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440|回覆: 0

走和共和閱後感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0
聖眷87
銀兩820

1306

主題

16212

回帖

9769

積分

爵位一等毅勇侯
榮銜正一品太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7-6-27 12:34: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前言

本文本來是功課,讀書報告,為什麼會貼讀書報告會貼在這?其實我寫的時間沒看完全書,我只是看了劇集,之後就用劇集做藍本來寫的感想的。
理論上是電影看後感。


書名:
體裁:歷史小說
作者:盛和煜 張建健
出版:民族出版社
版次:2003年1月第1版 第1次印刷

內容簡介:

本書以十九世紀中後期的中國為背景,以小說方式講述中國在清末帝制發展至民初的共和體制其間發生的歷史。故事由中日甲午戰爭前夕開始,至張勳復辟為止,當時的中國在清朝政府所統治,內憂外患,在政治腐敗和外國欺凌等原因下,中國正處於衰弱不堪的局面,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最艱辛困苦的時候,慈禧太后苦心維持清廷的統治,李鴻章、張之洞如何在傳統思想和政治腐敗等制肘下,辛苦經營洋務運動,康有為、梁啟超在甲午戰敗後提倡變法維新、袁世凱如何利用局勢動盪為自己帶來機會,孫中山為救中國人民免受專制勞役,憤然發動革命等等,眾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們在這大時代背景下,人們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不斷地追求摸索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故事把在當時的歷史人物所扮演角色和處境表現出來,也將中國當時的困境呈現出來。

讀後感:

在書中前半部主要是說清廷在內憂外患的困局下,國勢日益下落,李鴻章在故事中是除了慈禧太后以外最重要的角色,因此我對他的印象最深,感想最多。

對李鴻章的再反思

提到清末「喪權辱國」、「割地求和」等事件,不少人總會第一時間想起李鴻章,官拜內閣大學士、北洋大臣、直隸總督的他,在中國權傾一時,也因此負責清廷和洋人的外交事務,當時大大小小的不平等條約,幾乎大多由他來接手,一般中國人的眼裡,李鴻章是個不折不扣的賣國賊,當時的人就有對聯:「楊三已死無蘇旦,李二先生是漢奸」去譏諷他(李鴻章家中排行第二),同樣是中興名臣的左宗棠在生時罵他:「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

可是本書卻一洗大家對他的認識和了解,以不同的手寫再次刻劃這位近代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處身腐化無能的清政府,李鴻章苦心經營,拼命做官,買入外國戰艦,發展實業,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拼命改良,在數次外國入侵戰爭中,外國強迫中國不平等條約,李鴻章卻是在外交桌上拼命爭取國家最大的利益,故事中的李鴻章是個有遠大理想、對國家忠誠、高瞻遠囑而且富才幹的洋務運動領袖。

人們總是把歷史人物定性為一個類別的人物,比如曹操、吳三桂和袁世凱是徹頭徹尾的野心家,大奸臣,他們的人生根本都沒有忠誠可言;諸葛亮、岳飛是大忠臣,他們一生都是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以。結果我們對很多歷史人物的認識都是很單一方向,過去我們對李鴻章的認識是好例子,看過本書,開始對李鴻章有所改觀,可是小說畢竟是小說,為了配合劇情發展和藝術表現,歷史的真實一定有所犧牲,後來自己私下看過幾本書,才發現這個被中國人視為「賣國賊」、「千古罪人」的罵了近百年的人,在西方人眼中卻是被視為「東方俾斯麥」的偉大政治家和外交家,更有人把他和英國的葛蘭斯登、意大利的加富爾等幾個在西方領導國家走向富強的政治家相提並論。

本書畢竟是一部小說,並不是歷史書,其內容有和歷史一定有少不乎的地方,同樣李鴻章,故事把不少李鴻章經常被批評地方略過不提,比如是中俄密約中主動出賣中國主權和利益,李鴻章以權致富,當時就有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諷刺他(李鴻章籍貫是安徽合肥,官拜內閣大學士,名義上是宰相身份),在這方面來說,本書的客觀性的確有值得批評之處,難道有人說本書過份抬高李鴻章,可是本書無疑也給我們看到另一面李鴻章,一個有別於大家所認識的李鴻章,也給了大家對以往我們所認識的歷史人物一個重新思考和討論的空間。

「抓權才是真的」
       
在這個風風雨雨的大時代下,故事露骨地把清廷的無能腐敗呈現出來,不論是國勢日落的滿清政府或是新建立的中華民國,他們的統治者絕大多數都是在傳統官僚主義和封建思想所燻陶,比如是慈禧太后、奕劻、載灃、甚至是袁世凱,儘管他們口口聲聲說要改革富強,可是他們骨子裡追求的根本不是中華的再興。故事發展至中部徐錫麟眼見清政府公告天下準備立憲,可是立憲期長達十二年之久,徐對清廷改革富強之心開始有所懷疑,正好徐的師傅恩銘是當時權傾天下的慶王奕劻女婿,因此徐立即去拜會恩銘問過究竟,恩銘和徐鍚麟對話,正好把當時這些統治集團的心聲赤裸裸地告訴給讀者:「我今兒就跟係實話實說:立憲是假的!」「抓權才是真的!」作者借恩銘之口,把滿清政府的當權者的目標說穿了,他們不過是維持自身集團的故有利益,維持自己的家天下,利用改革改良的糖衣包裝自己的野心和私心,回看故事前部,慈禧在故事中有很高的政治智慧,可是她著眼點永遠只是「咱們的大清江山永固」、「對得住大清江山的列祖終宗」,她修頤和園的理由是「為了大清的面子」皇太后生日要風風光光,百姓才會信服,在百日維新、晚清改革時,她向奕劻把他的用人方針是:

「最好是忠心,又有才幹,可是忠心還是最重要。」

瞿鴻禨和學生回顧過去說:

「我們打的是整肅吏治,表揚上看,正氣凜然,其實--迂腐!我昨天才想明白,咱們的太后根本不看重這個!老佛爺那管你貪污玩鬧,可你要是跟她離心離德,你死去吧!」

對慈禧來說,如何保持他們滿人的統治才是最重要的事,洋務運動、百日維新、晚清改革、君主立憲全都是一樣,全都是維持大清江山的手段而已,本質上和修頤和園壯威是沒有分別,對於中國能否富強,她根本沒太多興趣,也難怪作者故事在她死前給了他一句台詞:「大清的江山總算沒有在我這一代敗了。」

大廈將傾,非一木之所能支

「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國家一旦有危亂,總會有一班忠臣出來救國,可是有時一個已經從骨子裡腐敗的政治體制,一個將快倒下政權,可是絕對不是幾個誠臣勇夫所能支撐。清廷面對這「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儘管看似氣數將盡,可是同樣有一個又一個的能臣志士為了國事不辭勞苦的為他們的國家民族,投身於致力使中華民族走上富強的路上,有人選擇共和革命,可是也有人選擇改良改革,無奈大廈將傾,非一木之所能支,李鴻章和張之洞在故事中辦洋務數十年,可是在這個狂風暴雨下,也只能勉強支撐一會。作者幾次刻意地借幾個在當時中流扺柱,苦苦支撐清廷的官員對話,把他們的環境和無奈表現出來:李鴻章辦洋務一生,可是甲午之戰大敗,到頭和裕榮談話時評價自己:「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淨室,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不定裏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應付。」軍權大臣瞿鴻禨希望整肅吏治,以道德重整清朝弊端,可是到頭來卻一敗塗地,他在退場之前和自己的學生回顧過去,結論是:「我錯了,天太黑了,道德操守不過是一絲燭光,只能照亮一個人眼前的路……」

政府無能,國事難行,大廈將傾,非一木之所能支,為國盡忠的志士仁人,儘管無力挽救中國於水深火熱,可是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去救國衛國,儘管無力回天,可說雖敗猶榮,他們為國的熱誠和決心,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景仰。
「正是因為不斷的重複相遇和別離,人才會成長!」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1-26 05:43 , Processed in 0.01376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