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5559|回覆: 23

[轉貼] 正說 清朝12帝

[複製鏈接]

百姓

威望0
聖眷35
銀兩1575

74

主題

1287

回帖

1041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1-11 20:50: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清太祖努爾哈赤正是這樣一位中華歷史上、世界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努爾哈赤之所以偉大,在於他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個長達296年的時代,佔據了自秦朝以來整個中國皇朝歷史的七分之一,它的出現使中國皇朝制度達到鼎盛。

  這就是清朝,它上承明朝中晚期強勁發展的封建社會,專制主義急劇加強的中央集權,經濟領域嶄新的資本主義萌芽;下接中國封建專制制度全面巔峰之後的社會轉型,在內憂外患的社會環境中開始邁開近代化的步伐。它開疆拓土,外禦強敵,民族協和,封定藩屬,奠定了當代中國版圖的基礎。
 
  而大清皇朝的締造者、開創者正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中國兩千餘年的皇朝史上,開創過200年以上大一統皇朝的,只有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明太祖朱元璋和清太祖努爾哈赤。劉邦、李淵和朱元璋均為漢人,只有努爾哈赤是滿人。  

  清太祖努爾哈赤於16世紀後期和17世紀初期,活躍在中華統一多民族大家庭的歷史舞臺上,他戎馬一生,瑕不掩瑜。

  所謂“時勢造英雄”,所謂“性格決定命運”,究竟是什麼足以促成天命大汗努爾哈赤開創manqing王朝?究竟又是什麼令努爾哈赤含恨逝去?  
  努爾哈赤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種子,但是他也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他的一生,應當說是一個喜劇的一生。他在歷史舞臺上演出了一場戲劇是喜劇,但是他晚年也演了一場悲劇。努爾哈赤成功和失敗,喜劇和悲劇,謎底是什麼?  

  近年以來,出版努爾哈赤的傳記,小說、影視作品等等,海內外一共大約有八十幾部,這說明的確努爾哈赤受到海內外的關注。  

  我有一次到美國講學,一位學者,他跟我說,他說你們中國啊,英傑歷史人物太多了。但是我們西方人最關注的有兩位,一個是成吉思汗,另一個就是努爾哈赤。我在想這個問題,我們古代的英傑人物,可以說燦若星漢。為什麼他們特別關注成吉思汗和努爾哈赤?他們不僅影響了中國的歷史,而且直接地影響到世界的歷史。所以引起了西方學者的關注,我們重視努爾哈赤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努爾哈赤播下的種子,也就是說,努爾哈赤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種子,但是他也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清朝的歷史不僅影響當時的中國,影響今天的中國,影響今天的北京,也影響我們在座的諸位。

  因為努爾哈赤是一個熱點,大家關注他,努爾哈赤就產生了很多的疑案。我覺得努爾哈赤有兩個謎,兩個大的疑案,大家需要思考一下,第一個就是努爾哈赤這個人應當說是成功的,他從一個邊塞沒有上過學,拾松子采蘑菇,這麼一個青年,後來能夠“黃衣稱朕”,建立後金,這個謎底是什麼?也就是說努爾哈赤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演出了一場喜劇,這個喜劇的謎底是什麼?第二努爾哈赤死是個悲劇,寧遠之仗打敗了,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努爾哈赤一生,他的悲劇,謎底又是什麼?我們在探討他成功謎之前,先要看一下他成功在什麼地方,努爾哈赤是25歲起兵,萬曆11年,1583年起兵,到天命11年他故去,68歲故去。一共是戎馬生涯44年,努爾哈赤一生主要功績是什麼?我數了一下有十項,這十項了不起呀!我看過一本美國歷屆總統的合傳,合在一起,一任一任總統來數,他有哪些功績。這是美國一個歷史學家寫的。美國總統有的是一任,有的兩任,多者羅斯福三任。到歷史學家眼裏面,有的美國總統這一任歷史功績一件沒有,有的一件兩件,多者三件四件,努爾哈赤能夠到十件就是了不起。

  我認為努爾哈赤的一生,應當說是一個喜劇的一生。他在歷史舞臺上演出了一場戲劇是喜劇,但是他晚年也演了一場悲劇。就是他68歲這一年,天命11年,1626年,這一年的正月他率兵攻打寧遠。他認為是兵到必勝,功而必克,志在必得,結果就碰在了袁崇煥的手下。袁崇煥成了努爾哈赤的剋星,努爾哈赤戰敗了。同年8月11努爾哈赤就死了,所以努爾哈赤他是悶悶不樂。《清太祖實錄》記載,說他從25歲用兵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惟獨敗在這個袁崇煥手下。當年袁崇煥才42歲,進士出生,名不見經傳。努爾哈赤68歲,是身經百戰,沙場老將。但是就這一仗,就這一幕悲劇就決定了努爾哈赤最後悲慘的結局,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那我們就要探討一下努爾哈赤成功,他這個謎底在什麼地方,他這個悲劇謎底又在什麼地方?  

  下面我就要跟大家討論,就是努爾哈赤成功和失敗,喜劇和悲劇,謎底是什麼?一個運動員要想拿到世界的冠軍,奪得一個世界級的金牌,要有156個因素統一起來,集中在一個人身上,才可以得一個金牌。他當然這156個因素有主有次,你譬如說耐力呀,速度這是主要的,也還有次要的,他說缺一不可。我當時很驚訝,156個因素才能得一個冠軍。後來我又一想,你做一個大清帝國的奠基人,開闢一個歷史時代,應當說比得一個世界冠軍更複雜一些。因為他要經過44年的考驗,那麼努爾哈赤他成功的因素是什麼?我想不止156個因素,當然也不能156個因素一個一個說。我分析了一下,我想主要有四個因素。努爾哈赤成功主要有四個因素,他失敗也主要有四個因素。努爾哈赤成功的四個因素就是兩個字,一二三四的四,四合。這是天合、地合、人合、己合,自己的己。努爾哈赤最後的那場悲劇,謎底四不合:是天不合,地不合,人不合,己不合。  

  我先說一天合。大家都知道司馬遷說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後兩句我們不討論,討論第一句。“究天人之際”,就是研究吧,探討吧,天和人之間的關係吧。我想重點從天時這個角度來分析努爾哈赤的成功。這個天時是有大天時,有中天時,也有小天時。大家都知道魏源了,他寫了《聖武記》。他在《聖武記》裏說,他說“小天時決利鈍,大天時決興亡”。就是努爾哈赤趕上這個天時是大天時,這個天時幾百年遇上一次。孟子說過:“五百年必有王者興”。我想他這個五百年是個概數了,也可以考慮三百年二百年。就是明朝從建立到明末,二百多年了,到了一個社會大的動盪,大的改組,天崩地解這麼一個天時。努爾哈赤趕上了,我們舉幾個具體例子來分析這個天時。

  大家都知道薩爾滸之戰了,薩爾滸之戰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我們從天時分析,明朝為什麼敗了,努爾哈赤為什麼勝了。我說第一是天,天時。努爾哈赤很重視這個天:我數了一下《清太祖高皇帝實錄》一共是83735個字,其中講天312個字。他這年號叫天命,努爾哈赤是很重視天的。當然這個天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解釋,我們還是回到這天時。明朝發動薩爾滸之戰是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陰曆三月初一。這就是明朝犯了一個大忌,天時不利。這個時候赫圖阿拉大雪封山,江河冰凍。明朝有的軍隊是從江南派來的,他的東路的主將劉綎是從江西派來的。從江南到了一個冰雪這麼一個天地裏面打仗,山路崎嶇,密林叢布,後金又設了很多的障礙。明朝設想得很好啊,統帥楊鎬坐鎮瀋陽,兵分四路,西路是從撫順打,往赫圖阿拉打。東路呢是從現在的桓仁往西打,南路呢是從清河往北打,北路是從開原往南打,叫做分進合擊,犁庭掃穴,一舉殲滅努爾哈赤。

  明朝的軍隊號稱47萬,可以說氣吞山河,但是它天時不利。有人提建議說現在不行,雪太大了,你沒法行軍,是不是緩一緩,明朝說不行。但是這個天時對後金是有利的,它就是當地土生土長,它適應那個氣候。明朝原來計畫是四路同時合擊,四路軍隊,號稱47萬,打赫圖阿拉這個小地方,那可以說搗了個稀巴爛。但是因為它違背了天時,它四路軍隊不能同時到達一個地方,它有快有慢有先有後。努爾哈赤就是利用這個天時。杜松的軍隊先到了,努爾哈赤是集中六萬八旗軍隊對杜松兩萬多軍隊。我集中優勢兵力把杜松吃掉,三月初一。三月初二是北路從清河馬林的軍隊趕到了,趁後金的八旗軍隊,乘銳集中又吃掉了馬林的軍隊,這是初二。三月初三,軍隊調整。這個時候就往東調整,調整到東線阿布達裏崗。劉綎率著軍隊從東部來了,努爾哈赤指揮他沒到前線,他指揮軍隊就到了東部。阿布達裏崗我去過,是一個山谷,兩旁都是山河密林,他把軍隊事先就埋伏在山林裏。劉綎的軍隊是又饑又餓又凍又疲勞,像一個長蛇一樣緩慢地前進。後金的軍隊把俘虜的明朝的軍隊換上衣服,後金人穿上,帶著他的旗幟,引誘杜松說快點,赫圖阿拉拿下了,你快進兵。劉綎就急著進兵到了一個稍微開闊一點的地方,後金伏兵四起,把明朝軍隊,因為是長蛇陣,分割成幾段。劉綎是明朝一個總兵,真是一條漢子啊!騎著馬就跟後金搏鬥,一箭就射到劉綎的左肩上,左肩不能打了,就拿右肩掄刀,又一箭射到右肩上,還是騎著馬跑。後金的軍隊一刀劈到劉綎的臉上,把半邊臉劈掉了,劉綎還本能地在馬上還沖了幾下就摔到馬下了。他的一個部將下了馬以後,舉著劉綎的屍體同後金軍隊搏鬥,但是寡不敵眾,還是失敗了。打完了,這是三月初四。初一打敗了西路,初二打敗了北路,初三調整了一下,初四打敗了東路,接著初五就到了南路了。南路一看不好就往回撤,最後又尾擊,後金又打了一個勝仗。所以明軍是四路出師兩雙敗北。後金呢,我集中兵力逐個擊破,一個一個擊破,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的戰例。就是努爾哈赤利用了天時,如果明朝軍隊晚發兵兩個月,雨季到來之前,四路軍隊同時到了赫圖阿拉,那後金就招架不住了。這場戰爭對後金來說,決定後金興亡的一戰,這是第一個例子,就是這個天時。  

  第二個我說說這個地利,就是地合。努爾哈赤打敗了楊鎬之後,取得薩爾滸大戰勝利之後,就往西進軍了,就進入到遼河流域了,就打瀋陽。瀋陽和遼陽是明朝在遼東最堅固的兩座城市了。地利可以說對後金不利的,山路對它有利。怎麼變不利為有利,怎麼變地不合為地合?後金騎兵攻瀋陽城,城堅池深,怎麼攻啊?努爾哈赤就利用地合,地不合我創造一個條件讓地合。就是把明朝瀋陽守城的兵隊引出城來,叫做引敵出城,城外不就是平原嗎?渾河平原!野戰爭鋒,騎兵作戰明朝不行,後金軍隊強,就在城外野戰把明朝軍隊消滅了。再配上裏應外合,就把瀋陽城打下來了。打下來馬上就打遼陽,打遼陽還是這個辦法。還是把明朝的軍隊引誘到城外,利用後金騎兵的優勢,同它野戰爭鋒,把明朝主力打敗了,再裏應外合把遼陽打下來了。本來這個地利對明朝是有利的,我有兩座堅城。但是努爾哈赤他變不利為有利:我把你主力引出來,我在平原上用騎兵的優勢,我同你衝擊。創造一個地合的優勢,就連著打下了瀋陽和遼陽,兩座重鎮。遼陽是明朝遼東的首府,後金占了遼陽就表明,明朝在遼東地區統治的崩潰。  

  第三是人合,人合我舉兩個例子。一個例子就是,努爾哈赤率著軍隊打仗,打到一個城叫翁科洛城。打到這兒努爾哈赤就爬到房子上面,他那會兒軍隊比較少。對方有個人叫鄂爾果尼,就一箭射中努爾哈赤,那血就往下流。努爾哈赤比較堅強,還繼續在這兒彎弓往下射。正在這時候還有一個人對方叫洛科,一箭射到努爾哈赤脖子上了。他往下一拔這個箭的時候,那個箭帶反鉤,射到靜脈了,靜脈血流如注。下面就接應他下來,他說不行,要鎮定。他拄了那弓從房頂一點一點下來,完了就休克了。回去之後就把傷養好了,就又來打翁科洛城。這個城就打下來了,射他的鄂爾果尼和洛科這倆人就都抓住了。別人就把這倆人捆起來了,放在努爾哈赤面前跪著,說這兩個人有大罪呀!對他要處以什麼刑啊?叫亂箭穿胸之刑,當時是最殘酷的刑法。努爾哈赤說不妥,說兩軍對壘,他是為他的主人來射我,說這樣的勇士太難得了;現在他為他主人來射我,他要是我的人呢?他不就可以為我去殺敵了嗎!這樣的英雄好漢,死在戰場上都可惜呀!你們怎麼能讓我把他給殺了呢?鬆綁,把這兩個人綁都松了,解開了。兩個人都授了官。對待敵人對待已經放下武器的敵人,努爾哈赤表現了一個寬大的胸懷,能夠團結。別人一看呢,原來射他的人都可以寬免,都可以授官,那我要是他自己的人,只要做出成績就更可以做官了,更可以升官了!大家都同心協力地效忠努爾哈赤,在戰場上是勇敢殺敵。  

  人合呀,我再舉第二個例子,就是這個葉赫老女的例子。這個葉赫老女是葉赫布揚古的一個妹妹,可能長得也比較漂亮吧!13歲就許給努爾哈赤了,為了聯絡建州。但是許完之後不把她嫁出去。一個葉赫老女牽扯到六個部落的事情,六個部落的興亡。他這布揚古又把他的妹妹許給哈達的貝勒,也是不娶,哈達滅了。又許給輝發的貝勒,沒娶,輝發部也被努爾哈赤滅了。烏拉這個布占泰也準備娶這個女人,烏拉又被努爾哈赤滅了。三個部落,第四個蒙古紮魯特部一個介賽,看上這個女的,就要娶,這個女的是誓死不從,就是不去,當然也不成啊!這樣這介賽就要報復。布揚古又把他妹妹又許給另外一個部落,喀爾喀部,達爾汗貝勒的一個兒子,叫莽古爾岱。這個事情拖到現在已經是二十年了,建州得到這個消息之後呢,那些貝勒就非常氣憤!說這個女人許給上,就是許給努爾哈赤了,已經二十年了,現在把她又許給莽古爾岱,對我們來說是奇恥大辱啊!發兵把她奪回來,如果已經出嫁正在路上,那把她搶回來!努爾哈赤說不行,說為了我們一個共同的利益可以打他,為了一個女人打他不好。他這貝勒還不幹,說我們怎麼能夠忍受這種侮辱呢?努爾哈赤說,說這個女的許配給我,我都沒有那麼生氣,你們那麼生氣幹什麼?說為這個事情不能打。結果這個葉赫老女就嫁給了蒙古,蒙古莽古爾岱。第二年這老女就死了,33歲出嫁,34歲就死了。所以怎麼叫老女呢,33歲才出嫁,當然是老女了。這件事情反映努爾哈赤一個心態,要正確處理這些關係,心裏是要平靜,這是人合。  

  第四就是己合,我舉一個例子說明這個己合。這個古勒山之戰,是九部聯軍,葉赫、哈達、輝發、烏拉、加上蒙古,加上錫伯,卦爾察,一共九部三萬軍隊,打這個建州。當時建州軍隊也就一萬人左右。過了渾河之後,晚上這個軍隊支灶做飯,灶火像天上星星一樣。探騎回報之後臉色都變了,因為這是關係到建州生死存亡。努爾哈赤得到這個報告已經是晚上了,他就睡了,而且打著呼嚕就睡著了。他的妻子富察氏把他推醒了,說敵兵壓境了,你怎麼還睡覺啊?你是方寸亂了,你還是害怕了?努爾哈赤說我方寸亂了,我害怕了我能睡著嗎?說那你為什麼睡覺啊?不趕緊著部署啊?他說我聽說這九部聯軍要打我,始終就不知道什麼時候來,老是惦記這事。現在知道他們已經來了,我心裏就踏實了,說完以後又睡著了,呼呼又睡著了。第二天天亮之後起來統率軍隊祭了堂子,同九部聯軍作戰,先誘敵深入。葉赫貝勒布齋為首騎著馬,額亦都率了一百個騎兵追,一邊敗一邊打,往後退。努爾哈赤事先把樹都砍了,就留著樹樁子。布齋是急著要取勝,打著馬往前跑,樹樁子把馬絆倒了,布齋就從馬上摔下來。建州一個兵士叫武談,一個箭步就騎到布齋身上就把布齋殺了。他弟弟是那林布祿,看著哥哥被殺了,他是貝勒領兵的,放聲大哭,一下就暈倒了。蒙古貝勒一看不行,調馬就跑。後來建州把布齋的屍體一刀劈成兩半,一半還葉赫,那半留著。從此建州跟葉赫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這個事情後來我們不說了,就說明努爾哈赤在大兵壓境的時候,晚上照常睡覺打呼嚕,第二天胸有成竹地指揮千軍萬馬作戰,這個心態實在是難能可貴。保持一個沉著的平衡的心態,理智來處理這些事情,這個己合很重要,保持一個心態的平衡。  

  這個有人不是這樣的,你像皇太極就不行。皇太極他那人就脾氣急躁,52歲就死了。順治就更不行了,順治是性格很怪戾的。一個妃子死了以後,哭得死去活來,一會兒要削髮,一會兒要出去當和尚,24歲就死了。  

  明朝也是這樣,明朝和努爾哈赤同時的,一個是萬曆皇帝吧。努爾哈赤比萬曆大4歲,努爾哈赤起兵那年萬曆21歲,他25歲。萬曆皇帝大家知道,脾氣暴躁,貪財貪色,荒淫無度,58歲死了。萬曆的兒子就是泰昌帝39歲即位,一個月,即位一個月,吃紅藥丸死了,歷史上紅丸案,也不能算作己合。萬曆的孫子天啟16歲做皇帝,那天啟就更荒唐了:魏忠賢當道,還有客氏,就更荒唐了,自戕自己,自戕自身,活了23就死了。和努爾哈赤同時代的明朝這三個皇帝,祖孫三個皇帝都不能做到己合就都死了。

太祖  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活了68歲,皇太極如果多活十年,他52歲死的,他活到62歲,他第二年多爾袞跟順治就進關了,那麼坐在紫禁城金鑾殿上就不是順治了,就是皇太極了!是不是啊?所以清初叫做三祖一宗——努爾哈赤叫太祖,皇太極不夠祖是宗,順治是祖,世祖,康熙是聖祖。順治為什麼是祖呢?因為他遷都燕京統一中原,他是祖。那康熙呢?《清史稿•聖祖本記》最後評論曰,康熙是“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所以康熙是祖,聖祖。皇太極不能做到處理己合,沒有到北京金鑾殿上坐上,也沒鬧個祖,就鬧個宗就結束了。

  所以努爾哈赤這四合:天合、地合、人合、己合。當時活到68歲不容易,還能夠親自指揮軍隊到戰場打仗,跟他心態有關係。心態平衡,心胸開闊,有一個比較好的身體。所以努爾哈赤是做到天合、地合、人合、己合,取得了事業的成功。最後那一仗,是天不合,地不合,人不合,己不合,所以甯遠之戰失敗了,最後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我覺得我今天跟大家一塊探討清太祖努爾哈赤,我覺得就在這四合,天合、人合、地合、己合,這應當說是我們研究這段歷史做一點啟迪吧。我願意把這個結論介紹給大家,和大家一起共用這四合。
勘尋敵手共論圖
高處不勝寒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35
銀兩1575

74

主題

1287

回帖

1041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09-1-11 20:52:11 | 顯示全部樓層
清太宗皇太極

皇太極是繼努爾哈赤之後又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為大清皇朝定鼎燕京,統一華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期主講人圍繞皇太極的文治、武功和謀略的三個方面,展現清太宗皇太極,在登極後的數年裏,先後糾正了先父努爾哈赤的錯誤政策,完善了後金的政府體制,加強了君主專制集權。他確定統一華夏的宏偉目標,為大清建國史上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改族名女真為滿洲,另一件是改國號大金為大清。

  他命令軍隊建造當時最先進,最具殺傷威力的武器——紅衣大炮,並且將單一的騎兵兵種,改建成一支騎兵、炮兵與步兵多兵種的軍隊。這是八旗兵器史上、軍事史上,一項重大的軍制改革。  

  皇太極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為什麼能取得上述文治、武功的顯赫功績?原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謀略。謀略是皇太極事業成敗的關鍵,為了籠絡蒙古,他在盛京瀋陽冊封“五宮”,一後四妃都是蒙古人,也都姓博爾濟吉特氏,通過聯姻,進行籠絡,結成滿蒙聯盟,共同對付明朝。由此可見他的良苦用心和精細謀略。

  皇太極最高明的謀略是巧設反間計,除掉了袁崇煥,他不費一兵一卒,不發一箭一炮,使崇禎皇帝“自毀長城”,從而加速了明朝的滅亡,為順治元年(1644)年的清軍入關,入主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皇位繼承處於不利的情況下,皇太極精心謀劃了十五年,最後終於繼承了皇位。但是,他的功過是非卻讓後人眾說紛紜。

  本期主講老師從人性的角度,為我們分析,足智多謀的皇太極文治、武功和謀略的過人之處。走出戲說的迷霧,聆聽歷史真正的聲音。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十六個兒子當中的第八個兒子,他八歲喪母,二十歲帶兵打仗,二十四歲他父親努爾哈赤登極稱汗,三十五歲他父親死了,他繼承大位。皇太極是清朝繼努爾哈赤之後,又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皇太極這個人很了不起,我舉一個例子,明朝清朝進行了一場大戰,就是松錦大戰。皇太極因為有病他坐鎮瀋陽,當松錦前線的軍報到達盛京瀋陽的時候,他帶病上馬,要趕赴前線,這會兒他鼻子流血不止,他在馬上一個手托著碗,接著流的血,另一隻手揮鞭策馬南進。從瀋陽到松山大約有五百里地,皇太極是一邊接著血一邊趕路,晝夜兼程,趕到松山,到了松山馬不停蹄就勘察地形瞭解敵情,進行部署,運籌帷幄,取得了勝利。所以皇太極的文治、武功和謀略是我們中華民族,思想寶庫裏面一份很珍貴的財產。

  有一個故事,就是有一個玉璽,從漢朝一直傳到元朝,元順帝北逃的時候,就把玉璽帶到大漠,後來丟了,丟了大約有二百年。有一天,一個牧羊的人,看到他那個羊,三天沒有吃草,羊蹄子總刨著地,這牧羊人很奇怪,怎麼回事?他就挖這塊地方,挖出一塊玉璽,就是這塊玉璽,他把它獻給了林丹汗,就是察哈爾部的林丹汗,林丹汗死之後把玉璽留給他的蘇泰太后和他的兒子額哲,蘇泰太后和她的兒子額哲歸順清朝的時候,就把這個玉璽獻給了皇太極。皇太極得了玉璽以後非常之高興,他說我得到了“千年之瑞”,祥瑞的瑞。皇太極改滿洲族名的第二年,就改國號了,由大金改名為大清,為什麼叫清?史學界是爭論不已。這裏面有一個傳說故事,就說當年努爾哈赤落難的時候,騎了一匹馬逃難,這匹馬是青色的馬,因為後面追兵追得很急,努爾哈赤騎著馬晝夜逃跑,結果把這個大青馬累死了,努爾哈赤對著大青馬就說:“大青啊大青,將來我得了天下,我的國號就叫‘大清’”。當然這個清是諧音了,這個是個傳說的故事,大家不必當真,但是滿洲的這個族名為什麼叫滿洲?有的說是人名,有的說是地名,有的說是部名,有的說是佛名,始終是一個謎,至於清朝為什麼叫“大清”?為什麼叫“清”?學界也是有種種說法,也可以說是一個歷史之謎。皇太極死了以後,要給他上個諡號,他叫清太宗文皇帝,“文”字,突出他文治,他父親的諡號開始叫什麼呢?叫清太祖武皇帝,文武的武,就是說明皇太極他重視文治,那皇太極重視武功不重視武功?也重視武功。

  皇太極繼位的當年,就是天聰元年,一六二七年,皇太極派他的二大貝勒阿敏,統率三萬軍隊過了鴨綠江,打下了平壤,朝鮮國王出逃,不久朝鮮國王表示投降,阿敏和朝鮮,當時是後金了,就是後金和朝鮮,定下了“兄弟之盟”。到崇德元年,就是皇太極稱帝這個典禮上,隆重的典禮,朝鮮的使臣參加了,朝鮮使臣不跪拜,不行跪拜大禮,後金官員說不行,就按著朝鮮使臣,你必須跪,朝鮮使臣掙扎,我就是不跪,撕扯,把朝鮮使臣衣服都撕破了,朝鮮使臣一氣之下就離開了。登極大典啊!演出這麼一場鬧劇,皇太極就怒了,你朝鮮忠於明朝,不尊崇我清,你當年還發兵,配合明朝打我的首都赫圖阿拉,我要親自征討朝鮮。所以,崇德元年皇太極親自統率大軍攻打朝鮮,大軍所到,朝鮮的軍隊是節節敗退,一直打到朝鮮的王京漢城。朝鮮國王李倧,就退到南漢山城,清軍也追到南漢山城。第二年,朝鮮軍隊招架不住了,要投降,就在漢江的東面,一個叫三田渡的地方,我去看過,設壇,殺白馬烏牛,焚香盟誓,朝鮮國王表示尊崇清朝的正朔,向清朝進貢,清朝和朝鮮結成不是“兄弟之盟”了,是“君臣之盟”,原來朝鮮是後金和清的敵國,現在變成了“君臣之盟”了,所以皇太極西進,進攻明朝的時候,就免除了東顧之憂。

  滿族先人女真,它沒有嫡長繼承的傳統,許多遊牧民族是幼子繼承。努爾哈赤死之前,這個問題沒有解決,就是他百年之後,這個大位誰來繼承?沒有解決,他死了之後這個問題來了,當時有希望繼承,努爾哈赤遺位的主要是四大貝勒,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我在這兒補充一句,皇太極按照貝勒排,是排第四,按照他兄弟排行是排第八,有很多人問?皇太極老四,四貝勒,不是,他是老八,但是按貝勒排位,他排第四。那這四大貝勒在汗位的繼承上,二貝勒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因為他父親的問題,他也獲過罪,所以他沒有資格,也沒有可能來爭奪這個繼承權。三貝勒莽古爾泰,是努爾哈赤的第五個兒子,這個人是非常驍勇性格粗暴,也極為魯莽,他的母親富察氏,得罪了努爾哈赤,這莽古爾泰把他媽媽給殺了,這種人在他兄弟之間,負面影響太大,像莽古爾泰這樣勇敢,做一個將軍帶兵打仗是可以的,做一個國君是不可以的,所以他也沒有希望來繼承大位。剩下兩個人了,一個代善,一個皇太極,代善是大貝勒,其實他是老二,他的哥哥褚英被努爾哈赤給殺了,所以他成了大貝勒,代善年齡長,軍功多,掌握的軍隊也多,人也比較寬厚。皇太極同代善競爭處於不利的地位,皇太極怎麼用謀略來取得,他父親的這個遺位呢?這裏面有一個故事。

  努爾哈赤有一個小福晉叫德因澤,一天告發,說大妃大福晉阿巴亥,大福晉有兩次送飯給大貝勒代善,代善接受了,並且吃了,把這飯又送給四貝勒皇太極,皇太極接受了,沒吃。二就說大福晉經常派人到大貝勒家,有時候還夜裏頭出深宮宅院,底下就含義很深了,努爾哈赤就說派人調查,調查屬實。努爾哈赤也不肯家醜外揚,就說大福晉私藏東西,就修理了她。有人說,小福晉德因澤的告發,是受皇太極幕後指示,是不是有這事?我們也就不必深究,但是這件事情,皇太極得到兩個結果,第一,把他哥哥搞臭了,第二,把那個大福晉修理了,大福晉是誰呀?就是大妃阿巴亥,多爾袞他媽媽。那麼,繼承皇位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多爾袞和多鐸,因為女真——滿族它還有個幼子繼承的這麼一說,那怎麼對付多爾袞和多鐸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大妃大福晉給殺了!怎麼殺呀?努爾哈赤死了之後,皇太極和幾個人貝勒就說,說先汗有遺言,讓大福晉殉葬,這事查無對證。一種說法就是大福晉自縊,一種說法就是拿弓弦給勒死了。她這一死,十五歲的多爾袞和十三歲的多鐸,不可能跟他們爭奪大位的。幕後經過一番議商,最後決定皇太極繼位。後來多鐸也說,說當年先父他父親努爾哈赤,還有遺言有遺詔,說我也在繼位的名單裏頭。後來處罰這個多爾袞的時候,有一條罪狀說,多爾袞說:“皇太極那個位置是‘奪立’”。皇太極從叔叔舒爾哈齊死,到他得到這個大汗的汗位,前後精心謀劃了十五年。  

  大家看瀋陽那個皇宮,北面是個清甯宮,旁邊有四個房子,一後四妃的房子,當年皇太極的。這一後四妃有個特點,都是蒙古人,都姓博爾濟吉特氏。大家想一想,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做皇帝的,娶異民族,不是本民族,異族的“後”也好“妃”也好,這五個都是異民族的,我想可能是空前絕後,皇太極為什麼這樣?第一個皇后,因為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娶的,皇后是科爾沁部。第一個妃子是關雎宮宸妃,就是詩經的“關關雎鳩”,關雎宮,宸妃是皇后的侄女,博爾濟吉特氏。那永福宮的莊妃呢?老說那個大莊妃,是皇后的侄女,是關雎宮宸妃的妹妹,她們三個人都出自蒙古科爾沁。還有兩位,一位是麟趾宮的妃子,這是誰呀?這位妃子是林丹汗的遺孀,叫囊囊福晉。還有一個衍慶宮的那個妃子呢?也是林丹汗的遺孀,叫竇土門福晉。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做一個分析吧,兩個儘管是遺孀,已經嫁給林丹汗了,你還娶她做妃子,儘管他統治區不大,也還是美女如雲呀!為什麼?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和蒙古察哈爾部聯姻,取得他們的支援,那三位一後二妃是取得蒙古比較強的一個部,就是科爾沁部的支持。通過聯姻,進行籠絡,結成滿蒙聯盟,共同對付明朝。

  西元一六四一年,清朝和明朝在遼西,遼河以西進行了一場決戰,就叫做松錦大戰。這一仗是皇太極軍事才能傑出的一次表演,也是他軍事藝術的一個傑作,他用了什麼謀略呢?第一叫“圍城打援”,“圍城打援”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你軍事運用上並不容易,怎麼圍城呢?他先把錦州城圍了,祖大壽明朝將軍在錦州城被圍了,城裏沒有吃的呀,殺馬而食,吃馬肉,以骨為薪,拿著馬的骨頭做柴火,來煮馬肉,沒有吃的沒有燒的。崇禎帝知道這個消息了,就派洪承疇率著軍隊前去增援,正好中了皇太極“圍城打援”之計,我就讓你來增援好打你,中了第一計。洪承疇帶了八個總兵,十三萬大軍,四萬匹馬,從寧遠今天的興城北進,步步為營,且守且戰,皇太極的第二計是什麼呢?就是“斷敵糧道”,十三萬軍隊,一天吃多少啊?這個糧食主要是從寧遠方面興城方面往那兒運,皇太極把你的糧道切斷了,十三萬軍隊三天沒有飯吃,這就亂了套了,怎麼辦呢?那回去找糧食吧,皇太極又設了第三計叫做“高橋設伏”,路過高橋這個地方我設了伏兵,你一找糧食正好遇上伏兵,就把這個軍隊聚而殲之,那時軍隊幾乎成了烏合之眾,自相踐踏,屍體遍野,還沒有完,洪承疇他率了大約有一萬人,我就固守這個松山城,這個松山城是個甕城,周圍是山,底下一個偏低的城,皇太極的第四計就叫“甕中捉鼈”,就這孤城了,我外邊圍著你,洪承疇最後沒有辦法就投降了,還沒有完,洪承疇投降了,崇禎不知道,報的說是洪承疇殉國了,崇禎皇帝親自表彰他、祭奠他、追悼他,後來發現洪承疇不但沒死,而且投降了,崇禎帝鬧得很尷尬呀!所以皇太極的第五計,就是“勸降敵首”,就是洪承疇。結果整個松錦大戰,整個是明朝的洪承疇統率十三萬軍隊全軍覆沒,大家想想看,在古代十三萬軍隊全軍覆沒,是個什麼概念?

  皇太極在甯遠之戰被袁崇煥打敗了,在甯錦之戰又被袁崇煥打敗了,他說:“昔太祖攻甯遠未克,我攻寧錦又未克,似此野戰之兵尚不能勝,豈何以張我國威耶”。從這些失敗當中,皇太極得出兩個重要的教訓,第一必須有武器,有當時最先進的武器紅衣大炮,這個皇太極做到了。第二個就必須除掉袁崇煥。袁崇煥曾經是努爾哈赤的剋星,他父親死在袁崇煥手下,可以說不共戴天,那皇太極怎麼除掉袁崇煥?戰場上打,打不過怎麼辦?只有設計,設反間計除掉他。就是天聰三年一六二九年,崇禎二年,皇太極打北京的時候,皇太極繞過寧遠打到北京城下,他第一計先把袁崇煥調出來,讓你離開甯遠,袁崇煥一聽說北京被圍了,他就“勤王”,勤勞那勤,“勤王”就是保衛京師,率九千騎兵來保衛京師。第一是把袁崇煥調到北京,才好施反間計。調到北京之後,他有幾天沒有作戰,皇太極親自佈置了一個反間計,在這個北京城附近,他抓了個太監明朝太監,關在一個屋子裏,皇太極就佈置他兩個將領,一個叫鮑承先,一個叫高鴻中,這兩個都是漢人,面授機宜。這兩個人,就到了這個屋子裏頭,這屋子這面是關押明朝的太監,一個隔斷,這面就是鮑承先、高鴻中,這個鮑承先、高鴻中兩個人挺大聲音就說:“我呀小聲說話,你呀千萬千萬任何人都不能告訴,這是絕對機密!”太監那不就聽到他們說什麼機密了,他說今天上皇太極,皇太極打仗的時候,因為兩軍交鋒,袁軍那邊過來人了,他們在馬上交談了好長時間,意思皇太極和袁崇煥,已經有秘密的約定,你千萬千萬任何人都不能說。那個太監就假裝睡著了,聽得清清楚楚,過了一天就把太監放了。太監就回到皇宮了,報告了崇禎皇帝,崇禎皇帝相信了,袁崇煥通敵呀!馬上就是十二月初一,就召袁崇煥到宮裏頭平臺議軍餉,袁崇煥是馬沒有草,人沒有食,沒有糧食正著急的時候,去吧!北京是九門緊閉,怎麼進門呢?袁崇煥當時他是兵部尚書,兼薊遼督師這麼大的官,坐到一個筐子裏頭,拿繩把筐子吊到城上,這麼到了皇宮裏頭。崇禎見袁崇煥就沒有議軍餉,下令把袁崇煥逮捕了,下錦衣衛獄。第二年,八月十六,把袁崇煥處以“淩遲”,就是千刀萬剮。地點就在北京的西市,大體上西四丁字街這一代。我看過一個圖,一個線畫的圖,就是講“淩遲之刑”,用一個三角架把受刑的人吊起來,然後從下肢開始,拿刀一片一片,片他的肉,片身體和魚鱗一樣,鮮血淋漓。有個人叫計六奇,他寫了本書叫《明季北略》,他講了這個事情,片下袁崇煥一片肉,有人花錢買這肉,就著酒喝,喝一口罵一聲,說你通敵呀!這個事情一直不知道是皇太極的反間計,皇太極的反間計就是仿造《三國演義》,周瑜那個“蔣幹盜書”這個辦法。後來清朝入關了,要修明史,修袁崇煥的傳,翻出滿文檔案來了,把這個計謀才大白於天下,乾隆皇帝給袁崇煥平了反。皇太極這個反間計沒有用一兵一卒,也沒有放一箭一炮,達到一個什麼目的呢?就是崇禎皇帝“自毀長城”。《明史•袁崇煥傳》最後說:“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就是袁崇煥死之後,明朝滅亡已經決定了,我們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來,皇太極反間計的這個作用。

  大家還可以再想一想,在當時我們中華大地的天庭上有四顆明星,一顆是崇禎朱由檢,第二顆是大順的農民軍領袖李自成,第三顆是蒙古察哈爾部的大汗林丹汗,第四顆是清太宗皇太極,他們在當時的歷史舞臺上,演出了一場威武雄壯,可歌可泣的歷史活劇,結局呢?林丹汗蒙古大汗走死青海打草灘,才四十二歲,他的愛妃,他的福晉變成皇太極的妻子,他的基業變成大清的基業了。崇禎皇帝最後逼得自己的皇后自殺呀!抽出寶劍把自己親生女兒砍傷了,到了煤山自縊,才三十三歲,旁邊僅有一個太監王承恩陪著。李自成在紫禁城做了一天皇帝,最後在九宮山被殺,死的時候是三十九歲。崇禎、李自成、林丹汗,他們的基業最後都歸了,皇太極和他兒子大清的基業裏,但是皇太極五十二歲就死了,他如果多活八年,活到六十歲,那麼在紫禁城的金鑾寶座上坐著的不是順治,而是皇太極。  

  皇太極帶著遺憾離開了人間,他有兩個遺憾,清史稿說兩個遺憾,第一個遺憾是儲位未定,他白天還處理政事,夜裏突然就死了,沒有來得及處理後事,沒有顧得上,儲位未定,第一個遺憾。第二個遺憾叫大勳未集,就是他要遷都北京、統一中原,這個宏偉的志願,化為泡影沒有實現,這兩個遺願,這兩個遺憾,就由他的兒子順治來解決,下一講我們就要講順治。
勘尋敵手共論圖
高處不勝寒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35
銀兩1575

74

主題

1287

回帖

1041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09-1-11 20:53:51 | 顯示全部樓層
清世祖順治皇帝


西元1643年, 五十二歲的皇太極帶著遺憾離開了人間。清史稿說他有兩個遺憾,第一個遺憾是儲位未定,第二個遺憾是大勳未集。

  他親自遷都北京、統一中原的宏偉志願化為了泡影。皇太極的這兩個遺憾,就留給了他的兒子順治來完成。  

  順治在位期間,是清朝268年行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它上乘太祖太宗之遺業,開創大一統江山的新紀元,為後來的康雍乾盛世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有人說,才智過人的莊妃在皇位繼承的關鍵時刻使出殺手鐧,才使自己的兒子福臨成功地繼承了皇位。然而登基後的順治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卻極為微妙。從立後到出家,順治的每一個決策都使得他與母親背道而馳。

  這也正是他悲劇人生的開始。  

  “孝莊太后下嫁”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說法不一,疑雲重重。疑雲之起,源于由於張煌言《建夷宮詞》:  

  上壽觴為合巹尊,慈甯宮裏爛盈門;  

  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野史中記載了許多諸如此類的言語,但在清史稿中卻並未提到。既文獻根據,也無檔案依據。宮闈隱秘,後人難知。  

  究竟孝莊太后與多爾袞之間是否存在情感糾葛?孝莊太后是否下嫁多爾袞,這又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千古歷史之謎!  

  為何多爾袞一夜之間,被焚骨揚灰,成了死不足赦的罪人?

  今天我要講的是順治。順治他是六歲登極,注意這個“極”字,好多的書都寫成了基礎的“基”,嚴格說來應該是那個極端的“極”。登極就是他的這個位置最高了,到了極端了。他六歲登極,十四歲親政,在位18年,24歲去世,順治這一朝18年。大體上可以分為兩段,前7年是攝政王多爾袞攝政時期,第二段大約11年,就是順治親政時期。順治是清朝入關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順治朝的歷史我總結了一下,有六大功績,六大弊端。

  哪六大弊政呢?第一,剃發。多爾袞下令,所有的人都要剃發,當時這個剃發是個大事情。孔子說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剃,不剃怎麼辦呢有一個說法叫做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你要留下頭你就要把頭髮剃了,你要不剃發就要把你頭給割掉,再反抗鎮壓,反抗再鎮壓,最後漢人屈服了,就剃發了。

  第二易服,換成滿洲的服裝。  

  第三圈地,在京畿地區大量圈佔土地,他一個說法叫做圈佔無主荒田,實際上有主,跑馬圈地,把大量農民的土地無償佔有,圈佔了。

  第四占房,入關之後八旗官兵及其眷屬住在什麼地方?第一住在紫禁城裏頭,皇帝住在紫禁城裏頭,第二皇城。多爾袞攝政王住在皇城裏頭,就住在原來明朝的南宮,後來改成普度寺,就南池子裏面。皇城攝政王多爾袞和為皇家服務的機關的一部分人員住皇城,八旗官兵及其眷屬住哪兒呢?住在內城,原來內城的漢人一律遷出,遷到外城,就是崇文門和宣武門以外。那八旗怎麼辦呢?就分城居住,兩黃旗住在北面,就是安定門和德勝門以裏,兩白旗住在東面,就是東直門和朝陽門以裏;兩紅旗住在西面,就是西直門和阜成門以裏,兩藍旗住在南面,就是宣武門和崇文門以裏,漢人搬遷的時候他命令很急,雖然給一點搬家費,根本不夠買房子的錢,扶老攜幼搬家,哭聲震天,這是他的第四大弊政。第五大弊政就是投充,一些漢人投充到八旗名下作為他們的奴僕。第六就是逋逃,有些人不甘於那種生活,奴僕的生活,就逃亡,逃亡就抓回來,開始的時候法律非常嚴酷,逃亡抓回來殺,鄰佑和甲長大家知道保甲制,一甲十戶,一戶跑了他鄰居還有九戶,鄰佑和保甲開始殺,後來是流放,非常之嚴酷。所以這六大弊政易服、剃發、圈地、占房、投充、逋逃。後來政策上有一些調整,但畢竟是順治朝的六大弊政。

  當然順治朝又有六大歷史功績,第一遷都北京,保護故宮。這個意義很重大,我們回想一下,所有大一統的王朝,秦始皇以來,所有大一統的王朝,沒有一個把前朝皇宮保留下來,周朝滅了商,沒有用朝歌,它又回到陝西去了,秦朝統一之後,也沒有用原來的都城,到咸陽去了,漢朝滅了秦,也沒用,唐朝也是這樣,宋朝也沒有用唐,宋朝的宮殿是搬到汴京現在的開封,遼金一直到元,明朝也是開始明朝沒有用元朝大都,它在金陵建都,後來才搬過來。所以在秦始皇以來,歷來大一統的王朝對原來的宮城或者毀、或者焚、或者拆、或者遷,蒙古軍隊攻下京都之後,把原來京都的宮殿化為一片焦土,所以原來一片繁華地,空見春風長綠蒿,長了荒草。順治把明朝的宮殿保護下來,我們今天才能看到明朝的宮殿和清朝宮殿的格局。這是第一,遷都北京,保護故宮;第二攻佔南京,統一中原;第三免除三餉,興利除弊;第四和善蒙古,治理西藏;第五懲治貪污,整頓吏治;第六興文崇教,親善漢人。

  順治在位18年,我們總體來看,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問題就是順治他個人、家庭、事業、民族、社稷,同這幾個方面關係密切的,對他影響最大的是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是順治同母后的關係;順治同皇叔的關係;順治同愛妃的關係;順治同和尚的關係;順治與洋人的關係。

  現在我們先講第一,就是順治同母后的關係。大家都知道了,順治的母親原來是莊妃,現在習慣叫孝莊文太后,孝莊是死了以後給她一個諡號,所以電視劇就說:“我孝莊……”,你活著還不知道你死了之後給你的諡號是什麼呢。這就是違反歷史事實。孝莊了不起,她身曆五朝,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她是受到五朝之尊寵,統攝兩朝之養考,就是她撫育了順治和康熙兩代皇帝。應當說孝莊太后是清朝一位很傑出的女政治家。這一年是天命10年,1625年,天命十年,1625年莊妃嫁給了皇太極,有人說,影視,小說也說,說是莊妃特別受寵愛,我看不儘然,我舉兩個例子吧?  

  第一個例子皇太極在崇德元年,他封了一後四妃。在這個四個妃子裏面,莊妃入宮最早,但是位列第四。位列第一個叫關雎宮宸妃,就是《詩經》的關關雎鳩,關雎宮宸妃是莊妃的姐姐,入宮那年都26歲了,老女了,而且還結過婚,她比莊妃進宮晚14年,但是她排第一。位列第二個是麟趾宮大貴妃,這個貴妃原來是蒙古林丹汗的遺孀,叫囊囊福晉。位列第三的是衍慶宮的淑妃,也是林丹汗的遺孀,叫竇土門福晉。這兩個人都比莊妃進宮晚15年,但是莊妃排第四,這是第一個例子。

  第二個例子莊妃14歲就結婚了,生了個順治,順治在皇太極的11個兒子當中,排行排第九,這從側面反映一個問題就是莊妃不是那麼特別受寵愛的。從以上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莊妃在皇太極的時候並不是特別受寵愛的。那皇太極最寵愛的是誰呢?最寵愛的就是關雎宮的宸妃,就是莊妃的姐姐。皇太極在外面打仗,聽說宸妃,他的愛妃病重,趕緊騎著馬就返回來,戰場勝敗不管了,一看宸妃,宸妃這時候斷氣了,史書記載,說皇太極見了飛鴻,見他妃子死了,慟甚,非常悲痛,哀悼不已,甚至迷惘。皇太極不吃飯,不睡覺,就迷迷瞪瞪的,別人勸他你別尋死覓活的,就可見他最寵愛的是關雎宮的宸妃。但是莊妃這個兒子順治當了皇帝了,她當然就做了太后了,大家想想看,這個時候還有個大太后呢,就是莊妃的姑姑,她實際上等於二太后,一個年輕的寡婦,帶一個6歲的孩子做皇帝,可見之艱難。

  莊妃用什麼辦法鞏固她這個地位,保住自己的權利,女人也得有一點辦法。 那怎麼辦呢?那她只有依靠一個人,就是攝政王多爾袞。莊妃做了太后之後,和順治母子之間經常發生摩擦,她的摩擦,我想第一點就是她叫順治讀書。順治是六歲的孩子比較貪玩,母子倆就經常摩擦。第二,順治大一點就要結婚了,皇后是他媽給指定的,他媽的侄女,順治不喜歡,不喜歡也不行,順治就要把這個皇后廢掉,他媽不同意,不同意讓大臣討論,大臣說不行,說你廢的理由是什麼?順治說兩個字:無能。無能怎麼能廢掉一個皇后呢?還是廢掉了,把這個皇后打入冷宮,一直到順治病危的時候,想要見順治一面的時候都不行,廢了以後再立一個皇后,順治還是不喜歡,跟他媽媽還是衝突,在皇后問題上跟他媽有矛盾。第三他愛妃方面跟他媽媽也有矛盾,他喜歡董鄂妃,愛得死去活來,他媽媽也干涉,母子又發生矛盾。矛盾最激烈就是第四個,順治要出家了,皇帝不做了,要出家做和尚,這在當時來說成何體統,他媽媽當然堅決反對,母子之間還是有矛盾,順治跟他母親關係不是太好。

  有什麼證據,我想舉一個旁證材料,這個《清史稿•後妃傳》,有一段孝莊太后的傳,這麼重要一個人物就是四句話,第一句話,就是上繼位,就順治當了皇帝了,尊他的母親為太后,這是例行公事。第二句話,贈,他外祖父叫和碩親王,他外祖母叫做賢妃,他都做了皇帝,把他外祖父外祖母贈一下也算例行公事,第三他母親過生日,他做首詩給他母親送上去,這當然例行公事吧。第四件事情,他母親讓他撰寫叫做《內則衍義》在宮裏頭寫,他並且做了一個序,這也算不上什麼,我數了一下,這四句話,就記載順治跟他母親關係的文字六十個字,一共六十個字。同樣這篇傳記記載康熙和他奶奶,就是孝莊跟康熙關係是七百一十五個字,這從側面說明一個問題,就是順治和他母親的關係不是特別融洽。  

  這裏面有一個問題就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就是太后下嫁問題,太后下嫁了沒有?我看一個材料講,說太后下嫁,講了八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就說他的母后為了保持順治的皇位被迫下嫁,這個理由不成立,因為順治的皇位是經過非常複雜激烈鬥爭才而確定的。  

  第二說滿洲有個習慣,兄死弟娶其嫂這個習慣有,但是這屬於推論,不能作為證據,有這種現象,弟弟娶他嫂子的,但你不能證明多爾袞娶了他嫂子。  

  第三就是多爾袞自稱皇父,皇父攝政王,這個是個稱呼,尊稱,有人說是他自稱,有人說別人尊稱,不能以稱呼確定他身份,大家知道光緒稱慈禧太后叫皇阿瑪,皇阿瑪是爸爸的意思,那慈禧就變性了,變成男性了?所以這個也不算為證據。  

  第四就是蔣良騏寫了一部書叫做《東華錄》,《東華錄》裏面有一句話,就是多爾袞有時候到皇宮內院。這個也不能成為證據,他因公也好,或者其他原因也好,找太后商量事情,進皇宮內院,也不能說明皇太后嫁給他了,嫁給他,他就用不著進皇宮內院了,他住一家了,還用到皇宮內院了,反倒證明沒嫁給他,  

  第五個,有的文章說順治有諭旨,太后下嫁,我可以鄭重地跟大家說,到現在為止,誰也沒看到諭旨,沒看到就不能說明一條史料證據。

  第六,人說有一個下嫁詔,太后下嫁的一個詔書,我可以鄭重其事地說,到現在為止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證明他看到了下嫁詔書,檔案裏面沒有,文獻裏頭也沒有。

  第七就是說孝莊死了之後,她本來應該到瀋陽的北陵和皇太極葬在一起,她沒有,她葬到清東陵,這一條你不能證明她嫁給多爾袞。因為她事先說過。她說皇太極已經故去很多年了,如果重新把他墳啟開的話,就驚動了亡靈,她很長時間和她兒子順治,孫子康熙生活在一起,這樣她最後和他兒子、孫子墓葬在一起,所以孝莊的陵墓放在清東陵,不能證明她下嫁給多爾袞。

  第八個證據就是張煌言,(就是)張蒼水,他寫了一首七絕,叫做《建夷宮詞》,《建夷宮詞》有四句話:上壽殤為合巹尊,慈甯宮裏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就明確說出來了,是太后下嫁了,這是在我們上面講的這些材料裏頭惟一直接說到太后下嫁的,我們對這首《建夷宮詞》做一個分析吧,他標題叫《建夷宮詞》,建是建州啊,這裏頭沒有用後金,也沒有用清,“夷”就是夷狄那個“夷”,明顯地帶有一種民族的偏見。大家還要想,這個時候,張蒼水在江南,南明勢力和清朝是對立的,所以出在異地之口,記在異國,當時因為他算南明,記在異國之文,不能成為歷史的證據,而且是詩詞,詩詞也不能直接作為歷史的證據,因為詩可以誇張,可以比附,最後可以這麼說,太后下嫁沒下嫁,有下嫁的詔書沒有,有人說可能國內毀掉了,這麼大的事情一定要把詔書送到朝鮮,但是朝鮮的書裏面《李朝實錄》裏面沒有記載這個事情,我認為皇太后和多爾袞之間的情愫可能有,皇太后下嫁多爾袞的事絕對無,因為到現在為止,沒有一條過硬的材料證明皇太后下嫁多爾袞。  

  第二,講順治同皇叔的關係,皇叔指多爾袞,多爾袞既是順治的恩人,又是順治的仇人,說多爾袞是順治的恩人,因為順治繼承皇位,多爾袞起了一定的作用。皇太極是八月初九病故,過了六天,就是八月十四,要討論皇位繼承,當時主要有七個人,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四位親王,還有三位郡王,就是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和穎郡王阿達禮。努爾哈赤有遺詔,就是皇位決定的時候,要滿洲貴族來討論。七個人裏面多爾袞兄弟占了三個,他再拉一票就過半數了。

  當時這七個人爭奪皇位可能性最大的就是兩個人,第一個豪格,第二是多爾袞,豪格的有利條件是皇太極的長子,年35歲,屢立軍功,有兩黃旗支持。多爾袞的有利條件,他父親努爾哈赤的時候,喜歡他,年齡32,戰功卓著,有兩白旗支持。會前多爾袞找索尼探口風,索尼說,說先帝有諸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多爾袞不是皇子,八月十四,開會討論皇位問題的時候,兩黃旗的清兵持槍,帶著弓箭,環衛宮殿,會上索尼先發言,他建議立皇子,多爾袞說,說你這個資格不夠,你出去,索尼就退席了。完了代善說,帝之長子,當承大統,很明確,就是豪格繼位。豪格這時候自己覺得有兩黃旗,兩紅旗支持他,覺得比較有把握,他就又故意謙辭了一下。他說福少德薄,非堪當任。他的意思是我客氣一下,大家再一推我不就行了嘛。這時候多爾袞弟弟就說了,說既然你推辭,那就請睿親王多爾袞做皇帝。多爾袞趕緊就說,說這個事情還得再討論。於是多鐸又提出來了,既然多爾袞謙辭的話,那就請代善來繼位,代善說我年紀老了,身體也不好,我不堪大任,代善也推辭,這樣繼位的事情變成一個僵局了。濟爾哈朗因為是屬於侄子輩,皇太極的堂兄弟,他沒有繼承皇位這種可能,就在中間協調。多爾袞考慮了,他如果強行登極的話,勢必遭到兩黃旗,兩紅旗和一個藍旗的反對,就是五個旗的反對,那讓豪格繼位他又不甘心,怕豪格反過來報復,最後就折衷了。多爾袞說我贊成黃旗的意見,由皇子繼位,皇子當中豪格他提出,他不做了,那就請福臨繼位,福臨年紀又小,我和鄭親王濟爾哈朗我們倆輔政。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就達成了一致的意見。就是順治繼位,順治繼位之後,多爾袞就做攝政王,多爾袞和順治之間就發生了矛盾。  

  第一,多爾袞是居功驕傲,獨擅威權,順治不滿意了。第二,就是多爾袞把豪格給殺了,這個豪格帶兵打仗,為清朝立下了功勞,下西安,戰陝西,定四川,都是豪格。張獻忠是豪格射死的,豪格帶了大軍凱旋的時候,到了盧溝橋,豪格死了,怎麼死的?《清史稿•豪格傳》說,相傳軍隊凱旋到盧溝橋的時候,舉行宴會在宴會當中,用弓弦給勒死的,還有一種傳說就是也是凱旋的時候設了伏兵把他給殺了,總之是多爾袞把豪格殺了,豪格是順治的哥哥呀,多爾袞殺了豪格還霸佔了豪格的妃子作為自己的福晉,當然順治不滿意了,這是第二。  

  第三多爾袞主要代表兩個白旗的利益,處處照顧這兩個旗的利益,從土地的分配,從幹部的任免,損害了兩黃旗的利益,黃旗不滿,當然順治也不滿了,第四就是多爾袞和順治的母后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順治也不滿意。我在這裏頭還要說一下,就有一種說法是順治是多爾袞的私生子,我覺得這純屬無稽之談,只是小說家言。

  多爾袞感到攝政王做了七年,在順治七年的時候,十二月份死了,死在喀喇城。第二年正月,順治八年正月,順治親政,二月就宣佈多爾袞十大罪狀,順治採取什麼措施呢?籍其家產,籍沒,抄家,罷其封爵,原來封什麼都罷免,撤其廟享,誅其黨羽,多爾袞黨羽殺的殺,放的放,貶的貶,不僅如此,據傳教士衛匡國有一本書叫《韃靼戰記》這裏面記載說:多爾袞的墳被挖了,把多爾袞的屍體拋屍荒野,用棍子打多爾袞的身體,用鞭子來鞭屍,更有甚者,把他頭割下來,身首異地,我們不評論這件事情是不是過分,但是說明一個問題,就是順治對多爾袞之恨可謂咬牙切齒。


福臨時6歲登極,在位18年,年號順治。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母親、皇叔、愛妃、僧人,與他有著密切的關係,也正是他們帶給順治悲劇的一生。  

  有人說,順治對母親的不滿,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孝莊與多爾袞之間曖昧的關係,這也成為近百年來清史研究中的一個懸案。  

  根據《清史稿•後妃傳》的記載,順治有兩位元皇后、十五位嬪妃,在這些後妃中,他一心寵愛的是董鄂妃。

  關於董鄂妃其人,也有著三種說法,給後世留下重重謎團。

  順治十七年董鄂妃病死,她的死對於年輕的順治皇帝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從此,順治一蹶不振,產生了悲觀厭世的念頭,他開始與僧人頻繁接觸,談佛論法,甚至做出剃度出家的決定。

  在親情與愛情,皇權與空門的抉擇中,順治最終踏上了悲劇命運的不歸路。 .

  關於這位少年天子的最終命運,後人眾說紛紜。有人說,董鄂妃之死給癡情的順治皇帝帶來了感情上的巨大打擊,他情緒消沉,最終遁入空門,出家做了和尚;也有人說康熙皇帝在位時,曾多次到山西五臺山進香,實際上是去探望父皇。究竟順治皇帝是否真的出家,這又給後世留下了一個歷史謎團。

  順治據《清史稿•後妃傳》記載,順治有兩個皇后,十五個妃子,他最寵愛的妃子就是這個董鄂氏。董鄂氏是誰呢?這個人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就是官書裏的說法,說這個董鄂氏是內大臣鄂碩之女,年十八入侍,就是十八歲嫁給順治了,有名有姓,她爸爸是誰都有記載,她爸爸是內大臣鄂碩,這是第一種說法。  

  第二種說法就說是董小宛了。咱們用一些史料排比看一看,董小宛是江南的名妓,董小宛就嫁給了江南名士冒辟疆。崇德四年,這時候順治是兩歲,董小宛比他大十四歲,這一年董小宛十六歲,冒辟疆就認識了董小宛,過了兩年,順治四歲,董小宛十八歲了,這時候,冒辟疆又認識了陳圓圓,就冷落了董小宛。不久,陳圓圓被虜走了,他重新又和董小宛好了。董小宛十九歲的時候,就正式做了冒辟疆的妾,搬到冒辟疆的家裏。這一年順治才五歲。到順治元年,清軍到了北京,崇禎皇帝煤山自縊,第二年,清軍就占了南京。有一種說法就是董小宛被擄北上到了王府,後來太后把她要了去,順治看上了,又要了去,就嫁給順治了。可是這個時間也不對,順治娶妃子的時候,娶愛妃的時候,這時候董小宛已經死了,而且有墳墓埋著呢。有人說那墳是假的,當事人有記載,董小宛死了埋在哪里。

  順治十三年,他娶董鄂妃的時候,就是說順治十九歲,董鄂妃十八歲,十九歲加十四歲,那董小宛活著就33歲了,所以,根據年齡的排比和其他史料的記載,董小宛不是董鄂妃。  

  那下面就第三個人了,第三個是誰呢?就是順治有個弟弟叫博穆博果爾,是博穆博果爾的妻子。順治看上她,兩個人就你來我往,他弟弟發現了,回家以後就痛斥他這個王妃,他這個王妃就到順治那兒哭訴,順治把他弟弟叫來打了,順治他弟弟回去之後怎麼辦呢?他哥哥是皇帝呀,只有兩條路,一條忍了,你愛怎麼著怎麼著,忍到最後結果也是死。博穆博果爾在順治十三年死了,這是七月初三死的,八月二十三,五十天后,順治娶了董鄂妃,有人說這個董鄂妃是不是他那個弟媳婦?傳教士寫了本書,裏面提到董鄂妃,就是他弟弟的媳婦。孟森先生寫篇文章也贊成這個說法,但是這個問題現在還有爭論,所以是一個歷史的疑問。大家有興趣可以做一些研究和考證。但是這個董鄂妃跟順治結婚一年之後,生了一個兒子,順治很高興,就要把董鄂妃冊封為皇后,這個兒子將來就準備做太子了,這個兒子三個月還沒起名就夭折了,董鄂妃禁不住這個打擊,後來董鄂妃就病了,後來就死了,她死了以後,順治是特別悲痛,讓大臣寫行狀紀念董鄂妃,寫過來寫過去,來回反復,最後順治親自動筆,寫了數千言的行狀,表彰董鄂妃。順治感情上受了很大的打擊,同他寵信佛教有很大的關係。  

  下面我們講第四個問題,就是順治同和尚的關係。清朝在太祖努爾哈赤的時候,他脖子上就掛了念珠,在清朝的第一個都城就是赫圖阿拉修了一座佛寺,皇寺。他在都城搬到盛京瀋陽的時候,在瀋陽皇太極修了實勝寺,崇奉藏傳佛教,喇嘛教。順治的母親是蒙古族人,蒙古族普遍信奉喇嘛教,所以種種歷史和家庭的影響,再加上自己一些特殊的原因,順治,就和和尚結成了很密切的關係,有一個和尚叫憨璞聰,順治是皇上,親自到這和尚住的地方叫做海會寺,促膝長談,相得甚歡,就是談得很融洽。順治回到宮裏以後,又把和尚召到宮城西側的西苑,現在中南海,裏頭有個萬善殿,繼續論佛談法,還有一個大和尚叫木陳忞,順治到了那兒,他跟他說,說:“我呀,總感覺我的前世好像就是佛家的人,說我到你這個寺廟之後,覺得這是窗明几淨,就不願意回到宮裏。”還有一個大的和尚叫溪森。順治就跟溪森一塊談話,他自稱是這和尚的弟子,和尚當然也捧這位,有一次他跟一個和尚說,這個和尚叫木陳忞,說什麼朕思上古,惟釋迦如來舍王宮而成正覺,達摩亦舍國位而為禪祖。朕想效法他們可不可以。順治想學釋迦,釋迦牟尼,想學達摩要出家。後來他就找了溪森說我要剃度,溪森開始勸阻,他不聽,還是要剃度。溪森就把他頭髮給剃了,剃成和尚頭了。這不得了,皇太后怎麼可以同意呢。這樣,就找了溪森的師傅,叫玉林琇,玉林琇就趕到北京,就讓徒弟們架起柴禾來,點上火要把他的弟子溪森燒死。順治一看這個情況不行,我不剃度了,我不出家了,就救了溪森一命。  

  一天,順治和玉林琇兩個人對面坐著,談佛論法,兩個人都會意地互相笑了,為什麼笑了呢?玉林琇看到一個光頭的皇帝,順治看了一個光頭的和尚,兩個人會心地笑了。 順治愛子死了,愛妃死了,保姆死了,出家不成,心情非常鬱悶。在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順治就病了,初三,他就傳召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康熙那個“熙”字,王熙到養心殿。順治就和王熙秘密談了一番話,後來王熙閉口不談此事,有難言之隱。到正月初六子時,忽然傳召王熙,到養心殿,到了養心殿之後,順治說,說朕患痘,勢將不起,病勢很重。朕患痘,勢將不起,爾聽朕言,速草詔書。我們翻譯過來,就是我得了天花了,病勢很嚴重,可能好不了,你聽我口授,回去趕緊撰寫遺詔,王熙就到了乾清門西側圍屏內,就起草詔書,起草一條就上奏一條,批回來改,再起草再上奏,三次上奏,得到欽定,就是它了。傍晚的時候,初七,傍晚的時候遺詔撰寫和修改剛完,順治死了。

  現在有人說了,順治是出家了還是死了,根據我看到的材料,順治還是死了,根據很多,我就舉三點就可以了。第一:就是順治病重得天花的時候,歷史有記載,還傳到民間不許炒豆。第二:王熙死了以後,有一本書叫《王熙自定年譜》,這裏面記載了順治臨終讓他撰寫遺詔的事情,第三:溪森和尚死了之後,他的弟子給他整理一本書,在書裏頭記載就是順治死之前,就說遵照祖制,實行火浴。朕身後要森溪速回京城為他火浴,順治的遺體移到了景山壽王殿,四月溪森趕到了北京,在景山壽王殿前舉行法會,溪森將順治皇帝火浴,這是給順治火化的和尚溪森的記載,再加上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的親自記載,順治臨危的時候,面授遺詔的時候,以及參考其他的文獻和檔案的記載,可以證明順治是病死的,不是出家了,順治死了之後。  

  留下的遺詔,遺詔一共十四條,這個遺詔叫“罪己詔”,給自己下了十四條罪狀。順治的“罪己詔”學術界有爭議,有一些是他自己的意思,有一些是皇太后的意思,有一些是輔政大臣的意思,就需要仔細分辨。後來康熙就在順治的孝陵豎了一個神功聖德碑。重點歌頌他父親順治皇帝的神功聖德,康熙為他父親順治皇帝立的這塊神功聖德碑,否定“罪己詔”,肯定和歌頌他父親的歷史功績。
勘尋敵手共論圖
高處不勝寒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35
銀兩1575

74

主題

1287

回帖

1041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09-1-11 20:55:40 | 顯示全部樓層
清聖祖康熙皇帝

清聖祖仁皇帝康熙,名字叫玄燁,他8歲繼位,14歲親政,在位61年,享年69歲,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君主。他是清世祖順治帝的第三子,康熙自幼好學不倦,意志堅毅。他剛剛披上龍袍時還是個孩子,他的祖輩雖然騎著馬從關外打到關內,建立了清王朝,但實際上交給他的並不是一統江山。反清勢力和分裂割據的活動來自四面八方。這位少年皇帝,14歲親政,16歲就除掉了結黨營私、欺淩幼主的輔政大臣鼇拜。削弱了八旗旗主的權勢,20歲即迎戰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經過8年奮戰,一舉平定了戰亂,維護了統一。康熙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頭腦清醒,文武兼備,對自己講學習,對朝政講勤慎。能較好地處理民族之間的關係,從而開創了康乾盛世,促進了清朝初年社會經濟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疆域。  

  康熙在位61年,對於中國的歷史,對於世界的文明史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一, 削平三藩,鞏固統一。  
  二, 統一臺灣,開府設縣。
  三, 反擊侵略,簽訂條約。
  四, 親征朔漠,和善蒙古。  
  五, 重農治河,興修水利。  
  六, 移天縮地,興修園林。
  七, 興文重教,編纂典籍。  
  八, 引進西學,學習科技。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秦始皇以來兩千年間一位偉大的君主,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康熙為什麼能做出這麼巨大的歷史功績?康熙作為一個皇帝執政61年,他為君之道的法寶又是什麼?我們要打開康熙王朝歷史之謎的那把鑰匙是什麼?

  大家好,今天我講清聖祖仁皇帝康熙,康熙名字叫玄燁,他8歲繼位,14歲親政,在位61年,享年69歲,是咱們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君主。康熙是很特殊的,他父親是順治,他祖母是孝莊太后,他爺爺就是清太宗皇太極,他曾祖父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他兒子是雍正,孫子又是乾隆。他在清朝前期這六個皇帝當中,從入關來說是第二個皇帝,從整個清朝來說,他就是第四個皇帝,他處在一個承上啟下這麼一個很特殊的地位,康熙這61年,對於中國的歷史,對於世界的文明史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第一,就是削平三藩,鞏固統一。康熙十二年,就是1673年,吳三桂等三個藩王發動叛亂,三藩叛亂的時候康熙只有20歲,周歲才19歲,一個年輕的皇帝,但是康熙在困難面前不畏懼,下令討伐,歷時八年,平定了三藩之亂,鞏固了清朝對中原地區的統一,康熙平定三藩之亂之後,就著手解決臺灣問題。

  第二,統一臺灣,開府設縣。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明末清初之際,鄭成功跨海遠征驅逐了荷蘭殖民者,不久鄭成功病故,形勢發生了變化,其子鄭經繼位後,著力推行反清抗清的政策,封鎖海疆,從而中斷了臺灣與大陸的往來。面對這種分裂祖國的行為,康熙充分展示了他的雄才大略,從康熙2年到康熙20年,他多次曉之以大義,招撫臺灣,不料鄭氏後人卻始終堅持分裂的立場,公然提出“如琉球,朝鮮例”,想將臺灣變成屬國關係,當18年的招撫均告失敗後,康熙即下令用武力收復臺灣。西元1683年6月,清軍攻佔澎湖36島,7月鄭氏家族見大勢已去,只好順應天意表示歸降,1683年8月,臺灣回歸後,康熙決定在臺灣開府設縣,康熙又明令宣佈鄭成功不是叛臣賊子,將鄭氏父子的靈柩歸葬故里,對鄭氏後人及其各級將領妥善安置,封官賜宅,由於採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從而上下心安,促進了臺灣及東南沿海經濟的發展,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寧。

  第三,反擊侵略,簽訂條約。東北的黑龍江流域在康熙的祖父和曾祖父的時候,就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時候已經完全歸附於清朝,由於清軍入關八旗主力南下,沙皇俄國的軍隊借著這個機會就侵入了黑龍江流域。康熙統一臺灣之後,決定反擊沙俄的侵略,康熙派薩布素率領軍隊到了雅克薩,兩次戰爭取得雅克薩反擊戰的完全的勝利。到康熙28年,就是1689年,康熙派使團到尼布楚和俄國的使團進行談判,談判的結果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規定了額爾古納河、格爾比齊河和外興安嶺以南的土地完全歸清朝,這裏面包括烏蘇里江以東,庫頁島以南的廣大地區。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端邊界,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對外國簽訂的平等條約。康熙這個時候劃定的中國的版圖奠定了中國北部版圖的基礎,一直延續到今天。  

  第四,親征朔漠,和善蒙古。蒙古曾經分為三個大部,就是漠南蒙古,漠西蒙古,漠北蒙古,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經過兩代人的努力,完全臣服了漠南蒙古就是內蒙古,漠西蒙古就是準噶爾蒙古,準噶爾的噶爾丹率領軍隊南進威脅到中央王朝,康熙決定親征,打敗了噶爾丹。漠北蒙古,康熙通過一系列籠絡的措施完全解決了喀爾喀蒙古,也就是外蒙古。所以康熙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換句話說,就是喀爾喀蒙古,整個的蒙古變成了清朝的堅強的無形的牢固的長城。中國從秦漢的匈奴,到明朝的蒙古,這個歷史難題兩千年來沒有解決,康熙把這個問題解決了,這是一個很大的歷史貢獻。  

  第五,重農治河,興修水利。明末清初經過長期的戰亂,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康熙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他下令停止圈地,下令蠲免田賦,他六次下江南,巡察黃河和水利,修黃河、淮河、永定河,康熙的重農治河,興修水利,取得了前無古人的成就。

  第六,移天縮地,興修園林。康熙的時候,修建了暢春園,修建了承德避暑山莊,修建了熱河木蘭圍場,他的孫子乾隆又繼續興修三山五園。這樣就把中國的古典園林的藝術推到了一個最高峰,清朝的園林的興修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的遺產。

  第七,興文重教,編纂典籍。康熙重視文化,也重視教育,親自主持編纂了許多重要的典籍,譬如說《康熙字典》、《佩文韻府》、《清文鑒》、《康熙全覽圖》,還有特別重要的一萬卷的《古今圖書集成》。康熙主持編修的典籍有六十多種,大約有兩萬卷,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的精神財富。  

  康熙朝,這個時候的清帝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當時俄國有彼得大帝,法國有路易十四,康熙跟他們比有偉大和過人之處,康熙時候中國人口最眾多、經濟最富庶,文化最繁榮,疆域最遼闊,國力最強盛。康熙時候清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到蔥嶺,南自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的面積大約有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康熙是中國歷史上秦始皇以來兩千年間一位偉大的君主,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我們要想一想,康熙為什麼能做出這麼巨大的歷史功績,康熙作為一個皇帝執政61年,他為君之道的法寶又是什麼?我們要打開康熙王朝歷史之謎的那把鑰匙是什麼?  

  我想重要的有五點,第一康熙對自己講學習,第二康熙對朝政講勤慎,第三康熙對臣民講仁愛,第四康熙對西學講吸納,第五康熙對子孫講教育。

  康熙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他對自己講學習。康熙的學習精神、學習態度,我想在中國歷史上帝王當中可能是空前絕後的,康熙雖然出生在帝王之家,但是他幼年的時候不幸,也可以說他命運不好,8歲父親死了,10歲母親又死了,兩年之間父母雙亡,一個孤兒形影相弔實在是可憐,他祖母負責撫養他。康熙自己說,他母親生病的時候,日夜守候在床邊,滴水不進,他母親去世的時候,周歲才9歲的康熙,日夜啼哭,不思飲食,後來康熙自己說,說他在父母的膝下沒有得到一天的歡娛。但是生於憂患,死于安樂。康熙幼年的憂患生活,不幸的遭遇,砥礪著他更加勤奮的學習。

  康熙身上有三種血統、有三種文化、有三種品格,康熙的三種血統,他父親是滿族人,他祖母是蒙古人,他母親是漢人,所以康熙身上有滿洲人、蒙古人、漢族人的三種血統。他又受了三種文化的影響,他祖母、他家庭說滿語,他的師傅,滿族的師傅教給他說滿語,學滿文,教給他騎射,他的漢族師傅給他講四書五經,他又受到儒家文化的教育,所以康熙他的文化來說,既受到滿洲騎射文化的影響,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薰陶,還受到漢族儒家文化影響。康熙的學習從五歲開始,虛歲五歲,周歲才四歲,到了上書房學習,就是到學校學習,每天早上入學,晚上很晚才回來,無論是嚴寒酷暑,沒有一天中斷。他自己說,早晚讀書年無間日,累得咳血,吐血了,仍然堅持學習。他說每日老師給指定這一段要念120遍,然後要背誦120遍,之後再畫一段新的繼續背,就這樣把《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完全一百二十遍背下來。所以後來康熙對四書隨便指出哪一段,一字不差地背下來,這對一個漢族的青少年是不容易的,對一個剛入關不久的滿族少年是難能可貴。  

  康熙還學自然科學知識,為什麼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呢?因為當時耶穌會士湯若望和一個漢族人叫楊光先關於天文曆法問題發生爭論了,朝廷會議討論,大學士、尚書等等全不懂,康熙自己聽著辯論也不懂,因為他不懂數學、不懂天文,他說我作為一個皇帝,我不懂天文、曆法、數學我怎麼來判斷是非呢?所以他下定決心學自然,學天文、數學、曆法、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醫學、藥學,甚至於學人體解剖學,他親自動手解剖冬眠的熊。在皇宮裏面有制藥的實驗室。

  康熙學習科學技術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得了瘧疾,太醫院那些御醫都沒給他治好,一個耶穌會士叫洪若翰等等,給他進了一種藥,叫金雞納霜也叫奎寧,他吃了這個藥把瘧疾治好了,他很高興,他把這個藥又介紹給別人,介紹給曹寅,就是曹雪芹的先祖,曹寅吃了這個藥,瘧疾也好了。康熙就開始相信西醫,西藥。當時有一種很嚴重的傳染病就是天花,沒有辦法,康熙的父親順治就是得天花死的,上一講我們講過,康熙自己也得了天花呀,臉上長了麻子,很多蒙古王公貴族到北京來朝貢,一個很大的考慮就是怕進了長城之後傳染上天花,康熙修承德避暑山莊,修木蘭圍場,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可以在那裏接見王公貴族,免得他們到中原得了天花,就可以減少得天花的機會,這是原因之一。康熙學會了種痘,就是防治天花痘,大家不信,他先在他子女身上實驗,又在皇宮的宮女身上實驗,效果很好,後來他又推廣到蒙古,讓蒙古的王公貴族種痘,這個措施減少了很多人因為得天花死亡,或者沒死而得麻子的這個病情。所以康熙是很善於學習的,在皇帝的西苑,就是現在中南海豐澤園,他搞了試驗田,種水稻,培育新的稻種。他是終生學習,我說康熙可以算作一個學習型的皇帝。康熙之所以做出很大的貢獻,之所以他那個為君之道,其中的一個秘密就是他終生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完善自己,得到新的動力,推動他繼續往前發展。

  第二,康熙對朝政勤慎,清朝是繼承明朝,叫“清承明制”。明朝的皇帝絕大多數不親政,太懶了。以萬曆皇帝來說吧,整天在宮裏面和宮女太監私混,荒淫無度。萬曆皇帝二十幾年不上朝啊,更有甚之,孟森先生說他,不止二十年,說他不郊、不廟、不朝者三十年。就不做郊祀,不做廟的祭祀,也不上朝理政三十年。明朝的皇帝不務政到什麼程度?碰到軍國緊急大事要處理,皇帝不親政,有的大臣在朝門外跪著請皇帝親政,一跪十個小時,皇帝不予理睬。天啟皇帝喜歡做木匠活,刀鑿斧鋸玩得很高興,那個大太監魏忠賢就專等皇帝做木匠活做得高興的時候才奏報,天啟說你看著辦吧,正玩著高興,你看著辦吧,魏忠賢就可以借機對軍國大事假傳聖旨。

  清朝鑒於明朝滅亡的這一條重要教訓,就是要親政。康熙的親政從什麼時候開始呢?就是他14歲就開始親政,康熙親政他叫“禦門聽政”,什麼叫“禦門聽政”呢?就是皇帝親自主持朝廷會議,議商和決定軍國大事,禦門聽政在乾清門前,參加禦門聽政的主要是九卿,就是禮、吏、戶、兵、刑、工六部的尚書和左都禦使、通政使、大理寺卿,還有大學士。參加禦門聽政的還有起居注官就是記錄,把做了重要決定和重要發言記錄下來,後來就成了一本書,叫《康熙起居註冊》。每天早上辰時開始,皇帝禦門聽政,在這會上討論大臣的奏報,議商一些軍國的大事,無論寒暑,無一例外。北京的冬天是很冷很冷的,就在乾清門前,舉行最高朝廷會議,而且清朝的皇帝禦門聽政從康熙一直到光緒堅持下來,這在中國歷史上皇帝每天禦門聽政是空前的,這是康熙勤政的“勤”,我講的勤字。  

  底下我說一下,康熙第二個就是慎,康熙慎政。康熙這個人處理軍國大事非常謹慎,可以說慎之又慎,不是腦門一熱一拍板就這麼辦了,不是這樣的。我想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康熙慎政的情況,我就舉治河的例子。康熙早年在他宮廷的柱子上寫了什麼呢?寫了三藩及河務、漕運三件大事,就是他重點要抓三件大事,第一是三藩,第二是河務,第三是漕運。河務和漕運實際上是一件事情,三藩他又平定了,實際上他重點就是一件事情,就是治河。他把水利這個事情寫在他宮廷柱子上,我們平常說座右銘,他就變成柱右銘,每天提醒他,重視啊,康熙親自派侍衛赴黃河而上,一直到黃河源頭星宿海,往返行程兩萬里,繪製了黃河全圖,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經過實際踏勘繪製成的黃河圖,就是黃河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了。

  任用能管,就是賢能的官員治河,那庸官他治不好河還貪污,他任用了兩個重要的官員,一個叫靳輔,一個叫陳潢,他任用靳輔做河道總督,靳輔每天給康熙上八個奏章,陳述自己對治河的意見。

  治河當時發生了意見分歧,嚴重分歧。主要是兩個問題,第一,治了黃河以後,就淤出了一些土地,靳輔的意見就把這些土地屯田,收入的錢繼續治河。另一種意見是淤出的土地給當地的豪紳,給他們。第二個,黃河的河口地方,水流入海不暢,靳輔的意見是把河堤加高,讓河水沖沙,把泥沙沖到海裏。于成龍的意見不同意,說把黃河入海口的地方開浚挖深,沙子不就流下去了嗎?你那樣的話,海水倒灌。靳輔說那不行,你河堤高的話,在河堤底下那河一氾濫,人不就跑到魚的肚子裏去了嗎?康熙怎麼辦?讓他們兩個人御前辯論,開朝廷會議,到康熙面前各抒己見,互相駁難,但是各說各的道理,康熙還是不能決定,他沒有支持一方,反對一方。  

  集思廣益,就是在京的大臣,凡是你的家鄉在黃河有關的地方的,你們每個人要寫一個意見,你的看法,上奏到康熙,康熙就看了各個方面的意見,做了什麼決定呢?就支持了于成龍的意見,免去了靳輔河道總督的職務,于成龍就任之後,就治理。  

  那他兩個人發言到底誰的對?于成龍治了一段河之後,康熙視察,沿河視察,康熙經過實際調查看,于成龍還是用了靳輔的辦法。把靳輔的官免了,康熙沒有文過飾非,因為靳輔的官是我免的,我宣佈給靳輔平反,恢復原職,治河就有很大的成就。  

  從御前辯論到集思廣益,到御前會議,到親自下去視察,到自己承認錯誤,改正錯誤,前前後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康熙在重大決策的時候,可以說是慎之又慎。我們講了康熙的歷史地位,和康熙的八個重大的歷史貢獻,又講了康熙為君之道的兩個法寶,就是對自己講學習,對朝政講勤慎,關於康熙對臣民講仁愛,對西學講吸納,對子孫講教育,這三個問題,我們下一次再講。  

清聖祖仁皇帝康熙,名字叫玄燁,他8歲繼位,14歲親政,在位61年,享年69歲,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君主。他是清世祖順治帝的第三子,康熙自幼好學不倦,意志堅毅。他剛剛披上龍袍時還是個孩子,他的祖輩雖然騎著馬從關外打到關內,建立了清王朝,但實際上交給他的並不是一統江山。反清勢力和分裂割據的活動來自四面八方。這位少年皇帝,14歲親政,16歲就除掉了結黨營私、欺淩幼主的輔政大臣鼇拜。削弱了八旗旗主的權勢,20歲即迎戰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經過8年奮戰,一舉平定了戰亂,維護了統一。康熙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頭腦清醒,文武兼備,對自己講學習,對朝政講勤慎。能較好地處理民族之間的關係,從而開創了康乾盛世,促進了清朝初年社會經濟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疆域。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秦始皇以來兩千年間一位偉大的君主,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康熙為什麼能做出這麼巨大的歷史功績?康熙作為一個皇帝執政61年,他為君之道的法寶又是什麼?我們要打開康熙王朝歷史之謎的那把鑰匙是什麼?

  在中國古代眾多的帝王中,清朝的康熙皇帝是惟一認真學習過西方科學知識的皇帝,他通過學習,吸收了許多歐洲的數學、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等方面的知識,並主持了幾項大規模的科學活動,這些真實的故事,不僅在典冊中有真實記載,而且在他生活過的紫禁城中,至今仍留下了上百件他學習和從事科技活動的儀器。

  勤奮學習,是康熙為君之道的一個重要法寶。他不僅精通漢族傳統文化,還認真研究西方科學技術,不愧為學習型的皇帝。康熙為了能將大清社稷綿延萬年,對皇子皇孫的教育,更可謂望子成龍而煞費苦心。他親自為皇子們選定師傅,讓皇子皇孫接受學校教育,並定期檢查他們的功課,這些在清史典籍中都有明確記載。

  康熙對待臣民他很重視仁愛,譬如說他蠲免賦稅,譬如說他規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後來雍正又規定了“攤丁入地”。就是說中國幾千年的人頭稅到這時候取消了。康熙的對臣民的仁愛表現在很多個方面,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懲治貪官,表彰清官。  

  康熙通過清官樹立榜樣,讓他們去體現仁和愛,因為他們直接接觸臣民。康熙表彰的清官我想講個例子,就是于成龍。清朝有兩個于成龍,同名同姓同字,這個于成龍是山西人于成龍,上集講到的治河的那個于成龍是直隸的于成龍。于成龍中了進士之後,分配他到廣西羅城縣做知縣,廣西羅城縣經過明末清初的戰亂,人民很貧窮,一片荒涼,荒涼到什麼程度呢?就是縣的衙門,只是三間草房,這個縣城有幾戶人家呢?只有六戶人家。于成龍做知縣的時候,和老百姓,據記載說“如同家人,親如父子”。

  他鼓勵百姓墾荒種田,招集流民,在外面逃荒的人,回到家鄉來安居樂業。經過七年的努力,這個縣的情況大有改觀,因為于成龍做出了很重要的政績就有人推薦他,推薦到朝廷,就給他升官,升到一個知州。于成龍離任走的時候,縣民百姓痛哭流涕,攔著馬不讓他走,他說,朝廷任命我走,還是要走啊,他往前走一步,跪在路旁的百姓,痛哭失聲啊,一個縣官做到這種地步,可以說是的的確確的清官。這時候有一個瞎子不走,就是跟著于成龍的後頭,于成龍說,你為什麼還不走啊?跟著我走一出程了。這個瞎子說,你離開羅城縣上任的時候,你沒有錢,你走到半路沒有飯錢怎麼辦呢?他說,我是個瞎子,我也幫不了你的忙,但是我會算命,你沒有飯吃的時候我就給人算命,得來點算命錢,咱們就解決飯錢的問題了。于成龍很感動,說那你就跟著我走吧。果然走到半路上,于成龍就沒有飯錢了。這個瞎子就給別人算命,得的這點算命錢,解決途中的吃飯問題。  

  于成龍做到知州很有成績,受到康熙的表彰,做知州官升了,仍然一分錢不貪。後來官又升,升到兩江總督,就是江南江西總督,封疆大吏。這時候于成龍有一個綽號叫“於青菜”。什麼意思啊?就是于成龍做了這麼大的官,穿素衣,吃素食,經年不知道肉味是什麼,吃青菜。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頓兩頓,常年吃粗米青菜,所以當地百姓把他稱做“於青菜”。親自訪貧問苦,懲治貪官豪強,累死在官任上。  

  于成龍死了之後,市民罷市,沿街聚哭,追悼于成龍。在治理喪事的時候,將軍、都統、提督、各種大的官員到于成龍住的地方,家無一件餘物,所有在場的官員感動地流下熱淚。康熙表彰說,于成龍是當今清官第一。于成龍對百姓的仁愛的精神,就是康熙仁愛精神的體現,康熙表彰于成龍就是宣揚他對臣民要仁愛。  

  有一個清官叫彭鵬,這個人做官很清廉,康熙表彰他了,讓他做了順天府府尹,相當於北京市的市長。這個時候他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順天府鄉試考試的時候,有作弊的情形,誰作弊呢?主考官和副考官串通豪強作弊,怎麼辦?他就上書有這個情況。但是主考官和副主考官、主持考試的人,有一個很嚴密的關係網,朝廷會議討論說,查無此事沒有作弊,說彭鵬誣告。彭鵬上書說:如臣妄言,請劈臣頭,把我的頭劈兩半,半懸國門,另外一半懸掛在順天府府學。朝廷會議又討論,說是彭鵬這個話呀,太不恭敬了,大不敬,要撤他的官、免他的職,康熙這時候怎麼決定呢?康熙說,把那個主考官、副主考官、相關的人讓他們退休回家,彭鵬的官照做,康熙為什麼能做出這樣一個決斷呢?力排眾議保護彭鵬,是不是因為康熙私訪瞭解了情況呢?電視劇有康熙私訪嘛,根據我看到的關於康熙的史料,康熙的實錄,康熙的起居注,康熙從來沒有過微服私訪,他不可能微服私訪,因為聖駕一出駕的時候,必然驚動地方,沒有可能微服私訪,他也沒有必要微服私訪,康熙瞭解民情的管道、瞭解官員政績的管道很多,其中一個管道就是奏摺制度,也叫密折制度,康熙在全國各地分佈了很多的人,可以秘密的寫上奏摺,不經過任何的中間管道,裝到一個密折匣裏面,直接送到康熙手裏,所以這個官是貪、是廉、是勤、還是懶,可以說康熙一清二楚。  

  我剛才講的這個案子,康熙對順天府的府尹彭鵬這件事情,他是清清楚楚的,那個主考官他們連同作弊,康熙通過密折制度,通過其他制度已經掌握了情況,所以,康熙就力排眾議,斷然做出決定,貪污作弊的人免職,清廉謹慎的官員表彰升官,表彰彭鵬這位清官。清官是康熙的一面鏡子,體現了他的對臣民仁愛的思想,所以表彰他,借著他們層層的清官,從總督、巡撫、知州、知縣層層的清官來推行他仁愛的理念,實現他的政治抱負。

  康熙有一次出外巡察,在巡察的路上有一個人臥倒在路旁。按照正常情況下,他擋了聖駕呀,要嚴加處理。康熙說不要,說問一問怎麼回事。把躺在路邊的那個人,他的侍衛給推醒了,你叫什麼名字啊?他說我叫王四海,你怎麼回事啊?他說我是傭工,我們今天話來說打工,我回家路上因為饑和餓暈倒了,躺在路邊。康熙說不要驚嚇了他,你們馬上熱粥給他喂了,來救他。於是就把粥熱好了,就喂這個王四海,王四海喝了熱粥之後就蘇醒過來了。康熙瞭解了情況,這個人的確是很困難,家境也很困難,康熙說給他盤纏,讓他回老家,這樣就把這個王四海送走了。從這個小的事情上,可以看出康熙身為皇帝,身為天下的共主,的的確確是有一種仁愛的精神。   

  康熙對西學的重視,他有一個傳統,就是他父親順治的時候,已經開始對西學吸納,他很重視和耶穌會士湯若望的關係,就是湯若望他參與編修曆法,這個曆法叫《時憲曆》,湯若望做了欽天監的監正。還有一個人叫楊光先,這個楊光先很特殊,在明末崇禎的時候,他到了北京,抬了棺材到了闕下,彈劾當時的一個大學士,被人稱作“奇怪之人”。當然受到處分了,把他遣送到遼西,很快明朝就滅亡了,他就回到江南,他家是江南的。到順治朝他又來到北京,他自己說他懂天文曆法,就到了欽天監裏面,到欽天監裏頭他就上書告湯若望,說你《時憲曆》 只編了二十年,大清王朝億萬萬年,這二百年不是咒著清朝短柞嗎?就是短命嘛!這就無限上綱了,朝廷受理了,就要討論《時憲曆》的事情,在朝廷會議上,大學士、尚書討論,是湯若望正確還是楊光先正確?不能決定。又在午門前這些大臣聚在一塊測驗,測驗的結果大臣不懂,康熙也不懂,後來又到古觀象臺,就是今建國門外的觀象臺,在那兒再繼續進行觀測,這些大臣們還是不懂,但是做了個決定,就是把湯若望關進了監獄,湯若望那時候已經年老得病,身上戴了八條鎖鏈,戰戰兢兢地、哆哆嗦嗦地拿著望遠鏡觀測,他也沒有力氣爭辯。這案子就這麼定了,當時康熙沒有親政,輔政大臣鼇拜等主持了這個事情。

  後來北京發生了地震,另一個耶穌會士叫南懷仁,他說地震是因為有冤魂,要重新審理這個案子,重新審理案子之後,就給湯若望平反。這時候湯若望已經死了,康熙讓南懷仁做了欽天監監正,對楊光先進行了處理,有的大臣說要斬首,康熙說不要了,遣送他回原籍吧,後來楊光先就死在回家的路上。康熙任命南懷仁做欽天監監正,又任命他做工部侍郎,這是西洋人在中國朝廷做官的開始,從此康熙就重視自然科學的事情,正好這時候法國一批傳教士白晉、張誠等到皇宮來見康熙,帶了三十件科技的書籍和儀器,康熙就把白晉和張誠留在宮內服務,把他最喜歡的那幾個儀器,擺在自己的宮廷裏。康熙跟他們學數學,學天文,學歷法,數學裏面就學歐幾裏德的平面幾何,耶穌會士學了滿語、滿文,用滿語給康熙講幾何學,他們還帶了一些科學的儀器,康熙就做題,做數學題。

  前不久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舉辦了康熙大帝展,其中展出了一些康熙時候的儀器。經過了這麼長的歲月,仍然運轉靈活,光彩耀人。其中有一件手搖電腦能進行加減乘除開方的運算,現在北京故宮裏面收藏了康熙時代的手搖電腦有十件,很有意思。還展出了比例規,是銅鍍金的,可以進行乘方開方的運算,還展出了幾何模型,平面幾何,立體幾何,圓錐體,多面體,完全是楠木做的,幾十件,做得非常之精細,這是康熙當年學幾何時候用的教學模型。還有一些其他的儀器。康熙他不僅僅是學,而且還實踐,他在視察永定河的時候,帶著他的幾個皇子,讓他們親自打樁,親自用儀器進行測量,康熙親征噶爾丹的時候,把皇太子、皇四子等人留在北京,恰好那時候有日食,皇子們在北京觀測日食,他在前線,然後緊急奏報,交流觀測的結果。  

  康熙對西洋和西方的科學技術不排斥,而是接納,表示了作為一個帝王來說,寬大的胸懷和渴求的願望。儘管是這樣,但是康熙僅僅是一種個人的宮廷行為,沒有形成吸收西方科學技術的政策,也沒有形成一個制度。康熙故去之後,人亡政息,他下面的一代一代的子孫們,那些皇帝們,對西方的科學技術一個比一個不感興趣,僅僅喜歡的是自鳴鐘和大水法,作為欣賞和玩物而已,沒有用來振興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科學技術,這是美中不足之處。  

  康熙對子孫講教育,在中國歷代帝王裏是非常特殊的。康熙一共有35個兒子,20個女兒,他孫子輩有人統計是97個,這是個很大的家族。那康熙怎麼教育他的子孫?康熙對子孫的教育當然是望子成龍,他教育的方式很多,言傳身教,讓他的子孫跟他行圍打獵,跟他巡視,甚至作戰的時候,也帶著他們,就是在實踐當中來進行培養教育。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學校教育。  

  皇子皇孫讀書的地方叫“上書房”,康熙他這時候上書房在暢春園無逸齋,就是避免他的子孫貪玩,要無逸,不要閑著,不要貪玩,不要貪圖享樂。《康熙起居注》和其他的一些書記載了皇子皇孫上學的具體情況,我想舉一天做一個例子,看看皇子皇孫們是怎麼學習的。  

  這天的寅時,就是早上三點到五點,寅正是早上四點,皇子們就要到無逸齋,開始復習頭一天的功課,要有一個時辰的時間,要有兩個小時,皇太子在這個時候才13歲,早上三點鐘就要到無逸齋書房,他起床時間當然是更早,這是寅時。卯時,就是五點到七點,老師來到課堂,滿文的師傅達哈塔,漢文的師傅湯斌等到了上書房,到了之後先給皇太子實行跪拜的禮節,然後就檢查皇子們功課,讓皇子背書,皇子朗朗背誦,一字不錯。然後漢文師傅再給他劃下面一段,接著背下面一段。底下就是辰時,就是早上七點到九點,這個時候學生上課已經過了四個小時了,康熙下了朝就來到了無逸齋,皇子們到齋外面臺階下面迎接康熙來,康熙來了之後落座,就說要背書,就讓他的兒子背書,康熙拿出書來隨便點一段,皇子就背,背完了以後,果然一字不錯,康熙說,我小時候書要朗誦120遍,之後還要背誦120遍,完全熟練了,然後再換下一段,這樣一段一段地學,這時候有了大臣說,說是100遍是不是就可以了?康熙說必須背足120遍,然後就問其他那幾個師傅,說剛才背的怎麼樣?有的老師就說了,說是太子很聰明,背得很好,康熙說,說你們不能表揚他,要多批評他們,免得他們驕傲。檢查完了之後,康熙就處理他政事去了。巳時,九點到十一點,這個時候,記得這一天已經是數伏了,很熱,皇子讀書的時候,是不許拿扇子的,不許搖扇子,正襟危坐,這時候寫字,每一個字要寫100遍,來練習書法。底下就到了午時,十一點到一點,就到了午飯的時候,侍衛就送上飯來,皇子們也讓老師吃飯,老師跪著接了飯,然後到自己座位上吃飯,皇子們在另一旁吃飯,吃完飯之後不休息,繼續前頭功課。底下就到了未時,就是一點到三點,這時候皇子們到了無逸齋的外面是一個院,那兒有靶,射箭,一個是休息一下,一個是體育活動,一個是練習騎射,練習武藝。申時,就是十五點到十七點,康熙又到了無逸齋再次檢查功課,還讓這些皇子們背,他幾個皇子排著隊一個一個背。底下是酉時,十七點到十九點,這節課是在無逸齋外面練習射箭,康熙先讓諸子們一個一個射,之後讓那幾位師傅一個一個射箭,最後康熙自己射箭,史書記載叫做“連發連中”,功課完了之後放學。從早上三點到下午七點,請注意,不是一天,是天天如此,叫做“無間寒暑”,天天如此。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來,康熙皇帝對教育子孫是極為嚴格的,在他教育之下,康熙的兒子有幾種類型,一種是政治型的,譬如雍正做了皇帝,乾隆做了皇帝,應當說康熙的教育是成功的,兒子雍正是一個很傑出的皇帝,孫子乾隆也是一位很傑出的皇帝,那有人說嘉慶道光呢?康熙能管兩代就可以了,再後面那麼多也管不了。  

  他的皇子皇孫不能都做皇帝,做皇帝的只有一個人,其他的第二個類型就是學者型,皇三子胤祉是很傑出的一個科學家,他主持編修《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第三種類型就是藝術型,寫字繪畫,有的皇子字寫得很好,畫也畫得很好。第四種類型是生活型,他母親在妃子裏面比較地位比較低下一點,他也不可能競爭皇位,但是,他有一個平平安安的生活,所以康熙皇子皇孫當中沒有一個紈絝,沒有一個為非作歹者。康熙對子女教育成功的一個例子,就是雍正,康熙死了之後,雍正繼位,下一講,我們講雍正。
勘尋敵手共論圖
高處不勝寒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35
銀兩1575

74

主題

1287

回帖

1041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09-1-11 20:56:45 | 顯示全部樓層
清世宗雍正皇帝


西元1723年,雍正登極,然而,關於雍正繼位疑案卻餘波不斷。雍正登上皇帝寶座之前和之後,在對兄弟和近臣的態度上,表現出兩種性格,兩張面孔和兩副心腸。正是這種變化,使得後人認為他得位不正。為此,雍正編纂了《大義覺迷錄》一書,頒行天下,對自己篡奪皇位的種種傳說進行辯解。然而,事與願違,弄巧成拙,這種欲蓋彌彰的做法,卻給後世留下了許許多多生動曲折的歷史故事。

  雍正從繼位到去世,給後世留下了一個又一個歷史謎案。因此他也倍受後世關注。然而除了繼位和死因之謎困擾後世之外,雍正皇帝的勤政卻應該為世人所稱道。

  雍正是一位改革型的皇帝,他在位十三年銳意拓新,改革除弊。使他在康雍乾三朝,承前啟後,名垂史冊。作為一個政治家,勤政是他區別於其他帝王的一個顯著特徵;選儲,則是雍正留給清代的一份重要歷史文化遺產。

  雍正繼位元之後,野史筆記民間傳說沸沸揚揚,雍正為了回答這些問題,他組織了御用文人親自審定,寫了《大義覺迷錄》。在《大義覺迷錄》中,說雍正,有十項罪惡,這就是“謀父、逼母、弑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好諛、任佞”,雍正在《大義覺迷錄》裏面做回答。其實雍正自以為聰明,結果做了一件傻事,這就叫做欲蓋彌彰,愈描愈黑。

  第一:雍正逼父,傳說康熙病重的時候,雍正給他父親敬了一碗人參湯,把他父親給毒死了。經過學者的研究,認為康熙他是深通醫道,對醫學和藥學很有研究。康熙曾經明確說過:這個人參對北方人不是很相宜,所以他平常也很少吃人參。那麼雍正向他父親敬一碗人參湯,本來他父親不喜歡喝人參,他怎麼來表示孝心?另外敬一碗有毒的人參湯,也不是那麼容易就敬得上的,還有人試藥,所以雍正用人參湯把他父親毒死,這種說法靠不住。

  第二:逼母,雍正的母親生了三個兒子,老大皇四子就是胤禛,老十四,還有一個兒子早死了。所以雍正的一母同胞就是他們倆,他和皇十四子。那他這個弟弟在他父親死了之後,要求來奔喪不讓進城,不讓給他父親祭奠,把他發到遵化景陵守陵,這就不通情達理。他還把這個弟弟皇十四弟囚禁在景山壽皇殿,他母親要去看他這個弟弟,雍正不同意,傳說,他母親一氣之下,撞在鐵柱子上撞死了。我想他母親撞死沒有歷史記載,但是他母親為這個事情生氣,再加上其他原因就死了。雍正逼母對他母親是有一點逼,對他母親“孝”可以肯定說是不夠的。

  弑兄,弑殺的“弑”,“弑兄屠弟”。我們看一看,皇長子本來已經是“死老虎”了,已經囚起了,雍正對他還沒有寬大為懷,不久也死了。  

  老二就是廢的那個太子允礽。你已經看到遺詔,做了皇帝,皇太子也就沒有太大的影響,也沒有太大的力量,但是雍正沒有放過他,還把他弄到了山西祁縣鄭家莊在一個兵營裏頭,折磨死他。

  老三允祉,允祉是一個學者型的皇子,很有學問,著名的《古今圖書集成》,允祉做了很大貢獻,雍正對這個弟弟也不放過,也給了不應該有的處理。

  他自己是老四。

  老五允祺,雍正對他也進行了處理。

  老六是早死。

  老七也在雍正之前死了。

  老八不要說,就是那個允禩,八阿哥允禩,雍正把他先封了親王,搞了一個兩面手,比如有人去祝賀,八阿哥說有什麼可賀的,說不定明天就死了。不久,把他的八弟允禩給他定的罪名叫“阿其那”,“阿其那”是個什麼意思,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豬”,現在有的學者說就是“不要臉”,翻成漢語意思就是“不要臉”,也進行了處理。

  老九,雍正說他“塞思黑”,弄到保定折磨他,最後說暴疾而卒,也是把他謀害了。

  老十也沒好結果,老十因為跟皇八子比較好,雍正也折磨他,有一個活佛叫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到北京來死在北京,讓他這個弟弟跟著這個靈柩送到喀爾喀,就是現在外蒙古。他弟弟說我身體不好,不能去。不行,讓他到張家口也要離開北京。

  十一早死了。

  老十二也給降了,

  就是十三允祥,因為他是皇四子黨的,受到了重用,老十四他弟弟,鎖禁在景山壽皇殿,所以可以看出來,雍正繼承皇位之後,對他這些兄弟應該說做得不夠合情合理,做得實在是過分了。

  再就是對年羹堯、隆科多。年羹堯是雍正的寵臣,我這裏面插一下,有的書裏說,年羹堯和雍正的關係不一般,說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這個故事我想可能是從秦始皇那兒移過來的。就是當年的呂不韋先和趙姬私通懷了孕,把這趙姬送給秦始皇的父親,結果生下這兒子就是秦始皇,這個《史記》有記載,是把這個故事移到了雍正這個地方。我查了一下,就是年羹堯的年齡和雍正的年齡差不多,不是差一代人。所以這個故事說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這個故事可以說是無稽之談。雍正對年羹堯找了一個茬兒,本來年羹堯想給雍正拍馬屁,叫“朝乾夕惕”,他行文寫倒了,寫“夕惕朝乾”。這個事情批評一下也就可以了,雍正大怒,給年羹堯定了92條大罪,不但把年羹堯殺了,把年羹堯的兒子也殺了。隆科多,他稱舅舅隆科多。康熙的遺詔雍正說是隆科多告訴他的,雍正繼位之後,隆科多說“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死期將至之時”。不久,也將隆科多處理。在暢春園的旁邊修了三間小破房子,把隆科多囚禁起來,隆科多不久就死了。年羹堯和隆科多對雍正繼承皇位可以說出了大力的人,但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年羹堯和隆科多最後就得了這麼一個結果。

  雍正有兩大疑案,一個是雍正繼位疑案,一個是雍正死因疑案。雍正的死因我歸納了一下,大概有五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就是雍正被呂四娘砍了頭死的。這個時候有一個案子叫呂留良的一個文字獄案子,呂留良遭到了嚴厲的懲處。但是傳說他的女兒,有人說是他的孫女,呂四娘落網了,私自逃跑,沒有被殺,這呂四娘就拜師學藝,武藝高強,後來想法喬裝打扮混到了皇宮裏面,見了一個機會,把雍正的頭砍下來,替她父親,或者替她爺爺報了仇。這個傳說就很生動了,那雍正沒有頭怎麼發喪,傳說做一個金頭給擱上,這樣就埋在了雍正的泰陵。很多專家研究之後,認為雍正是被呂四娘殺了,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當時在這滿門抄斬的時候是非常嚴格的,呂留良的女兒不可能逃跑,退一步說,即使是跑了,也不可能混到皇宮,即使混到皇宮,也沒有機會她把雍正給殺了。所以這只是一個野史小說在這兒編造的一個很生動、很有趣的故事。  

  第二說法也很離奇,就是《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有一個戀人,這戀人叫竺香玉,長得很漂亮,能歌善舞,被雍正看上了,雍正把她收到宮裏來。他奪了曹雪芹的所愛,於是曹雪芹就通過秘密的辦法和竺香玉進行聯繫,竺香玉雖然身在皇宮,心還想著曹雪芹,於是見了一個機會,就謀殺雍正。這個也是野史小說之言,沒有任何歷史根據,不可相信。  

  第三個是有一本書,叫《梵天廬叢錄》。這個書是說雍正是被一個宮女給勒死的,但是還差一點,又被救活了。這個故事我認為屬於移花接木,明朝有這麼一個故事,就明朝嘉靖21年,嘉靖皇帝他對宮女很暴躁。因為嘉靖他吃煉丹藥,他有時候脾氣暴躁,經常鞭撻宮女。有一個宮女叫楊金英,一天夜裏頭,趁著嘉靖皇帝睡著的時候,用黃的綢子就勒嘉靖的脖子。因為她特別緊張,慌亂之中打了一個死結,她以為勒死了,參與其事的另外一個宮女害怕了,把這個事情趕緊告訴皇后,皇后急忙跑來的時候,一看嘉靖已經斷氣了,皇后趕緊命令傳御醫,御醫叫許紳,來了以後,覺得問題很嚴重,就下了急猛藥來治,經過了四個時辰,嘉靖就有了一點聲音,透了一口氣。然後,史書記載說:“嘉靖吐紫血數升”,後來又經過一個時期的調理,就把嘉靖給救活了,當然楊金英等就被殺了。這個事情是真的,歷史有記載。據說後來嘉靖皇帝晚上睡覺的時候,這一個屋子是三九二十七張床,別人不知道他睡在哪個床上。後來我問故宮的先生,我說有沒有發現他那床是不是就是二十七張,他說已經不可考了,因為是明代的事情,清朝格局都變了。嘉靖曾經被宮女勒得斷了氣,後來搶救過來,這是歷史真事。我看過朝鮮《李朝實錄》,朝鮮的使臣到明朝來,對這個事情也做了很詳細記載,我們剛才講的故事就是把明朝的故事挪到雍正這兒來,可能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出於反滿的需要,編造了這麼一個很生動很有意思的故事。但是可以鄭重地說,這個不是歷史事實。

  第四,有的學者考證雍正是得了中風死的。很多的學者同意這種看法,但是也沒有確鑿的證據說他就是死於中風,也是算一說吧。

  第五,大家比較感興趣的,就是中了丹毒死的。雍正他中期以後,特別是他得了一場大病之後,大親自寫了手諭,讓各個地方大員推薦名醫和術士到這個皇宮給他治病,幫助他保健。雍正他是想長生不老啊,各地就推薦。  

  後來有兩個大的道士,一個叫張太虛,另一個叫王定乾,這兩個大的道士,他們到了宮裏之後,就幫助雍正煉了丹藥,交給他們道術。雍正是真的相信道教,在乾清宮,在太和殿,在其他的地方,有的地方設壇,供奉道神的符板。後來雍正長期在圓明園,他派人往圓明園送煉丹的藥,數量很大,他死之前12天送的黑鉛200斤。雍正曾經在五年之間,根據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叫做《活計檔》的記載,送煉丹所需的物品157次,他不但自己吃煉丹的丹藥,他寵信那些大臣,還派人送給他們吃,雍正長期吃煉丹的丹藥,可能汞,鉛,硒一些重的金屬中毒,應當說雍正的死和鉛中毒和丹中毒有一定的關係。有人統計,就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的皇帝煉吃丹藥死的有14位之多,現在雍正的死根據宮廷的檔案來說,那就是官方的記載,可能是正常的病死,也可能就是吃丹藥中毒而死,我想可能是多種原因,最後導致了一個結果,所以雍正58歲就死了。  

  雍正雖然離開了紫禁城的寶座,但是雍正在位13年,對我們中國歷史的發展,做出些什麼貢獻,雍正在位這13年,他這個皇帝有什麼特點,下面我簡單講一下雍正的歷史地位。

  有人說13年很短,我說也不短,當然了,他比他父親康熙61年是短,比他兒子60年也短,雖然雍正在位13年,但是在“康雍乾”這三代,他處在一個承上啟下的地位,是一個關鍵的地位。雍正是一個改革型的皇帝,特別是雍正在制度上做了許多的改革。  

  第一:就是整頓吏治,雍正做皇子的時候,對康熙晚年政治上的弊端,官場上的腐敗,看得比較清楚。雍正他45歲繼位,盛年的時候,已經比較成熟了,雍正一上臺就大刀闊斧地整頓吏治。雍正元年的正月,雍正連續下了13道諭旨,總督、巡撫、布政司、知府、知州、知縣、文官還有武官,告誡他們不許貪污,不許受賄,不許克扣,武官不許吃空額,違者嚴重治罪。  

  他成立會考府,就是對財政進行審計,審計出問題,要嚴肅處理,譬如說戶部虧空了二百多萬兩銀子怎麼辦?凡是有關的堂官,在任的、離任的一率退賠。這一招很靈,對官場腐敗的風氣給予很大的震動,扭轉了康熙晚期的官場的腐敗作風,整個機關從內閣六部一直到省府州縣,出現了一個比過去更好的一個勤政節儉的局面,國庫比康熙的時候就更充裕了。對他評價是這樣的,《清史稿•食貨志》:“雍正初,整理財政,收入頗增”。史學家評論說雍正:“澄清吏治,裁割陋規,整飭官方,嚴懲貪墨,實為千載一時,彼時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風俗,貪冒之徒,莫不望風革面。”都是收到一定的時效,可以說沒有雍正大刀闊斧整頓吏治,也就沒有乾隆的盛世,這是一。  

  第二:設立軍機處。原來清朝軍事方面的大事主要是由議政處來做,行政方面主要是內閣。雍正在議政處和內閣之外設立了軍機處,軍機大臣開始二三人,後來多的時候到八九人,一般的情況下,五至七人,軍機大臣直接對皇帝負責,雍正皇帝幾乎每天召見軍機大臣,共商軍政大事,重大的事情,軍機大臣直接奏報到皇帝。但是軍機處的權利在內閣之上,明朝以來內閣可以草擬諭旨,對皇帝重要的決定可以封駁,這時候不行了,皇帝大權獨攬,軍機處的實行,就把封建君主集權專制推到了一個頂峰,大大強化了君主專制。  

  第三:完善密折制度。密就是秘密。奏摺有學者考證,順治晚年有了,康熙就很多了,康熙的時候,有資格上奏摺的大約一百來人,雍正把它推廣,取得上奏摺資格人大約有1200人左右,就是擴大了資訊的來源。奏摺可以不通過內閣,不通過議政處,而通過奏事處直接到雍正那兒,雍正把批示也不通過內閣,直接發還到上奏者本人,這樣雍正就可以從全國各地各個方面瞭解下面的情況。密折和軍機處合在一起,極大強化了皇權,這是第三。  

  第四改土歸流。大家知道少數民族地區,它原來的管理體制是土司,頭人是土司,頭人和土司是世襲的,不受朝廷任命,世世代代做土司,時間做久了沒有監督,有的土司做壞事腐敗,中央的政令不能直接下達。到雍正的時候,全面改土歸流,在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全面推行改土歸流制度,流就是流官,由朝廷派官,有任期,可以流動,所以叫改土歸流。這樣朝廷的指令可以直接到了民族地區,官員受朝廷的監督,要輪換,這就大大加強了中央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轄,也有利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第五:攤丁入地。我們中國在皇朝時代,長期以來是土地和人丁分頭納稅,土地稅、人頭稅,到雍正的時候,在已有辦法的基礎上,全面推行攤丁入地制度,就是把人丁的那個人頭稅攤到土地裏頭,這可以使得一些窮苦的沒有土地的人,免征了人頭稅,這樣一來,它的正面影響減輕了是封建的人生依附,但是也有一個問題,就是刺激了人口的增長,特別是康熙50年以後,宣佈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到了乾隆的時候,中國人口達到三億,道光的時候達到四億。

  第六:廢除賤籍。大家知道印度古代有賤民,清朝雍正之前也有賤民,當時明朝以來戶口有軍籍,有民籍,民籍就是士農工商。賤籍就是賤民,不屬於市農工商,他們不能讀書,不能參加科舉考試,世世代代身份不能改變。這些賤民身份很底下,賤籍據說從宋朝以來就延續下來了,做一些被人看不起的工作。雍正先後下令取消賤民,取消賤籍,讓他們編為民籍,這是社會的一種進步。這種人雖然人數不是太多,但是在歷史上是有一種積極的進步的意義。

  總之雍正在位13年,對許多的事情做了重大的改革,特別是對一些制度方面做了些改革。所以到了雍正的末年,扭轉了康熙末年的一些不好的風氣,而使清朝的歷史繼續向上發展。所以雍正既繼承了他父親康熙的有力的措施,又糾正了康熙時期一些錯誤的措施,改變了康熙晚年那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同時雍正的許多措施,也為後來乾隆的強盛奠定了基礎。所以說雍正是“康雍乾”三代,他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我們說“康乾盛世”,嚴格說起來是“康雍乾盛世”。雍正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下一講,是講乾隆,謝謝大家。
勘尋敵手共論圖
高處不勝寒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35
銀兩1575

74

主題

1287

回帖

1041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09-1-11 20:58:29 | 顯示全部樓層
清高宗乾隆皇帝

乾隆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最長久的皇帝,他是有史以來年壽最高的帝王。他少年得志,青年登極;他開疆拓地,六下江南;他的盛世功績為後世讚譽;然而史冊中記載的更有那說不盡的逸事傳聞。  

  乾隆,名弘曆,是雍正帝的第四子,自幼得到祖父康熙帝的寵愛。他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密立的儲君。然而,榮華富貴籠罩的乾隆帝,在位長久,疑案頗多,他的出生地究竟在哪里?後世眾說紛紜。乾隆出生地的疑案揭開他身世之謎的序幕。他的生母是誰?也就成了另一個令後世揣測的疑案。  

  他究竟出生在哪里?他的生母又是何人?一代帝王的身世之謎,引發後世眾說紛紜。

  清高宗純皇帝乾隆,他名字叫弘曆,二十五歲登極,在位六十年,做太上皇四年,享年八十九歲,乾隆他實際執政時間是六十三年,他爺爺康熙實際執政的時間是五十三年,所以乾隆是我們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享年最高的一位皇帝。清朝一共有十二個皇帝,作為英傑人物來論說的有四位,第一位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二位清太宗皇太極,第三位清聖祖康熙大帝,第四位清高宗乾隆大帝,我們可以想一想,在中國皇朝歷史上,一個王朝有四位英傑的帝王值得論說的,我想只有清朝。

  乾隆在位六十年,做太上皇四年,實際上是三年多一點,一生的事情很多,光記載乾隆的實錄有一千五百卷,我統計了一下,有一千三百五十八萬零一百三十六個字,還不帶標點符號,還有乾隆的《起居注》,乾隆的《上諭檔》等等多種材料,記載乾隆一生的事蹟,乾隆一生有很多的疑案,譬如說他生身母親的疑案,譬如說他後妃的疑案等等,今天我想講兩個問題,一個就是乾隆生身的疑案,再一個就是乾隆的歷史貢獻,下面先講乾隆的疑案。  

  第一,乾隆出生在什麼地方?清朝的皇帝出生地點有疑問的只有兩位,一位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他生在哪兒?因為清太祖努爾哈赤出生的時候,還沒有創制滿文,那個時候他也名不見經傳,所以努爾哈赤的出生地點沒有留下記載,乾隆不一樣,乾隆他父親是雍正皇帝,乾隆自己又做了六十年皇帝,那麼乾隆出生地點發生了疑問,乾隆出生地在什麼地方,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他出生在雍和宮,第二種說他出生在避暑山莊。  

  先說第一種說法,出生在雍和宮。乾隆出生在雍和宮最有權威的說法,就是他爸爸他媽說話,乾隆出生在哪兒,但是,乾隆他爸爸他媽沒有留下文字記載,說乾隆出生在什麼地方,那這話誰說呢?是乾隆自己說,說他出生在雍和宮,乾隆有《禦制詩集》,在《禦制詩集》和詩的注裏面,前後有六次或明或暗,或隱或顯說他出生在雍和宮,雍和宮在北京安定門裏,今天是喇嘛廟,當年雍親王的王府在現在的雍和宮,雍親王做了皇帝之後,他就搬到紫禁城裏面了。乾隆繼承他父親的皇位之後,就把雍親王府改成了雍和宮,在那裏面供奉他父親雍正皇帝的禦影,就是畫像,每年正月初七乾隆要到雍和宮去,一方面祭奠他父親,一方面來禮佛,就是乾隆43年他到雍和宮去瞻禮,完了他又作首詩,這首詩裏頭有一句話,說“到斯每憶我生初”,什麼意思呀?就是說到了這裏,雍和宮,回憶起我當初生在這裏,有的人不同意呀,說乾隆到了雍和宮想起來他當時生的情況,生的問題,並沒有說,指明我就是生在雍和宮,你是回憶,回憶可以生在這兒,也可以生在那裏,提出疑問。乾隆五十四年,這一年他80歲,他正月初七又到雍和宮來,還是作了詩,詩裏有個注,注說什麼呢?說“余予以康熙辛卯生於是宮”,我在康熙辛卯,康熙五十年生於是宮,生於雍和宮,乾隆自己親口說的他出生在雍和宮,那應該是沒有問題了,但是還有另外一種說法。  

  第二,乾隆出生在避暑山莊,有三條材料可以說,第一清朝有一個官叫管世銘他寫了一本叫《韞山堂詩集》,在這個詩集裏面有一首詩,後面還有一個注,他說這個獅子園是皇上乾隆降生的地方,每年憲廟,憲廟就是雍正,雍正不是叫憲皇帝嘛,清世宗憲皇帝,憲廟就是雍正,就是八月二十三是雍正皇帝的忌日,每年八月二十三,乾隆要到這個地方臨住,臨時小住,紀念他父親。這首詩說得很明確,就是乾隆出生在獅子園。管世銘是個什麼人呢?乾隆的進士,軍機處的章京,乾隆皇帝到避暑山莊到木蘭圍場,他隨駕,他對宮廷的掌故,內宮的事情瞭解很多,他不會貿然寫這首詩和做這個注,應當說他有一定的根據,但是有人說了,管世銘究竟是外臣,他怎麼會知道乾隆生在什麼地方?  


  那我們再講第二個例子,看乾隆的兒子嘉慶怎麼說?嘉慶元年,這個時候乾隆做太上皇了,乾隆就到了避暑山莊,8月13這一天,是乾隆的生日,乾隆在避暑山莊過,嘉慶就寫了首詩給他爸爸祝壽,詩裏有個注,他說“康熙辛卯肇建山莊,皇父以是年誕生都福之庭”,什麼意思?就是康熙辛卯年,就是康熙五十年,肇建避暑山莊,就是康熙題字避暑山莊這個匾額寫好了。恰恰在這一年,乾隆出生在都福之庭,這就是避暑山莊,這是一種姻緣,有人又提出來了,嘉慶說的這個“都福之庭”不一定就指避暑山莊,是不是也指著雍和宮啊?好,我們下面再舉第三個例子,就是嘉慶二年,還是八月十三,嘉慶又陪著他父親乾隆到避暑山莊。嘉慶又寫了詩,詩後面又做了注,他這次就更明確了,他說“敬惟皇父辛卯歲,誕生於山莊都福之庭”。明確了,這個“都福之庭”是山莊的都福之庭,不是別的地方,嘉慶明確的說,他父親是在康熙辛卯年,也就是康熙五十年,出生在避暑山莊,那這三條材料就說明乾隆出生在避暑山莊。

  接著問題又來了,嘉慶繼位之後過了幾年要修乾隆的《實錄》和《聖訓》,《實錄》《聖訓》的草稿,呈送給嘉慶皇帝審閱,嘉慶一看這上頭寫了乾隆出生在雍和宮,他就很重視這個事情了,他每次都說出生避暑山莊,這怎麼寫出生在雍和宮呢?他讓大臣認真核查,纂修官大學士劉鳳誥,奉命核查,劉鳳誥就把乾隆的禦制詩找出來,乾隆在禦制詩裏面確確實實說自己生於雍和宮的有三處,夾上皇簽呈送給嘉慶皇帝審閱,嘉慶一看,他的說法和他父親說法不一樣,他不能違背他父親乾隆的旨意,所以在修《實錄》和《聖訓》的時候,就按照他父親自己的說法生於雍和宮來撰寫編修的《實錄》,結果嘉慶很多的詩文集流傳在外面的時候,還是記著乾隆出生在避暑山莊。這樣就是兩說了,一說乾隆出生在雍和宮,另一說乾隆出生在避暑山莊,今天我們怎麼看?作為一個史學工作者來說那就按照《實錄》,按照《聖訓》的記載,或者說一般的學者認為乾隆就是出生在雍和宮,為什麼很多人對這個問題要研究,因為這個問題,乾隆出生地點的問題,直接影響到他的母親是誰身上。  

  乾隆的母親是誰?清朝十二個皇帝,就是乾隆的母親有問題,別人沒有,別人的母親是誰很明確,就是乾隆的母親發生了疑案,有多少種說法呢?我數了一下主要有四種說法。  

  第一種是傳說了,就是乾隆是浙江海甯陳閣老的兒子,這個傳說很早,在清朝中期就有了,這個陳家在清代出過三個宰相,順治朝出過一個宰相陳之遴,康熙朝出過一個宰相,雍正朝出過一個,說乾隆的父親,海甯這個陳家,就是陳世倌傳說是這樣。金庸先生他是浙江海寧人,他寫了個小說《書劍恩仇錄》,把這個傳說故事寫到小說裏頭,加以渲染,所以這個故事幾乎是家喻戶曉。但是,孟森先生他寫了個考據文章,叫《海甯陳家》,他考證乾隆南巡,不是說去看他的生身父母嗎?他考證乾隆第一次下江南的時候沒有到海寧,第二次下江南的時候也沒到海寧,第三次下江南的時候,住在海寧,這個時候陳世倌已經故去了,所以說乾隆下江南為了看他生身父母那肯定是不對了。乾隆下江南到了海甯住在陳家的一個園子裏邊,這個園子呢過去叫“隅園”,因為在城的一個角落,乾隆住在那個地方之後,改名字了,改叫“安瀾園”,因為乾隆到那兒去,主要是為了浙江海塘工程,所以他改名叫“安瀾園”,那說明第三、第四次乾隆住在這個地方,是為了浙江海塘工程,不是為了看望他生身的父母。這個傳說是越說越玄,說陳家和雍正同年同月同日生了兩個孩子,陳家是個男孩子,雍正家是個女孩子,雍正要那個孩子看,看了之後還的時候就調包了,陳家送去的是個胖小子,領回去的時候就是個小丫頭,這一調包,女孩子變成男孩子了,那麼這個男孩子就是乾隆。這是這個傳說,經過考證,這件事情子虛烏有,純屬編造,這是第一個傳說。

  第二個傳說,就是清末有一個人叫王闓運,是著名的學者、作家,影響很大。他在書裏邊講了個故事,他說乾隆的母親娘家是在承德,家裏頭窮,雇不起僕人,七八歲的時候,跟著家裏人到了市面上賣酒,賣漿,賣飯食,開個小飯鋪,因為她很熱情,經營比較好,所以生意就比較紅火,到十三四歲的時候,她就到了北京,正好趕上選秀女,她混到裏頭就參加選秀女了,結果就被選上了,分到雍正的王府,做了雍正王府的粗使的丫頭。恰好雍正病了,病得很厲害,她就日夜伺候,幾個月之後雍正就好了,好了之後嘛,就和這個丫頭住在一起,後來懷了孕,生了孩子,這個孩子就是乾隆,這是王闓運這個書裏講的故事。別人也接著說,有個人叫張采田,也叫張爾田,他寫本書叫《清列朝後妃傳稿》,他引了一個人叫英和,英和有本書叫《恩福堂筆記》,進一步的說說這很值得注意,後來清朝的遺老金梁等人寫書寫文章,就說這個絕對不可能,按照清宮的則例選擇秀女是很嚴格的,不可能承德過來這麼一個女孩子混到裏頭就選了秀女了,所以這個故事學者們認為也是編造的故事,沒有這種可能。

  我再說一下這個第三種說法,就是冒鶴亭做過熱河都統幕僚,他這兒傳出一個傳說,就是乾隆的母親是熱河行宮的一個宮女,叫李佳氏,臺灣有個學者叫莊練,還有一個很著名的人叫高陽,他們都贊同這個說法,並且說考證說,這個李佳氏名字叫李金桂,名字都考證出來了,他們相信這種說法。

  第四種說法就是民國年間做過國務總理的熊希齡,他聽著老宮役,在宮廷服過役的這麼一個人,他聽老宮役跟他講了一個事情,他把這個事情告訴了胡適,胡適把這個故事又記到書裏面,這故事說什麼呢?就是說江南有一個人,這家有個女孩子,到了承德,這女孩子名字叫“傻大姐”,後來這個女孩子生了一個男孩,這個男孩就是乾隆。胡適把它收進了《胡適之日記》裏,這樣就傳開了。  

  所以乾隆的生母有四種傳說,一種是海甯陳家的兒子,一種是熱河,就是承德城裏面一個女人混到宮裏面,混到王府,是承德的一個女孩子混到選秀女到了雍王府生了乾隆。第三個就是說承德一個叫做李佳氏這麼一個女孩子生的乾隆,第四個說法,這個女孩是個南方人,不是北方人,到了北方,到了承德,後來生下乾隆,就是關於乾隆生母至少有那麼四種傳說。現在可以正經地說,這四種傳說都是傳說,都不是歷史真實,有的電視劇、小說把這個事情渲染得很厲害,為了這件事情有一部分滿族的同胞很有意見,很不滿意,所以這些都是傳說,我上面講這四種都是傳說,不是歷史。

  那你這樣一說,乾隆生母就不存在疑案了,但是還有兩個問題,我們值得研究,一條是文獻記載,一條是檔案記載。

  我先說這個文獻記載,清朝有一個人叫蕭奭,他寫了一本書叫《永憲錄》。蕭奭他寫《永憲錄》的時候,最後的時間是乾隆十七年,就是乾隆初期這個書就寫好了。這個書裏頭說雍正元年有一件事情,他說,“雍正元年冊封那拉氏為皇后,又封側福晉年氏為貴妃,側福晉李氏為齊妃,側福晉錢氏為熹妃”。最近有的學者在清宮雍正的檔案裏查到了一條材料,就是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一條檔案,這個檔案說,雍正封側福晉錢氏為熹妃,那雍正檔案的這個熹妃和蕭奭《永憲錄》的那個熹妃應當是一個人。雍正故去之後,乾隆修《雍正實錄》,《雍正實錄》怎麼記載這個事情?說封側福晉年氏為貴妃,這個沒有分歧,封側福晉李佳氏為齊妃,這個也沒有大的分歧,第三個分歧就來了,封側福晉鈕祜魯氏為熹妃,這個熹妃在蕭奭的《永憲錄》裏面是姓錢,錢氏,在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冊封的時候還姓錢,到《雍正實錄》裏面這個熹妃就不姓錢了,就姓鈕祜魯氏。現在正史的記載,乾隆的母親鈕祜魯氏不是錢氏。正史這樣記載的:原四品典儀官淩柱之女。就是乾隆的母親是四品典儀官淩柱的女兒,那淩柱姓什麼呢?姓鈕祜魯,這裏面還是有個疑案的,那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冊封的時候,這個時候雍正沒有秘密立儲,八月份雍正才秘密立儲,立乾隆為皇太子,到乾隆修《雍正實錄》時候,這時候他已經是皇帝了,那麼他母親姓什麼呢?姓錢還是姓鈕祜魯氏?姓錢可能是個漢姓,姓鈕祜魯氏肯定是個滿姓。那麼這個熹妃就是乾隆的生母,這個熹妃,是姓錢還是姓鈕祜魯氏?這是一個歷史的疑案。

  這個疑案很重要,大家知道在清末民初有一股反滿的風潮,乾隆的母親是漢族人,還是滿族人,在當時來說就變成了一個民族問題,一個政治問題了。很多人可以拿這個事情做文章,所以沸沸揚揚引起各個方面的注意,出現了那麼多的傳說和野史,今天正史的記載就按照《雍正實錄》的記載,乾隆的生母就是四品典儀官淩柱的女兒,姓鈕祜魯氏,這是正史裏的記載和蕭奭《永憲錄》的記載,和雍正元年那條檔案的記載,姓氏上有差異,需要研究,這就是乾隆生母的疑案。  

  乾隆究竟他在位六十年,做太上皇四年,實際執政是63年,他的一生對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我想舉八件事情來說明一下。  

  第一編修文化典籍。乾隆編修古典文獻一個事情就是主持編修《四庫全書》動員四千多個專家學者歷時二十年,把文淵閣的《四庫全書》影印了,全世界各大圖書館都有影印的文淵閣的《四庫全書》,今天我們查起來很方便,如果當年不修這部《四庫全書》,那麼可能很多的書孤本,善本可能就失掉了,今天看不到了。今天查《四庫全書》非常之方便,應當感謝乾隆這個在文化上的貢獻。乾隆不僅修《四庫全書》,他還做了很多的事情。譬如說《滿文大藏經》,把漢文的大藏經,和蒙古文的大藏經在一起把它翻譯成滿文,成《滿文大藏經》,這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寶藏,譬如說有一個老滿文的《無圈點檔》,也叫做《舊滿洲檔》,也叫做《滿文老檔》,乾隆的時候,派人把它整理,把它重抄,重抄了七份,就對保存整理文化古籍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乾隆的第二個貢獻就是貢獻詩文才華。乾隆很了不起,他是一個學者、作家、詩人、語言學家、書法家、藝術家,乾隆的文《禦制文集》,乾隆的詩《禦制詩集》,乾隆一生寫的詩四萬二千六百一十三首,全唐詩兩千二百人,也不過四萬多首詩,乾隆以一人之力,他還是個業餘作者,不是個專業詩人,以一人之力,他的作品和整個唐代兩千多個人的詩作,幾乎相等。當然有人說了,說乾隆有些詩是別人代筆的,代筆也需要他自己過目審定。乾隆的書法,乾隆的繪畫,乾隆的語言,乾隆滿語是他的母語,乾隆精通漢語、蒙古語、藏語、維吾爾語,他和漢族王公大臣對話的時候講漢語,和滿族王公貴族接見的時候講滿語,和蒙古王公貴族接見的時候講蒙古語,接見西藏班禪的時候講藏語。  

  第三興修皇家園林。修清漪園,就是現在的頤和園,修圓明三園,修香山靜宜園,修玉泉山靜明園,修承德避暑山莊和莊外的廟宇,還修木蘭圍場。當然這些園林是在他父親、他爺爺的基礎上來進一步做的,但是乾隆把它又往前發展了,兼南北之優長,融東西之精華,乾隆時期把中國皇家園林推向了古典園林藝術的頂峰。今天,頤和園、天壇、避暑山莊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我們要感謝乾隆所做出的貢獻。  

  第四修築浙江海塘。浙江沿海地區,因為海潮的沖刷,影響了農田,原來有柴塘,用木柴砌的塘,有土塘,經不住海浪的沖刷。乾隆的時候,國力比較充裕,撥了銀兩,來把柴塘很多改成石塘,我去看了浙江的石塘到現在依然很好,看了之後,這個巨大的工程給人以振奮。  

  第五就是蠲免天下錢糧,乾隆五次蠲免全國的錢糧,總數白銀大約有兩萬萬兩,相當於五年國庫的總收入。  

  第六統一整個新疆。新疆在康熙的時候打敗噶爾丹已經取得很大成績,乾隆在他祖父的基礎上,把新疆南疆北疆完全統一了,不僅僅是統一了,而且乾隆制定了制度,譬如說設立伊犁將軍,設立軍府,在那個地方屯田,建立卡倫巡邊,不但統一了,而且真正實現了有效的管轄。  

  第七完善治理西藏。西藏在皇太極的時候,已經有了交往,順治的時候冊封了***和班禪,康熙的時候西藏問題也解決了,但是完善對西藏的管理是在乾隆。當時廓爾喀,就是現在的尼泊爾,兩次入侵西藏,乾隆派兵把廓爾喀趕出去,在這個基礎上對西藏進行了制度化的、有效的管轄,也促進了西藏經濟文化和貿易的發展。

  第八中華民族統一。所以到乾隆的時候,出現了一個中華多民族的大統一的局面,奠定了我們今天國家的版圖,到乾隆的時候,清朝的版圖大約有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多民族融合在中華版圖裏,所以康熙、雍正、乾隆對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而乾隆達到了這個時期的頂峰,多民族統一的一個強盛的帝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但是,清朝乾隆盛世下面也還潛伏著危機,所以我想下一講,我就講乾隆的後妃疑案和乾隆的歷史危機。

他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最長久的皇帝,他是有史以來年壽最高的帝王。

  他少年得志, 青年登極;他開疆拓地, 六下江南;他的盛世功績為後世讚譽。然而史冊中記載的更有那說不盡的逸事傳聞。  

  乾隆帝的妻子正式在冊的共有二十九位,其中皇后有三位。在這三位皇后中,有兩任皇后先後給世人留下疑案,而且她們的疑案都與乾隆出巡有關。在乾隆出巡途中,究竟發生了什麼而導致兩位皇后先後走上不歸路?對此世人猜測不已。

  乾隆朝兩位皇后和一位妃子都給後世留下疑案,這在歷史上是罕見的;而乾隆將“康乾盛世”推向頂峰的盛世功績,也使中國封建王朝的發展走上最後的巔峰。在遠離東方這個文明古國的地球另一端,一場影響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革命正在悄然興起。此時,掩藏在清王朝盛世之下的危機也初露端倪。  

  乾隆的第一位皇后叫富察氏,雍正五年,他父親雍正就給他娶了富察氏,當時叫做“嫡福晉”,就是正夫人,第一夫人。這一年乾隆16歲,富察氏15歲,都是虛歲,乾隆登極之後第二年,就是乾隆二年冊封富察氏為皇后,這一年乾隆26歲,皇后25歲,他這個皇后富察氏出生于名門貴族,富察氏的曾祖父叫哈什屯,順治的時候,做過議政大臣。她的祖父叫米思翰,做到內務府總管,戶部尚書,她的哥哥叫馬齊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歷史記載,說是“曆相三朝”,三朝做宰相,官做到尚書,做到武英殿大學士。皇后富察氏就是出身于這樣一個滿洲的貴族名門,但是,這個富察氏不僅僅是聰明漂亮,而且非常賢慧,嚴於律己,崇尚節儉,一點也不奢華,深得皇太后的喜歡,也博得乾隆皇帝的寵愛。乾隆年輕的時候,得了一場病,病得比較厲害,身上長了一種臃癤,經過太醫治好了之後,太醫說,必須靜養百日,方可恢復。在這一百天的時間裏面,皇后在乾隆的寢宮外面住,日夜侍奉,過了百天之後,皇后才搬到乾隆的寢宮裏面和乾隆一塊住,就說明皇后是很賢慧的,但是,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發生了一件事情,就是皇后富察氏隨駕陪著皇太后和乾隆皇帝東巡,到泰山,到曲阜祭孔,回來的路上,船到了德州,皇后突然死了,37歲,皇后死得很突然,事先沒有先兆,而且是死在德州的這個船這兒了,所以就演繹出許多的歷史故事,野史、筆記、小說、戲曲等等,講了很多的故事。  

  比較重要的有兩個故事,一個故事就是乾隆出巡,到了德州這個地方,山東的地方官員給皇帝敬了很多的美女,乾隆跟她們飲酒作樂,有失禮法,皇后看到之後很氣,一氣之下,投河自盡。還有一種說法,大家知道臺灣有個高陽先生,他寫了《清朝的皇帝》,他這本書裏說,乾隆皇帝和這個皇后的嫂子有一些不清不楚的關係,傅恒的夫人是皇后的嫂子,所以經常到宮裏邊去。皇后有一次過生日,就把她嫂子就是傅恒的夫人請來了,當然還有其他的女眷和親朋,在皇后生日宴會上,大家飲酒賦詩氣氛很熱烈,乾隆皇帝就說我們吟詩每人一句,就在那裏吟詩,吟到皇后的嫂子這地方,她說我對不上來,罰酒,乾隆說罰酒不行,你還是要吟詩,大家高高興興地又吟詩又作賦,又喝酒,皇后的嫂子就飲酒過量,稍微有一點失態,就說我需要到一個地方休息一下,宮女就陪侍著皇后的嫂子到另外一個地方休息去了。乾隆喝完酒也很高興,說去看看吧,他這個內嫂怎麼樣,就去了。去了之後,乾隆跟這個皇后嫂子,就是情意綿綿、有失禮度,但是這件事情被皇后察覺了。皇后的丈夫是皇帝呀,她也不能發怒,也不能如何呀,於是,在皇后的內心裏面和乾隆的關係上產生了一種芥蒂,那在乾隆東巡的時候,皇后也隨駕跟著去了。在船上或者又碰到一些其他不愉快的事情,皇后心裏頭幾種情緒交錯在一起,一氣之下就投河自盡了。這是野史,這是傳說,這是故事。  

  那歷史怎麼記載?從歷史上來說,我們只能根據乾隆的實錄,根據檔案的記載,和其他史書記載,只能說,皇后隨駕陪著皇太后和乾隆東巡迴來的時候,三月十一,船到了德州的時候,皇后崩了,死了,僅此而已。但是許多人認為這裏面還是有疑案,到底因為什麼死的?是病死的,還是投河死的?這樣就給了那些文學藝術家、影視劇的作家,一個想像和編寫故事的空間,於是就演繹出許多許多的故事。

  乾隆的第一位皇后故去之後,就是乾隆的第二位皇后叫那拉氏,烏拉那拉氏,烏拉那拉氏她出身就比較低微一些,她的父親官做到佐領,就是比較低級的一個官員,和第一任皇后家庭顯宦是不能相比的,但是第二任皇后烏拉那拉氏,人很漂亮,也很聰明,也善於處事,特別討皇太后的喜歡,乾隆對她也很好。第二任皇后在乾隆南巡的時候又出了問題,因為又出了問題,野史小說就大做文章,大體這麼說,就是說乾隆下江南,到了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和珅陪伴著,陪伴皇帝就到了秦淮河,秦淮河上登上畫舫,當地一些官員、鹽商,事先都準備好了,弄一些歌妓美女在這個船上,乾隆就同她們飲酒作樂,夜裏頭呢,乾隆還玩得正高興的時候,也沒有回到行宮,那皇帝哪兒去了?夜裏沒回來呀,就找,後來第二任皇后就發現乾隆和一些歌妓淫樂過度,皇后一氣之下把自己的青絲,頭髮剪斷了,乾隆當然大為生氣,因為剪斷頭發對女人來說,是犯下了天大的忌諱。這件事情歷史怎麼記載?我剛才說是野史,和小說家編的這個故事,歷史記載說“後從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後剪發”。就這麼幾個字,乾隆是很不高興,就命令大臣把皇后送回北京,這是歷史的記載。說這故事發生在杭州,不是在金陵。

  “斷發”這個事情歷史有記載,我們再看檔案怎麼記載的?檔案記載就是這一天吃早飯的時候,有皇后的名字,記得很詳細,皇后一塊跟乾隆吃早飯,到吃晚飯的時候,皇后的名字就沒了,名字上頭貼了一個黃簽,以後就不見記載了,就說明皇后出問題了,出了什麼問題?沒記。皇后回到北京之後被打入冷宮,第二年,皇后死了。皇后死的時候,乾隆正在木蘭圍場圍獵,從北京的急報到了木蘭圍場奏報乾隆皇后薨,死了,乾隆照常打獵,派這個皇后的兒子說你回去料理你母親的喪事。本來這個皇后的喪事應當按皇后的禮儀來辦,因為你沒有廢她,也沒有降啊,乾隆說要按照妃子的禮節來辦理喪事,到底皇后和乾隆發生了什麼衝突?“忤上旨”怎麼觸犯乾隆了?乾隆肯定大怒,皇后一氣之下把自己的頭髮剪斷了,肯定是有一個很激烈的衝突,但是歷史沒有這段詳實的記載。

  香妃那麼多的故事,就是兩種版本。第一種版本,我把它叫做喜劇版本,就第一種喜劇說。第二種版本叫做悲劇說,喜劇說呢,就是香妃是回部一個女子,因為她的哥哥、家人在新疆乾隆平定回部之亂的時候立下了功勞,她哥哥帶他這個妹妹香妃就到北京來,就把他妹妹獻到宮廷裏面,他這妹妹香妃長得是美貌絕倫,傾城傾色,而且身上發出香味,所以叫“香妃”。乾隆一看很喜歡,皇太后一看也喜歡,就把她留在宮裏頭了,後來封了妃子,香妃在宮廷裏面,乾隆對她很好,享盡了宮廷的榮華,後來因病而死,這當然是個喜劇故事了。死了之後,她的遺體還運到了新疆喀什,在喀什修了香妃墓,是一個很完整的喜劇故事,這是第一種版本。  

  那第二種版本就是香妃悲劇說,很多的野史說香妃是在乾隆平定回部之亂的時候,清朝的將軍把香妃他們家給俘虜了,押送到京城,因為香妃長得貌美,身上又有一種香味,就把她貢獻給朝廷了,乾隆一看也喜歡,皇太后一看也喜歡,說留在宮裏吧,但是這個香妃是保持貞節,誓死不從,懷裏頭揣著利刃,揣著刀,要刺殺乾隆,為她的父兄報仇,這個事情皇太后察覺了,就把香妃召到她的宮裏頭,下令讓她自盡,香妃自殺了。

  總之吧,香妃的故事流傳的很廣,現在我們要看一看,歷史上的香妃是怎麼回事?歷史這樣記載:“容妃,回部台吉和劄賚女。初入宮,號貴人,累進為妃。薨。”二十四個字。我解釋一下,容妃她姓和卓氏,她父親是誰呢,是回疆,就是現在的維吾爾,維吾爾的一個台吉和劄賚的女兒,初次進宮就給她一個封號叫“貴人”。大家知道,皇宮裏頭等級,第一等是皇后,第二等是皇貴妃,第三等是貴妃,第四等是妃,第五等是嬪,第六等是貴人,第七等是常在,第八等是答應等等,它是分很多級別。那這個香妃和容妃是個什麼關係?  

  根據清史的記載,從清太祖努爾哈赤,到末帝宣統,清宮裏頭所有的後妃回部的女子就容妃一個人。1979年這個清東陵的裕陵,就是乾隆的陵,裕陵旁邊有個妃的園寢塌陷,當地的考古工作者就把這個陵進行了清理和發掘,發現其中的一座陵,有一具女屍,是維吾爾族女屍,這個女的沒有穿滿族的服裝,穿的維吾爾族的服裝,那就說這個墓記載就是容妃的墓,那在這種情況下看,容妃和香妃可能是一個人。香妃是民間的傳說,正式的封號是容妃。

  這個容妃到了北京皇宮之後,乾隆為她修了一個叫“寶月樓”,就是今新華門那個門樓,新華門正好在西長安街上,路南,就是有一片房子,這一片平房乾隆的時候,叫“回子營”,清朝定都北京之後,原來內城的漢人等等都要搬到外城,那在寶月樓前頭這片房子叫“回子營”,主要是回部,包括維吾爾族人等等。城裏頭都是八旗及其眷屬居住的,怎麼會有回人在這兒居住呢?漢族等等都要在前三門之外,宣武門,正陽門,崇文門之外,它裏面怎麼會有一個回子營呢?而且在這個地方還修了個禮拜寺。:第一個原因,香妃語言文化不同,香妃是講維吾爾語,她是維吾爾文化,那乾隆和清朝滿洲的官員講滿語,香妃要住在皇宮裏面,在語言交流上跟乾隆有很多的不便之處,但是乾隆會維吾爾語,可以同香妃直接進行語言交流,乾隆把香妃就是把容妃安置在寶月樓這個地方,自成一個居住的區域。  

  第二飲食習慣不同。滿族是信奉薩滿教,容妃是個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吃清真食品,到這裏頭去還是不去,去了之後,這肉吃還是不吃?兩難。那乾隆很巧妙,我就給你安置在寶月樓,單吃清真的食品,專給她配了做清真食品的廚師,這矛盾就解決了。第三服飾裝束不同,容妃她是穿著維吾爾的衣服,滿洲那些後妃和宮女是穿旗袍,在這麼一堆滿洲後妃宮女裏面突然間雜著這麼一個穿著維吾爾衣服的容妃是很不協調的,把容妃安置在寶月樓單成一個生活的小的體系,小的圈子,就很方便。  

  至於香妃死在什麼地方?死在北京,這是有結論的。香妃埋葬在什麼地方?現在從檔案和史料記載來看,就是埋在清東陵。那新疆喀什那個香妃墓是怎麼回事?1992年我到新疆喀什去考察,我也看了這個香妃墓和香妃的棺材,我同當地文物部門的先生一塊交流,我說你當時怎麼運來的?他說我們經過研究認為,香妃就是容妃還是埋在北京,但是我們喀什維吾爾人很尊重香妃,所以我們就做了一個衣冠塚,做了一個棺材大家紀念她,我們把這個作為維族和滿族和漢族民族團結的一個象徵。

  乾隆四十三年,他說皇祖,就是他祖父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他說上天和祖宗要能給我八十五歲,就是到乾隆六十年,我就很感謝了,到那年我就自動退位,到了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在圓明園的勤政殿,召集皇子皇孫、王公大臣在一起宣佈:從明年正月初一,他退位,宣佈皇十五子顒琰就是嘉慶,為皇太子。第二年就是嘉慶元年,正月初一,乾隆皇帝禦太和殿正式舉行禪位大典,也就是嘉慶登極大典,非常之隆重。把這個詔書要金鳳頒詔,我解釋一下什麼叫“金鳳頒詔”?就是把乾隆退位和嘉慶繼位的詔書從太和殿抬下來,殿下面有一個黃顏色的輿,裝在這皇輿裏面,抬到天安門的城樓下面,然後禮部官員再把它奉送到天安門的城樓上面,天安門城樓上面有一個木頭製作的金色的鳳凰,把這個詔書就含在金鳳的嘴上,從天安門的城樓上面徐徐地把這個金鳳凰降下來,下面的禮部官員跪著接這個詔書,這叫“金鳳頒詔”,禮部官員接了詔書之後,再把它頒行天下,一個皇帝呀,能夠到了點之後自動的退位是不容易的。  

  乾隆活了八十九歲,我們中國歷史上八十歲以上的皇帝只有四個人,我們說乾隆有兩個最,一個是執政時間最長,他做皇帝六十年,太上皇又四年,實際上是六十四年,享年時間最久,他是八十九歲,在中國歷史上所有皇帝當中,乾隆享年最高,所以乾隆晚年他很得意,他說“得國之正,擴土之廣,臣服之普,民庶之安,古未有之”。所以他自己說,他是“千古第一完人”。正當乾隆得意的時候,乾隆朝內部已經蘊藏著危機了,乾隆朝的外面,世界上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大家注意,恰恰在乾隆這六十年,世界特別是西方發生了歷史性的劃時代性的巨變:第一,乾隆的先人順治六年,就是西元1649年,英格蘭發生資產階級革命,把英王查理一世推上了斷頭臺,後來英國逐漸地經過了艱難曲折走上了資本主義國家的道路,第二,就是英國產業革命,西元1768年,阿克萊特發明自動織布機,第二年瓦特改進和發明蒸汽機,從此開始了西方的產業革命。乾隆三十九年,西元1774年,美國獨立戰爭開始,到乾隆五十三年,美國在紐約召開第一屆國會。乾隆五十四年,西元1789年,華盛頓宣誓就任美利堅合眾國第一任總統,一個美國在北美開始崛起。第四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乾隆五十四年,西元1789年,就是華盛頓就任美國總統這一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攻佔了巴士底監獄,後來把法王路易十四送上斷頭臺,法國發表人權宣言,一個法蘭西的資產階級國家就開始興起。

  我們再看一下,也就是在乾隆的時候,莫斯科大學建立,美國在波士頓建立了科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成立,德國第一位女的醫學博士誕生了。這個時候清朝在做什麼?我們舉一個例子,就是乾隆六十年,讓各省來報,八十歲以上的要參加北京會試的科舉考試,各省報了一百一十六個人,經過三場科舉考試,堅持下來的,八十歲以上最多的九十多歲,一共有九十二個人,乾隆說,這些人都賞給他們不同的官銜,大家注意,在參加科舉考試的,最大的年齡有一百多歲的,孫子打著燈籠上面寫著“百歲老人應試”。爺爺拄了拐杖來參加考試,西方已經科學發展很快了,清朝這兒還八十、九十、一百歲的老人在考八股文章。這件事情可以說乾隆借“興文尊老”之名,行“粉飾太平”之實,這也是一種乾隆盛世下危機的一種表現。英國的產業革命,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美利堅合眾國的建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對人類歷史的進程發生了重大的影響,而乾隆卻陶醉于盛世之下的太平。乾隆五十八年,英王特使馬戛爾尼到了北京,乾隆在承德接見他,你必須雙腿跪著,不從,不能接見,這倒是其次,乾隆這個時候說了一些話,乾隆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等等。乾隆自稱“天朝上國”,自稱是“古今第一完人”。但是,不久他兒子繼位,嘉慶繼位,京城內外白蓮烽火,天主教徒、民眾的烈火燃遍大江南北,乾隆盛世下的危機就充分的暴露出來,下一講我們講嘉慶。
勘尋敵手共論圖
高處不勝寒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35
銀兩1575

74

主題

1287

回帖

1041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09-1-11 20:59:41 | 顯示全部樓層
清仁宗嘉慶皇帝


西元1796年正月,在皇帝寶座上坐滿了六十年的乾隆,將帝位禪讓給了他的第15子嘉慶。他成為了清王朝惟一的一位由禪讓繼位的皇帝。

  84歲的乾隆雖然當上了太上皇,但依舊以訓政的名義繼續大權在握,掌控朝政。  

  西元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病逝,此時的清王朝已經面臨嚴重的統治危機,民生困頓,階級矛盾愈加尖銳。乾隆留給嘉慶的已不再是什麼盛世,而是一個矛盾叢集、問題成堆的正急劇走向沒落的衰敗之世。

  這些難題無疑使嘉慶面臨嚴峻的考驗。而嘉慶也因此成為了清朝歷史上一位起到轉折作用的帝王。如果嘉慶能夠興利除弊解決危機,那麼大清王朝將繼續康雍乾盛世的繁榮,如果他無力解決這些社會危機,那麼大清王朝也就從他開始走向衰敗。此時的嘉慶皇帝成為了決定大清王朝發展進程中至關重要的一位元皇帝。

  究竟平庸的嘉慶皇帝有著怎樣的性格?

  大貪官和珅為何深得乾隆的寵信?  

  嘉慶皇帝為何要扳倒先父寵信的這位朝廷重臣?  

  他又是怎樣果斷迅速誅殺和珅?  

  乾隆嘉慶和珅,他們之間有著怎樣微妙的關係?  

  我講一下嘉慶,果斷迅速誅和珅。

  嘉慶用了幾個辦法,第一個辦法叫欲擒故縱。  

  嘉慶在做皇子的時候,對和珅這個問題已經是看在眼裏,恨在心上,但是沒有辦法,乾隆雖然退位了,還是太上皇。朝鮮人記載,說乾隆接見朝臣的時候,嘉慶侍坐在旁邊,說上笑亦笑。乾隆笑,他跟著真也好假也好,也跟著笑。上喜亦喜,乾隆一高興,他跟著也樂一下,高興。這個時候和珅還受到乾隆的寵信,他如果動了和珅,那叫投鼠忌器。這個時候有人給嘉慶說,和珅飛揚跋扈應該懲治,嘉慶怎麼說呢?叫欲擒故縱,說你不明白,說和珅是太上皇的寵臣,我還正要準備重用他呢,而且把這風放出去,麻痹和珅,穩住和珅,這是第一。

  第二,調虎離山。乾隆是嘉慶四年正月初三病死的,死在皇宮養心殿。乾隆死了,大內要辦喪事,當天就把乾隆小殮,然後就在乾清宮放上梓宮,就是棺材,開始祭奠,成立治喪委員會,和珅他是大學士,就算在治傷委員會,嘉慶說,說你是大行皇帝,就是死了以後叫大行皇帝,你是大行太上皇帝的重臣,你心裏頭很悲痛在這兒守靈,24小時不能離開,就等於把和珅軟禁在乾隆的靈堂上,用一條無形的繩索把和珅捆在乾隆的梓宮,就是棺材上,這一招很厲害,嘉慶用一條無形的繩索把權臣和珅捆在了乾隆棺材的旁邊,切斷了和珅同外面的所有聯繫,你軍機大臣不能開會了,你步軍統領你調不了兵了。

  第三,突然襲擊。和珅萬萬沒有想到,還沒有過三九二十七天,就開始來處置和珅了,他心理想至少要大喪辦完之後,才顧上他的事,緊接著嘉慶就頒佈了上諭,說南方白蓮教這個戰事打得不好,責任,地方的將領有責任,朝廷裏面大員有責任,這責任當然就是指和珅和福長安。然後,有一個人叫王念孫 就上了一個奏章,列舉和珅的罪狀。嘉慶,根據官員的彈劾,就免了和珅大學士等等重要職務,先軟禁起來,完了,讓官員討論,直省到總督、巡撫,京官的大員你們討論和珅的事情,怎麼辦?直隸總督胡季堂首先表態,說和珅是罪大惡極,純屬於小人,應當處置,直隸總督一帶頭,各地紛紛表態,這就是爭取輿論,這是第三點。  

  第四,懲治和珅。先抄他的家。抄和珅的家。光宴席的金碗碟,就是金的餐具,32座,4288件。銀的餐具32座,4288件。我就說這一項,在和珅家裏那個夾牆裏頭,和司庫裏頭,抄出黃金三萬二千兩。私窖裏頭,在和珅的地窖裏頭,抄出白銀二百萬兩,查抄他的房子,出租的房子1001間半,他一個家人叫劉權,不彈劾沒彈劾成的劉權,家裏一個僕人,抄他家,抄出白銀20萬兩。當然還有其他的罪狀了。然後嘉慶宣佈和珅二十大罪狀。怎麼辦?許多大臣說要千刀萬剮,嘉慶想,當年康熙治鼇拜的時候沒有殺呀。雍正治年羹堯的時候,是讓他自盡的。說和珅雖然罪惡重大,但他究竟是朝廷大員,讓他自盡,和珅的同黨,福長安就是乾隆皇后的親侄子,傅恒的兒子,讓福長安跪在和珅的那個監所,親眼看和珅自盡,沒有殺福長安,後來給他圈起來。那抄家和珅的財產有多少?有不同的版本,不同抄家的清單,有人估算大約有一千萬兩銀子,有人估算兩千萬兩銀子,最高估算是兩萬萬兩銀子,我覺得具體數字不好算,你比如一個大的珊瑚到底價值多少錢?不大好估算,一般人認為大約有兩千萬兩銀子,前幾天有人問我,和珅的案子你們歷史上可以翻不可以翻呢,我說不要別人,就是32座金餐具,32座銀餐具,就這一條就夠殺頭之罪了,算算你的工資這都是屬於你說不清楚的收入。  

  最後一點,講求策略。就是嘉慶這25年皇帝,我認為做得最漂亮一件事情就是誅和珅,有理有力有節,處理完和珅之後,沒有擴大化,沒有株連,和珅的弟弟已經死了,和珅的兒子因為他是額夫,十公主哀求也沒有殺,還留了一點房產可以生活,福長安是他的死黨,跪著看和珅怎麼自盡的。和珅家裏一個老師也是他同黨,做一個處分就算了,凡是和珅推薦的官員沒有一一誅求,這樣一來,就穩定了政局,這就是嘉慶果斷迅速誅和珅。  

  下面要說一下,好多人問,嘉慶為什麼非要殺和珅不可?因為和珅是他爸爸的時候大學士,也還可以為你服務,為什麼一定要殺他?嘉慶為什麼要殺和珅呢?學術界有三種見解:

  第一種是經濟原因。和珅富可敵國,殺了,有一句順口溜,有一句名諺嘛,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這是從經濟的角度。但是和珅抄家的東西主要是分有關的大臣。他的宅子,現在恭王府的前身,就分給他自己的兄弟了等等。儘管和珅貪污這麼多,但是嘉慶殺和珅,經濟是一個原因,不是主要原因。  

  嘉慶殺和珅的二十條罪狀裏頭第一個理由是什麼呢?第一個理由就說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宣佈嘉慶做皇太子,前一天初二和珅向嘉慶遞了一個如意,嘉慶說,說你這是討好,表示你有擁戴之功,我想這一條和珅夠不著殺頭之罪,我至少對你表示好,以後我支持你,至少沒有惡意吧。這是嘉慶殺和珅的第一條,經濟上是一個原因,不是主要原因。

  第二條就是軍事上的原因,就是南方白蓮教的事情。嘉慶的時候,軍隊經常敗退,抓到四川的教首叫王三槐,王三槐供狀裏頭,問他你為什麼這樣子?他說官逼民反,嘉慶說這官逼民反,這官是誰呀?就是和珅這一類的贓官逼的,所以要殺和珅,其他贓官給你看看,贓官就這個下場,以儆效尤,殺雞給猴看,這是處於軍事上的。

  第三,還有個學者認為:主要是政治上的原因,就是軍權和相權的矛盾。就是和珅權利太大,叫做權大震主。直接威脅到家庭的皇權,所以要把和珅殺了,把和珅集團,死黨給他瓦解了。我想嘉慶誅和珅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經濟方面的,你是貪官,有軍事方面,要振奮軍心。有政治方面的,維護皇帝的皇權,千杆獨斷,可能這三個因素比較起來,軍權和相權的矛盾可能更重要一些,但是有一條,就是嘉慶殺和珅只是做一個個案處理,沒有深入追究和珅這個現象背後的深刻的社會根源上面。

  下面,我也想說一下就是嘉慶殺了和珅沒有解決和珅現象。和珅可以看做是一個人,一個大貪官,也可以看做是一個現象,代表一種社會現象。所以我把和珅叫做和珅現象,什麼是和珅現象呢?就是帝王老年長期專制的一個產物。這裏面我插一個事情,就是《清史稿》講到嘉慶殺和珅的事情的時候,他說,他說唐朝的代宗殺了李輔國,就用了一個禦卒,把這件事給解決了,《清史稿》做者時候,就是說嘉慶要殺和珅,那麼代宗和李輔國是怎麼事情呢?《舊唐書》裏說,李輔國是家貧他家裏是養馬的,小時候閹割了,到宮裏做太監,他養馬養得比較肥,就把他派到太子東宮裏頭去養。沒有文化,正好趕上安史之亂,他就勸太子要繼位,正好在軍政混亂的時候,肅宗就繼位了,這李輔國就官升了,就升成管家了。後來這官就逐漸升,升到中書令,升成宰相,一個小太監又沒有什麼文化,最後官做到一統三司中書令,和和珅有相似之處。新的皇帝代宗繼位之後就要殺這個李輔國,怎麼殺呀?派了一個禦卒,就派了一個俠客,夜裏頭到了李輔國家,把他殺了,殺了以後把頭割下來,扔到什麼地方呢?扔到豬圈裏頭,有說扔到廁所裏頭,這代宗還保密這事,派人刻了一個木頭,給李輔國安上,把李輔國還埋葬了,安葬了。唐代宗用一個人就把李輔國就幹掉了。嘉慶誅和珅有相似之處,這裏面我們也可以悟出一個道理來,唐代宗殺李輔國是做一個個人現象,殺了就完了,嘉慶誅和珅是做一個個人現象,做一個個案處理,沒有舉一反三,沒有深入地研究和治理和珅現象。我說,嘉慶在和珅這個事件上有他聰明之處,就是迅速果斷,誅殺和珅,沒有株連九族,沒有擴大化,這是他聰明之處。他失誤之處就是表明嘉慶是一個平庸的皇帝,沒有就這件事情進行有關的改革,緩和社會的危機。所以,嘉慶殺了和珅,乾隆以來的盛世危機沒有緩和,反而加劇。  

  嘉慶25年的帝王生涯,是碰到一個又一個的社會危機,除了和珅的事情之外,南方的白蓮教,北方的天理教,東南海上的騷動,八旗的生計,採礦的封礦,國庫的枯竭,財政的枯竭,鴉片的流入,漕運的難題等等,都作為個案處理,沒有把這些社會矛盾社會危機聯繫起來看,是個什麼問題,怎麼進行改革,沒有從制度上去進行處理和改革,所以我說嘉慶胸中沒有大格局,掌上沒有大手筆,就事論事,所以他不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也不是一個改革家,而是一個平庸的皇帝。

  但是嘉慶做一個皇帝來說,他是有仁的一面。我舉一個例子,有一個大理寺卿叫楊懌會,受嘉慶召見,夏天很熱,他呢,挑簾就進去了。進去以後一看。“上”嘉慶是汗流滿面,搖著扇子揮汗,他先跪下請安,完了嘉慶跟他問詢很多的問題,談的時間比較長,他就看他說嘉慶汗流滿面,始終沒有揮扇,始終沒有扇扇子,這個問題說明什麼問題呢,當然說明嘉慶他皇帝的自尊,也說明他尊重臣下,這麼熱你沒用扇子我也不用扇子,所以嘉慶做一個人來說,還是可以的。

  第二個例子就是嘉慶蠲免天下的錢糧,安徽有個巡撫,安徽巡撫就上報三百萬兩銀子,他一看各地報的銀子三百萬兩,他就說數太多,裏頭有水分,他吩咐各府州縣,一律砍40%,重新造冊上報。下面就反映時間太急,時間太緊來不及,這個事情嘉慶知道了,嘉慶就說,嘉慶說了八個字,嘉慶說:“損上益下,朕之願也”。我蠲免就是上面有點損失,下面老百姓得到點利益,這是我的本意,我的意願,你幹嗎要砍40%?這個巡撫,叫姚祖同趕緊就把三百萬造冊上報了,就蠲免了三百萬兩銀子。

  從這兩件小事情樂意看出來,嘉慶還是有儒家仁愛為君的這個思想,所以我說,清朝皇帝裏面,沒有昏君,沒有頑君,頑皮的頑,沒有頑君,也沒有暴君。但是有庸君,平庸的庸,嘉慶是庸君。  

  我舉一個例子,白蓮教的事情,嘉慶思考,他寫了首詩,他是這樣說的:

  “內外朝臣盡紫袍,何人肯與朕分勞,玉杯飲盡千家血,銀燭燒殘百姓膏,天淚落時人淚落,歌聲高處哭聲高,平時慢說君恩重,辜負君恩是爾曹。”  

  中間的這四句,玉杯飲盡千家血,官員豪富,用酒杯飲的不是瓊江玉液,是千家百姓的鮮血,銀燭燒殘百姓膏,夜間歌舞輝煌,燒得不是蠟燭,是百姓的民脂民膏。他還說呢,說天淚落時人淚落,歌聲高處哭聲高,你是官員在那兒歌舞,高歌歡唱,擁著歌妓在那兒歡唱,哭聲高,歌聲高處哭聲高,從這四句詩來看,嘉慶還是有一點仁愛之心的。他那四句就不是,那四句就說,平時慢說君恩重,你們都是君恩重,辜負君恩是爾曹。都是你們辜負君恩,所以老百姓生活才不好,我覺得這首詩還是有一點意思,做一個帝王裏頭,能說那四句就不錯了。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這首詩一方面說明嘉慶皇帝有一種仁愛的思想,他看到了民間的疾苦,看到了官員的貪污腐敗,但是,做一個皇帝來說,這還不夠,看到還不夠,嘉慶光看到和珅問題,看到貪官腐敗,沒有進一步的想,這些貪官腐敗,這些和珅現象,從自己皇帝身上找原因,從社會制度找原因,所以嘉慶殺了和珅,甚至於殺了幾個貪官污吏,並沒有解決清朝社會的危機。嘉慶一件一件地處理社會危機,同時又一時一地的昇華社會危機,到了他兒子道光的時候,社會危機更加深重,內外交困,四面楚歌,英國的大炮寇打了大清帝國的國門,下一次我們講道光,謝謝大家。
勘尋敵手共論圖
高處不勝寒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35
銀兩1575

74

主題

1287

回帖

1041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09-1-11 21:01:00 | 顯示全部樓層
清宣宗道光皇帝


一位勤政節儉的皇帝,卻鮮有作為。父皇暴亡,他倉促登極,匣風波使他的繼位撲朔迷離。一個看似平庸的王朝,卻成為中國歷史的“分水嶺”。禁煙銷煙,搖擺不定;《南京條約》,喪權辱國

  道光帝,名昱寧,是清朝的第八位皇帝,他是嘉慶皇帝的嫡子。他三十九歲繼位,在位三十年, 享年六十九歲。很多人不知道道光繼位也存在疑案問題,道光是清朝皇帝嫡子繼位裏面惟一的一個。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嘉慶帝猝然駕崩于承德避暑山莊。根據雍正帝創立的秘密立儲制度,寫有皇位繼承人的密折應封存於鐍匣中,放置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從雍正帝開始,秘密立儲就成為清王朝皇位繼承的祖制家法。

  嘉慶帝生前從未公開確定皇位繼承人,按照這一祖制家法,即使他猝然駕崩,皇位的繼承也不該有太大的問題。那麼嘉慶帝的猝亡卻為何引發了一場皇位繼承的軒然大波呢?原來,人們發現本應放在“正大光明”匾後的立儲鐍匣無影無蹤。昱甯怎樣繼承的皇位?他對中國近代史有著怎樣的影響?

  道光帝,名旻寧,是清朝的第八位皇帝,他是嘉慶皇帝的嫡子。他三十九歲繼位,在位三十年, 享年六十九歲。道光帝既非昏君也非明主,很容易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湮沒無聞,但作為鴉片戰爭的頭號當事人,卻成為後世無法回避並屢屢提及的人物。  

  道光的性格疑慮猶豫、反復無常;他在禁煙時,嚴禁與馳禁猶豫搖擺;他在戰爭時,主戰與主和反復無常;他在用人時,任賢與任奸功罪倒衡。道光在這場歷史悲劇中扮演了悲劇的主角。而他的悲劇人生也就從他繼位的那一刻開始。  

  我先講第一個問題,道光繼位疑案。大家很熟悉了,就是雍正皇帝繼位疑案問題大家知道很多,很多人知道雍正繼位存在疑案。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道光繼位也存在疑案問題,道光是清朝皇帝嫡子繼位裏面惟一的一個,我們可以看一下,第一個繼位的是皇太極,他是老八,他母親是側妃,皇太極的兒子順治他是老九,他母親是莊妃,是妃子。順治的兒子康熙是老三,他的母親佟妃,也是妃子,康熙的兒子雍正,雍正的母親烏雅氏也是妃子。雍正的兒子乾隆,他母親鈕祜祿氏還是妃子,乾隆的兒子嘉慶,順治的兒子康熙是老三,他的母親佟妃,也是妃子,康熙的兒子雍正,雍正的母親烏雅氏也是妃子。嘉慶的母親是妃子。  

  嘉慶的兒子道光不同了,道光的母親是皇后,嘉慶做皇子的時候,他父親就是乾隆皇帝給他娶了喜塔臘氏做他的福晉,嘉慶繼位之後,就冊封他這個嫡福晉為皇后,所以,道光他是皇后的嫡子,道光有一個哥哥很小就死了,他是老二,因為他哥哥死得早,他算皇次子,實際上他是嫡子,但是他母親福分不夠,嘉慶元年冊封的皇后,第二年就死了。道光的兒子咸豐,他母親是妃子,咸豐的兒子同治,同治大家都很熟悉,他母親就是慈禧,懿貴妃還是妃子。同治沒兒子,光緒和宣統不是皇子,所以清朝十二個皇帝繼位的是十一個皇帝,只有道光是嫡子繼承皇位,這在清朝是惟一的。

  道光在做皇子的時候,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學習也很用功,特別是在他三十二歲的時候,也就是嘉慶十八年,發生了一個重大的事情,這一年夏天,嘉慶到承德避暑山莊、到木蘭圍場去行圍,道光這時候名字叫旻寧,他隨著他父親去行圍,但是這一年夏天是陰雨綿綿沒有辦法行圍,旻寧就提前回到皇宮,在尚書房讀書。一天,天理教的教眾在皇宮太監的指引下,分別從東華門和西華門兩路沖進皇宮,一直沖到養心殿的外面,養心門,在尚書房讀書的旻寧立即拿著火槍,拿著弓箭就奔出來,一槍打死一個人,另一槍又打死一個人,把這場事情平息了,他父親回到皇宮之後很高興,朝廷上下,朝野內外,都盛讚旻寧年輕勇敢機智,於是,嘉慶就封他這個皇次子旻甯為智親王。

  到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十八,嘉慶從圓明園起鑾要到承德避暑山莊到木蘭圍場去秋獮,也就是行圍,隨駕的有皇次子旻甯,就是道光,還有皇四子瑞親王隨駕去到避暑山莊,同行的還有大學士、軍機大臣,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等等。七月十八日從圓明園出發,路上七天,到七月二十四日,到達承德避暑山莊,沿途疲勞,天氣又暑熱,第二天就是七月二十五日,嘉慶皇帝突然駕崩,事出倉促沒有準備。嘉慶的死因官方的說法因病而死,據清朝皇室人員的口碑,說嘉慶遭雷擊而死,這個事情得不到證實,如果真的是遭雷擊而死的話,官私記載都不會寫這個事情,因為這犯了大的忌諱,我們目前就是根據官方的說法,嘉慶突然病故,也可能嘉慶身體比較肥胖,又六十一歲的高齡,沿途疲勞,天氣暑熱,也很可能得了心或者血管病而猝死,死因我們今天不探討了,嘉慶突然駕崩大家束手無策,事出突然,但是國不可一日無主,當時最緊迫的事情就是嘉慶的皇位繼承問題,本來事情應當是很明白的,由於種種緣故,道光繼位就變成了一個歷史的疑案。

  嘉慶帝猝然駕崩于承德避暑山莊,一時間,朝野上下、宮廷內外亂做一團。引發混亂的根本原因就在於皇位的繼承出現了問題。

  根據雍正帝創立的秘密立儲制度,寫有皇位繼承人的密折應封存於鐍匣中,放置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從雍正帝開始,秘密立儲就成為清王朝皇位繼承的祖制家法。  

  嘉慶帝生前從未公開確定皇位繼承人,按照這一祖制家法,即使他猝然駕崩,皇位的繼承也不該有太大的問題。那麼嘉慶帝的猝亡卻為何引發了一場皇位繼承的軒然大波呢?原來,人們發現本應放在“正大光明”匾後的立儲鐍匣無影無蹤。  

  清朝皇位繼承從雍正之後,它是有祖制有家法,就是清皇室的家法,雍正皇帝鑒於太宗、世祖,聖祖這三代皇位繼承的種種繁難問題,雍正想出一個辦法來,叫做“秘密立儲”。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雍正在皇宮的乾清宮西暖閣召集皇子、王公大臣宣佈他說我要秘密立儲,把我指定的皇太子寫成一個詔書裝在一個鐍匣裏面,當眾放在乾清宮順治皇帝手書的那個正大光明匾的後面,一旦發生大故取出來宣佈,這樣做得好處,就避免了事先立皇子引起皇子之間的鬥爭,又避免了事出突然,皇位繼承問題難辦。  

  雍正這個秘密立儲的辦法,在乾隆用了一次,就是雍正死得很突然,我前面已經講過了,雍正死得很突然,那雍正死了之後皇位繼承是誰呢?就打開了秘密立儲的這個鐍匣,當眾,乾隆、皇室和大臣宣佈就是立弘曆,就是乾隆為皇太子,乾隆就繼位了。所以乾隆繼位沒有引起骨肉相殘,乾隆還是按照他父親這個辦法,把秘密立儲也是寫好了,密封起來,但是乾隆不同,就是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在圓明園的勤政殿當著皇子皇孫王公大臣正式宣佈,說我要擅位,從明年的正月初一,讓兒子繼承皇位,這個兒子是誰,就是秘密立儲那個皇十五子顒琰就是嘉慶,第二年正月初一,在太和殿舉行了乾隆和嘉慶授受大典,就是乾隆把皇位退讓,嘉慶接受皇位,所以乾隆到嘉慶的皇位是和平過度沒有發生大的紛爭,因為乾隆還在世。  

  嘉慶突然病故,誰來繼承皇位?按照祖制家法那就是應該在皇宮乾清宮那個正大光明匾後頭找,找那個鐍匣,看裏頭寫得是誰呀,但是沒有文獻記載,也沒有檔案記載,說從承德派人到北京,到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找這個鐍匣,沒見這個記載,也沒有記載說在北京的王公大臣到乾清宮去找這個鐍匣。這裏面就產生了個問題,就是嘉慶遺位給他的兒子,有沒有這個建儲的鐍匣,如果有的話,為什麼承德方面北京方面沒有派人去找啊,此為歷史疑雲之一。  

  在正大光明匾後沒能找到嘉慶帝傳位的遺詔,朝野上下惶恐不安。在嘉慶帝的四位皇子中最終誰能繼承皇位,不僅關係到朝野局勢的穩定,也關係到不同政治集團的利益。在按照清朝的祖制家法來確立皇位繼承尚無結果之時,以禧恩為首的皇族宗室卻首先建議由皇嫡子旻甯來繼承皇位。  

  嘉慶突然就駕崩了,誰來繼承皇位?當時在承德的避暑山莊一片混亂,這個時候內務府大臣禧恩站出來說,說皇次子旻甯戡亂有大的功勳就指嘉慶十八年的時候,當即繼位,這個事情《清史稿•禧恩傳》做了記載,禧恩講了這話之後,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等猶豫,歷史上記載兩個字“猶豫”,就是既沒有反對,也沒有贊成,不表態。史書又記載,禧恩雖抗論,眾不能奪,就是沒有說服大家。

  這個問題就來了,你禧恩有什麼資格?有什麼權力建議皇次子旻甯繼承皇位,這也不符合清朝皇室的祖制和家法呀,禧恩何許人也?敢於提出這個建議,禧恩的父親是睿親王淳穎,淳穎又是怎麼回事?大家知道,多爾袞死了之後他沒有兒子,他弟弟多鐸的兒子叫多爾博過繼給多爾袞,所以多爾博就承襲了睿親王的這個爵位,不久順治對多爾袞掘墳鞭屍,撤其享廟,爵位也撤銷了,多爾博怎麼辦呢?  
_
  歸宗又回到多鐸名下,到了乾隆的時候,給多爾袞平反了,那多爾袞的這個睿親王的爵位還是要承襲,誰呀,就是要多爾博的第五世孫就是淳穎來承襲多爾袞的睿親王的王位,這個睿親王淳穎和嘉慶私人關係很好,又都是宗室,嘉慶在懲辦和珅的時候,這個睿親王淳穎出了很大力,幫了很大忙,受到嘉慶皇帝的信任,他的兒子禧恩因為這層關係先做了侍衛,又做了御前侍衛,頭等侍衛,做到內務府大臣。所以禧恩是用內務府大臣這種身份隨駕到了承德。嘉慶突然故去之後,禧恩就建議皇次子旻甯繼承大位,按照清朝的祖制家法應該有嘉慶的遺詔,你禧恩建議皇次子旻甯繼承皇位,不符合祖制家法,此為歷史疑雲二。  

  嘉慶帝猝死,沒能按照祖制家法留下繼位的遺詔。而此時,孝和睿太后健在,太后的意見對皇位繼承人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嘉慶帝的四位皇子中,有兩位是孝和睿太后的親生子,而旻寧卻並非孝和睿太后所生。在以禧恩為首的皇族宗室首先提出由旻甯繼承皇位時,孝和睿太后緊急下了一道懿旨,五百里加急送往承德。

  嘉慶皇帝先後有兩位皇后,第一位叫孝淑睿皇后,她生的第一個兒子死了,生了第二個兒子就是旻甯就是道光。但是這個孝淑睿皇后在嘉慶二年病故,這一年旻寧十六歲,那嘉慶又續了一個皇后,就是第二任皇后,叫孝和睿皇后,孝和睿皇后有兩個兒子,一個是皇三子叫綿愷,一個是皇四子叫綿忻。孝和睿皇后對旻甯很好,十六歲孩子沒有母親了,對他倍加愛護和關照,所以旻甯做皇子的時候和他這兩個弟弟,同父異母弟弟,就是綿愷和綿忻的關係也很好,和他繼母的關係也很好。  

  正是因為有這種關係,所以嘉慶皇帝突然駕崩的噩耗傳到北京的時候,皇太后在皇宮立即派人五百里加急把皇太后的懿旨,因為這時候嘉慶死了,她算太后了,皇太后的懿旨送到承德,大意是說,說皇次子旻甯在嘉慶十八年的重大事件中,立有功勞,她懿旨,皇次子旻甯立即尊位,就是馬上繼承大位,旻甯就是道光接到皇太后的懿旨,叩頭謝恩,感激不已,大家知道,因為旻甯不是太后的親生子,她自己還有親生的兩個兒子,在沒有找到嘉慶秘密立儲的遺詔的時候,她說讓旻寧,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繼承皇位,應當說這個胸懷還是比較博大的,沒有借這個機會做手腳,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所以道光跪在地上磕頭,感謝皇太后的恩典。 :

  問題又來了,按照清朝的祖制家法皇太后沒有立皇太子這種先例,那有人說了,那孝莊皇太后她立的康熙呀,但是孝莊皇太后立康熙的時候順治還沒死,順治病重,是孝莊和順治共同商量了,用順治遺詔的形式來發佈,讓皇三子玄燁就是康熙繼承皇位,不是用皇太后的名義是用皇帝的名義商量的時候她參與了,可以說清朝用皇太后的名義立皇太子讓他繼承皇位這是第一例,這問題就來了,你皇太后宣佈讓旻甯就是道光繼承皇位,這跟家法祖制也不合呀,此為歷史疑雲之三。  

  旻甯繼承皇位既有宗室的支持,又有了太后的懿旨,看似水道渠成之事,但卻並非順理成章。因為這樣繼承皇位還是有悖於祖制家法。正當大家為旻甯如此繼承皇位有悖家法而猶豫不決時,事情又發生了轉機,原來,隨嘉慶帝行圍的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竟然在承德避暑山莊找到了嘉慶帝立儲的小金盒,並打開了遺詔。  

  在這種特殊情況之下,朝廷大臣是個什麼態度,隨駕的軍機大臣有四位,就是托津、戴均元、盧蔭溥和文孚,在當時特殊的情況下,幾位元軍機大臣就找秘密立儲的 這個鐍匣,在哪兒找呢?就在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來找,翻箱倒櫃,一個一個來找,突然在嘉慶生前的那個隨身太監那兒找到了一個小金盒,這個小金盒引起大夥兒興趣,托津和戴均元等等就捧著這個小金盒找鑰匙,找不到鑰匙,托津在情急之下,把小金盒的鎖擰開了,開啟這個寶盒一看,裏頭有嘉慶的遺詔,上面說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立皇次子旻甯為皇太子,找到了這個小金盒發現了嘉慶的遺詔,這問題應該說就解決了。

  有人還問是不是還有其他的材料,這個事情在《清史稿•托津傳》,《清史稿•戴均元傳》都記載這事,戴均元死後有一個人叫包世臣為戴均元寫了個墓誌銘叫《戴公墓碑》,這個碑文裏面詳細說了這個事,就是說嘉慶突然駕崩,眾方大家情急之下,找到了小金盒,托津等把小金盒擰開找出了遺詔,說托津、戴均元為道光的登基立下了功勞,問題還是有,打開這個小金盒的時候,沒有記載道光在場,這個小金盒按照當時的祖制家法來說,應該擱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後面,怎麼會在承德避暑山莊,而且不是馬上找到的,而且是找來找去,翻箱倒櫃才把它找到的,有人對這個小金盒,和小金盒裏面的遺詔的真偽提出懷疑,此為歷史疑雲之四。  

  小金盒裏的繼位遺詔是真是假?小金盒的突然被發現是否是有人精心策劃?後人對此猜測不已。那麼清史文獻對此是如何記載的呢?對於道光的繼位過程,嘉慶實錄和道光實錄的說法如出一轍。

  《清仁宗實錄》就是嘉慶實錄記載他死和他的兒子皇位繼承的過程,大意是說,就是七月二十五日傍晚,嘉慶皇帝突然就駕崩了,在這種情況下,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軍機大臣等一起打開了一個鐍匣裏面有嘉慶皇帝的遺詔,立皇次子旻甯繼承皇位,大家知道,嘉慶的實錄是道光修的,道光繼承皇位之後修他爸爸的實錄,那道光實錄怎麼寫的呢?道光實錄寫法基本上是一樣的,因為道光的實錄是他兒子咸豐給修的,也不能違背他爸爸的意志,所以嘉慶的實錄、道光的實錄和清史稿的記載,和皇太后的懿旨和禧恩的建議仔細分析起來,還是有一定的漏洞,就是彼此之間有矛盾,我說,此為歷史疑團之五。  

  儘管旻甯繼承皇位一波三折、撲朔迷離,但歷史還是將他推上了皇帝的寶座,使他成為清朝的第八位皇帝。三十九歲登極的道光帝,在他在位的三十年中,史書中記載的不僅有他離奇的繼位過程,還有他留在中國歷史上的功過得失。

  但是道光還是繼承皇位了。第一,宗室貴族、禧恩等支持道光繼位;第二,皇太后和他弟弟瑞親王綿忻同意他繼承皇位;第三,四個軍機大臣在場同意道光皇帝繼承皇位。三個方面,朝臣、宗室、太后都在,大家達成了一個共識,由道光和平繼承皇位,避免了在皇位繼承上的骨肉相殘之爭,至於那些矛盾,那些不同的地方,那就留給歷史學家去考證吧。  

  道光的皇位是在承德避暑山莊繼承的,因為嘉慶死得很突然,承德避暑山莊沒有預備棺材,加急通知北京準備好棺材運到承德,所以到八月十二,嘉慶皇帝的梓宮靈柩才由承德起運回北京,前後經過十天的時間運到北京,八月月二十二,道光正式在太和殿舉行登極大典,正式成為清朝的第八位皇帝。道光是三十九歲繼位,在位三十年,享年六十九歲,他這一生也是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譬如說他懲辦貪污,譬如說他整頓吏治,譬如說治河通海運,整頓鹽政等等。道光這三十年皇帝,比較重大的政績就一條,就是新疆回部發生了張格爾叛亂,道光比較堅決,平定這場叛亂,在道光八年,把張格爾抓住了,到北京午門獻俘,道光在午門城樓上,張格爾跪在午門前的廣場,這是道光在位三十年一件重大的歷史政績,因為他穩定和鞏固了清朝對新疆的管理,但是道光這三十年的皇帝最大的悲苦就是禁煙運動失敗,鴉片戰爭失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勘尋敵手共論圖
高處不勝寒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35
銀兩1575

74

主題

1287

回帖

1041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09-1-11 21:02:39 | 顯示全部樓層
一位勤政節儉的皇帝,卻鮮有作為。一個看似平庸的王朝,卻成為中國歷史的“分水嶺”。

  作為清朝的第八位皇帝,道光帝算不上是昏君也絕非明主,很容易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湮沒無聞,但作為鴉片戰爭的頭號當事人,卻成為後世無法回避並屢屢提及的人物。  

  在鴉片戰爭前的二十年間,他力圖繼承嘉慶帝的遺志,勤政圖治,克勤克儉;他也曾戡定西陲,嚴禁鴉片流毒,以重現盛世的輝煌。但是道光的性格疑慮猶豫、反復無常,加之社會弊端積重難返,他的治國之舉成效甚微。

  他在禁煙時,嚴禁與馳禁猶豫搖擺;他在戰爭時,主戰與主和反復無常;他在用人時,任賢與任奸功罪倒衡。戰爭失敗後,他苟安姑息,得過且過。  

  鴉片戰爭使清朝懵懂地敗于陌生的對手,開啟了中國近代史的苦難歷程,也成為道光帝人生的轉捩點。  

  禁煙銷煙,搖擺不定。鴉片戰爭,戰和兩端。《南京條約》,喪權辱國。鴉片戰爭的失敗,是必然還是偶然?戰爭失敗的歷史責任是穆彰阿還是道光帝?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閻崇年與我們一同跨越歷史時空,闡述對鴉片烽火的深層思考。  

  清朝的第八位皇帝是道光帝,道光是三十九歲繼位,在位三十年,享年六十九歲,他這一生也是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譬如說懲辦貪污,比如說他整頓吏治,比如說治河,通海運,整頓鹽政等等。道光這三十年皇帝,比較重大的政績是一條,就是新疆回部發生了張格爾叛亂,道光比較堅決,平定了這場叛亂,在道光八年,把張格爾捉住了,到北京午門獻俘,道光在午門城樓上張格爾跪在午門前的廣場,這是道光在位三十年一件重大的歷史政績,因為他穩定和鞏固了清朝對新疆的管理,但是道光這三十年的皇帝,最大的悲苦就是禁煙運動失敗,鴉片戰爭失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鴉片問題由來已久,雍正的時候就禁煙,雍正的兒子乾隆的時候又禁煙,乾隆的兒子嘉慶還禁煙,但是,屢禁不止,愈演愈烈。雍正的時候一年流入鴉片二百箱,乾隆的時候增加到一千箱,嘉慶的時候增加到四千箱,道光鴉片戰爭之前,增加到一萬三千箱,白銀每年外流三千萬,當時朝廷兩派,一派主張馳禁,就是以許乃濟為首的叫“馳禁派”,一個是以林則徐為首的“嚴禁派”,這個時候道光支持嚴禁派,調湖廣總督林則徐,為兩廣總督、欽差大臣到廣州禁煙,林則徐很堅決,到廣州宣佈:“若鴉片一日不禁,本大臣一日不回”,態度很堅決。

  林則徐“虎門銷煙”震動天下,但是林則徐的嚴禁鴉片的運動,觸犯了國內一些人的不法利益,也觸犯了英國殖民者的不法利益,他們必然要內外勾結,進行反抗,道光皇帝呀,作為一個政治家、作為大清的君主,本來應該預料到,我嚴禁鴉片之後可能產生什麼樣的後果,採取什麼樣的防範措施,但是道光沒有。英國殖民者用堅船利炮叩打中國的大門,作為對中國嚴禁鴉片的報復,這樣鴉片戰爭就打響了,先打廣州,由於軍民抵抗不成,英國艦隊又打廈門,因為閩浙總督鄧廷楨率領軍民抵抗,又失敗了,英國的艦船北上,到了舟山,總兵葛雲飛壯烈犧牲,定海失守。英國的艦船又繼續北上,到了天津海面,直隸總督琦善妥協,後來鴉片戰爭失敗,簽訂《南京條約》。  

  我就提出兩個問題思考,我們一起來思考,第一,鴉片戰爭清軍失敗,是歷史的必然,還是歷史的偶然?第二,鴉片戰爭清朝失敗的歷史責任是穆彰阿還是道光帝?我們先討論第一個問題,鴉片戰爭清軍失敗,是必然還是偶然?

  現在中學的教科書說落後就要挨打,因為清朝落後,所以挨打了,的確當時清朝比較落後,大家知道,英國在順治六年,就是西元1649年,已經實現了資產階級革命,英國國王查理一世上了斷頭臺,隨後,到乾隆三十年,到西元1765年,英國就開始了工業革命,到鴉片戰爭的時候,已經七、八十年了。英國作為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出現在西方,而大清帝國政治腐敗,軍備廢弛,清朝當時比較落後,但是我們還要想一想啊,落後挨打,這是事物的普遍性,但是,事物還有特殊性,挨了打我可能失敗,我也可能不失敗,那鴉片戰爭清軍失敗是不是必然失敗?只有失敗一條道,沒有成功的一條道?只有失敗的一種結果,沒有勝利的另一種結果?歷史是不是這樣的?

  我們可以作個分析,從戰略上分析:一,國力。清朝當時是有四萬萬民眾的大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英國當時雖然崛起,但是還沒有做到“日不沒國”的時候,也還是個小國呀,總體的國力清朝還是很雄厚的。二,軍力。英國當時有先進的武器呀,清朝也有武器呀,當時武器差別不是像後來那麼大,英國後方很遠,你在大西洋的那邊,總體的軍事力量清朝還是有的,而且,英國從大西洋那邊到中國,路途遙遠,長驅遠襲,它是以動來制靜,以勞來擊逸,清朝佔有主動。三,人心。英國它是殖民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清朝是自衛的,是保衛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的戰爭,這是作為戰略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這是戰略上說。  

  從戰術上來說,第一是兵力。義律開始進攻廣州的時候,軍隊是四千個人,艦船是四十艘,你四千軍隊,四十艘艦船來對付大清帝國呀,就顯得兵力不足。第二,武器,清朝武器當時是火炮、火槍也都有,英國的武器比清軍的武器先進一些,它的海軍已經有蒸汽機做動力,但是還沒有普及,好多船還是帆船,槍炮它這時候已經用後膛裝彈,清朝主要還是前膛裝彈,這有差距,但是也不像後來差距那麼大。第三,後方。英國軍隊的後方在英格蘭,清軍的後方就在廣州啊,就在廈門,整個大清帝國的領土都是清軍的後方,後方對清軍有利,對英軍不利,所以這場戰爭有可能打勝。

  在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寡勝眾這種先例是很多的,譬如說道光的祖先,清太祖努爾哈赤,當年在“薩爾滸之戰”,就是以少勝多,以寡擊眾,譬如說,道光的祖先清太宗皇太極,在著名的“松錦之戰”,也是以少勝多,以寡擊眾,打敗了明朝八總兵十三萬大軍,有人說那是中國的例子,而且是古代的例子,現在的例子也有,就是埃塞俄比亞,西元1894年,比這還晚呢,義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埃塞俄比亞的國王孟尼利克二世號召全國軍民抵抗義大利的侵略,兩年戰爭把侵略軍打敗了,逼迫義大利簽訂條約,承認埃塞俄比亞的獨立和主權。  

  英國四千軍隊打廣州打不下來,打廈門,打廈門打不下來,打定海,你就是定海失陷了,四千軍隊一個不死,全上岸,我切斷你後路,也可以殲滅你呀,你這四千軍隊一個不損傷,到了天津,你就是登了岸,道光可以發動天下兵擒王,切斷你的後路,這四千人全部給你消滅,全殲,不是沒可能打勝鴉片戰爭這一仗,我認為有可能打勝鴉片戰爭這一仗,為什麼這仗打敗了?就值得研究,所以,我要講的第二個小問題,就是鴉片戰爭失敗,歷史責任是穆彰阿還是道光帝?  

  對鴉片戰爭失敗,從當時到現在,大家都非常關切,對失敗的原因有一個認識的過程,開始很多人認為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林則徐嚴禁鴉片,招來了英國侵略,所以責任在林則徐,那麼道光皇帝就把林則徐罷了官,把他遣送到新疆伊犁,這是第一種認識了。後來人們認識又深刻了,說鴉片戰爭失敗原因主要應不是林則徐,主要是因為穆彰阿,穆彰阿主和導致了鴉片戰爭失敗,導致了《南京條約》的簽訂。我們分析一下,當時這個朝廷大臣裏頭,軍機大臣五個人,穆彰阿,潘世恩,王鼎,隆文,何汝霖五個人,當時的大學士就是六個人,穆彰阿,潘世恩,王鼎,琦善,伊裏布,湯金釗,六個大學士裏頭有一個不在北京,在京的大學士和軍機大臣各五人,十個人,這十個人裏面是軍機大臣又兼大學士的只有三個人,就是穆彰阿,潘世恩和王鼎。我們要分析一下這三個人,就是既是軍機大臣又是大學士,穆彰阿、潘世恩、王鼎,這個潘世恩是狀元出生,他對穆彰阿的態度就是兩個字:阿附,還有兩個字:伴食。再一個就是王鼎,應當說當時軍機大臣和大學士裏面,主和派主要是穆彰阿,主戰派主要是王鼎。

  我們把穆彰阿和王鼎做一個簡單的對比,穆彰阿是滿洲人,既是領班軍機大臣,又是首席大學士,《清史稿•穆彰阿傳》對他有一個記載,就說這穆彰阿一共有十六個字:窺帝意移,乃贊和議,罷則徐,以琦善代之,四句話十六個字,我們分析一下。第一,窺帝意移,就是穆彰阿窺視到道光皇帝他的心意轉移了,不主張嚴禁鴉片,不主張堅決抵抗,主張妥協,第二,穆彰阿乃贊合議,因為道光他不主張抵抗了,所以穆彰阿贊和議。第三罷則徐,罷免林則徐,大家知道林則徐是欽差大臣,兩廣總督,你穆彰阿權再大,再專權,你也沒有權力罷免欽差大臣和兩廣總督,你還是遵從了道光皇帝的意志。第四,以琦善代之,琦善是大學士,兼直隸總督,後來改派欽差大臣屬兩廣總督,大學士、欽差大臣、封疆大吏,你穆彰阿雖然是軍機大臣和大學士,你沒有權力任命一個大學士去做封疆大吏,這個權還在道光皇帝那兒,所以清史稿的這四句話是很有分寸的,因為穆彰阿窺測到了帝的意移,窺帝意移,乃贊和議,才罷林則徐,才以琦善代之,是這麼一個因果關係。通俗一點說,就是穆彰阿窺出了道光皇帝的心意,說出了道光皇帝要說而沒說的話,做出了道光皇帝想做的事情,是這麼一個關係吧,所以,穆彰阿的組合是完全秉承了道光皇帝的旨意。  

  我們再看看王鼎,王鼎是軍機大臣、大學士,這個人是陝西浦城人,陝西浦城在乾隆朝出了一個軍機大臣大學士叫王傑,與和珅同朝,他是狀元宰相,這個人很清廉也很正直。王鼎和王傑是同鄉同族,王鼎到北京來考進士,王傑想關照一下老鄉同族,王鼎說不可,我憑我本事考,第一次沒考取,後來又考,考取進士,就在朝廷裏做官,這個王鼎做官我講幾個事情。一個事情呢,就是浙江發生一個人命案子,三年沒有破案,這個按察使,就是浙江最高的法律的官員,為了這個事情自殺了,王鼎到了浙江去,秘密查訪,查到了,這個人命案子家裏頭很有錢,當地的官員勾結搞了一個冤案,讓你掏錢,不停地敲詐你,最後當事人在監獄裏頭死了,死無對證,王鼎把這個案子查出來了,懲治了一批腐敗的官員,這是一。第二讓他清理鹽政,九百萬鹽政的虧空,他經過清理之後把這個問題解決了,第三就是讓他去治河,黃河決口讓他治河,他是軍機大臣大學士,到了開封,一看呢,一片汪洋,王鼎怎麼辦呢,他有一個小的轎,肩輿扛著一個轎子,來回晝夜在工地奔波,白天在工地視察,晚上他就坐著一個小的轎子,就在工地小轎上睡一覺,接著指揮工地來治河,總共花了八百萬兩銀子,用這個錢堵了兩個口子,花了一千六百七十五萬兩銀子,可見王鼎是很清廉的。

  王鼎支持林則徐,不同意罷林則徐的官,建議道光皇帝要重用林則徐,道光不聽,那王鼎怎麼辦呢?我給你提意見你又不聽,奏章你又不同意,用屍諫,“王鼎屍諫”,來用自殺來向皇帝建議勸說皇帝,來堅持反對英國的侵略,《清史稿•王鼎傳》做了記載,他寫好了奏章,裝在衣服裏邊,把他的門關上自殺了,上吊自殺了,想用這個來喚起道光皇帝的注意,來堅持反對英國的殖民侵略。我們可以想一想,我說王鼎和穆彰阿都是當朝的軍機大臣和大學士,他們是道光皇帝的兩面鏡子,照出什麼呢,從這個鏡子裏照出君子消沉,小人猖獗,道光皇帝在英國軍艦炮打中國大門的時候,把林則徐罷官了,把林則徐遣送到新疆。  

  這使我聯想到一件事情,就是崇禎二年,皇太極率兵攻打北京,兵臨城下,當時的兵部尚書是袁崇煥,崇禎皇帝下令,要袁崇煥到皇城議軍餉,不讓袁崇煥進城,怎麼辦?袁崇煥坐在筐裏頭,用繩吊到城上,這麼進的皇宮。進去之後,崇禎皇帝就把袁崇煥下了錦衣衛獄,第二年就殺了,有人評論說,說崇禎皇帝這是自毀長城,我們聯想一下,英國殖民者炮打廣州大門的時候,叩打中國國門的時候,道光皇帝把林則徐罷官遣送也是自毀長城,所以,我個人認為,禁煙運動的失敗,鴉片戰爭的失敗,喪權辱國《南京條約》的簽訂,歷史的責任不是穆彰阿,而是道光皇帝,道光皇帝是清朝有史以來最為庸暗的一個皇帝。  

  儘管他很儉樸傳說他穿著帶補丁的褲子,這當然也難能可貴了,大臣們也隨著他膝蓋上也綁上這麼一個破綢子褲子補一個,裝儉樸,這當然比奢侈好了,但是你道光作為大清帝國的皇帝,作為一代君主,作為當時的政治家,在重大歷史問題上,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問題上,你站在時代潮流的前面,還是退在時代潮流的後面?當年康熙皇帝下令撤藩,誘發了“三藩之亂”。有的大臣就說,要把提議撤藩的大臣懲辦,康熙怎麼回答,康熙說我支持他,這是我的意思,康熙沒有懲辦主張撤藩大臣,而是下令平叛,八年戰爭消平了“三藩之亂”,維護了國家安全和統一。

  道光皇帝沒有清太祖努爾哈赤當年“薩爾滸之戰”的一種勇氣,也沒有清太宗皇太極當年“松錦之戰”的一種謀略,更沒有康熙皇帝親征噶爾丹的那種胸懷,所以我認為,鴉片戰爭失敗、喪權辱國《南京條約》的簽訂,歷史責任是道光皇帝,道光皇帝的名字應當釘在中華民族歷史的恥辱柱上,讓那些喪權辱國、割地賠款者鑒。
勘尋敵手共論圖
高處不勝寒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35
銀兩1575

74

主題

1287

回帖

1041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09-1-11 21:03:47 | 顯示全部樓層
清文宗咸豐皇帝

一位在位只有11年的平庸皇帝,卻改變了中國近一個世紀的歷史。一位懦弱無能的皇子,卻能夠在皇位競爭中脫穎而出,君臨天下。面對內憂外患,他理應救國於危難,卻在英法聯軍侵入北京之時,逃之夭夭,棄國門於不顧。北京城因此而生靈塗炭,圓明園因此而大火熊熊。花天酒地、放蕩享樂的咸豐臨終之前,卻因後事處理不當,導致慈禧控制中國長達半個世紀之久。  

  今天講咸豐,咸豐皇帝名奕詝,20歲登極,在位11年,31歲病死,咸豐是清朝秘密立儲繼承皇位的最後一位皇帝,因為他的兒子同治是個獨生子,同治又沒有兒子,所以以後,就沒有秘密立儲的問題。咸豐20歲繼位,年齡算不算小?就看怎麼比了,大家知道順治6歲登極,14歲親政,親政之後就處理了睿親王多爾袞這件大的事情。康熙8歲繼位,14歲親政,剛親政不久,就智擒鼇拜,康熙18歲的時候,下了一個詔令,就是滿洲王公貴族要學習騎射,學習文化。康熙20歲時候,親自主持平定三藩之亂,這個仗結束的時候他才28歲,接著統一臺灣,反擊沙俄侵略,兩次取得了雅克薩自衛反擊戰的勝利,並且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這個時候的年齡和咸豐大體相當。所以說咸豐20歲繼位,在位11年,死的時候31歲,應當說不算小了。但是,咸豐在位的11年,怎麼來評說,我想借用陸遊的一首詞叫《釵頭鳳》,“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我就想借用陸遊《釵頭鳳》這三個“錯”字,錯、錯、錯,來論說咸豐這11年的皇帝生涯,咸豐做了11年皇帝,我給他概括了三個字叫做錯、錯、錯。

  現在我說咸豐的第一個錯,就是錯坐了皇帝寶座。他的父親道光,道光有9個兒子,大阿哥奕緯,二阿哥奕綱,三阿哥奕繼,四阿哥奕詝,就是咸豐,五阿哥叫奕誴,六阿哥叫奕訢,七阿哥叫奕譞,八阿哥叫奕詥,九阿哥叫奕璤,道光這9個兒子讓哪個兒子繼承皇位?到了道光26年,這一年他65歲,年紀也老了,身體又不好,考慮秘密立儲的問題,這個時候,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都死了,四阿哥就是奕詝,年齡最長,五阿哥奕誴過繼出去了,過繼給醇親王,綿愷。六阿哥就是奕訢。奕詝這一年是16歲,奕訢比他小1歲15歲,七阿哥奕譞7歲,八阿哥奕詥3歲,九阿哥奕譓2歲,所以可以考慮皇太子的實際上只有兩個人,就是奕詝和奕訢。事情又有一點特殊,奕詝的母親很受道光皇帝的寵愛,但是她死的比較早。33歲,奕詝母親死的,這一年他才10歲,虛歲10歲,誰撫養照顧他呢?由靜貴妃,就是奕訢的母親來照顧他,所以奕詝視靜貴妃如同生母,視奕訢如同胞弟,奕詝和奕訢關係都很好,這就更增加了道光選擇皇儲的困難。道光26年,要準備立儲了,在奕詝和奕訢,這兩個兒子之間選擇哪個,猶豫不定,這個時候,野史筆記傳聞就沸沸揚揚。大概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就是懷念皇后,欲立奕詝,因為奕詝的母親死的比較早,《清宮詞》說她死的時候暴死,有一些事情是秘不可宣的,就死得有點蹊蹺,可能道光有對不住奕詝母親的地方,所以他懷念奕詝的母親,施恩妻子就想要立奕詝做皇帝,就是咸豐,就想立奕詝就是咸豐做皇太子,這是一種說法。第二種說法,就是初定奕訢,後定奕詝,就道光在寫秘密立儲的時候,奕訢的“訢”字,最後一筆是一長豎,奕詝那個“詝”字,最後一筆是一短豎一勾,傳說在寫字的時候,太監就遠遠窺視到,見底下那筆很長,就傳出去了,要立奕訢,道光聽說之後就很不高興,就改了,改成立奕詝,第三種說法,就是“帝”,皇帝的“帝”,帝定奕詝,天定奕詝,就是道光病重了,臨危的時候,就招六阿哥奕訢,去臨終交代事情,恰好奕訢這時候沒在,奕詝就去了,去了之後就說我要立皇太子,說了一半就昏過去了,奕詝就說,我父親說要立我做皇太子,他就登位就成了皇帝了。

  這是三種野史傳說,我想靠不住,因為道光臨終立遺囑的時候,他正式有書面的,不會這麼倉促脫口說一句的。那麼怎麼立的?奕詝和奕訢因為只差一歲,都在上書房讀書,小時候騎馬的時候摔了,把腿摔折了,經過這御醫骨科把腿治好了,但是落了一個殘疾,所以奕詝是個瘸子,奕詝還得過天花,臉上還有麻子,功課又不如奕訢好,奕訢功課比較好,騎射刀槍功夫都好,能文能武,道光怎麼選擇?他就考慮是不是立奕詝,考慮奕詝拿不定主意,就要考一考他,就通知他們在南苑騎射,奕詝的老師叫杜受田,奕訢的老師叫卓秉恬,他們的老師都分別給自己的弟子出了主意,到時候,就到了南苑了,大家知道,奕訢的騎射功夫很好,刀法槍法都很好,所以,奕訢就按照他老師的指示就發揮他自己所長,射獵,射的鹿和其他東西很多,提著收穫品去見他父親,他父親很高興,這孩子很有本事,就考慮是不是立奕訢。這時候就看奕詝,就是咸豐,咸豐是按照他老師的教導,也不上馬,也不射,見他父親的時候兩手空空的什麼都沒有,他父親就很納悶,你怎麼回事?今天都要騎馬射獵你怎麼一無所獲,他就跪到地下,他說父皇教導我,要仁愛,現在是春天了,母的牲畜正是懷孕的時候,我要把它射死了,連它的沒有出生的幼畜也射死了,這是不仁,我不忍心這麼做,所以一箭沒有射。這個事情《清史稿•杜受田傳》做了記載,應當是可信的,有人把它概括叫做“藏拙示仁”,把自己的短處藏起來,來表示自己仁愛的那個“仁”,道光很高興,覺得奕詝很符合儒家這個“仁”的思想,但是他還要再測一次。再測一次,這兩個孩子又找到老師了,老師又分別給他們出主意,有一天道光就在他寢宮裏面召見這個孩子,先召見了六阿哥就是奕訢,問他說,我呀身體不好,又有病,可能不久于人世了,這個國家怎麼治理呀?奕訢口才很好,就滔滔不絕講治國的方略,他父親很高興,說這個孩子有大出息,說你退出吧。這個時候奕詝就是咸豐進來了,進來的時候,他有按照他的老師杜受田的指導,他老師就說:論口才你比不上六阿哥,你要藏拙,怎麼藏拙呢?按照他老師的指示進了門之後就給他爸爸跪下了,他爸爸把剛才那個話又說了一遍,問他的治國的方略,他就跪在地下磕頭痛哭流涕,一句話不說,他父親說,我問你話你怎麼不說,我呀就希望父親健康長壽不會有其他事情,我就要孝順父親,他父親很感動,你看這孩子又仁又孝,這個典故,有人給概括一下,叫“藏拙示孝”,這個故事是野史記載,正史沒有記載,但是這兩個故事和前頭的三個傳說,我想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咸豐和奕訢,他們兩個之間應當立奕訢,不應當立咸豐,就是不應該立奕詝,但是因為奕詝,就是咸豐,他老師教導他一個辦法,“藏拙示仁”,又“藏拙示孝”,在“仁”和“孝”這兩個字上表現得比較突出,所以道光就選擇奕詝也就是咸豐做皇太子,咸豐做皇帝,錯不錯在他自己,錯錯在道光,道光在選皇太子的時候,德才兩個條件,沒有考慮德才兼備,只考慮到了德而沒考慮了才,實際上咸豐後來在德的問題上做的也是很不夠的,我後面還要講,就說道光選皇太子的時候,應當說選錯了,責任在道光,但是我們今天講咸豐,所以我說咸豐錯坐了皇帝的寶座。  

  咸豐這個人無遠見,無膽識,無才能,無作為,是一位很不稱職的皇帝,因為他不稱職,因為我剛才說這個四無,所以他就接著發生第二個錯誤,就是咸豐皇帝的第二個錯,就是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時,錯逃離了皇都北京。咸豐皇帝登上寶座之後,面臨著內憂,陽九之運,和外患明夷之變。

  第一件就是在國內太平天國的起義,道光三十年,年初,道光就故去了,咸豐繼位的當年,太平天國的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起義,折合成西曆是1851年1月11日。按照年號來說這時候還是道光三十年,就是咸豐剛一繼位就碰到太平天國的事情,太平天國從廣西起義之後,後來就佔領武漢,佔領了安慶,佔領了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都天京,建號太平天國。中原地區的戰爭,從康熙以來有三次大的戰爭,第一就是平定三藩的戰爭,第二是嘉慶時期的白蓮教的戰爭,第三就是咸豐,同治時候的,太平天國的戰爭,這三次戰爭。太平天國這次戰爭,地域之廣,時間之長,規模之大,耗銀之多,影響之深,自清以來所沒有的,這一場戰爭對清朝來說,元氣大傷,這是對內。

  對外就是英法發聯軍侵入中國侵入北京,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七年,就是1857年,英國軍隊攻佔了廣州,咸豐八年,就是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到了天津大沽口,攻陷了大沽,同清朝簽訂了《天津條約》,到咸豐九年,就是1859年,英法聯軍又到天津就要求換員,但是清朝軍隊取得了小勝,咸豐很高興,把《天津條約》撕毀。撕毀之後,英法聯軍重整旗鼓,又來到天津,在北塘登陸,攻佔天津,這時候清朝派大臣去談判。咸豐這時候是戰和不決,猶猶豫豫,咸豐10年,1860年,英法聯軍從天津沿著運河往北京打,打到通州,咸豐派大臣去談判,談判破裂,在載垣、穆蔭幾個大臣又擒了英使巴夏禮,又到北京,事態擴大,英法聯軍打到八裏橋,打到北京城外,這個時候咸豐怎麼辦?咸豐就暗示大臣,給他上奏章,讓他去木蘭秋狄打獵去,借這茬兒就到了承德避暑山莊,留下恭親王奕訢在北京主持這些事情。這件事情對中國歷史,對清朝歷史太重要了。

  第一是割地,第二賠款,賠英法等軍費及其他白銀1600萬兩,第三最令人痛心的就是圓明園。咸豐十年,1860年,九月初三,陽曆的10月18,英法聯軍一把火把圓明園毀了,大火數日夜不熄。圓明園是中國園林藝術的精華和傑作,被付之一炬。特別是園裏面收藏的中華五千年的文物寶藏或者被焚毀,或者被搶掠。大家知道,前幾年收回了一個12生肖的猴頭,一個猴頭價值數以千萬計,很多的文物比這猴頭貴重多了,可以說每一件文物都是價值連城,圓明園收藏了不僅僅是清代文物,是中華有史以來五千年文明的精華,收藏在裏面。圓明園被焚毀,被搶掠,是我們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最沉痛的浩劫。第四,英法聯軍等侵略者進了北京,進了皇宮,進了天壇,中國人民特別是北京人民遭受塗炭,我們中華文明五千年,外國侵略者侵入北京,這是第一次,破天荒的第一次,是中華五千年的奇恥大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空前浩劫。

  這個時候咸豐做什麼?咸豐,你是皇帝呀,是這一個國家的君主,也是這個國家軍隊的最高統帥,你做什麼?這時候我想起歷史上一件事情,大家知道永樂皇帝從南京遷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國門”,受到入侵了,天子親自在第一線守國門。崇禎皇帝當年,北京形勢很危機,有人勸他遷都,他不去,有人勸他走,逃到南京,他不逃,他登上煤山自縊而死,忠於社稷。咸豐你不守國門你做什麼呢?這個時候咸豐第一沒有下詔,號召軍民進行抵抗。外國侵略軍侵到,天津侵到通州,侵入到北京,應當號召天下軍民勤王,一起來保衛首都北京,第二沒有制訂反對侵略的謀略,英法聯軍打到天津軍隊失敗了,就簽訂《天津條約》,得了一個小勝,就把《天津條約》撕毀了,敵人再來你去談判,談判的時候把英國的使臣,把英使巴夏禮設計給抓住了,帶到北京。這不是一個政治家和軍事家的謀略。第三沒有天子守國門。卻帶著老婆、孩子,帶著唱戲的戲班逃到熱河,美其名曰“巡狩”,天子到外面視察,足足表現出阿Q精神,那咸豐到承德做什麼了?當然有一些軍機的事情,也不是一點沒處理,我說他四件事情,四貪:第一貪女色,在承德避暑山莊繼續貪女色,後宮美女讓她們先逃,先把她運到承德,還在承德花天酒地,第二貪絲竹,把 生平署那個戲班挪到承德,上午唱叫“花唱”,下午要“清唱”,天冷在屋子裏演,夏天在“如意洲”演出,第三貪美酒,咸豐皇帝好喝酒,見酒就喝,一喝就醉,一醉就耍酒瘋。他身邊的太監、宮女就怕他喝醉酒,喝醉酒以後,說打就打,說罵就罵,說罰就罰,酒醒了以後又後悔,又哄這些人,賞賜銀子賞賜小的物品,完了接著喝,喝著醉,醉了就接著鬧。第四,貪食鴉片,雍正皇帝是禁煙的,乾隆皇帝是禁煙的,嘉慶皇帝是禁煙的,道光也禁煙,你咸豐不禁煙你還抽大煙。特別我看到一條材料,心裏很難受。就是英法聯軍侵入中國,咸豐過30歲的大壽,在圓明園的正大光明殿,舉行盛大的祝賀生日的典禮,百官朝賀,皇家和王公大臣特招到圓明園,演大戲四天,你用這個時間好好召集大臣會議,朝廷會議,仔細研究怎麼反抗英法的侵略,怎麼捍衛民族和國家的利益,怎麼把西方帝國主義侵略者趕出去,沒有。條約簽訂了,奕訢等上奏摺請他回來,他還不回來,還賴在避暑山莊。特別是做一個一國之君,大敵當前的時候,你自己帶著老婆、孩子先跑了,這也是歷史之罪,罪惡的“罪”。所以我說咸豐的第二個錯就是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錯誤地逃離了皇都北京。  

  下麵講咸豐的第三個錯,錯定了顧命大臣,咸豐11年,1861年7月15病重,7月16病危,7月17死了,死之前他召集八大臣,這八個人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到他病榻前,宣佈立載淳為皇太子,因為他就一個兒子沒有選擇的問題,就是同治。讓這八個人做顧命大臣,也記載叫做贊襄政務大臣,七月十七咸豐就死了,我說他的第三個錯就是錯定了顧命大臣,順治幼年攝政王兩個,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康熙初政的時候,扶正大臣是四個,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那到了同治的時候,顧命大臣就變成了八個,這八個意見就很難協調了,問題還不在這兒,問題在這八個人不能平衡當時朝廷的各股政治力量,當時朝廷的主要政治力量有三股,第一股就是朝臣,我剛才講的八大臣,以他們為代表的,第二個是帝胤勢力,皇帝的“帝”,“胤”是趙匡胤的“胤”,帝胤勢力,第三股勢力就是帝后勢力。我們分析一下這三股政治勢力。  

  先說第一股就是朝臣勢力,這八個顧命大臣,第一個就是載垣,載垣的祖先是誰呢?是康熙第十三子允祥,襲親王他的後代,說載垣他世襲親王,他是宗人府的宗正,御前大臣,第二個就是端華,端華的祖先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舒爾哈齊的兒子濟爾哈朗,濟爾哈朗封鄭親王,他的後代,說端華世襲鄭親王,他當時也是御前大臣,第三個就是肅順,肅順是端華的弟弟,第四個是景壽,景壽是道光的女婿,咸豐的妹夫,額駙,這四個是宗式室貴族,加上皇親國戚。另外那四個就是穆蔭,匡源,杜翰和焦祐瀛,他們是軍機大臣,當時軍機大臣有五個人,有一個人叫文祥,他兼著戶部侍郎,在北京籌款,五個軍機大臣在承德是四位,這四位都算做顧命大臣,也就是贊襄政務大臣,這八個人你從分配來看,有宗室貴族,有皇親國戚,有軍機大臣,有滿人,也有漢人,但是,它總體來說代表一股勢力。

  還有第二股勢力,第二股政治勢力,就是帝胤勢力,主要的就是皇五子奕誴,他過繼給醇親王了,皇六子恭親王奕訢,皇七子醇郡王奕譞,還有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這哥五個他們是宗室貴族,特別是奕訢,當年奕訢應該繼承皇位沒繼承,後來做了軍機大臣,咸豐死之前,奕訢的軍機大臣等等所有職務全免了,就是一個空頭的虛銜,就是一個空名的恭親王,他們都到承德去花天酒地去了,北京的爛攤子交給誰了,交給恭親王去處理,恭親王當然一肚子氣了。這個時候八個顧命大臣應當說應該有奕訢,你或者做輔政王,或者做議政王,或者顧命大臣,或者贊襄政務大臣都可以,總應該把奕訢做一個安置,是不是咸豐考慮到當年多爾袞和孝莊和順治叔嫂叔侄之間的矛盾吸取點經驗教訓,那就不清楚了。因為這一年奕訢三十歲,慈禧二十七歲,但是後來慈禧還是和奕訢勢力結合起來了,對他們兄弟五個是一股很強的政治力量,但是咸豐臨終的時候沒有考慮。  

  第三就是帝后勢力,帝就是同治,後就是東太后和西太后,孤兒寡母三個人,你別看這三個人,當時是帝制時代,這三個人是封建皇權的政治核心。特別她有兩枚圖章,禦賞和同道堂這兩枚圖章,你皇帝的諭旨沒有這兩枚章蓋上你是不能生效的。咸豐臨終的時候,有一部分考慮到了,這兩枚圖章他考慮到關係,特別是沒有考慮到帝胤以他五個兄弟為代表的宗室貴族,結果,這兩股勢力結合起來,帝后和帝胤這兩股勢力共同對付朝臣的時候,那八個大臣,在政治力量對比上,顯然八個大臣的力量抵不過帝后和帝胤結合起來的力量,結果就出現了辛酉政變,出現了慈禧和慈安垂簾聽政,出現了慈禧實際掌握朝綱近半個世紀之久,不僅影響清朝的命運,而且影響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幾乎半個世紀,所以我說這是咸豐的第三個錯。咸豐雖然在位11年,但是這三個錯誤都是很嚴重。第一咸豐錯坐了皇帝的寶座,第二咸豐在英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錯逃離了皇都北京,第三臨終的時候,錯定了顧命八大臣,特別是最後一個錯,影響到同光宣三朝的政治和歷史。
勘尋敵手共論圖
高處不勝寒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2-22 18:56 , Processed in 0.02767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