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414|回覆: 1

[轉貼] 鴉片戰爭中清軍武器不比英軍差!

[複製鏈接]

國民

威望40
聖眷48
銀兩1970

142

主題

2540

回帖

2231

積分

身份
旗籍漢族鑲紅旗
配偶
發表於 2014-2-2 23:48: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清政府在幾十個海口都得設防,分到每個重鎮,駐守的部隊就在4000人至1萬人。如此分兵,在每處都難以集合優勢兵力。
  在鴉片戰爭中,中英雙方武器殺傷效果的差距,遠比武器性能懸殊得多。清朝的失敗,首先是制度上的失敗,然後是技術上的失敗。

  糟糕的滑膛槍

  鴉片戰爭時期,英軍裝備的標準輕武器是前裝燧發滑膛槍。說實話,這不是先進武器。近代步槍武器技術的幾個重要發明,比如起爆藥、火帽、圓錐彈丸、擊發槍機剛剛發明出來,來不及用在這種槍上。帶有膛線、射程遠、準確率高的線膛槍,就是俗稱的來複槍,造價高,一直沒有成為歐洲士兵的制式武器。

  前裝燧發滑膛槍的最大射程不超過300碼(1碼約合0.9米),可以對人體進行瞄准射擊的距離為100碼。1814年,英國陸軍的漢格上校寫下一段話:“想用一支平常的槍,射擊200碼外的人,你不如改為射擊月亮,命中的機率都是一樣的。”

  在戰場上,士兵非常容易出錯。常見的錯誤之一就是裝填後,忘了將通條抽出槍管,一扣扳機,通條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自然無法再裝填。另外,常見的錯誤是在忙亂之間,誤將彈頭而非火藥塞入槍口,造成不發彈。士兵只能退出行列,站到後面,使出吃奶的力氣,慢慢地把彈頭挖出來。更麻煩的是,火槍是隊列齊發的,那麼多槍一起發射,許多士兵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沒有開槍,有沒有啞火,往往多次裝彈,把槍管塞得滿滿的。

  清軍武器不算差

  這時候,清軍雖然沒有完全放棄冷兵器,也有一半的士兵使用火器,主要是鳥槍和抬槍,數量最多的是鳥槍,屬於滑膛槍,是用火繩發射,潮濕的時候,不大方便。


  
  總體來說,鳥槍射程稍小於英軍滑膛槍,抬槍射程要超過英軍滑膛槍。鳥槍的射擊速度,較之滑膛槍,可能不會相差很多,大約為每分鐘2發。不過,清軍鳥槍、抬槍的命中精確度,較英軍燧發槍則低。主要原因在於,鳥槍、抬槍都是手工打造,較之英軍燧發槍工藝粗糙,槍膛精度不高。

  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英軍燧發槍每分鐘發射3發,命中率90%;清軍鳥槍每分鐘發射2發,命中率70%。假設兩軍士兵各10名,射擊同樣距離的若干目標,在一分鐘內,英軍士兵可以發射30發子彈,擊中27個目標;清軍士兵可以發射20發子彈,擊中14個目標。燧發槍效能約為鳥槍的2倍。這樣的差距,完全可以利用清軍的人數優勢來彌補。

  相比之下,雙方火炮性能差距可能更大。清軍火炮的主要問題是,侵徹力不夠和命中精度不高。侵徹力不夠,主要是因為中國火藥不好;命中精度不高,主要是火炮機動性差造成的。同樣口徑的火炮,清軍火炮要重得多,缺乏靈活轉動的炮架。那些重達3至5噸的大口徑火炮,要在英軍猛烈的炮火下,一點一點地瞄准,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對英國軍艦威脅最大的,恰恰是這些重炮。英軍對清軍火炮頗為畏懼,屢屢驚呼“猛烈”、“厲害”。

  弓箭賽過槍

  為什麼只有一半的清軍使用火器?原來,清軍不願意放棄自己的看家本領——弩弓,他們的弩弓在作戰效能上,可能不比當時的火槍差。

  一般說來,古代弩弓的最大射程為300米,宋代的神臂弓最大射程達到五百餘米,清朝雍正皇帝更是自詡清軍的弓箭為歷代最強。弩弓的準確率很高,可以精確瞄准。一個訓練有素的弩手,可以準確命中200碼外一個人型大小的靶子。

  弩弓的射速大約是每分鐘三四發,操作十分簡便,大家很難想象有人會裝錯。唯一的問題是,需要人手拉弦,發射次數太多,容易疲勞,速度減低。可是,火槍連續發射後,一樣會因槍管發熱,造成炸膛,或者子彈威力減弱的情況。

  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槍子彈更強,神臂弓的箭可以穿透兩層鐵甲,而普通火槍子彈做不到。不過,箭的破壞力不如槍彈,傷口比較容易處理。箭也有優點,可以塗毒藥,或者加裝炸藥。所以說,這時的弩弓威力超過火槍,甚至在英國軍隊中,常常有人提出恢復傳統的長弓,拒絕使用糟糕的滑膛槍。

  刺刀改變戰術

  清軍火槍火炮跟英國相差不多,弓箭還要厲害一些,怎麼輸得那麼慘呢?

  首先說說英軍裝備的一樣不太起眼的武器——刺刀。滑膛槍是一種射程近、射速低的武器,戰鬥中,白刃戰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在刺刀發明前,滑膛槍兵必須有長矛兵保護。刺刀發明後,一個使用裝有槍刺的滑膛槍的士兵,就是一個長矛兵,使用冷兵器的士兵不再是必需,導致戰法和戰術的進步。

  英軍作戰時,一般排成兩列橫隊,隊列中的士兵,不能做單兵機動,站立裝彈,立姿或跪姿齊射。橫隊周圍有由散兵組成強有力的屏障,與敵保持接觸,騷擾、殺傷敵軍,並分散敵方火力,使己方隊列不致過分暴露在敵人火力下。清軍作戰也須排成隊列,並組成各種不同陣式。列陣時,通常是重火器在前,其次輕火器,再次冷兵器。臨敵時,在遠距離上,以火炮轟擊,稍近,開放抬槍;再近,則以鳥槍擊打。三擊不中,繼之以冷兵器肉搏拼殺。結果,清軍打仗恨不得排出十幾列隊伍。這種陣型,作戰效能很低。

  為了協調冷兵器和火器部隊的步調,清軍整個陣列只能以緩慢的速度移動,戰術機動性相當差,很難運動到能最大限度發揮火力的有利位置。靈活的英軍隊形,往往能夠成功地通過迂回等機動動作,對清軍最薄弱處實施攻擊。


  
  以逸待勞的英軍

  當時,清軍的總兵力大約80萬人(包括八旗、綠營兵),在鴉片戰爭中,先後投入戰爭的有十萬人左右。英軍最初派出大約海陸軍七千多人,最高增至2萬人。在具體的戰役中,這種兵力上的優勢卻未能顯現。英方利用船堅炮利的優勢,牢牢掌握制海權,也掌握著進攻的主動權。
 
  為了防禦英軍可能的入侵,清政府在從盛京到廣東的七個省,幾十個海口都得設防,分到每個重鎮,駐守的部隊就在4000人至1萬人。如此分兵,在每處都難以集合優勢兵力,中英間的多次戰役,中方投入的部隊往往與英軍相當,甚至處於劣勢。

  交通不便、調兵速度的緩慢,加重中方的困境。1841年10月10日,英軍攻占寧波,道光帝調四川建昌、松潘兩鎮精兵2000名,前往浙江征剿,等到該部風塵僕僕,歷經兩千餘公里趕至前線,英軍已經在寧波休整近半年,以逸待勞,清軍怎麼能不輸呢?(來源:文史參考 選自《新人文》2007.8)


網址:http://hk.crntt.com/doc/1012/9/1 ... mp;mdate=0416094439



簡單來說就是人為因素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國民

威望0
聖眷10
銀兩17

28

主題

227

回帖

228

積分

身份
旗籍漢族未入旗
配偶
發表於 2014-4-30 01:48:14 | 顯示全部樓層
史上其實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南宋的軍備在當時是世上之最強大的,
重甲步軍也是最精良的,
最後處處敗陣,很大是因為管理上,也是皇帝的猜疑吧。
不過,這就是朝代,也是世代之勢,
新淹而舊去。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2-23 00:36 , Processed in 0.01525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