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694|回覆: 0

[紀錄] 【劇情】丁丑事變劇情總結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5523
聖眷786
銀兩-3309

1818

主題

9610

回帖

68914

積分

爵位一等子
榮銜
旗籍滿族鑲白旗
配偶澄川鈴香
發表於 2022-4-8 10:58: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和易 於 2022-4-19 01:49 編輯

景貞三年,皇帝聖躬欠安,四月初一命科爾沁王入京攝政,初三皇帝猝崩,朝堂一時混亂不堪,科爾沁王命人迎嘉郡王毓巖與輔國公毓嵂回京奔喪。乾清宮內百官側列,因先帝崩逝事發突然未留遺詔…科爾沁王欲嘉郡王繼位,然嘉郡王駁言:"自古皇位傳子,毓巖繼位於禮制不合,且毓巖對皇位無意,望攝政王另擇賢明。"百官不語,良久,輔國公毓嵂率先打破寂靜,先帝無子且為符禮制,可由嘉郡王子嗣中挑選嗣君,百官無有異議。經公議,最終選定嘉郡王次子愛新覺羅恒錚為嗣君。
 
四月初五,科爾沁王以嘉郡王為嗣君生父,讓政於嘉郡王;五月初七奏報,首席議政大臣那塔拉和易以「科爾沁王毒害先帝」為由,糾集南方五省總督起兵造反,擁兵四十餘萬,糧草器械無數;五月初十,大行皇帝遺詔與嘉祐皇帝登基詔書由禮部先後發出,接連兩事朝野震驚。五月十三百官廷議,大殿之上,眾人對南方叛逆之事議論紛紛卻苦無良策,安郡王不慌不忙走進大殿向攝政王行禮並言:"五省兵禍絕非小事,且兵禍多為南方,北方糧草遲則空矣,眼下除整軍外,亦需安撫北方諸省,不使之附逆,並擇欽差籌糧。",廷議後,授安郡王節制京師兵馬;五月二十六,湖廣總督蘇勒急報,湖廣洪災,百姓與軍隊遷至河南境內避災,致使朝廷缺糧狀態加劇;六月十一,再授安郡王統領北方諸省兵馬、授榮郡王欽差職,由戶部撥銀五十萬兩籌集糧草、命湖廣總督蘇勒為招撫欽差專責叛軍招撫事宜,六月十二,攝政王以上命敕諭禮部發文英吉利大使洽談兩國外交事。
 
七月末,氣候炎熱,朝廷從北方諸省徵調的八旗、綠營二十萬大軍相繼抵達南陽城外,中軍帳內,安郡王與諸將商討戰略部署與進軍路線,安郡王道:"河南會師二十萬大軍乃朝廷餘下最精銳之師,大軍駐紮一日便耗費朝廷二十餘萬兩白銀,一日不勝便是徒耗國力、民力,望諸位同心同德,隨本王早日平叛,以還百姓太平。"。八月初三,山西提督吉勒持安郡王軍令,發兵十二萬南下圍攻襄陽,襄陽八萬守軍雖無存糧卻奮勇抵抗數日,兩軍死傷慘重;八月初九,德安、荊州兩府六萬騎兵直奔朝廷襄陽城外,朝廷大軍佯裝不敵向北敗退,叛軍持續追擊至南陽城南官道,兩側伏兵傾巢殺出,將叛軍隊伍截斷合圍不剿,八月十日,探哨回報,襄陽發兵四萬欲解兩府援軍之圍,行至半路,十八萬朝廷大軍向六萬兩府援軍發起進攻,最終連同襄陽追兵共斬敵七萬,餘者棄械投降,安郡王趁德安、荊州兩府守軍不足,留兵六萬圍困襄陽,自率十萬兵馬直取荊州後取德安,襄陽守軍得知兩府淪陷仍拒不投降,安郡王留五萬於德安修整並監視武昌叛軍動向,率餘下兵馬合師襄陽,八月十七襄陽城破,襄陽守將韓正欲自裁遭安郡王制止,安郡王當即下令投降兵將免罪,八月十九,除各城守軍,餘下兵馬六萬進駐荊州,六萬進駐德安,八月二十諸將齊聚議事廳商議,門外侍衛傳入兩折八百里加急…
 
其一:六月三十,蒙古大軍於鄂爾多斯集結,科爾沁世子莫日根哈日查蓋偕胞弟三王子拉克申哈日查蓋以科爾沁王信物號令十五萬蒙古鐵騎南下,分兵三萬圍攻寧夏,餘下十二萬直撲榆林,後連下固原、延綏,七月十日寧夏破,留守一萬,餘下發至榆林與大部會合。七月十八,探子回報,由臨洮增添兩萬守軍至延安,且叛軍自扶風、西安、慶陽三府抽調九萬兵馬由扶風守將許世安統領,於延安東側八十里築營,與延安形犄角之勢,意欲合延安八萬守軍共同阻擊蒙古大軍。當晚科爾沁世子便作出戰略部署,十一萬兵馬馬蹄裹布,由世子、大將哈爾圖與厄爾吉兵分三路出城南下。丑時二刻,世子領兵三萬執弓燃矢發向敵營,營中大亂,三萬騎兵入營斬叛軍、毀馬廄與摧大砲後向北撤離。延安城中察覺城外大營遇襲,守將王岳之率軍五萬出東門馳援,遭遇厄爾吉所部三萬騎兵,兩軍纏鬥之際,哈爾圖率五萬人馬猛攻延安城北,王岳之遣人向城外大營求援,待許世安部整頓後即向延安進軍,厄爾吉陷入兩部十一萬人馬包圍,此時已達到世子的目的,隨即號角響起,哈爾圖部向北撤並繞至東門,其中三萬騎兵奔向王岳之部後襲擊,世子領三萬騎兵再次向許世安部衝殺,兩個時辰,九萬騎兵全殲延安城外十一萬叛軍,並斬首王岳之、許世安,兩人首級送至延安,延安棄械投降,世子偕兩人首級及八萬鐵騎南下,七月二十五連下慶陽、鳳翔、扶風、西安,七月二十六臨洮開城投降,七月三十潼關破,至此收復陝西全省,歷經數十日血戰,蒙古大軍從入關十五萬至今僅存九萬。
 
其二:遣招撫欽差湖廣總督蘇勒入閩招撫叛軍,各部修整停戰,命安郡王視察防水工事並修葺諸城毀損之處、淤泥,蒐集草藥與糧草分城存放與保管,引河南災民回城,凡回城災民須依次檢查以確保災後不起瘟疫。
 
九月十八,那塔拉和易拒不歸降、扣押欽差,要求朝廷徹查科爾沁王謀害先帝一事。消息傳回京師震驚朝堂;九月三十,英吉利艦隊無預警的炮轟浙江沿岸城池,五千英軍分批登陸,以火炮、船炮輪番轟炸台州、溫州意在震攝,叛軍出城迎擊英軍,無奈武裝不敵,只得退城拒守。朝廷再度遣招撫欽差多皓入閩招降;十月初五,在多皓與蘇勒多次苦勸,那塔拉和易迫於無奈上書降表,南方諸省相繼上表請降。十月十三上諭命將造反督撫先後解押京師,南方糧食恢復北送,優先供應受災省份與朝廷、蒙古兩路大軍,十二月十五,歷經兩月軍隊換防、整頓安民,百姓歷經數月叛亂紛爭就此落幕。
 
十二月二十,百官跪於台階,紛紛上表為那塔拉一族求情,請上念其功勞免其族誅滅之罪,攝政王曰:"那塔拉氏所犯乃謀逆大罪,若不處以極刑則難以章法,爾等跪地求情,莫非均是附逆?",眾人聞之皆言不敢,科爾沁王言:"此事乃本王而起,先帝猝崩,主少國疑,因此有人疑心本王為逆,為求自證,本王願上繳王爵、封地以證清白。",安郡王亦言:"想當年少興皇帝重建大清不易,如非科爾沁的幫助,重建之路必然坎坷,既因其為蒙古郡王致使猜疑,本王亦願隨科爾沁王上繳王爵封號,為免因主少國疑之事再起事端,且眼下全國百廢待興,故奏請廢止全國勳爵、榮譽職封號,由吏部重新選派官吏接管各省;那塔拉和易卻為國之棟樑,殺之可惜,請攝政王讓其戴罪立功。"
 
十二月三十一,宮裡連下數道聖旨…
 
上諭那塔拉和易意圖叛亂,然思量其為國數年夙興夜寐,免其族死罪,剝奪其族滿族姓氏,全族遞回原籍。南方諸省叛亂督撫,食君之俸卻未忠君之事,均夷三族。
 
上諭科爾沁郡王、安郡王因防主少國疑,相繼請收繳王爵、封地並歸養故里,二人皆為大清四朝勳貴,既作表率,斷不應只削其二人爵位封號,故即日起凡持爵位、封號、榮譽職者朝廷一律收繳。先帝妃嬪三年無誕下龍嗣,為免其冷宮之苦,特旨削其封號,送入護國寺剃髮出家。
 
上諭為促大清經貿故開放上海以供英吉利設立租界貿易區並移交上海治理權限。
 
嘉祐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攝政王於乾清宮宣布還政于帝,自請收繳爵位封號休養故里,皇帝再三挽留無果,下旨賜地百里以供攝政王、太后頤養天年。大清歷經半年叛亂、六年休養生息與改革,即將迎來新的起點,將來如何由你我共同撰寫。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1-23 13:20 , Processed in 0.01397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