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769|回覆: 2

[轉貼] 100年後的紀念---陳天華與絕命書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0
聖眷263
銀兩19483

478

主題

6922

回帖

6380

積分

爵位一等靖寧公
榮銜從一品少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0-4-28 18:45: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幼年時,在嶽麓山的那些松針覆蓋,枯根崎嶇的山中,溪畔,麻石路上遊玩。我常常會看到很多青苔佈滿的墓碑,靜靜地立在孤寂的樹林中。我知道他們有些是烈士,有些是英雄。我知道他們的名字,可以用手指扳著算,蔡鍔,黃興……陳天華也是他們其中的一個,幼年的心裏單純的是對他們的崇拜。

少年時,愛的是風花雪夜,雅致的詞章,小女兒性情的言情,雖似懂非懂,但浪漫憧憬。陳天華文集一直放在書架上,一如林中他佈滿青苔的墓碑,肅穆讓人崇敬。我看到,但從來沒有打開過。有一天,我無意打開了,出乎我的意料,文字一如評書一般平實易懂,而字裏行間是一個焦慮激越的生命。

“長夢千年何日醒,睡鄉誰遣警鐘鳴?腥風血雨難爲我,好個江山忍送人!萬丈風潮大逼人,腥膻滿地血如糜;一腔無限同舟痛,獻與同胞側耳聽。噯呀!噯呀!來 了!來了!甚麽來了?洋人來了!洋人來了!不好了!不好了!大家都不好了!老的、少的、男的、女的、貴的、賤的、富的、貧的、做官的、讀書的、做買賣的、 做手藝的各項人等,從今以後,都是那洋人畜圈裏的牛羊,鍋子裏的魚肉,由他要殺就殺,要煮就煮,不能走動半分。唉!這是我們大家的死日到了!

  苦呀!苦呀!苦呀!我們同胞辛苦所積的銀錢産業,一齊要被洋人奪去;我們同胞恩愛的妻兒老小,活活要被洋人拆散;男男女女們,父子兄弟們,夫妻兒女 們,都要受那洋人的斬殺姦淫。我們同胞的生路,將從此停止;我們同胞的後代,將永遠斷絕。槍林炮雨,是我們同胞的送終場;黑牢暗獄,是我們同胞的安身所。 大好江山,變做了犬羊的世界;神明貴種,淪落爲最下的奴才。唉!好不傷心呀!” ---警世鍾

看著陳天華一唱三歎的敍述,自己也仿佛回到當年那個絕望的年代。何其有幸,中國終於走到今天,不再是魚肉,也不再是奴才。陳天華終於是留下絕命書,投海自盡了。如此易感而焦慮的生命,如此的血性男兒,終在現實面前絕望了吧。我如是想。

後來我的歲月在異國的土地上的忙碌中流逝,陳天華存在記憶中的某處,直到一天,突然想起,想起他投海在東京灣,死在異地,我心裏突然刺痛起來。想瞭解他多一點,找到了他的遺書---絕命書。

“近來每遇一問題發生,則群起嘩之曰:"此中國存亡問題也。"顧問題有何存亡之分,我不自亡,人孰能亡我者!惟留學生而皆放縱卑劣,則中國真亡矣。豈特亡國 而已,二十世紀之後有放縱卑劣之人種,能存於世乎?”

當年日本文部省頒佈了充滿歧視的《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在日留學生外出需登記,給家中寫信需登記,只能住外國人宿舍。而面對該規則,一派主張抗議回國,一派主張忍辱學成歸國,留日學生中的分裂激烈,而陳天華是沈默的。留學生間的異見進而被日方《朝日新聞》譏諷爲放縱卑劣,中國人缺乏團結力。那麽陳天華是爲了抗議這種歧視和侮辱而投海的麽?

“鄙人心痛此言,欲我同胞時時勿忘此語,力除此四字,而做此四字之反面:"堅忍奉公,力學愛國"。恐同胞 之不見聽而或忘之,故以身投東海,爲諸君之紀念。諸君而如念及鄙人也,則毋忘鄙人今日所言。但慎毋誤會其意,謂鄙人爲取締規則問題而死,而更有意外之舉 動。須知鄙人原重自修,不重尤人。鄙人死後,取締規則問題可了則了,切勿固執。惟須亟講善後之策,力求振作之方,雪日本報章所言.舉行救國之實,則鄙人雖 死之日,猶生之年矣。”

“恐同胞之不見聽而或忘之,故以身投東海,爲諸君之紀念。”他心痛自己的族人和國家被侮辱,但他是期望以己之死震撼同胞,在同胞的記憶裏留下一道閃電,戒除讓人指爲放縱卑劣的言行舉止。“近來青年誤解自由,以不服從規則、違抗尊長爲能,以愛國自飾,而先犧牲一切私德。此之結果,不言可想。”在臨死前夜,他靜靜的寫了3千餘字的遺書。一個赴死之人,還有如此多的牽挂於塵世,實在他也是不願離去的吧。不願離去,爲何選擇離去。

“諸君更勿爲鄙人惜也。鄙人志行薄弱,不能天有所作爲,將來自處,惟有兩途;其一則作書報以警世;其二則遇有可死之機會則死之。夫空談救國,人多厭聞,能言如鄙人者,不知凡幾!以生而多言,或不如死而少言之有效乎!至於待至事無可爲,始從容就死,其於鄙人誠得矣,其于事何補耶?今朝鮮非無死者,而朝鮮終亡。中國去亡之期,極少須有十年,與其死於十年之後,局若於今日死之,使諾君有所警動,去絕非行,共講愛國,更臥薪嘗膽,刻苦求學,徐以養成實力,還興國家, 則中國或可以不亡。”

“以生而多言,或不如死而少言之有效乎!”陳天華的選擇是因爲他已無能爲力,他寫過警世鍾,猛回頭,他和黃興,宋教仁籌劃過起義,他一腔熱血絮絮叨叨的期待喚醒民衆。而此時,面對自己一起留學的同胞面對侮辱事件的分裂,面對可能亡國的命運。他覺得繼續能做的卻只有己死,才能最爲有效震撼周圍的同胞團結而奮發圖強,而發奮圖強的民族才不會滅亡。而遺文最後是他留給那些面對該事件,不想承擔責任,而欲辭職了事的留學生總會幹事們的話:

“幹事諸君鑒:聞諸君有欲辭職者,不解所謂。事實已如此,諸君不力爲維持,保全國體,不重辱留學界耶?如日俄交戰,倘日本政府因國民之暴動,而即散機關,坐視國家之滅,可乎!否乎!今之問題,何以異是?願諸君思之。”

死而少言,陳天華的死帶來了什麽呢?讀了他的遺書,衆人淚如雨下。最後爲了抗議該事件,那一次留日學生中2000餘人棄學回國,其中就有秋瑾,徐錫麟,留下的有楊度,胡漢民,魯迅…… 他的遺體被運回家鄉湖南和另外一位留日歸國的湖南籍同盟會員---在上海辦教育,終投黃浦江以死抗議社會黑暗的姚宏業在長沙公葬於嶽麓山。

而後,秋瑾留下秋風秋雨愁煞人的詩句平靜就義,徐錫麟當刺客失敗,從容赴死,被剜心而食,當年的汪精衛也成爲刺客而入獄,黃花崗72烈士慨然赴死……他們的悲壯的流血終於開始振醒國人,魯迅成了文壇的刺客,用犀利的筆刀來解析國民陋根性……

而今天我們沒有失去家園,我們在國際上有了話語權,我們有了強大的軍隊和國防力量,雖然眼前面對的還有無數的問題,但與當年陳天華那個靜靜寫遺書的夜晚已經有天壤之別……

本文轉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0dd42010090u4.html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263
銀兩19483

478

主題

6922

回帖

6380

積分

爵位一等靖寧公
榮銜從一品少師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10-4-28 18:48:25 | 顯示全部樓層
《絕命書》

陳天華

    嗚呼我同胞!其亦知今日之中國乎?今日之中國,主權失矣,利權去矣,無在而不是悲觀,未見有樂觀者存。其有一線之希望者,則在於近來留學者日多,風氣漸開也。使由是而日進不已,人皆以愛國爲念,刻苦學習,以救祖國,由十年二十年之後,未始不可轉危爲安。
    乃進觀吾同學者,有爲之士固多,有可疵可指之處亦不少。以東瀛爲終南捷徑,其目的在於求利祿,而不在於居責任。其尤不肖者,則學問未事,私德先壞。其被舉于彼國報章者,不可縷數。近該國文部省有“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之頒,其剝我自由,侵我主權,固不待言。鄙人聞之,恐事體愈致重大,頗不贊成。
    然既已如此矣,則宜全體一致,始終貫徹,萬不可互相參差,貽日人以口實。幸而各校同心,八千餘人,不謀而合。此誠出於鄙人預想之外,且掠且懼。驚者何?驚吾人果有此團體也。帷者何?懼不能持久也。然而日本各報紙,則詆爲烏合之衆,或嘲或諷,不可言喻。如《朝日新聞》等,則直詆爲“放縱卑劣”,其輕我不遺餘地矣。夫使此四字加諸我而未當也,斯亦不足與之計較。若或有萬一之似焉,則真不可磨之玷也。
    近來每遇一問題發生,則群起嘩之曰:“此中國存亡問題也。”顧問題有何存亡之分?我不自亡,人孰能亡我者!惟留學生而皆放縱卑劣,則中國真亡矣。豈特亡國而已,二十世紀之後,有放縱卑劣之人種,能存於世乎?鄙人心痛此言,欲我同胞時時勿忘此語,力除此四字,而做此四字之反面:“堅忍奉公,力學愛國。”恐同胞之不見聽而或忘之,故以身投東海,爲諸君之紀念。
    諸君而如念及鄙人也,則毋忘鄙人今日所言。但慎毋誤會其意,謂鄙人爲取締規則問題而死,而更有意外之舉動。須知鄙人原重自修,不重尤人。鄙人死後,取締規則問題可了則了,切勿固執。惟須亟講善後之策,力求振作之方;雪日本報章所言,舉行救國之實。則鄙人雖死之日,猶生之年矣。
    諸君更勿爲鄙人惜也。鄙人志行薄弱,不能大有所作爲。將來自處,惟有兩途:其一則作書報以警世;其二則遇有可死之機會則死之。夫空談救國,人多厭聞,能言如鄙人者,不知凡幾!以生而多言,或不如死而少言之有效乎!
    至於待至事無可爲,始從容就死,其於鄙人誠得矣,其于事何補耶?今朝鮮非無死者,而朝鮮終亡。中國去亡之期,極少須有十年。與其死於十年之後,曷若於今日死之,使諸君有所警動。去絕非行,共講愛國,更臥薪嘗膽,刻苦求學,徐以養成實力,丕興國家,則中國或可以不亡。此鄙人今日之希望也。然而必如鄙人之無才無學無氣者而後可,使稍勝於鄙人者,則萬不可學鄙人也。與鄙人相親厚之友朋,勿以鄙人之故而悲痛失其故常,亦勿爲輿論所動而易其素志。鄙人以救國爲前提,苟可以達吉普車之目的者,其行事不必鄙人合也。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42
銀兩876

615

主題

5149

回帖

3382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0-4-29 15:24:23 | 顯示全部樓層
唉唉唉!
曾經看過有人拿林覺民的與妻訣別書,與這絕命書相提並論,一直好奇,後來忘了找來一閱,而今終於有機會,果然有血有淚的文章。
而後來的秋瑾等人,也是如此風範。其一則作書報以警世;其二則遇有可死之機會則死之。這正是那代人的志向,前者有魯迅,後者有黃花崗72烈士……
大治已乘藍妃去,
此地空餘忠義樓。
藍妃一去不復返,
乞丐口袋空悠悠。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1-27 13:11 , Processed in 0.01515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