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192|回覆: 0

飯盒回收 雖有心但力不從

[複製鏈接]

百姓

威望0
聖眷10
銀兩115

114

主題

164

回帖

239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清·少興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冬)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兩名港人半年前斥資百萬元,自行設計機器,專門回收塑膠飯盒,成為全港首間同類型回收商。與此同時,一家專門供應學生飯餐的公司,寧願為每個塑膠飯盒「倒貼」兩毫子給回收商作運輸等雜費,但兩批好心人走在一起,卻未有好報。回收商目前開工率僅得三成,每月虧本逾13萬元。港府近年猛推環保政策,奈何這兩名環保先鋒卻要「蝕大本」,再過半年,公司隨時關門大吉。

出身工程界的塑膠回收商張志明將其專業範疇活用於環保事業,2004年全力投身環保工業,在元朗開設工場,回收塑膠。還有玻璃回收商盧添發,半年前自資百多萬元設計和建造全港首部「飯盒回收機」,以處理大規模的聚丙烯塑膠飯盒。早在2005年,盧添發已自行設計玻璃纖維的廢物回收箱,替私人樓宇各樓層逐一回收廢物;去年,他又回收廢玻璃樽,化作代替地磚的廉價建築材料。最近他經常出入全港中小學,推廣學生踏單車來推動太陽能發電。

盧添發「鬼馬」主意很多,他的拍檔張志明則為「行動派」。

「飯盒回收機每日可處理10萬個飯盒,除了兩成人力外,八成都靠機器自動處理飯盒及吃剩飯的分流,機器清洗飯盒之後,再打碎塑膠料。破碎的塑膠料可循環再造,用來製作文件夾、紙皮箱的包裝塑膠帶等。」盧添發說,半年前他們成功「開單」,跟學校飯盒供應商、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漢莎附屬公司合作,負責處理全港41間中學的即棄飯盒,平均每日要回收3萬個飯盒,佔全港學校飯盒的一成。

現時全港112間中小學飯盒供應商,只有少數願意自行承擔處理丟棄塑膠飯盒的成本,其餘大多只是將飯盒丟到垃圾站,再運往堆填區,對堆填區構成壓力。「綠領行動」調查顯示,單是全港小學,每年就丟棄超過3000萬個飯盒。

漢莎公司工商膳食部總經理丘炳仁表示,很多學校飯堂或大型食肆並非不願承擔回收飯盒費用,只是市面上的飯盒回收商極少。部分只是以人手分流飯盒,又或巧立名目,標榜將飯盒回收循環再造,事實上卻同樣丟棄飯盒在堆填區之中。漢莎公司為了環保,每個飯盒願支付兩毫給這香港唯一塑膠飯盒回收商,願意「污者自付」,自行支付丟棄垃圾的成本,每月付予飯盒回收商1.5萬元。漢莎公司稱,他們每丟一個飯盒,成本為兩毫,而飯堂買一個簇新的飯盒回來,則需要7毫。

盧添發及張志明經營的飯盒回收業務,半年來招致連番損失,每月虧本13萬元。「雖然飯盒供應商肯花成本處理所丟棄的飯盒,但以每個飯盒回收收入兩毫子(未計出售塑膠料的收入)來說,回收工場的租金、機器、人工亦未夠支付。」工場共聘用了7至8名聾啞人士。

由於訂單不夠,工場每日只運作3小時(生產時間上限可達10小時),「飯盒回收機」可處理的飯盒遠未達標。盧添發說,單靠學校飯堂,他們實在無法營運下去,現在正努力游說幾間大型食肆,包括美心、Starbucks、McDonalds'等,和他們合作。若未能談得成功,他們再過半年,有可能不能再經營下去。

盧添發及張志明表示,兩人試過教人「摺膠袋」、設計廢物回收箱、回收玻璃樽……多年來失敗慣了,不過,這兩名「土產」環保先鋒異口同聲地表示,相信政府會幫助他們。

盧添發在這行頭十幾年,經常有「妙想天開」的創新發明來推廣環保,例如,去年初盧添發首創「咖喱角」摺膠袋方法,到商場教市民將膠袋摺細,以縮減體積,方便在回收桶收集,增加運輸效率。

環境局在2007年12月26日早上5時前未有具體回覆有關飯盒回收商的政策。生產者責任制法案2009年率先於膠袋上推行,但計劃尚未推廣至其他垃圾。地球之友劉祉鋒表示,唯一的飯盒回收場有結業危機,事緣政府未落實生產者責任的法案。

本港有40%的都市固體廢物得以回收,但其中逾90%已回收的可循環再造物料皆出口到其他地區加工,只有不足10%在本地處理及循環再造成有用的產品。為了扶助本地循環再造業及推動循環經濟,環保署將屯門38區一幅佔地20公頃的土地闢作環保園,為可循環再造的廢物提供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環保園分兩期發展,首期佔地8公頃,今年已先後批出第一期多幅土地,供進行指定物料的回收及循環再造,包括廢塑膠、廢車胎及電子設備等;第二期預計於2009年批出。若不屬指定物料,有關回收業界根本不能投標。

地球之友副總幹事劉祉鋒表示,環保園應加快發展,讓更多業界可以回收價值不高的物料。

政府2005年推出的廢物政策大綱指出,「循環經濟」才是處理廢物問題的可持續解決方案。在「循環經濟」的框架下,經濟活動產生的廢物,應盡量重回消費圈。再用、回收及循環再造是廢物管理架構的重要一環,因此政府會透過分配土地資源、鼓勵研究及發展,以及制訂環保法例等,推動「循環經濟」。

環保署落實徵收膠袋稅,其實是生產者責任制計劃的其中一環,環保園亦有指定土地,供回收商處理廢塑膠。適用生產者責任制的,還有包裝物料、飲品容器、電腦及電子產品;較冷門的回收物料如塑膠及玻璃樽等,則不在政策扶助之列。
(由《明報》多章報導併合起來)

(左為張志明,右為盧添發)



從這宗報導看出,政府推行環保的力度具決定作用,政府不立法強制推行,有志於此的投資者可能撐不下去,學校飯盒回收失敗,只有繼續埋在堆填區了。

飯盒供應商為取得學校的訂單,都標榜提供「環保飯盒」,包括使用可供回收的聚丙烯物料飯盒,並會交由回收商處理。但是,有環保團體揭破供應商在取得訂單後,卻弄虛作假,為了多賺錢,不但未提供聚丙烯膠飯盒,有些則不交給回收商處理,直接運到堆填區;有些則做門面工夫,例如有供應商每日提供約3000個飯盒,但是只把300個交付回收,卻要求回收商發出處理了3000個飯盒的證書,以向學校交代;另外,有些交給回收商處理的飯盒,只是打碎了之後,卻未循環再用,還是運到堆填區棄置。

飯盒供應商藉「環保飯盒」之名賺錢,卻未履行其承諾,牟取最大利潤當然是誘因,不過主要關鍵是法例沒有要求,他們沒有責任要這樣做。政府只強調透過制訂指引和宣傳活動,讓學校分辨真正的供應商,從而明智選擇。看來,政府仍然倚靠供應商的良知來推動環保,老實講,這個取態如果奏效的話,就不會有現在的問題。在商家面前講良知,根本是一種對牛彈琴的行為。

政府對於處理回收學校飯盒問題,若要看到效果,不用資助有關業者,只要創造商機,業者自然會投資和調節,政府需要做的只是給業者創造一個空間。例如關於學校飯盒,政府只要根據「生產者責任制」原則,立法規定供應商必須回收和達到循環再用的要求,回收業者就有商機,那兩位中年男子這一盤生意,便有發展機會,他們的社會企業便會成功了。

「環保」對於許多生意人來說,可有可無,若非法例規定,他們大多不會重視。要求商人自動自發參與環保工作,不切實際,必須透過法律手段,強制推行,才有效果。

我們不懷疑政府推動環保的方向,但眾多事實擺在眼前,不禁不令我們懷疑政府的決心,事實勝於雄辯,缺少以法律為手段的決心,收效有限。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5-2-20 06:53 , Processed in 0.016676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