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要討論的兩個文本: 白安卓(Andrea Bachner) 的 Beyond Sinology: Chinese Writing and the Scripts of Culture和葛兆光的《何為中國? 疆域、民族、文化與史》,當中對「中國作為『國家』」的建構歷史已有着隱性的針鋒相對,而這兩個文本其實也各自回應另外兩位名家的觀點:杜贊奇(Prasenjit Duara) 和安德森(BenedictAnderson)。當文本落在李歐梵和羅貴祥手上,便更進一步演化成一場「對別人評論別人的評論」,例如李歐梵批評白、葛二人各自對杜、安二人的解讀是有所偏狹的,而羅貴祥則點出白、葛的論述互相突顯了對方的不足。在「中國何以為國家」這一大命題底下,從論述建構,到藉回應重構論述,再到批評論述爭鋒的得失,我們已不難想像,到當中的思想火花到底有多燦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