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491|回覆: 1

[轉貼] 考上進士第一件事不是回鄉光宗耀祖,而是辦同學會

[複製鏈接]

朝廷命官

科爾沁右翼前旗郡王世子

威望803
聖眷697
銀兩83888

2071

主題

22850

回帖

27531

積分

爵位二等廣武伯
榮銜從二品太子少保
官職正二品九門總兵
兼職從三品署理兵部右侍郎
身份博爾濟吉特嫡長主
旗籍蒙族正白旗
配偶赫舍里苕華
發表於 2021-3-15 22:35: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交際:宋朝的名片
大家知道,我叫李開周,因為這個名字,剛出道時常被人誤會,以為我是李開復的弟弟。我們都姓李,都是開字輩,一個開周,一個開復,周而復始,瞧著確實挺像兄弟的。

宋朝有一個李清臣,他的名字也曾被人誤會——後世一些人總以為他是李清照的弟弟。其實他比李清照大得多,和李清照沒有任何親戚關係。

李清照是山東人,李清臣是河北人。李清照生於一○八四年,李清臣生於一○三二年。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蘇東坡的門生,說起來她要算蘇東坡的孫女輩,而李清臣則和蘇東坡年齡相近,輩分相同,也曾像蘇東坡一樣拜在歐陽修的門下。目前沒有任何史料能證明李清照見過李清臣,如果見過的話,她應該喊人家一聲爺爺。

李清照當然不簡單,不過李清臣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七歲讀書,八歲開始寫文章,在河北老家是遠近聞名的神童。到了十七、八歲,學有所成,離開書齋,單槍匹馬遊歷河北,到處拜訪高人異士,像盛唐詩人那樣,一邊壯遊,一邊增廣見聞,一邊向文壇大師和當朝大佬推銷自己。

宋人筆記《青瑣高議》記載了李清臣遊歷期間發生的一段軼聞。

說是宋仁宗在位時,大臣韓琦以安撫使身分鎮守河北定州,獨攬軍政與民政。李清臣對韓琦慕名已久,很想拜見,但他覺得自己一介平民,不可能被接見,所以先去拜訪韓琦的公子。

到了韓公子居住的地方,李清臣遞上名片,守門人說:「我家公子正睡覺呢,不見客。」李清臣就向守門人借了一支筆,在名片上寫了一首詩,托守門人轉交給韓公子,然後轉身走了。

他的詩是這麼寫的:

公子乘閒臥絳廚,白衣老吏慢寒儒。
不知夢見周公否,曾說當時吐哺無?

這首詩用了一個典故:周公吐哺。傳說西周賢臣周公禮賢下士,愛重人才,吃飯的時候聽說人才來訪,趕緊把嘴裡的飯吐出來,急急忙忙跑出去迎接。李清臣引用這個典故是諷勸韓公子向周公學習,不要老是白天睡大覺,讓守門的小吏慢待賓客。

其實守門的小吏並沒有慢待賓客,雖說李清臣沒有塞紅包,但人家還是老老實實把名片轉交給了韓公子。韓公子讀完名片上的詩,認為李清臣很有才,又把這張名片轉交給了父親韓琦。韓琦一看名片就說:「吾知此人久矣! 」原來是李清臣啊,我們河北的神童嘛! 我早就聽說他的名字了,有機會要見見他。

果不其然,韓琦後來接見了李清臣,還把侄女嫁給了他。

李清臣的故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裡出現了一張名片,宋朝人的名片。

名片在宋朝有兩種材質。一種是用木頭刻的,寬四、五寸,長七、八寸,厚約一分(中國傳統長度單位:十分為一寸,十寸為一尺,十尺為一丈),用鉋子刮得溜光水滑,正中間豎刻名字、籍貫和官銜(如果有的話),填以黑漆或者紅漆;一種是紙質名片,用那種很厚很硬的紙張,裁成長方形,或紅底黑字,或白底黑字,從右至左豎行填寫姓名、籍貫和官銜,上面留出一大片空白,用來書寫對拜見對象的敬稱和敬辭。李清臣在名片上寫詩,應該就是寫在名片上方的空白處。

宋朝人還沒有「名片」這種叫法,他們管名片叫「名刺」,簡稱為「刺」。宋代的名刺當然比現在的名片大得多,其用途也比現在的名片廣泛得多。現在我們給人家遞名片,主要是用來自我介紹,如果和對方很熟,那就用不著遞名片了。可是宋朝在讀書人之間、在士大夫階層、在所有吃財政飯的文官武將群體當中,特別是在下級參見上級的時候,無論熟與不熟,都要遞上名片,否則會顯得不恭敬。也就是說,宋朝人的名片除了有自我介紹的作用,還有表達敬意的作用。這種風俗不僅在宋朝盛行,在此前的唐朝以及此後的元、明、清等朝也是如此。明、清之時,士大夫拜年,人到不到無所謂,名片必須遞到對方府上,交際廣泛者一天要遞幾百張名片,自己忙不過來,還要雇人代勞,挨家挨戶一一分送,時稱「沿門投刺」。

古人用的名片普遍大一些,因為毛筆字的字畫太粗,要寫的敬辭和官銜又太多,名片小了寫不下。一般來說,官銜愈多的人用的名片愈大。唐朝有一位武將程知節,也就是《隋唐演義》中那位混世魔王程咬金,按照清代筆記《嘯亭續錄》的記載,他用的名片「長可七尺」。唐代官尺長三十公分,七尺就是兩公尺多,如此巨大的名片,拜客時得讓兩個親兵抬著,想起來也是蠻拉風的。

大宋同學會
北宋中葉,四川眉山有位道士,早年在衙門做小吏,後來出了家,出家以後也不住道觀,跑到漢州(今天四川廣漢)投奔市長吳師道,在吳市長的包養下存神煉氣、修合丹藥。某年春節,這位道士向吳市長辭行,臨走要了一筆錢,自己不花,全部散給了窮人,然後在漢州府衙大門口一坐,當場坐化了。

那天是大年初一,衙門口有具屍體總不像話,吳市長吩咐手下把屍體弄走。手下人一邊背屍體,一邊嘟嘟囔囔地說:「這個道士真討厭,死哪兒不行,非要死在我們衙門口,大過年的讓我背死人,晦氣! 」正抱怨呢,道士突然睜開眼睛,對他笑道:「你別罵了,我自己走。」說完健步如飛走到化人場,再一次坐化了。

上述故事聽起來很荒誕,但不是我瞎編的,它出自蘇東坡的文章。故事裡的神奇道士不是旁人,正是蘇東坡一起長大的朋友兼同學,名叫陳太初。

蘇東坡七歲開蒙,八歲上小學,學校地址在眉山天慶觀北極院,校長是一位道士,學生大概在百人左右,陳太初就是其中之一。在這所學校裡,蘇東坡總共讀了三年,但他能記住的同學只有陳太初一個。之所以能記住陳太初,不是因為兩人畢業後有交往,只因蘇東坡中晚年崇信道教,當他聽到從家鄉傳來陳太初坐化的小道消息之時,忍不住頂禮膜拜,膜拜完才想起來:咦,這是我的小學同學啊!

蘇東坡於宋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年)中進士,那一年同時考中的進士共有三百八十八人,後來這三百八十八名進士當中,至少有一半成了東坡的常客。也就是說,蘇東坡雖然沒有聯繫過小學同學,但是和他的同年進士卻一直保持著交往。輕同窗而重同年,這是宋朝士大夫階層的普遍傾向。

南宋田園詩人范成大說:「進士科始於隋,盛於唐,本朝因之,偕升者謂之同年。衣冠之好,由來尚矣,……通榜之士,意氣相予。」(范成大〈姑蘇同年會詩序〉)進士一科在隋朝開設,在唐朝興盛,在宋朝得以延續,一起考中進士者,互相稱為「同年」。同年之間的友好交往由來已久,只要你我同榜,終生意氣相投。

宋朝的同年並不等於現在的同學,但是關係卻比同學之間更密切,也更持久。現在的大學生在一起生活三到四年,個別男女同學還有可能戀愛同居,甚至結成夫妻,而宋朝的同年進士只不過是在省試和殿試期間同時考試那麼幾天而已,一旦取中,或留任京師,或出任地方,從此天各一方,到死也未必能見上一面,其深厚友誼是怎麼形成的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一場「期集」,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聚會。

按宋朝慣例,進士及第後第一件事不是回鄉光宗耀祖,而是召集一場全體的同學會。現在同學聚會時間很短,相聚最多一天,聚餐最多幾頓,完了各回各家。宋朝新科進士聚會則不然,那叫一個曠日持久:從殿試結束開始,到皇帝親賜聞喜宴結束,這期間每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每次聚會都要聚餐,往往聚上二、三十天才算完。

幹嘛要聚這麼長時間呢? 因為要把同學錄給印出來。宋朝每隔兩、三年搞一次殿試,每次平均錄取三百多名進士,這三百多個人的姓名、名次、籍貫、相貌特徵、祖上三代都要編進同學錄,所以要花上幾天時間來仔細統計。統計完了還要謄寫,謄寫完了還要付梓排印,那時候又沒有雷射排版,全靠工匠雕版。光刻版就得十天吧? 刻完版還要印吧? 印完還要裝訂吧? 裝訂完還要分送給所有進士吧? 於是花的時間就長了。

新科進士如此曠日持久地聚會,所需費用是相當驚人的。宋朝皇帝厚待士人,從神宗時開始撥付專款:「詔賜進士及第錢三千緡,諸科七百緡,為期集費。」(《燕翼詒謀錄》卷五)賜給進士們三千貫,賜給諸科(宋朝科舉除了進士科,還有明經、明法等科)七百貫,專供大家聚會。由於人數太多,會期太長,朝廷撥付的專款不夠用,同學們還要集資,按成績排名出錢,譬如狀元出三萬,榜眼出兩萬,探花出一萬,其餘出幾千到幾百不等。

同學聚會,沒有強制,想省錢,可以不參加,但是宋朝進士們都爭著參加,哪怕借錢集資也要去。為啥呢?「同年期集,交誼日厚,它日仕途相遇,便為傾蓋,意為異日請託之地。」(《儒林雜錄・期集》)同年進士本來沒有感情,經過長期聚會,成天在一塊兒喝大酒,那份兄弟情誼就產生了,它年官場升遷,可以互相照顧。

在宋朝自由結社
《醒世恆言》裡面有一篇〈鄭節使立功神臂弓〉,開頭寫道:

張員外退去金銀鋪中坐地……只聽得街上鑼聲響,一個小節級同個茶酒,把著團書來請張員外團社。
原來大張員外在日,起這個社會,朋友十人,近來死了一、兩人,不成社會。如今這幾位小員外,學前輩做作,約十個朋友起社,卻是二月半便來團社。

《醒世恆言》是明朝人馮夢龍改編的小說集,主要取材於唐傳奇和宋話本,而這篇〈鄭節使立功神臂弓〉的故事,其實是宋朝說書人的話本,名曰〈紅白蜘蛛〉,被馮夢龍稍作改編,寫進了《醒世恆言》。

整個帝制時代,應該說宋朝是自由化程度最高的,宋朝政府壓在平民身上的賦稅和徭役負擔雖然沉重,卻在人身權利上給平民鬆了綁,不但允許自由流動,而且允許自由結社和自由集會。所以,宋朝的民間社團非常發達。

據宋人筆記《武林舊事》和《齊東野語》記載,南宋杭州活躍著五花八門的民間社團,包括:

科舉考生為主要成員的「同文社」、習武之士為主要成員的「射弓蹋弩社」、相撲運動員為主要成員的「角社」、蹴鞠運動員為主要成員的「齊雲社」、雜劇演員為主要成員的「緋綠社」、說書人為主要成員的「雄辯社」、皮影戲演員為主要成員的「繪革社」、傀儡戲演員為主 要 成 員 的「傀儡社」、理髮師為主要成員的「梳剃社」、建築師為主要成員的「臺閣社」、園藝師為主要成員的「奇花社」、刺青愛好者為主要成員的「錦繡社」、弓箭愛好者為主要成員的「錦標社」……

此外還有淨土宗信徒發起的「蓮社」和「淨業會」,道教信徒發起的「靈寶會」和「真武會」。甚至還有闊太太和富家小姐們發起的明為供佛實為比闊的「鬥寶會」,以及由妓女發起的類似行業協會性質的「翠錦社」。

毫不誇張地說,假如我們生在宋朝,無論地位是高是低,無論財富是多是少,無論從事什麼工作,無論有何種興趣愛好,差不多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社團。

▲表現宋朝說書人的現代泥塑,攝於河北唐山麻龍灣《清明上河圖》泥塑園
Photo Credit: 時報出版提供
〈鄭節使立功神臂弓〉裡的張員外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 根據故事後面的情節,張員外和其他社團成員總是在每年農曆二月十五那天聚一次會,喝喝酒、說說話、出門集體春遊而已。由此推想,他們這個社團是純為娛樂而設的,沒有職業上的交流,更沒有政治上的訴求。

張員外他們很幸運,有幸生在宋朝,沒有生在清朝。清朝是異族統治的朝代,滿清統治者怕漢人聯合起來鬧事,對於民間結社和集會,通常嚴厲禁止。

《大清律例》寫得很清楚:

凡異姓人,但有歃血定盟,焚表結拜弟兄者,照謀叛未行律,為首者擬絞監候,為從減一等。……其無歃血盟誓焚表情事,止序齒結拜弟兄,不及二十人,為首者杖一百,枷號兩個月,為從各減一等。

不許民間結拜兄弟,凡是查出有歃血盟誓的,哪怕沒有政治訴求,也要按「謀反未遂」論處,領頭結社的判死緩,其餘成員判無期徒刑。假如僅僅結為異姓兄弟,沒有歃血盟誓,結拜人數不到二十人,尚可從輕論處。所謂「從輕論處」,即領頭結拜者打一百大板,枷號兩個月,其餘成員打九十大板,枷號一個月。

張員外他們結成十兄弟,如果按大清律處罰的話,每個人的屁股上都少不了挨一頓板子。

打板子還算客氣,要是《三國演義》裡劉、關、張他們三人活在清朝,劉備恐怕會被判成死緩,關羽和張飛則會被判成無期。因為他們不但結拜,還歃了血,盟了誓,而且有政治訴求。熟悉中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歷代統治者最忌諱的,就是民間組織有政治訴求。

相關書摘 ▶《逛一回鮮活的宋朝民俗》:大年初一起早貼門神,把春節過成萬聖節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逛一回鮮活的宋朝民俗》,時報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李開周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 ... k2nGeKxf4gTXKqxLZEQ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看萬種人,經萬般事。

光怪陸離的世間
曲折離奇的故事
形形色色的凡人

最後的最後,皆為塵土
唯有精彩絕倫的故事傳唱不休,代代相傳
故事裡的人們
雖死猶生

這才是永恆的存在
而歷代記載故事的說書人
才是偉大的存在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朝廷命官

科爾沁右翼前旗郡王世子

威望803
聖眷697
銀兩83888

2071

主題

22850

回帖

27531

積分

爵位二等廣武伯
榮銜從二品太子少保
官職正二品九門總兵
兼職從三品署理兵部右侍郎
身份博爾濟吉特嫡長主
旗籍蒙族正白旗
配偶赫舍里苕華
 樓主| 發表於 2021-3-15 22:36:40 | 顯示全部樓層
今天偶然間看到這篇文章,想起之間也在斷斷續續的研究一些宋朝的歷史,習俗,就PO上來了
做宋代的文人其實很幸福啊
要不然做宋代的百姓也行,只要不在邊境,還是能過上安穩日子的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看萬種人,經萬般事。

光怪陸離的世間
曲折離奇的故事
形形色色的凡人

最後的最後,皆為塵土
唯有精彩絕倫的故事傳唱不休,代代相傳
故事裡的人們
雖死猶生

這才是永恆的存在
而歷代記載故事的說書人
才是偉大的存在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1-21 23:40 , Processed in 0.01512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