此字是習字。”
  如果王肅真是拍馬屁要說茶的不好,孝文帝也被這個馬屁拍得很爽的話,其後的朝貴宴會上就不可能會每每都備有茶水了。相反地,雖然鮮卑顯貴們恥于飲茶,卻總要在宴會上備茶,或許這備茶一項正是鮮卑人向南朝所學的禮制裏的一項重要內容呢。
  如果王肅真要說茶不好,彭城王也就不會對王肅說“你明天來我家吧,我給你設下你偏愛的‘邾莒小國’,還有‘酪奴’”了。顯然,王肅是愛著茶的,就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鄉曲所美,不得不好。”
  從這些對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彭城王是在刁難王肅,儘管他們都是孝文帝的“社稷之臣”,都是極力支援孝文帝的革新的,但是彭城王作爲皇族和鮮卑人,總是不甘漢人王肅的地位高過自己,這一點,同是革新股肱之臣的任城王澄在支援和推廣漢化的同時,同樣也不忘誣陷王肅謀叛。“一朝令肅居其右”,這些鮮卑皇族的優越感就會産生危機,他們當然要不遺餘力地貶低王肅,因此,“複號茗飲爲酪奴”,其實就是在提醒王肅,他不過是鮮卑人的奴才而已。
  “給事中劉縞慕肅之風,專習茗飲”也要同樣受到了嘲笑,面對強大的壓力,本來是正常的、正確的生活方式,也變成了不正常、不正確的了,在這種情況下,誰還敢標榜自己以茶爲飲呢?所以,朝貴宴會上,大家當然要恥於飲茶了。面對這樣的境況,王肅並沒有奮起反擊,只是謹慎應對,終得保全自身,期間應該也不乏用言行去改變這種成見的努力,並且可以想見確實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鮮卑人對自己和茶的認識。這種以隱忍去面對強悍,以柔和去克制剛硬的方式不正是茶文化的突出特點嗎?
來源:中華合作時報第2182期

本文轉自:http://www.zjtea.net/bbs/thread-141-1-1.html
  


[ 本帖最後由 沮渠元熙 於 2009-10-29 08:37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1-24 11:10 , Processed in 0.01405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