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殭屍
殭屍是一種死後經過很長時間卻仍然沒有腐爛的屍體、變成類似木乃伊。沒有腐爛的原因可能是氣候或土質的關係,但是現在還沒有實物報告。
清朝野史,述異記(東軒主人著)中有出現殭屍的故事,大致是說清朝初年,湘南西邊,有一個靠山的小村落,村中一個無賴因盜墓而中屍毒,後雖被一老人救回,但因再度做不當的事,被全村的人打了一頓,再丟在後山草叢中 讓他自生自滅.
過了幾天,他再來求救,但這次沒人願意幫他。村民們將他打他一頓,然後綁在樹上,雖有人出言勸阻,但無人理會。最後他死在樹上,晚上村民想將之安葬,但發現屍首不見。
最後他回來殺了全村,村民因被咬而一個一個變為殭屍,一些及時離開的村民在早上回村探望時也慘成殭屍。
起源
以下為隱藏內容
==============================
殭屍之說盛行於明中葉以後及清朝。清代筆記載殭屍者最多,首推袁枚的《子不語》及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此二書可以說是「殭屍大全」。
湘西趕屍之說 又稱移靈,屬茅山術祝由科,發源於湘西沅陵、濾溪、辰谿、敘浦四縣,在屍體未腐化時由術士趕回鄉安葬。趕屍的術士大約三五同行,有的用繩繫著屍體,每隔幾尺一個,然後額上貼黃紙符,另外的便打鑼響鈴開路,畫伏夜行。天光前投棧,揭起符紙,屍靠牆而立,到夜間繼續上路。
亦有人指趕屍者其實背起屍體而行,但由於身穿黑衣夜行,途人便自然看不見趕屍者,以為有行屍。
殭屍別稱
據《子不語》及《閱微草堂筆記》所記載,殭屍有三個別名:
移屍
走影
走屍
《閱微草堂筆記》把屍體成為殭屍的原因分成兩項:新屍突變及葬久不腐。
屍變概念
養屍地,這較為科學。土壤土質酸鹼度極不平衡,不適合有機物生長,因此不會滋生蟻蟲細菌,屍體埋入即使過百年,肌肉毛髮也不會腐壞,有些資料顯示屍體的毛髮,指甲會繼續生長。風水學中亦有此一說。
坊間流傳道家有太陰煉形之法,屍體葬數百年,期滿便會復生
新死的屍體被邪物/邪氣附身
屍體吸收了陽氣,借人生氣而屍變
人死之際,魂一散而魄滯
袁枚《子不語》:「人之魂善而魄惡,人之魂靈而魄愚」魄主宰人身,當魄離開人體,便會淪為惡鬼殭屍。
三魂七魄乃道家之說
魂乃陽性神靈,附於人的氣,主宰精神思維活動
魄乃陰性神靈,附於人之形,主宰人的形體活動
屍變之可能性:
人死後殯而不葬
甚至1950年代香港人仍有家中殮葬和停屍,所以其時社會屍變之說大行其道,如行雷閃電,大肚貓跳過棺材,屍體便會出現異變。
殭屍品種
殭屍屍是受日月精華影響而變成的妖怪。《子不語》把殭屍分成八個品種:
紫僵
白僵
綠僵
毛僵
飛僵
殭屍能成妖,變魃(或稱旱魃)。《神異經》載:「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兩目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里。」變魃殭屍能飛,殺龍吞雲,做成旱災。所以人們每逢旱災出現,便會四齣搜索殭屍,把它們燒成灰燼。
遊屍
伏屍
不化骨
殭屍吃人肉,也吸血。《閱微草堂筆記》曾對殭屍的形貌作出描述:「白毛遍體,目赤如丹砂,指如曲勾,齒露唇外如利刃……接吻噓氣,血腥貫鼻……。」
對付殭屍的法寶
收復殭屍器物有以下幾類:
鏡子或八卦。《本草綱目》有提:「鏡乃金水之精,內明外暗。」
桃枝、桃木劍。《荊楚歲時記》:「桃者,五行之精,能厭服邪氣,制御百鬼。」
雞鳴。《子不語》:「鬼聞雞鳴即縮。」
棗核七枚。《子不語》﹕「棗核七枚,釘入屍脊背穴。」
掃帚
鈴鐺
易經
通書
墨斗線
石工錐
斧尺
糯米、米、米篩、赤豆
火燒。為終極滅屍方法。《子不語》:「放火燒之,嘖嘖之聲,血湧骨鳴。」
電影中的殭屍
殭屍在1980年代在香港電影是很受歡迎的主題。在電影中,用符貼在殭屍的前額可以讓殭屍睡著。也是在電影中,殭屍總是穿著清朝服飾並總是向前伸直手臂,一般以跳躍前進。西方也稱喪屍,與清朝殭屍不同,手臂可以隨意伸展,也以近似人類的形式行走。
另外在中國建築的風水慣例中,通常在大門下會裝一塊約15公分高的木板(門檻),用來阻擋殭屍跳進家中。
看完才明白為何中國傳統住宅的門口總要有木板礙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