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56|回覆: 0

[藏書]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499卷/西安府公署考

[複製鏈接]

勳爵

烏里雅蘇台參贊大臣

威望441
聖眷231
銀兩35954

399

主題

2547

回帖

8193

積分

爵位一等子
榮銜從二品太子少保
旗籍滿族鑲藍旗
配偶
發表於 2023-8-16 18:55: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九十九卷目錄

 西安府部彙考九

  西安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四百九十九卷

西安府部彙考九
西安府公署考   通志州縣志合載
本府。〈長安、咸寧二縣附郭。〉

府治 在省城內近西,明洪武二年建。

經歷司署

照磨所署

司獄司署 俱在府治內。

稅課司署 在府治東

陰陽學 在府治東

醫學 在府治西

永豐倉 在府治西北

總督府 ,在府治西南。

皇清康熙元年,總督白如梅拓修書院舊址。

巡撫都察院府 在府治西北。明宣德七年建。巡按御史察院署 在府治西北。明萬曆二十三年建。今裁,官署廢。

承宣布政司署 :在府治東。明洪武七年建經歷司署。

照磨所署

理問所署

廣積庫 俱在本司內

糧儲道署 :在布政司內。

分守關內道署 在布政司西,明成化十年建,今裁。官。

提刑按察司署 在府治西。

經歷司署

照磨所署 俱在本司內。

清軍驛傳道署 在按察司內,今裁官。

提督學政署 舊設書院西,今在司內。

分巡關內道署 原設「邠州」 ,後建於司內西南,今裁。官:

長安縣治 在府治西。舊縣治,唐時在京城內,韓建築新城,又築東西二小城,為長安、咸寧二縣治所,故縣治在西郭小城中。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四年,移於今治。《申明》、旌善二亭在縣前。縣治自明季以來,漸就傾圮。

皇清知縣事山右梁禹甸修之,有記。

巡茶察院署 在縣治東南。

預備倉 在縣治西北。又治西小倉,康熙年間,知縣梁禹甸修。

養濟院 在縣治北

咸寧縣治 在府治東三里。唐宣陽坊東南隅,萬年舊基也。宋在城外東郭小城,唐故處。元因之。泰定至正間,縣尹唐兀、王義繼修。明初置署城內。洪武間營建,歲久傾圮。嘉靖二十三年,知縣馬珮復加脩理。以獄鄰養濟院,關防弗便,改置之,視昔更加密緻。給事中王準為《記》。萬曆十二年,知縣李生芳復葺。三十四年,辰陽滿朝薦更為修葺,撤縣前浮簷,樹以松柏。其堂階、神祠、廨屋、門亭、庫獄,皆詳載《碑圖》。土地祠昔在儀門外賓館之左。崇禎間,知縣宋屺移置儀門右縣官宅偏後堂西隅,規模屈隘。崇禎五年,知縣閻思學度地鳩工,於後堂後市民隙地一區,構大生樓五楹,左右廂房各三楹。前建退食軒,易舊宅為「幕館。」 長安知縣張希夏「為《記》。」

縣丞署 在縣堂右

主簿署 今廢

典史署 ,在縣丞署南。三署各一,廳宇如制。獄 男監一,在儀門內西;女監一,在捕衙西;倉一,在大門內。咸舊無縣倉。罪無大小,皆繫獄。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黃家鼎始於監之東南隙地修

倉一處,而罪犯始分輕重矣。

察院 今為書院

清軍廳署 :在刑廳東。

撫民廳署 :今為稅課司。

監收廳署 今廢

理刑廳署 :在府治對過,今裁。

管糧廳署 :即刑廳署。

南織造局 今改為《錢局》。

北織造局 今廢

接官廳 在東關外,即古「擲筆園」 更衣廳,今廢。

為孤貧墳

道紀司

僧綱司 。長安、咸寧兩縣僧道司隸焉。

預備倉 在縣治西南,內三厫十一楹,中建神祠,門南向。明萬曆間,知縣戈大本又設「社倉一十三所,每倉置社長一、社副二,以義民為之。分貯額穀,春給秋徵,率以二分行息。立法之初,非不稱善。厥後胥役收放,因緣為姦,逋則分任其耗,償則私侵其息,子母數不相當,額穀日見消耗,雖有簿牘之報,總虛籍耳。甚至」 民不願領。且增息強給。企取盈數。究至官民兩困。卒罷草廠 無定所。聽上轉移。

外州縣

咸陽縣治 在城內西北。明洪武四年建。大門三楹,門內東寅賓館三楹,土地酇侯祠三楹,收糧房三間,儀門三楹,中戒石亭、正堂五楹,抱廈一間,堂東庫樓一座,吏、戶、禮三房,房後馬廄二十間。知縣江山秀創建,堂西兵、刑、工三房。南為犴狴大門,左右旌善、申明二亭。縣宅在正堂北。縣丞署 在正堂東。

典史署 在正堂西

東察院 「在縣東,明洪武四年縣丞孔文郁建。」 西察院 「在縣西,明正統六年知縣王瑾建。」 南察院 「在縣南,明萬曆元年知縣賀愈建。」 司署 在縣西逓運所。興平縣治 ,在城內東南。元至正十二年建。明洪武十二年知縣沈訥、成化知縣王琮、嘉靖「知縣郭孔完相繼增修。」 中為正堂,前為王道坊,為喜中樓,為儀門,為戒亭,左右為六房,後為五喜亭,都御史陳講、少卿李鳳毛《記》。「為可為堂」 ,為敦仁堂,先是知縣朱文地震後修。醴泉。劉永興、平吉來獻「記。」 申明亭在縣左,旌善亭在縣右,知縣章評修,今圮無存。儀仗舊在工房內,知縣章評遷於琴堂右。蕭曹祠舊在獄內西,知縣章評建於琴堂左,有記。獄舊在縣門內東,地震頹敗,知縣章評修於儀門外西,取肅殺也。今在儀門內。東庫在蕭曹祠後,知縣章評修。鐘鼓樓舊在縣前,知縣章評改於東南城上,聲徹四野。「可做園」 在王道坊右,真儒堂後。知縣章評以為種蔬圃以給公用,取咬菜根意也,故曰「可做」 云。今廢縣丞署。

典史署 在東西

預備倉 舊在縣署南,地卑濕頹圮,知縣章評修於寶寧寺後。高其繚垣,堅其厫宇,今仍舊址。僧會司 在寶寧寺,有鐘樓,寺僧題曰「景陽樓。」 冉曾《記》,知縣章評重修。

道會司 在開化觀內。有喜幸堂,即鄉約會所。道士張《演虎》、耆民王股重修。

陰陽學 在縣前

醫學 在縣前。俱知縣章評建,今俱廢。

察院 在縣署東。知縣沈訥建,知縣王琮增修。布政司行署 在縣署東。知縣沈訥建,知縣王琮增修。今廢。

按察司行署 在縣署東南向北,今為「南司長寧分司署 」 ,即古長寧驛也。傾頹則與武功縣合修。

西司署 在縣治西,南向北。

養濟院 舊在縣治東南,狹小不蔽風雨,孤老僦賃以居,今移於預備倉左右,人各一舍,濟其飢寒,醫其疾病,葬其死亡。

臨潼縣治 在城南,明洪武二年建,弘治癸亥重修。嘉靖甲辰,知縣李裔芳改修,視昔增倍焉。其制:大門上建鼓樓三間,儀門三間,左建酇侯及土地祠。右舍名思,以祀先令之有功德於民者。今為關帝廟。內戒石亭。大堂五間,前接捲棚。堂右為庫藏,其下為六房,東西相向。後堂五間,儀門右為獄,獄之南為倉。門外酇侯祠前為「寅賓館」 ,知縣馬民牧所創建也。知縣宅在大堂後左。大門外則「旌善亭」 居左,「申明亭」 居右焉。縣丞衙 在大堂右。

主簿衙 在縣丞前,今改「馬房。」

察院 在縣東

布政分司署 在察院東。

東府廳署 在縣左

按察司行署

西府廳署 今俱廢

陰陽學 在縣治北

醫學 在縣治東

僧會司 在吉祥寺

道會司 在城隍廟

預備倉 在縣東,右為草廠。

府倉 在預備倉前之左。俱知縣劉應聘建。養濟院 在縣西北,一在倉前。

高陵縣治 在城內正中,南面。宋曰「不欺堂。」 徽宗政和六年,知縣李文開建,主簿焦稹撰《記》。正廳五檼。幕廳在東儀門北,有戒石亭。元延祐元年知縣廬佐所立。鑾輿庫在吏房北,亦西面。廳西有屋,南面為獄神祠,以獄在工房東南也。庫在正廳東、西室。知縣宅在退思廳後。

縣丞衙

典史衙 俱在「退思廳」 後。皆明景泰三年知縣楊清重建。

稅課局 在西街興國寺之東南面。元宋以前,雖毗沙、渭橋二鎮皆設稅官,自縣析減後,俱罷之。明景泰間,又以縣小復革縣局,官稅則仍如舊。

鴻臚館 在迎翠門南十有八里。未詳建置之由,或曰元置,今廢。

陰陽學 在縣治東

醫學 「明正統五年建在縣西北隅,後廢。弘治初,知縣劉安建於新街東南,面二檼,尋又圮廢。知縣楊剛令醫官郝九皋督工建造於按察司東偏。」

僧會司 明宣德元年建,在西街西偏,興國寺中,南面。正統元年,僧人謙守一重建。

道會司 明正統十年建,在又元觀。觀在城隍廟巷中,南面。景泰元年道人鍾子鳴重建。其街南故有里長房。

預備倉 在縣治東

布政司行署 在新街之西,南面。明正統元年建。天順八年,知縣馬政重建。然正堂卑淺,東無廂房。大門土築二墩,空其中以為門,後堂亦隘。嘉靖四年,知縣鄧興仁悉撤之,建正堂、後堂皆五檼,廂房皆三檼。平其墩為大門、三檼、二門、角門,皆新建之。大門外東拓地殆三丈,為官廳,亦三檼。成化中,參政西蜀鄧山至此,嘗有題。按察司行署 在預備倉東南,所謂「蓮池」 者在其前東偏也。明正統元年建,天順八年知縣馬政重建。成化十年知縣張傑重修。嘉靖四年知縣鄧興仁重建。前、中後皆五檼,門廳亦如布政司前提學馬中錫嘗有題。

府廳署 ,在中街南偏東面。不詳建置年月,甚褊淺。自門至後垣不及十餘丈。明嘉靖四年,知縣鄧興仁改建增飾,視舊煥然新矣。

養濟院 在西街。明弘治初,知縣劉安建。正德十四年知縣翟清改建於又元觀後塔寺巷東面。

鄠縣治 在城內東隅。大門為四明樓。康熙二十一年,知縣康如璉改造。門內東為寅賓館,張宗孟重修。館北為土地祠,三楹,儀門三楹,中戒石坊。正堂五楹。東西為庫房,北為倉堂,東西為六房,南為獄堂,北為思補堂,西北為縣宅。典史署 在正堂西南。

察院 在西門內。崇禎十年,知縣張宗孟重修。按察司行署 在縣治東。明洪武九年,知縣許訢建,後改為「明道先生祠。」 張宗孟重修。

布政司行署 ,在縣治西。明正統五年,知縣徐純建,今廢。

府署 在縣治前西,北向。知縣張宗孟修,今廢。陰陽學 在縣治北。明洪武十六年,訓術陳謙建。今不知其處。

醫學 在縣西街,南向。明洪武十六年,訓科唐允中建,今失其處。

僧會司 在縣東南四十里棲禪寺。明洪武十六年,僧會明建。

道會司 在縣東《秦渡志》:「道觀,明洪武十六年,道會趙祐建。」

社倉 麥穀約六千六百有奇。明萬曆元年創置,後廢社倉老人乾沒無考,賠累逋逃,知縣白陸續復數。今廢。

養濟院 舊在東郭門外,今移置東門迤南城下,東向。正缺二十八名。

藍田縣治 在城正中。明洪武四年建。嘉靖二年,王科重建堂廨。二十二年,趙師道於儀門外建糧馬房二十間。二十七年,呂好古悉鼎新之。萬曆十五年,楊培毀糧房為「預備倉。三十一年,王邦才移旌善亭於大門內。」 三十三年,董思聰復建糧房。四十四年,沈國華重修焉。幕廳在堂東。縣宅在堂後,庫藏在堂兩掖。寅賓館,在二門外。公廨,在六房後。《犴狴》,在二門內,今改二門外。主簿衙 ,在堂西。

典史衙 在堂東南,今俱傾圮無存,而典史賃。

民屋矣

陰陽學 在縣南門內

醫學 與「陰陽學」 並今俱廢。

僧會司 在縣南門法華寺內。

道會司 在縣東岳廟內。

察院 在西門內

按察司行署 ,在縣署南偏西,今廢。

布政司行署 與「察院」 並。

會文館 在北門外。明萬曆四十三年,沈國華創建。今廢,有基址存焉。

防守廳 在南蒿坪。明萬曆四十年,署印經歷劉常吉建。

演武廳 :在北關,久廢。知縣郭顯賢重建。社倉 每里各一,俱擇寺觀之寬敞者建設之,以貯社穀。

教場 在城北

養濟院 在南關街之西,王邦才置。

漏澤園

涇陽縣治 在南門大街東百步許。署不知創自誰氏。元大德間,集賢學士蕭㪺重修。明弘治間,知縣宋鑑重修。嘉靖間,知縣屈諫起大門為重樓。崇禎間,知縣高去奢以陰陽家言稍抑焉。縣治西舊有申明亭、旌善亭,今俱廢。

縣丞署 在縣堂東

主簿署 在縣堂西。今簿裁署廢。

典史署 在丞署東之南。

預備倉 在惠果寺東。知縣翟廷南增修之,視舊宏麗。倉後,故草廠也,併入倉內。

稅課局 ,在鐘樓街東,惠果寺前左。建自明洪武初。嘉靖間以稅少廢。

陰陽學 ,在縣治後偏東,北向。今廢。

醫學 在「陰陽學」 左,今廢。

僧會司 在惠果寺內

道會司 在北極宮內

西察院 在縣治西,故元屯田總管府,故明按察分司也。

東察院 在縣治東五十步許,故明布政分司。「北察院 」 在惠果寺西,與城隍廟鄰,乃故廣盈倉,明嘉靖間,鍾岱改修。

南司署 在縣治街南,乃道府公署,明末時廢為馬廐。水司署 在洪口,古洪門監也。故有水利僉事一員駐節督水中門外。東府衙,西縣衙,則管水府同知及縣主簿治。今廢。

養濟院 在城隍廟西,知縣暢亨建,知縣王際有重修。

三原縣治 在城南門內街東巷內,坐北向南。元至元二十四年,自東北舊縣徙於此,縣尹郭真建。明洪熙元年,知縣宋麟重修。

關內道署 :在縣治北。明洪武二年,縣丞仰山建。十年,知縣吳自當重修。天順六年,知縣莫謙又修。

布政分司署 在縣治北白渠北岸,向南。明正統六年,始置知縣楊聰建。

府廳 在縣治西,天順二年知縣朱芾建。稅課局 在譙樓北,明洪武間,知縣杜康祖建。陰陽學 原在縣治北,明洪武七年知縣杜康祖建。

「醫學 原在縣治北,明洪武七年知縣杜康祖建。弘治四年知縣馬龍移置二學於縣治前。」 僧會司 在縣治北,西觀音寺,明洪武年開設。道會司 在縣治北。龍陽宮,明洪武年開設。盩厔縣治 在城東北,即宋元舊治。明洪武二年修正堂、左庫樓,陶甓礱石為之。知縣梁克從建石室三楹,貯鹵簿羽儀。前左右為六房,循右而南,為圜扉,有酇侯祠,內為戒石亭、庾臺,有新有故。新者以避紅腐,就爽塏,故者拘繫罪人。前為儀門外,左為土地祠,右為寅賓館。東西故有廐,後廢。知縣何起鳴東建《彰善癉惡》亭,西建「《優老》恤孤亭。」 前大門故卑隘,知縣蕭選建樓三簷,高三丈,置鐘鼓其上,直更後圮。知縣黃嘉樂重葺堂後,知縣李春芳建。「退思堂後,為知縣宅」 ,縣丞署 在堂西。

主簿署 在縣丞宅西。今官裁,署廢。

典史署 即「主簿宅」 ,改其儀門西;「典史宅」 今廢,益入「吏舍。」

察院 故有正堂,後有內廳、通寢房。明知縣李承恩建。寢房及東吏舍、西廚房,皆知縣李春芳建。前左右為皂隸房,中儀門,左、右小門;前為大門,左右為聽事房。兵燹後,廢為平壤。

皇清知縣駱捐貲庀材,營建一新,內外皆備

布政司行署 本城隍廟。地門、堂、寢廚、吏役所止,舉無不備。今廢。

關內道署 ,民居環繞,基址淺狹,門堂、寢廚、吏皂所止俱備。明知縣何起鳴修,今廢。

十八盤巡檢司署 在縣西南一百里。

柴家關巡檢司署 在縣南一百七十里。明正德十六年,知縣王暘奏設官吏各一,弓手各四十。先是,山險路遠,居人鮮少,仇家盜徒往往殲人無忌。設官之後,其患始息。今缺裁。

稅課局 明洪武四年建。正統元年革。正德十二年,師御史以局基令鄉民輸直,為修儒學費。陰陽學 在縣治西,學址丈餘,久空。明知縣李春芳以縣右小巷直大街,隔民居不能通,乃與民互易,且增直,通為新街。今圮。

醫學 在縣治西。學址二丈餘,故有小門屋,後因備賑,易於鄰民為居。明知縣何起鳴創設二學於新街書院左。今圮。

僧會司 唐景龍二年,為瑞光寺。宋太平興國三年,改崇明寺,後毀。明永樂六年,僧宣運復建為善勝寺,即僧會司也。

皇清鼎興,仍為「瑞光寺。」

道會司 即太清觀。金丙辰年,道士買本州在城夾谷宣尼宅院一所,號為「太清觀。」

養濟院 故在學巷內,西以修學取土為坑,不能居孤老,乃改庵巷興仁里社學為「養濟院」 ,東西屋各三間。明知縣何起鳴創建,南廳三間,門一間。

渭南縣治 在城中仁和街北。明洪武初吳丞雲創建。成化中周尹寧重修。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圮,李尹希雒草創首事焉。後數年始重建縣治。中為牧愛堂,趙尹雲程建;堂左為庫,劉尹翾建,重加瓴甓。右為幕廳,前為戒石亭,東西房科。又前為大門有臺,甃以瓴甓,上為麗譙,皆翾建。大門內為儀門,左寅賓館,右土地祠,皆隆慶中帥尹祥建。儀門內西為犴狴,亦劉尹翾所建,後相繼增修。由儀門內折而東為鑾駕庫,張尹棟建,即舊酇侯祠基也。堂後舊有退省堂,今尚闕。又後為尹宅,《申明》、「旌善」 二亭舊在大門外,東西對列。地震後劉尹翾并建。大門東增《癉惡》亭,共三檼。縣丞署 在鑾駕庫東。

主簿署 在幕廳西

幕署 在簿宅西。皆前尹所建者,屢經增葺。按察分司署 ,在儒學西,仁和街北。大門右為官廳,又東西各有馬道。明嘉靖中,王尹宮用重建。

分守道署 :在縣左街南。即周尹寧創立「府館」 也,王尹鑑改焉。

兵備道署 在南廂街北,今名曰「西察院」 ,即舊豐原驛地也。明嘉靖中,劉尹翾建。

分司署 俗名「新司」 ,在儒學前街南。明嘉靖中,李尹希雒刱建。

府館 在分守道左,此舊總鋪也,王尹鑑改而增修。明萬曆初,帥尹祥重修。

停驂別署 在遞運所左側。先為劉尹翾生祠。明萬曆中,詔天下有司撤生祠。張尹棟改為公署,即舊草場地也。

《陰陽學 》與醫學近。

醫學 在縣治南

社倉 舊有下邽倉、頭慶寺、杜化四倉,明成化中周尹寧建,後皆圮為荒區矣。隆慶中,帥尹祥奉檄建於赤水倉頭田市、孝義、憑信、杜化、員曲、獨孤諸鎮,及黃家屯、張胡趙二村,凡一十一倉,酌用古義倉常平法,鄉民賴之。

預備倉 舊在布政分司東,草場即在倉南。地震後,倉建於縣治左側,而草併入倉,便綜核耳。尋以舊址給償。築城時,占過民田業,皆比居輸稅矣。今倉厫日增,且時為係紲所,草不復入矣。外草場 按舊《志》:「東關街北,故有進貢馬廠,年久土人侵之。明成化間,周尹寧按復之,改為外草場。」 正德初,附勢姦民假名獻之秦府,遂為府人竊據,扁曰「秦藩馬廐。」 《鄉約》所 皆僦於各鄉寺廟中。

養濟院 二「一在東關北巷中;一在引華門外神川原北麓。明萬曆中楊尹所修,割壇地創建。」 富平縣治 在城內西北,明洪武三年主簿陳忠信創建。成化十八年知縣張本增後堂三楹,為五楹。吏房在堂下,左右共二十四楹。知縣郭鎔建。鐘樓在縣前左,知州鄧真建。鼓樓在縣大門,知縣胡志夔建。親民堂五楹,捲棚三楹,儀門三楹,知縣趙桐建堂右翼室三楹,暨宣化坊知

縣史燦建,左翼五楹暨戒石亭。知縣楊守川建。縣宅在堂後。「申明亭」 、旌善亭在縣門左右。縣丞署 在親民堂後之左。

主簿署 在「親民堂」 後之右。

典史署 :在丞署之左。

稅課局 在宣化坊,居縣門南大街之左,西向。明洪武三年,主簿陳忠信、大使姚中。嘉靖初,以稅不百金,例罷之。今廢。

陰陽學 在縣治東興教坊。明洪武十五年,訓術趙寅建,今廢。

醫學 在縣治東興教坊。明洪武十五年,訓科惠處善建,今廢。

僧會司 初在縣治東南通靈坊興國寺。明弘治十五年,僧會志寶掌之。正統八年,知縣高應舉遷之縣西靈感寺。萬曆間,知縣劉兌改於縣左竇村興國寺中。

道會司 在縣治西,迎恩坊道院內。

縣倉 初在縣內,後改於興國寺舊址。

預備倉 在縣治東興教坊。明正統八年,知縣高應舉徙興國寺,遂於寺址建倉。

草場 在縣西百步許,即今新城。

北察院 在縣治北。知縣劉兌拾學遺材以鼎建者,計費幾中人產,一毫不擾閭里。

布政司行署 在縣東門內大街之北,明正統十三年建。

按察司行署 在縣大街東之北。明洪武九年,縣丞芮弼建。

府館 在縣南街東之北。明嘉靖間,主簿喬元相脩,隘甚。知縣劉兌展左址,益以材,亦美麗。美原巡檢司 在縣東北九十里。明洪武三年,以裁美原縣設之。迄十五年裁去。

養濟院 在縣倉之東

醴泉縣治 在縣舊城。明洪武二年,縣丞楚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1-23 12:36 , Processed in 0.01474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