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945|回覆: 0

[藏書] 【本體論是什麼?】這世上有半個洞嗎 「洞」引發的本...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5523
聖眷786
銀兩-3309

1818

主題

9610

回帖

68914

積分

爵位一等子
榮銜
旗籍滿族鑲白旗
配偶澄川鈴香
發表於 2019-1-30 08:55: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對於一般人來說,本體論是個較為陌生的哲學課題。簡單地說,本體論就是研究「事物的本體是什麼」的學問。譬如,道德、美的本體是什麼,它們是真實存在,還是虛構而成?如果它們真實存在,又是怎樣的存在物?是物理構成的東西,還是有別於一般的物理事物?

這樣說還是略嫌抽象一點。我們可以用「洞 (hole) 」這個有趣例子來說明什麼是本體論。

日常句子中我們經常承認「洞存在」
在日常之中,我們似乎都承認有洞這樣的事物存在,譬如我們會說「這塊起司有很多個洞」、「這塊起司的洞和那塊餅乾的洞一樣多」,這些語句都承認了洞存在而且是可數的;我們也會用洞的存在來進行因果解釋,例如「這個水樽有個洞,因此水都流走了」;這些例子都構成洞是真實存在的初步證據。

如果洞是真實存在,它是怎樣的存在物(它的本體是什麼)?在日常認知裡,洞具有一定形狀、位置和大小的事物;它似乎是時空裡的普通事物。’但是,它又和我們日常接觸到的普通事物不同,它看起來不是物質,它是 {空洞的} 、 {無實形的} 、 {不佔空間的} — 這些特徵都和一般物質很不同。

洞所具有的特殊性質引發了哲學家的好奇:如果洞真的存在,而且它不是物質(物理事物)構成的,那麼我們就必須承認這世上有一些不是由物理事物構成的東西存在;這豈不是匪夷所思與難以說明嗎?如果洞不是物質,它是由什麼構成,它具有什麼特徵?

洞的本體論討論
對於一些人來說,以上問題既狡猾又無聊。洞並不是什麼神秘事物,它只不過是在描述物質事物的一些特徵,譬如當我們說「甜甜圈中間有個大洞」,它只不過是指「甜甜圈的中間可以被(一些事物)穿透過去」— 這句話並沒有斷言任何神秘的、非物質的實體(洞)存在[1]。

這種回應似乎能凸顯哲學家的本體論研究何其無聊。但事實是,哲學家在討論本體論問題時,也常常使用這種論證策略:把日常之中我們承認了某些古怪事物存在的句子,都改成沒有承認該古怪事物存在。以洞為例,即:
承認洞存在的日常句例 (H1):
甜甜圈中間有個(存在著一個)大洞
改寫句子的回應策略:
句子 (H1) 不過是指「甜甜圈的中間可以被(一些事物)穿透過去」,並沒有斷言任何實體(洞)存在。
但是,這種回應策略並不一定成功,因為有些承認「洞存在」的句子可能無法這樣改寫。試考慮以下一系列承認洞存在的句子,它們能用同樣的方式改寫嗎:
(H2). 這塊起司有五個洞
(H3). 這塊起司裡某幾個洞比其他的洞較大
(H4). 這塊起司的洞和這塊餅乾的洞並不一樣多
(H5). 這起司的中間部分本來有五個小洞,但當你咬掉這一部分時,便剩下一個大洞
(H6). 當你咬掉起司裡這兩個小洞之間的中間部分,便形成一個較大的洞
...
...
你也許能想到改寫其中的一些句子,但你未必能用相同的方式改寫所有斷言或預設了「洞存在」(且為真)的句子。假如你要咬緊牙關反對洞是真實存在,或者否認它是非物質實體,你就需要像一些哲學家一樣,積極想出其他的改寫方式,譬如將「洞」理解成不過是「(物質所構成的)圈環所圍繞的空間」或者「時空中不佔據空間(但有空間位移)的部分」,總之使得我們不需要再承認有古怪神秘、難以說明其特徵的洞(作為一有別於其他物的實體)存在。

不過,支持「洞是真實存在(且有別於其他物)的實體」的哲學家,則會不斷舉出各種反例來反駁這種論證策略。譬如,如果洞只是圈環物質所圍繞的空間,怎樣釐定大圈環和小圈環裡的洞的數目(如圖一所示)?又,如果洞只是時空中不佔據空間的部分,又怎樣解釋洞的移動、如何將洞與其他不佔空間的事物區分開來 (例如重力波),以及怎樣說明一個小洞在一個大洞裡持相反方向旋轉移動(如圖二所示)?




假如洞作為一有別於他物的實體,這將會遇上……
反對洞作為真實實體的哲學家並不好受,但反過來說,支持的哲學家也不容易面對各種非難。第一,最首當其衝的是要面對奧坎剃刀原則:不要假設不必要的實體。如果承認有洞這樣的東西存在,而且它是非物質的,那麼這對許多只承認有物理事物存在的哲學家來說是難以接受的。

其次,多數哲學家都會同意洛克 (John Locke) 的洞見:只有物理事物才可以被我們感知到。但如果洞真的是非物質的、無實形空洞的東西,那麼我們是怎樣感知到它的?

第三,洞的同一性(身份特徵)是難以界定。假如有一個洞被填滿了一半,那應該說「這裡只剩下半個洞」,還是「這裡有一個新的洞」?又,有所謂「半個洞」嗎?

一般來說,哲學家可能用其物質宿主(例如甜甜圈可食用的部分)或其物質客人(比如填充洞的螺絲)來加以界定何謂同一個洞,但是這兩種界定方式都會面臨相當明顯的困難,譬如吃掉甜甜圈外圍的一小部分,並不會改變其中間的洞的任何特徵。

神秘的「洞」引發的本體論問題
假如你同意到現時為止的來回論辯,都是討論「洞是否真實存在」的合理方式,那麼你就和其他哲學家一樣,在認真探究「洞」的本體論問題(好吧,如果你反對這是討論「洞是否真實存在」的合理方式,那麼你認為這種論辯方式的問題出在哪?)。

洞是本體論研究上的一個極為有趣的例子。在人類認知中,洞的存在實在司空見慣。不同文化的人皆能看到(感知)洞,並對它們形成了相應的概念。有心理學研究更顯示,人類在嬰孩時候,就能夠感知、計算和理解到洞,而且和感知、計算和理解到諸如餅乾和罐頭之類的物質事物一樣容易 (Giralt & Bloom 2000; Nelson & Palmer 2001) 。

這實研究雖然不能證明洞和其他物質事物一樣擁有同樣的心理基礎,更不用說兩者擁有相同的本體論基礎,但它們都在說明,洞在我們理解世界的概念圖象之中,佔有一重要席位。但同時候,我們要知道洞的本體究竟是什麼,卻是相當困難的任務。它是否真實存在?它是有別於他物的實體,還是它只不過是物質構成的普通事物,抑或它只是物質事物(譬如其宿主)的某種狀況(像地毯上的皺紋一樣)?

註腳
[1] 本文所說的「實體」,皆指自成一類的個體 (Individual) 。

參考資料
David Lewis & Stephanie Lewis (1970). Holes
Giralt & Bloom (2000). How Special Are Objects? Children's Reasoning about Objects, Parts, and Holes
Nelson & Palmer (2001).Of Holes and Wholes: The Perception of Surrounded Regions
Holes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王文方 (2008):《形而上學》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1-23 16:58 , Processed in 0.01507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