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243|回覆: 0

[轉貼] 清朝的大砲

[複製鏈接]

國民

威望40
聖眷48
銀兩1970

142

主題

2540

回帖

2231

積分

身份
旗籍漢族鑲紅旗
配偶
發表於 2014-5-6 19:34: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直以來有種說法:“中國發明了火藥,卻拿來造煙花。”事實上,中國在明末清初時期,由於西學東漸的影響,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與中國工匠卓越的創新精神結合在一起,曾經鑄造出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大炮。但是,這短暫的輝煌卻在清朝中後期逐漸走向衰落。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軍在薩爾滸之役中慘敗於努爾哈赤。而此時精通西學的徐光啓在朝中得到重用,他積極向西洋傳教士學習關於火炮的知識。

  後金大軍主要武力為騎兵與步兵,而此時明朝則擁有新武器——“紅夷大炮”。其名稱由來,緣自此炮為荷蘭人侵擾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時被大量使用。

  紅夷大炮的設計比明代原先使用的“大將軍炮”先進許多。大將軍炮的外形有如大鐵管,炮身加上鐵箍以防炸膛。而紅夷大炮的前頭管壁較薄,後方管壁較厚,可承受爆炸時的衝擊力;炮旁則有兩個“銃耳”,可用以調整炮身角度,并有准星和炮門,使射擊更為精准。

  明天啓六年(1626年),袁崇煥取得“寧遠(今興城)大捷”,紅夷大炮功不可沒。寧遠城設有十一座紅夷大炮。在這次戰役中,明軍擊敗努爾哈赤大軍十一萬人,并將努爾哈赤本人打傷,最後鬱鬱而終。

  中國紅夷大炮哪裡來?最早是打撈沉沒於東南沿海歐洲商船上的大炮而來。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九月,荷蘭海船在廣東曲江近海沉沒,地方當局派人下海打撈。在那個沒有潛水裝備的時代,人們的打撈方式相當巧妙。他們先將一艘大船載滿砂石,使吃水加深,再將大船航至沉船之上,潛水將鐵鏈繫在大炮的銃耳上,之後將砂石拋入海中,借船身的浮力將大炮與沉船分開,再以絞車絞起。經過三個月的努力,除了中小銃外,共撈得大銃三十六門。其中二十四門運送進京。第二年,又從另外兩艘沉船上打撈出一批大炮。

  這些沉船“大銃”中,有一些出現在寧遠的城墻上,將後金的八旗鐵騎打得大敗。

  先進的紅夷大炮并不全是來自打撈,天啓四年(1624年),中國南方已開始自造紅夷火炮,虎門白沙巡檢何儒就鑄造了十四門,其中幾門也被帶去寧遠。能如此迅速進行量產,與中國當時鑄鐵技術優秀有關。

  在不斷的仿造中,明代工匠改進了鑄炮技術,使用鐵芯銅體鑄造法。它巧妙地利用銅之熔點(1083℃)遠低於鐵(1538℃)的物理性質,於鐵胎冷卻後再以泥型鑄造法或失蠟法制模,并澆鑄銅壁。與先前的鐵炮或銅炮相比,此種新型火器不僅管壁較薄,重量較輕,花費較少,而且比較耐用。

  北京八達嶺中國長城博物館藏有崇禎元年(1628年)所造的前裝滑膛紅夷型火炮一門,從炮口可見其管壁為鐵芯銅體,有准星、照門和炮耳。

  皇太極自從在火炮上吃了大虧後,就開始募集漢人工匠,最後終於制造出超越明軍水平的大炮。北京的首都博物館現藏一門於崇德八年(1643年)鑄造的“神威大將軍”,重三千六百斤,內徑達14cm,全長263cm。

  根據目前一般冶鑄史的教科書介紹,美國軍官托馬斯·羅德曼(Thomas.J.Rodman)在南北戰爭時曾發明一種鑄炮新法:採用中空的模型,并在其中導入冷卻水,可使鐵質炮管自內向外凝固,所鑄之炮可以更大,耐用程度可達到先前的五倍至數十倍。鐵芯銅體的鑄法雖使用兩種金屬,但原理很接近羅德曼法的雛形,只不過明朝的“定遼大將軍”比羅德曼早出現了兩個多世紀!

  盡管明軍對紅夷火炮的仿制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峰,但操作方法卻一直是當時許多明軍炮手的弱點。

  16世紀以來,西方科學家已經用數學知識發明許多簡明實用的儀器工具,這與中國全憑經驗發射火炮的傳統方式,形成強烈對比。

  這些工具有增進瞄准技術的“炮規”,這是最早的計算尺,它能將火炮發射所需的複雜數學和物理知識,變成簡單的標尺刻畫,可對射擊目標進行精確的距離測量和角度定位;此外,還有“銃尺”,可幫助炮手迅速計算出不同材質的炮彈和不同口徑的炮身所應填裝的火藥量。

  耶穌會教士將這些先進技術輸入中國,徐光啓最先學習。而他的學生孫元化於崇禎三年(1630年)獲授登萊巡撫。他起用王征、張燾等信教官員或將領,并裝備大量的西洋火器,還聘請了以葡萄牙軍官特謝拉·科雷亞為首的顧問團。銃規、銃尺和矩度儀的使用以及裝彈填藥技巧的掌握,都是當時孫軍中相當重要的訓練內容,這些也是一般明朝軍隊所最欠缺的。最終,孫元化的部隊成為一支受西式訓練、採用西方武器的中國軍隊。

  一隻雞改變了明朝命運

  這支本應該受到重視的精銳部隊,竟然最後因為一隻雞的緣故集體兵變,直接導致了明清軍事力量的對比。

  崇禎四年(1631年)八月,皇太極率清兵進攻大淩河城(今遼寧錦縣)。孫元化急令部下孔有德以八百騎趕赴前綫增援。

  這支部隊雖是奉命北上,沿途卻得不到官府的給養。至吳橋時,風雪交加,百姓懼兵,紛紛閉門罷市。一士兵不耐饑寒,偷了當地望族王象春的一隻雞。對方要求孔有德將此士兵“穿箭游街”,引發軍隊不滿,遂擁戴孔有德為主,發動吳橋兵變。

  次年,在耿仲明的協助下,孔有德率衆占領了登州。特謝拉·科雷亞及其葡萄牙炮手除三人幸存外,全部戰死。巡撫孫元化被叛軍放還,但最終還是被朝廷斬首棄市。徐光啓多年經營的事業就此毀於一旦,一年之後鬱鬱辭世。

  崇禎六年(1633年),孔、耿二人投降後金,向皇太極宣誓效忠,皇太極在沈陽親自歡迎他們。孔有德的歸順,不僅令後金獲得大量精良的西洋火器,而且得到全套鑄彈制藥的技術以及瞄准的知識與儀具。經搭配八旗步騎兵後,在當時即形成一支幾乎無堅不摧的勁旅。

  清代火炮技術固步自封,逐漸衰落

  直到16世紀末,明末傳入中國的火炮技術尚能與西方同步。但當清朝政權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穩定全國之後,因軍事威脅的消失,官方對火炮的重視日減。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山西總兵金國正上言願捐造新型的子母炮22門,分送各營操練,結果皇帝竟然禁止地方官自行研制新炮。雍正年間,清廷還將盛京、吉林和黑龍江以外各省的子母炮盡行征送到北京。

  火器知識和技術的傳承斷裂,表現在許多方面。嘉慶四年(1799年),朝廷曾改造一百六十門明朝的“神樞炮”,并改名為“得勝炮”,經試放後發現其射程還不如舊炮。

  鴉片戰爭時,英軍使用了一種名為“榴霰彈”(Shrapnel Shell)的球形空心爆炸彈,此彈之內填滿小彈和火藥,且由引信在炮彈落地前引爆火藥,將內藏的小彈炸散開來,殺傷力十分大,而當時仍沿用實心圓彈的中國軍隊,對此“多駭為神奇,不知如何制造”。稍後,林則徐雖仿制榴霰彈成功,但卻少有人知道,早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鑄成的“威遠將軍炮”上,即配置了概念相類的炮彈,可惜其連同所匹配的“威遠將軍炮”一直都被塵封於武庫之中。

  到了道、咸之交,中國軍隊連明末的水準亦有所不逮,無怪在面對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挑戰時,毫無招架之力!





感想後補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1-21 23:02 , Processed in 0.01361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