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793|回覆: 0

[報到] 釋疑“女真人”、“滿洲人”、“旗人”和“滿族人”

[複製鏈接]

太妃嬪

太珍太嬪

威望0
聖眷55
銀兩3172

144

主題

2121

回帖

1693

積分

身份
旗籍滿族鑲藍旗
配偶
發表於 清·永熙元年三月六日(春)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對於八旗制度,很多人應該有所耳聞,但是八旗制度中有八旗滿洲、八旗蒙古以及八旗漢軍之分,未必就清楚了。這其中牽扯到“女真人”、“滿洲人”、“旗人”和“滿族人”之間的關係。在這裡,我來做一個大致的說明,還望專業人士不吝指正。
     
       先說說女真人。女真人是稍後要講的滿洲人的先世,自古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使用與突厥語、蒙古語同屬一個阿爾泰語系的通古斯語(滿語與女真語有許多同源詞),其生活與經濟方式是根據他們各自所處的環境而定:在森林中,佔優勢的是漁獵;在平原上,則是飼養牲畜或從事農耕。歷史上建立的著名政權有靺鞨部落的渤海國以及完顏部落的金國。金朝為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所滅之後,生活在中原地區的女真人逐漸漢化(比如現今生活在安徽省肥東縣牌坊鄉的姓完顏的同胞就是那個時代定居中原的女真人後裔);生活在遼沈地區以北以東廣大地區的女真部落仍然沿襲固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其中與漢人交往密切的叫做熟女真,餘者為生女真。後來,女真各部落被明朝設置的奴兒乾都司等政權機構所羈系和控制。
     
      女真獵人到了明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建州部的首領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史稱清太祖)在女真人行圍打獵的牛錄(意為“箭” )制的基礎上,把自己屬下的部民編制成軍隊。初建四旗,即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明萬曆四十三年又建四旗,即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八旗初創時定三百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即為旗)”。這種組織,平時生產,戰時出征。是一種平戰結合、兵民結合,組織性極強的軍事化組織。努爾哈赤四處征戰,統一了女真各個部落,於公元1616年建立了政權“金”(史稱後金)。隨著後金勢力的增大,被征服的蒙古人也編入旗內。天聰三年(公元1629年),愛新覺羅·皇太極(又譯“洪台吉”,史稱清太宗)把蒙古五個牛錄擴編成兩個蒙古固山。天聰九年(明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農曆十月十三日),皇太極廢除“女真”(又譯為“諸申”)之舊稱,將族名定為“滿洲”。 “女真人”從此被稱為“滿洲人”。同時將原來女真人組建的八旗稱為八旗滿洲,又把蒙古人的兩旗擴編成八旗蒙古。另外,還有一個八旗漢軍,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嘛?
     
       滿洲士兵努爾哈赤進入遼沈地區,大量漢人被掠為奴,編入八旗制度之內,成為“包衣(boo i/家的)”(意為:家奴)或“托克索” (意為:農莊)內從事生產的奴僕。同時,為擴大兵源,從為奴的漢人中抽出一些壯丁(規定每二十人抽一人當兵),其所需馬匹器械由二十名漢人共同出錢購買。其壯丁家為漢軍戶,對漢軍戶有優厚待遇,比如,可以全家遷入努爾哈赤所在的城中居住,以示信任。皇太極即汗位後,改變努爾哈赤對漢人的政策,不再把被征服地區的漢人編入八旗人家為奴,而是編莊別居,減少了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對這些漢人,由投降過來的原明朝官員或後金提拔的漢人官員來管理。
     
       天聰七年(公元1633年)二月,明朝遼東總兵毛文龍被袁崇煥處死,其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等率軍從山東登州前來遼東投奔後金。皇太極對他們來投非常重視。當他們來到瀋陽城郊時,皇太極在渾河岸邊親自迎接,行女真人特有的抱見禮,可以說是非常之舉。為與八旗有別,命孔、耿所部使用白鑲皂旗幟,即白旗鑲黑邊,受皇太極直接統轄。這是第一次出現打著有別於八旗旗幟的漢軍。漢人既然可以編成軍,皇太極決定自己建立漢軍,下令從所屬八旗的漢人壯丁中每十名抽出一名,組成一旗漢軍,這是皇太極組成漢軍的開始。隨著軍隊的發展,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即​​皇太極稱帝改“金”為“大清”的第二年,又分漢軍旗為兩旗。到了崇德七年,把漢軍擴為八旗。至此,漢軍八旗正式出現。其所使用的旗幟和滿洲、蒙古相一致。
     
       清代旗人和民人(以漢人為例)的服飾差別八旗滿洲與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共同構成了清代八旗軍隊的整體。凡是編入八旗制度內的,無論屬於哪個民族,都稱為“旗人”,也稱為“在旗的”。換句話說,旗人不單指滿洲人。漢人被編入八旗內的,也算旗人,稱為漢軍旗人。實際上,八旗子弟除了有滿洲人、蒙古人和漢人外,還有的來自鄂溫克、達斡爾、錫伯、朝鮮及一些維吾爾、俄羅斯(雅克薩之戰歸降的)等族群。在清代,沒有編入八旗的或者說不在旗的,統稱為“民人”。旗人較之民人在政治地位、經濟條件等諸多方面,有許多獨享的權利和優厚的待遇,當然也負有保國守土之義務。簡單客觀地說,旗人為統一和鞏固我們這​​個民族大家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謹注:影視劇中那些個遊手好閒提鳥籠、腐敗墮落醉風月的晚清京旗(駐防京師的八旗)子弟不能算是八旗子弟的典型形象】
   

       現在我們所說的“滿族人”又是怎麼回事呢?
     
       所謂國家、民族的理論和觀念,其實都是從歐洲引進的。滿族,作為一個現代民族概念,是在辛亥事件的一片“反滿、排滿”口號中產生的。清亡後,八旗制度解體,包括滿洲人在內的旗人不再是統治階層(其實清代普通旗人也是受壓迫和奴役的群體)。旗人以及八旗後裔在此後數十年裡飽受歧視和迫害,民族優越感、自尊心遭受嚴重的創傷,民族文化特徵、心理素質遭到不可逆轉的破壞和扼滅。民國政府曾經提出過“五族(漢滿蒙回藏)共和”的理念,也就是從這時候起,“滿人”不再是“滿洲人”的簡稱,而成為了所有八旗後裔共有的名字。
     
       新中國成立後,“滿族”,以一個官方正式認定民族的身份,成為中華五十六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從此,滿族和中國境內各兄弟民族實現了法律上的平等(當然存在事實上不平等的問題,比如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在很長一段時期受到漠視)。必須看到,清代的“旗人”不完全等同現在的“滿族人”。如之前所說,過去的旗人中本有漢人成分,他們可以自由選擇民族屬性----既有理由選擇滿族,畢竟近三百年來在八旗制度下按滿洲人的習俗生活了;也有理由恢復漢族身份。
   
       現代滿族的薩滿遺風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實行恢復和更改民族身份的政策,或者說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許多隱姓埋名的八旗後裔紛紛恢復“滿族”身份。令人驚嘆的是,短短十幾年間,滿族一躍成為在中國僅次於漢族、壯族的人口數排名第三位的民族!我不否認國家政策的溫暖效應,但其中的“貓膩”在此也必須要提!其實如今的滿族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在政治操弄下(例如建立滿族自治縣需要一定的滿族人口比例,於是基層幹部要求整村整村地改)直接由漢族改成滿族的,因為按照當時的所謂民族身份恢復政策,不管你七大叔八大姨的,只要祖上有跟旗人掛上丁點兒關係的就算;還有一部分則受到利益驅使,主要是為了高考加分等優惠政策吧。另外,有一部分真正的八旗後裔至今並未更改回“滿族”身份,這應該是國家政策執行上的一些偏失吧。
     
      假滿族的問題不想多說,政策使然。我關心的更多是瀕危的滿族文化的保存和發展,至少要讓後人知道:滿族,原來如此美麗。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5-2-17 03:05 , Processed in 0.022183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