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07-8-12 03:26:42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過風典馬 於 2007-8-11 20:57 發表
陳大人覺得從經濟面去看,97前後的感想是如何?
九七年我很年輕,可能有錯,有錯要說。
在九七前香港還是可以的,八九十年代開始香港經濟起飛,加上英國政府搞了幾個大型建設,像新機場,在歷史經驗來說,大建設對地方是好事,就像台灣的十大建設一樣,大建設是信心的表示,你的地方有大建設代表未來的城市將會發展,距國公司才會給你地方投資,那也就了商機,而大建設也為本地帶來工作,物流,專業人員等等的配套,香港在九七前經濟還是不錯。1993年12月10日,恒生指數首次衝破10000點並以10228.43點收市。可是後來又降回去8000左右。
九七之後,不久恆指就昇上一萬,九八年就是金融風暴,金融風暴死的不只香港,而是亞洲各地也吃虧了。有人批評香港的問題是回復慢了。恆指降破一萬,至8000左右。
回歸之後由以董建華為首的香港政府主持大局,有人批評他的房屋政策,年供八萬五房子的計劃,後來又取消了,人批評地產被他害死了,我個人覺得董建華是有錯,只是這個事件不是香港在金融風暴之後久未回復的原因,也不是香港經濟變差的原因,而是香港成為中國屬地之後,他不再是英國的地方,以前的外國進駐中國市場的角色慢慢淡起來,宏觀地看,香港被回收的同時,中國也向外開放,外國人不再像九七前一樣要找香港,反正也要進中國,為什麼要非要用香港當中轉站?為什麼不直接去上海等地?
九七之後,香港失了他的政治特殊性優勢,可是香港人不在意,眼只看地產,香港本來沒什麼生產,對國內國外都要入口食物,香港人在假日喜歡上深圳.因為生活指數很低,幾十元就可以吃很多的東西,去按摩才百多元而已,在香港,按摩可是一小時百幾至幾百不等,人不在本土消費,香港連零售業,娛樂業都吃虧了。
也有別的說法,就是慢慢被邊緣化了,回歸之後,香港只是在主權上被回收,可是和中國都沒什麼連系。加上中國開放,反而令中國成了香港的最大敵人。
之後有一些工程,就是IT,光纖,寬頻,政府想搞科技,建了個「數碼港」,總就是配合科技的建設,一時間出現了科技股,經濟又昇上,去恆指最高18000,可是又出事了,泡沫爆破,加上不欠之後的911,又回到8000= =
不久,有個財政司叫梁錦松,他的太太是中國跳水奧運女選手伏明霞,他任內有個偉大的貢獻,就是《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一般都叫《CEPA》,這東西帶來很多便利,而這些便利都是中國提供的,香港人可以回國內投資,國內的人可以去香港投資,對外國人來說進中國不困難,可是對中國人來說,中國走進外國是很困難的事,中國對外匯管制很煩,香港是他們走向世界的其中一個好地方,上海是好,可是金融股票配套都比不上香港,很多國內的公司都進駐香港,CEPA之下,中國對香港的威脅沒那麼大,香港也從中得了便利。
又說恆指了,2003年簽CEPA,2003就由8000點昇上2004年12000。
現在去維多利亞港一看,港邊有很多高樓,樓上都有廣告,現在幾乎七至八成,都是國內企業。股票市集又不用說,最近在香港很多新股上市,都是國內的大公司,香港人都瘋了一樣的去買他們,2007年7月24日,恒生指數在美股上升帶動下,高開近100點,首次突破23,500點,最高報23,534.38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